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贷论文范文

2022-05-10

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农村信贷论文范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是我国农村金融供给的不足,而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主要原因又在于农户缺乏符合金融机构信贷条件的担保品以及农业所特有的弱质性。

第一篇:农村信贷论文范文

小额信贷在农村信贷市场中作用的分析

【摘要】长期以来,“三农问题”一直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首要问题,解决三农问题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小额信贷作为一种新型的金融方式,被引入我国后,在帮助农民脱贫、促进农村就业、规范农村金融发展、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本文对小额信贷在农村信贷市场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几点优化的建议,以期对相关从业人员有所借鉴意义。

【关键词】小额信贷 农村信贷 金融创新

一、农村小额信贷的特征分析

农村小额信贷是一种金融方式的创新,其成立的宗旨就是为农村低收入人群提供资金支持,以农户的信誉为担保,发放的额度小、期限短、还款灵活的信用贷款。换言之,小额信贷的特定用户是低收入群体,这与其他金融机构有着明显的区别,同时与农村扶贫也有着较大的差异。小额信贷的主要特征有:

(一)贷款对象

小额信贷成立的初衷就以农村贫困人口为贷款对象,帮助其提高收入、缓解贫困,这部分对象往往被正规的金融机构拒之门外,没有融资的渠道,小额信贷为他们解决了资金困局,释放了生产力。然而农村中一些贫困人口缺乏创业的激情和冲动,不愿意从小额信贷中获得资金。或者由于学历不高、能力低下,不能合理的利用资金,导致不能按时归还贷款,这种情形十分常见。为此,随着小额信贷的发展,小额信贷的贷款对象也慢慢在发生变化,小额信贷的对象不仅仅是贫困人群,也包括农村中有强烈改善生活条件愿望的低收入群体。

(二)贷款额度

小额信贷额度较小,额度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小额信贷发展迅速的发展中国家中,对小额信贷的额度也相差较大。小额信贷的发源地—孟加拉对小额信贷额度限定在70美元之内,印度尼西亚则是限定在300美元。我国一般是控制在5000以下。当然,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水平相差迥异,小额信贷的额度也没有一刀切。而且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以及物价的不断上涨,小额信贷的额度也在不断的调整和变化着。目前,在我国发达地区小额信贷的额度甚至可以高达30万,在不发达地区也可以达到5万元左右。

(三)贷款期限和还款方式

小额信贷的客户基本都是在农村从事简单种植和养殖的农户,这些行业门槛较低、投入较大、技术简单,而且有很强的季节性。因此,小额信贷的期限和农作物的季节性有很大关系,一般控制在一年之内,即便长期的贷款也很少有超过两年的。小额信贷的还款也比较灵活,为了给予农村最大的方便,减少农户的还款压力。同时也为了增强信贷机构的放款能力,小额信贷一般按周、月、季度为周期进行还款。

(四)担保形式

小额信贷是一种信用贷款,对担保要求很少。而且由于小额信贷的客户都是农村低收入群体,这部分群体收入微薄,也没有有价值的资产,再加上贷款额度也不大,因此,大多数情况下,信贷机构都是根据农户的信誉状况来发放贷款,不需要任何的抵押品。但随着小额信贷的不断发展,小额信贷的违约率在不断的提高,为了降低资金风险,小额信贷也开始要求一些担保或者抵押品,可以是信贷联保小组的“小组共同基金”,也可以是一些正规金融机构不愿意的接受某种资产。

二、小额信贷在农村信贷市场中的作用

(一)小额信贷是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重要工具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我国农村以分散式的小农经济形式存在,这种小农经济模式决定了农户对资金的需求是分散的、小额度的。随着金融制度改革的进行,目前商业银行已经从农村地区撤出,农村金融机构中仅存有农村信用社一家,这给农户的贷款增加了难度。而且小农经济模式下,农户土地资源有限、缺乏有价值的资产作为抵押,很难从商业银行获得贷款。在这种情况下,小额信贷的出现解决了农户的资金难题,小额信贷基本不需要抵押品,单靠农户的信用就可以进行贷款,这种金融方式得到农村广大低收入群体的欢迎。

(二)小额信贷是缓解农民贫困的有效手段

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迅速,人们收入水平不断增加,GDP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然而与此同时,我国农村依然有大量的贫困人口存在。据不完全估计,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依然接近2000万人,大部分都是没有受过教育、没有生产技术也缺乏资金的群体。而且农村生产受季节、天气等外部因素影响较大,任何一个微小的变化可能就会使刚过温饱线的农民返贫。帮助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一直是历届政府的主要工作任务。小额贷款的出现为低收入群体提供了资金支持,农户可以将主要精力用在提高生产经营能力上。而且由于小额信贷解决了国家的一部分扶贫任务,国家可以将主要精力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利维修和农户技能培训上,双管齐下,为他们摆脱贫困提供了巨大帮助。

(三)小额信贷为自身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与这些商业银行相比,以农村信用社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在资金规模、技术条件、人才资源、国家政策等方面都不占优势。因此小额信贷机构将主要重心放在农村市场。小额信贷机构的营业网点遍布农村各乡镇,其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大多出身农村、贴近农民,他们了解当地农民的需求,能够根据农民的实际需要设计出农民满意的小额信贷政策。而且由于土生土长的乡里乡亲关系,他们对农户的信用状况也十分了解,也更容易得到农民的信任。尤其是农村信用社,其长期从事农户信贷工作,有一整套成熟的农村信贷管理经验,因此在小额信贷上驾轻就熟。另外,资金来源是小额信贷发展的根本,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后,会增强对小额信贷机构的信任,会把资金存入小额信贷机构,也会积极帮助宣传小额信贷政策,让更多的农户了解小额信贷,能够到小额信贷机构来借贷资金。

(四)小额信贷有利于抑制民间借贷

长期以来,正是由于正规金融信贷活动在农村地区的缺失,造成农村高利贷屡禁不止。尽管高利贷贷款手续简单、可以暂时缓解农村资金需求的矛盾,但其危害性远远大于正面的作用。高利贷只管借贷,不限制资金的使用用途,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助长农村的犯罪活动。高利贷利率高,一般都是正常银行贷款利率的4倍以上,给借贷的农户带来巨大的还贷压力,有些农户不得不再借高利贷去偿还利息,甚至为了偿还本息不得不从事偷盗抢等犯罪活动。高利贷的催债方式往往带有暴力色彩,放贷者对借贷者进行谩骂、殴打甚至拘禁的现象屡见不鲜,极大的影响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而小额信贷能根据农户的信用程度和经济状况来进行贷款,贷款期限与农村生产周期相吻合,符合农村资金的需要。而且小额信贷的利率较低,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因此,小额信贷的出现可以有效抑制农村高利贷的盛行。

三、农村小额信贷的优化建议

(一)扩大农户小额信贷担保物范围

小额信贷是以农户的信用来发放贷款的,并不需要抵押物。但是小额信贷机构在贷款时也往往比较重视农户的资产价值。由于小额信贷的农户大多收入较少、资产价值低,缺乏正式的抵押物,这也是正规金融机构拒绝小额信贷的缘由之一。小额信贷农户的房产大多只有一套,也是其最有价值的资产,但这些房产大多没有房产证,不能作为正规的抵押物进行抵押。而且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执行中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的规定》,“对被执行人及其家属生活所必须居住的房屋人民法院可以查封,但不得拍卖、变卖和抵债。”因此即便小额信贷农户以房产作为抵押,在其无法偿还贷款时,小额信贷机构也不能将房产进行没收和拍卖。事实上,小额信贷可以积极创新其他的担保方式,例如可以将农户的养殖物或者农作物作为抵押,从而完善农村小额信贷的担保体系。

(二)加强信贷产品的创新设计

随着小额信贷的不断发展,小额信贷规模越来越大,在农村金融中占据重要位置。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要,小额信贷应该与时俱进,在产品创新设计上进一步完善。首先,小额信贷的服务范围不能仅仅局限与种植业和养殖业,随着城镇化的发展,现代农村经济活动日渐频繁,农民的创业途径也日趋多样化,农产品加工、运输、物流等经济活动都是小额信贷可以支持的。其次,小额信贷的还款年限也要进行适当调整。以往小额信贷主要针对农村种植和养殖,这种经济活动具有季节性。随着小额信贷对生产周期较长的经营行为进行贷款,其还款年限也应该适当延长。第三,小额信贷的贷款额度也要进行调整。近年来,地膜、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的物价在不断提高,农户经营成本在增加,原来的小额信贷额度已经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应该因地制宜的进行调整。

(三)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提高小额信贷机构从业人员素质,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着手:首先,提高信贷队伍准入的标准,要选择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作为扩充信贷队伍的后备力量,信贷员在从事信贷工作中,不仅要熟悉农村金融环境,而且要有背包下乡、深入农村的吃苦耐劳的精神,更要有开拓农村市场的能力和为农户排忧的良好职业道德。其次,要加强信贷人员的后续培训工作,采取以会代训和集中培训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要加强信贷人员农业知识的培训,使他们了解农业政策的大政方针,熟悉农业发展的趋势和新型的农业技术;另一方面要加强信贷人员的业务培训,定期组织信贷人员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等专业知识,同时还要进行法律常识和位职责风险的教育。再次,对于违规的信贷人员进行严厉惩罚,对农户贷前调查不深入、农户资料收集不齐全、信用评级不准确等违规行为及时惩罚,尤其对信用评级工作不认真、搞人情关系评定和徇私舞弊的人员使其对贷款的归还承担定的连带责任,从而保持信贷队伍的良好精神面貌。

总之,农村金融是农村经济的核心,小额信贷的出现解决了农村贷款难的现实问题,为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当然,小额信贷的完善与发展不是一蹴而就可以完成的事情,还需要小额信贷机构本身的努力以及全社会的支持与帮助。

参考文献

[1]曹子娟.中国小额信贷发展研究.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22-30.

[2]曹凤岐,郭志文.我国小额信贷问题研究.农村金融研究, 2008.(09):42-47.

[3]陈妍冰.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的发展与制约因素.经济导刊, 2011.(01):39-47.

[4]董鹏,王翠叶.2011.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公司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农业展望,(2).

作者简介:王晓秀,女,满族,辽宁省鞍山市人,中级经济师,大学本科,研究方向:辽宁省小额信贷。

作者:王晓秀

第二篇:农户信贷保证保险:解决农村信贷担保的新机制

[摘要]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是我国农村金融供给的不足,而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主要原因又在于农户缺乏符合金融机构信贷条件的担保品以及农业所特有的弱质性。文章借鉴房屋贷款抵押保证保险和汽车消费信贷保证保险的发展思路,提出了依托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构建相互制农户信贷保证保险,以解决农村资金需求者在传统信贷中因缺乏担保品而导致的贷款难的问题,从而缓解农村金融供需不足的难题。

[关键词]农村金融;农户信贷保证保险;相互保险;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文献标识码]A

长期备受关注的中国农村金融问题,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因农村金融市场未能建立一个多层次、多主体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而使得改革取得的成果不尽如人意。由于农业特有的弱质性以及农村金融市场普遍面临着市场失灵问题,商业性金融信贷机构并未把农业和农民视为理想的融资对象。

现有的研究表明,金融机构不愿意向农户发放贷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金融机构面对分散小农户提供贷款的交易成本较高;第二,农户缺乏符合金融机构要求的合格担保品,传统金融机构很难获取农户的信息和有效监督农户贷款后的资金使用情况;第三,农户的农业经营面临较大的农业风险。传统的信贷金融服务大都要求借款人有可供抵押或者担保的物资,然而农户所拥有的财产大都是农业生产工具、农产品以及农村房屋等不易变现的物资,难以满足金融机构对信贷抵押品或者担保品的要求,因而农户很难从传统金融机构获得贷款。

本文借鉴我国现有的房屋贷款保证保险、汽车贷款保证保险等保险的经验,认为适时推出农户贷款信用保证保险是解决农村金融难题的一个思路,可以缓解我国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问题,为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发挥重要的作用。

一、农户信贷保证保险的概念和内涵

农户信贷保证保险是指以农村借款人的信用风险为保险标的的保险。该保险的投保人为农村金融机构的借款人,包括农户个人、家庭、农村个体工商业者以及农村中小企业等农村资金需求主体;保险人为经营农户信贷保证保险的保险机构,具体在本文的设计中,该保险机构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详见本文第四部分);被保险人为向上述借款人发放贷款的农村金融机构;保险标的为借款人的信用风险;保险责任是当投保人(也是被保证人,即借款人)不能按照贷款合同约定履行还款义务,使被保险人(权利人,即贷款金融机构)遭受经济损失时,保险人负责向贷款金融机构履行还款义务(给付保险赔偿金)的责任。

需要注意的是,农户信贷保证保险的保险责任中的“不能按照基础合同约定履行还款义务”一般是指因农业风险(如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或者自然灾害以及意外事故导致借款人的财产受损或者贷款项目失败以及借款人因意外事故伤残或身故,从而最终使得借款人(投保人)无法履行还款义务时,保险人才承担给付保险赔偿金的责任。而如果借款人的贷款项目本身没有因为遭受农业风险、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而遭受损失但借款人仍拒不还款时,则保险人在向被保险人支付保险赔偿金后可向借款人进行追偿,比如要求借款人用房屋、农产品、农机具等物资进行赔偿。

此外,为了控制风险,保险人对于下列两种情形可不予承担赔偿责任:(1)被保险人未按照有关农村贷款的法律、法规、规章以及被保险人自行制定的规定对投保人进行资信审核;(2)被保险人的代表或者雇员单方或与投保人双方共同的故意行为。对于这两种情形保险人不予承担责任主要是为了防止被保险人的心理风险和道德风险,即防止被保险人因为有了农户信贷保证保险的保障而疏于对借款人的资信审核或者故意造成损失。

二、农户信贷保证保险是解决农村信贷担保缺失的创新

农村资金需求者通过购买农户信贷保证保险,向贷款金融机构提供一定程度上的担保替代,可以缓解金融机构贷款业务中所担心的担保品的问题,在增强农户自身的借贷能力的同时,也可以增加保险人的业务,拓宽农村金融服务。

(一)建立农户信贷保证保险机制能有效缓解金融机构贷款业务的信贷风险问题

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不愿意向农户发放贷款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农户缺乏符合金融机构信贷条件的担保品或者抵押品,且农业(农林牧副渔业)面临较大的自然灾害风险,无疑是在金融机构与农户之间的传统信贷金融业务自身成本较高的基础之上雪上加霜。也正是因为如此,造成农村金融机构的惜贷、慎贷以及商业银行从农村地区逐步收缩网点。而通过引入农户信贷保证保险,贷款金融机构可将其自身的贷款风险部分(主要是农业风险、意外事故风险以及由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道德风险)地转移给保险人,从而改善农村金融机构的惜贷、慎贷状况,进而缓解了农村金融贷款难的问题。当然,引入农户信贷保证保险绝不意味着贷款金融机构在此类贷款业务中可以放松对借款人的信用方面的调查和审核。

(二)建立农户信贷保证保险在解决农户的贷款担保和风险分担难题的同时,也使得农户获得了更多的风险保障

首先,农户信贷保证保险的实施能使得农户解决其因缺乏信贷担保品而无法获得贷款的困难,使得农户获得金融机构的贷款成为可能。对于贷款金融机构来说,农户的农机具、农产品甚至农村房屋等财产都因为其不易变现而不是合格的信贷担保品。但对于农户信贷保证保险的保险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来说,由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成员都是借款人邻近农户,就使得农户的这些财产能成为有效的担保品。农户通过购买农户信贷保证保险使得他们能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那么他们就能获得生产或者生活所急需的资金,从而促进他们自身的经济发展。当然,农户购买农户信贷保证保险会增加他们的经济负担,但是,相对于农户如果不支出该部分保险费就不能得到贷款而言,及时、足够的贷款对于农户来说还是显得更为重要。

其次,农户信贷保证保险的实施能为农户提供风险保障。农户当前的收入还十分有限,加上农户的保险意识相当低下,因此他们很难接受传统的保险业务。通过这种带有强制性(详见本文第四部分)的农户信贷保证保险,包括一系列的农业保险、人寿保险以及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等,可以为农户提供低资费、多方位的保险服务。

最后,农户信贷保证保险的实施能提高农户的保险意识。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它不会因为农户的保险意识薄弱就不降临在农户身上。目前农户因为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经济能力有限,很少能通过保险方式来处理自身的风险。通过农户信贷保证保险也可以让他们更多地了解保险这种金融服务,让更多的农户享受保险这种风险管理方式所带来的利益。

(三)建立农户信贷保证保险机制

为保险业开拓了新的市场空间

从保险业的角度来说,农户信贷保证保险的实施能拓宽保险业的保险业务,开拓了新的市场空间。我国的保险业自从1980年恢复国内保险业务以来,保费收入每年都以30%左右的增长速度快速发展,但是业务增长也主要来源于城市人口。农村人口的保险,因为农村金融保险机构的缺乏以及农民收入较低等原因,远远落后于城市的发展。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农民经济收入的增长,农村人口的保险业务一定能得到长足的发展,其中蕴涵着的巨大潜力对于保险公司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诱惑。保险业通过农户信贷保证保险拓展自身的保险业务主要有以下两个途径。

第一,虽然本文所涉及的农户信贷保证保险是由现有保险机构以外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来实施,但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承保了农户信贷保证保险后,还必须向现有保险机构进行分保或者再保险。因此,该保险的实施能增加现有保险机构的再保险业务量。

第二,当前农村保险发展滞后的原因除了农村保险的供给不足之外,农户的有效保险需求不足也是制约其发展的原因之一,而有效保险需求的必要条件是消费者有保险意识和购买能力。如前所述,农户通过亲身经历农户信贷保证保险就能深刻了解保险所带来的好处,必然能提高保险意识;同时,农户通过农户信贷保险能促进自身的经济发展,也必然会提升其购买能力。在提高农户保险意识的同时,能提升农户的购买力,农村保险的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就能缓解了。这样,距离现有保险机构拓展人身保险、财产保险等保险业务的日子也就不远了。

(四)国家可以以此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当前农业资金投入短缺、农户和农村中小型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已经相当突出,严重影响到我国农村经济主体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当前正推行的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很大程度感受到来自落后的农村金融体制的制约。而农户信贷保证保险的实施能有效解决因农户担保品不足而引起的信贷难的问题,从而解决农村金融发展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问题,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同时,开展农户信贷保证保险,还可以使得农村地区的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部门之间相互配合,创造出农村金融机构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和谐发展的局面,扩大各自的业务,增强自身资金实力,促进农村金融的发展,提高金融部门对经济发展特别是农村经济的发展的贡献率。

三、构建农户信贷保证保险机制的可行性

(一)建立农户信贷保证保险机制符合国家建设新农村的政策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2007年的党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巩固、完善、加强支农惠农政策,切实加大农业投入,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农村公共服务,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更加和谐”。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建立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投入保障机制增加农业收入,健全农业支持补贴制度,建立农业风险防范机制,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是“一号文件”明确提出的建设新农村的具体措施。

建立农户信贷保证保险机制是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资金瓶颈的一个方法,同时也是将建立农业风险防范机制落到实处的举措之一。

(二)现有的保险技术具备经营农户信贷保证保险的能力,同时巨大的农村保险市场也使得保险业有经营农户信贷保证保险的动力

我国的保险业自从20世纪80年代初恢复以来,已经经历了近30年的发展,在展业、承保、理赔等基本业务经营方面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同时在风险的承保能力、精算技术以及产品开发能力等方面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现有的保险技术完全能够满足经营农户信贷保证保险的要求。因此,一方面,保险业在开发和经营农户信贷保证保险产品方面有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面对巨大的农村金融信贷需求,农户信贷保证保险也有巨大的市场潜力。更为重要的是,农户可以通过农户信贷保证保险了解、认识保险的作用和功能,加强农户的保险意识,为其他保险业务(人身保险、财产保险等)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保险业有经营农户信贷保证保险技术能力,同时,保险业也能在农村开拓更为广阔的农村保险市场,农户信贷保证保险也必能得到保险机构的支持。

(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开展农户信贷保证保险的动力

农户信贷保证保险机制的建立,首先帮助农户解决了因为缺乏担保品而导致的贷款难的问题。其次,帮助农户解决了一定的贷款项目的风险问题,即农户加入农户信贷保证保险团体,在其贷款项目实施过程中,如果遇到因为农业风险导致农业收成损失或者因为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导致的项目损失,可以从相互保险组织得到经济赔偿,为农户解决了贷款的后顾之忧。农户在得到用于发展农业生产的贷款资金同时,又能得到一定的风险保障,这样的好事必将受到农户的支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按照合作社的原则、代表农民利益的合作经济组织,而农户信贷保证保险确实能为农户的经济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因此,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也必然愿意积极去组织办理农户信贷保证保险。

四、农户信贷保证保险机制的构建思路

(一)采用相互保险的方式构建农户信贷保证保险

所谓相互保险,是指一些面临共同风险的人同时投保,成为相互保险组织的会员,他们是相互保险组织的客户,同时也是所有者。相互保险组织利用筹集来的保费承担风险造成的损失,在保费基金出现盈余或盈利时,可以以红利形式返还给会员,也可以继续积累,从而增强相互保险组织抵御风险的能力。

农户信贷保证保险采用相互保险形式最大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相互保险的低成本、低价格优势。农户本身经济收入有限,农户信贷保证保险的低成本低价格是其施行的必要条件。相互保险,一方面,由于无需为股东支付利润以及其非营利性而享受税收优惠,从而使其具有低成本、低价格的优势;另一方面,相互保险的所有者也是保单持有人,因此,所有者和客户之间就红利、融资和投资策略而可能出现的冲突可以内部化,从而有效地降低了委托代理问题引发的组织成本,进而也可以降低其成本。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2006年一年就实现了3.037亿元的保费收入,很大程度上就是源于相互保险的低成本、低价格的优势。

第二,相互保险可以尽可能地降低农户的道德风险。相互保险组织是由同一地区的农户自愿组成的,农户之间彼此熟悉,并且对于农业生产过程以及所面临的风险因素都比较清楚,这种比较优势弱化了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可以从更大程度上避免投保人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等问题。而且在相互保险组织中。保险人与投保人身份合二为一,

投保人作为公司的所有者享有公司的控制权与分享公司剩余的权利。公司的经营效益越好,个人获得的盈余分配也越多,每年转入保障基金的盈余也随之增加,为成员分担风险的能力也得到提高。这样就从源头上消除了农户的道德风险隐患,有利于成员之间自觉自愿地加强相互监督,避免个别投保人的道德风险。

第三,相互保险的同缘性特征能使农户易于接受。盛行于隋唐时期的“义仓”是我国相互保险的雏形,它能在我国维持1000多年历史的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其血缘、地缘、业缘的相同特征容易被农户所接受。农村人口根深蒂固的小农意识使得农户往往不愿从外部组织中寻求保护措施。当面临风险或损失时,他们首先想到的是自身的储蓄、房产,然后再向亲戚、近邻求助。这种处理风险和损失的方式促成了相互合作组织在农村地区大量广泛的存在,也为相互保险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二)依托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开展农户信贷保证保险

关于农户信贷保证保险的实施主体,建议可以依托当前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从目前商业保险公司经营的农业保险的实际情况来看,农户信贷保证保险如果仍然由商业保险公司来实施,则很难不步农业保险的后尘。而若由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来组织经营,一方面,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在自发性、自由性和自愿性基础之上的农民私人社团组织,他对于参与农户信贷保证保险的社员有着其他组织所没有的信息优势(主要是对于借款人的贷款项目以及借款人的信用信息);另一方面,农户信贷保证保险其实质是保证保险,既为保证保险,则保险人并不需要承担普通保险所要承担的实质性风险,在发生保险事故进行赔偿之后,投保人(农户等资金借贷者)仍然需要承担损失。而由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来经营,农户就可以采用农业生产工具、农业产品等实物形式对保险人——农村经济合作社承担损失,而避免一般商业保险公司只能采用现金形式承担损失的情况。当然,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可以将其经营的农户信贷保证保险向其他商业保险公司分保或者再保险,以进一步分散和转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在由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经营农户信贷保证保险时,要保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独立性。即,首先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经营该保险时要完全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运作,打破传统的政府兼任董事,监事由上级任命的传统做法;其次,相互制农户信贷保证保险的章程要反映农户的要求,特别是要避免地方政府可以使用保险基金的做法。

(三)政府应给予农户信贷保证保险实质性支持

在农户信贷保证保险的运作方面,该保险所涉及的风险仍然主要是农业风险,农业风险的特殊性以及农业的弱质性决定了必须由政府大力支持才能持续健康地发展涉及农业风险的保险。而从世界各国的农业保险经营的经验来看,也都是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营农业保险,一般保费补贴可达到60%~70%。本文所提出的涉及农业风险的农户信贷保证保险也需要政府的支持。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于农户信贷保证保险主体的支持。主要是指政府应该放宽农户信贷保证保险公司的资本金的限制。根据我国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以及《保险公司管理条例》,“设立保险公司,其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为人民币二亿元”,且“注册资本必须为实缴货币资本”。作为一个经济实体,注册资本当然是越高越好,但是,对于经营农户信贷保证保险这种业务的机构来说,首先,当前大部分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较落后,几乎无力拿出上亿元的资金来专门开展农户信贷保证保险;即使在经济较发达地区,也不能将其全部或者大部分资金用来经营该保险。其次,就农户信贷保证保险来说,由于其实质是保证保险,则其实际承担的风险有限(实质性风险有限、保险金额有限,即使发生比较集中的农业风险,也可以请求政府给与支持),不需要经营主体动则几千万甚至上亿元的注册资本。因此,政府可以考虑放宽对于经营农户信贷保证保险机构的注册资本的限制。

第二,给予税收和保费上的支持。即政府对于经营农户信贷保证保险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减免相关经营税费;同时,对于投保农户信贷保证保险的农户给予其保费上的补贴,让政府和农户共同承担农户信贷保证保险的保费。

从世界范围来看,目前较为成功进行农业保险的国家,都是在政府的扶持下才能有所发展。从我国已有的农业保险经营实践来看(河南、安徽、黑龙江等省市),没有政府的支持,即使能有一定的发展,也很难持续的健康发展。而农户信贷保证保险所面临的也主要是农业风险,同样需要政府在保费和税收上的支持。

另外,农户信贷保证保险所采用的相互保险形式,是一种不以盈利为目的、农户之间互助共济的形式。经营所得的盈利要么以红利的形式返回给参与保险的农户,要么用以增加资本金,提高其抵御风险的能力。从这一意义上来说,经营农户信贷保证保险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利润很少,也就无从因盈利而缴税了。

第三,政府在出现农业巨灾时的支持。即政府在出现农业巨灾时,农户信贷保证保险的经营可能出现资金不足,无法对受灾农户及时迅速地赔付时,政府应该作为其强有力的后盾,给予资金支持。农户信贷保证保险所面临的风险主要是农业风险,而农业风险又经常遇到一些大面积的天灾:几乎每年夏季在我国各地的洪水、干旱以及一些大面积的虫灾等,给各地的农户的农业生产带来了几乎毁灭性的破坏。没有政府强有力的支持,经营得再好的涉农保险都无法长久经营。1996年河南省的农业保险萎缩就是一个深刻的教训。

(四)建议实行强制农户信贷保证保险制度

所谓强制保险,即农户要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必须参加农户信贷保证保险,否则就不能获得贷款。采用强制保险,一方面,是因为当前农户的保险意识相当淡薄,不实行强制保险,可能最终没有农户投保农户信贷保证保险而再次陷入无法提供担保的困境;另一方面,可以快速积累农户信贷保证保险保障基金,以应对更多的自然灾害和农业风险。

(五)建立农户信贷保证保险需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农户信贷保证保险还是一个新鲜事物,仅仅依靠农户之间的“了解”进行约束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运用法律法规进行约束。目前,我国关于农村金融的相关法律法规还很少,而对于农户信贷保证保险所涉及的相互保险领域还是空白。所以,应尽快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得农户信贷保证保险能更好地服务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作者:杨 宜 杨泽云

第三篇:农村信贷工厂建设方略

摘 要:本文以江南农村商业银行为例,探讨当前国内农村金融机构开展信贷工厂作业模式的现实意义及建设策略,并就几类控制信贷工厂模式下客户急速增长所带来的信贷风险防范问题做了相应的分析探讨。

关键词:农村金融机构;信贷工厂;建设策略;风险防范

信贷工厂是指银行像工厂标准化制造产品一样对信贷进行批量处理。具体而言,就是银行对小微贷款的设计、申报、审批、发放、风控等业务按照“流水线”作业方式进行批量操作。通过设立一个业务处理中心平台,对小微信贷审批业务进行集中审核,集中授信、集中用信,减少中间环节、降低运营成本、统一授信政策。本文以江南农村商业银行为例,探讨当前国内农村金融机构开展信贷工厂作业模式的现实意义及建设策略。

一、信贷工厂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信贷工厂作业模式起源于海外,国外开展较早的金融机构有新加坡淡马锡金融控股公司、泰华银行及澳洲联邦银行等。国内目前已经有建设银行、中国银行、民生银行及杭州银行在采用这一模式。杭州银行是国内较早采用信贷工厂模式的银行之一,其于2005年引入澳洲联邦银行作为外资战略股东,随后即在澳洲联邦银行协助下开发了信贷工厂作业模式。

当前国内银行机构在不断创新小微企业及零售贷款的服务和业务流程,信贷工厂因其在零售贷款中的自动化审批和集中化作业的高效流程,随即成为国内商业银行重视和建设的信贷业务模式之一。综合来看,当前信贷工厂兴起的现实背景主要有:第一,政府部门高度重视中小企业融资难困境问题,先后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法规予以缓解。第二,传统的信贷业务流程亟需改革。中小企业信贷具有“短、频、急”的特点,要求信贷产品和业务模式要切实符合企业需求,做到因地制宜、量体裁衣。第三,银行业流程建设需要对中小企业实行专业化、标准化、流水线式的金融服务,从“自我为中心”向“客户为中心”转变。第四,随着竞争的日趋激烈,为拓展新的业务领域,中小企业业务也逐渐引起了商业银行的重视。

信贷工厂具有“六化”特点:产品标准化、作业流程化、生产批量化、队伍专业化、管理集约化、风险分散化,由此做到在既定的风险容忍水平内提高效率、扩大规模、降低成本,既满足了小企业客户信贷融资的“短、频、急” 需求,又能使银行实现小企业业务的战略发展目标。

二、当前农村金融机构开展信贷工厂工作的现实意义分析

江南农村商业银行(下文简称为“江南农商行”)作为常州本地网点分布最多、规模较大的区域性农村金融机构,有小微企业和个人零售贷款客户一万多户。为实现对面广量大、金额相对较小的小微企业及个体经营户实现服务提升和风险控制,目前正在建设旨在实现以打分卡为核心的自动决策功能和适应集中作业的流程功能的信贷工厂项目。

(一)提高服务小微企业的水平和效率

在当前货币政策和信贷资金紧张的形势下,常州本地的中小企业需求面临着很大的融资困境,民间融资又加大了企业的融资成本和财务成本,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江南农商行作为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的特色区域性银行,在当前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关注小微企业资金需求,采取信贷工厂作业模式主动创新信贷审批流程和服务水平,体现了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对本地经济发展和中小企业的支持,符合当前政府部门提出的两个“不低于”目标和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小微企业力度的政策安排。

(二)提高审批效率和简化信贷审批流程

信贷工厂主要适用于总体笔数多、金额相对较小、标准抵押产品和信用产品小微批量授信业务。当前有小微类零售信贷业务笔数在10000多笔,这些信贷业务如果都按照一般信贷业务的资料要求和正常审批流程来走,会给信贷人员带来很大的工作量。而依靠评级模型自动决策、工厂化流程、标准操作、集中处理、后台数据整合以及作业的全面IT化,信贷工厂能够显著提高效率,节省时间,从而减少信贷人员工作量,提高审批效率和简化信贷审批流程。

(三)提高信贷业务精细化风险管理水平

信贷工厂会根据小微客户的经营特征,运用数据制定评分模型,在信贷审批环节中引入统一的政策和准入要求。在业务审批过程中减少主观判断因素,进行客观量化分析,在提高审批速度的同时有效控制风险。

(四)提高市场竞争力

在信贷工厂作业模式下,农村金融机构可充分挖掘客户融资、结算、理财、咨询服务、电子商务等全方位需求,把小企业的员工工资账户,小企业主家庭成员个人账户、信用卡账户等金融需求作为整体,提供金融服务,提高银行综合效益。通过以信贷工厂为核心,现代统计模型技术为依托,对小微信贷审批流程进行系统化、流程化、模型化的再造,达到高速处理、流水作业、精确风控、差异定价及交叉销售的要求,以提高农村金融机构在金融市场的市场竞争力。

三、农村金融机构信贷工厂的建设策略探讨

信贷工厂作业模式作为目前相对成熟的一种信贷审批模式,为实现工厂化流程、标准操作、集中处理、后台数据整合以及作业的全面IT化,农村金融机构开展信贷工厂工作需要就业务流程、IT系统建设及客户评分卡开发等方面进行逐步建设。

(一)建立科学有效、区分度高的客户申请评分卡模型

根据小微客户的经营特征,结合所在区域的经济情况及农村金融机构授信政策,运用数据制定评级/评分模型,依靠评级/评分模型对贷款项目进行评分,为有权审批人大批量快速处理业务提供决策参考,在业务审批过程中减少主观判断因素,进行客观量化分析,提高审批速度的同时起到有效控制风险的作用。

当前农村金融机构由于系统切换,历史存量数据比较贫乏,因此早期以建立专家分析模型和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模型为主。模型开发中可由本行人员结合外部咨询公司联合开发,从而开发出适合农村金融机构特色的科学有效的客户申请评分卡模型。

(二)建立集中化的业务处理中心和审批流程,优化业务岗位设置

信贷工厂需设立一个业务处理中心,对小微审批业务进行大批量的集中标准审核,减少中间环节、降低运营成本、统一授信政策及后续风险管理。在集中处理中心,分前台、中台和后台三个业务分中心,实现前台负责营销、中台负责审批及放款手续、后台负责贷后管理的既集中处理又各司其责的岗位设置。

基于不同流程的“管理集约化”和“队伍专业化”建设,必须首先建立以小微信贷中心为管理平台,以小微信贷经营中心为经营载体,集营销、管理和风控于一体的专业化管理体制和集约化经营机制,制订明确的业务发展规划、策略,推动品牌建设、渠道建设、营销策划,推进流程建设、绩效考核、后台集中处理等。信贷工厂作业需要建设一支专业化的队伍,通过招聘企业财务人员、优秀应届毕业生等,然后通过“模拟环境集训”和“一对一传帮带”,培养一支标准化作业的专业化队伍;同时探索建立资料录入、影像扫描等业务外包,最大限度地提升每位员工的专业化和规模化管理能力,使每位客户经理平均管理100个以上客户。

(三)建立全流程IT化的信贷作业平台系统

完整的信贷工厂IT系统应包含业务操作系统、客户信息数据库、申请评分模型、数据收集整合系统等内容。信贷工厂系统应以客户为中心,以评分卡模型为核心,支持全流程一体化的贷前管理、贷中业务处理及贷后管理等业务处理,实现完备的担保管理、额度管理等全方位的业务支持。将贯穿全流程的风险控制点固化在系统中,并实现与核心系统、评级卡引擎、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等的衔接。

(四)建立兼容度高的工作体系

信贷工厂虽然在国内已经有较好的实践,但目前对农村金融机构来说还是新事物,其决策引擎等内在核心技术是保密的,这决定了更多核心技术、流程及岗位重新设置和梳理工作都要农村金融机构自行来开展,因此农村信贷工厂项目应逐步实施。初期农村金融机构可以在评分卡建设上来实现自动审批切入,后期要优化作业流程和岗位设置,建立和外部数据接口的贷后自动预警系统、催收管理模块。同时信贷工厂建设应兼顾实施巴塞尔资本协议的要求,以使得信贷工厂的基础数据积累、客户评分卡能和巴塞尔资本协议要求的内部评级法兼容。

四、信贷工厂模式下的风险控制技术分析

信贷工厂模式下,如何防止自动审批环节下的骗贷,如何有效控制大批量业务增加带来的风险,将成为农村信贷工厂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一)明确信贷人员责任,适时推出“独立审批人”制度

信贷工厂模式下,很多信贷业务都是自动审批的,因此对录入基础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要求较高。为保证数据质量,应明确调查人员及录入人员职责,调查人和录入人应对调查数据和录入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第一责任。同时应加强授权管理,明确不同层级审批人员的职权和责任,建立“尽职者免责,失职者问责”的责任认定理念,保护基层人员拓展业务的积极性。

信贷工厂模式突破了目前我国银行信贷业务审批制度的束缚,引入了风险容忍度等先进理念,专业审批人可在审批权限内直接批复,在信贷工厂模式下,适时引入“独立审批人”制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审批效率,另一方面也能明确职责和加强风险控制,避免传统集体审批制度下“集体审批、集体不负责”的问题出现。

(二)提高零售贷款的审批及调查技术,建立基本信息交叉印证平台

当前一些小微类零售类客户的财务报表真实性不强,可参考性也较差,因此应合理调节对零售类客户财务数据的依赖。一些企业和个人的征信信息、水表、电表数据相对真实,可以通过这些侧面数据来了解企业的真实经营情况。为取得这些数据,需要建立和人民银行、税务、电力、水务、工商等部门的接口,同时做好相应的数据积累,以增加信息渠道来源。

在信贷工厂“流水线”作业中,农村金融机构可从多角度、多渠道收集企业软信息,对知情人士、行业协会、上下游客户等进行外围调查,对产业链条上企业客户的基本情况进行交叉印证,通过这种标准化、专业化、端对端的工厂式、流水线运作模式,银行可以批量处理中小企业贷款担保的申请、审批、放贷及风险控制。客户经理、审批人员、贷后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化分工,各司其职,以实现高效管理、做精做好的工作目标,有效控制信贷工厂业务中“信息不对称”的风险。

(三)加强系统售后自动预警及集中清收等系统功能建设

信贷工厂作业模式下的售后管理应主要以集中的非现场预警监测为主、现场检查为辅,以节省人力来实现动态监测、及时预警和持续跟踪。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必须首先按照不同产品的风险特征和行为模式,开发基于现金流、物流、商流和信息流监测的自动监控系统。信贷形成不良后,要按照其担保方式,主要涉及到与担保公司及保险公司的赔偿协调、抵质押财产处置、个人连带责任的追索等,制定不同的催收策略。因此必须设置专业的法律诉讼和清收人员进行集中清收。售后管理系统通过对客户经营情况、征信情况、税收、电力、结算情况等信息的自动监测,发现异常情况自动预警,可以及时采取措施预防不良贷款产生。对于监测正常的客户可以减少人力投入,减轻信贷工厂模式下大量的零售业务贷后管理工作量。

(四)确保在合理风险容忍基础上的规模化经营

小企业个体风险相对较大但具有组合风险分散功能。因此需以做“批发”的理念做小企业业务,以流程和品牌优势拓展市场,以产品带动客户群挖掘来形成规模效益,通过风险定价和拨备覆盖预期损失。因此,在完成了产品开发及标准化的作业流程设计后,在进行信贷产品的批量化生产前,必须解决风险定价、核算、考核及队伍建设等问题。

五、小结

当前小微企业面临融资难的困境尤其突出,国务院于2011年10月制定了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金融政策和财税政策。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作为服务新农村建设及区域经济建设的金融主力军,为落实国家政策安排,提高服务小微企业的水平和效率,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和提高信贷服务效率显得尤为重要。信贷工厂具有“六化”特点:产品标准化、作业流程化、生产批量化、队伍专业化、管理集约化、风险分散化,可以做到既满足小微企业客户信贷融资的“短、频、急”需求,又能使银行实现提升小微企业业务市场份额的战略发展目标。

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开展信贷工厂作业模式,需要事先做好规划、分期建设,努力实现“管理集约化”和“队伍专业化”,逐步建立起审批高效、客观量化分析及贷后自动预警处理的风险控制体系。做好信贷工厂建设,应注意解决好提高信贷审批效率、扩大信贷支持的客户数量与风险控制、交叉营销的关系,在提高客户服务水平的基础上,有效控制信贷风险,实现客户理财、结算、咨询等综合化交叉营销,提高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林毅夫、李永军.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1,(1).

[2]吴卫.银行开展中小企业信贷的路径选择:信贷工厂[J].财会月刊,2010,(5).

[3]潘华富,蒋海燕. “信贷工厂”模式的探讨—突破小企业信贷融资困局的银行解决思维[J].浙江金融,2009,(5).

[4]林春山.“信贷工厂”模式的运作机理研究[J].新金融,2009,(10).

[5]张庆柯.“信贷工厂”在我国的发展路径选择—以区域银行为主导的模式[J].西南金融,2010,(4).

(责任编辑 刘西顺;校对 XS)

作者:蒋树立 赖志全 熊延忠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监理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防水工程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