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橡胶走出去:跨一步海阔天空

2022-09-12

走出去战略, 是在2000年全国人大九届三次会议期间首次明确提出的。不过, 中国橡胶工业走出国门的脚步在此之前很多年就已经迈出。从最初简单的产品出口, 到如今的产业输出、资本输出, 中国橡胶工业国际化道路越走越宽阔。

从产品产能输出到产业资本输出

改革开放之初, 中国橡胶工业水平较为落后, 走出去的形式主要是产品出口, 目的大多是增加创汇。中国橡胶工业发展的见证者、原化学工业部橡胶司副司长于清溪回忆, 化工部重建后, 橡胶司也跟着设立。1985年前后, 重点组织子午线轮胎、冷粘工艺胶鞋、丁基橡胶应用等国内外技术交流, 先后多次召开出口工作会议, 增加出口创汇, 以求与原材料进口、技术引进等做到外汇平衡。1987年, 首届橡胶工业展览在深圳举行。1988年, 首次组织100家企业赴马来西亚参加国外展览。两次展览打开了中国橡胶工业对外的大门。时任部长秦仲达要求橡胶行业展览要一年国内、一年国外交替办下去, 走向世界。

2000年3月, 走出去战略提出后, 我国橡胶行业最早走出去的代表是广垦橡胶、中化国际、海南橡胶等轮胎上游企业。他们为突破原材料瓶颈, 在世界橡胶资源最丰富的东南亚国家设立工厂、建设胶园, 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走出去战略体现了为国家储备战略物资的战略价值。

随着橡胶工业的发展, 中国橡胶产业不再满足于生产“大路货”, 转型升级的需求愈来愈迫切, 对技术的渴望也越来越大。走出去也成为引进先进技术的一条捷径, 这点在橡胶机械装备行业尤为明显。

时至今日, 中国橡胶行业也不再满足于产品的输出、产能的输出, 而是把目光转向产业的输出、资本的输出。中国橡胶工业协会会长邓雅俐表示:“作为橡胶制造业大国, 我们要通过走出去, 调整面向全球的贸易布局、投资布局和生产布局。我们不仅可以输出各种橡胶产品, 有效实现产能的向外投放, 还有能力对外提供更多的设备和技术支持, 促进国外新兴市场的快速发展。”

中策橡胶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沈金荣表示, 中国轮胎优势企业已经具备了较高的投资能力, 现金流充沛, 具有极强的全球竞争力。特别是对优势企业来说, 海外投资已成为较好的选择。

据了解, 软控股份坚持“中高端”和“国际化”的发展战略, 已经在全球设立了五大营销服务区, 建立起覆盖全球的服务网络;设立欧洲、北美、中国三大研发中心, 搭建起完善的国际研发体系。

大连橡塑公司积极推进与加拿大麦克罗公司、捷克布祖卢克公司的技术合作, 实现各公司之间的优势互补。该公司计划抓住国内轮胎企业海外投资建厂的有利时机, 争取获得更多的订单。

抢抓“一带一路”机遇推动跨国互利合作

“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实施, 为我国橡胶工业走出去创造了新的历史机遇。有专家认为, “一带一路”战略是继建设经济特区、中国加入WTO之后的第三次改革开放, 让橡胶行业看到了一条通往世界的阳光大道。中国橡胶产业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地区具有互补性, 完全可以共同进行人才培养、技术开发、物流商贸等双赢合作。

邓雅俐表示, 过去是资源富有国提供原料, 发达国家提供市场。中国轮胎主要原材料天然胶80%以上要进口, 成品40%以上要出口。现在, “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美国制造业回归、TPP协议签署等将改变世界轮胎产业格局。国内轮胎行业要转型升级、实现由大到强发展, 必须抓住“一带一路”战略以及全球新技术革命所带来的机遇。

中国橡胶工业协会名誉会长范仁德表示, 根据协会专门做的调查, “一带一路”沿线不管是陆上还是海上, 橡胶产业都有非常大的互补性。比如东南亚是天然橡胶的主产区, 但橡胶加工产业的规模还比较小;中亚地区有一定的市场, 但橡胶工业的发展比较滞后。相对而言, 中国的轮胎、胶管胶带、橡胶制品、汽车配件等产量都居世界首位, 而且从原材料到生产设备、测试设备都有很高的水平。以中国为桥梁和纽带, 将“一带一路”沿线的橡胶原料供应、加工生产、市场消费等穿成线、连成片, 必将显著惠及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

天然橡胶生产国组织秘书长茜拉·托马斯认为, 天然橡胶生产国组织的大部分成员国都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区域内很多天然橡胶生产国橡胶收购价只是售价的60%, 很大一块利润被中间商拿去了。如果产需双方直接对接起来, 把收购价占售价的比重提高到80%, 那么橡胶生产商或胶农的经营状况就会大有改善, 对橡胶消费国也是有利的。

泰国前副总理披尼·扎禄颂巴认为, 东南亚与中国在地理上毗邻, 在产业结构上互补, 而且已经拥有很好的投资、经贸合作基础, 进一步深化产业交融合作潜力巨大。

中国橡胶工业协会橡胶机械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陈维芳表示, 我国橡胶机械行业现进入冬天, 国内市场萎缩, 订单明显不足。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强烈的发展橡胶轮胎行业的意向, 这给我国橡胶机械提供了更多商机, 有助缓解国内橡机市场不足。

目前, 中国橡胶产业与“一带一路”国家尤其是东南亚国家的交流合作不断升温。青岛科技大学、橡胶谷集团与泰国宋卡王子大学日前签约共建中泰橡胶学院。正新厦门集团已经在泰国、越南设厂, 今年还会陆续在印尼、印度分别设厂。广垦规划重点打造种植、加工和贸易三大中心, 把泰国建设成海外加工中心, 柬埔寨建设成种植中心, 新加坡建成国际营销中心。

业内人士也强调, 如今企业走出去, 要改变过去的产品输出观念, 追求更高层次的产业输出, 实现合作共赢, 让当地企业、百姓和所在国真正得到好处, 使中国橡胶轮胎企业成为其可依靠的伙伴, 从而在国际市场树立起品牌形象。“一带一路”是高层次、高水平、高质量的开放, 中国将把最好的东西拿出去, 不能把落后的产能转移出去。

突破国际贸易壁垒打造海外制造基地

橡胶工业走向国际市场, 贸易保护是问题频繁出现。于清溪曾说, 依托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是中国橡胶工业、尤其是轮胎行业发展的必然, 但走出去竞争、挑战等也会随之产生。

轮胎是我国橡胶工业走出去的主力军, 遭遇的贸易壁垒也最多。1957年, 我国轮胎第一次出口, 1995年轮胎出口量达到670万条, 2005年为1.8亿条, 2014年达到2.4亿条。2006年前后, 欧美主要市场首先发难, 轮胎反倾销不断, 极端贸易保护主义行为一个接一个。行业主要出口企业对此态度明确, 积极应对, 不惧诉诸法律, 对外贸易一直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

为突破海外贸易壁垒, 近几年, 赛轮金宇、玲珑轮胎、中策橡胶集团、森麒麟轮胎等企业加快了国外建厂的步伐, 推动了中国轮胎国际化战略的进程。赛轮金宇2011年在越南投资设立赛轮 (越南) 有限公司项目, 投资总额9500万美元, 目前半钢胎已投产盈利。现公司又启动二期项目, 建设规模将增加至年产780万条半钢子午胎和1.5万吨全钢工程胎。

玲珑国际轮胎 (泰国) 有限公司2014年2月一期项目年产200万条高性能半钢子午胎建成投产;二期全钢子午胎项目于2014年6月开工建设, 今年5月第一条轮胎顺利下线。玲珑公司的全球化战略是以泰国工厂为起点, 形成3个海外制造基地。

2014年8月, 森麒麟轮胎有限公司和泰国泰华树胶有限公司举行了土地合同签约仪式, 森麒麟公司海外布局战略正式启动。

2015年6月, 中策橡胶 (泰国) 有限公司在泰国泰中罗勇工业园举行开业庆典。该工厂是中策橡胶集团在海外建设的首家工厂, 也是泰国目前最大的轮胎厂。自2014年11月7日开建, 到今年5月25日首条PCR轮胎下线, 中策泰国公司创造了建厂奇迹。目前该基地主要生产半钢子午线轮胎, 2015年底可达500万条的生产规模。沈金荣介绍, 该生产基地未来还将投入部分全钢胎产能。

轮胎相关产业也在加快走出去建基地。“国内炭黑产能过剩, 产品大量出口, 在国际市场拼价格, 造成印度对我国炭黑反倾销。炭黑企业如果在印尼、印度和泰国等国家建厂, 应该是一条出路。”万达集团山东耐斯特炭黑公司总工程师陈新中说。

走出去遇“拦路虎”政府企业共同应对

有专家表示, 这几年轮胎企业走出去不乏成功案例, 但是也遇到了一些“拦路虎”, 出现了不少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有的是行业层面的, 需要行业自身调整;有的则是政策层面的, 需要政府政策支持。

譬如, 中国轮胎企业竞争力强是基于其配套产业链竞争力强。相关企业走出去以后产业链一下子带不出去, 大量产业链中的配套件以及原材料需要从中国进口。而中国出口商品执行的是差别退税政策, 导致在国外购买配套产品成本比国内还高, 这一点几乎抹杀了走出去获得的其他优势, 建议政府尽快调整出口退税政策。

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市分公司副总经理崔淑彦表示, 橡胶企业走出去面临的风险是多个方面的, 最主要的可能是法律风险。从运输环节来说, 存在自然灾害和事故风险, 贸易过程中最大的风险就是货款不能如期回收。崔淑彦建议, 把保险纳入整个行业的生产链条当中, 企业财产、人员相关责任等方面都可以投保, 以转移实体经济面临的风险。

在“一带一路”国家建厂会不会使当地成为“第二个中国”而遭遇到反倾销?这是不少企业家共同关心的问题。对此, 北京金诚同达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杨晨律师认为, 最需要注意的还是出口产品的价格问题。以在泰国建厂为例, 泰国反倾销幅度算法和中国不一样, 与中国的销售价格没有任何关系, 产品出口价格不用参考中国。“如出口美国, 与企业有关系的是泰国产品卖到美国的价格。大的原则是卖到美国的价格不能低于企业自身成本, 不要比卖到第三国的价格低, 更不能比泰国本地的价格低。”杨晨认为。

“国外建厂要考虑的问题很多, 贸易救济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杨晨律师表示, 投资要关注目标国是否被美国认为是市场经济国家, 例如越南不是市场经济国家, 美国不认可其价格, 需要参考第三方国家的价格。还要关注目标国是否被美国认为是普遍给予补贴的国家, 例如泰国。

中国轮胎企业首次完胜反倾销案

反倾销是中国制造走出国门经常需要面对的一个问题, 尤其是轮胎行业, 遭遇反倾销、反补贴等贸易保护案件众多。2006年南非反倾销案的胜利, 是中国轮胎行业在反倾销案中的首次完胜。

2005年10月, 南非国际贸易管理委员会 (ITAC) 对中国轮胎反倾销调查立案。此次反倾销调查针对所有出口南非的中国轮胎企业, 产品更是涉及出口南非的所有系列。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得知这一消息后, 不仅涉案的企业心如火焚, 就连没有涉案的企业也有了唇齿之忧。

这一刻, 中国轮胎企业团结起来了。之所以如此, 完全是因为前车之鉴犹在。

从1982年澳大利亚发起对华轮胎反倾销开始, 中国轮胎已经先后被巴西、秘鲁、埃及、阿根廷、土耳其等国家实施了反倾销调查, 但中国企业不是没有应诉就是应诉不成功, 都被判征收高额的惩罚性反倾销税, 只有个别企业拿到了较低的反倾销税率。如2001年秘鲁发起对中国摩托车、卡车轮胎反倾销调查, 中国企业因没有应诉而被征收了从1.6%到92.2%不等的反倾销税, 后逐渐退出了该市场。2003年, 土耳其发起对中国轮胎反倾销立案调查, 中国向土耳其出口轮胎的十几家公司中只有三角、风神和杭州中策3家应诉, 结果土耳其对中国企业以到岸价征收60%~87%不等的关税。

之后, 不少企业开始意识到, 在反倾销等国际贸易争端中, 如果不积极应诉, 就等于将市场拱手让给别人。

ITAC反倾销公告发出后, 多家企业给中国橡胶工业协会轮胎分会打电话, 表示准备应诉, 有不少企业希望能进行集体无损害抗辩。

谈到当时的情景, 时任中国橡胶工业协会轮胎分会副秘书长的谈玉坤说, 由于没有经验, 协会对如何应诉、行业协会牵头应诉到底行不行十分没底。但考虑到企业有需求, 加上行业协会出面容易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 败诉了也能增加应对国际贸易纠纷的经验, 中橡协领导决定牵头打好这一仗。

2005年11月下旬, 在中橡协召集下, 国内10家出口南非的轮胎企业及部分贸易商齐聚上海共商对策。2005年12月, 协会代表中国轮胎行业向南非调查机关提交应诉申请并得到确认, 2006年3月10日又进一步提交了无损害和因果关系抗辩的详细意见。其中, 成山、三角、佳通和风神除参加行业集体抗辩外, 还分别进行了单独应诉。

ITAC于2006年7月27日对此案进行初裁, 裁定不对成山、三角、佳通和风神征收反倾销税, 但将对包括贵轮、双星、杭州中策、华南在内的其他中国轮胎出口企业征收轿车轮胎16.9%、轻卡轮胎3%、载重轮胎22.3%的反倾销税。此案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 但这并不是轮胎行业的最终目标。初裁中未获胜的企业在中橡协、商务部和五矿化工商会的协助下, 继续全力进行整个行业的无损害和因果关系抗辩。

初裁后, 本案有关负责人向商务部主管领导汇报了此案, 并请求在几天后ITAC反倾销调查局局长来中国与商务部反倾销主管局长进行双边磋商时, 就案件进行沟通和调节, 希望对方公平公正处理此案。此举得到了商务部主管领导的大力支持。另外, 在中国企业和代理律师的努力下, 多家南非进口商和下游用户也积极参与到本次反倾销调查中来, 向ITAC说明中国轮胎无论是质量还是价格对南非消费者来说都是极其有利的, 若采取反倾销措施, 最终受害的将是南非的汽车企业和终端消费者。

终于, 在2007年4月10日, ITAC作出了中国出口的轮胎与申请人的损害不存在因果关系, 对所有中国轮胎不征收任何反倾销税的终裁。即除8家应诉企业外, 没有应诉的企业, 以及那些现在并没有向南非出口轮胎的企业将来向南非出口时, 也可以享受到不征收反倾销税的待遇。

这是中国轮胎行业第一次在国际贸易争端中取得完胜。南非案的获胜给了走出国门的中国轮胎行业极大的鼓舞, 也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基于PBL教学模式的化学教学设计——以“二氧化碳的性质”为例下一篇:对日本食品安全规制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