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解题指导论文

2022-05-07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阅读解题指导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解题,需要科学高效的解题思路,主要涉及智力因素;答题需要权威明确的答题规范,主要涉及非智力因素。下面以2017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乙卷)为例,讲一讲高三语文统一考试的解题思路与答题规范。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一读,根据文后括注,结合文本初读,明确论述话题(对象),锁定中心内容抓住主要概念。

阅读解题指导论文 篇1:

2017年中考文言文阅读解题指导及演练

【考点综述】

文言文阅读,历来是中考语文试卷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测试板块,许多考生都把它视为“难点”,并为之失分。纵观近年来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卷,文言文阅读一般设置5—8小题,分值在20—23分,约占总分值的18%—20%。阅读材料一般取自于课内或课外的一些篇幅短小、内容精美的浅易古文片段。主要检测内容包括:①文言实词的理解;②文言虚词的理解;③文言句子的朗读和停顿;④文言句子的理解和翻译;⑤文言文整体阅读与大意的把握;⑥文言片段的表达技巧和经典语句的品味赏析;⑦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以及自己的个性感悟等。

【命题走向】

纵观近年来全国各地中考文言文试题,从文言文整体阅读的考查题型来看,除了上述七个方面的检测要点外,预计今后中考文言文阅读的考点设置,整体上不会有大的变化,可能局部有所微调。比如以下三个命题走向,就颇值得我们重视和关注。

其一,文言文課内外对比阅读受青睐。

命题者一般选择的是体裁相同、主题类似或是出自同一作者的文章,也有体裁不同、主题类似、作者不同的两个篇段,这种题型既注重考查学生对课内知识记诵积累的过程,又注重在迁移比较中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考查,所以颇受命题者的青睐。解答此类题型时,对于课内的片段我们只需细心检索平时的积累即可;对于课外选文,我们先要读懂它,力求找出它与课内材料的异同点。阅读时应注意留心参考文后的相关注释,还应最大限度地调动与课内相关的知识储备。

其二,取材课外的文言文阅读占主导。

用于文言文阅读考查的材料,大多篇幅短小,语言浅易。课外文言文阅读题在当前的中考命题中已明显占主导地位。由于课外文言文阅读题立足课内,密切联系学生实际,考查学生初步理解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因此要解答好这类题目,既要加强对课内文言文的理解、把握及知识的积累,又要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的能力,还要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和思路。准确解答课外文言文阅读题,需把握好“读、思、联、结”四个字。

其三,灵活丰富、检测能力的创新题型作压轴。

从近几年各地的中考试题中可以看出,文言文阅读理解题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正积极寻求突破,命题角度更加灵活,题型更加丰富,整体阅读理解题不断以新的面貌出现。就目前来说,大约有如下几种类型:①归纳内容要点类;②概括作者情感类;③分析人物特点类;④表达本人感悟类;⑤选文比较阅读类;⑥文本内容延伸类。由此可见,文言文阅读理解题的命题改革力度是比较大的。这不仅体现了文言文阅读教学理念的改变,也预示着中考文言文阅读的考查将更接近于阅读的本质目的:注重回归文本,摒弃肢解;注重理解和感悟,反对死记硬背。这也代表了中考文言文阅读命题的一种趋向,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

【典例解析】

一、辨识词义

例1.(2016年天津卷)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死亦我所恶 恶:凶恶

B.蹴尔而与之 蹴:用脚踢

C.妻妾之奉 奉:侍奉

D.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停止,放弃

【解析】该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要求找出解释不正确的一项。这几个加点的文言实词,都是在课内学习过的,根据语境来理解,“蹴”“奉”“已”的解释都是正确的,只有“恶”解释为“凶恶”不当。“恶”是个一词多义的文言词语,在这里意为“厌恶”, 音w&。

【参考答案】A

例2.(2016年福建泉州卷)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还于旧都 所恶有甚于死者

B.忠之属也 子之听夫志

C.元贞间为古田尉 不足为外人道也

D.帅府嘉其忠勇 稍稍宾客其父

【解析】该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要求找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A项中的“于”是介词,分别可理解为“到”和“比”,意义不同。B项中的“之”前者为复指代词“这”;后者为结构语气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出。C项中的“为”前者为动词“担任”;后者为介词“对”。D项中的“其”均为人称代词“他的”。

【参考答案】D

二、停顿断句

例3.(2016年浙江杭州卷)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恰当的一项是( )

A.盖此人因负债多/已服毒/知尤富可诈/既不获/则移于他家耳

B.盖此人因负债/多已服毒/知尤富/可诈既不获/则移于他家耳

C.盖此人/因负债多/已服毒知尤富/可诈既不获则移/于他家耳

D.盖此人因负债/多已服毒知尤/富可诈/既不获则移/于他家耳

【解析】该题考查对古代散文语句朗读节奏的划分。这四个句子不是诗句,不存在对偶的问题,只能作结构或意义上的划分。即不要把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断开,或不改变原句的意思来加以判别。

【参考答案】A

例4.(2016年湖北荆州卷)用“/”给《泥古者愚》中画线句子断句。

画线句:国弈不费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

【解析】该题表面考查的是文言句读朗读节奏的划分,却依托于文句在文段语言环境的意义,实际上是将文言句的朗读与简单文言词句的阅读理解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考查。因此,断句的前提就是正确理解文意。

【参考答案】国弈不费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

三、理解翻译

例5.(2016年湖北宜昌卷)翻译房玄龄《陶潜之略转》中画横线的句子。

画线句: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解析】该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该句在课内学过,可搜索记忆贮存,并采用对应法来翻译,即先把文言句的每一个字解释出来,然后用顺畅的语言连接起来。翻译时应重点关注“萧然”“穿结”“箪”“晏如”四个关键词。

【参考答案】简陋的居室空空荡荡,不能遮蔽风雨烈日,粗布短衣上打着补丁,饭篮子和瓢里常常是空空如也,但他依然安然自若。

例6.(2016年江苏南京卷)用现代汉语翻译苏轼《养生》中的两个句子。

(1)主人不从而过是者,乃止。

(2)若此可谓善处穷者矣,然而于道则未也。

【解析】该题考查文言句的翻译,第一个句子须重点理解“从”“而”“过”“是”等词语;第二句须重点理解“善处”“然而”“道”“未”等词语。“是”是个古今异义的词,古义为指示代词“这,这个”,今义是表示判断的动词;两句中的“而”和“然而”均是表示转折的连词。这两句均可以采用对应法(直译法)来翻译,即先把文言句的每一个字先解释出来,然后用顺畅的语言连接起来。

【参考答案】(1)主人不听从却超过这个标准的,我就制止(他)。(2)像这样(做)可以说是善于对待穷困,但是在养生之道上就不够了。

四、归纳要旨

例7.(2016年浙江舟山卷)曾巩在《与王介甫第一书》中提到了欧公(欧阳修)的作文之道,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

【解析】该题考查对文本中主要内容的概括。解答此题时,应在通读文本、把握大意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尤其应抓住文中与题干要求相对应的段落以及关键性词句,理解作答。

【参考答案】不用生造的词语,不可盲目模仿前人的写法,选择适度,表达思想,应取法自然。

例8.(2016年四川成都卷)作者以竹喻贤人,借自己的养竹经历希望“用贤者”怎样对待人才?请结合全文简要归纳。

【解析】这是一道拓展开放题,阅读材料取材于课外,主要考查对选文大意和主旨的归纳。答题时,须在读懂文本的基础上,拓展思路,联系自己对文本的领悟和感受,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参考答案】文章末段,作者由竹子的遭遇联想到人才的遭遇,阐述了“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这一道理,认为贤才是不能自我显示其才干的,只有掌权者赏识和任用贤才才能充分发现贤才的才干,从而培养、重用他。解释了作者希望“用贤者”能够识才、惜才、爱才、重用人才的主旨。

五、品味技巧

例9.(2016年海南卷)选文《曹刿论战》第②段用了对比的手法,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

【解析】该题考查对文本中相关段落表达技巧作用的分析,选文出自于课内。解答此题时,应认真回顾课内学习时所掌握的与该题相关的内容,并结合自己对该文段的细心品味,来分析作答。

【參考答案】以鲁庄公的“鄙”来衬托曹刿的“远谋”。

例10.(2016年宁夏卷)《岳阳楼记》中写“迁客骚人”因景异而产生 “悲” “喜”之情,试对其简要分析。

【解析】该题考查对文本中相关内容的品味以及表达技巧的分析,设题材料为课内所学。解答这类题目,应参考课内老师的讲解,并结合自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作答。

【参考答案】景不同,情也不同,形成鲜明对比;“悲”“喜”之情虽异,但本质上相同,都是个人悲喜观;将“迁客骚人”的“悲喜之情”与作者的情怀作对比。(可选其中任意一个角度或多个角度分析,意思接近即可)

六、分析比较

例11.(2016年浙江宁波卷)联系上下文,结合下面句中画线词语,分析齐威王和唐高祖这两个人物的共同特点。

王(齐威王)曰:“善。”乃下令……

帝(唐高祖)大悦,即诏……

【解析】该题考查对两个不同人物相同特点的分析,要求结合画线词语,在比较中归纳出他们的共同特点。甲文出自课内,乙文选自课外,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对课内人物特点的回忆并结合对两个画线词语的理解,来分析并归纳出这两个不同人物的共同特点。

【参考答案】“乃”为“于是、就”的意思,“即”为“立即、立刻”的意思,说明齐王下令和唐高祖发布诏书速度快,行事果断。说明他们都是虚心纳谏、心胸宽广、广开言路的帝王。

例12.(2016年浙江湖州卷)柳宗元在《愚溪诗序》一文中说自己“愚”,他的“愚”和《愚公移山》中愚公的“愚”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解析】该题考查对两个不同人物不同特点的分析,要求结合文本内容,在比较中归纳出他们的不同特点。“愚公”这一人物我们在课内学习时,已把握了他“愚”的内涵;“柳宗元”这个人物我们在课内也有所了解,但对于他的“愚”,还必须结合这篇课外文本来分析。通过比较,并结合我们所了解的这两个人物的特点以及对课内外两篇文本的分析,则不难归纳出他们不同的特点。

【参考答案】愚公下定决心移山,并看到“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其“愚”实是志向远大、目光长远(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是大智若愚的表现。柳宗元在文中以“愚”自称,并以“愚”来命名丘、泉、沟等景物,认为自己的处境和秀美的景色一样无人赏识而“无以利世”。因此他是以“愚”自嘲,借“愚溪”比喻自己,透露出被统治者排挤、抱负不能施展的抑郁和愤激。

七、感悟评价

例13.(2016年四川南充卷)你从【甲】文《河中石兽》和【乙】文《卖假药尽孝》这两则故事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解析】该题要求在阅读文本后,谈自己受到的启示。【甲】文出自课外,【乙】文选自课外。解答这类题目,首先必须通读文本,理解大意,然后通过分析,并结合自身实际,说出自己心中的感悟。

【参考答案】【甲】文的启示:“遇到问题,如果不从实际出发,而是主观臆断,就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甚至闹出笑话来”或“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或“实际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可靠”。【乙】文的启示:“做人要尽孝道”或“有志者事竟成”或“做好事与尽孝道都能够感染、影响别人”等等。(意近即可)

例14.(2016年浙江杭州卷)夏翁、尤翁各有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学习?请结合其言行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人物的评价,文段选自课外。解答这类题目的前提是,必须读懂文本大意,然后根据自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以及对文中人物言行的分析,归纳作答。

【参考答案】夏翁没有为难将粪倒向自己的人,还主动撕毁他的债券,他的涵养和大度值得我们学习。尤翁忍受邻人的无理取闹,还无偿给他衣物;从其异常举动中预知潜在的危险,从而避免了灾祸。这种容人的度量和非凡的见识值得我们学习。

八、记诵赏析

例15.(2016年贵州安顺卷)根据提示默写。

①《红楼梦》中有诗云:质本洁来还洁去,不叫污陷淖泥中。《爱莲说》中表意与之相近的文句是“ ,

”。

②我们常用李白《行路难》中的诗句

“ , ”表明远大的志向和夺取胜利的信心。

【解析】该题考查对古诗文名句的记诵和默写,内容是课内要求背诵的篇目。这类提示性默写的题目,不仅需要平时注重积累,还要正确理解提示语及其要求,然后配以恰当的古诗文句子,注意不要张冠李戴。

【参考答案】①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例16.(2016年宁夏卷)王维《使至塞上》诗中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历来为人所稱道,其中“直”和“圆”两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解析】本题考查对古诗词名句的赏析,虽出自于课内,但对于初中生来说,也有一定的难度。解答时,应把握这首诗的基本内容和写作背景,还应掌握诗歌表达的基本技巧,分析诗歌意象并把握形象,品析诗歌凝练的语言,展开适当的联想来作答。

【参考答案】“直”写出了孤烟的形态,间接写出了烟之浓、烟之密,侧面写出了大漠无风的状态;“圆”写出了落日的形态,写出了落日之低、落日之大、落日之美;一“直”一“圆”,交相辉映,描绘了塞外雄奇壮观的独特风景。

【技法指导】

根据近年来中考的命题角度和题型特点,文言文阅读备考可采用如下方法。

一、文言词语的积累和理解:系统梳理重归纳,瞻前顾后看语境

本考点要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会和推敲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要系统梳理、重点掌握常见实词的词义,尤其要注意积累和理解文言实词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古音通假等文言现象。文言虚词则要重点掌握一些常用虚词的不同用法,达到能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要求。

该考点的主要题型有:①结合具体语境理解文言实词的词义;②辨析常用虚词在不同语境中的词义和用法;③能在给定的语境中恰当运用文言实词或虚词;④准确辨析相同的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和用法;⑤了解词类活用、通假字等并能理解词语的意思。

备战此考点应做到如下两点:

1.迁移课内所学

①以“本”为本。前一个“本”指课文,后一个“本”指根本,这里强调一定要把有限精力用在“认真读好教科书”上。②要瞻前顾后、结合语境准确理解文中字、词、句的含义,特别要注意文章中的注释,重要的词句及一些有深意的句子。

2.掌握解题技巧

①与现代汉语比较,推敲文言词义。②分析字形,引申文言词义。③利用成语,类推文言词义。

二、诗文大意的把握和归纳:注重理解多训练,大胆表述展个性

“新课标”指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这就要求考生能把握课标所规定的文言文基本篇目的内容,并根据已掌握的文言文知识阅读浅易的课外文言文,能按要求概括其主要内容;能按要求翻译文言语句;能评价作者的观点;能对古诗文作初步赏析。

本考点考查的主要题型有:①翻译文中的重点语句;②按要求(用原文中相关语句或用自己的话)概括浅易文言文的主题、内容及作者的观点;③分析文言文中的表达技巧;④简要评析文言文中的人物形象;⑤针对文中的人物、事件谈谈自己的认识和感想,或对此作简要评析,考查方式一般为主观陈述。

备战此考点应做到如下三点:

1.重点培养理解能力

大家平常就要切实读懂教科书上的文言课文,认真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逐步形成一定的文言语感。还要尽量多背诵一些名篇名句,以提高自己的文言阅读能力。对文言词句和基本内容,重在理解和领悟,应结合语境练习,归纳特点。

2.强化训练,熟悉题型

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点,不仅在于检测学生的知识积累,很大程度上还是以检测考生的“会用”为主,因而没有一定量的综合训练,就难以适应试题的考查。我们要通过强化性训练,把握试题的题型设置、解答的思路以及技巧。

3.大胆表述,展现自我

主观开放性的语言表述题一般分值较重且答案是不唯一的。解答这类题型时,要拓展思路,善于联系自己以往的经验,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要敢于对人物、事件、作者态度发表自己的评价意见,力求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尤其是解答比较阅读的考题时,应加强创造意识,积极探究,在对比中探究不同文章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并能根据指令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三、古代诗文的朗读和停顿:把握规律辨词义,熟读精思明结构

本考点主要考查文言诗文断句和运用标点的能力,以及朗读文言诗文时句中的语音停顿。

考题形式为朗读节奏、朗读停顿、断句标点等,一般情况下以客观选择题或主观划分题两种题型呈现。

备战此考点应做到如下三点:

1.掌握朗读规律

古诗的朗读节奏有其规律性,一般说来,五言诗和七言诗都可分为两个较大的节奏单位:五言诗句子的节奏为二三(特殊的有“二一二”和“二二一”);七言诗为四三(特殊的有“四一二”和“四二一”)。

2.准确理解词义

①句首语助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文言文中常有一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其全句乃至全段,如“夫”“又”“盖”“至”“是以”“已而”“故”“惟”等,诵读时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读。②古文文简语约,常常省略一些成分,又多为单音词,因此要注意古文省略和单音词占主导的特点。若读古文按现在的习惯理解去判读,难免出错。

3.弄清句子结构

①主语与谓语之间有停顿。②动词与宾语、动词与补语之间有停顿。③修饰语与动词中心语之间应停顿。④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语之间应连读。⑤修饰语与名词中心语之间应连读,以使语意更紧密。

四、诗文名句的记诵和积累:用心识记常总结,善于思考勤动手

“新课标”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背诵优秀诗文80篇”。

考查的题型有:①直接根据提供的上(下)句,填写出下(上)句;②根据题目要求,在理解诗文含义的基础上填写原句;③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实际运用化的默写;④根据平时积累写出描写同一类型事物诗文的句子;⑤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和类比联想;⑥根据题目要求,配以恰当的古诗文句子。

备战此考点应做到如下三点:

1.注重平时积累

“诗文”的积累不仅要掌握课本中要求背诵的篇目,还应将学习范畴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注重一些名诗文中的经典句子的积累。我们提倡理解性背诵,通过理解诗文的背景、主题和表达等各方面内容,达到识记的最佳效果。

2.经常归纳总结

我们可以从异、同两大方面来进行归纳和总结,即对诗文的内容、语言、主题、体制、作者以及创作时代等各方面进行归类比较,找出相同点与不同点,反复进行记忆。这样便会在短时间内巩固所学知识,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3.善用脑,勤动手

历来有这种现象:学生将诗文背得滚瓜烂熟,但一默写,便要么错字连篇,要么添字、漏字,要么张冠李戴。究其原因,是在学习过程中疏于动脑,懒于动手。所以我们一定要加强诗文中字词基本功的学习,勤于动手,将每一诗句中的每一个字都烂熟于心。

【真题解析】

(2016年湖北宜昌卷)文言文整体阅读:纵情诗酒真名士,安贫乐道醒世人。

陶潜之略传

房玄龄

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①。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尝言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性不解音,而畜②素琴一张,弦徽③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节选自《晋书·陶潜传》)

【注释】①融然:和悦的样子。②畜:通“蓄”。 ③徽:系琴弦的绳子。

【阅读练习】

1.请结合你所学过的文言文,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尝( ) 愠( ) 辍( ) 但( )

【解析】该题考查对重点文言实词意义的理解,加点的四个文言词语都是在教材中出现过的词语,只要搜索记忆储存,并结合语境解答即可。

【参考答案】尝:曾经;愠:生气,发怒;辍:停止;但:只,只要。

2.文中有许多带“之”的句子,请找出一个与例句中加点“之”字用法相同的句子。

例句:高卧北窗之下。

【解析】该题考查对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的理解和辨识,“之”这个文言虚词在课内经常见到,这里用作结构助词“的”,这也是“之”最常见的用法。

【参考答案】“未尝有喜愠之色”或“每朋酒之会”。

3.请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未 尝 有 喜 愠 之 色 惟 遇 酒 则 饮 时 或 无 酒 亦 雅 咏 不 辍。

【解析】该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断句的掌握情况,解答此题时,应在通读全文、理解该句大意的基础上,根据文言断句的相关规律来划分。

【参考答案】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解析】该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该句在课内学过,可搜索记忆贮存,并采用对应法来翻译,即先把文言句的每一个字解释出来,然后用顺畅的语言连接起来。翻译时应重点关注“萧然”“穿结”“箪”“晏如”四个关键词。

【参考答案】简陋的居室空空荡荡,不能遮蔽风雨烈日,粗布短衣上打着补丁,饭篮子和瓢里常常是空空如也,但他依然安然自若。

5.陶渊明无论是穷困之时,还是酒醉之后,都能始终保持一种乐观开朗、超然物外的心态。请在文中找出与“晏如也”意思相近的另一个句子。

【解析】该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语句前后联系、上下融会的理解能力,应读懂全文,尤其是理解“晏如也”一句的含义,然后找出与之相關联的句子。

【参考答案】“大适融然”或“未尝有喜愠之色”。

6.请在原文中找出最能概括陶渊明性格特征的8个字。

【解析】该题考查学生联系人物性格,理解文言词句的能力。解答时,应理解文本的大意,并联系课内所学的与该文相关的内容,从文本中找出恰当的词语来作答。

【参考答案】颖脱不羁,任真自得。

7.请默写出《竹里馆》一诗中王维在竹林独自弹琴的诗句。

【解析】该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背诵的情况。该题属于提示性默写,要求所写的内容是课内记诵过的,可搜索自己的记忆贮存来作答,注意不要张冠李戴。

【参考答案】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试题演练】

太白捉月

(元)辛文房

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①,乘醉跨驢经县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②至此。”白长笑而去。尝乘舟,与崔宗之③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傍若无人。禄山反明皇在蜀永王璘④节度东南白时卧庐山辟为僚佐⑤。璘起兵反,白逃还彭泽。璘败,累系浔阳狱。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至是,郭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⑥。白晚节⑦好黄、老,度牛渚矶,乘酒捉月,遂沉水中。

【注释】①华山,古称“西岳”,是我国著名的五岳之一,位于陕西省华阴市境内。②翰林:我国古代官名,是皇帝的文学侍从官,自唐玄宗后演变成了专门起草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院里任职的人称为翰林学士。③崔宗之:人名,袭封齐国公,后谪官金陵。与李白诗酒唱和,常月夜乘舟,自采石达金陵。④永王璘:唐玄宗第十六子。⑤僚佐:属官,属吏。⑥夜郎:古郡名,在今贵州省桐梓县境内。⑦晚节:晚年。

【阅读练习】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1)欲登华山( )

(2)辟为僚佐( )

(3)累系浔阳狱( )

(4)乘酒捉月( )

2.请指出下列句子中与“引至庭下曰”的“引”意义相同的一项( )

A.秦军引而去 B.引兵欲功燕

C.丁壮者引弦而战 D.引而不发

3.请指出下列句中的“书”意义不同的一项( )

A.白供状不书姓名 B.乃丹书帛曰

C.家书抵万金 D.即书诗四句

4. 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 )

A.宰不知,怒

B.白长笑而去

C.禄山反,明皇在蜀

D.见郭子仪,奇之

5.指出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

( )

A.乘醉跨驴经县治 B.曾令龙巾拭吐

C.著宫锦袍坐 D.诏长流夜郎

6. 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 )

A. 天子门前,尚容走马

B. 宰惊愧,拜谢曰

C. 白时卧庐山

D. 至是,郭子仪请官以赎

7. 请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加上四处标点。

禄山反明皇在蜀永王璘节度东南白时卧庐山辟为僚佐。

8.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白晚节好黄、老,度牛渚矶,乘酒捉月,遂沉水中。

9.列举文中的一两个事例(可引用原文),说说李白是一个具有怎样个性的人。

10. 诗人李白怀才不遇,壮志不能伸,宦途不得意,心情抑郁,因此他欲远离这愁人的环境,摆脱烦忧,到一个逍遥的新世界去。请写出《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表现诗人这种境况和心情的两句诗。

【参考答案】1.(1)打算,将要 (2)招聘 (3)牵连,连及 (4)趁着,就着 2.B(带领;A避开、退却;C、D义同,拉开弓) 3.C(信;A、B、D义同,写) 4.D(奇,形容词用作动词,意思是“认为……奇特” ) 5.C (“著”通“着”,意为穿着) 6.C(A走:古义为“跑”,今义为“行”;B谢:古义为“道歉”,今义为“感谢”;D是:古义为“这时”,今义为判断词) 7.禄山反,明皇在蜀,永王璘节度东南,白时卧庐山,辟为僚佐。8.李白晚年喜欢黄帝、老子的道家学说,在牛渚矶泛舟,带着醉意捕捉月亮,就沉到水底去了。 9.“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李白是一个诗才横溢而又桀骜不驯、豪放纵逸、傲视封建王侯、不畏权贵的大诗人。 10.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作者:王代福

阅读解题指导论文 篇2:

高考语文文本阅读解题指导

解题,需要科学高效的解题思路,主要涉及智力因素;答题需要权威明确的答题规范,主要涉及非智力因素。下面以2017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乙卷)为例,讲一讲高三语文统一考试的解题思路与答题规范。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1.一读,根据文后括注,结合文本初读,明确论述话题(对象),锁定中心内容抓住主要概念。

2.二读,根据试题中集中分析文本内容的题目选枝,如,第二题题枝,结合文题、论证结构,划分层次,概括层意。便于在三读中快速准确地题文对照对比阅读的段落和相关文句。

3.三读,根据小题要求(选正或纠错),把各小题题枝句和文本相关语句和区间,对照、对比阅读,判断各小题选枝分析理解的正误(答出选择题答案)。

对照、对比阅读的方法:主要看题枝表述对文本句或文本意的“增、删、改、调”情况。

常见的设误(设陷阱)类型有:偷换概念、张冠李戴、文不对题、无中生有、扩缩范围、强加因果、因果倒置、改变时态(已然将然)、逻辑错误(或然必然)、说法绝对、不合文意等。

答题窍门:找准答题区间,前瞻后顾,整体把握,多用排除法,快速答题,节约时间。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以小说阅读为例:

1.一读,标题文本结合,也可参考客观题有关题干,确认小说的叙述视角、叙事顺序、最重要的是故事线索,故事线索多为故事中能贯穿始终的人、事或物。

2.二读,客观题题枝和文本结合,根据故事线索一边概述故事情节,一边判断客观题题选枝中有关小说情节内容、情节结构、艺术手法及其他要素的分析理解正误。

3.三读,主观题的问题与小说情节、细节,小说文本区间、描写、用词结合阅读理解,分项分条,按要求逐一解答答主观题。主观题通常考查小说三要素之一(包括标题)的理解分析或探究,分析归纳题或探究题一般都要转化成“作用题”,至少要从情节、人物、主旨三个方面思考作答。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无论是人物传记阅读,还是组合材料阅读。组合材料阅读中,无论是新闻材料、还是时事材料、社科材料类。材料呈现形式中,无论是文字材料,还是图表材料。都要求有整体阅读和分则阅读的能力。

以组合材料阅读为例:

一读,文本和主观题题干结合初读,明确组合材料的话题(主要对象、议题)

二读,单则材料的文本与文后括注结合,明确每则材料的主题(主要内容)

三读,客观题题枝表述与相关材料文本结合,对照、对比阅读判断客观题题枝表述的正误,根据客观题题干要求答出单项或多项选择题的选项。

四读,主观题题干要求与话题、材料文本内容结合,对主观题要求分析概括的问题分条逐一作答,注意找准信息,精要作答。

四、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解题方法:倒读反推法。

1.先做12题,把它作为解10~13题的总纲,有困难则回到语境寻找关联信息分析推理。

2.倒读反推:读12题A项,在材料中找到答题区间,细比对,标疑点,判正误。再读B项……依此类推。在此过程中解决10、11、13题相关考点。

3.遇难而绕——很多疑难点与解题无关。

4.实词理解可使用“推断法”“代入法”。

答题诀窍:

1.确认句子的主谓关系(找动词、形容词)。

2.确认专有名词(人名、地名、官名、物品名……)。

3.断句主要依据“句子形式”和文意。

4.翻译:参考前后知大意,落实重点要直译,逻辑合理留名词。

5.信息筛选题一般采用“排除法”。

五、古诗词鉴赏题

1.首先要读懂,一是要读懂“诗家语”——“四招”:补出省略、还原语序、抓住关键、联句互文。二是要读懂诗歌的思想感情——“八看”:看標题、看作者、看注释、看字词、看意象、看典故、看尾联、看题干,充分利用有限有效的诗歌题文字信息。

2.要学会“六步鉴赏法”,掌握正确的鉴赏流程:找出意象——领会意境——理解形象——把握感情——鉴赏手法——准确评价。

3.要弄清诗词类别,掌握一些常见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要掌握一些著名作家的典型的作品风格。

4.答题思路及要领:审清题意——明确观点——阐释具体,坚持采用“观点+解析”的答题表述形式。

六、现代文文言文阅读鉴赏的一般(通用)答题窍门

1.认真读懂题干,利用好题干中包含的信息揭示,快速确定答题范围。

2.查语境。记清“字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把命题所涉及到的内容放回到原文中找准相关的信息区。

3.看赋分,配答案。切记答案要点化,要点序号化。

4.探究题注意“观点+理论论据+文本论据+现实论据”的模式,灵活运用。

★作者通联:湖北应城市第一高级中学。

作者:段海进

阅读解题指导论文 篇3:

高考散文阅读解题指导

从全国范围看,散文依然是高考阅读考查的主要文体。一般用于高考现代文阅读的文本,多是中规中矩的,段间关系、句间关系清晰明确。所以,从高考角度看,散文的章法还是有规律可循的。对于高考的散文阅读,不仅要读懂原文,还要注重审题、答题技巧,分析存在的问题等。如果没有答题的方法,会大大影响现代文阅读解题的速度和准确性。本文主要就散文阅读解答技巧来指导考生怎样阅读并解答散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

中国地图

高鹏程

①去乡下拜年,看见几乎每家堂屋里都挂着一张中国地图,大舅家有,二奶奶家有,还有小姑,小姨家……这些地图,有些新贴上去不久,有些看起来有好几年了。但是和被烟熏火燎了几十年的土坯墙相比,依旧有些突兀,那几乎是昏暗的土坯墙上唯一鲜亮的事物。

②“究竟是怎么回事?”终于,在外婆家,我忍不住问呆立在地图边的三舅。三舅没有说话,用手指了指,让我自己看。

③地图上,从小小的平峰镇出发,一些用铅笔画的歪歪扭扭的曲线,慢慢延伸到了四面八方:山西、浙江、上海、新疆、广东……经过简短而漫长的跋涉后,圈住了一些字体或大或小的地名。

④我明白了,这些地图上连着的地名,都是我的表兄妹们外出谋生和打工的地方——在山西沁水挖煤的是大表兄;远嫁新疆的是二表妹;而云南昭通是三表弟媳妇的老家,如今,他们又双双在浙江西塘打工……我也看到了自己借以谋生的——浙江象山。我的这些穷亲戚们,大字不识几个,老家粗糙的方言,也不适合他们表达什么细腻的感情。他们只是把对每一个亲人的牵挂,用一条瓜蔓一样的铅笔线,以一种具体而虚幻的方式维系在地图上。

⑤中国地图,原来还可以是我们某个人情感分布的地图。某些陌生的区域和地名,因为亲人所在而不断变得熟知起来。比照“人口地图”、“经济地图”……或者,也应该有这样一个属于我们的“亲人分布图”吧!

⑥我想,我的这些穷亲戚们串门、相聚时,可能就会凑到这张中国地图前,指点着说这里那里距离的远近,说这里那里各自在远方的儿女的近况。而一说“这里那里”,是否就有天涯咫尺之感,甚至亲人音容如在眼前了呢?

⑦我的不识字的三舅,年迈的三舅,我的“胸怀祖国”的三舅,站在地图前看起来就像一个将军正指挥着自己的士兵南征北战、东奔西走——不,他其实更像一只衰老的蜘蛛,用眼光抚摸着自己用蛛网围成的疆域。

⑧在广东某地,有几个涂得最黑最重的黑圈——这是他最小的女儿辗转打工的地方——因为讨不到工钱,她已有三年多没有回家……

⑨在热闹的过年鞭炮齐鸣之后,在喧闹的亲朋好友散尽之后,在这个昏暗的小屋里,三舅会以怎样的神情凝视着地图下方的某个地名?他的思绪会怎样一次次地坐上南去的火车,循着这条简短而漫长的曲线,在他有限的关于南方繁华世界的信息中,去看望女儿生活的城市,看见女儿忙碌、疲惫的身影……抑或还有快乐的满足的笑容?而每次“探望”回来,他又会怀着什么心情,拿起铅笔,在这个他十分陌生却已经变得熟悉的点上又加上重重的一圈?……

(10)“阿舅,还是让小妹回来好了……”

(11)“啊……”三舅仿佛从梦中惊醒了一般,但他用力挥了挥手,下决心似的说,“什么话!”

(12)我没有去更多的人家。但我知道,我的判断不会有什么差错。因为早就听说了,宁夏西吉,这个拥有47万人口的贫困大县,每年外出打工的约有12万人。后来我才听说当地的一首新民谣:家家屋里老两口,门前拴个大黑狗。十户人家九户空,墙上一张大地图。

(选自《散文》2011年第10期,有删改)

11.联系全文,简要说说第③段中“漫长的跋涉”对老人和儿女们各意味着什么。(4分)

12.请指出第⑥段的写作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13.你认为第⑨段中的“三舅”会有“怎样的神情”,请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再从文中为这“神情”找出两点依据。(5分)

14.简述以“新民谣”作结尾的作用。(4分)

15.你认为作者写本文用意何在?(3分)

下面就这5个题目分析高考现代文阅读解题要领。

第11题考查点是“理解文中重要语句”。首先要审题,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各”。然后分析句子的表层含义。分析含义时要抓其中的关键词,如“跋涉”“遥远”,在解答时必须有对这两个词的理解。“跋涉”是爬山趟水,形容旅途艰辛的意思。“漫长的跋涉”是一个偏正词组,由一个修饰语和中心语组成。在理解本义的基础上,再结合语境、文意去理解。命题已经降低了难度,它告诉了我们从“老人”和“儿女”两个角度回答。它的提问变式是:“怎样理解‘遥远的跋涉’在文中的含意?”

下面是学生的考场答案:

(1)意味着与亲人的离别、远离以及对亲人的牵挂、思念、担心。

(2)对老人意味着自己的儿女离家远了,自己的思念与牵挂也随之远了,对儿女意味着打工离家的的地方十分漫长。

(3)对老人意味着与儿女离别的孤独,牵肠挂肚;对儿女意味着远离家乡亲人去外地打工,意味着漂泊。

(4)对老人:对亲人的如瓜蔓般的牵挂。对儿女:外出谋生的打工路途。

第一个答案没有注意题干中的“各”;第二个答案理解有误,语句不通顺;第三个答案理解不全面,没有回答“漫长”;第四个答案没有回答“漫长”,且回答语言是描述性的语言。参考答案如下:

对儿女们来说,外出打工是一条路途遥远充满艰辛的谋生之路。对在家的老人们来说,儿女外出就意味着那就是一条追随儿女身影的绵长的牵挂思念之路。

做这类题目时,首先要读题审题,然后要结合全文全面地、准确地理解关键词,最后是回答的语言要直接(陈述性语言),语句要通顺。

第12题考查点是“对精彩语言表现力的品味”,和第11题一样,也降低了回答的难度,它的提问变式是: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对第⑥段作简要赏析;细读第⑥段,写一段不少于50字的赏析性文字;请分析第⑥段的妙处。

做这道题首先要审题,抓题干中的关键词“写作手法”和“表达效果”。写作手法与表现手法常常并列在一起,内涵和外延基本差不多;表达效果实际上就是说其作用。然后要回顾有哪些写作手法。常见的有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②表现手法:象征、铺垫、抑扬、托物言志、白描、虚实结合、借景抒情、开门见山、衬托或渲染、点面结合、以小见大、悬念、伏笔、联想想象、动静结合、对比。③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再对照所学知识,阅读与题目相关的段落,判定所运用的写作手法,并结合全文分析其表达效果。

下面是学生的考场答案:

(1)用最普通平淡的语言,描写了亲戚们串门的情景,却能深深打动读者的心,而艰难让他们感受到儿女不在身边,老人们的凄苦与他们对子女的思念之情。

(2)作者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表达出了亲戚靠地图维系着与亲人之间的关爱,表达出这“亲人分布图”对留在家乡的人们的重要性与意义。

(3)运用了白描的手法,通过作者的想象,描绘了一幅亲人们在地图前忆儿女的画面,形象地表现出了老人们对远在他乡儿女的思念,以及对现状的无奈,他们只能通过地图来排遣心中的感伤,揭示了社会上独居老人的辛酸处境。

(4)作者运用了假想的手法,把亲戚串门时围绕着地图谈论的情景假设了出来,十分真切明白地表现出了家乡亲人们的思念之情,表达出了故里人们对外出子女亲人的不舍与极度思念。

(5)作者在这里加入一段作者的臆想,并用反问句式。展现了在这一片穷乡僻壤之处,人们只能通过望着一纸地图上儿女所在地来缓解思念之情,来安慰自己的悲哀。体现了亲人间两地分隔的痛苦与浓浓思念之情,深化主题。

从学生的考场答案中,可以发现几个问题,一是不审题,没有回答写作手法,如答案(1);二是写作手法回答错误,如(2)(3);三是内容理解了,但由于基础知识不扎实,导致表述不准确,如答案(4)(5)中的“假想”“臆想”。参考答案如下:

运用想象(或联想)的手法。丰富文章内容;突出“中国地图”的作用,形象生动地表述“我的亲戚们”对外地务工儿女的牵挂。

做这类题时,首先要熟悉并准确地判断常见的写作手法;然后掌握常见写作手法的基本作用,结合语段回答;最后语言表达要准确。

第13题考查对作品内涵的赏析。首先要审题,“神情”指脸上所显露的内心活动,所回答的词语必须是表达“神情”的词语;且只能用一个词语表达;要找出两个依据。

下面是学生的考场答案:

(1)鼓励 ①小妹三年未归,讨不到工钱,三舅要给她精神上的鼓励;②而且三舅希望她不要回来,继续打工。

(2)呆立 ①在外婆家,三舅是呆立在地图边;②仿佛从梦中惊醒一般,说明三舅看地图看得走神。

(3)坚决 ①三舅在“思绪”的“探望”中,有女儿快乐的满足的笑容。②三舅用力挥手,下决心似的说“什么话!”。说明了三舅只希望女儿能过得好,只要她幸福,即使不来看自己也没关系,所以三舅的神情是坚决的。

(4)专注 ①三舅的思绪随着地图去探望女儿;②仿佛从梦中惊醒一般。

(5)恍惚 ①第⑨段写了三舅的思绪已经飞到了女儿生活的地方;②第(11)段中写“三舅”仿佛从梦中惊醒了一般。

学生考场答案的错误之处,一是用词错误,原因是有的没有审题。要么写的词语不是表示“神情”的,要么写的不是一个词语;有的是意思理解了,但由于词语匮乏,不能用一个恰当的词语来表达,如第(5)个答案;有的是没有从全文的角度、文章的主旨等方面考虑。二是写出的“依据”不能说明“神情”。三是列举了依据,但没有分析。参考答案如下:

忧伤(或“担心”或“愁苦”或其他意思相近的词语)因为第②段中“呆立”可以看出他对女儿的担心;第⑦段中把女儿所在的地名“涂得最黑最重”也是这种心情的体现。第⑦段中提到他的小女儿讨不到工钱,已经三年没有回家,这样的现实也必然使他很忧伤。

憧憬(或“充满希望”或“期待”或其他意思相近的词语)打工虽然艰辛,但他所理解的南方毕竟是“繁华世界”,在他看来在那里总会找到另一种有希望有前途的新生活,所以在他的想象“看望”中,还有“快乐的满足的笑容”的期许;他虽然也不免担忧,但会态度坚决地对“我”提出的让他女儿回来的建议说“不”。

迷惘(“怅然若失”或“苦闷”或其他意思相近的词语)第③段的“呆立”,第10段的“梦中”都可以看出这一点;虽然他认为“南方繁华世界”是有希望的,但他又对她女儿在南方的艰难处境感到担忧,他对女儿去南方谋生其实很矛盾。

做这类题目时,要看清题干,要结合全文整体理解。

第14题考查“作品结构的分析、作品艺术魅力的领悟”。在做这道题之前,看到这个题目,首先应该抓住“新民谣”“结尾”“作用”三个关键词(句子所在的位置;引用诗文的作用)。其次要回顾所学知识。引用诗文的作用:形象表现……的特点;凸现诗情画意;丰富了文章内容,使文章富于深厚的文化底蕴。结尾句的作用:篇末点题;总结全文,深化中心;首尾呼应,照应开头或照应题目;点明中心,升华中心;令人深思,给人惊醒(启示)或留有思考的余地。

下面是学生的考场答案:

(1)以新民谣作结,体现了这种现象的普遍性,在当地早已司空见惯,也以这种通俗自然的方式,表现出当地人的思念之情。

(2)以民谣结尾耐人寻味,民谣中所包含的意思让读者产生思考和联想;升化文章主题。

(3)形象民谣,结尾全文。既照应上文描写的情况,也照应题目,升华主题,表明贫困打工现象之严重,应给予重视,民谣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和想象,意犹未尽。

(4)①证明了我的判断不会有什么差错,家里贴地图是普遍情况,家家户户都这样做。②描绘了当地十户九空的状况,加深了主题,深刻了内涵;③引起人们对这种社会现象的思考;④照应前文。

(5)新民谣为读者描绘了当地的现状,因为贫穷,儿女们都外出谋生,家里的人只剩下年迈的父母,更深刻地表现了该县的状况,表达了作者对这现象的担忧和希望改变。

第(1)个答案对学过的知识掌握不扎实,思维缺乏深刻性,流于表层(深深的思念和常回家看看是表象,其深层的原因是“贫困”);第(2)个答案分析架空;第(3)个答案能从多种角度思考,但没有分点回答,显得层次不清;概括架空;第(4)个答案能够从不同角度分点回答,但分析浅显,空洞;第(5)个答案回答不全面,没有从分值上去判断答题的要点,语言不简洁。参考答案如下:

①(从内容看)新民谣把当地人外出打工现象由上文的“我”的亲人扩大到整个地区,进一步说明该现象的普遍,丰富了内容,深化了主旨;②(从结构上看)点明题目,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使“中国地图”这一核心意象得以突出;③(从表达看)民谣语言生动活泼,朗朗上口,富于地方特色,使文章表达有变化,颇具乡土情趣。

做这类题目时,要根据分值去揣摩答题要点,要分点回答;要熟悉句子、段落在不同的位置所起的作用;要结合文意深入分析,分析不能架空;语言要简洁。

第15题主要考查“写作意图”。做这类题首先要审题:“写作意图”就是指作者打算在文中表达什么样的生活或思想内容,以及通过这种表达达到什么目的。一般而言,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可以从作者经历、所处时代、创作动机及作品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但是在具体的文本中很难有这样的背景资料,因而在解答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文本中作者对人物的态度,或者在事件中的描述中表露出来的情感以及作者的议论和抒情的文字来分析,从而做出自己的判断。探讨写作意图的方法有:(1)思路规则——先具体事例后写作意图。(2)探讨写作意图的思维特点——由点及面,从一个人一件事一个故事推及“人”乃至社会的特点。(3)探究写作意图的方法——寻找“蛛丝马迹”。

下面是学生的考场答案:

(1)告诉了我们,亲情不会随着距离而消淡,不管多远,亲情总会用它特有的方式与你相联系。

(2)作者想表达对贫穷人家分离谋生的同情与怜悯,同时也告诉我们父母对我们的牵挂常在,“父母在,不远游”。

(3)作者通过去拜年发现每家都挂着地图,体现了他对深厚亲情的赞美和对现状的无奈之情。

(4)通过三舅的事例表达出对贫困县外出打工热的忧思,呼吁社会多加关注并采取行动。

上面这些答案,有的是答非所问,如答案(3);有的是理解有误,如答案(1);有的是分析浅显,如答案(2);有的是角度单一,如答案(4)。

做这类题目时,要直接回答,不要答非所问;要整体性阅读,联系现实、结合文意理解;要从多个角度思考;表达要清楚,语句要通顺

总之,对于高考散文阅读题的解答,阅读功底当然是最重要的,但如果掌握了一些解题技巧,仍能增加你的分数。一般来说,解答阅读题,首先要审题,认真阅读题干,看清分值;其次要落实基础知识,掌握不同类型题目的答题模式;第三,回答时要多维度思考,分析要具体;第四,回答的语言要简洁通顺,层次清楚。

黄洁,语文教师,现居浙江桐庐。

作者:黄洁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美国电影文化论文下一篇:电工电子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