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处理好教学中的几个关系

2022-09-12

高等院校的教学越来越强调个性化特点, 这是无可厚非的。教学本身就是一种个体性活动, 对教师而言, 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个性特色, 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对学生而言, 每个班级,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差异, 应当因材施教。对课程而言, 每个学科, 每个专业又有不同的要求和预期。对教学环境而言, 每个时期, 每个场所又各不相同。教学就是在这四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下展开的, 这种相互作用也是各色各样的。

然而, 有些高等院校的教学管理部门却喜欢用固定的教学模式考核教学工作。考核一堂课复习用几分钟, 讲授用几分钟, 双边互动用几分钟, 还特别强调板书是否规范, 是否运用了现代化教学手段, 并且规定教师课堂教学必须站着授课。如此种种, 很抓了形式, 对教学的最终效果——学生是否有收获, 收获大小却考核不出来。记得我上大学的时候, 给我们讲授文艺理论课程的老师是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博士生导师王先霈教授, 他就很少板书, 慢条斯理的, 娓娓道来, 无拘无束的, 采用的是我们现在批判得比较多的“满堂灌”式教学。然而, 学生们听起来津津有味, 有的一字不差地作着笔记, 有的瞪着大眼专心听着, 课后对老师的评价极高。他不讲形式, 但讲究内容的逻辑严密, 生动有趣, 切合实际, 所以教学效果很好。各门课程, 各个教师都有各自的特点和要求, 针对不同的学生, 不同的教学环境, 我们应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不可一概而论, 用一个固定的模式去考查所有的教学工作, 这样做是缺乏科学依据的。我们常常说做文章“文无定法”, 同样的, 教学也是“教无定法”, 如果做文章按照一个固定的模式去写, 那就成了千篇一律的“八股文”;教学如果都按一个固定的模式去教的话, 那就只需用机器去教, 不需要老师去教了。脱离了老师的教学是不可思议的, 是完全不能育人的, 只能制造出掌握一技之长的工具, 偏离了教育的宗旨, 我们的教育宗旨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适应于社会, 有益于社会的人才, 教学必须育人, 以“育人”为第一要务。那么, 是不是说教学可以只讲究内容, 不讲究方法呢?不是的。我们说“文无定法”, 又说“文又有法”, 是说写文章还是有具体技法的;同样的, 教学虽然“教无定法”, 但“教又有法”, 教学也是有具体教法的, 要适当地合理地使用它。怎样才能适当地、合理地使用具体教法呢?这就要掌握一定的教学规律, 所谓规律是指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教学规律就是教学过程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要掌握一定的教学规律, 就必须正确处理好教学过程中的几个关系。[1]

1 教和学的关系

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 教和学, 师和生, 是整个教学过程中贯穿始终的基本关系, 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两方面都从不同角度起决定作用, 只不过教师的影响力更自觉、更持久一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树立正确教育思想, 做到教书育人。二是教学要突出重点, 抓住难点, 讲出特色, 做到知识准确。三是研究教学对象, 从实际出发, 做到有的放失。四是改善教学手段, 提高教学艺术, 做到方法得当。五是精心设计教学程序, 讲求实效, 做到每课有得。学生的学除了教师的教这个基本条件之外, 还必须要有学生自身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在于教师帮助他们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和目的, 激发他们对学科的兴趣和求知欲, 端正学习态度, 其中学习目的、学习态度是第一位的因素。教和学, 正是在师生双方统一协调活动的基础上实现的, 教决定着学, 学影响着教, 教学相长, 相互促进。

2 间接知识与直接知识的关系

每个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都包含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两个方面。学校是社会有组织地使学生接受知识的地方, 教学则是向学生传授间接知识的根本途径。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把人类积累下来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要使学生学好书本知识, 这是基本的任务。但传授间接知识又不能脱离学生的直接知识, 因为一切知识都来源于直接经验, 学生的直接知识是他们亲自得来的, 是最深刻的知识, 也是他们掌握间接知识的起点和归宿。古训说的好:“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就是说明直接经验的重要性的。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也必须把直接知识摆在重要的地位, 适当组织学生亲自实践, 接触实践, 接触实际工作, 以扩大他们的眼界, 但必须处理好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的关系, 不能喧宾夺主。高等教育不同于职业培训, 过分强调直接知识, 大部分教学时间都让学生自己实验操作, 甚至急功近利地让学生到社会上去顶岗实践, 势必偏离高等教育的主旋律, 高等教育的主旋律是育人, 而不是制造具有一技之长的工具, 是培养高级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所以, 教学的基本点还是学好人类所积累下来的各种间接知识。在学好前人所积累下来的这些知识基础之上, 运用这些知识指导我们的实践, 在实践中创造新的知识。

3 传授文化科学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的关系

教学是实现教学目的的基本途径, 任何社会的教育都是为培养适应社会生活的一代新人服务的, 一定社会的人既要掌握文化科学知识, 又必须具有与该社会相适应的思想品德, 而任何一种思想品质, 任何一种道德行为, 又总是同人们对客观世界, 对人类社会的正确或不正确的认识分不开的。因此, 传授文化科学知识必须与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结合在一起, 这是古今中外教学工作的一条客观规律。当然, 知识的学习和思想品德的培养与形成, 并不是一回事, 二者也不能相互代替, 它们各自有其特点和规律, 但它们的关系却是甚为密切的, 是相互联系, 彼此促进的。所以, 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深刻认识传授文化科学知识与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关系, 自觉地把二者统一起来, 教书育人, 做到以人为本, 教学过程中, 如果我们忘记了学生, 忘记了育人, 就失去了教育的意义。教学是教育的基础, 它不仅要适应当前的时代潮流, 而且要引导时代潮流, 不仅为了社会今天的需要, 更是为了社会明天的升华, 作为教育战线龙头的高等教育在教学过程中, 更应该朝着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级人才这一远大目标不懈努力。

4 占有知识和培养学生能力的关系

教学是传授文化科学知识的过程, 也是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的过程。占有知识和培养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是既有联系又有相对独立性的, 发展能力, 需要一定的知识做基础, 掌握知识, 也必须要有较好的能力, 占有知识和发展能力是相互促进的, 但它们并不是同一过程, 也不是同步关系, 在教学中必须善于把二者结合起来, 以收到相互促进的效果。大学生在知识的占有上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 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关键是要培养他们的能力。学生的能力是多方面的, 有学习能力、生活能力、工作能力, 还有思维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等等。教学就是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 还要教授学生有关的方法, 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 在实际操作中去运用它, 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5 已知和未知, 旧知和新知的关系

学生掌握知识, 是由不知到知, 由知之较少到知之较多, 在旧知的基础上不断增加新知, 化未知为已知的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都贯穿着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 进一步扩大和加深新的认识, 学生旧知识掌握的越牢, 对学习的新知识和已学过的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越紧密, 越合理, 就越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去掌握新知识。因此, 必须注意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新旧知识密切联系, 完整而系统的科学知识体系, 否则, 离开原有的知识基础, 就不可能谈什么新知识的掌握, 更谈不到化未知为已知。大学教育是在高中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 必须注意知识的衔接性。在大一期间, 注意把高中的知识衔接起来;在专业教学期间, 注意前后知识的衔接性、系统性。

6 学和用的关系

学生对学过知识的应用, 基本上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形式的作业, 如解题、答问、实验以及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对已学知识的应用。一种是在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中运用所学过的知识, 前一种是为了进一步掌握知识, 后一种则是通过专门组织的学生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来进行的, 这两种情况归结为一点, 都是把学生培养成为能够运用所学有益于社会的人才。我们属于高等职业教育院校, 所以, 十分强调实用性、实践性, 这是正确的。但是, 过分强调实践, 忽视理论的学习, 无异于职业培训, 降低了我们学校的档次。应该合理地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 做到学以致用。如果“学非所用, 用非所学”, 掌握再好的实践技能, 都是没有意义的。应让学生打好扎实的理论功底, 适应多方面的技能需要。

7 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关系[2]

教学中引入与运用现代化手段无疑是正确的, 必要的, 合乎时代需要的, 但是, 如果离开了传统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不恰当地运用信息化手段, 无选择地采用多媒体技术, 见物不见人, 见技术不见精神, 形成了PACTAC (人辅助计算机, 教师辅助计算机) , 而非所希望的CAPCAT (计算机辅助人, 计算机辅助教师) ,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消失了”, 学生“消失了”, 教师眼中没有了学生, 学生眼中没有了教师。屏幕居中居大, 教师居偏居无, 学生只见屏幕, 不见教师, 只闻其声, 不见其形。有的学生甚至反映“上课只见老师的头顶”, 教师完全低着头, 对着计算机, 念计算机屏幕上的字, 照屏喧课, 一字无误, 这成何教学?还不如干脆让学生看拷贝, 任何手段, 任何技术, 决不能取代师生的互动, 取代师生的直接交流, 取代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当然, 我们并不是要贬低远程教学, 网络教学及其中信息化手段的重要作用, 而是要强调师生互动的重要性。有的老师为了回避师生互动的辛苦, 特别喜欢用多媒体教学, 并直言不讳地说“这样轻松多了!”这实际上是对多媒体教学的曲解。因此, 在大学教学中, 我们仍然强调课堂教学是重要的, 是处于基础地位的, 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基本形式, 现代化教学手段只是传统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升华。

总之,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只有正确处理好了上述七个方面的关系问题, 切实注意解决好各组关系中孰轻孰重, 孰主孰次的矛盾,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选择合适的教法, 必然就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高等院校的教学管理很受关注, 产生许多不同的探索。但教学是有其基本规律的, 即在教学过程中, 必须正确处理好七个方面的关系:一是教与学;二是间接知识与直接知识;三是传授文化科学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四是占有知识与培养学生能力;五是已知与未知、旧知与新知;六是学和用;七是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等几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高等院校,教学,关系

参考文献

[1]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 杨叔子.菁菁者莪, 教师为本[J].高等教育研究, 2004, 2.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重载交通公路桥梁设计中关于车辆荷载的分析下一篇:煤炭企业票据业务风险管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