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美术教学论文

2022-05-14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小学美术教学论文(精选3篇)》,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随着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意味着中国的经济贸易已纳入世界经济发展的轨道,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的艺术教育在培养适应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方面,应发挥怎样的作用,我们的教学将如何更新观念,适应新的挑战?这正是新世纪我国艺术教育所面临的新课题。新课程改革为美术教育打开了一扇新窗户,同时对美术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一篇:中小学美术教学论文

浅谈中小学美术教学的有效衔接

摘要:我国的中小学教育,实施的是九年一贯制教学。因此,中小学学习课程的衔接非常重要。笔者就中小学美术教材内容及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上的衔接,做了一些阐述。

关键词:中小学美术教学;有效衔接;美术教学

中小学美术教学在不同的教育阶段,美术教学的目标、内容和方法是不同的,但每一学科知识的连续性和衔接性却十分重要。作为美术教师,一定要仔细认真研究教材,找准中小学美术教学的衔接点,做好学生美术学习的平稳过渡,使学生美术能力健康发展。下面谈谈我对小学、初中美术课程衔接的几点看法:

一、 中小学美术教材内容的衔接

(1)首先,找好衔接点。要想做好中小学美术教学衔接工作,教师首先必须仔细认真研究教材,找准中小学美术教学的衔接点。中小学美术教材当中所编写的教学目标不同的相同内容,是我们更需要关注的教学衔接点。仔细研究中小学美术教材(浙教版),不难发现两者相似或相同的教学内容。如:浙教版小学教材中的《奇思妙想》和《正负图形》《我的小学生活》《小板报设计》,和中学美术教材中《奇特的视觉图形》《暑假生活记录册》《板报设计》等课题相似。

(2)根据不同教学目标,搞好内容的衔接。中小学美术教学内容有相似,并不意味着教学目标一致。根据《美术教学大纲》要求,小学美育的目的是在快乐教学的基础上,向学生传授浅显的基础知识和简单的造型技能,而中学美术绝不是启蒙教育,它是小学教育的延续和发展。中学阶段注重美术知识的传授、侧重美术观点的讲解,小学强调“儿童个性”的发展、突出“情、趣、美”的展示。而中学教材内容非常广泛,所以小学美术教师对教材可以作适当调整或根据学生的美术水平和接受能力适当补充一些新的内容。小学美术教材在高段把中学美术教学中常用的美术名词术语和造型知识分课做了简单的解释和运用练习。如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弯弯的小路》《美丽的家乡》《黑白撕贴画》,就与中学美术教学的透视、构图、黑白灰构成的美感等教学内容相互衔接,为衔接教学内容奠定了基础,不至于中学教材内容给学生很突兀的感觉。因此,在教材衔接方面,教师一定要把握知识技能的深度广度,目标侧重点。有的放矢,把握分寸,帮助学生跨越由“感性”到“理性”的成长过渡,为学生从小学的“美术兴趣培养”顺利转入到以“美术基本知识”为主体的中学美术学习打下良好基础,从而实现教材的“完美”衔接。

二、 中小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衔接

小学美术教学是入门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是第一位的。由于小学生的记忆特点以机械记忆为主,思维特点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小学教师多采用直观教学并讲解示范。心理学告诉我们:具体的、直观的形象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生动、逼真的场景容易激发学生的情感。因而小学在教学中,教师应多准备一些实物、图片教具,并巧妙设计场景,进行情景教学,使学生身临其境,他们的学习兴趣必然更浓,学习干劲必然更足。但是,学生进入初中后,课程增多,教学内容复杂,学生的学习兴趣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难度的增大而慢慢淡化。有的学生甚至会因画得不像对美术学习产生厌恶情绪。所以平时上课时,教师应以饱满的热情去组织课堂教学,逐渐改变小学时的教法,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教法的有效衔接。由于刚步入初中的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活动仍接近小学高段,他们虽然进入中学,但是从心理上他们仍渴望小学的教学模式,在许多方面还不能完全适应中学教学活动。因此,中学初期的教学方法应接近小学高段的教学方法,然后逐渐向学生们能适应的中学的教学方法过渡。教师在课堂中留给学生广泛的时间和空间,促进学生合作与协同,促进他们自发、自主地学习,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美术学习活动中。当学生渐渐适应了现有的教法后,教师也就可以偏重于美术知识的灌输,教学中要求逐步发展学生的意义记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适当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讲解示范,侧重分析、侧重讲清问题的实质和事物之间的联系。有些问题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寻求答案,逐步发展学生的记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从而达到中学美术课程的目标,实现教法的“完美”衔接。

三、 中小学美术学习方法的衔接

作为美术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美术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学生提高成绩的前提。所以,中小学美术学习方法的衔接也很关键。由于小学阶段开设课程少,内容较简单,因而学习方法比较单一,习惯于书面作业,对教师的依赖性强。在学生的学习起始阶段,要帮助他们制订学习计划、明确学习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提醒学生听课时要集中注意力、进行课堂活动时要积极与同学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这样,一方面可以帮助他们有效地学习美术,另一方面则是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到了中学阶段,教师要慢慢帮助学生改变学习方法,培养他们自学能力。这样,老师对学生的学习逐步放手,更多地依靠学生自主管理,靠自己自学或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所有这些,都要求一个中学生必须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学习实践,进行认真探索,并寻找适合这种新形式的新方法。有不少学生,升入中学仍沿用小学那一套课题学习内容目标的“指令性”方法,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结果浪费了时间,积累的学习问题越来越多。因此,中小学生学习方法的过渡和銜接更为重要。

总之,中小学美术课程衔接工作的开展,应该得到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并且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去研究、去探索科学的衔接手段,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学法等多方面实施有效地衔接。同时,要正确认识衔接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逐渐克服,群策群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美术学习,最终实现中小学美术课程的“完美”衔接。

参考文献:

[1]张云.论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创新教育[J].科教文汇,2007(32).

[2]肖俊.我国中小学设计艺术教育创新论[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8(4).

[3]李振.现阶段中小学美术教育创新机制的构建[J].文教资料,

2009(24).

[4]魏娴,牟金秀.论中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人文思想的培养[J].中国

教育技术装备,2009(26).

(瑞安市外国语学校)

作者:吴海静

第二篇:新课程改革与中小学美术教学

随着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意味着中国的经济贸易已纳入世界经济发展的轨道,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的艺术教育在培养适应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方面,应发挥怎样的作用,我们的教学将如何更新观念,适应新的挑战?这正是新世纪我国艺术教育所面临的新课题。

新课程改革为美术教育打开了一扇新窗户,同时对美术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重视新课程改革,转变美术教育观念。

对于我国十年来基础美术教育发展里程的回顾不难看出,因对于“学科原则”的过重强调,而导致学生美术兴趣的丧失,是制约美术教育长足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新的美术课程标准阐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基本教育理念,并明确指出:我们应当相信每个学生都具备学习美术的能力,均能在各自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因而美术课程要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形成其健全的人格,美术学习应当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从而使美术课程的教育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实现。

二、美术教育向多元文化发展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应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的独特贡献。

在素质教育下成长的新一代,如果不懂艺术,就算不上受到完备的教育,完备的教育制度下,艺术教育不仅仅是学习画画和唱歌的技能,还包括文化、美学、历史的角度分析,欣赏评价作品的能力和智慧。

三、加强美术与其它学科的交叉与融合

人类知识是统一的整体,文理之间,学科之间都存在一定的联系。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美术教学一直偏重于美术技法的传授,而对技法的学习又往往局限于素描、速写和国画、水彩等为“画”而设计的内容及一些简单的手工制作,对美术内容的学习则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这种内容单一的美术教学,严重影响到学生审美力的提高,以及整体素质的培养与全球化下的世界美术教育相甚远,因此,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交叉和融合,也将成为21世纪艺术教育的主要趋势。

四、转变教学方法,树立新的教育理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对课程改革的目标体系进行了明确的定位,指出:“继续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并关注情感,态度的培养,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现在学生的需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体验、尝试并积极地进行探索、改变单纯授受式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法。

因此,有专家指出:未来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而是教师的素质,新的课程功能正在发挥着深广的变化,创新教育,人文教育已成为主流,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仅有热情是不够的,必须清醒的面对未来教育的需要,作好鲜活理念的先行者,完美人格的感召者,知识能力的创新者,重新塑造教师的形象。

总之,美术教育作为人类文化的最早及最为重要的传播形势之一,在新世纪不断发展和创新的大背景下,需要进行重新定位和思考。这样才能将人类的精神财富深入至人的内在世界,确确实实地促成学生人格的完善,为培养新世纪合格人才做出应有贡献。

作者:刘书敏

第三篇:浅谈中小学美术中的美术欣赏教学

摘要:美术欣赏教育在中小学美术课程中居于独特的地位。美术欣赏不仅是人对艺术作品中体现出的艺术美的全方位的审视,是一种情感交流与认知相统一的精神活动。而且美术欣赏也是一种再创造,在欣赏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发掘出作品独特的、本源的、最震撼人心的美点,同时扩宽学生视野,增加审美常识、进而陶冶了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美术欣赏;美术教学;审美能力;中小学;美术教学方法

美术教学与美术欣赏教学密不可分,美术欣赏教学是美术教学中的手段和技巧,美术教学是其要求的目的和前提。通过欣赏优秀的艺术作品来更好地激发学生追求美、创造美的向往,从而引导学生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发挥,这就是美术欣赏教学的魅力和核心所在。

一、实行美术欣赏课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的重要性

美术欣赏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知识领域。例如,长沙出土的西汉时期马王堆汉墓的五副帛画,以流畅的勾线和典雅的设色展示了西汉封建时期的信仰、文明及贵族的奢靡生活。米勒的《拾穗》、《牧羊女》通过浑厚的色彩,含蓄的情调,以平静的艺术语言给人们看到了十九世纪的法国农村生活的场景,歌颂了世间劳动者的伟大与神圣;通过对中外美术作品的欣赏,使学生更好的认识历史,正视历史,从美的感受中得到知识的升华。

美术欣赏熏陶学生情感,提高审美能力。比如欣赏扬州八怪郑燮笔下的墨竹,画家从诗情画意中歌颂了清风劲节,表达了关心“民间疾苦声”的抱负;欣赏梵·高的《向日葵》时,画面上强烈的色彩和扭曲的笔触从视觉上给了我们巨大的冲击,带来震撼人心的激情。

美术欣赏课激发学生的兴趣,弘扬民族文化。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和形态,推动并且反映出人类文明的历史发展变迁过程。在欣赏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时,不仅反映出北宋都城汴梁城內郊外的市区面貌、农商经济、衣物服饰、风土人情等社会信息,更能通过这样一幅形象化的“百科全书”似的优秀艺术作品,使人发自内心的认同国家五千年灿烂文明,并对此产生自豪感。在引导学生深入地了艺术创作过程中,使学生清楚美术与社会、与生活各方面的关系,培养学生爱国意识和全面的知识素养。

二、 传统美术欣赏教学与感受交流教学的比较

从教学观看传统“美术欣赏”教与学的关系,不是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关系,而是阐述与吸收,传递与接受的关系,课程与教学也是两个彼此分离的领域,教学过程只是忠实而有效的传递过程[3]。在传统教学中,美术欣赏教学主要以教师为中心,重在“说”与“教”,忽略了“学”和“思”,就是忽略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动交流接受能力,忽视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的培养。

而新课程下“欣赏与感受”教学中强调了教学是教与学的互动,更加注重于学习的过程,学习观点的交流,多种观点的碰撞与比较。让学生在交流感受中独立思考,在思考中体验正确把握美术作品。

三、 中小学美术课程对美术欣赏教学的目标及要求

(一)新课程标准下对美术欣赏教学的几点要求

(1)在欣赏教学中,注重健全审美心理结构,使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能力和创造力,在独立思考中,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巨大的提升。

(2)在欣赏作品时,教师应该将教学重心放到学生汲取知识过程上来,从几点到全局,从片面化的讲授专业技延伸出深层次文化知识的普及,在提升艺术修养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

(二)应对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美术欣赏的要求

“任何美术作品都不是孤立的,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创造出来的,艺术家在创作艺术作品时,不可避免地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所谓文化情境,实际上指的是一件美术作品被创作出来时,所依托的文化环境、条件及其特征。[5] ”所以,教师要避免在教学中枯燥的只讲课本上的知识,应该将艺术作品融入到情景中去领悟。

在知晓作品的背景下,带动全体学生逐个分解故事片段,通过提问让学生回答作品中的人物、场景,在每个场景中他们的神情、姿态、服装、道具,通过画面表达出什么故事情节,明暗、光线的运用等,再去了解其中表达的内容是什么,同时教师可以将画中呈现的时代背景、艺术家的生活背景、成长经历、要表达的目的等情况来分析作品,使学生在思考中理解作品的内容,在想象中领悟艺术的魅力,在师生互动的愉悦气氛中感悟艺术美。

四、中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教学方法

(一)美术欣赏课程与其他学科相整合的教学方法

1、中国传统绘画美术欣赏课程与语文学科的整合

拥有历史沉淀的中国画素来与以诗、词、曲为代表的中国典型文化密不可分,是艺术家自身文化修养的体现,也一定程度的反映了艺术家的品德性情。通过在语文课本中对古诗词的理解来帮助理解中国传统绘画的意境,从而达到对美术欣赏教学的进一步帮助。

例如晋代名家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就是取材于曹植的《洛神赋》。他根据文学作品中对洛神描写——“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6]”以及结合其中的人物情感动态的描绘,曲折细致又层次分明的表现出其中的情感故事。

这就是通过诗歌中最精粹的语言为载体,在优美又感人的教学气氛中令学生更加直观的欣赏感悟优秀的艺术作品。

2、美术欣赏课程与音乐学科的整合

俗话说艺术是相通的,如果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增添音乐元素,在欣赏作品时耳边伴随相应的乐曲,让听力和观感上同时得到一定程度的感受,让教学画面更为直观,给欣赏者带来无限丰富的美感。

例如引导学生欣赏传统中国画《韩熙载夜宴图》时,在课堂中令学生聆听具有古风韵味的琵琶乐曲并讲解画中奢华的贵族享乐生活,在音乐的辅助下,体会画家的情感走向,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美的熏陶,体会了美的意境。

(二) 灵活利用社会教育的设施,多多开展活动

古语云“纸上得来终觉浅”,从书本上领会世间美时代美总是逊色太多,美术馆、博物馆的进一步普及,使学生对于一件艺术品的欣赏,比在书本上看到的更直观,更令人震撼。于是教师应该争取一些机会,组织去指定的场馆欣赏艺术作品,在普及书本上没有的艺术知识的同时,还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美判断能力。

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艺术兴趣,可以开展一些美术活动,如绘画展览、周期性的竞赛,嘉奖学生,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更提高了学生的思考及创作能力。

作者:葛雨佳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网站设计与制作论文下一篇:建筑智能化专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