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传统建筑论文

2022-05-06

本文一共涵盖3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西藏传统建筑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在藏区,寺院建筑中的重要殿堂,如大的“扎仓”(寺院团体单位名称,最大的单位为“措钦”,其下是“扎仓”,再下为“康村”,最小的单位是“米村”)以及颂经大堂女儿墙都是与白墙成鲜明对比的赭红色墙体。由于它的材料是由藏语称之为“边玛”的灌木树枝捆扎、染色制成,所以叫边玛墙。

西藏传统建筑论文 篇1:

西藏拉萨传统民居建筑形态探析

摘 要:以拉萨市达孜区桑竹林村民居建筑和拉萨市堆龙德庆区通嘎村民居建筑为研究对象,从传统民居建筑的选址、平面布局、使用功能、空间组织几方面来探讨拉萨民居建筑形态,通过探讨提出现有民居建筑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改正,并提出一套改良后的设计方案。

关键词:西藏拉萨;传统民居建筑;建筑形态;平面布局;空间组织

[项目名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YFC0700400)]

[项目名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51508468)]

一、引言

“日光城”拉萨地处西藏自治区东南部,全年多晴朗天气,降雨稀少,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而达孜区位于距拉萨市20公里的的东侧,堆龙德庆区位于西藏中南部,距拉萨12公里,地势西高东低。

在严寒恶劣的气候、崎岖复杂的地形地貌、敏感脆弱的生态环境下,孕育出了适应这种独特的自然环境的藏族传统民居。而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下,各个区域的藏式传统民居又有不同的建筑形态[1]。如林芝地区民居最大的特点是坡屋顶,如图1所示。拉萨的民居多为平屋顶,如图2所示。以下主要以拉萨市达孜区和堆龙德庆区的传统民居建筑为研究对象来探讨拉萨传统民居建筑形态。

二、村落选址

在高原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影响下,拉萨民居建筑一般都选择负阴抱阳,背山面水,坐北朝南。在这个大的选址条件下,为了能够更好地生存发展,其一,村落优先考虑选在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带,如河流附近,田野牧场附近,其二,由于地理环境的原因,耕地较少,建筑多顺应地势,依坡而建,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这样既减少了对耕地的破环,又可以避免因夏季多雨期间造成的山洪灾害[2],如图3所示。

三、建筑总体布局

桑竹林村位于拉萨市达孜区德庆镇,其中一组民居经过统一规划,属于国家援建。住宅围饶中心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呈矩形网格状分布。为了让每家住户能够充分利用到阳光,每排住宅南北距离远,如图4所示。而不属于国家援建的民居建筑散落地分布在村落,大多是自发性形成的,其布局形态的形成受到了周围环境多种因素的作用和影响,如图5所示。堆龙德庆区通嘎村的民居则都属于自建,但后期经过统一规划,宅屋整齐地从东西向成排布置,排与排之间留有很大间距。

四、平面布局

拉萨传统民居建筑平面简洁,多呈“一”字型或“L”型或“凹”型,开口朝南,便于更好地吸收利用阳光,并且避开冬季寒风,每家每户都有独立院落,但院落没有固定形式,依据地形布置[3]。院落可呈矩形,或边角弧形。

通嘎村民居多为二层,坐北朝南,主体建筑平面多为“L”型。有一进前院落,如图 6、图 7所示。桑竹林村民居也多为二层,均坐北朝南,主体建筑为“一”字型,附属建筑围绕院落墙体而建,有前院落和侧院落两进院落,如图 8、图 9 所示。

五、使用功能

拉萨民居建筑多考虑功能的使用性。主体建筑平面功能简洁实用,其主要功能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前廊

前廊为拉萨民居建筑普遍存在的一个功能空间,一般位于进入室内前的位置,进深2米左右。如果主体建筑是L型,前廊在侧边;主体建筑是一字型或凹型,前廊则在中间。由于主体建筑朝南,前廊则可以充分地晒到阳光,并且受到两侧围墙的遮挡,避免风吹雨淋,是从室内到室外的一个良好过渡空间。藏族居民常在前廊放置沙发茶具,可以喝茶聊天,沐浴阳光呼吸新鲜空气。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些家庭将前廊装上玻璃变成阳光间,这样更有利于保温防尘,但缺点是阳光间夏季太阳直射面积太大,导致室内温度太高。

(二)卧室

拉萨民居的卧室一般在主体建筑的两侧,南向开窗,北侧开小窗或者不開窗。达孜区桑竹林村的民居卧室北侧则用木板隔一间小屋,开小窗,用于储藏,这样有利于室内保温。卧室对藏族居民来说没有其他房间重要,因而一般都简易布置。

(三)客厅

拉萨民居中的客厅一般位于主体建筑的一层,由一柱间或者两柱间的居室组成,南向开大窗,藏式沙发沿窗户布置,依次向里布置藏桌,沿着北墙布置藏柜。客厅主要用于主人平时接待客人、聚餐饮茶等活动,一般装饰较为华丽。

(四)佛堂

佛堂在藏族人的心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每家每户都设有专门供养神的佛堂,与其他功能的房间相比,佛堂是装饰最为华丽的房间,因为佛堂是藏族人心中最洁净最神圣的地方,一般位于主体建筑中方位最好的地方。拉萨民居建筑中的佛堂一般位于北侧,沿着北墙面布置藏桌,桌上供奉佛像、香烛等[4]。由于建筑北侧不开窗或者开小窗,因而佛堂内光线幽暗,点上香烛后更有一种神秘感。

(五)厨房

拉萨民居中的厨房一般都在主体建筑之外,而布置在院落中,坐南朝北,与主体建筑相对,厨房内除了布置用于做饭的餐具外,通常还会沿墙布置床和柜子,如果空间够大,还会放置电视,因为在藏族民居中厨房不仅仅是厨房。由于西藏恶劣的环境导致资源紧缺,所以藏族人将能够取暖的空间充分利用,冬季一般都会待在厨房,所以有了在厨房“围火而居”的习俗。藏族人家中如果来一般的客人,主人会在客厅招待,而如果来很重要的客人,主人则会在厨房招待。这充分显示厨房在藏族民居中的重要地位。

(六)厕所

厕所一般沿墙布置在院落的一角,远离主屋。如果家中有养牲畜,则在牲畜棚附近,厕所一般建筑,这充分体现了藏族人的洁净观。

(七)院落

拉萨民居中每家每户都有独立的院落,院落既可以阻挡风沙进入主屋,又可以用作储藏。由于藏族人的生计方式是以农耕和畜牧为主,因而会有大量的耕具,以及蓄养牲畜,所以院落就满足了大量的储藏空间的需要。并且独立的院落围合成了较为封闭的内部空间,居民在院落里种植花草,这样就有了较好的室外环境,居民可以在院落中进行一些室外活动。

六、空间组织

拉萨传统民居的空间布局受两方面因素影响,其一是西藏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其建筑空间呈现出灵活自由的形态。其二是西藏独有的宗教文化,这种宗教文化影响着人的生活方式和习惯,进而影响了建筑的空间组织。

如拉萨市堆龙德庆区通嘎村的民居,先从大门进入院落后,有一个过渡的小空间,空间东侧为厨房,西侧依次为储藏和卫生间,再进入庭院,通过走廊过渡进入主体建筑,依次为客厅卧室,卧室后为佛堂,到二楼,则要通过室外的直梯。直梯旁边为储藏空间。拉萨市达孜区桑竹林村一组的民居,是政府援建的,规划较好,进入院落后左侧为厕所,依次为储藏、卧室厨房,主体建筑原为一字型,后主人自己在客厅加建了阳光房,成了凸型,从阳光房进入后中间为起居室,两侧为卧室,通过外面的直梯到二楼,中间为佛堂,两侧为卧室。

在拉萨民居中最重要的空间属于佛堂,佛堂是藏族人心中的精神寄所,因而都布置在主人认为最重要的位置,一般在主体建筑的中间。其次重要的是厨房,如果说佛堂是精神生活的中心,那厨房就是世俗生活的中心,西藏有的地区的民居中厨房在主体建筑中布置,如林芝民居,而拉萨民居一般都将厨房布置在院落中并坐南朝北。作为休息之用的客厅与卧室空间功能常常模糊不清,厕所在藏族人心里属于污秽的存在,因而一般都远离主体建筑。以上可以看出拉萨民居的空间组织与藏族心里的洁净观有很大的关系。

七、结语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习惯也发生一些改变,但原有的民居已经不能满足人的有些生活要求,并且原有民居也存在一些安全与舒适度方面的问题。例如将厕所放在离主体建筑很远的角落,会造成使用不便;通往二楼的楼梯为倾斜度很高的直梯,在使用中也不方便并且存在安全性问题;加建的阳光房是很好利用了太陽能进行保温采暖但夏季使室内太闷太热,夏季居民反而更喜欢待在北边的房间。

观望如今的拉萨传统民居,更多的是对于传统外部装饰符号的堆砌和材料与色彩的模仿,而设计者对传统民居所传承的空间形态和居住者的使用需求不够重视。因此通过调研和以上总结,在拉萨原有传统民居的基础上,通过合理设计房间尺寸,灵活组织各个空间,并注重居住者的生活使用需求,提出一套改良后民居平面图,如图10、图11所示。

参考文献:

[1]庄景堃.拉萨传统民居与西藏建筑风格[J].规划师,1995,(02):8-9.

[2]何泉.藏族民居建筑文化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

[3]乔小河.时间与空间中的西藏农村民居[D].中央民族大学,2012.

[4]刘明娟.拉萨传统聚落研究[D].天津大学,2012.

作者单位:

西藏大学

作者:周玲玲 格桑次仁 范烜赫

西藏传统建筑论文 篇2:

西藏传统建筑—边玛墙

在藏区,寺院建筑中的重要殿堂,如大的“扎仓” (寺院团体单位名称,最大的单位为“措钦”,其下是“扎仓”,再下为“康村”,最小的单位是“米村”) 以及颂经大堂女儿墙都是与白墙成鲜明对比的赭红色墙体。由于它的材料是由藏语称之为“边玛”的灌木树枝捆扎、染色制成,所以叫边玛墙。

边玛墙从建筑角度来讲,是藏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藏族建筑师利用当地材料,因地制宜,大胆创新,从而在建筑质量、美观双方面均获得了最佳效果。边玛墙是边玛枝干去皮、晒干,切成30公分长短,捆扎成手臂粗细垒砌而成的。砌筑边玛墙的时候,先把捆扎好的边玛树枝铺一层,再上加一层黏土夯实,这样重复砌筑,到了顶部还要进行防水技术处理,墙体基本筑成后,在墙面上涂一层赭红色的颜料,边玛墙就这样形成了。这种墙体从建筑技术角度讲,它可以减轻墙体顶部的重量,对高层藏式建筑的无疑有着很好的减重作用;从建筑外观装饰来讲,边玛墙对建筑起到色彩对应反差的装饰作用,从而获得视觉美感的效果。藏式建筑墙体色彩上白色是主流色,白色墙体上有了赭红色的女儿墙和窗户边沿的黑色条,墙体颜色从单调变成了多彩,从轻淡变成了凝重,增加了整个建筑的庄重感。布达拉宫、大昭寺、以及三大寺给我们的感觉正是这样。

在西藏历史上,赭红色的边玛墙是一些特定建筑的“特殊待遇”,不是任何建筑都可以享有的。在政教合一制度的旧西藏,寺院建筑享有边玛墙、金顶、宝幢、宝瓶的待遇,因为宗教至高无上,人们把最美好、最上乘、最崇高的礼遇献给佛的处所,这是顺理成章的。除了宗教以外,由于特权意识,世俗世界也有等级之分,统治阶级与平民百姓不可能平等,这在建筑的规模、层高、装饰,乃至大门前的上马石等细微的标志上。除了层高规模以外 ,贵族建筑也可享有修砌边玛墙的待遇。在老式贵族宅院式建筑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建筑有边玛墙,最典型的是位于八廓北街的冲赛康建筑、朗孜夏建筑、八廓南街的桑珠颇章建筑,这些建筑是具有百年以上历史的老式贵族宅院式建筑,它们的主人在西藏贵族阶层中曾经是世家贵族。除了它们外,在藏式传统建筑中再也看不到边玛墙了。

边玛墙是藏式墙体建筑技术领域中的一大发明,那么这种创意的灵感是从何而来的呢? 笔者认为还是源于平民百姓的建筑形制。如果我们留心观察,西藏农区建筑中可以发现农民宅院建筑中院墙的墙头上整齐地垒一圈木柴或者牛粪饼,看上去与白墙从颜色上形成了反差,本来这是农家人充分利用墙头空间堆放柴禾,这样一来节省地盘,二来防盗贼跃墙偷盗。聪明的藏族建筑师从这个现象中产生了灵感,将之用于建筑墙体的砌筑技术上。

边玛墙在藏式建筑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由于它的材料稀缺,制作过程繁杂,成本昂贵等原因,不可能在现代藏式建筑中大量使用,作为传统藏式建筑领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我们对边玛墙材料的分布、边玛枝干的加工工艺、边玛墙的砌筑技术,还有其产生的作用,还是应当做一番抢救式的普查整理,使这一民族建筑领域中闪光的一点永久地保存下去,在西藏古代建筑的维修中发挥作用。

作者:次 多

西藏传统建筑论文 篇3:

青海地区传统建筑屋面做法之探究

摘 要:本文从青海地区的地理位置及气候特点出发,对青海地区传统建筑屋面的形式与构造做法与建筑屋面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气候特点;构造做法;现状分析

1 概述青海地区的地理位置及气候特点

青海位于中国西部,雄踞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东北部。是中国青藏高原上的重要省份之一。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故被称为“江河源头”,又称“三江源”,素有“中华水塔”之美誉。其地理位置介于东经89°35′——103°04′,北纬31°9′-39°19′之间,全省东西长1200多千米,南北宽800多千米,总面积72.23万平方千米,占全国总面积的十三分之一,面积排在新疆、西藏、内蒙古之后,列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第四位。全省地势自西向东倾斜,最高点(昆仑山的布喀达坂峰6860米)和最低点(民和下川口村约1650米)海拔相差5210米。青海省地貌以山地为主,兼有平地和丘陵。

气候特点。青海省属于高原大陆性气候,全省年平均气温在-4℃~8℃之间,具有气温低、昼夜温差大、降雨少而集中、雨热同季、日照长、太阳辐射强等特点。冬季严寒而漫长,夏季凉爽而短促。南部高海拔地区无绝对无霜期。降水量从西北向东南渐增。西北部的柴达木盆地年降水量不足50mm,植被稀少,以荒漠为主。而西南部降水量可达近500mm,地表水量丰富,森林密布。青海省气象灾害在北部以干旱、沙尘暴和夏季短时暴雨为主。东部湟水谷地和黄河谷地以春旱、夏涝、冰雹和霜冻为主。在南部以霜冻、雪灾为主。

民族宗教。青海的世居少数民族主要有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和蒙古族,其中土族和撒拉族为青海所独有。同时青海是一个多宗教的省份。佛教、伊斯兰教、道教、基督教和天主教五大宗教在青海省都有传播,其中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在信教群众中有着广泛深刻的影响,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和蒙古族等几个世居民族,基本上是全民信教。

2 青海地区传统建筑屋面的形式与构造做法

青海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自然气候特点,加上多元化的民族聚居、文化的相互交融,形成它特有的带有浓郁地域性的建筑形态;建筑是文化的载体,青海地区深受藏传佛教的影响,传统的大部分公共建筑以宗教(寺庙)教筑为主,红白、黄、黑色 为主色调,木构架为主要承重结构,夯土墙(墙上有收分)为围护结构,屋顶以坡屋面居多;宗教建筑是青海地区最有代表性的传统建筑形式之一;青海地区另外两种传统的建筑形式是当地传统民居(庄郭院)和古堡;传统民居以高大厚重的夯土墙围成独立的院落,多为四合、三合或两面建房,入口为东南向,每家的平屋顶相互连通,上下交通用自家木梯连接。(“青海好,青海的屋顶能赛跑”,有青海当地的歌谣为证);古堡,古时为战事防御性的屯兵之所;传统民居和古堡基本为平屋面;宗教建筑多以坡屋面居多(局部平屋面);平屋面面层为当地黄土,找坡7%-8%;坡屋面一般以歇山居多,也有庑殿、硬山等形式;坡屋面分为瓦瓦屋面和金顶屋面。

2.1 平屋面

平顶屋面的构造一般分三层做法:第一层是承重层,依据房屋等级的不同在椽子上铺设不同的材料(以等级高低依次为小木条、木板、修整过的树枝);第二层黄土层掺灰草泥背(每层50厚,共3层),分层夯实,找坡;第三层为面层,30厚细黄土,人工踩实夯打。

2.2 坡屋面(以歇山为例)

藏式歇山屋面同内地汉式歇山建筑

的屋面相差不大。但与汉式不同的是:藏式建筑的歇山屋面是在首先做好的平顶层基础上再搭配好歇山屋架,然后铺设望板。

2.2.1 瓦瓦坡屋面

藏式坡屋面的材料(从下到上)主要是木构架;椽子;30厚望板;1.5厚护板灰,压实收光;分三次上50厚灰泥背,找好坡面曲线;层层赶光压实,晾干 ;再分二次上青灰背,分层赶光压实,晾干;分中定垅号,坡中瓦瓦、捉节夹垄,勾抿严实;勾头帽钉钉牢。

传统的藏式歇山顶面层材料等级最高的是镏金铜皮。后来慢慢演变为金色钛金板了;钛金板无论是材质、颜色、价格和工艺上都与传统的镏金铜皮有很大的差距。青海地区目前现存镏金铜皮屋面已经很少见,都被钛金板所替代。传统的镏金铜皮屋面做法:

藏式歇山金顶平面位置与主殿上下对应。先在屋顶地面上铺一道与金顶平面吻合的地梁,上面架设立柱、枋、斗拱、梁架;梁架形式没有固定统一的做法,较为简单;屋顶自重较轻,梁架尺寸较小;构架为木梁柱,构成金顶的基座;基座或柱上承斗拱,出挑飞檐;斗拱做法地域性强,后尾为仿木,一般不装饰加工;构架形成歇山顶,上面铺设镏金铜皮。耐久性、防水性强,装饰效果好。

3 青海地区传统建筑屋面的现状分析

CHCC设计团队从2013年起,历时三年,从青海海东自治州到黄南自治州、再从海南自治州到果洛州。足迹踏遍青海的(东、南、西)大部分区域,对150多个文物单体(全国重点保护单位),其中包括50多个宗教建筑、4个古堡和100多个传统民居进行了仔细地现场勘查,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做出了相应的修缮、保护方案、施工图以及施工后期服务,目前工作仍在延续。

这150多个单体建筑是青海地区传统建筑的典型代表;覆盖范围广,建筑形式多样,建筑年代从最早的旦斗寺(10世纪中叶)到清代的拉加寺。

这些建筑历经几百年甚至千余年的风雨侵蚀,历经沧桑。尽管其间经过数次修缮,可现如今依然存在不同程度的残损;尤其屋面漏雨造成的残损更为突出。CHCC团队经过对这100多个单体的实地勘查,对这些传统古建筑屋面现状做法作了如下梳理。

3.1 平屋面

平顶黄土屋面无防水层,漏雨严重;黄泥为该地区屋面主要使用材料,不同于西藏地区使用的阿嘎土作为屋面的材料,实为就地取材,因地制宜。黄泥本身结构松散,易于风化,加之风雨侵蚀,日晒、冻融等因素,导致屋面黄泥层风化、疏松开裂,加之排水不畅,致使屋面渗漏,造成室内椽子、望板等木构件糟朽。进而加剧建筑本体残损。

3.2 坡屋面

①瓦瓦坡屋面。筒瓦屋面捉节夹垄灰松动,无防水层;排水口堵塞,排水不畅;屋面漏雨严重。②钛金板坡屋面。钛金板坡屋屋面,为近年维修时翻建;屋面面层构造做法简易,缺少防水层;屋面排水组织简陋,漏雨较为严重。

综上所述:无论是哪种形式的屋面,排水不畅,无防水层,屋面构造材料及做法不合理等因素(应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特点)是造成屋面漏雨的主要原因。而雨水对建筑的伤害是导致建筑本身残损最直接的原因之一;如何做好建筑的排水、防水尤为重要,尤其是建筑屋面的防、排水。

4 对青海地区传统建筑屋面构造做法的探寻

对于建筑的不同部位,遵循“防、排、截、堵相结合、刚柔相济、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对于屋面而言:以排为主,以防为辅,防、排结合。屋面排水分为有组织和无组织排水;屋面防水因建筑物的性质、重要性、使用功能要求按不同的等级设防,根据不同的建筑类型、气候环境、施工工艺条件选用不同的防水材料或施工工艺,屋面防水材料一般选用柔性卷材或涂膜防水。

青海地区气候严寒,昼夜温差大,风沙较多,雨季相对集中。依据屋面的防、排水设计原则及其构造原理,结合青海当地的气候特点和传统习惯,对于不同的屋面现分别采取如下的解决方案:

4.1 平屋面

①排水:采用有组织排水(以外排为主,适当内排)保证雨水顺畅;合理布置雨水口;合适的排水坡度(青海地区一般7%-8%)。②防水:柔性防水卷材(双组份玻纤网或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

4.2 坡屋面

①排水:无组织排水,依据自身结构坡度排到平屋面或地面。②防水:柔性防水卷材(双组份玻纤网或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屋面面层防水(瓦或钛金板)。

针对目前青海地区传统古建筑屋面漏水严重之现状,需要调整更为合理、行之有效的屋面做法方案,解决目前屋面漏雨严重现象势在必行。首先必须改进以前简陋、无序的排水措施;同时原有屋面做法上增加柔性防水层;而防水材料的选用和屋面合理的构造做法无疑成了本方案核心问题(特别是平屋面)。

选用防水材料之一:双组份玻纤网防水卷材(青海当地专家推荐),玻璃纤维网是新型增强材料,由石英砂经1000多度熔化经过复杂工艺拉丝出来,该材料耐腐蚀性强,强度高,柔软方便施工。对于黄土平屋面而言:增强黄土的抗裂性,同时兼具一定的防水性能(工程实例:黄南自治州隆务寺密宗学院、果洛州拉加寺、海东自治州文都寺等)。

选用防水材料之二: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具有很好的耐高温性能,可以在-25℃至+100℃的温度范围内使用,有较高的弹性和耐疲劳性,以及高达1500%的伸长率和较强的耐穿刺能力、耐撕裂冷冽。适合于寒冷地区,以及变形和振动较大的工业与民用建筑的防水工程(工程实例:海东自治州夏琼寺、海南自治州赛宗寺等)。

上述两种防水材料本身的性能各有优点:双组份玻纤网耐腐蚀性强,抗裂性好;SBS改性沥青防水性能优越,耐高、低温,耐穿刺;对于青海地区,这两种防水材料都是较为理想的选择,到底选哪种更合适?

对于木构架黄土平屋面:这两种材料在屋面构造上有两种方式:①木望板做基层处理,防水卷材与望板固定,再是找坡、灰土泥背等传统做法。这种做法虽然较好地解决了防水本身的问题,却降低屋面木构架的透气性,当室、内外出现温差较大、室内湿度较大时在室内形成冷凝水;对木构架有不利影响(目前存在争议)。②在望板上铺一层卵石、黄泥层,上铺硬化层(水泥砂浆),并找平,铺防水卷材,找坡,灰土泥背等传统做法。这种做法不但解决的防水问题,同时也很好地解决了屋面透气问题。缺点增加了屋面荷载。无论是哪种防水材料,在理论上,就上述构造做法而言,各有利弊。但实际究竟哪种防水材料防水性能更好,只能让时间去验证(CHCC设计团队将持续关注)。

对于木构架坡屋面:由于自身坡度问题,雨水相对不易滞留,把面层缝隙处理好(面层本身具有较好的防水性能),保证雨水能顺利排出,由于没有大面积的雨水滞留;因而屋面防水,就成了不是十分必要的,且较为辅助的措施。如果一定增加防水卷材构造层,其实这两种防水卷材在木构架坡屋面构造上的优劣并无太大区别;就青海气候角度考虑: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的适应温度范围广、耐穿刺等优越性能,较之双组份玻纤网会相对适合。但这两种卷材防水构造,对木构架屋面透气性的影响始终存在。

5 总结与展望

在建筑工程中,屋面漏雨问题是公认的世界难题。没有绝对的、万无一失的防水设施,更何况防水材料本身有使用年限的要求;加之各种自然灾害及人为因素的破坏,以及受当时技术、施工工艺等条件的限制;即使在有效使用年限内,建筑出现各种不同的残损实属正常。如何有效地解决建筑中出现的各种残损问题,需要进行多方面的深入研究;特别是对文物建筑的保护,笔者深感任重而道远!

建筑作为承载人类文明的物质载体,是每个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缩影。今天随着科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新型材料不断涌现,只要本着对建筑的持续关注、对人文情怀的持续关注,不断探索和勇于尝试,相信一定会找到更加适合青海地区传统屋面的防水技术措施,也相信饱经沧桑的青海地区传统建筑,定会散发它永恒、独特的魅力!

参 考 文 献

[1] 徐宗威.西藏传统建筑导则[D].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 张君奇.青海古建筑论坛[D].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

作者:唐定华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高职大学语文论文下一篇:智能建筑电气论文

热门文章

西藏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