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教育与医学化学教学论文

2022-04-21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人文教育与医学化学教学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课程思政的本质是育人,是教师回归教书育人本分的表现。本研究基于国家一流专业的建设,从完善课程设置、改革教学方法等方面,阐述了通过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融合,开展动物医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思路的实践探索,以期为新时代动物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借鉴和参考。

人文教育与医学化学教学论文 篇1:

医学化学教学与人文精神培养

[摘要]忽视人文精神教育是当前医学教育中的一个通病,化学教育中则更甚。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无论如何离不开以诉诸人的感性形式为特征的美与审美的运用与创造。医学美的发掘和审美素质的培养是医学人文精神的一个重要内容。加强人文精神教育必须充分发掘化学学科中的美,转变化学教学模式。

[关键词]医学化学 人文精神 美

医者,仁术也,现代医学要实现对人的生命的全面关怀,根本目的就是要保障人的持续健康。健康不仅仅是生理上的无病,而是身心的健康。现代医疗科技的发展及其广泛应用尽管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生理健康,然而科技是一把“双刃剑”,用得不好就会背离医学的“真善美”之本质。医疗科技的发展使得医生过分依赖科技而忽视人文关怀。一些不必要的检查及高昂的医疗费用使得人们就医率下降,医生关注检测数据导致单纯技术至上的“高技术低情感”,医患关系淡化等等,所有这些都与医学追求的“真善美”相背离。这种背离,就其根本原因,就是医学人文精神和人文教育的缺失。随着医疗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到“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这一缺失显得更为突出。这一模式的转变主要体现要医疗观念(即思想)的转变上,即从把人看着“简单的生物有机体”转变为“有血有肉的生命整体”,从生命整体论出发,同时分析生物、心理、社会等因素对人类疾病产生和心身健康的综合影响,突出强调医学不仅要关注和发展生物科学,还要关注和研究影响心身健康的社会因素和生态因素。医学之目的也不仅仅是解除人们的疾病痛苦,而且要确保人们生理、心理、社会等各方面适应达到完美的状态。它标志着医学审美理想的重构和对以往人类追求生命美的文化超越。

因此,医学需要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医学教育更需要人文教育,没有人文学和社会科学参与的科学技术活动是没有觉悟的过程,缺乏人文学和社会科学的科学教育是没有思想的运动。(刘虹,张宗明,林辉,医学哲学,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11)而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无论如何离不开以诉诸人的感性形式为特征的美与审美的运用与创造。离开医学审美研究,至少使医学人文精神这一现代医学追求的核心内容难以得到很好的体现。因此,医学美的发掘和审美素质的培养是医学人文精神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这不仅是医学这一特殊职业的需要,也是医学生自身发展和医学教育的需要。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医学生美育一直是医学教育中长期被忽视的一个薄弱环节。许多医学院校都没有美育,即便有,也只是简单地开一门美育课程,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对美育的忽视,另一方面在于对美育的误解。美及审美素质与其说是一种知识,还不如说是一种历练,因此通过简单的审美知识传授很难取得满意的效果,而更重要的是需要长期的陶冶。科学本身就包含着至美,充分挖掘和利用自然科学中的美的因素,实现化学教学模式的转变,变传统的单纯知识传授的教学方式为审美化教学,使学生在欣赏、体验化学美的愉悦中习得知识、陶冶情操。学生一旦真正地感受到化学之美就会对化学学习、研究产生浓厚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在美感体验下习得的知识更难忘记。从而既提高教学效率,又培养审美素质。

医学化学中的美

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本身就包含着许多美的元素。正如居里夫人所说:“科学的探讨研究,其本身就包含着至美。”化学之美存在于化学知识及现象的各个方面,概括而言,不仅有化学物质、实验、现象直观美,还有化学语言美、化学理论美、化学思想美等。

1.化学直观美,即化学所表现出来的可被人们直接感受的美

一是化学物质美,即各种化学物质(如天然硫铁矿、各种宝石、鲜花等)以其鲜艳的色彩、优美的外形、芳香的气味、优良的光学性质等给人以愉悦的观感美。二是化学变化的现象美,即化学反应过程中能直接观察到的热、声、色、光、电等现象之美。如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声色之美、银镜反应、焰火反应的色之美等。三是化学实验美,包括化学实验仪器及装备的直观美、实验操作及现象的美、以及实验方案设计的美。

2.化学语言美

化学语言是指人们进行化学交流时约定使用的一种术语和符号系统。任何学科都有其特定的语言。化学语言之美在于化学语言的简洁匀称,包括化学图表的简洁、秩序、对称、和谐之美和化学符号的简单明了、对称守恒之美。如元素周期表、物质结构图、化学反应式等。

3.化学理论美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理论则是对化学现象及其运动规律的反映,包括基本概念、逻辑推演、一般原理和理论模型。化学理论的审美要素主要是概念、规则、原理、模型的简单对称美及严密逻辑美。

4.化学思想美

化学思想美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化学科学发展中表现出的阶段性和方向性及化学科学方法思想美;二是著名化学家的卓越贡献、崇高品质和高尚人格美。

医学化学教学模式的转化

1.医学化学教学目标审美转化

医学化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化学在生活、社会及医学中的应用。传统化学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输,忽视人文精神尤其是美育的培养,使得教学过程枯燥,既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教学效率,同时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医学化学教学目标的审美转化就是改变传统化学教学中单纯的知识传授模式,将知识传授和审美修养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将化学知识变为审美对象,在体验化学中的自然实物美、实验操作美、现象美、对称美、逻辑美及化学家的道德美、情操美、毅力美、人格美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欣赏、审美创造和审美表现的能力。通过化学学科教学,让学生在化学学科内在逻辑之美与外在形式之美的审美欣赏与陶冶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知识水平和劳动技能,激发学生创造力;同时,通过审美模仿与迁移,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和意志,增强对生活的热爱,体会并享受生活之美,促进学生审美能力。从而达到既完成化学教学目标,促进学生智能素质发展,又陶冶了学生情操,培育审美素养。

2.医学化学教学内容审美转化(内在逻辑美)

医学化学涉及面广,内容丰富,知识点多,但各知识点并非孤立无关的,而是有规律可寻。医学化学教学内容的审美转化就是要发掘化学知识间的内在逻辑美,即教学内容逻辑的清晰化,我们采取了‘点线面体’这一基本结构方式,即以知识点为纽结,知识点间的联系为线,以多条线形成面,以多个面构成立体知识系统和跨学科知识联系,来实现教学内容逻辑清晰化或审美转化。从化学物质之外在现象美的欣赏讲起,深入到化学知识内在结构美、逻辑美,再转移到化学知识在现实生活应用(尤其是医学应用)中的美的欣赏与陶冶,让学生在美的体验中轻松而扎实地习得化学知识。如讲胶体,先从外在现象美的欣赏讲起,如让学生欣赏雨后彩虹之美,引起学生兴趣。然后再深入分析其形成机理、性质、作用等内在逻辑。最后再迁移到其在生物体及医学上的应用,浑然一,体,既完成了传授知识的目标,又陶冶了审美情操。

3.医学化学教学形式审美转化

(1)教学过程审美化教学过程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活动过程。教学过程审美转化就是在处理事实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用实验、记录、实验条件控制等科学方法及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方法,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研究问题的科学思维过程,渗透科学过程美、理性美,将教学过程转化为审美欣赏、审美表现和审美欣赏的过程。通过迁移,重点培养处理问题的果断力和沉着冷静及严密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2)教学方法审美化即要充分挖掘教学的审美功能,将教学的各个环节艺术化,如导学、授课、总结、提问、启发、讨论等,充分调动学生的“知、情、意”,使学生在美的陶冶中提高学习效率。充分发掘审美化教学的情感性,在审美欣赏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的坚强的意志和审美能力。

(3)教具和教态审美化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实物、模型、图表等直观教具以及应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向学生展示直观的、形象的、和谐的、愉悦的化学美的同时,促进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锐化学生审美感观。

(4)医学化学教学评价审美转化“教学评价,是对教学目标达成度及有关因素合理的估量,即对教学后学生发展实际状态与教学目标预期状态之间进行比较,水平分析,问题诊断,并提供进一步调整教学以更好达到教学目标的反馈与策略的活动。”审美化教学评价不是简单的判断学生达到教学目标与否,而是推崇进行性评价,即采取多样化评价方法,以积极的态度根据学生个体差异不断地随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肯定评价。以及时的、肯定的和赞美的评语使学生获得成功和进步,给学生带来愉快和欣喜,激发学生新的积极行为。

[文献标示码]A

参考文献:

[1]赵美娟,苏元福.医学审美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

[2]赵伶俐,杨旬,齐颖华.审美化教学原理与实践[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000.76-104.

[3]赵伶俐.审美化教学论[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9).108-111.

作者:崔霖芸

人文教育与医学化学教学论文 篇2:

基于人文与科学相融合的动物医学专业课程思政探究

摘 要:课程思政的本质是育人,是教师回归教书育人本分的表现。本研究基于国家一流专业的建设,从完善课程设置、改革教学方法等方面,阐述了通过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融合,开展动物医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思路的实践探索,以期为新时代动物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课程思政;动物医学;人文教育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办好思政课的重大意义,深入分析了教师的关键作用,明确提出了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大要求。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中,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指出:“加强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十分重要,要把它提升到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制度层面来认识。”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已经进入提高质量、内涵发展的新阶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的核心任务。专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和基础平台。2018年,教育部发布了我国高等教育领域首个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涵盖了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全部92个本科专业类、587个专业,首次明确了我国本科各专业类的内涵、学科基础、人才培养方案等内容。

动物医学作为医学的一个分支,是现代生命科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农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在“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健康”的理念下,运用专业知识对食品动物、农场动物、实验动物、伴侣动物、野生动物以及外来动物等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疾病检查、诊断与治疗。动物医学不仅关乎动物疾病的检疫和防控,还关乎人类身体健康和疾病的防控。

高等教育中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必须直面的问题。所以,各高校在做好专业教育的同時,也要兼顾通识教育,做到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本研究基于动物医学专业特点,探讨了把相关的文、史、哲等知识融入课程中,探索动物医学专业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融合新模式,开展课程思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拔尖创新型和复合应用型农林人才。

一、完善现有专业核心课内容,增加课程发展的历史人文内容

每个专业都有其相应的专业课程体系以及核心课程体系,核心课程体系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国标》中明确提出各高校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将专业核心知识领域的内容组合成核心课程,并适当增加本校研究或应用特色内容,形成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每个学科、每个课程在形成自己独立体系的过程中,在每个发展阶段都有其特有的历史,每段历史都有其独特的人文故事。为促进动物医学专业教学中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融合,教师可完善、改革现有的专业核心课内容,增加课程发展历史中的人文内容。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本分。教育中,教的是知识,育的是文化;学习中,学的是知识,习的是探索知识、体验知识的过程。因此,教和学是对专业知识来说的,育和习是对历史人文来说的,教育和学习需要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融合。在动物生理学这门课程中,教师可通过以机体系统为轴线分章节教学。这样以一个章节、一个系统、一个人物、一个故事的“四个一”开篇带着学生走进历史,了解历史发展的脉络。比如,在介绍体液调节这个章节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抛出问题:哪位科学家第一个发现了激素?他是怎么发现的激素?他为什么能突破以前的认知开辟了内分泌调节的新篇章?通过这些问题启发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质疑精神并形成自己独立的想法。通过故事的形式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开拓创新的求知欲,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通过此种方法可以聚点成线、以线成面地把一门课程系统化;通过各门课程类似的改革,可以聚面成体地把一个课程体系立体化地丰富起来,形成历史和现实相连接的四维空间,使学生在学习时能置身于历史,立足于现在,着眼于未来。

二、开设医学文化类相关新课程

在国家级一流专业的建设中,高校可以根据地区发展和行业发展的要求、自身办学条件及专业属性,选定符合学校的人才培养类型,自主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体现出高校的特色、专业的特色。为此,在实施动物医学专业的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融合的过程中,学校可开设一些动物医学文化类相关新课程促进学科交叉与应用。

(一)医学哲学课程

自古以来,医学家在某种程度上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某种哲学观点来指导自己的医学研究和医疗实践,总结自己的科研成果和临床经验。可以说,医学哲学思想至今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但是西方的现代医学哲学是在20世纪下半叶形成的,经历了较长的过程。作为一门在学术上被公认的学科,医学哲学是从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

现代医学是一门很复杂的学科,对其既要有科学的分析,又要有哲学的概括。从事医学的人员要学哲学,须学会用正确的思维去分析、研究治疗疾病的途径和方法。医学哲学是医学与哲学的结合,它既涉及医学模式和医学目的、中医学现代化与中西医结合、基因技术的意义及基因决定论等问题,又涉及临床决策、循证医学、合理用药、放弃治疗、适宜治疗与过度治疗等临床问题。学习医学哲学的历史与概念、医学本体论、医学观、医学认识论、医学方法论、医学价值论、医学伦理学、卫生保健政策等这些哲学问题既能开阔学生的眼界,使其关注医学社会热点,启迪其科学思维,又能提供学生学习方法思路,从而推动医学模式的转变。

国内外有专门侧重医学哲学的权威期刊。国内医学哲学类的期刊有《医学与哲学》《中国医学伦理学》等,国外医学哲学类的期刊有《医学伦理》(Journal of Medical Ethics)、《哲学与公共事务》(Philosophy & Public Affairs)、《科学中的哲学》(Philosophy of Science)等。这些期刊一方面就医学认识论、临床思维方法进行探索和总结,另一方面对医学的伦理、法律、社会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

分析以上期刊的文献发现,医学哲学期刊的论文中,哲学参考文献的比例逐年增加,医学参考文献的比例逐渐减少。哲学在医学哲学中地位的提高,是医学哲学现阶段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医学哲学日益成熟的表现。医学中的哲学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从事医学哲学研究的科研人员也逐渐发现了哲学的启迪作用。随着哲学思想逐渐融入医学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哲学可能在日后医学哲学的发展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开设医学哲学课程有助于帮助学生探究新时代下人、动物、自然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及前景展望。

(二)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历史和故事课程

诺贝尔奖目前共设有6个奖项,1901年首次颁发,分别颁给在物理(Physics)、化学(Chemistry)、生理学或医学(Physiology or Medicine)、文学(Literature)、和平(Peace)方面做出突出成就和贡献的人士或组织。1969年,诺贝尔奖新增了经济学奖(Economic Sciences)。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共颁发过110次,共有219位科学家获此殊荣,其中39位科学家单独一人获奖,2位科学家同时获奖的有33次,3位科学家同时获奖的有38次。

自设立和颁发以来,诺贝尔奖对人类科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世界范围内,諾贝尔奖通常被认为是颁奖领域内的最重要奖项。许多国家不仅把诺贝尔奖看作对科学家的一种奖励,更把它视为一个国家是否占有科学高峰的象征和具有知识创新能力的标志。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科研成果、科研历程及其获奖史就是一部科学史,是科学发展的深刻反映,为科学哲学研究提供了翔实生动的案例和分析素材,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国外已经有学者开始筹建相关机构,专门研究和宣传诺贝尔奖。

在动物医学专业的教学中,各课程教师可以把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获得者相关事迹介绍给学生,同时鼓励学生查阅资料,整理感兴趣的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内容,并介绍给其他人。学生互相讨论分析,交流心得和体会。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历史和故事课程的开设,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和理解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的前世和今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建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形成正确的科学理念,激发其创新思维。

学生通过选修这些课程,既把多年来学习的动物医学知识上升到观点、精神、方法、思想的层面上,又从文化和哲学的角度反观动物医学发展中的规律和问题;既学习了历史上的重大医学事件,又学习了科学家的情感、品德和价值观;既了解了医学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又了解了社会科学技术发展对医学的推动作用。借助动物医学哲学课程、诺贝尔奖历史和故事课程的开设以及其他类似课程的开设,丰富动物医学专业的历史人文科学知识,以点带面,从线到面,逐步形成特色的历史人文课程体系。

三、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的改革

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融合的改革既要包括课程的完善、新课程的开设等课程体系的改革,还要有配套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的改革,促使学生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改变和调整。

(一)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以课堂教学为主甚至是“满堂灌”的方式,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发挥讲座、实践、调查研究等多种教学方式的价值与效用,从而实现由重知识传授转为重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建立融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中,可以采用教师组织、学生演讲、课堂讨论等多种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考核方式的改革

教学的考核方式既关乎教学效果的评价,又关乎教学的导向作用,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做好教学考核方式改革也是实施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融合的一个关键环节。

传统课程的考评一般是作为检查教学和区分学习成绩的手段,上述交叉学科课程的考核需要转变以往的考核方式。此类课程教学的考核可采取读书报告、专题报告、心得体会等相结合的方式。学生可围绕与专业相关的人文内容,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面或主题,进行资料的收集、信息的分析,通过对资料的归纳整理,写成读书报告,并在课堂上分组、分批进行专题报告。学生之间相互提问、相互启发,交流个人的心得体会。基于这些方式,学生摆脱死记硬背的观念,主动去寻找知识、分析知识,使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基于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的改革,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推动本科教学从“教得好”向“学得好”转变,提升学生的科学素质、文化素质、思想素质,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通过以上原有专业课程的完善和新的专业历史人文课程的开设,构建富含历史人文内容和精神的动物医学专业课程新体系,实现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达到融素质教育于课程教学之中的效果。开展动物医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师要做到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全面提高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达成度、社会适应度、条件保障度、质保有效度和结果满意度。

参考文献:

[1]颜晓峰,孙兰英,栾淳钰,等.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重要讲话[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

[2]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高等教育,2018(15/16).

[3]吴岩.《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有关情况介绍[J].重庆与世界,2018(4).

[4]韩轩,苏振兴.古希腊医学哲学及其启示[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8(3).

[5]王攀攀,吴希宇,孔令东,等.医学哲学通识课教学探索[J].医学与哲学,2019(24).

[6]何裕民.医学哲学:应向生命哲学及生活哲学适度延伸[J].医学与哲学,2016(11).

[7]刘长青,薛洪宝,李文戈,等.诺贝尔奖在医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9(4).

[8]温铭杰,赵文明,王炜,等.结合诺贝尔奖进行医学免疫学教学的体会[J].西北医学教育,2015(6).

[9]顾沛.南开大学的数学文化课程十年来的探索与实践——兼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J].中国高教研究,2011(9).

责编:桃 子

基金项目: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9SJGLX225);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重大项目(编号:2019SJGLX006Y);教育部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编号:教高厅函〔2020〕20号,序号69)

作者简介:朱河水(1975— ),男,河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动物生理学;陈宇(1983— ),女,河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实验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学管理;(通讯作者)魏战勇(1975— ),男,河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动物免疫学。

作者:朱河水 陈宇 魏战勇

人文教育与医学化学教学论文 篇3:

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研究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给人类社会带来了高度的物质文明,但是人类精神领域的发展却相对落后。所以,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做好生物学科和人文教育的渗透,成为当代教育改革的令人瞩目的焦点。高中生物课程是一门自然学科,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在渗透人文教育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本文主要通过对高中生物教学中人文教育目标、原则和途径进行研究,为生物教育工作者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渗透借鉴和探讨之用。

关键词:生物教学;人文教育;渗透

生物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人文教育价值,如何结合课程标准来挖掘课本中和课本外的人文教育资源,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会遇到哪些问题,如何解决,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途径、方法有哪些,目前的研究还不够详尽。本研究建立在调查人文教育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定性分析来研究高中生物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的资源,通过案例分析和随堂观察来发现生物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中的途径和方法,旨在详尽地对这些方面的内容进行研究,为高中生物教师在生物教学中更好地渗透人文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一、高中生人文素养的发展现状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在生活中发生较大变化,特别是电子产品的影响。高中生在生活交流中越来越少。逐渐的,人文精神了不断消失。主要是看科学技术在发展中的不断变化逐渐渗透到家庭中去,学生利用这种电子产品,在应用过程中发生较大认识误区。在教学形式上,传统的学习方式已经不被认可。而且,先进家长对孩子的不断溺爱,导致学生在思想发展中只是以自我为中心,不仅没有良好的协作精神,在个人品质以及学习态度中也存在消极影响。由于中国在经济变化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学生在意识形态上逐渐发展为享乐意识,在学习上也没有体现较大积极性,不断的,也导致了道德水平的下降趋势。不仅在社会中没有形成良好的人文理念和人文素养,也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发展。

二、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研究

(一)渗透人文精神教育理念

人文精神在生物课堂上渗透方式可以创设一定教学情境,这样不仅能增加学生对问题的能力,还能丰富生物教学的主要内容。如:在生物教学中学习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教师可以根据近几年的生态变化进行分析,如社会中相关的发展事件等,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环境下实现自主学习能力。如:学习石油与农业形式,教师可以设置相关的问题形式,引导学生对自然灾害以及生活环境变化进行思考,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性,使他们在生物课堂中发挥独立自主学习能力。能够根据自己实际的生活方式,认识人与自然的相处方式,从而建立良好的发展习惯,并创造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意识。

(二)实现人文精神教育形式

人们精神的创建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良好的实践精神,所以在高中生物课堂中,就要改变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实现多样性教学理念,不仅要丰富学生在知识能力上的体验学习,还要促进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实践能力。如:在学习稳态环境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对该环境进行创建,使学生能根据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增加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兴趣,还要利用PPT形式将生物变化形式进行展示,利用两个不同的植物生长,使学生能仔细观察,并在小组讨论中进行交流与协作,从而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联想能力。

(三)开设人文精神课外形式

生物教学与生活中的多种事物具有较大联系,所以在实际教学中,还要利用生活中的相关知识,与生物课堂上的相关知识进行联系,使学生在实践学习中能促进良好的合作精神和勇于探索精神。因为课堂教学并不是生物教学中发展人文精神的主要途径,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也能实现更多的创造形式。如:在细胞结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自制模型实施知识教学模式,根据食物的解剖形式以及学生对事物的观察形式,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生物结构知识的理解,学生在相互合作中也实现了自我价值的健康成长。

(四)通过教学评价实现人文教育的渗透

树立正确的评价观,做好教学评价也是进行人文教育渗透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倡导素质教育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今天,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及时更新教学评价方式,运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多元化评价,促进学生认识自己,提升自己,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评价观,要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入手,进行全面评价。全面发展指的是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方面全面的和谐的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其次,选择科学的评价方法,重视人文教育评价。评价旨在促进学生的发展,所以在选择评价方法上,要科学合理,重视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再次,对于评价结果,要及时做好反馈和记录。评价结果可以用评价表、档案袋、成长日志等多种方式进行记录,及时进行反馈,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和进步,进而促进进一步的成长和提高。

总结:

人文精神是在人的文化形式上,形成尊重、重视以及关注等。在物质文明发展形势下,高中教育学科。特别在生物教学中体现了人文主义的发展形式。我校根据高中生在人文素质发展上的表现,在生物教学中实现了良好的人文教育,提升了该学科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郝雪,龚大洁,王苑.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STSE教育的思考[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04:125-126.

[2]肖永红.在生物化学教学中渗透医学人文教育[J].中国医药导报,2010,22:162-163.

[3]徐慧琴,曾丽霞,何桢,张灿,杨雪,熊丽,刘德立.高中生物教学中的人文教育[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5:92-94.

[4]谭艳秋.生物教学中多途径对学生进行科学-人文教育[J].高师理科学刊,2010,06:109-111.

[5]范玉英.高中生物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J].教育教学论坛,2010,25:18-19.

作者:赵玉龙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电大班主任工作开放教育论文下一篇:对外汉语教学中远程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