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p现状及发展趋势

2022-12-08

第一篇:erp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ERP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浙江万里学院现代物流学院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

《企业资源规划ERP》

第一次课程作业

姓 名:

班 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111班

日 期:2014/3/10

我国ERP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大大加快了制造企业的现代化与信息化的进程。制造业信息化已成为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以企业资源计划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为代表的管理数字化是制造业信息化技术特点的重要体现,也是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重要方面。计算机技术与管理科学的结合促进了现代企业管理技术的形成。企业管理涉及企业经营战略、经营目标、组织与文化、制造资源、资金与成本、技术与产品开发、生产计划与控制、供应链与企业协同等方面。现代企业管理技术基于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在资源集成、信息集成、功能集成、过程集成和企业间集成基础上,通过集成化管理与决策信息系统支持企业全面、合理、系统地管理生产和经营过程,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内外部资源、技术和人员的作用,大幅度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一、什么是ERP ERP全称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即企业资源计划,由美国企业界首先提出并应用,其核心内容是计划(Planning)。美国著名的计算机技术咨询和评估集团Garter Group Inc,对ERP定义如下:ERP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ERP管理思想的核心是实现对整个供应链和企业内部业务流程的有效管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对整个供应链进行管理的思想;精益生产、同步工程;敏捷制造的思想;事先计划和事中控制的思想。

随着ERP由概念层次逐渐地被国内的软件厂商通过软件来实践,特别是融入了“管理实施”概念之后,Garter Group给ERP所下的定义概念在实际应用中被完全更新了:

1) ERP不只是―个软件系统,而是―个集组织模型、业务流程、企业规范和信息技术、实施方法为―体的综合管理应用体系;

2) ERP使得企业的管理核心从“在正确的时间制造和销售正确的产品”转移到了“在最佳的时间和地点,获得最大利润”,这种管理方渐段其应用范围也从制造企业扩展至了各个不同行业的企业;

3) 从软件系统的结构而言,现在的ERP必须能够适应互联网的应

用,可以支持跨平台的多组织的应用,并和电子商务之间的应用具有广泛的数据、业务逻辑的接口。

二、我国ERP应用现状

从1981年中国引进第一套MRPII软件开始,ERP在我国已经应用了30多年。进入21世纪,科技部提出的“制造业信息化工程”行动,带动和掀起了我国企业应用ERP的高潮。有些早前应用MRPII的企业也正在升级使用ERP,以使其功能更加完整、强大,提高集成化程度。在这一阶段,只想能力需求计划扩展,把生产车间计划、销售、财务导入ERP系统,基本形成闭环MRP,或者已经形成MRPII或ERP。随着国家政策的扶持,我国软件发开的迅速发展和ERP市场的深入开发,我国已经能过自主研发ERP系统,其中以用友和金蝶为代表的软件厂商已达到十多家

(一)ERP市场状况。目前,国内外的ERP系统数量繁多,国外著名的ERP软件公司有:SAP、ORACLE、ROSS、People—Soft、SSA、ASW和QAD等,国内的有用友、金蝶、金思维、浪潮通软、深圳天思、神州数码、台湾鼎新电脑等。在中国市场中,国内管理软件销售收入已经超过国外软件,而且国内软件总收入,尤其是以用友为代表的重点国内品牌市场份额都大幅超越国外软件总体收入和SAP为代表的国外品牌市场份额。

(二)ERP在我国出现的问题。就目前我国所出现的ERP实施成功率低、ERP市场混乱、缺乏信息技术应用人员、ERP应用不成熟、管理咨询不足、用户企业满意度不高、安全问题突出等诸多问题,不仅需要ERP软件商进行更适合我国国情的ERP软件的研发与上线工作,还需要增加管理人员的综合管理能力和应用人员的信息技术知识。ERP的实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要在很长时间后才能体现ERP的价值。因此实施ERP项目,企业应当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按照科学的方法去实施ERP。首先企业高层要充分认识到ERP的重要性,并从自身做起认真学习整个系统相关知识,这样才能调动下属至整个公司的员工积极性,对ERP系统的应用其推进作用。其次将ERP的实施与业务流程重组结合起来,使ERP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ERP的发展趋势及对策分析

近30年来,ERP在国内发展经历了MRP II的初步应用、ERP推广应

用、ERP产业创始、ERP深入研究、ERP产业茁壮发展等几个阶段。随着信息技术、管理软件系统的进一步发展,加之管理技术与管理思想的进—步融合,ERP将会得到进一步发展,未来的ERP将会具有更好的适应性、灵活性和开放性以及更强的功能。随着国家863计划对ERP的支持,国内ERP发展逐渐迅速起来,但与国外相比较,还是处于发展的初期,由于中国国情、管理理念等方面的原因,国内ERP发展将会呈现以下几个趋势:

1、本土品牌ERP公司的崛起。从近几年看,用友、金蝶、浪潮等几家国内较大的ERP公司对国外的SAP、Oracle等形成了较大的竞争压力,凭借在设计上更适合国内企业以及在实施和服务方面的优势,用友、浪潮等大的ERP公司迅速占领国内一部市场。

2、与SOA的结合。早在两年前,用友、浪潮、金蝶等ERP公司都发布了基于SOA构架的ERP产品。在新的构架下,业务功能、安全性、易用性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改进。另外一个方面。SOA构架能让用户的ERP系统更加的灵活,实施的成本更低。

3、与先进的管理思想进一步交融,增强其适应性。未来的ERP将会在继承当前ERP管理思想的基础上,不断吸纳最新的先进管理思想或模式,如敏捷制造与敏捷虚拟企业组织管理模式、供应链环境下的精良生产管理模式、基于电子商务的企业协同管理模式、跨企业的协伺项目管理模式等,并将其管理思想与ERP业务处理模式结合。此外,应与不同国情的管理模式相适应,例如针对中国这样未完成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应当采用针对性较强的改进型ERP管理模式,如基于主动动态成本控制的ERP管理模式、基于时间成本双主线的ERP管理模式、基于资金流模型的ERP管理模式等。

4、运用各种前沿技术,迅速向网络化,互联网办公模式靠拢。基于Internet的ERP将融合最新的企业管理理念及Internet技术,在全新的浏览器/服务器结构上,基于WEB的以供应链管理为核心的资源整合、客户管理、营销管理、跨企业物流网络管理、代理商和分销商管理,产品生命周期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等,使企业发展企业文化、建立知识管理体系成为可能。此外,JAVA技术和面向Internet的数据库技术将使其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安全性和扩展性,使企业的应用从原有的办公室桌面,扩展到世界各个角落的计算机、终端,甚至移

动电话、PDA、信息家电等新型的终端产品,实现前端办公室,商务智能、电子商务、办公自动化系统和供应链管理的整合应用。

四、总结

ERP已经发展成为当今企业管理方面的主流软件,它集信息技术与先进的管理思想于一体,能帮助企业实现资源的合理调配,并最大化地创造社会财富,是企业在信息化时代生存和发展的得力工具,同时越来越多的ERP软件开发公司和实施顾问公司的成立,培养了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和专家级顾问,这些都为ERP在中国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纵观ERP在我国的发展和应用历程,有喜有忧,但前景乐观,未来将成为提高我国企业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的必要工具。加快企业体制改革,深化企业业务流程重组,加强职工信息化知识培训,增强企业领导层管理水平和对企业信息化的重视力度等都是提高ERP在我国企业推广成功率的重要因素。

第二篇:ERP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范文模版)

ERP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肖君雄信A091102号

摘要: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大大加快了制造企业的现代化与信息化的进程。制造业信息化已成为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以企业资源计划ERP为代表的管理数字化是制造业信息化技术特点的重要体现,也是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重要方面。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大大加快了制造企业的现代化与信息化的进程。制造业信息化已成为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以企业资源计划ERP(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为代表的管理数字化是制造业信息化技术特点的重要体现,也是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重要方面。计算机技术与管理科学的结合促进了现代企业管理技术的形成。企业管理涉及企业经营战略、经营目标、组织与文化、制造资源、资金与成本、技术与产品开发、生产计划与控制、供应链与企业协同等方面。现代企业管理技术基于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在资源集成、信息集成、功能集成、过程集成和企业间集成基础上,通过集成化管理与决策信息系统支持企业全面、合理、系统地管理生产和经营过程,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内外部资源、技术和人员的作用,大幅度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作为集成化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企业资源计划ERP是计算机技术与企业管理技术结合的杰作。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ERP和CIMS(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等先进技术,提高了企业的整体效率和市场竞争能力。

本课题的目的是旨在通过对ERP发展现状的调查和研究,阐述ERP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找出ERP发展存在的问题额疑惑,眺望未来的前景,以及ERP的发展方向,进一步强调ERP的优越性和必要性

关键字:ERP;ERP发展过程;ERP发展趋势

ERP的发展过程

ERP发展阶段管理思想技术特点

ERP管理思想与技术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变革,从物料需求计划MRP(Material Requirement Planning)到制造资源计划MRPII(Manufacturing Resource Planning),再进一步发展到企业资源计划ERP,逐渐成熟。ERP技术大致上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a.20世纪60年代,早期的MRP是基于物料库存计划管理的生产管理系统。MRP系统的目标是:围绕所要生产的产品,应当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按照规定的数量得到真正需要的物料;通过按照各种物料真正需要的时间来确定订货与生产日期,以避免造成库存积压。

b.20世纪70年代,MRP经过发展形成了闭环的MRP生产计划与控制系统。MRP基本原理是,将企业产品中的各种物料分为独立物料和相关物料,并按时间段确定不同时期的物料需求;基于产品结构的物料需求组织生产,根据产品完工日期和产品结构规定生产计划;从而解决库存物料订货与组织生产问题。MRP以物料为中心的组织生产模式体现了为顾客服务、按需定产的宗旨,计划统一且可行,并且借助计算机系统实现了对生产的闭环控制。

c.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物料需求计划MRP经过发展和扩充逐步形成了制造资源计划MRP Ⅱ的生产管理方式。在MRP Ⅱ中,包括人工、物料、设备、能源、市场、资金、技术、空间、时间等制造资源都被考虑进来。MRP Ⅱ的基本思想是:基于企业经营目标制定生产计划,围绕物料转化组织制造资源,实现按需要按时进行生产。MRP Ⅱ主要环节涉及:经营规划、销售与运作计划、主生产计划、物料清单与物料需求计划、能力需求计划、车间作业管理、物料管理(库存管理与采购管理)、产品成本管理、财务管理等。从一定意义上讲,MRP Ⅱ系统实现了物流、信息流与资金流在企业管理方面的集成。由于MRP Ⅱ系统能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一个完整而详尽的计划,可使企业内各部门的活动协调一致,形成一个整体,它能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率和效益。

d.20世纪90年代以来,MRPⅡ经过进一步发展完善,形成了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与MRPⅡ相比,ERP除了包括和加强了MRPⅡ各种功能之外,更加面向全球市场,功能更为强大,所管理的企业资源更多,支持混合式生产方式,管理覆盖面更宽,并涉及了企业供应链管理,从企业全局角度进行经营与生产计划,是制造企业的综合的集成经营系统。ERP所采用的计算机技术也更加先进,形成了集成化的企业管理软件系统。

ERP技术特点

ERP也代表了当前集成化企业管理软件系统的最高技术水平。ERP技术及系统特点包括:

(1)ERP更加面向市场,面向经营,面向销售,能够对市场快速响应;它将供应链管理功能包含了进来,强调了供应商、制造商与分销商间的新的伙伴关系;并且支持企业后勤管理。

(2)ERP更强调企业流程与工作流,通过工作流实现企业的人员、财务、制造与分销间的集成,支持企业过程重组。

(3)ERP更多地强调财务,具有较完善的企业财务管理体系;这使得价值管理概念得以实施,资金流与物流、信息流更加有机地结合。

(4)ERP较多地考虑人因素作为资源在生产经营规划中的作用,也考虑了人的培训成本等。

(5)在生产制造计划中,ERP支持MRP II 与JIT的混合生产管理模式,也支持多种生产方式(离散制造、连续流程制造等)的管理模

式。

(6)ERP采用了最新的计算机技术,如客户/服务器分布式结构、浏览/服务器结构、面向对象技术、软构件技术、多数据库集成、图形用户界面、第四代语言及辅助工具等等,支持INTERNET/INTRANET/EXTRANET、电子商务、电子数据交换EDI,还能实现不同平台间的互操作。

此外,还有的ERP系统包括了金融投资管理、质量管理、运输管理、项目管理、法规与标准、过程控制等补充功能。这使得企业的物流、信息流与资金流更加有机地集成。它能更好地支持企业经营管理各方面的集成;并将给企业带来更广泛、更长远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应当说,ERP是以ERP管理思想为核心的、以ERP管理软件与相关人机系统为基础的现代企业管理系统。

ERP发展趋势

ERP发展方向

由于ERP代表了当代的先进企业管理模式与技术,并能够解决企业提高整体管理效率和市场竞争力问题,近年来ERP系统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推广应用。随着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对于ERP的需求日益增加,进一步促进了ERP技术向新一代ERP或后ERP的发展。

推动ERP发展有多种因素:全球化市场的发展与多企业合作经营生产方式的出现使得ERP将支持异地企业运营、异种语言操作和异种货币交易;企业过程重组及协作方式的变化使得ERP支持基于全球范围的可重构过程的供应链及供应网络结构;制造商需要应对新生产与经营方式的灵活性与敏捷性使得ERP也越来越灵活的适应多种生产制造方式的管理模式;越来越多的流程工业企业应用也从另一个方面促进了ERP的发展。计算机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将会为ERP提供越来越灵活与强功能的软硬件平台,多层分布式结构、面向对象技术、中间件技术与INTERNET的发展会使ERP的功能与性能迅速提高。ERP市场的巨大需求大大刺激ERP软件业的快速发展。

未来ERP技术的发展方向和趋势是:

A.ERP与客户关系管理CRM(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的进一步整合:ERP将更加面向市场和面向顾客,通过基于知识的市场预测、订单处理与生产调度、基于约束调度功能等进一步提高企业在全球化市场环境下更强的优化能力;并进一步与客户关系管理CRM结合,实现市场、销售、服务的一体化,使CRM的前台客户服务与ERP后台处理过程集成,提供客户个性化服务,使企业具有更好的顾客满意度。

B.ERP与电子商务、供应链SCM、协同商务的进一步整合:ERP将面向协同商务(COLLABORATIVE COMMERCE),支持企业与贸易共同体的业务伙伴、客户之间的协作,支持

数字化的业务交互过程;ERP供应链管理功能将进一步加强,并通过电子商务进行企业供需协作,如汽车行业要求 ERP的销售和采购模块支持用电子商务或EDI实现客户或供应商之间的电子订货和销售开单过程;ERP将支持企业面向全球化市场环境,建立供应商、制造商与分销商间基于价值链共享的新伙伴关系,并使企业在协同商务中做到过程优化、计划准确、管理协调。

c.ERP与产品数据管理PDM(Product Data Management)的整合:产品数据管理 PDM将企业中的产品设计和制造全过程的各种信息、产品不同设计阶段的数据和文档组织在统一的环境中。近年来ERP软件商纷纷在ERP系统中纳入了产品数据管理PDM功能或实现与PDM系统的集成,增加了对设计数据、过程、文档的应用和管理,减少了 ERP庞大的数据管理和数据准备工作量,并进一步加强了企业管理系统与CAD、CAM系统的集成,进一步提高了企业的系统集成度和整体效率。

d.ERP与制造执行系统MES(Manufacturing Executive System)的整合:为了加强ERP对于生产过程的控制能力,ERP将与制造执行系统MES、车间层操作控制系统SFC更紧密的结合,形成实时化的ERP/MES/SFC系统。该趋势在流程工业企业的管控一体化系统中体现得最为明显。

e.ERP与工作流管理系统的进一步整合:全面的工作流规则保证与时间相关的业务信息能够自动地在正确时间传送到指定的地点。ERP的工作流管理功能将进一步增强,通过工作流实现企业的人员、财务、制造与分销间的集成,并能支持企业经营过程的重组,也使 ERP的功能可以扩展到办公自动化和业务流程控制方面。

f.加强数据仓库和联机分析处理OLAP功能:为了企业高层领导的管理与决策,ERP将数据仓库、数据挖掘和联机分析处理OLAP等功能集成进来,为用户提供企业级宏观决策的分析工具集。

g .ERP系统动态可重构性:为了适应企业的过程重组和业务变化,人们越来越多地强调ERP软件系统的动态可重构性。为此,ERP系统动态建模工具、系统快速配置工具、系统界面封装技术、软构件技术等均被采用。ERP系统也引入了新的模块化软件、业务应用程序接口、逐个更新模块增强系统等概念,ERP的功能组件被分割成更细的构件以便进行系统动态重构。

h.ERP软件系统实现技术和集成技术:ERP将以客户/服务器、浏览器/服务器分布式结构、多数据库集成与数据仓库、XML、面向对象方法和Internet/Extranet、软构件与中间件技术等为软件实现核心技术,并采用EAI应用服务器、XML等作为ERP系统的集成平台与技术。

ERP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最终将促进基于Internet/Extranet的支持全球化企业合作与敏捷虚拟企业运营的集成化经营管理系统的产生和不断发展。

结论

ERP 系统从60 年代发展至今,已经有了很多商品化产品,各大厂商及一些专门机构对ERP 系统的研究不断取得辉煌成果。然而,ERP 系统所涉及的管理和技术领域始终有着无数具有挑战性的难题。

在ERP系统方面全面采用基于CORBA 的组件对象结构,对目前为止尚未完成的功能进一步投入设计开发,这将是以后为之努力奋斗的目标。ERP 关键技术方面还有许多需要继续研究的工作,如ERP 系统如何更好实现与企业其它信息系统集成,在彻底整合对象数据和关系数据方面做到真正适用易用;在车间调度算法研究方面,除了计算速度外还应该考虑更为优化的算法;数据仓库与人工智能的应用,进一步系统的研究工作还有待更多的努力;Internet 应用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EDI、电子商务等与ERP 系统的集成应用要求ERP 系统具备更好的开放和标准化接口;在ERP 软件应用方面,如何采用更好的实施方案,以推动企业成功应用ERP系统,这是一项艰巨的工程。

[外文期刊] C. WANGL. XUX. LIUX. QI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 EISCI2005 18

Thomas H. Davenport 《Putting the Enterprise Into the Enterprise System》

第三篇:中国ERP发展及现状

ERP在中国

-------其现状及发展建议

摘要:目前,我国正值开展制造业信息化和ERP研发应用的高潮期。由于ERP是在西方制造企业管理实践基础上总结升华提出的,比较适合按照西方工业化的生产方式组织起来。ERP内含的科学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与我国部分企业传统管理体系与落后管理思想的冲突才是ERP工程实施失败真实的、本质的、深层次的原因。本文拟以从管理模式企业文化及软件自身的角度,探究和剖析其失败的成因,并希望为即将或正在实施ERP的中国企业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ERP;企业;系统化;规范

ERP的发展

ERP就是企业资源计划,是一种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以市场和客户需求为导向,以实行企业内外资源优化配置,消除生产经营过程中一切无效的劳动和资源,实现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价值流和业务流的有机集成和提高客户满意度为目标,以计划与控制为主线,以网络和信息技术为平台,集客户、市场、销售、采购、计划、生产、财务、质量、服务、信息集成和业务流程重组等功能为一体,面向供应链管理的现代企业管理思想和方法。

应用ERP的根本目的与意义

我国广大企业应用ERP的根本目的就是在学习、研究和应用国外现代企业管理思想和方法的基础上,尽快改变落后的企业管理模式,进而建立起一套新的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企业管理模式。企业应用ERP一定要带动企业管理现代化,努力实现企业管理水平和生产力水平的跨越式发展,进而推动我国工业化进程,确保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

大量的研究与实践已经充分表明,ERP作为一种现代企业管理的思想和方法与社会生产关系和社会生产制度没有直接关系,属生产力范畴,旨在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生产力水平。因此,大力推广应用ERP,并使其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乃是世界各国企业所共同追求的目标,不受任何国界、国情、厂情的影响和限制。事实上,推广应用ERP就是有效的促使我国企业管理朝着更加科学化、合理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的一种具体方法和途径。谁能审时度势,及时掌握和应用这一方法和途径;谁就能通过管理创新迅速改变自己管理落后的面貌,缩小与西方工业发达国家企业在管理水平和生产力水平上的差距;谁就能在21世纪全球竞争中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生存能力与发展能力。

企业是应用ERP的主体

大量的研究与实践已经充分表明,ERP在我国应用的成败并不取决于技术、资金、互联网系统、应用软件和软件实施,而主要取决于企业自身主体意识。企业是应用ERP的主体。企业应用ERP首先要提高思想认识,转变思想观念,增强自身主体意识。只有增强了主体意识,才能提高主体能力,才能发挥主体作用,才能确保ERP项目的成功。面对当今世界新经济发展以及我国即将加入WTO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我国广大企业必须从企业发展战略高度来研究和审视ERP的原理和作用,推广应用ERP的目的和意义,进而科学的做出迅速建立ERP系统和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决策。

ERP作为一种面向供应链管理的现代企业管理思想和方法,其原理并不深奥复杂,然而欲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乃只有通过有效的研究与应用。在我国,一方面科研游离于产业之外与科研脱离企业需求和实际应用的现象十分普遍。另一方面,在ERP应用领域,一些针对如何提高我国ERP应用水平,努力实现我国企业管理水平和生产力水平的跨越式发展,进而推动我国企业管理现代化进程,且经过实践验证为行之有效的科研成果,也长期不能被那些正在建立或准备建立ERP系统的企业所全面、深入的认识和应用,不能被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现象也十分普遍。

ERP项目前期准备工作

我国目前在ERP应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具有共性和普遍性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与企业没有认真做好项目前期准备工作有着必然的关系。因此,企业在ERP应用过程中一定要按照客观规律,认真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其中,培训教育不能仅限于ERP原理和信息技术方面,而应把相关科学技术都包括进来。企业需求分析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归类,而应直接指出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源所在,以便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业务流程重组要立足于根本性的思考和彻底的重组,也就是说要立足于企业管理创新,确保企业有一个科学、规范和严格的管理基础。

为了成功地应用ERP,我们必须在ERP应用过程中建立ERP项目管理体系和运作机制,具体内容包括:制定明确、量化的ERP应用目标;进行ERP等现代企业管理思想和方法的培训;引入企业管理咨询;进行企业需求分析;开展企业管理创新;实行BPR;加强项目管理;实行ERP项目监理制和实行ERP项目评价制等等。

ERP项目的监理与评价

实行项目监理制是国际上确保工程项目质量和进度的一种通行惯例,广为应用。尽管ERP管理系统工程不同于土建工程,但引入项目监理的目的和作用是一致的,没有本质上的区别。近来我国许多不同类型的工程项目都实行了项目监理制。事实上,监理的概念早已被广泛地应用于人类社会和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ERP项目监理应包括ERP项目全过程,而不仅仅是ERP软件实施部分。

随着ERP应用的不断深入,一方面,我们要尽快建立健全ERP项目评价体系,另一方面,应用ERP的企业也应积极开展项目评价工作,通过定量计算、定性分析和客观公正的评价,从不同角度科学地揭示ERP应用状况,有利于ERP的推广应用和应用水平的提高。

三、中国企业实施ERP现状分析及失败原因

1、我国企业ERP实施现状

我国开展ERP的研究与应用已有20多年历史,经历了由初步应用到推广应用、由MRPⅡ到ERP、由ERP技术研究到ERP产品开发进而发展成ERP产业的不同阶段。

目前,我国正值开展制造业信息化和ERP研发应用的高潮期。由于ERP是在西方制造企业管理实践基础上总结升华提出的,比较适合按照西方工业化的生产方式组织起来。而像我国这样未完成工业化进程的国家的制造业情况有所不同,会存在着国情差别、地区差别和企业差别。

我国ERP软件公司要走出困境,快速发展,除了外部环境的不断改善外,还要从根本上研究解决自身的发展战略、人才培养、资本运作、管理体制、产品技术和服务水平这六大问题。

纵向比较,我国企业应用ERP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横向比较,与西方工业发达国家企业应用ERP相比,以及与我们预期目标相比仍有很大差距,甚至成功率不高。具体表现在我国企业ERP应用的数量、时间、周期、范围、绩效和水平六个方面。

ERP在国内已经走过了快20个年头,从当初的全盘照搬应用国外的ERP软件到企业自主开发ERP软件再到国内形成针对中国国情和市场开发的自身的ERP主流,ERP在中国的强劲发展势头和其产生的效益是不言而喻的!但是相比于国外的ERP系统,中国在这条路上还有很长一段要走,其中的艰辛还得我们中国的企业自己去品尝!

2、中国企业实施ERP工程失败的原因分析

企业方面 ,在选择时候未进行事前的考察和必要的调研,盲目选择与企业实际需求不相符的系统;ERP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不但要投入大量的软件费、硬件费,还要投入大量的咨询服务费、培训费,众多中小企业无力承担;缺乏有效的项目管理,中小企业目前的问题是:由于企业自身人员的技术水平和项目管理经验缺乏,往往出现工程投资突破预算,工期超过预定时间,工程质量差,缺乏必要和有效的沟通机制,项目管理混乱等现象。

软件方面 ,有些模块的功能并没有完全用到,造成软件冗余,资源浪费;软件调试周期的过长,会花费企业过多的精力;有些模块的功能在前后关联中没有相互配套,衔接较差,造成数据丢失。ERP项目的实施成本,有时可能是软件价格的3~5倍。

三、如何提高企业应用ERP统成功率

1、要穿“合脚”的鞋

中小企业在选择ERP系统时要坚定立场,保持头脑清醒,不盲目跟风,要对自己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和分析,确定是否真的需要ERP来管理。鞋子穿上要合适才行”的原则,选择适合企业的系统。

2、合理安排资金

由于ERP项目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性投资,回报见效不明显,且效果也不尽相同,选择合适的投资规模是理智的行为。在硬件设备投入上,基于互联网的信息平台系统,可以有效降低服务器端庞大的硬件成本和与其相关的维护升级费用,企业甚至可以采取租用的方式,不去理会服务器环境的维护与扩容升级的烦恼,更大限度地降低初期硬件的一次性投入。

3、规范项目管理

规范项目管理是ERP实施成功的保证。首先要制订详细、系统、务实和动态的规划,并用新的计划来不断适应环境的变化,采用适当的方法对项目进行透彻地分析;其次,精心组建项目小组、建立项目管理规范,对项目经理充分授权。

4.、软件方面

软件开发人员尽量在不改变源代码的前提下,使ERP软件的界面和功能与企业的管理习惯、业务特点结合起来。并使软件具有二次开发的功能,即在软件商提供的基本功能之外,能删除和新增一些功能,这样可以减少软件功能模块的冗余,也适应日后不断变化的情况。软件公司事前要做好充分的调研与其他准备工作,尽量缩短软件的调试周期,当发现软件的缺陷时及时改正。ERP软件升级周期是考核系统的持续应用能力的指标,一般来说以6—12个月为宜,软件公司要适时的为软件进行升级。

四、关于企业实施ERP的建议

1、企业领导重视和支持

在所有ERP实施效果好的企业,其主要高层领导尤其是“一把手”都十分重视企业管理体制改革与ERP工程的实施,并有具体的举措

2、企业必须明确自己的需求和实施重点

从整体和战略的高度出发,分析企业同主要竞争对手之间的差异,找出影响企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弄清这些影响因素能否通过ERP得到解决,企业想通过ERP系统在市场上建立什么样的竞争优势。在考虑ERP软件的具体功能时,要分析企业的生产环境和生产类型,企业的组织形式对软件的要求,企业特点对软件功能的特殊要求。

3、落实组织、政策,稳定队伍

ERP系统的实施是一项涉及管理和技术的庞大的系统工程,工作量非常大。为确保项目顺利实施,首先要在组织上加以落实,即要成立项目领导小组(简称领导小组)和项目实施小组(简称项目小组)。

第四篇: 红色旅游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中国红色旅游是弘扬革命精神、颂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新型旅游形式,对于加强全民思想政治教育、促进革命老区和红色旅游区经济快速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目前我国红色旅游的发展面临形式单一,吸引力不足,层次不高,基础设施不完善,缺少统筹规划,游客单

一、消费水平不高等问题。要促进红色旅游的长期发展,就要采取全面有效的措施解决以上问题。 关键词: 中国红色旅游 旅游 旅游文化

一、红色旅游的含义。

红色旅游,是指以革命纪念地、纪念物为外在形式,以其所具有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进行参观游览,达到学习革命精神,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振奋精神、放松身心、增加阅历的目的的旅游活动。

二、发展红色旅游的意义。

红色旅游是反映中华民族革命英烈们为保护民族、振兴中华而戮力同心、同仇敌忾的团结奋斗精神,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与民俗文化、共产党人的光辉业绩与革命精神,生动地融入了国人的思想意识形态。发展红色旅游“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政治工程”,“是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文化工程”,“是促进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提高群众生活水平的经济工程”,“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力的重要举措,是贯彻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也是新形势下宣传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一个好形式,是一件利党利国利民的实事好事”。

三、红色旅游存在的问题。

1.红色旅游活动形式较单

一、死板,吸引力不足。

红色旅游景区的旅游开发以橱窗、实物展示等静态的呈现方式居多,这种形式既不生动又不活泼,对于旅游者而言缺乏吸引力,难以引起旅游者浓厚的兴趣、强烈的共鸣及互动,旅游者参与程度极为有限。尽管从内容上看,这些红色旅游旨在让游客感受红色文化及革命历史,是高尚而积极的。但是由于形式单

一、死板,最终不可能吸引大量游客,影响红色旅游的效果。且红色旅游虽然承载着宣扬中华民族革命历史的丰富内涵,但它毕竟是一种旅游形式,因此,除了突出其“红色”

的特点外,还应注重它作为一种旅游形式的一般特征,即娱乐性和消遣性,而只有充分利用更多有效而多样化的形式加强游客在红色旅游中的参与性,提高红色旅游本身的趣味性,才能促进红色旅游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2.红色旅游景区开发层次不高,重复建设严重。 很多的红色旅游景区开发层次肤浅,未能将红色旅游的内涵和精髓深度发掘,脱离了红色景区的传统历史文化,而过于凸显其政治色彩,旅游活动面狭窄、活动内容浅表。因此,很难让游客融入其中。有一部分红色旅游景区因为地理位置、知名度和开发程度等原因,一直存在低层次重复建设的问题,严重浪费了资源。目前的红色旅游景区开发的项目中缺乏“精品项目”和“亮点项目”,难以“留住”游客。此外,有一些红色旅游景区的“红色”特点不明显,旅游景区内或周边被一些大型现代化建筑物环绕,破坏了“红色”景观,使旅游景区整体风格不协调。

3.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伴随红色旅游景区开发层次不高,重复建设严重而来的还有红色旅游景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的不完善问题。交通和通讯的畅通和发达是形成开放型红色旅游的必备条件,特别是在目前全国红色旅游突飞猛进发展的这一阶段,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落后则成为制约红色旅游发展的一大“瓶颈”,而且这个问题直接影响到革命老区的脱贫致富和红色旅游景区的长足发展。因此,加快进行红色旅游景区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4.红色旅游区“各顾各家”,缺少统筹规划,难以形成大气候。 在全国红色旅游大兴起的形势下,各地应该将自己区域内的红色旅游发展置于全省、全国红色旅游发展的全局中,这样才能做到整体统筹规划,避免各个红色旅游景区的雷同发展,促成全国红色旅游统筹而又各自凸显特色地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既要主管部门统筹规划,又要使各个红色旅游景区在建设发展的过程中真正站在全局的高度具体落实,这样其主打路线的选择、旅游品牌的树立、旅游项目的策划、旅游产品的开发等方面就会具有大局和长远的战略,以此增强自己的竞争力。

5.游客类型相对单一,消费水平不高。

目前国内红色旅游景区娱乐、疗养等功能不突出,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大,且游客群单一,大多是以红色旅游景区为爱国主义教育阵地,所以青少年是游客中的主要组成成分。而且多数是团队旅游,停留时间短,消费不高,因而收入也不高。此外,红色旅游区周边的集群景观或配套的系列性旅游项目缺乏,也影响了游客在景区停留的时间,大多只停留短短两三天,影响了景区的收益。

四、如何保持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在全国掀起红色旅游浪潮的今天,如何针对红色旅游发展过程中的诸多问题,进一步推动和保持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如何保持其持久的生命力,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1.进一步扩大红色旅游的综合效益,注重整体有效规划。 发展红色旅游应当注重综合效益,把政治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有机地结合,使红色旅游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从而促进红色旅游产业的发展走上一条良性循环的路子。在这一过程中,一定要充分提炼红色旅游景区的红色文化内涵,将在红色旅游景区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涌现的革命历史人物,以及他们的英雄事迹充分挖掘和展示。各地区应将本地区红色旅游景区的发展置于全国红色旅游发展的整体规划中,注重统筹互补,形成气候。

2.构建红色旅游产业格局。

目前,国内很多红色旅游景区多采取展板、实物展示等单一的形式,形式简单,内容缺乏吸引力。不少旅游专家表示,只有将红色旅游内容丰富了才能吸引游客,如果红色旅游线路做不到精耕细作,没有众多游客的参与和整个社会的认同,红色旅游就成了一个空泛的概念,爱国主义教育也相应削弱了效果。 3.丰富红色旅游内涵。 国内有许多红色旅游点“孤立”存在,没有与其它旅游项目或景区形成集群效应,再加上红色旅游景区展示形式单

一、乏味等原因,造成游客在红色旅游景区逗留时间短,能观赏的有价值的景点较少,无法在红色旅游景区形成中长期的游客群,游客消费有限,“回头率”低,经济效益低下。因此,要改变红色旅游区的现状,丰富红色旅游的内涵,就要变“单色”为“多色”,让“孤景”成“群景”,促进多元化游客类型的形成,提高景区的消费水平,提高经济效益。公务员之家 4.加强红色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对红色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在交通、餐饮、住宿及其它各项配套服务中凸显优势,在方便游客的同时,吸引更多游客的到来,促进红色旅游的发展,也带动革命老区和红色旅游区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红色旅游的问题与出路。

[2]红色旅游:怎样保持长久生命力。

第五篇:数字城管现状及发展趋势

1.1. 数字城管现状及发展趋势 1.1.1. 数字城管概念

在建设部颁发的《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建设规范(CJJ/T106-2005)》中,数字城管称为“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也常常称为“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指基于计算机软硬件和网络环境,集成地理空间框架数据、单元网格数据、管理部件数据、地理编码数据等多种数据资源,通过多部门信息共享、协同工作,实现对城市市政工程设施、市政公用设施、市容环境与环境秩序监督管理的一种计算机应用系统。

数字城管概念主要有四层含义:

一是综合应用计算机技术、无线网络技术、信息化技术等数字技术,建立一个城市管理的监督指挥平台,实行科学快速、有效的城市管理;

二是采用单元网格管理法和城市部件事件管理法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城市管理空间细化和管理对象的准确定位,实现城市管理工作的精细化;

三是创建城市管理监督中心和指挥中心为两个中心的管理新体制,将监督职能与指挥职能分开,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监督与制约互动,再造城市管理新流程;

四是建立外评价与内评价相结合的比较科学完善的监督评价体系,对城市管理各方面进行综合考核评价,从而实现城市管理工作的责任到位。

1.1.2. 数字城管运行模式

从已建成数字城管的城市的经验看,数字城管的运行模式可以总结为以下六个主要方面:

一、 划分单元网格作为城市管理的基本单位

运用网格地图的技术思想,针对城市自然地理布局和行政区域划分现状,在大比例尺地图上,根据属地管理、地理布局、现状管理、方便管理、管理对象整体性、无缝并接等原则进行网格划分。由城市管理信息采集员对所分管的单元网格实施全时段监控。

单元网格的划分,为城市的管理对象(城市部件)定位到单元网格中提供了载体,实现了信息采集员和城市管理问题的准确定位。由于管理范围的相对缩小和固定,大大减少了管理的流动性和盲目性,从根本上改变了游击式、运动式管理,实现了由粗放管理到精确管理的转变。同时,为城市管理、规划、建设和应急响应等多领域的拓展应用提供了可延伸的地理空间。

二、 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对城市部件进行编码和定位

在对所有城市部件进行拉网式调查的基础上,由专业测绘单位进行勘测普查、定位标图,按照不同功能,把部件分为7大类85种(建设部标准),运用地理编码技术,将每个部件都赋予一个8位代码,将城市部件按照地理坐标定位到单元网格地图上,通过网格化城市管理信息平台对其进行分类管理。这个编码相当于城市部件的“身份证”。只要输入任意一个代码,都可以通过城市管理信息平台,在监督中心和指挥中心的大屏幕上找到它的名称、现状、归属部门和准确位置等信息。

通过地理编码技术,将城市管理内容具体化、数字化,使城市部件有序、精确定位。对管理对象的归属、种类、数量、位置做到了从未有过的清晰,从而实现了由粗放管理到精细管理的转变。单元网格与城市部件的对接,形成了一个多层空间信息架构。通过明晰城市部件分类,可以对某类部件进行快速、准确的专项普查,使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三、采用“城管通”作为手持信息采集终端

城管通基于无线通信网络,以手机为原型,通过对手机进行应用系统的研发,扩充出多种智能化、多媒体化的功能,并输入网格化地图,使其具备接打电话、短信群呼、信息提示、图片采集、表单填写、位置定位、录音上报、地图浏览、单键拨号、数据同步等10项主要功能。城管巡查人员(数字城管模式下被称为“信息采集员”)使用城管通与数字城管监督中心进行信息的快速传递和实时交互。

城管通的使用,可以使城管巡查人员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将城市管理问题的各类信息,通过无线网络实时发送到监督中心,为实现精细化、信息化和高水平的城市管理提供快速采集问题和实时交互信息的保证。同时,也可以对信息采集员在规定区域内的工作状况进行有效监督,实现对信息采集员的科学管理。

四、创建监督和指挥分离的“两个轴心”的管理体制

重整政府的城市管理职能,一是成立城市管理监督中心,负责城市管理监督与评价工作的专门机构;二是成立城市管理指挥中心,负责对部件事件处理任务的派遣和协调。如图所示:

这是城市管理体制的一大创新,表现在:

一、将监督职能和指挥职能分离开来,使城市管理由一个“轴心”变成两个“轴心”,“城市管理有没有问题,监督中心说了算;问题怎么协调处理,指挥中心说了算”,这两个轴心各司其职、互相协作而又相互制约,使城市管理系统结构更加科学合理,分工责任更加明确:

二、可以整合管理资源,发挥专业部门间的协同效应,提高整体效能,更加敏捷、有效地指挥调度,实现了从多头管理到统一管理、从单兵出击到协同作战的转变。

五、实现城市管理流程的合理再造

数字城管新模式的城市管理工作流程包括七个环节,即信息收集、案卷建立、任务派遣、任务处理、处理反馈、核实结案和综合评价。

新的管理流程可以克服原有流程没有监督和回流、监督和指挥分工不明、案件过程难以掌控、信息交互缓慢等弊端:

 通过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实现了信息的实时传递,由滞后变为实时;  通过两个轴心的体制,将问题发现和处理的主体一分为二,起到监督激励、互动促进的作用,使流程科学合理,责任明确,相互制约;  通过建立处理城市管理问题的整体案卷,使政府做到对辖区内城市管理的问题心中有数、统一调度、科学管理;

 使城市管理问题在发现后可以快速派遣给专业单位处理,减少了中间环节和管理层级,实现了管理组织的扁平化。

六、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监督评价体系

新的监督评价体系呈现出动态性、实时性和阶段性的特点,利用计算机软件系统对城市管理工作中的各种数据进行计算和汇总,自动生成对各单元网格、各归属部门、各专业部门的考核评价结果,予以公布,使其一目了然,作为考核业绩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建立基于计算机信息化的综合评价体系,

一、可以对涉及城市管理工作的各部门科学评价其绩效,使数字城管新模式更具有科学性;

二、对未结案问题采取用不同颜色标识出来,既可显示在软件系统上,也可显示在大屏幕上,从而起到提示和督促作用;

三、有利于群众的参与和监督。从而大大提高城市管理的质量和快速反应能力,实现计算机信息化与城市管理的有机结合。

1.1.3. 数字城管概念的由来

图 数字化城市管理(数字城市)发展轨迹

2000年,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曾断言:影响21世纪人类社会进程最深刻的两件事情,第一是以美国为首的新技术革命,第二是中国的城市化。

城市化是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激烈的城市化进程在托起中国经济腾飞的辉煌成果时,也酿成了难以下咽的苦果:人口激增、房价飞涨、环境恶化……中国城市原有的社会结构和经济形态正经历着严峻的考验。 中国的城市信息化就诞生在这样的紧要关口,并被赋予了这样的责任: 在中国城市化尚未完成的情况下,迎接城市变革的挑战,信息化与城市化齐头并举。

就在中国面临双重挑战时,涵盖城市信息化所有内容的“数字城市”开始在全球兴起。1998年1月31日,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在加里福尼亚科学中心所做的“数字地球——认识21世纪我们这颗星球”的演讲中提出了“数字地球”的新概念。以地理空间信息为主要支撑的“数字地球”勾画出人类数字生活的美好愿景,并由此引发了世界关于“数字城市”的探讨,接着西方发达国家先后开始建设“数字城市”。

十年过去了,发达国家已经走过了以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中心的起步期,进入到以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社区信息化建设为中心的全面发展期。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社区信息化成为数字城市的三大“引擎”,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信息化。

再来回顾我们国内情况,在20末世界掀起“数字城市”热浪之后,“数字城市”也在此之后成为中国政府的时髦名词,被列入各省市的“十五”规划美好蓝图,“数字化”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然而,只过去短短5年,“数字城市”就从众多省市的“十一五”规划中急速隐退。“数字城市”为什么会经历这样的大起大落?“数字城市”是真的消失了,还是早就已经悄悄地走进百姓身边?

“数字城市更像是一个口号,而不是科学名词。”有学者这样形容。 产学研诸多机构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的城市信息化承载着城市机制和管理方式变革的重任,而西方国家基于“后城市化”时代背景提出的“数字城市”则像空中楼阁一样遥不可及、无法落实到实际行动上。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中国的“数字城市”面临着中国式难题,即中国目前的国情:

首先,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决定了城市信息化不宜从顶层设计入手。日本曾经提出过数字城市的模式和框架,并以其在日本的成功应用而闻名于世,然而,日本在此之前曾经经历了80多年的城市化蜕变,并在其蜕变中诞生出新的城市管理方式和手段。在完整的城市化后提出数字城市框架,是信息化对城市化的升华。中国仅仅经历30年的城市化,而且正处于矛盾迭出的多事之秋,信息化不是锦上添花的技术手段,而是城市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变革的催化剂。自下而上的城市化进程决定了信息化必须自下而上,必须从底层出发,从信息化需要最迫切的地方入手。

其次,大一统的“数字城市”的框架体制不适合中国现阶段条块分割的行政体制。 比如很多地方做数字城管项目时,需要完整的数字地图做基础图层,但当地的测绘部门一开口就要价几十万、上百万,往往需要政府一把手出面费好大劲协调才给,有时候还是得多少给些钱才能拿到基础地图。还有类似的情况,比如需要整合一些政府部门的现有信息系统,或因为整合需要适当的改变其工作流程或管理模式,这时候往往受到这些部门的抵制或阻碍。这样的情况还存在于很多地方的城市信息化建设中,在条块分割的行政体制下,各部门大都抱着“小而全”的思想,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而数字城市的整体框架是从大一统入手,强调在统一的基础平台上实现各部门的应用,条条林立的行政体制下始终是“大一统”设计难以逾越的深沟。

中国的城市化决定了数字城市的框架只能是美好的理想,无法在现实落地。 那么,如何破解这个困局?

城市管理是城市化进程中矛盾最为激化的敏感地带。按照中国2050年实现70%城市化率的目标,每年将有1200万人从农村涌向城市。在城市化人口呈现爆发式激增的时候,城市管理就变成了城市最为脆弱环节。

“十五”期间,我国在数字城市和城市信息化建设方面还是做了大量的工作,包括120多个城市建设了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400多个城市建设了房产管理信息系统,100多个城市建设了综合或专业管网管理系统,100多个城市正在建设空间基础信息系统等等。

针对城市管理这个难题,在2005年7月,建设部召开全国数字化城市管理现场会,探讨数字化城市建设,提出推广“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在原有“单轴化”的管理体制基础上,创建指挥与监督既分离又统一协调的“双轴化”管理体制,实现对城市管理流程的再造。在建设部的推动下,“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迅速向全国3批51个试点城市(区)推广,掀起了数字城管的建设高潮。

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从城市化需求最迫切的地方入手,将城市管理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应用的集成创新与体制改革的结合必然带来政府的管理创新。

以城市管理工作的信息化为突破口,再扩展城市其它方面的信息化;也就是说,随着城市化的逐渐深入,城市信息化也将呈现点、线、面的发展趋势,由点到线,再由线连成片,循序渐进的实现全面的城市信息化,真正实现“数字城市”。

1.1.4. 数字城管相关术语和定义

网格 (grid):一种地理数据模型,即将地理信息表示成一系列的按行列排列的同一大小的网格单元,每一网格单元由其地理坐标来表示,如1平方米或1平方公里。

单元网格 (basic grid):城市市政监管信息化所定义的基本管理单位,指在城市的1/500或1/1000比例尺的地形图上,根据实际城市市政监管工作的需要,划分的边界清晰的、多边形的、面积约为一万平方米的闭合图形。

社区 (community):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目前城市社区的范围,一般是指经过社区体制改革后作了规模调整的居民委员会辖区。

城市建成区(urban built area):指城市行政范围经过行政征用的土地、实际建设发展起来的非农业生产建设地段,也包括设置在近郊但与城市有着密切联系的其他城市建设用地。

部件(components):指道路、桥梁、水、电、气、热及公园、绿地、休闲健身娱乐设施等市政公用设施,以及其他设施。本标准所指的城市管理部件,主要指城市市政管理的公共区域内的各项地上设施,不包括地下的市政管线和非公共区域内的设施。

事件(events):指人的行为或自然因素导致城市市容环境和正常秩序受到影响或破坏,需要城市管理部门处理并使之恢复正常的事情和行为的统称。

归属部门(responsibility department):指根据城市管理各专业部门职能和“三定”方案规定的职责,对城市管理部件和事件问题进行任务分解,明确落实城市管理问题处理的专业部门,即归属部门。 地理编码 (geocoding):地理编码是建立地点坐标与地点描述的对应关系的过程。

地点 (locality):特定的地方与场所。

地点描述 (stated locality):使用规范化语言对地点地理位置进行的陈述。

地点空间数据(locality spacial data):用于实现地理编码的包含标准地点描述和地理坐标的一组地点空间数据。

地名 (geographical name):人为赋予的不同地域或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 标准地名 (standard geographical name):根据国家有关法规经标准化处理,并由有关政府机构按法定的程序和权限批准予以公布使用的地名。

地址 (address):地址提供一种关于人、构筑物及其它空间物体的定位实现,是用来唯一标识特定兴趣点、存取和投递到特定地点、及基于地点定位地理数据的一种实现。

地名标牌 (place name plates):在公共场所使用,以标示地理实体专有名称为主题的牌子。

街牌(road name plates):标示较宽街道(明确划分车道和人行便道)名称的地名标牌。

巷牌(lane name plates):标示较窄街道(如巷、胡同、里、弄等)名称的地名标牌。

门牌 (household number tablet):标示院落、独立门户名称的地名标牌。注:本标准中也指门牌数据。

地片(zone):指有地名意义的地理区域。

区片 (block):指城镇居民点内部的区域,包括居民小区。

1.1.5. 国际数字城市发展概况

在1998年美国副总统戈尔首次提出数字地球的概念之后,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将数字地球技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门之一——数字城市的研究与建设作为其抢占科技、产业和经济制高点的战略之一。美国、日本及欧盟各国都先后推进全国范围的数字城市建设。在这个领域比较有特色的是美国在线(AOL:America On Line)创建的数字城市、欧洲数字城市及日本京都数字城市等。AOL的数字城市是一种按照城市为单元的“信息再组织”起来的大型服务网站。其他如德国、法国、荷兰、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家或城市也积极进行数字城市方面的研究和建设。

1.1.6. 国内数字城管建设现状

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许多城市就已经开始应用“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进入90年代,随着GIS(地理信息系统)、MIS(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OA(办公自动化)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更多的城市已开始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城市规划管理与设计中。

为了解决城市管理相对滞后引发的各种难题,北京市东城区委、区政府成立课题组进行攻关,并率先提出运用网格管理法和城市部件﹑城市事件管理法相结合的方式,应用、整合多项数字城市技术,研发以手机为原型的多功能通讯传输工具“城管通”,采用信息实时采集﹑传输的手段,建立城市管理监督中心和指挥中心,再造城市管理流程,从而实现精确、敏捷、高效、可视化﹑全时段、全方位覆盖的城市管理模式。以市政设施监管为核心目标,遵循法定基础、属地管理、地理布局、现状管理、方便管理、负载均衡、无缝拼接、相对稳定等基本原则,运用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将东城区25.38平方公里的范围划分为1652个网格单元,同时,对全区6大类56种城市部件定位编码,标注在相应的万米网格中,由137名城市管理信息采集员对所辖区域实施全时段监控,实现由粗放管理到精细管理的转变,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通过无线网络传递至监管中心,由中心根据事件的分类,分发至各部门处置,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系统于2004年开始试运行后,对城市管理问题发现率达到90%以上,指挥中心的任务派遣准确率达到98%,问题处理平均时间为13.5小时,结案率94.18%,保证了问题及时发现、任务准确派遣、问题及时处理。北京市东城区的数字化城市管理先进经验,为全国的城市管理提供了全新模式,确定了城市管理的最新发展思路。 北京市东城区实行新的城市管理模式取得显著成绩后,建设部于2005年7月在北京召开了“数字化城市管理现场会”,充分肯定了北京市东城区创新提出并实践的网格化城市管理新模式。同时,建设部指示要因地制宜地在全国各级城市逐步推广这种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会议前期,建设部下发了《关于推广北京市东城区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的意见》(建城〔2005〕121号)。会议期间,建设部向全国公布了深圳市、成都市、杭州市、武汉市、扬州市、烟台市、北京市朝阳区、上海市长宁区、卢湾区、南京市鼓楼区等首批十个数字化城市管理试点单位,要求各地在2006年7月底前将试点工作情况报建设部,总结经验,向全国推广。

与此同时,建设部以北京市东城区网格化城市管理系统为原型,综合全国各地区城市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吸收各地区的先进城市管理经验而制定的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化标准已颁布实施。城市管理新模式的推广工作在全国各地迅速展开,并呈现出三大特点:

(一)推广范围广

建设部部长汪光焘在视察东城区城市管理新模式后指出,要求相关部门选择不同类型的城市进行试点推广工作。建设部先后公布的三批试点城市(区),有沿海城市,也有内陆城市;有南方城市,也有北方城市;有东部城市,也有西部城市;有发达城区,也有欠发达城市;有大城市和省会城市,也有县级市。

(二)推广力度大

新模式从运行到推广,各级政府均非常重视。建设部、信息产业部、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中央编办均对新模式的推广工作给与了充分的支持。建设部专门成立了新模式推广领导小组,并制定了四项部颁标准,为推广工作保驾护航。

(三)推广速度快

2005年7月18日建设部公布第一批试点城市(区)名单。4个月时间,南京市鼓楼区、上海市长宁区、卢湾区的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就已建成并通过建设部验收。2006年3月26日,建设部公布第二批试点城市(区)名单。8个月的时间,新模式已经发展到全国27个试点城市(区),城市管理新模式已经由东城一支独秀到全国遍地开花。2006年3月15日,建设部牵头,东城区城市管理监督中心主办的《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简报》创刊;2006年3月30日,由四市五区的代表发起,各试点城市作为成员的“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联谊会”成立。2007年1月29日,建设部下发《关于加快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2007年4月,建设部又确定了第三批24个试点城市(城区)名单。

数字化城管的新思路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建设部等政府、部门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标准等文件进行试点建设和技术推广,形成了一种标准的“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对我国城市管理工作上升至一个新台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1.7. 国内数字城管发展趋势

根据国内数字城管建设城市的情况来看,数字城管有如下发展趋势:

1、数字化城市管理的区域全覆盖

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应用在示范城市最初往往在一个区内试行,随着应用取得较好的效果,开始全市范围推广,如北京市从东城区开始,目前已经推广到城八区,并开始在远郊区县推广。成都市已实现了数字化城市管理对中心城区467平方公里范围的全覆盖,并为各郊区(市)县预留了端口和席位,为逐步向郊区(市)县拓展夯实了基础。

随着数字化城市管理向郊区的扩展,将促进农村的数字化管理,实现数字化城乡管理。

2、从“小城管”到“大城管”

数字化城市管理从基于地理空间(单元网格)的部件和事件管理着手,以监督中心和指挥中心为两个轴心,形成集城市信息采集和业务监督、指挥、处理、评价于一体的闭环控制系统,搭建了城市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数字化大框架,可以将各种城市管理业务纳入到框架中,实现数字化的管理。

如果说区域的全覆盖是数字化城市管理的横向扩展过程,那么,从“小城管”到“大城管”是一个纵向的扩展过程。从部件和事件的管理,进一步扩展到城市治安的管理、人防工程的管理到突发应急事件的指挥控制,实现“平战结合”;从“地表”到“地下”,即从地表部件到地下管线的综合管理;从管“事”到管“人”,如社区治安、医疗保健;从公共基础设施到社区内部设施管理。 总之,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提供了一个数字化大框架,各种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的相关的业务,可以在大框架下集成,从而从“小城管”向“大城管”方向发展。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具有非常强的扩展性和生命力。

3、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的全程数字化和协同机制

数字化城市管理的发展最终将实现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的全程数字化和协同管理机制,从而实现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部门之间管理流程与信息流的全过程数字化,实现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部门之间基于信息技术的协同工作,建立从城市规划、建设与规划的正、负信息反馈体系,从而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与功能结构,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对城市管理流程流程再造是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一项必须和长期的工作,需要逐步推进。

4、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成为“数字城市”重要的应用系统

“数字城市”从2000年左右提出以来,其建设往往侧重于部门的信息化建设,或侧重于城市规划、或侧重于国土管理,缺乏整体和全局的框架,更缺乏部门之间协同的全局性应用。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以城市部件与事件管理为突破口,以地理空间(万米单元网络)为框架,实现城市管理信息采集和业务监督、指挥、处理和评介的多部门协同工作的闭环控制,带动了部门协同,促进了信息共享,优化了管理流程,完善了管理职能,带动相关部门的信息化,从而以应用促进“数字城市”建设发展与深入,并夯实了“数字城市”的基础,是数字城市重要的应用系统。

5、实景化是城管信息化发展的趋势

目前有些城市已完成部件普查与建库工作,已搭建数字城管信息系统,但是由于基础数据的问题,系统无法正常、高效运行,基础数据已成为制约其发挥作用的“瓶颈”。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有效利用已有数据成果,发挥数字城管的应用及功效,节约成本,节省人力、物力,采用基于移动测量系统技术的可量测实景影像来补充、完善基础数据是其唯一解决之道。

移动测量系统(MMS:Mobile Mapping System)代表着当今世界最尖端的测绘科技,它是在行驶的机动车上装配GPS(全球定位系统)、 CCD(摄影测量系统)、惯性导航系统(INS)等先进的传感器和设备,在载体的高速行进之中,通过摄影测量的方式快速采集地物的空间位置数据和属性数据,并同步存储在系统计算机中,经专门软件编辑处理,形成多种有用的专题数据成果。

与传统测绘方式不同的是,移动测量系统输出的数据成果既有矢量数据、属性数据,还有连续的可量测实景影像库(DMI:Digital Measurable Image),影像库中的影像由于带有绝对方位元素,因此可以实现影像中任意地物的绝对测量和相对测量,绝对测量的精度可达0.5米,相对测量精度达到厘米级。除纪录了地物的属性外,可量测实景影像还完整地纪录了摄影时刻测区的环境信息以及经济、社会、人文等信息,这种真实反映地球物理状况和人类活动环境的数据,我们可形象地称之为“真图”(Turemap)。

“Truemap真图”产品为广大用户提供了基于MMS的可量测实景影像,很好地解决城市管理部门对基础数据的需求。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高中寒假日记600字下一篇:工程材料报验表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