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诚信文化研究管理论文

2022-04-16

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治国诚信文化研究管理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以下简称中物院)在創业发展中孕育形成了以“铸国防基石,做民族脊梁”为核心、以两弹精神为精神标识的两弹文化。两弹文化见证了中国核武器科技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伟大历程,是“两弹一星”精神的重要源泉,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治国诚信文化研究管理论文 篇1:

孝感:将孝文化刻入城市精神

核心提示:孝文化已成为孝感打响文化品牌、繁荣文化产业、建设孝文化名城、推动城市发展的独特优势。

“百善孝先,内涵宏深,始于事亲,终于立身……”

10月12日晚,在孝感市湖北工程学院体育馆,一首荡气回肠的诗词《孝道千古》,拉开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湖北省文联“送欢乐下基层”暨2016中国孝感孝文化旅游节开幕式晚会帷幕。

孝感,中国孝文化之乡。在这座因董永卖身葬父而得名的城市,孝道之风沿袭千年。长期以来,孝感市自觉汲取孝文化的丰富营养,并将其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体系中,使孝道内涵与时俱进,催生磅礴激荡的精神力量。

今年孝感孝文化旅游节是2002年以来,孝感市委市政府主办的第13届孝文化旅游节。而孝文化已成为孝感打响文化品牌、繁荣文化产业、建设孝文化名城,推动城市发展的独特优势。

“因孝命名、以孝传名”的城市

10月13日,在湖北工程学院文学院报告厅“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践行核心价值观”城市文化建设交流活动中,来自河北滦平县、山西运城市盐湖区、上海奉贤区、浙江绍兴市上虞区等地代表,展开了交流。

值得注意的是,参与交流活动的这些地区,都有孝文化的传统。但纵观全国,唯一一个因孝命名、以孝传名的城市,却只有孝感。

“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国传统道德的首德,而孝感是孝文化发祥地之一,因“孝行感天”而得名,在中国古代“二十四孝”故事中独占三席,是我国唯一以“孝”命名的地级城市。

孝感的孝文化,在众多古籍中已有记载。

孝感位于江汉平原东北部,桐柏山、大别山的南麓。北边与河南接壤,南边与武汉相邻,自古就是南北交通要道,最初县名为“孝昌”。

据史料记载,南朝宋元嘉三年(公元453年),文帝刘义隆的长子刘助篡夺帝位杀死文帝,将年号改为太初。文帝的第三子武陵王刘骏,率部讨伐篡逆的刘助获得成功,登基称帝,即宋世祖。

为巩固皇权,刘骏积极倡导孝行,并将年号改为孝建。为表明其以孝治国的决心,孝建元年(公元454年),刘骏在孝子辈出、孝名远扬的安陆东境、郧县南境内新增置一“孝昌”县。

至五代后唐同光二年(公元924年),庄宗李存勖为避其祖父李国昌的名讳,又因董永、孟宗、黄香三大孝子孝行感天动地,把孝昌改称为“孝感”,一直沿用到现在。

据《孝感县志》记载,孝感因“董永卖身葬父、孝行感天”而得名。西汉时,“卖身葬父”的董永,引得“仙女下凡配孝子”,“七仙女下凡配董郎”的故事,流行甚广,对劝人行孝具有积极意义。

而东汉时“扇枕温衾”的黄香,其子黄琼、其孙黄琬的众多事迹,也都很有影响力。三国时“哭竹生笋”的孟宗,少时丧父,母亲教子有方,“南阳求学”、“腌鱼沉池”、“竹岗清风”、“庐墓三载”,与“孟宗哭竹”都是感人故事。

元朝人郭居敬的《二十四孝》及坊间流传的《二十四孝图说》中,则收编了中华民族五帝至宋约3000年间共24孝子事迹,孝感市以其弹丸之地而独占其三,可见此地孝子辈出的典范之多在全国是著名的。

不完全统计,明清时期记载的孝感有名有姓孝子就有493人,在应城还留下了欧阳修的孝故事和守孝堂,为孝感孝文化特色品牌打下深厚的基础。

这些传说和故事,有着“孝之为德,天人共与”的蕴意。人们期盼甚至相信“行孝之人终有善报”,其价值在于劝人行孝尽孝,使孝道世代相传,不绝如缕。

孝子辈出的热土

时至今日,孝感依然是孝子辈出的热土。

孝文化中的孝廉、孝德、孝亲、孝诚元素,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道德规范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密切相关。近些年来,市委、市政府紧紧抓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根本,大力挖掘各地先进典型,以孝润德,推进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激发良好社风民风,催开了遍地的道德之花、文明之花。

1996年,孝感在全国首开先河,评选当代孝子;2005年,又在全国率先开展首届“十大孝亲敬老小天使”评选。近20年来,所评选出的100多名新时代孝子和全国道德模范,凝聚成“中华孝文化之乡”丰厚的孝道资源,其精神力量滋润感召着一代又一代澴川儿女,并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

“专职侍老”的汪金珍、“侄媳养姑”的张丽艳、“三舍养亲”的彭雄武、“父母如天”的陈行、“千方侍母”的宋华根、“借债救父”的张庆丰、“孝悌并行”的刘祖书、“辞京奉母”的彭卫东、“万里轮迹”的唐军、“精护双亲”的崔玉江……这一个又一个响亮的名字,镌刻在孝感2015年评出的第八届“十大孝子”名单上,这是孝感荣耀,也是道德之花又在澴川大地结出的精神硕果。

一个先进典型,就是一面旗帜。

为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学先进、赶先进、争先进,孝感通过道德模范基层巡讲、事迹报告会等形式进行宣传,让先进典型的崇高品德和高尚情操更深入人心。

从2015年10月开始,为进一步弘扬中华孝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打造孝廉机关、孝德校园、孝亲社区、孝诚企业“四孝”品牌,市委宣传部特别组建“孝行天下”百姓宣讲团。

百姓宣讲团从百姓视角,用百姓语言,讲述看得见、摸得着的孝子事迹,在澴川大地掀起了沁人心扉的“孝的旋风”。

2015年11月,宣讲团到各县市区进行巡迴宣讲。今年5月,宣讲团走进湖北工程学院和湖北职业技术学院,送来了两场感人肺腑的精彩报告。

打开孝感近年的“群英谱”:有安心本职、专注工作、迷恋事业的“全国优秀组织工作干部”涂红刚;有从警30年,扎根基层,真诚、真心、真情为社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的社区民警吴和平;也有热爱“三农”事业,“把农民当父母,把种子当儿抚,把自己当农夫”的汤俭民;有27年始终坚守在乡镇司法所工作一线的“全国模范司法所长”徐全朝;也有数十年如一日,扎根一线、献身水利、为民服务的“铁面水官”蒋志刚……

正是这一个个道德模范和时代先锋,汇聚成了孝感的“群星现象”。他们的凡人壮举为孝感注入强大的正能量,挺起了中华孝文化名城的脊梁。

以孝凝聚城市精神

孝文化是孝感城市精神内核,传承弘扬孝文化则是孝感义不容辞的责任。

近年来,孝感明确提出建设“中华孝文化名城”城市定位,通过开展孝文化教育和表彰,举办以孝文化为主题的节庆活动,建设孝文化名城人文景观等活动,将孝感打造成国际孝文化的讲台、展示中华孝文化的舞台、全国孝老爱亲和思想道德建设模范评选表彰的平台,从而为孝感发展繁荣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持。

为了抓实“中华孝文化名城”建设工作,2013年,市委、市政府组织编制了《大力推进文化跨越、加快建设中华孝文化名城纲要》,从研究孝义、评选孝子、繁荣孝艺、建设孝景、举办孝节、弘扬孝德等多个方面入手,以孝文化项目为支撑,进一步明确目标和举措,致力把孝感打造成中华孝文化研究高地、传播实践基地、旅游胜地和老龄产业基地。

孝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深入挖掘孝文化现代价值,近年来孝感市秉承核心价值观,推行“小孝持家、中孝敬业、大孝爱国”的现代孝德孝义,对民间不断涌现的“孝”萌芽,勤培土,善浇水,使其成为一片片摇曳多姿的风景。

迄今,孝感连续举办中国·孝感孝文化艺术节、“十大孝子”和“十大孝亲敬老小天使”评选等活动,让孝文化不断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还面向全国征集了体现孝文化特色的市歌、市徽,凝炼出“至孝至诚、图强图新”的孝感精神。

目前,孝感已成立湖北孝文化研究基地、湖北孝文化研究会,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大力推进孝文化理论研究;承办孝文化国际研讨会,举办《董永与七仙女》邮票首发式;“董永传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以孝为元素的文艺作品,则成为弘扬孝文化的重要载体。

每年金秋时节,省市各剧团都用传统地方戏演绎孝文化,每年集中演出10天,还用剪纸、善书、皮影、水墨漫画等当地艺术品种宣传孝文化,把“孝亲敬老”写入《市民公约》、《村民公约》。

大型楚剧《槐荫谣》、《云梦黄香》、《孝子情》搬上舞台;创制电影《爱在青山绿水间》、《一粒米》;散文集《沽酒与何人》获冰心散文奖、中篇小说《滴血一剑》获第六届湖北文学奖、美术作品《雪霁》在中国美术馆展出。

而学校、机关、家庭、社区,也都成为孝文化的舞台。

孝感已编印《中华孝文化通俗读本》,作为孝感地方课程教材;广泛开展“孝心传递”书信感恩、“情暖重阳孝行周”等活动,让广大青少年从小接受孝文化教育和熏陶。

除此之外,孝感还出台60岁以上老人免费乘坐公交车,80岁以上老人享受高龄补贴等政策,切实保障老年人生活;大力支持养老产业发展,投资10亿元建设“中华敬老园”,探索了社区养老、“医养结合”、“公建民营”等养老服务模式,被列为全国养老服务业试点城市。

如今,一批以开发孝文化资源为主题的现代企业,也已脱颖而出。

以荣获中华老字号的孝感麻糖、孝感米酒、孟宗竹产品、黄香糯米为首的200多家生产企业,家家都打孝文化牌,形成扎堆效应,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着孝文化名城建设。

孝就是从生活中点滴做起

让政策带上温情,让措施具有可操作性,努力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才能真正做到顺民心、合民意、接地气。

“百善孝为先,孝敬是根本;天地恩情永难忘,心中扎下根……”10月13日,玉泉小学百余师生饱含深情地高声朗诵《中华孝道》。

这是玉泉小学一次《孝驻玉泉善在践行》主题班会。平时,这样的诵读场景还有很多。通过诵读国学经典,教导学生知恩感恩,是孝感玉泉小学感恩教育实践活动的一部分。

“孝,就是从生活中点滴做起的一些小事儿,爸爸妈妈下班了,帮他们倒杯茶、捶捶背,这些都是我向他们表达孝心的方式。”六年级一班的学生黄好说。从一年级开始,老师就带领同学们学习孝的知识,从日常生活做起开展各种实践活动。

穿行在操场、教学楼、园艺绿地,原创的感恩书画、孝德儿歌诗词,历届孝德之星和孝德故事,处处可见。

玉泉小学校长张晓琴介绍,学校将“孝德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核心,开展的“讲一个孝德故事,做一件孝敬父母的事,看一部孝德电影,算一笔亲情账,写一封感恩信”、“孝行月”、“孝德之星”评选等活动,深受学生家长欢迎。

如今,玉泉小学院外墙不仅被设计成一面记录孝德的文化墙,靠墙还设置了很多长椅,老人们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休憩、聊天。

不仅仅是校园。孝感以打造孝廉机关、孝德校园、孝亲社区、孝诚企业“四孝”品牌为着力点,注重针对性和实效性,区分不同群体,分类施策,谱写了孝德新篇章,唱响了孝德主旋律。

把孝亲文化浸润到基层社区一线,在城乡社区广泛开展了“给父母做一次体检、带父母看一场电影(戏曲)、给父母添置一套新衣、给父母做一次饭、每月给父母一次零花钱、关爱一个留守儿童、结一个空巢老人帮扶对子”等为主要内容的“七个一”孝亲实践活动。

在市级以上文明村、文明社区中,组织开展以“唱孝亲歌曲、看孝亲短片、讲孝亲故事、诵孝亲经典”为主要内容的孝亲大讲堂活动,汇聚孝老爱亲、崇德向善的强大力量。

让孝德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一点一滴中,从宣传橱窗、文化墙,到教室走廊,从孝德故事、名篇名句,到宣传画,形式多样,细节丰富,让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孝德文化的滋养。

孝感在机关党员干部中深入开展培育和践行孝廉活动,举办孝廉文化大讲堂,将孝廉文化列为全市党校必学内容和各机关单位年度理论学习计划,督促广大党员干部自觉以孝促廉、以廉践孝,争做孝廉文化的践行者、示范者、传播者。

在孝感企业职工中,培育和践行孝诚活动已深入人心,抓住质量诚信、价格诚信、履约诚信、服务诚信等关键环节,把孝诚文化融入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融入企业各项规章制度、服务标准、工作流程之中。

以国家电网孝感供电公司为例,其“孝心志愿服务队”成立于1983年,薪火相传33年,已发展到167名队员。

孝文化是孝感最好的对外名片

如今,孝感浓厚的孝文化氛围不仅对人们日常行为起到了“润物无声”的作用,同时也增添了城市的文化厚度,提升了孝感美誉度。

近年来,孝感市紧紧抓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根本,大力挖掘各地先进典型,以孝润德,推进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激发良好社风民风,8910平方公里的澴川大地上,孝道之花正在竞相绽放。

走进孝感,浓郁的孝文化气息扑面而来:人民广场上,8块以“孝”为主题的大浮雕美轮美奂;徜徉街头,董永公园、槐荫大道、仙女路等名称过目不忘……

在城市景观建设上,尽量融进孝文化因子,建设了一批以孝文化为主题的城市雕塑,命名了槐荫大道、董永路、孝天路等一批城区道路。

目前,孝感把孝文化充分融入城区最大生态公园槐荫公园,高标准建设双峰山孝文化主题公园,加大云梦黄香文化公园和孝昌孟宗公园建设力度。

在相传董永卖身的付员外家址上,修建占地48000平方米的董永公园。公园内主要以仿古建筑为主,并根据民间传说新建了瑶池仙境、槐荫古树、饭山、理丝桥、百步梯、升仙台等部分景观,还重新修建董永墓、孝子祠等建筑,展示了董永孝敬老人、勤劳朴实的孝文化精神,众多游客慕名而来。

一座城市的节会,往往是这座城市的文化符号,且能体现城市的文化内涵。而孝文化旅游节,就是孝感一张重要的城市文化名片。

2002年以来,孝感依托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坚持连续举办以创新传统孝文化为特色,以系列群众性宣传文化活动为载体的孝文化旅游节,在全国全省产生深远影响。孝文化旅游节,已促进形成了孝道昌隆、民风淳朴、诚信友善、和谐稳定的良好人文环境,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和文化动力。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践行核心价值观”,是今年孝文化旅游节主题。组委会围绕这一主题,组织开展系列群众性宣传文化教育活动,如“弘扬传统文化,践行核心价值观”城市交流活动、第三届民间文艺大赛、楚剧展演、孝文化公益广告大赛等10多项丰富多彩的活动。

中央电视台导演、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理事、中国文艺志愿者服务团总导演曲良平,连续第四次来孝感执导启动式主题晚会。

曲良平强调,孝感是唯一以“孝”命名的城市,资源优势明显,能连续举办13届孝文化旅游节,这种坚持,更加难能可贵。这些叠加因素,注定孝感的孝文化旅游节能越办越好,越走越远。

以最低的办节成本,让最广泛的群众参与,正是近年来孝文化旅游节的特色。在简朴、开放的节庆活动中,参与者既能感受活动快乐,又能从中体悟孝感的山水之美、孝德文化的博大和深厚;既能享受文化陶冶,又能从享受文化陶冶中激发热情和创造;既能够担当文化传承的建设者,又能引领干事创业的时代创新精神。(支点杂志2016年11月刊)

作者:白起 叶卫华

治国诚信文化研究管理论文 篇2:

传承红色文化支撑核武器科技事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以下简称中物院)在創业发展中孕育形成了以“铸国防基石,做民族脊梁”为核心、以两弹精神为精神标识的两弹文化。两弹文化见证了中国核武器科技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伟大历程,是“两弹一星”精神的重要源泉,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构建“3+4+X”推进模式 弘扬主流价值导向

面对中国核武器科技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中物院党委把加强两弹文化建设融入事业发展全局,战略谋划,统筹推进,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唱响跟党走,坚定崇高理想信念的主旋律,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形成了“3+4+X”推进模式,大力弘扬崇尚科研、热爱科研、奉献科研的主流价值导向。

——“3”,即形成了三个纲领性文件:《中物院文化建设规划》《建设符合现代科研理念的科研文化建设方案》和《新时代两弹文化传承与发展专题研究报告》。

——“4”,为贯彻落实战略规划、建设方案,从2017 年起,每年制订年度工作计划,明确年度任务,一步一个脚印推进两弹文化建设。

——“X”,即利用院庆50 周年、建国70 周年等重大节日和纪念日,精心策划开展系列文化活动,在职工中间广泛开展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

按照“3+4+X”推进模式,系统抓好五项重点工程:科研文化建设工程、文明素质提升工程、文化传播提升工程、制度文化建设工程、环境文化提升工程。

在科研文化建设方面。先后组织开展了两次全院性调研活动,并成立课题组分专题研究,形成专题报告,全面规划部署两弹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加强两弹文化理念体系建设,诠释院核心价值观、两弹精神的本质内涵与时代要求,不断赋予两弹文化新的时代表达。丰富两弹文化理念体系,凝炼出“忠诚、奋斗、协同”的现代科研理念和“求真、民主、合作”的科研道德规范,分类提出六类人员的科研行为准则。提出科研诚信管理办法,成立科研文化和道德建设工作委员会,加强科研道德监督管理,推进科研诚信建设。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倡导科学家精神。策划实施“中物院记忆”采集工程并做好成果转化运用,目前已完成200 多人的采集工作,整理文字资料400 万字、收集珍贵照片2000 余幅,保护中物院记忆、军工记忆。举办首届“邓稼先青年科技论坛”,激发团员青年的强国使命和奋斗精神。加强历史文物、文化资料的保护利用工作,倡议并与221 原子城纪念馆、山东荣城郭永怀纪念馆、梓潼两弹城建立共同宣传两弹文化的联动工作机制,加强两弹文化资源的挖掘、利用和保护。提出中物院文物和陈列品管理办法和十所老点、邓稼先遗物保护利用的基本思路,保护红色记忆,传承红色文化。

在文明素质提升方面。修订《中物院文明单位建设与管理办法》,并组织开展文明单位(最佳文明单位)评选工作、中物院道德模范评选工作。继于敏院士获第五届全国敬业奉献模范后,新中国成立70 周年之际,胡仁宇院士荣获“最美奋斗者”称号,张信威院士被授予第六届四川省道德模范、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

在文化传播提升方面。创作反映两弹文化的作品,再现非凡历程,弘扬伟大精神。近年来,陆续组织创作了《大国基石——中国核武器事业发展纪实》《核武情强国梦——中国“两弹”事业的那些人和事》《记忆——中物院发展历程口述实录》《家国情怀》《奋斗者——中国核武器研制者的老照片记忆》等作品。组织创编大型话剧《以身许国》,成立“两弹精神”青年宣讲团,多维度讲好中物院故事。整合院新闻媒体的综合优势,多渠道传播两弹文化,形成宣传合力。策划编写《中物院文化手册》和建院60 周年纪念画册《伟业丰碑》,制作电视系列宣传片《铭记》《印记·中物院》《印象·中物院》《两弹文化》和专题片《大国基石》等,在B 网、《曙光》报、《探索与实践》开设“中物院记忆”专栏,多维度诠释、宣传两弹文化,让职工从不同的角度认知两弹文化的独特魅力,感知两弹文化的强大力量。

在制度文化建设方面。结合发展要求和两弹文化理念,全面清理院规章制度,健全完善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科研生产管理、考核评价、选人用人、人事薪酬等制度。文化理念能够有机融入我院管理模式、运行机制和管人管事规章制度建设的各个主要方面,转化为对各级组织和人员行为的制度要求。制订《中物院全面依法依规治院实施方案》,坚持贯彻依法依规治院理念,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长效机制,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在环境文化提升方面。坚持文化惠民,提出了建设幸福平安美丽科学城的具体规划,启动“科学城非科研区建设规划”编制工作,提升职工工作、生活环境品质,努力建设文化中物院。结合科学城“健康绿道”建设,合理布局微景观建设,打造以科曦公园、体育公园、春雷广场为主要节点的景观带,全面展示两弹文化。充分激发基层文化创建活力,组织开展了文化示范点创建工作。完成第一批21 个“文化建设示范点”的总结验收工作和第二批44 个“文化创建示范点”的遴选工作,组织编写《铸魂——基层文化建设案例汇编》,以点带面深化基层文化建设。

此外,利用氢弹爆炸成功50 周年、建院60周年、新中国成立70 周年等重要节日,组织开展了书画、两弹故事会、“奔向新时代”万人长跑、中国文联走进中物院文艺汇演等系列文化活动。

着眼大势乘势而为 推进新时代两弹文化繁荣发展

为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新部署新要求,中物院党委着眼大势,乘势而为,把推进新时代两弹文化繁荣发展作为院党委八届六次全委会的重要议题,进行全面调研,形成了《新时代两弹文化传承与发展专题研究报告》(简称《专题报告》),其主要内容写入了全会决定,描绘了新时代两弹文化繁荣发展的宏伟蓝图,自觉开启了两弹文化建设新局面。

《专题报告》着眼两弹文化建设长远发展,系统谋划了到本世纪中叶两弹文化建设的战略定位、指导思想、重点方面、基本途径、目标愿景和重点任务。概括起来,重点体现为“六个更加”。

战略定位更加准确。紧紧围绕文化强国建设目标,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方向,在国家现代化的大背景下定位我院两弹文化建设与发展的指导思想、建设原则和基本方略,在融入中贯通,在融入中创新,在共性中体现鲜明的文化个性,不断打造特色鲜明、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两弹文化,不断提升两弹文化建设质量和时代感,为把我院建成解决新时代国家战略性安全问题的重要研究院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丰厚的道德滋养、肥沃的文化土壤。

指导思想更加明确。从文化入手,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树立文化强院思想,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强建设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求、与我院新时代发展目标愿景同频共振的两弹文化。

重点方向更加突出。加强两弹文化建设,就是要不断丰富完善以“铸国防基础,做民族脊梁”为核心价值观的价值体系,构筑新时代中物院人自信自强、团结奋进的精神支柱。

目标愿景更加深远。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的要求,确立了到2035 年和本世纪中叶的发展目标。

——到2035年,建立先进发达的两弹文化宣传、传播体系,两弹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导向力、凝聚力、激励力、辐射力充分彰显,两弹文化在新一代中物院人中得到充分继承和发扬,职工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文化权益得到较为充分的保障,我院建设成为职工具有高度归属感、荣誉感的精神家园,成为军工文化建设的重要地标。

——到本世纪中叶,文化建设整体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成为实践和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优秀军工文化的典范,职工的文明素养和精神境界与时代发展进步相协调,文化成为把我院建成解决新时代国家战略性安全问题的重要研究院的重要标志,在国家、行业具有较高的认可度、美誉度。

基本途径更加清晰。坚持走继承与创新之路,不忘历史,坚守优秀文化根基,固守精神家园,助推事业再创辉煌。要与时俱进,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大力吸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大力吸纳一切有利于科技创新和增强我院大科学工程核心能力的先进文化思想、科学方法和管理理念,助推文化腾飞。

任务方向更加具体。系统推进新时代两弹文化建设,规划了“传承体系、发展体系、践行体系、保障体系”等六个方面的具体任务,点面结合,构成“十四五”乃至今后更长一个时期推进两弹文化建设必须一以贯之的重要内容。

继承与创新结合与文化强国战略同频共振

在传承方面。大力弘扬我院优秀文化传统,重点要把跨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充分开发并展现出来,把立足中国特色核武器科技事业生动实践又面向未来的优秀文化基因表达出来,厚植两弹文化的传统底蕴,展示两弹文化的独特魅力。按照“一脉相承,突出特色”的要求,加强院史、所史馆建设,形成功能定位相得益彰的宣传两弹文化的文化群落。深化“中物院记忆”采集工程,创新工作思路,用好用活采集内容,做好成果转化运用,丰富两弹文化精品文库。加强以“两弹一星”元勋为代表的优秀科学家(院士)生平资料、历史文物的收集、保护和利用,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的优秀传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制定出台相应管理办法,收集整理分散在全院的历史文物,深入挖掘和弘扬文物蕴含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深化与当地的战略合作,充分发挥17 号工地、青海221 原子城纪念馆、梓潼“两弹城”等重要场所宣传两弹文化的独特作用,保护好中物院记忆,保护好国家记忆。

在发展方面。着眼培养担当历史大任的时代新人,本着科学、礼敬的态度,不断对我院优良传统、核心价值观、两弹精神、科研理念的内涵进行深度开发和系统诠释,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使我院悠久的红色文化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构筑新时代中物院人的价值体系和精神高地,唱响“奋斗是幸福的”等时代主旋律,再造激情燃烧的岁月,夯实创新发展的思想根基。要走开放交流的建设之路,把新时代两弹文化建设置于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和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大背景下进行,顺应全面从严治党和全面依法治国的新形势新要求,搭建两弹文化研究论坛,主动融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国家军工文化建设体系,以开放的胸怀吐故纳新,在对外交流的过程中汲取新鲜的文化营养。要提高现代文化传播能力,精心打造两弹文化品牌,有重点地向社会、向青少年宣传两弹文化,讲好新时代中物院故事。大力推进各单位工作条件改善、厂区绿化美化和环境文化建设,全面提升环境文化品质,使职工对两弹文化可亲可感、耳濡目染。

在践行方面。坚持重在建设、以立为本,坚持久久为功、持之以恒,努力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要重视树立文化建设标杆。各级领导干部、各领域专家的標杆示范作用非常关键。作为各方面的带头人,首先要带思想、传文化,把自身修炼为践行两弹文化的楷模,让周围职工真切感受到组织是这样要求的,领导干部和各领域专家也是这样做的,知行合一,以行动作无声的命令,以身教作执行的榜样,增强职工对两弹文化的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从而增强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的行动自觉。抓住“关键少数”,把两弹文化建设纳入干部教育培训和考核评价体系,强化责任意识,发挥“头雁”效应。要深化文明创建,把两弹文化建设与文明创建有机融合起来,整合相关资源,提升建设水平,在职工文明素质和辖区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升的过程中升华两弹文化建设,打造幸福平安美丽中物院。持续推进核心价值观、两弹精神、科研理念落地生根,结合时代发展进步,丰富完善科研道德规范、职工行为规范和市民公约,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和职业素养培育,并将主要精神和要求纳入相关制度体系建设和治理流程之中,夯实职工日常行为规范的制度基础,不断提高文化治理能力,以文化人,成风化俗。要健全两弹文化荣誉体系,大力培育和宣传两弹文化建设的先进典型,注重发挥职工身边的感动传递正能量,弘扬两弹文化,形成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浓厚风气。

在保障方面:要完善工作体制机制,加大文化人才培养。文化建设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性工作,有很强的专业性,必须着眼当前和长远,重视文化人才开发和层次提升,建立文化人才激励机制,持续调动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不断提升两弹文化建设的专业化水平。

推进新时代两弹文化建设,做到两轮驱动,两翼齐飞,使物质形态文化与精神形态文化形神俱佳、相得益彰。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服务职工与引导职工的关系,坚持把服务职工与引导职工统一起来,既要用文化温润心灵、舒缓压力、涵养人生,努力使职工获得精神和文化上的满足,又要充分尊重职工的主体地位,树立自力更生、共建共享的文化观,让职工在为文化建设做贡献的过程中享受文化带来的幸福和快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时代承载新使命新要求,我们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紧紧围绕新时代中物院事业发展的总体部署,按照新时代两弹文化建设的目标愿景、指导思想、重点方向,继承与创新相结合,一代接着一代干,努力建设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和繁荣兴盛同频共振,文化底蕴丰厚,事业特点鲜明,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文化导向力、凝聚力、激励力、辐射力更强的两弹文化,为把我院建成解决新时代国家战略性安全问题的重要研究院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文化保证。

作者:中物院党委

治国诚信文化研究管理论文 篇3:

论红色文化在老区高校传承的背景及路径

摘 要: 老区高校在红色文化的传承上先天地具有其他高校所没有的地域优势和文化优势。优秀的红色文化能够有利于解决当前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出现的诸如部分学生理想信念缺失、校园文化娱乐化、红色文化宣传薄弱等一系列问题。发展红色文化的路径则需要各高校自身紧密结合地方,整理红色文化遗产;挖掘红色文化,发展非对称优势,传承红色文化,着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文化。

关键词:红色文化 老区高校 背景 路径

国家的强盛总是以文化的兴盛为支撑。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既有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又有激浊扬清的红色革命文化。其中红色革命文化“承载着红色革命文化,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先进思想和制度实践,承载着革命军人和革命群众听党指挥、匡正勇胜、勇往直前、艰苦奋斗、勇于胜利的革命精神,承载着他们英勇牺牲、献身使命的革命气节”a。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的建设,必然要由中国文化来滋润和培育。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高校的教学与传播中已经成熟,红色文化的传承任务却任重而道远。尤其是老区高校在红色文化的传承中发挥自己的优势,有更多的担当,承担更多的责任。

一、红色文化在高校传播的背景

传承文化是高等教育的四大职能之一,高校的文化建设应该是“对文化规律的遵守和高校文化本质、教育目标的本质回望”。而现实中,却由于社会、学校、学生个人等方面的原因使得红色文化在高校的存在感处于薄弱的地位。而目前高校在文化传播上的诸多问题,正是红色文化在目前高校传播的背景。

(一)学生个体理想信念的缺失

目前,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不可否认,校园里存在着信仰迷茫、价值观扭曲、诚信意识淡漠、社会责任缺乏等问题。他们或者目光短浅,专注于各种考级考证,对大学的教学内容则敷衍了事;或者在生活与学习中遇到一点点问题则开始自我否定逃避现实;或者过分追求个人利益,在争优创先中斤斤计较,导致同学关系紧张。不可否认,当前个别高校在文化传承与发展中对理想信念的教育抓得不紧、不硬,针对性不强。甚至有的高校偏重知识性传授,缺乏信仰的培育;偏重于学生的成绩,缺乏对学生人文性的关怀;偏重于学生群体性的安全,缺乏个体性的因材施教。这就招致部分学生成为低头一族,迷失在爆炸的娱乐信息中。这些状况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归结为理想信念的缺失。

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习近平同志提出高等院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受教育的大学生如何立德、如何立人?最终靠的是什么?答案应该是靠精神和信仰,靠的是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靠的是党的坚强领导。只有如此,我们“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b。所以在高校中的理想信念的教育和引导就极为重要了。理想信念对于共产党员而言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谈的“钙”,是精神的营养保证。高校,尤其是老区高校在理想信念的教育上自然较其他高校具有更大的地域文化资源。我们有得天独厚的红色文化遗址、红色精神传承,我们可以有效地利用和吸收,这才是真正的补钙。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我们才能在社会上站稳脚跟。

(二)校园文化娱乐化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校园文化是大学生思想和素质的产生土壤。目前,在娱乐性文化的影响下,校园文化在德育上的功能被削弱和淡化,娱乐化甚至已渗透到很多方面,甚至于人们已经开始讨论“教学是一种娱乐活动”的话题。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指出:“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于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c一种文化的枯萎,其途径无非是让其成为监狱或者成为娱乐至死的舞台。当前的多媒体发展中,娱乐至死已经成为某些在校生的临界状态,他们每日沉湎于网络,甚至于因网络成瘾而逃离课堂。同时,在校园文化中已经成为社会市场经济世俗化的演练场。各种社会上的资本方通过渗透校园的社团组织,使得培训、招聘、校园贷铺天盖地,彼此把校园这块学术的殿堂演化为自我利益角逐的争夺市场。在这种娱乐性文化的影响下,甚至出现了用娱乐性的态度解构历史的现象。如《炎黄春秋》前主编洪振快抹黑狼牙山五壮士的奇谈,加多宝借辱邱少云以营销的怪招,秦火火等抹黑雷锋奢侈生活的言论等。这些不良风气在社会乃至大学中造成了恶劣的影响。这种情况下,要正本清源、拨乱反正,只有加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而红色文化无疑是最有利的武器之一,它能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

(三)红色文化的传播薄弱

高校从师资力量的配备和课程的设置上严格遵循着教学大纲的规划,虽有一些关于文化性、通识教育课程,但多在公共课行列。大学教育仍以专业教育為主,而关注学生灵魂的文化课程名存实亡。一是重视程度不够,文化课程多处于学科边缘,一是没有一个严格的考核制度。随着“专业化”的建设,市场职业观念过早影响着大学课程的设置,从而导致一些作为修养道德的文化课程在大纲学时的编订上越来越少。如《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类的文化性课程多为传统型的课程,而红色文化在课程方面的设置明显不足。

目前高校课程上缺乏与红色文化相关的设置,在红色文化的传播力度上也明显不够。如针对高校学生进行的近代史民族奋斗史的讲述不够精彩,红色文化涉及的书籍、影片和讲座所占比例微乎其微,至于其相关活动更处于缺乏和无序状态。红色文化在高校的学生生活中应有的影响和地位无法体现。同时,在红色文化的重视和传播上也存在着诸多不足,如红色文化资料的利用不够,师资团队的不专业,红色文化宣传与研究没有深入等。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还是红色文化在高校中的认知程度较低,部分老师和学生由于历史知识的缺乏没有认识到红色文化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认识到红色文化在当代的巨大价值和影响。从而造成学习意识比较淡漠,缺乏对红色文化的认识和尊重,不能深刻地认识红色文化。我们已经认识到红色的革命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中最富有斗争精神和血性精神的。要加强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主动将红色文化和大学生的教育实践与社会实践进行融合。

二、老区高校红色资源的整合与核心精神的提炼

老区高校在红色文化的整理与传承上具有先天地缘优势、资源优势、人才优势。因此老区高校应当与地方政府一道为打造当地的红色文化品牌发挥自己的智库作用。老區高校对红色资源的传承包括两方面:一是对红色资源的整合,二是进行核心精神的提炼。

长治位于太行山这片英雄的土地上。古有“得上党者得中原,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说。在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依托太行山,在此创建了坚实的抗日根据地,八路军总部和中共中央北方局长期在此驻扎,是整个华北抗战的指挥中心。在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总部在长治地区曾经驻扎过26个村庄,历经四年七个月。这是我们山西更是长治的宝贵历史文化财富和遗产,也是我们今天需要充分利用的政治优势资源,要下大力气弘扬太行精神、传承太行精神、打造太行精神的基地和品牌,才能更加有效地把红色文化的代表——太行精神融入我们民众和干部的心里与血液里。为此,长治市政府确定了长治780处革命遗址,为3600多名八路军零散烈士修建了集中安葬墓区,这是我们宝贵的红色文化资源。

在抗战时期,八路军总部和朱德、彭德怀、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长期在长治领导军民浴血奋战抗击日寇。以不畏强敌勇于牺牲的亮剑精神、以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太行精神,挺起了我们民族的脊梁,这与太行山流传的后羿射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神话中体现的战胜自然和强敌的斗争革命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所以说红色文化是“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d。太行精神成为我们太行山区,尤其是长治学院的精神食粮,成为我们着力传承的红色文化。按照“挖掘红色资源吸引人、凝练红色精神鼓舞人、打造红色亮点震撼人、创作红色经典感召人”的思路,努力地把红色文化与现代传媒手段结合,让红色文化融入高校的思政管理的实践中来,在高校的文化中注入红色文化的基因,从而使得高校在培养接班人的路上不忘党的初心,发扬红色传统,凝聚起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以促进高校发展。

三、红色文化在老区高校的传承及发展路径

老区高校作为红色文化传承与建设的重要基地,要想在红色文化的传承上取得成绩必须走一条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之路。如井冈山大学、延安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和临沂大学就结合自身的地域优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弘扬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沂蒙精神等,走出了一条具有老区高校特色的红色文化教育的道路。长治学院则在深入挖掘和传承太行精神方面,遵循着以下三条路径。

(一)紧密结合地方,整理红色文化遗产

“一个民族繁衍生息,需要强大的精神支柱;一个国家的发展前行,离不开文化的呵护滋养”。国家如此,一所高校的发展更离不开文化的呵护滋养。长治学院紧密结合地方,为了更好地对长治十三区县的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整理,采取了多种举措。长治学院在2010年就设立了太行山生态与旅游研究中心、上党文化研究所等机构来专门进行整理和挖掘长治地区的文化遗产,同时负责与各个地方建立联系,成立长治学院教学实践基地。这样学校就与地方实现资源分享和整合。同时学校各院系还与各基地形成了互动机制,如美术系师生定期到革命遗址学习、写生;历史系定期到革命遗址进行史料的挖掘和采风;同时,我们还与地方进行深层次、多方面的文化交流。

我们把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学校的学科建设结合起来。为了更好地发挥长治太行精神的内涵,我们首先通过具体的机构设置来使得红色文化有具体的落脚点和基地。其次,我们把红色文化的学习作为高校政治学习生活的重要内容。第三,我们把红色文化以具体课程设置的方式来走进高校的课堂,同时我们还需要将其作为一种日常性的工作来抓。

(二)挖掘红色文化,发展地方优势

老区高校多半位于欠发达地区,由于历史和地域等因素导致在资金与人才的引入上存在诸多困难。老区高校的发展之路就在于深入挖掘红色文化,找到自己的非对称优势。非对称优势的培养是在与其他高校在进行对称性比对后的对称劣势的基础上进行的。每所高校因为自己的地域优势和学科优势都应该有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优势学科发展点。如井冈山大学设立了 “井冈山文化研究”等研究方向,并开设系列红色文化课程。

长治学院凭借着太行山区,联系地方找到了具有特色的地方优势增长点:太行山抗日根据地的红色文化资源。太行精神具有更大的实体文化价值和精神激励价值。为此,我们把这些资源的挖掘与传播作为一个重大的课题渗透在学院工作的方方面面,并在具体的工作上深化红色文化的宣传和太行精神工程的打造。如2013年在潞城市和长治县发现了一批珍贵的档案资料,清晰地表明:1935年,齐厚之出任黎城县县长,1936任长治县县长。他的三个孩子齐云、齐心、齐步也跟随父亲生活,并从事党的宣传工作。至今长治县西火镇旗杆院还有当年齐云、齐心姐妹工作的旧址。

(三)发扬红色文化,传承太行精神

红色文化的传承需要高校的接力,高校更需要红色文化的滋养。老区高校需要搭建相关的平台来促进红色文化的传播和接收,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生态环境。为此长治学院搭建了“六个平台”。e一是学习研究宣讲平台。把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纳入我院经常性培训宣讲计划,定期举办以太行精神为主题的红色文化讲座与论坛,并专门精心组织编印研究文章和学习心得。二是通过学校媒体推送红色文化。如学校在团委建立了新媒体中心、广播站和相关的纸质媒体,定期推送关于太行山抗日文化的文章;同时,还积极发挥网络宣传优势,运用微博、微视频、网站、微信等新媒体,大力传播打造太行精神。三是文艺作品传播平台。学校在校园文化的打造上着力突出红色文化主题,以八路军文化、太行精神为内容,创作了故事、歌舞、戏剧等文艺作品。并通过“朗读者”“太行故事汇”“红歌比赛”等形式进行。四是党团员教育平台。把党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出来,首先接受“太行精神”的洗礼和熏陶,而后在自我的周围形成精神的辐射从而影响更大的群体和受众,并通过征文、书法、摄影等形式加强彼此的交流,提升活动的效果。五是走进太行平台。我们积极加强与八路军总部旧址、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平顺西沟展览馆、黄崖洞兵工厂旧址传统教育基地和革命纪念地的联系,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优势,组织教职员工和学生到八路军工作过的地方去感受,体味当年抗日的艰难,领悟伟大的太行精神。

红色文化在老区高校的传承具有先天的优势,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具有革命精神的红色文化更是我们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应该以民族精神来诠释革命精神,以革命精神来弘扬民族精神。我们老区高校在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上需要紧跟时代发展、贴近学生生活来拓展和发展有效的路径,以求更好地促进教育工作的发展。

ab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外文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2020年版,第328页,第328页。

c 〔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章艳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4页。

d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7月2日。

e 姜国栋:《厚植红色基因,鼎力长治振兴崛起》,《长治日报》2019年9月1日。

基金项目: 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1331工程”研究专项课题(课题编号:ZX-1808)

作 者: 李强,长治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山西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工作研究;张丽锋,博士,长治学院中文系讲师,研究方向:学生管理与思政工作研究。

编 辑: 张晴 E-mail: zqmz0601@163.com

作者:李强 张丽锋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我国银行网上支付现状论文下一篇:采购业务内部控制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