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文化与廉政文化论文

2022-04-15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高校校园文化与廉政文化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强廉政文化建设,这表明我们党已经把廉政文化建设作为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内容。而作为高校校园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又是党的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旨在探讨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必要性以及它的方法和途径,以期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提供借鉴。

高校校园文化与廉政文化论文 篇1:

依托党支部建设“红色社团”的路径探析

摘要:当前,学生社团已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红色社团”是社团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这类社团以马克思主义为基本指导思想,与主流思想政治观念一致,在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繁荣校园文化、促进学术氛围形成、完善学生人格体系、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等方面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红色社团”的党建工作基本处于真空状态。因此要将学生党支部建设与“红色社团”建设有机结合,逐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化,促进高校“红色社团”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学生党支部;党员教育;红色社团

“红色社团”是当今社会对高校学生理论型社团的形象称谓,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红色社团”已经逐步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之一,但该类社团的党建工作基本处于真空状态。同时,在高校学生党员的教育、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重理论教育、轻实践锻炼”,“重入党前教育、轻入党后培养”的现状。如何更好地将学生党支部建设与“红色社团”建设有机结合,把学生党员在社团活动中的教育作为学生党支部教育的延伸和补充,为学生党员提供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让党员在实践锻炼中不断成长,提高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成为目前高校党团组织建设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一、依托党支部建设“红色社团”的可行性分析

扬州大学于2007年4月依托园艺与植物保护学院学生第二党支部建立“红色社团”—“清风社”,该社团以反腐倡廉为主题,以理论学习和廉政文化活动为载体,开展大学生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是面向全校学生乃至全社会公众的群众性廉政文化社团。社团现有成员500余人,以学生党员、学生预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为主体。三年多来,学校以“清风社”为建设平台,逐步探索“红色社团”在党建中的作用发挥机制,创新学生党员继续教育的载体、方法和途径,不断拓展教育内容,进一步深化了学生党员的教育效果。

1.依托党支部建设“红色社团”,有利于拓展党员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目前,重视理论学习、忽视实践学习锻炼是当前高校党支部工作中存在的共性问题。“红色社团”作为正式党支部的良好补充,为学生党员提供了一定数量的实践基地,让党员在实践锻炼中不断成长,提高素质和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党员的先进性在实践中得以体现,帮助党员树立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良好意识,开创了培养党员全面发展的新途径。

2.依托党支部建设“红色社团”,有利于推动社团党建工作规范发展。红色社团可以为社团开展党建知识的学习搭建平台,为所有进步青年提供理论知识学习的机会和载体,这符合学生们的内在需求,同时还可以促进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通过社团培养和锻炼党员,党员以党支部作为支撑发挥模范作用,定期的理论学习可以提高社团理论和实践活动层次,推动社团规范发展,这一良性循环的出现将会实现高校党建和社团工作“双赢”的局面。

3.依托党支部建设“红色社团”,有利于完善支部成员评价机制。现有的党支部成员考核评价机制范围相对局限,在社团的实践活动中能够全面地反映出党员的各方面情况,而群众的评价则可以增加新的渠道,社团党支部的评价机制可以为正式党支部提供参考。高校完全学分制的推行给正式党支部考核入党积极分子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更是无法了解学生们在社团中的表现。依托党支部建立的红色社团将能在一定程度上承担起考核社团骨干积极分子的任务,可以从另一个侧面反映该学生在工作、实践、生活中的表现,可以协助党支部做好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考察和党员的继续教育工作,进而为党组织输送、培养优秀后备人才。

4.依托党支部建设“红色社团”,有利于发挥校园文化育人功能。“红色社团”是学生自己的组织,是学生“认识自我、展示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它在强化学生的“自我意识”方面发挥了有效作用,是学生“自我教育”的有效途径。健康有益的社团活动有利于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增强他们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社团成员在活动中得到锻炼的同时,基于自身的兴趣、爱好,使自身的潜能在活动中得到激发,形成特长,而特长又在活动中得以展现、发展,从而提升为才华,最终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实现自身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高校学生党支部党员教育的客观现状

1.“实用主义”思潮的冲击。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高校学生与社会的接触不断深入扩大,信息的传播和思想的交流更加便捷和广泛,一些不良的思想意识对学生的入党动机和党员的思想认识有一定的冲击。首先,部分党员的入党动机存在随大流、求功利等不纯因素,思想认识和理论素质不强,对组织生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缺乏认识,重视不够。其次,由于竞争压力不断加强,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学习和就业压力,眼前的组织生活与之存在一定的冲突。另外,当前社会中“有用才学”、“没用不学”思想的影响,使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也存在急功近利、重视形式而缺乏内容、重娱乐而轻思想教育和思想交流等问题使得组织生活的质量不高。

2.学生党员数量的制约。目前,高校学生党支部平均党员人数普遍较多,支部规模普遍偏大,这种状况的结果是:首先,庞大的支部党员数增加了对组织生活硬件设施的要求,而目前大部分支部在这方面难以得到保证。如活动场地,大部分学生党组织生活只能安排在教室,限制了组织生活的模式创新和效果。其次,由于人数太多,在有限的时间里,部分党员无法通过组织生活表达自己的思想认识等,组织也难以深入了解党员的思想状况。另外,在学分制下,学生选课时间各不相同,而人数较多的支部更难以安排统一的空闲时间过组织生活,参加组织生活的时间得不到保证。

3.专职干部队伍的缺乏。创新党组织生活模式需要一支强有力的基层党支部干部队伍。从高校学生扩招以来,由于高校本身发展的限制,学生人数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辅导员的数量增加速度。大部分高校辅导员与学生的比例远大于1∶250的比例,有的比例高达1∶400,甚至更多,学生党支部的人数也迅速增加。为细化学生党建工作,强化学生党支部建设,随着学生党员人数的增加,学生党支部数量也必然相应增加。特别是在高年级,基本是以班或专业建立了党支部,其支部书记基本由学生担任。而在此过程中,由于对学生党员干部队伍的培训力度跟进不够,学生党员干部缺少工作实践,普遍存在党建工作业务水平不高,素质不强,较大程度地影响了组织生活模式的创新和质量的提高。

4.党员发展任务的影响。近几年来,在相关政策的引导下,高校学生党员的发展任务不断加重,党员的数量呈现大幅增加,为达到相应的党员比例要求,党员的发展几乎成为高校学生党建的全部工作。特别是高年级学生党支部,到毕业时学生党员占年级学生比例部分达到近40%。大量的党员培养与发展工作占据大量的时间,使得学生党支部的党员教育一方面在时间上得不到保证,在内容与形式上难以得到充分的准备和指导,组织生活缺乏创新,质量明显下降。另一方面,在繁重的党员发展工作面前,学生党员对组织生活慢慢形成一种厌烦排斥的态度,误解为组织生活就是发展党员,因此参加组织生活的积极性不高,组织生活缺乏吸引力和凝聚力。

5.学生党员教育机制不完善。高校学生支部组织生活参加的人员基本只局限于本支部成员,对于与其他支部或支部以外的其他人员之间的交流则极少。许多高质量的组织生活传播面不广,资源浪费。另外,支部考核、评优中,组织生活的评优没有健全的机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支部自身组织生活模式创新的动力。

三、依托党支部建设红色社团的基本路径

1.准确把握脉搏,强化思想引领。依托党支部建立“红色社团”作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延伸部分,应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党组织对社团的领导。我校“清风社”通过开展主题党日、党建知识竞赛、时代党建热点问题交流讲座等形式多样的理论学习,还组织全体社团成员参与服务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充分发挥了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先进性。因此,党组织要通过将组织生活与校园文化建设、校外实践锻炼、自我教育管理相融合,加强对社团成员的思想教育和引导,培养学生的政治意识,让科学的理想信念成为社团成员思想动力的源泉。

2.完善机制建设,强化过程管理。党支部通过强化管理机制,将学生党员参加活动的成效作为党员发挥作用的重要依据,将预备党员的表现作为能否如期转正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进而丰富和完善了学生党员的评价机制,对党支部做好预备党员的培养考察和党员的继续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实现了党员再教育的统一。在实践操作中,我们还将专业知识运用作为考核党员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因为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全面发展、具有综合素质的高层次人才。学生党员通过社团活动,深深地懂得了理论知识最终要通过实践发挥作用,同时社会的需求又是知识的试金石,社会的发展又对学生知识的掌握和探索提出了新的要求。

3.发挥先锋作用,强化实践锻炼。社团通过举办活动来发挥党员作用,实现教育目的,党支部通过开展读书报告会等理论活动,通过学习和思考来提升社团活动的层次和品质。同时通过组织开展体现时代特色、展现当代大学生精神风貌、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锻炼学生党员的综合能力,充分发挥党员在团体中的作用,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社团活动是参与人数较多的群体性活动,党支部应通过党员的凝聚力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实现社团成员在活动中共成长、个人成长推动社团发展的良性循环,进而实现社团建设与党建工作的“双赢”局面。

4.依靠社会力量,强化基地建设。学校提供给学生社团的空间、资源和经费支持是有限的,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通过党支部与高校相关部门、地方政府共建,积极争取学校纪委和扬州市纪委的全力支持,引导学生社团,整合社会资源,建立一系列社会实践基地,与地方政府、企业、公司、社区等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通过建立这些稳定的教育基地,建立了党支部活动的新载体,并将这些载体覆盖到全体社团成员,实现了社团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东斌,张良浩,彭国存.试析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模式创新[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8,(3):39-40.

[2] 张焱.互动:高校学生党建与团建工作机制构建趋向[J].理论界,2008,(10):192-193.

[3] 何军,沈威.试论高校理论型学生社团党建新模式的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2):41.

作者:周超

高校校园文化与廉政文化论文 篇2:

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强廉政文化建设,这表明我们党已经把廉政文化建设作为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内容。而作为高校校园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又是党的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旨在探讨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必要性以及它的方法和途径,以期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校;廉政文化;建设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廉政文化建设的深入发展,高校一直以来作为传承文明、培养人才的摇篮,在新时期更担负着建设廉政文化的重要使命。廉政文化建设是指廉洁从政建设和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高校借助广播、网络、报刊杂志等媒介,以传播廉洁公正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为中心内容,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弘扬廉洁精神,在校园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道德风尚。

一、高校开展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高校腐败案件的高发是进行廉政文化建设的直接原因

近些年,随着高等教育逐年扩招,办学和招生规模逐渐扩大,基建和工程项目增多,国家对教育的投入越来越大,自主招生权限越来越大,学校管理者手中的权力开始膨胀,使得高校腐败案件的数量呈明显的上升趋势,涉案人员职级高、涉案金额大,令人震惊。据检察机关统计,高校职务犯罪基本上都是在基建、招生和采购这三个领域犯案,并且有一个新的特点就是高校领导集体腐败。廉政文化进校园,有助于建立健全各种防控和监督机制,在制度上防止和杜绝腐败案件的发生。因此,积极推进校园廉政文化建设,建立完善的防控、监督机制,全体师生形成廉洁自律、参与监督意识,有效遏制高校腐败案件的发生。

(二)廉政文化进高校是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需要

自从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一些高校教师受西方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思想的影响,凭借能否让学生在其所教科目结业的特权,向学生索要钱财,在高校引起极坏的影响;还有一些教师,学术腐败,学术成果涉嫌抄袭剽窃,屡遭曝光。高校教师师德师风的失范,造成教学质量下降,影响了高校的教风、学风和校风的建设。正如孔子在《论语》中所说:“其身不正,虽令不从”,[1]即相同的道理由两个不同的教师讲出来,教育的效果会截然不同,这正是教师不同人格魅力作用的体现。因此推进廉政文化进校园,显得尤为必要:一方面,廉政文化可以树立廉洁从教的意识,提升教师的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素养,从而自觉抵制校园不正之风;另一方面,廉政文化培养教师爱岗敬业、默默奉献的优秀品质,使教师提高教学质量,从而改善教风,促进学风、端正校风。

(三)廉政文化建设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

经济全球化背景之下,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相互激荡、碰撞,“享乐、拜金、利己”等西方宣扬的腐朽思想趁机而入,冲击着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扭曲了朴素的价值取向,侵扰了向善的道德观念,又加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弊端造成的道德缺失,都会直接影响正处于三观形成时期的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现在的大学生普遍存在信仰缺失、理想缺乏、责任感淡薄的现象,价值取向上追求金钱至上,“金钱万能论”充斥着校园。因此,进行廉政文化建设,廉政文化中蕴含的精神实质、价值观念、道德准则将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人生选择和准确的价值判断,对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自觉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蚀,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风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积极探索促进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具体路径

(一)对高校党政领导干部进行廉洁从政教育

首先,高校党政领导干部要改造权力观,加强自身的忧患意识、责任意识、使命意识,切实抓好高校廉政建设工作。高校领导干部要改变“官本位”的权力观,要明白自己的职位、职权、职责三者是辩证统一的整体:一个职位,一份责任,职位越高,权力越大,责任也就越重。党和人民赋予党政领导干部以权力,其目的就是让当权者能够善用其权利,忠实地履行他们的职责,真正做到“民本位”,即无论职务的高低都是人民的公仆,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所以高校领导干部要增强自身的忧患意识、责任意识、使命意识,以广大师生教职员工的切身利益为根本,把反腐倡廉建设作为高校党政领导班子管理目标的重要一环,全盘考虑,统一规划,将廉政制度化,确保反腐倡廉各项工作得到落实、取得成效。

其次,高校党政领导干部要提高法律意识,增强纪律意识和法治观念,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自觉坚持依法行政,带头遵纪守法,依法行使权力,严格执行监督制度,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

(二)对高校广大教职员工廉政文化建设的重点是师德师风建设

首先,高校要建立严格的奖惩机制。对师德师风败坏的教师,要给予严厉的惩处,严重的可以取消教师资格甚至解聘。同时学校还要组织全体教职工通过投票的方式选出本校师德的楷模,把他清正廉洁、无私奉献、严谨治学的事迹公开宣传,用榜样的示范力量促进教师廉政意识的加强,用惩戒的机制制约教师道德失范行为的发生。

其次,高校要为全体教师搭建一个互相沟通的平台,通过教师之间共同交流、分享经验,经验丰富的教师带动年轻教师,促进年轻教师尽快地进步、成长,一方面有利于教师之间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推动教学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对于校园师德师风建设的顺利进行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

再次,高校要建立相关的制度,严惩学术腐败行为。高校在鼓励教师提高学术水平、积极从事科学研究的同时,还要教育广大教师诚实守信,尤其在学术上不得抄袭、作假。高校要制定相关的制度,定期对教师的学术成果进行查重检测,检测的结果在学校的办公网上公之于众。对于超出学校制定标准的学术著作,要给予惩处,对于优秀的,要给予奖励,以此杜绝学术腐败行为的发生,进而推动廉政文化建设。

(三)对大学生进行廉政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廉政信仰

充分利用“两课”教学,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培养学生的廉政信仰。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抵制拜金、享乐主义以及极端利己等各种腐朽思想。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中,着重针对学生进行守法、思想道德、理想信念教育,让学生明确人为什么要活着、应该怎样活着,坚定共产主义的信念,为形成较好的廉政信仰打下坚实基础。在《形势与政策》这门课中,在“国内形势与政策”中的第八讲“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这个专题中,讲坚持不懈地进行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引导学生加深对反腐败方针政策的深入理解,包括我们党逐步加大治本的力度、力图从源头预防和治理、试图通过体制创新逐步铲除腐败产生的土壤和条件等等,通过讲专题的形式,经过学生的讨论、思考,学生就会比较深刻地理解廉政理论,最终理论内化成自己的廉政信仰。

(四)积极研究拓展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新载体

高校在开展廉政文化建设的同时,要积极挖掘、拓展、整合多种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丰富教育内容,创新载体进行廉政文化宣传,以增强廉政教育效果。

首先,由高校的纪检监察部门牵头,会同组织部、宣传部制定廉政文化建设的方案,充分利用校内办公网、校园广播台、宣传栏、校园学报、校园论坛以及反腐倡廉的宣传小册子等载体进行廉政宣传教育,尽量扩大宣传效果。

其次,通过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例如组织有奖廉政征文、廉政题材的主题演讲以及廉政文艺晚会等等,也可以创作廉政题材的小品以及弘扬廉政的歌曲,观看反映廉政的教育影片,定期发送廉政短信等方式,扩大廉政宣传范围。

再次,充分利用革命老区丰富的红色资源,进行廉政文化建设。如果条件允许,高校可以组织教职员工在革命老区开展红色之旅,踏着革命先辈的足迹,缅怀革命烈士的丰功伟绩,重温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革命时期经历的苦难光辉的历史,倾听他们勤政、廉政的动人故事,感受他们激昂向上、催人奋进的感召力量,这样寓教于游,润心无声,使广大教职员工潜移默化地受到廉政教育。还可以组织广大师生去一些大型的有廉政教育功能的纪念馆,例如已经被中央纪委、监察部授予“第一批全国廉政教育基地”荣誉称号的纪念馆: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延安革命纪念馆等反映我们党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建设历程的纪念馆,还有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邓小平故里廉政教育基地、杨靖宇烈士陵园暨东北抗日联军纪念馆、抚顺雷锋纪念馆、黑龙江省大庆铁人王进喜纪念馆等反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革命先烈和全国重大先进典型崇高风范的纪念馆,在这些纪念馆里,大量的历史图片资料、珍贵的文物资料、文字、手稿和影音资料再现了历史,给人以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击,震撼并洗涤了参观者的心灵,使参观者普遍受到一次深刻的廉政教育。同时还可以借助这些廉政教育基地举办形式多样的廉政教育活动,例如上海市在2013年8月份,在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开展“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历程展”,这无疑增强了廉政教育的说服力、吸引力、感染力,充分发挥廉政教育基地在反腐倡廉宣传教育以及廉政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最后,还可以组织高校党政领导干部到当地监狱,听取服刑人员的现身说法,以及他们自我剖析如何走向犯罪道路的思想蜕变过程,让党政领导干部接受警示教育并从中吸取教训。

总之,高校廉政文化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继续探索更行之有效的方式进行廉政文化建设,将是高校搞好廉政建设的永恒主题。

参考文献:

[1]论语[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胡 悦]

作者:马红霞

高校校园文化与廉政文化论文 篇3:

论高校共青团在和谐校园建设中的作用

摘要:高校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肩负着重要的使命。校园文化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内容,要使大学校园具备和谐校园的条件,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这就需要高校共青团在和谐校园建设中发挥着导向、教育、组织、指导、维护、监督的作用。

关键词:高校共青团;和谐校园;作用

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出台《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标志,“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由理论探讨正式转入到政策落实的层面。高校作为整个社会体系和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传播文明、培养人才的场所,对整个社会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当中肩负着重要使命。

构建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构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所赋予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和谐校园建设需要稳定、民主、顺畅的管理制度;得到全校师生普遍认同,社会普遍认可的具有发展优势的治校、治学理念;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安全的教育、学习环境……因此,建设和谐校园,应从发展方向、管理理念、校园环境、工作氛围、校风学风、文化氛围等方面进行着力建设。要使大学校园具备和谐校园的条件,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树立文化强校的观念,使历史的积淀和现实的发展有机的结合起来,回归到育人和追求真理的大学本质。

一、和谐校园的内涵

(一)和谐校园的概念

和谐校园是以校园为载体,以内和外顺、团结奋进、政通人和、稳定有序为主要特征,学校教育各个系统和要素全面、协调、自由、充分发展和协调运转,形成良性互动和整体优化的教育理念;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谐发展的教育合力;是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效应[1]1-3。

和谐校园的主要表现是:校园组织结构要素的和谐、教育环境的和谐、教师间人际关系和谐、学生间人际关系和谐、师生关系和谐以及自我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和谐等。

(二)和谐校园的特征

1.舒适的校园环境

优美的校园绿化,合理的空间布局,典雅的建筑设计,适宜学习的教室、图书室,环保、节能的基础设施和建筑材料,安全、舒适、安静的学习环境和完备的配套教学设施,处处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精神。

2.浓厚的文化氛围

学校体现出积极向上的青春活力,勤于钻研的研究精神,刻苦的学习气氛相互感染,良好的校园风气、浓厚的文化氛围陶冶学生情操,师生关心学校发展,民主风气盛行,广泛参与学校事务。

3.完善的管理制度

规章制度明确,制定科学合理,得到广大师生普遍认可,对师生具有广泛的约束力并规范他们的行为,能促进文明校园建设,能形成学生与教师、教师与学校、学校与家长、学校与社会之间畅通的沟通渠道。

4.持续的发展后劲

学校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尊重教育规律,按科学发展的规律办事,校园文化建设、教育教学等一切活动都要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和谐校园

目标的重要途径高校校园文化是指存在于高校校园内的,由其中的全体师生相互作用共同建造的,对社会文化有选择性地吸收和适应并有创造性地发展和超越的社会亚文化体系。在性质上有着不同的指向和层次,具有稳定的继承性、鲜明的时代性、明显的超前性、层次的高雅性、内容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参与的自主性和教育的渗透性等特征。广义的校园文化包括校园内所有物质存在和精神存在的总和,狭义的校园文化仅指以课余文化活动为表现的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2]106。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1.思想政治教育

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

2.校风学风建设

重视和加强校风建设,培育良好的教风和学风,形成对教职工具有凝聚作用、对学生具有陶冶作用、对社会具有示范作用的优良校风。

3.文化活动熏陶

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

4.软硬环境建设

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建造精神内涵丰富的物质文化环境,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二)以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和谐校园实现的具体措施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校园文化既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达到和谐校园建设目标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可以为和谐校园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和谐校园建设铺平道路,形成良好的舆论先导。

1.深入开展校风建设

要深挖高校优良历史传统,结合学校发展战略和规划,厘清学校办学思想和理念,大力营造崇尚科学、严谨求实、善于创造、具有时代特征和本校特色的良好校园风气。要扎实开展师德教育,制定完善规章制度,加强教师思想品德和学术道德教育管理,宣传先进典型,积极建设“爱国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的优良教风。要制订完善大学生行为规范,严格管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努力形成勤于学习、奋发有为、诚实守信、敢于创新的良好学风。要结合党风廉政建设开展廉政宣传教育,在大学生中传播廉政知识,弘扬廉政精神,培育和建设廉政文化。

2.大力加强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

要不断整合教育资源,形成一支学术水平高,学科结构合理的专家学者队伍,逐步建立起内容覆盖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体系。把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融入到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各环节。通过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不断提升大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等内在品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3.精心组织校园文化活动

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思想政治、学术科技、文娱体育等校园文化活动,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渗透到校园文化活动之中,使大学生在活动参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要充分利用重大节庆日和纪念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唱响主旋律。要深入开展道德实践活动,把思想道德教育的要求和任务融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引导大学生从具体事情抓起,从一言一行做起,养成文明行为,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要全面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通过办好大学生科技文化节、大学生“挑战杯”、大学生艺术节、大学生志愿活动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4.积极开拓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载体

要充分发挥网络等新型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建设好融思想性、趣味性、知识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校园网站,不断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和空间,积极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形成网络文化建设工作体系,牢牢把握网络文化建设主动权,使网络成为校园文化建设新阵地。倡导文明、健康的使用手机,通话用语礼貌,短信用语文明。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大力扶持理论学习型社团,热情鼓励学术科技型社团,正确引导兴趣爱好型社团,积极倡导社会公益型社团。要充分发挥学生社区、学生公寓、网络虚拟群体等新型大学生组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加强有效引导,确保校园文化的正确发展方向[2]107。

三、高校共青团在和谐校园建设中

的作用(一)高校共青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定位

第一,从理念上看高校共青团应将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当作一项事业来看待 如果把校园文化建设当作工作看,则很可能在行为上被动,在目标上功利,在内容上短视。反之,高校共青团若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事业来看待,则在行为上就会具有主动性,会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充分研究,制定科学的,符合实际的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在活动内容和形式上,会对各项活动合理分布,积极创新,突出活动的育人功能;在时间上,能够做到松紧有度,突出重点时段,做到时节性与连续性的完美统一。

第二,从关系上看高校共青团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也是自身建设的需要 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项系统长期的工程,客观上需要校园各种力量的共同努力和协作,高校团组织则是其中最具活力的一支因素。从事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本身就是高校共青团组织工作的一部分,因此,二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第三,从目标上看高校共青团工作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一致 大学精神是校园文化的灵魂,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关系到学校师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国家教育目标的贯彻落实。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就是要让师生在大学精神的激励下,为党和国家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四有”新人。

(二)高校共青团在和谐校园建设中的作用

高校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的重要职能部门,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倡导者、组织者、实施者,高校共青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生力军,校园文化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支撑,因此,高校共青团在和谐校园建设中应发挥重要作用。

1.导向作用

高校团组织要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统领校园文化建设,引导学生紧跟时代脉搏,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活动要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从而实现校园文化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2.教育作用

高校共青团采取多种教育形式,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的提高。没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大学生就会迷失方向、失去动力。高校共青团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塑造学生以国家为重、以民族为重、以人民为重的高尚道德情怀,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义利观及良好的公共道德意识和无私奉献精神。

3.组织作用

科技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内容,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是学校校风学风的突出表现和有效载体。高校共青团应充分发挥对科技文化活动的组织作用,健全大学生科技活动的评比奖励机制,积极开展跨专业、跨学科、多层次、多内容的社团活动和科技文化活动,努力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激发学生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举办高雅文艺活动,使大学生受到高雅艺术的熏陶。

4.指导作用

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等学生组织是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有效载体。高校共青团加强对这些学生组织的指导,从活动内容、活动宗旨、活动时间、活动范围、活动地点等方面加以指导,促进学生活动健康有序地开展。学生的诉求,学生权益的维护,校园稳定等,高校共青团通过对学生组织的指导达到了促进和谐校园建设的目的。

5.监督作用

良好的校园秩序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方面,是人才培养的基本保障。高校共青团在和谐校园建设中从纪律和道德两方面入手,以文明习惯的养成,礼仪知识的传授,仪表风貌的培养等,从教育、监督两方面入手,提高学生的自律能力。

高校共青团在和谐校园建设中,要发挥引领、教育的功能,围绕“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维护青年的合法权益”的职能,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切实帮助。

参考文献:

[1]花亚纯.关于和谐校园建设的认识与思考[J].中国农业教育,2006,(5):1-3.

[2]张英杰,王雄.试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J].中国青年研究,2009,(3):106.

[3]张英杰,王雄.试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J].中国青年研究,2009,(3):107.

[4]中国网.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DB/OL].(2006-10-18[2011-12-16].2006http://www.china.com.cn/policy/zhuanti/sljlzqh/txt/2006-10/18/content_7252302.htm.

[5]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Z].北京:教社政[2004]16号文,2004.

作者:何兴杰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全球经济背景下金融证券论文下一篇:项目评价方法下移动网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