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八年级历史教案

2023-01-13

撰写教案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工作,也是将教学设计的理性思考转化为可操作的课堂教学方案的关键步骤。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第一课八年级历史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篇:第一课八年级历史教案

七年级上册第一课历史教案

第1课 中华大地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韩慧玲

【教学用时】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人类历史的起源;

(2)掌握我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的生存年代、发现地点、生产生活情况等;

(3)观察北京人头部复原像,知道北京人的体质特征;

2、过程与方法

(1)总结出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的代表,读懂图表、文字材料并从中总结规律;

(2)培养学生的读图和识图能力、比较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起源地之一,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北京人

2、难点:远古居民的生存方式 【教学方法】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图片加故事:人类是怎样产生的?

(1)神创论:西方:上帝造人;中国:女娲造人 (2)进化论:人类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的。

二、教学活动

(一)自学教材 (阅读教材,把知识要点圈点、勾画在教材上。)

(1)北京人生活的时间及地点。在《中国原始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上找到“北京人”生活的地点)

(2)探究北京人的体质特征?(图片对比:古猿、北京人、现代人的头部有什么区别?)

(3) 北京人的生活情况如何?(从生产工具、食物来源、用火情况、生活方式去认识)

(二)小组合作 (1)北京人的体质特征

《北京人头部复原像》与现代人的头部从前额、眉骨、颧骨、嘴巴、前伸、没有明显下颌,说明北京人还保留了古猿的某些特征;另一方面,北京人手脚分工明显,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说明北京人已经是人而不是动物。

结论:北京人为一种正在进化过程中的远古人类,可称为北京猿人。 (2)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

展示北京人使用的工具说明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木棒。 结论:是否会制造和使用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3)北京人使用天然火。(展示灰烬层遗物,灰烬层最厚处达6m) A.说明北京人会使用天然火,能保存火种。北京人住在山洞里,当自然界出现野火时,他们拾回火种,小心保存起来,不让它熄灭。北京人用火烧烤猎取的动物,吃上了熟食,减少了疾病,从而使身体素质得到了质的提升。

B.想一想,学会了用火,对北京人来说有什么好处? 请同学们结合现实生活想象一下,北京人可以用火干什么呢? 生想象后回答:照明、防寒、烧烤食物、驱赶野兽。

结论:学会用火,明显地提高了人们的生存能力和生活质量,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C.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

通过课本第4页的阅读,我们想象一下:北京人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之下,他们的食物来源有哪些,他们又是如何获得食物的? 师生共同归纳:环境险恶、野兽出没、工具简单粗糙,靠采集狩猎为生。仅凭个体力量是很难生存下来,依靠集体的力量生存下来,过着群居生活。 课堂小结:

结合板书小结本课知识点,背记重点。指出中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北京人最具代表性。就是这些远古人类,他们用自己的聪明和智慧客服重重困难,战胜恶劣的环境,顽强的生存下来,进而发展成为我们今天的中华民族。 三.拓展延伸

搜集元谋人和山顶洞人的一些料,和北京人进行对比,找出他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四.板书设计

第一课 中华大地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北京人的发现:北京房山周口店。距今约70——20万年。 北京人的体质特征:已能直立行走,手脚分工明显。劳动在人体进化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北京人的生活:能制造和使用工具,使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生活。 五.课堂检测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

2.北京人距今约——年,生活在————,使用——石器。 3.北京人使用——火,山顶洞人已会————火。

4.北京人的体质特征:————————————————————————————————————————————————————————————————————————。 5.————————————,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人体进化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欢迎指导! 苍台镇第二初级中学 2017-07-20

第二篇:七年级上册历史开学第一课教案

历史开学第一课

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初步了解什么是历史,为什么要学习历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设问的方式,层层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历史,教师归纳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历史的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历史是初一学生新接触的一门学科,通过历史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发展脉络,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

二、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历史以及如何学习历史。

三、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首先恭喜你们升入初中,开始一段新的旅程。你们听说过哪些历史故事呢?能说出几个中国皇帝的名字? 学生积极踊跃的回答。

师:从今天开始,我们就要开始一门新的学科——历史的学习,那么什么是历史呢?我们又该如何进行历史的学习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自主学习】

(一)、什么是历史

问:大家根据以往学习和自己的理解,分别解释一下“历”和“史”是什么意思? 答:历----过去的,经历的。史----现实,事情。 问: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什么是历史呢?

答:历史就是已经过去的一切。所谓历史,是指人类以往的社会实践活动。通俗说,就是人类社会过去发生的事。

让学生明确,历史既不能重复,也不能修改。

(二)、为什么要学习历史 问:那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呢? 答:了解过去发生的事情。

问:了解过去发生的事情对我们的今天有什么作用呢? 答:吸取教训,避免重复的过错,以便于更好的发展。

总结:学习历史,一明了过去;二以史为鉴;三增强民族自豪感。

所谓“明了过去”,即掌握历史的基本史实,这属于历史知识目标的范畴。

所谓“以史为鉴”即指从历史中汲取养分、智慧,总结得失、经验与教训,这属于能力目标的范畴。

问:(出示9·18纪念碑图片)看到这幅图,大家有什么感受? 答:悲愤,屈辱。 问:那能得到什么启示呢?

答:好好学习,为祖国将来的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铭记历史,警钟长鸣。

(三)、如何学习历史

问:大家从哪些渠道接触过历史呢? 答:历史题材的影视剧,历史书,历史古迹。

总结:

1、阅读历史相关书籍。《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通史》《明朝那些事儿》

2、游览历史古迹等。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很多历史题材的影视剧、小说等,都存在一定的改编及扭曲历史的现象,在接收时需要进行甄别,不能一味迷信影视剧及小说。 问:同学们平时是如何进行语文、英语等科目的学习的? 答:上课听讲,做好笔记,及时背诵。 总结:历史的学习也是如此。

1)课前:先预习,做互动的知识预览。准备练习本。双色笔。 2)读:精读教材,分清内容。

3)记:两两结合,当堂背诵,相互检查。

4)写:做好课堂笔记(在课本上) : 横线 圆圈 序号 ①②„ 标题 ···的原因

5)讲:上课积极讨论,大胆发言 6)温:课后认真复习(巩固练习)

出示示例图,让学生更加具体的了解如何进行历史的课堂学习。 【小结提升】

播放:“中国五千年历史人物剪辑”,让学生初步了解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人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出示“历史朝代歌”,帮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 【课后作业】 背诵“历史朝代歌”。

第三篇: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课教案

第1课 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阅读“中国原始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初步了解有关考古、历史地图、文物插图、古史资料等方面的基本常识。了解远古人类从低级到高级的演进过程。通过想象北京人一天的生活,培养丰富的历史想象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可以根据课本与教师提供的考古材料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大胆想象,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习用观察法、阅读等方法来探究有关问题。教师以启发式教学引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知道我国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原始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以此增强民族自豪感。通过对考古知识的初步理解,培养崇尚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 元谋人、北京人

〖教学难点〗

学生初步接触历史地图、考古知识、古史资料等内容,需要逐步理解;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的逐步演进,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华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这一问题比较抽象,需要逐步引导理解。

〖教学过程 〗

导入:

师:同学们:在我们中华大地上,最早的人类生活在什么地方呢?他们的生活状况以及外貌特征和我们一样吗?今天我们就来探索一下我们的祖先——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

1元谋人(从牙齿→元谋人)

生观察课本图片:元谋人的牙齿

引出元谋人的概念,着重指出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最早人类(170万年前)。

过渡性提问:是不是在几十乃至几百万年前中国境内只生活着元谋人这一种远古人类呢?

仔细观察地图:《中国原始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

引导学生看图:请数一数,我国有多少处原始人类主要遗址?

师:从图上观察到我国境内的许多遗址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了我国境内分布着很多的远古人类遗址,我国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原始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多元化概念)。

※如果学生回答不完整,教师要补充

提问:从图上来看,这些原始人类都选择了什么样的生活环境?为什么?

教师总结:集中于大江大河流域(黄河、长江、珠江,可指出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土地肥沃的地方。

- 1

自学提示:①为什么称为山顶洞人?(发现地点 )

②比较山顶洞人和北京人头部复原像

③山顶洞人的劳动工具有哪些改进?(骨器、磨制石器、钻孔技术)他们是如何懂得人工取火的?(摩擦生热,来源于生活经验)

④山顶洞人佩带装饰品,这说明了什么?(原始的对美的追求)

⑤山顶洞人与北京人相比,谁的生活年代离现在最近?谁是更人类?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从低级向高级进化)

习题精选

一、填空题

1.北京人生活在距今_______年以前,他们保留了______的某些特征。

2.大约在一两万年以前,在北京周口店______山的山顶洞穴生活着山顶洞人。他们按______关系组成比较固定的集团,进入_____一阶段,他们会制造______等骨器,已经懂得_______取火。

二、单项选择题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是( ) A.北京人

B.蓝田人

C.元谋人

D.山顶洞人 2.下面原始人类中最早使用天然火的是( )

A.山顶洞人

B.元谋人

C.蓝田人

D.北京人 3.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

A.外貌与现代人相似

B.能直立行走

C.会制造工具

D.已经使用天然火

三、识图题

观察图,请回答:

①这是什么人的头部复原图?

②说一说这个头像的面目特征。

四、材料解析题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和劳动一起,成了两个最主要的推动力,在他们的影响下,猿脑就逐渐地过渡到人脑。

——恩格斯

①人类是由什么进化来的?

②人类在进化过程中,是什么起了重要的作用?

③举例说明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答案:

一、l.70万年至20万年 猿

2.龙骨 血缘 氏族公社 骨针 人工

二、1.C 2.D 3.C

三、①北京人。②北京人的前额很低,眉骨粗大,鼻子扁平,嘴巴突出,头部微微前倾。

四、①人类是由类人猿进化来的。

②劳动起了重要作用。类人猿经过漫长的劳动,演变、进化,发展成现代人。

③人能够用手制造工具,而动物不会。所以,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第四篇: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课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与反思 发布者: 陈文燕 发布时间: 30/7/2011 AM 1:02:2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鸦片战争的背景。

2、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

3、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和影响。

4、通过对鸦片战争相关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学会客观、全面分析和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提高辨证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5、通过指导阅读、理解和分析相关的历史材料,帮助学生认识到史料对历史学习的重要性,培养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史料教学法,分析、概括鸦片战争的原因、《南京条约》的影响,使学生掌握史论结合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2、通过了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紧跟历史潮流,强化创新意识,与时俱进,并能将中国置于世界历史大背景中去考察,以增强世界意识进而参与国际竞争的自觉性。

2、通过感悟与体验,激发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尤其是学习同仇敌忾、英勇斗争的爱国精神。

二、教学设想

1、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宗旨,围绕“问题探究法”逐步展开,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把学习变成师生互动、自主探索和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

2、指导阅读、理解和分析与本课有关的历史材料,帮助学生领会史料对历史学习重要性、强调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3、强调以史为鉴,注意与现实联系(改革、开放、创新、禁毒、国防教育)。

三、教学重点、难点

鸦片战争的背景、影响(重点);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难点)。

四、教学方法

问题讨论法、史料分析法、多媒体教学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屏幕展示)投影:“烂苹果的启示”。学生假设情境:如果十九世纪中期的中国就像这个腐烂了的苹果,同学们能想到它衰败的原因有哪些?又给中国带来了什么?由此引出中英鸦片战争爆发前的中英形势,从而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观察、思考,导入新课。 (板 书)

一、鸦片战争的起因

(提 问)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中的“阅读与思考”材料题,思考:19世纪上半叶,主要的航海工具是帆船,当时,从英国航行到中国必须绕过非洲好望角,至少要四个月,相距如此遥远的两个国家为什么会爆发战争呢?这场战争是由什么引发的?

(播放视频资料)纪录片《晚清悲歌》有关鸦片战争爆发前中英两国概况的介绍。

(设计意图)关于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教材没有详尽的介绍,留给学生一定的疑问和不解,为了让学生弄清这一问题,通过播放相关资料片,创设情境,烘托气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提 问)鸦片战争是否可以避免?鸦片战争的中英双方的概况如何? 根据课前的布置,请中英两个调查小组的代表发言,介绍搜集的相关资料,着眼于中英双方国情的综合性比较,进一步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深刻背景。

(小组发言讨论)

(小组活动)巧填数字游戏:阅读教材,将下列选项: ①虎门销烟;

②倾销鸦片,烟毒肆虐; ③吏治腐败,军备废弛; ④“驰禁论”与“严禁论”。

按一定的逻辑关系填写至图表内的空格内,填写时宜细心组织整个过程。 (设计意图)用有效地策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将原本枯燥的历史通过游戏的形式,经过推理、分析、判断,最后得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就是打开中国市场。

(提 问)在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的过程中,中国有位著名的人物,领导了一件功载史册的事,他是谁?领导了什么事?我们怎样评价他?

英国的鸦片走私和中国的禁烟运动

(历史人物小档案)出示林则徐图片,让学生看书后共同完成其简单的个人档案,要突出民族英雄林则徐在禁烟运动中的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建立生活化的“历史人物小档案”,拉近学生与历史人物之间的距离,培养学习的兴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提 问)在禁烟运动中,作为中国人,你最感到扬眉吐气的事情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虎门销烟在当时大大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时间允许,可以播放一段虎门销烟的影像,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提 问)英国对于虎门销烟这个正义之举,采取了什么举措? (回 答)发动侵略战争。

(设 疑)有人说,如果没有虎门销烟,鸦片战争也许不会爆发;如果林则徐不被革职,中国或许会取胜这场战争。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设计意图)“虎门销烟”是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对于这一个问题,学生容易将它与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相混淆,通过影像资料和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设置争议问题以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揭示战争爆发的必然性,让学生思辨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板 书)

二、鸦片战争的进程

(活 动)以下是电影《鸦片战争》的几个片段,你熟悉这些场面吗?你可以将它们按一定的顺序准确排列吗?

(设计意图)教材并未详细介绍鸦片战争的经过,但它又是揭示中国战败原因的铺垫,利用同学熟悉的看电影的形式,让学生在排列电影场景顺序中回忆初中学过的内容,既节省了时间,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活 动)展示《鸦片战争形势图》,请同学指出图中A、B、C、D、E、F、G分别代表什么地点?在这里发生了哪些重大事件?

(设计意图)演示动态地图,巩固刚才学过的知识,尤其是鸦片战争两个阶段英军进攻路线和几个主要战场位置,强化学生的空间概念。

(教师总结)鸦片战争的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板 书)

三、鸦片战争的结果及中国战败的原因

(提 问)有人说:鸦片战争的惨败,使昔日的“天朝上国”被打回了原形,在西方人的眼中,中国已经变成弱不禁风的纸老虎了。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合作探究)展示漫画,下图是19世纪中叶英国报章上刊登的一幅漫画,指导学生仔细观察,从人物的服饰、发型、手中所持的武器等方面,分析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及战争对中国产生的影响。(学生自由发言,突破重点)

(设计意图)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漫画材料为载体,可以更形象直观地感受到清政府的腐朽和列强的残暴,体会“封闭必然落后,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从而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借助动态图示小结)鸦片战争引发了近代中国的生存危机,使中国的社会性质、社会主要矛盾、革命任务、思想观念、清朝政局等方面开始发生全方位的变化。为下一节《鸦片战争的影响》埋设伏笔,承上启下。

作业设计

在鸦片战争中,与清政府动摇不定、屈辱求和不同,一些爱国将领奋起抵抗、壮烈捐躯,如关天培、陈化成等(参见课后列表)。假如现在政府准备为这些民族英雄建立一座纪念碑,你将会撰写怎样的碑文呢?碑文字数:100--150字 内容:纪念鸦片战争中为国捐躯的清朝爱国将领。

教学反思

1、本课导入,结尾部分注意到了学习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衔接,体现了教师“学以致用”的思想。

2、讲课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和学科意识,加强了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学法指导。

3、本课教学中,重点的突出、难点的突破,都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实现的,这应该说是教学中的一个亮点。

惑:本课的内容学生非常熟悉,旧内容如何讲出新意,这是教学中应该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再就是教学知识点多,如何在有效的时间中提高课堂效率,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五篇:历史必修一第一课教案

一、夏商社会的政治制度

1.基础知识: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我国开始有了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其死后,其子启即位。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2.夏商的政治制度如何?

已有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中央设有相、卿士等官职。

地方封侯、伯,他们要定期向商王纳贡,

并奉命征伐。

二、商的政治制度:

政治制度:内外服制度;

1、商王的权利是有限的;

2、附属国的自主权相对大;

3、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高于皇权,利用神权,强化王权。

三、西周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

①定义:又称封邦建国。 ②目的:巩固统治

③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④内容:一方面,受封的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另一方面,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⑤影响: 积极:

A. 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B.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消极:

C.受封诸侯,在自己领地内有相当大的独立性。

D.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强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⑥分封制的破坏(春秋战国时期) A.原因:

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在他们的领地,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独立性。

B.表现;a.楚王问鼎;

b.诸侯争霸。

2.宗法制

一个官员生前娶了一位妻子,为他生了一个女儿,然后他再娶了一个妾氏,为他生了大儿子,此后妻子又为他生了一个小儿子,结果这官员不幸殉职,于是他的两个儿子都想取得他的爵位和家业,请问应该判给谁?

小儿子。

①定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②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③最大的特点(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④内容:1、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的制度;

2、宗法制度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

⑤作用:1、宗法制度保障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2、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⑥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宗法制史分封制的基础。

3、礼乐制度

为了巩固统治,西周统治者实行了分封制,为了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实行了宗法制,为了维护宗法分封制,制定了礼乐制度。( 表示等级制度的规定,即周礼。九鼎)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夏商的政治制度

中央

、地方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

定义

2、宗法制

定义

目的

目的

对象

核心

内容

内容

影响

作用

破坏

分封与宗法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电影闪闪的红星观后感下一篇:德育暨少先队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