事业单位财会制度改革论文

2022-04-17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事业单位财会制度改革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摘要】通过对事业单位制度改革后对出纳提出的新挑战、新机遇,阐述了事业单位出纳的地位和作用,出纳应注意的事项等。进而对出纳应有的知识和能力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出纳工作近年来,开放力度逐步在加大,外商在我国投资的领域不断扩展,投资于事业单位的现象也已屡见不鲜。

事业单位财会制度改革论文 篇1:

浅议我国事业单位的财会制度改革

【摘要】本文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分析了目前我国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改进措施。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会计制度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特别是2000年颁布实施的《会计法》、2001年颁布

实施的《企业会计制度》及相关的具体准则,以及2006年2月15日发布的新的《企业会计制度》,更进一步完善了与我国国情相适应并与国际惯例相协调的企业会计法规体系。相比之下,我国事业单位的财务改革相对落后。在新形势下,事业单位财务活动领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深化事业单位财务改革势在必行。

一、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在事业单位中的主要职能

要完善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首先应把握财务会计在事业单位中的职能。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合理编制单位预算,如实反映单位财务状况

事业单位应参考以前年度的预算执行情况,根据预算年度的收入增减因素和措施,测算编制收入预算;根据事业发展的需要与财务可能,测算编制支出预算。事业单位预算应当自求收支平衡,不得编制赤字预算。

(二)依法组织收入,努力节约支出

事业单位的各项收入全部纳入单位预算,统一核算,统一管理。事业单位的支出应当遵循国家有关财务规章制度规定的开支范围及开支标准。

(三)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加强经济核算,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事业单位的会计内容决定了它的记账基础既要采用收付实现制,又要采用权责发生制。事业单位对预算资金的核算应采用收付实现制,对经营资金的核算需采用权责发生制。

(四)加强国有资产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作为投资方的国家,要求国有资产不流失,能做到保值增值,事业单位应每年或定期做好资产清查,保证国有资产的完整。

(五)对单位经济活动进行财务控制和监督

事业单位应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确保其内部机构和人员全面落实财务预算运作,以此强化财政管理。

二、当前我国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和对外交流的需要,不能完全适应事业单位改革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宏观上考虑

1.会计制度滞后

现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是1998年颁布实施的,它与我国事业发展的现状相比,存在着明显的滞后性。其一,市场经济要求事业单位成为相对独立、自求发展的实体,而现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对事业经费的分配还没有一个公认的、科学合理的模式,不论是教育事业费按“学生数分配”,还是卫生部门按“床位数分配”,都仍停留在“基本数字(人数或床位数)×开支标准”的老框框上,这就导致许多事业单位没有将主要业务放在寻求发展上,而是一门心思跑财政,跑上级单位要款要经费。其二,从改革的发展趋势来看,我国事业单位在性质、业务和管理等诸多方面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这就引出了一些新的会计事项,而现行事业单位财务制度对如何处理这些会计业务没有做出规定,使制度本身对这些业务缺乏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2.会计体系的国际化程度低

实践表明,要促进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就必须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流。随着我国事业单位的改革,及社会力量兴办事业的快速发展,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及职能等都发生了一系列变化。特别是随着中国加入WTO,事业单位会计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而现行事业单位财务制度在财务核算、存货计价、折旧方法、投资管理和财务报告等方面都与国际惯例不尽一致,难以按国际惯例与国外交流。

(二)从微观上考虑

1.会计科目的设置未体现公正、公平的原则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需要明确的有关所得税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执行企业会计制度需要调整的若干所得税政策做出了明确界定。事业单位也有许多类似之处。企业、事业单位同被征缴企业所得税,那么无疑就应该享受同等待遇,执行同一标准,否则就必然导致税负不公。然而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却缺少相应的会计科目进行会计纳税核算,假若仍依赖于纳税申报调整,势必再度加大纳税核算差异,增加纳税成本。

2.事业支出与年终报表不统一

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要求,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要打破预算内外资金的界线,实行统收统支,即事业单位的支出统一形成事业支出,预算外收入是事业收入的一部分。而在企业单位的预算、决算报表中,要将预算外资金单独立项填报,反映其支出情况,这与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相矛盾。因此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单位为了满足报表要求,不得不从事业支出中“切出一块”来填报预算外资金支出项目,因此,在实际工作中也有些单位不按制度规定,单独设置“预算外支出”科目。要求设置明细科目单独核算,最后再将预算外支出分项并入事业支出的明细科目。这种预算外资金单独填报决算报表的处理办法加大了财会人员的工作量,同时报表数据的完整性、严谨性也有待探讨。

3.财务规则、会计准则不规范

事业单位与企业经济活动千差万别,无视两者的差异,机械地进行纳税调整,等于否定了事业单位的特殊性。实际上,事业单位大多是以生产精神产品或提供劳务服务为主旨,它不同于企业生产物质产品、其相关的成本费用配比相对清晰的特点。事业单位的精神产品或劳务服务,很难准确地把当期的成本、费用完整地摊销进去,特别是一些知识产权之类的无形资产,更不易计量和摊销,如果简单机械地按税收征管办法纳税,更有失公平。

三、改善事業单位财会制度的对策建议

针对我国事业单位财务制度中存在的上述问题,为适应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需要,笔者认为,我国事业单位财务制度的改革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充分吸收和借鉴预算会计改革的国际经验和改革趋势,尽快修改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使其更趋完善、科学和国际化

1.在会计准则委员会的统一指挥和组织下,归并企业会计规范和事业单位会计规范制定机构的权限,将企业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制定权限加以区分

由现有的准则委员会负责制定企业和事业单位的会计准则,并由相关部门和机构成立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各司其职。

2.抓紧制定中国会计准则的理论结构,用以指导具体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完善

将用于指导企业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理论概念进行统一规范,结合事业单位采用权责发生制的国际趋势,对事业单位的报表要素、报告格式和内容以及净资产分类进行重新定义和解释,提供资本(净资产)保全的确定标准,为会计确认、记录、计量和报告提供理论指导。

3.加强会计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研究

为建立适应我国政府机构和预算体制改革后的财务报告体系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为分行业、分系统的财务报告提供企业和事业单位报表合并的指南,以满足行业和系统管理的需要。

(二)完善现行事业单位的会计科目体系

现行事业单位会计科目的设置,一是围绕事业单位日常开展事业活动所发生的收支事项而设置的事业收支核算科目,二是围绕事业单位为弥补事业经费的不足,面向市场参与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收支事项所设置的事业单位经营收支核算科目。现行会计科目体系虽然考虑了事业单位资金运作的一般规律,对事业单位走向市场可能出现的对外投资、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等内容也做出了规定,却忽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事业服务市场的资金运动的特殊规律,造成事业单位科目体系设置上的某些空白。由于制度没有相应设置这方面的核算科目,致使接受投资的各单位在这方面的账务处理随意性很大,如不加以规范,容易带来一定程度上的混乱。因此,建议在事业基金总账科目下,增设“实收投资”二级科目,专门用来核算外单位投入的货币资金、材料和无形资产。其贷方用来登记外来投资数,借方用来登记外单位投资撤回数和清算转销数,贷方余额表示接受外单位实际投资数。

(三)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立科学的财务评价体系

1.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强化收支管理

要将预算内外的资金都纳入单位预算统一管理,统筹安排有限的资金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就必须强化收支管理。强化收入管理,要积极鼓励各部门、各二级单位利用现有的条件创收,以弥补财政拨款的不足,并对收入完成情况进行目标责任制考核,以奖惩分明的激励措施有力地推动创收活动的开展。支出管理是财务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近年来,随着事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事业经费支出的涉及面越来越广,强化支出管理显得尤为重要。这就需要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在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财务法规制度的同时,针对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并完善为单位基础管理所必须的各项内部控制制度和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增强对自己行为的约束能力,强化支出管理。

2.推进管理会计的运用,建立科学的财务评价体系

长期以来,我国事业单位只包括财务会计,而不包括为单位内部服务的管理会计,并且事业单位主要是为宏观预算管理服务,内部管理的重要性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随着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不断变化,只有灵活地运用管理会计的各种方法,如差异分析、标准成本、定量分析、责任成本等方法,建立科学的财务评价体系,监督、评价、考核事业单位预算的执行情况和项目完成情况,才能改善管理,提高效益。

(四)改革财务报告体系

在预算制度下,事业单位会计报表的使用者单一,主要是行政主管部门。报表反映的是预算拨款使用情况的信息,即是否按规定用途使用资金和是否被挪用等,而不注重财务成果的评价,资金的安全性成为披露信息最主要的方面。在新形势下,随着事业单位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财务信息要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目的的需要,债权人要求事业单位提供能否按时偿债的信息;权益资本投资人要求提供投入资本保值增值的信息;政府部门为了进行宏观调控,也要求提供其自身发展状况的信息;事业单位本身为了考核经营业绩,为投资决策和筹资决策提供依据,也要求正确、恰当地反映财务成果。所以,必须改变现行的财务报告体系(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情况表、专项资金收支情况表、基金增减情况表),而参照企业单位的财务报告体系披露信息,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

作者:郭洪峡

事业单位财会制度改革论文 篇2:

如何做好事业单位财会制度改革后的出纳工作

【摘要】通过对事业单位制度改革后对出纳提出的新挑战、新机遇,阐述了事业单位出纳的地位和作用,出纳应注意的事项等。进而对出纳应有的知识和能力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出纳工作

近年来,开放力度逐步在加大,外商在我国投资的领域不断扩展,投资于事业单位的现象也已屡见不鲜。这就要求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也必须逐步向国际惯例靠拢。

一、出纳的地位和作用更加重要

出纳是现金出纳的简称。出,指的是现金的付出;纳,指的是现金的收纳。一般讲,出纳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出纳工作,即现金的收进、付出、结存工作;二是指出纳工作人员,即出纳员,是指管理和经办现金收进、给出、库存的专职财会人员。因此,过去有一种倾向,认为出纳人员只管钱,整个财务管理中没有会计员重要,选派人员时也往往把出纳员置于比较次要的地位。其实,这是错误的。出纳员与会计员都是一个独立核算单位的要害岗位上的工作人员,二者的地位应当是平等的。只是由于现金是具有特殊财富功能的货币符号,并且日常流动性很大,需要有专人管理,与专管帐目的会计员形成分工协作,相互配合、相互制约,共同搞好财务管理的有机整体。但二者在业务隶属关系上是有主次之分的,出纳员应从以下两方面接受会计员的监督:(1)出纳员主动为现金盘库提供条件,绝对不可认为监督盘库是对出纳员的不信任,因为这是财务会计制度里明确规定的工作程序,是搞好财务会计工作所必需的;(2)出纳员同会计员对帐时,要主动报出现库存数,让会计员核对帐与款是否相符。随着改革的深入,出纳员地位和作用变得更加重要,它表现在如下两方面:一是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财经政策和财经方针,认真审核每一张单据,处理每一笔经济业务。二是及时反馈经济信息,按照《会计法》的要求及时向领导和会计主管人员报告工作。三是反腐倡廉,对支出性质进行审查,对违反开支规定的支出拒绝付款。四是保卫资金安全,保护国家资财安全,在现金流量大,假币多,卡式管理不规范的情况下,防止诈骗,减少损失和失误显得极为重要。

二、出纳员应坚持结算原则,更好地遵守结算纪律

经济的市场化进程,对出纳员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在现金业务日益频繁的情况下,要求出纳员更加自觉地坚持结算原则,更好地遵守结算纪律。即严格按照现行《银行结算办法》的规定,自觉坚持下述三条结算原则:第一,恪守信用,履行付款。这一原则要求各种结算凭证和票据的当事人、关系人都必须守信用,严格履行规定的经济承诺和应尽的义务。收款者,必须以提供商定的劳务或商品为前提,按约定给以提供,收取款项,不许套取银行信用;付款者,则必须按规定付款条件及时清偿债务,付给款项。第二,是谁的钱进谁的帐,由谁支配。根据结算制度规定,收、付双方实现商品交易或完成劳务服务后,主债权人有权决定应收款项进入谁的帐户,其合法收入不得干涉。对付款者而言,一不准拖欠付款项,二不准强行扣款或代别人扣款。第三,是维护"银行不垫款"原则。当收款单位委托银行代收款项时,在款项尚未收妥之前绝不可提前支用;而付款单位委托银行办理支付款项时,本单位存款帐户内必须有足够余额,绝不允许签发空头支票或空头汇票。银行是向社会提供金融服务,包括结算服务的机构。各个事业单位在银行存款,委托银行办理结算业务,单位必须依照规定约束自己的行为。这应当体现在单位出纳员模范地遵守《银行结算办法》规定的结算纪律上。

三、执行好现金管理制度

实施现金管理是货币结算方面的一个社会进步。执行现金管理制度过程中往往遇到难解的问题,财务人员特别是出纳员要以清醒头脑正视现实,用积极态度坚持原则的同时要想方设法去解决所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既不能放弃原则,又不能消极地不解决问题。如有人要求报销规定之外的开支,无论理由多么充足,出纳员都不能擅自做决定而必须请示财务主管或由主管领导审批来帮助解决。

四、出纳人员为人正派,忠诚可靠

正派遵守规矩,光明磊落,办事公道。忠诚是指忠于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要维护单位的合法利益,不是为了维护单位的不合法利益而去做违法的事情。

五、爱岗敬业精神

出纳工作繁琐单调,时间长了有的人很容易变得疲沓起来。所以,出纳人员必须热爱这项工作,肯于积极钻研业务,具有敬业精神的人。出纳员工作事无巨细,该跑银行就得跑银行,签发支票、审查凭证、申请批准、填单记(日记)账,哪一项都马虎不得;点钞要准确无误,计算要正确可靠,所有这些要求都靠有爱岗敬业精神的人通过勤奋学习和艰苦训练才能逐步具备起来。

六、要有经营意识和公关能力

如今出纳员已不再是与决策无关的只管现金收支之人。要做好出纳工作还必须树立经营意识,具备一定的经营思想和公关能力,为盘活资金,使有限资金在国家法规允许范围内得以增殖而尽自己的努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出纳人员要加强学习,提高技能,注意职业道德修养,自觉维护尊严,达到做好会计工作和经济管理工作的目的。

作者:钱加洋 张佳佳

事业单位财会制度改革论文 篇3:

论事业单位权责发生制与收入费用核算

摘 要: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对构筑我国财务会计制度的新体系,体现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时期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新思路,规范事业单位的会计管理都起着重要的现实作用。具体探讨了新时期下事业单位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收入费用的必要性与措施。

关键词:事业单位;权责发生制;会计核算

文献标识码:A

1 事业单位会计改革与引入权责发生制的必要性

1、1 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必要性

我国自建国以来,一直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与此相适应,事业单位的所有业务活动也都纳入国家计划。20世纪80年代至今,我国开始对经济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虽然事业单位属于非物质生产领域,但它却是构成市场经济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事业单位一方面积极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另一方面,又是商品的购买者和使用者,因此,事业单位必然要介入市场,必然要按照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去办事,这些使得在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原有预算会计模式受到极大冲击,迫切要求对原有预算会计体系中的事业单位会计进行改革。比如当前医院、广播电视、剧团等事业单位,资金90%以上都由市场解决。由于事业单位的自筹资金比重越来越大,使得这次预算会计改革重新确立了单位预算的管理方式。同时我国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已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当前我国所有事业单位统一执行由财政部制定的自1998年1月1日起施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这本会计制度将我国所有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放在一起,对行政单位与事业单位以及对各类事业单位都不加区分,可以说这是一本事无巨细,一统到底的会计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已不能适应非营利组织发展的需要。各类事业单位普遍按照自身的特点,结合《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要求,由各事业单位的行业主管部门制定各自的会计制度,不制定的,各事业单位由此提供的会计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对于国家、社会有关各方及事业单位本身都缺乏有用性,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任意性,缺乏真实性和可比性。因此,事业会计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

1、2 事业单位会计改革引入权责发生制的必要性

在我国,预算会计采用权责发生制改革已有一定的研究基础,不过当前我国试点改革的单位基本采用的是修正的权责发生制。所谓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即在现有收付实现制基础上,按照权责发生制原理,对预算会计事项有选择、有步骤地采用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予以确认和计量。建立较为合理、完善的预算会计核算基础。其认为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作为两种会计确认基础不是完全对立的、排斥的,它们是可以相互补充、共同存在的。这两种核算基础是可以根据具体的会计事项和特定的环境、条件选择较为合理的核算基础。国际会计师联合会也认为:“会计上有这样一个确认基础区间,这个区间的范围从现金制基础这一端,到完全应计制基础的另一端,在这两个极端中间有很多变化,这些变化实际上或者是对现金制基础或者是对应付制基础的修正”。在国际上,大部分国家都是实行修正的应计制或修止的现金制基础。因此,根据我国预算会计的具体情况,借鉴国际经验,采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也是可行的。同时在我国,预算会计采用权责发生制改革己有一定的舆论基础。近几年,许多预算会计理论和实践工作者,不仅对国外政府会计采用权责发生制的做法和经验做了大量的宣传介绍,而且,对我国预算会计采用权责发生制的问题也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取得了许多理论成果,并提出了许多可操作性建议。

2 事业单位会计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的方向一完全的权责发生制

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就其本质而言,作为本期收入和本期费用的确认标准,是一项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或是一种假设。前者以款项的实际收付作为基准确认收入和费用,后者以权利和义务的发生作为基准确认收入和费用。权责发生制原则认为收入和费用的确认应当以收入和费用的实际发生作为确认计量的标准,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经在当期收付,都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权责发生制原则主要是从时间上规定会计确认的基础,其核心是根据权责关系的实际发生期间来确认收入和费用。从当前的理论上讲,实行成本核算,必然要以权责发生制为记账基础,而事业单位会计的记账基础为收付实现制,在收付实现制基础上进行成本核算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业单位实行权责发生制,其重要作用在于如实反映各单位在经济活动中的权利和责任。事业单位采用权责发生制不是为了计算盈亏,但要考核业务成果、制定收费标准、筹划资金来源、进行经济决策,都需要利用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成本核算信息。引入修正的权责发生制是针对我国预算会计而言的,因为我国预算会计体系除了包括事业单位会计还包括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而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主要是为政府及其主管部门服务的,其核算的会计对象的性质和内容都与事业单位会计有着明显的区别,所以,全国预算会计研究会会计课题组对预算会计整体采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然后再慢慢过渡到权责发生制,是负责任的,也是可行的。在我国事业单位,可以直接引入权责发生制。它能强化事业单位各部门的责任。有效地评价各部门的业绩,使得作为事业单位主管部门的政府和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对事业单位的产出,即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一目了然。政府和投资人可以根据产出的规模和质量确定拨款和投资额。在公共资源的管理方面,采用权责发生制对已经到达的物资进行登记造册,挂人应付款项类,就能很好地避免物资入账不及时,管理混乱的局面,可以有效地杜绝资源的浪费。不过在当前情况下,事业单位也不可能全部取缔收付实现制会计核算方法,为此我们认为,为协调这两种记账基础的关系,实现内部成本管理,可采用以下方式加以解决:总账科目按收付实现制基础运作,另增设“待摊费用”、“预提费用”明细科日。日常按权责发生制组织明细分类核算。期末根据收付实现制原则,通过编制调节表进行必要的账户调整。这样可保证月末、年末总账和各明细账在收付实现制下保持一致。

总之,事业单位会计改革对构筑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的新体系,体现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时期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新思路。促进事业单位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现实作用。为此,就更需要加快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步伐,积极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收入费用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马菊缸,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应进一步完善[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2):211

[2]吴大顺,扬世友,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存在的问题厦对策[J],四川会计,2002。(2):17-28

[3]吴开宇,谈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J],中国农业会计,2007,(3):18-20

[4]王树玲,关于事业单位会计发展方向的思考[J],事业财会,2007,(5):55—57

[5]张春风,事业单位会计处理的思考[J],财会月刊,2004,(8):53

作者:石艳春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环境微生物学教育改革论文下一篇:学生艺术素养多元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