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行渐远的我们范文

2022-06-20

第一篇:渐行渐远的我们范文

敬我们渐行渐远的青春

刘姿攸 是夜,难眠。

昨晚《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上映了,下午怀揣着满满的期待,走进电影院,与好友齐坐,准备好好地回忆当年那青葱岁月。

个人觉得,这是女生版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单纯的友谊,青涩的爱情,在岁月中不断地沉淀、沉重,有的变得越发的有价值,珍贵,例如友情;有的变得越发的沉重,例如爱情。

每个女生心里都有一个青涩的初恋,那个在我们懵懵懂懂的时候教会我们如何去喜欢一个人,不带任何杂质的人!而那个人,可能会如林静于郑微,痛却不是不可愈合的!可能会很深刻,但终将在我们逝去的青春里,渐行渐远,只留下一些回忆!或涩或甜。

之后,每个女生都会遇到属于自己的那个陈孝正,他教会你如何去爱,给你一段刻骨铭心的成长之伤。运气好些,他会和你一直到最后;运气坏些,他便成为你记忆中箭伤,很难痊愈,即使愈合,偶尔挠挠也会疼痛!

没有预期的感动流涕,却让我的记忆里有了一个不大不小的洞,流出来了许多许多记忆片段,关于友情,关于爱情,不禁感慨:年轻真好!愿青春不朽,友谊万岁!

这两年,总觉得自己得了初老症,总是感慨青春,怀念过去。其实自己仍还年轻,不过二十三四,风华正茂,却在走出校园后的两年里,变得越来越怀念从前,羡慕年少。 从澳门回来前,曾经幻想过和朋友们再聚时,会不会少了些话题,生疏或者尴尬。但是事实上,没有。这些年,社会教会了我们聆听,倾诉,大家都成熟了。所以在讨论完当今时事、工作后,大家会更怀念从前!

怀念,几乎是我在澳门是每天都会做的事情!在那样一个纸醉金迷、物欲横流的世界里,年少时的回忆,是我坚持的动力!让我记得当初的美好,才能使我保持一颗纯洁的心,去等待爱情!很多东西都在随着时间改变,可我不想让我的爱情观改变。我做不到阮莞那般的大度勇敢,我一直坚信着爱情是纯洁的,不可有裂痕的,我不相信会有破镜重圆一说,并怀着一颗纯洁的心,等待着属于自己的爱情。可我佩服她,那么地坚强、坚定,爱着一个懦弱的男人,甚至献出自己的生命!她的青春真正做到了永远不朽。

错过,又一青春主题。人生一路,我们都在不停地遇见,不停地错过!去澳门,我错过了友情时间,错过了可能出现的爱情,错过了一些好的发展机会!遇见?似乎都是些我不想遇见的居多,可我在不断地让自己去面对这些不好!这也算是遇见成长吧!有时,我会积极地鼓励自己,错过了,下一个你会遇见更好的;有时,我也会消极地想,错过了,未来我可能会后悔,说不定是一辈子。可我们能有什么办法呢?生活的枷锁捆绑着我们,我们必须在一些事情面前做出选择,有时是无奈的选择。而我们,只能前看,不能回望,因为它只会让我们徒增伤悲!

一个人在澳门,饱尝寂寞,典当青春!这样的日子,不知道何时才是个头!当青春不复存在时,不知道我会庆幸还是会落寞!无论怎样,日子还需要继续下去,所以,打起精神,收拾心情,好好走好未来的每一步,敬我们渐行渐远的青春!

2013年4月28日 晚

第二篇:渐行渐远的爱情

那是什么?渐行渐远···

我的眼睛看不见,耳朵也不能听,只凭此时心里的感觉,写出心想的东西。无人教导我这算什么,我所描绘的也不全然是凡人的爱情,毕竟恋爱没有涵盖或等同爱情的能力,说道爱情,那可是酷比战争的儿戏,而正真的战争,永远没有输赢···

——题记

好感期

雨过天晴,陌生的街道,我和你迎面走过,我会不自觉的回过头道一句,前面有水洼,我刚走过的,也不是刻意搭讪,心里只是潜意识的希望你能走的比我顺畅些,你听,或者不听,心愿都是得奉过去的,愿君早安,午安,心安,体安···

单恋期

我把各色的橡皮泥搅合在一起,五彩缤纷,任意形体,可是我得许什么样的愿望,拿多大的勇气,才能捏出属于我们的幸福模样呢?好奢望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于是整天淹溺在风里,雨里,云里,雾里···

初恋期

四角的餐桌,一碗简单的卤蛋面,我会把蛋黄掏空,留着你喜欢的蛋白舍不得吃,因为由衷地希望你能保持这般温暖的微笑,守护你专属的美好,从现在起,你的记忆卡片里只能记载幸福,欢乐,悠然,美妙···

热恋期

喜欢对着彩虹微笑,一起在星空下幻想,努力地构纳属于我们的未来时光,你欢笑,我便扯起嘴角,你伤心,我也将泪流不停,如此一生,不分,不散,不离,不弃···

淡恋期

沉默面对麻木的心情,享受一个人放空的安静,坐在餐桌对面的你习惯的夹了块鸡放进我的碗里,可能我会比你更客套的说声饱了,谢谢,不饿,客气···

危恋期

你把生气当作惩罚我的武器,频频次次,屡屡得意,我也渐行渐远,慢慢开始冷淡你的无礼心情,猛然间发现,原来完整的爱情是惨遭解剖的的完整灵魂与身体,那倒不如学习缝合伤口,一针,一线,一心,一意···

末恋期

婚姻还是离弃,毕竟这不是像过家家一样的儿戏,如果许愿忘记,是否会有任何的不甘心,可即使透支勇气、努力争取,又是否真的能够美化结局?是再续,还是断续?未完,待续···

我有常人的耳朵与眼睛,我想听一首优美的曲,看一幅动人的美丽,心里坚守的那块阵地,期待上演这出华美的戏!

——后记

第三篇:渐行渐远的电影

看电影是十多年前的事了,而关于电影的往事依然印象深刻地记在心头. 记得我只有三四岁时便骑在爷爷的肩上,挤在人堆里看得目不转睛。常听爷爷说起他老人家第一次带我看电影的情景。那时小镇的电影院刚建成,有了舞台,拉了幕布,但宽大的场里只有四围的墙壁,没有一张座位,看电影只有站着。爷爷念过几本书,对电影很有兴趣,常常不顾奶奶的骂,赶去看个津津有味,而后和几个邻居说得眉飞色舞。爷爷第一次带我去看电影,放的是,《西游记》里的一幕。我骑在爷爷的肩上,把那个肥头大耳长鼻子的猪八戒记得清清楚楚,回到家里跟奶奶说了个不亦乐乎,把奶奶乐得直夸我聪明有记性。因为我的缘故,奶奶破天荒没有骂爷爷。爷爷便忘了自己带着我的辛苦,汗流浃背、被人推来搡去的感觉全抛之脑后。从此,每次看电影,我一定会骑在爷爷的肩上,吃着芝麻糖,看着五彩缤纷的画面从不打瞌睡,还不时咧着嘴跟着大伙儿笑。这样看了许多场后,也学着爷爷的样在小伙伴前说个不休。说过后,我们还分成好人坏人演得轰轰烈烈。

到了上小学一年级时,跟奶奶去看了一场越剧。记得电影院里有了座位,坐在上下翻转的椅子里,我起劲地玩了个够,直到奶奶告诫我:弄坏椅子奶奶陪不起会把我卖掉,才安静。那天放的仿佛是《云中落绣鞋》,只记了个大概,只觉得跟奶奶看电影远不如和爷爷在一起看有劲。不知常反对爷爷看电影的奶奶感觉如何?因为看过后奶奶一字未提看到的电影,也不发表自己的评论。不像爷爷,每看一场必要谈它个不知其遍数,且遍遍津津乐道,神采飞扬,有些像说书的先生,极其投入,听的不少大人小孩常准时到我家聚会。每当此时,只有奶奶独自坐在不远处的小竹椅里纳着鞋底,好像什么也没听见。

再后来便上了中学,学校每学期会组织看一些爱国影片,有时自己约了同学也去看,便看得多了。《高山下的花环》是最荡气回肠的,看后还写了观后感。《妈妈再爱我一次》是最让我和同学感动的,一边看一边一起陪了许多泪……

这几年,好电影常有,但不再去影院了,看看报上介绍,实在好,过一阵买碟回家看个够。但是看过后没有了爷爷的谈笑风生,没有了奶奶的佯装不知,还有什么滋味可待回味?况且小镇上那唯一的影院终因无人光顾而废弃,进而拆除,现已改建成养老院了。电影已离小镇远去了,小镇上的小孩子们连电影和电影院都无从知道了。

电影真的早已在不知不觉中淡出了我们的生活,也渐渐地淡出了我们的记忆,拾起几片记忆的碎片,许多年前电影带来的快乐重新溢满心田。

第四篇: 渐行渐远的打铁匠

在阜宁吴滩小街的巷子深处,有一间铁匠铺,每天总会传出叮叮当当的打铁声,夹杂在冬季的寒风中显得寂寥而单调。铺子的主人叫王夕虎,从16岁起跟父亲学艺至今,已经整整过了半个世纪。

昨天上午,春雨绵绵,记者在小巷里七拐八弯才循声找到了王师傅的铁匠铺。门面不大,也就十多个平方。靠墙是一个电动锤,对面墙角安放着铁匠炉,炉火通红,映照在一旁王师傅的脸上。王师傅今年66岁,头发花白,戴着一副颇为斯文的金丝边眼镜。他目不转睛地盯着炉火,不时往炉膛里添加煤块,看得铁块烧得红中带亮,迅速用铁钳夹出,放置在电动锤下击打,顿时火星四溅,铿铿有声。

俗话说,世上有三大苦:撑船、打铁、磨豆腐。打铁,作为一门古老的技艺,曾经是很多人赖以生存的手艺。“我的爷爷、父亲都是铁匠,这个手艺传了好几代人。”王师傅一边用铁锤继续击打着发红的铁块,一边述说着自己的打铁生涯。那时候,周边村里农民用的镰刀、锄头、铲子等农具都是他打造的,时间久了,“王铁匠”的招牌也越来越有名气。王师傅就靠打铁养活了一家人,把儿女拉扯大。

可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很多人都出去打工,加上铁锹、锄头、菜刀这些铁器都可以在市场上买到,打铁铺生意红火的场面日渐淡去。

“现在已经没人肯学这门手艺了。”老王带着些许失落,继续敲打着已成镰刀雏形的铁块。据王师傅介绍,在周边村镇,一共只有一两家打铁铺子还在勉强维持着生计。打铁太苦,现在很少有人愿意去学,更何况普通铁器生产早就被机器取代。王师傅坦言,自己现在也是忙半天,歇半天。“主要是舍不得放下这手艺,毕竟伴了自己大半辈子。”

75公斤的电动锤为老王省了不少力。

为刚打好的鐮刀开刃。

打磨菜刀。

修剪镰刀。

难得回家的女儿王丽萍给老王带来了欢乐。

炉火映红了老王的脸庞。

第五篇:《渐行渐远的乡村》读书笔记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需要写一篇读书笔记好好地作记录了。千万不能认为读书笔记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渐行渐远的乡村》读书笔记,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老夫年届七旬,经历了世事沧桑,看惯了世态炎凉。花开叶落,春去冬。亲人离世,故友分手。若大年纪,早已波澜不惊,心静如水。看淡了人生风云变幻,早没了激情燃烧的岁月。谁知道又让贺晓林的散集搅得心潮迭起,夜不能眠。深藏在心底的过往岁月,如古井波谰,浪花泛起。一圈又一圈的涟漪如同年轮勾起心头那永远难舍的乡愁。

晓林给我寄一本他的散集《渐行渐远的乡村》(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陕西旅游出版社)。从小养成的读书习惯,碰到好的便爱不释手,非要一口气读完不可。拆开包装,一股墨香扑鼻而。封面上,门口的大槐树染满了岁月的风尘,小院里那是从小就住在里面的一坡流水的偏厦,古老的碾盘上是沉睡多时的石碌碌,路边的草丛中能听见蟋蟀在鸣叫,背着手,穿着大裆裤低头迈步的行人,那是到镇上去赶集的二大爷,寂静中听不到鸡叫狗吠,映入眼帘的是《渐行渐远的乡村》……

一本散集,滿纸乡愁情。字里行间勾起我童年的记忆,大事小情都是我儿时的梦幻。迷离的双眸渗出点点泪花,惆怅的心底湧出说不清道不白的酸楚。我哭了!泪蛋蛋里裹着幸福。我笑了!又回到儿时那难忘的时光。好你个晓林,为啥非要把朵爷沉寂的心搅得这么木乱,心底最柔的那根弦也让你拨得颤悠悠的。

夕阳西下,火烧云染红了西边的天际。极目南眺,啊!那是我渐行渐远的乡村,那是我亲亲的故乡,那是生我养我魂牵梦绕的家乡。那里有黑池的餬饽、坊镇的踅面、路井的辣子豆腐、还有桥头河的大白菜。村头那口岸边有棵桑椹树的池塘还在吗?我曾牵着大黄牛在池边饮水,偷着下涝池游泳被妈妈追了半条巷子挨打。门口的老井还在吗?甘冽清凉的井水熬出的小米粥又香又甜,真的不要搁碱面。巷院里的大哥大嫂、五叔十婶你们还好吗?

晓林出生于1972年,那一年我离开妈妈和那个小村庄,背井离乡到韩城当了一名煤矿工人,从此,真的与家乡渐行渐远。和晓林相识于《金水学》,虚长2岁,算得上忘年之交,虽未谋面,却已神交。大概出于偏爱和乡党之缘,非常喜欢晓林那透出浓浓黄土味的作品。前年,我曾写了一篇,《昨日丝弦入梦一一贺晓林作品欣赏》(金水学2161128)。今天又重新翻开一看,显然那时对晓林学创作的认识仍显浮浅和潦草。

《渐行渐远的乡村》应是散类集,包括叙事类和抒情类散。可以看出,晓林的大部分散以写人记事为主,对人和事的描写突出、具体,同时表现个人的认识和感受,字里行间充滿激情、深沉和饱满的感情。晓林能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创作的目的在于它的审美价值,其所以喜欢晓林的作品,是因为他的作品让读者感受到审美的体验,有思想上的共鸣。跟着作者的思想感情跌宕起伏,和作品中的主人公一块哭,一块笑。我想,"味同嚼腊,束之高阁。"与"津津有味,爱不释手。"正是读者对作品审美体验的诠释吧。

大多和我同年龄段在外工作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经历,从小生活在农村,犁田耙耱,春种秋收。出于某种机缘,离开农村,外出工作,但父母亲还在农村,根还在黄土地里。虽然居住在城市中的高楼大厦里,骨子里如烙印般的乡愁之情却永远扎在心里。乡愁是与生俱的一种情愫,越是年龄愈长越发浓烈,有时候会让你寝食难安,不经意间的触动会让你潸然泪下,晓林的作品恰好戳在了人心底最深最柔的地方。

开篇《渐行渐远的乡村》一下子把你的灵魂甩在了记忆中的小村里。东方欲晓,雄鸡高唱,羊儿咩咩,黄牛哞哞。麦浪翻滚,玉米拔节,棉花似雪,果实累累。老爷爷烟袋锅叩响,老婆婆纺线车吱扭。屋顶上炊烟袅袅,巷院里狗吠鸡叫。夕阳下农人归,池塘边毛驴撒欢。远处传秦腔的高吭,笑声中透出丰收的喜悦……这一切的一切真的已渐行渐远。母亲健在的时候,那里是我的家乡。妈妈走了,那里成了我的故乡,回家的脚步越越少。村头的小学校人去楼空,许久没有朗朗的读书声了,听说孩子们都去镇上和县城上学了。村落里几乎看不到小伙子,都去外地打工了。田野里只有老头老妇在忙碌着。小时候偷着游泳的池塘填平了,巷中间那口曾经天旱救过命的古井也被填埋了。钢筋水泥楼房取代了传统的`农家小院,农耕明在逐渐消失。也许我们的子孙后代只能在博物馆看到牛驴骡马的动物标本了。晓林说,"乡村是社会的缩影,乡村是中华传统的发地。……曾经美丽的小村庄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荒芜的村庄、留守的村庄和记忆中的故园。"明的发展伴随着传统的失落,是喜?是忧?不得而知。

合阳这块黄土地是晓林创作的泉,他生于斯,长于斯,创作选材在于斯,这也是他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晓林极好的把握了创作的取材角度,生活中那些极能触动人灵魂内核的人和事,它们中有的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有的动人心魄、豪情激扬,有的发人深思、启人心智,有的促人警醒、幡然醒悟。晓林的每一篇作品,写的都是身边的事和身边的人,都是熟悉的经历过的生活,因而他的创作才能得心应手,水到渠成。他善于观察生活,留意生活,积累生活,积少成多,积腋成裘。在他的作品中你看不到假、大、空。叙述的事真实、贴切,笔下的主人公栩栩如生。我们在作品中看到了《母亲的手》,"凭一把小剪刀、一枚顶针和一个捏子,还有红、黄、绿的染料,把花馍捏到了北京。"母亲用她的一双手撑起了家,撑起了生活,撑起了儿女的天,一个极其普通的母亲形象在读者的心里却显得无比伟岸高大,因为那是我们的娘亲。我们认识了命运多舛,为人正直,是非分明的大伯父。我们看见了忍气吞声,小心谨慎的志毅伯,一个小人物折射出那个年代的疯狂和荒唐。还有会纳布鞋的老爸和憨憨的晓武。从外曾祖和鲁讯先生的交往中,我们又看到了一个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人形象。这一切,不就是"学创作于生活。"的最好论证吗?

在艺术门类中,戏曲用声腔和肢体讲故事,影视用画面讲故事,学则用语言和字讲故事。全国散学会会员李宗奇先生说,"晓林的散,不论写亲情、友情还是风土人情,语言随性、常态、温润,不做作,不妩媚,土土的,涩涩的……,这种透着质感的语言,正是的血脉与精气。"一个"土"字和"涩"字,提炼出了晓林在作品语言上的精髄。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同时,一方水土也彰显出语言上的地域特色,巧妙地运用语言上的地域特色,也成为学创作中的一大亮点。老舍先生用北京官话创作的《四世同堂》,你能感受到北京语言中"儿"话音的特色。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一看就知道是描写陕北的作品。晓林的散作品透出浓浓的黄土味,他的语言不温不火,不惊不乍,平铺直叙,情并茂,亲切贴心。他在修辞的语言运用上炉火纯青,得心应手,随意拈,恰如其分。没有过多的华丽词藻的点缀修饰,没有一口气念不完的倒装句,也没有貌似时髦的现代网络用语。不娇柔,不做作,不哗众取宠,不故作媚态。读他的作品,就好像在田间地头和老农谈风调雨顺,牛肥马壮。像坐在热炕头和老奶奶聊家长里短,儿娶女嫁。像久违的朋友见面推杯换盏,互诉衷肠。农民的语言往往粗糙中透出哲理,一句话引伸出一个道理。就像《引火》中母亲说的"树大分杈,子大分家,家家一个理。"还有大伯父说的"踢踢骡子好拽(音读e)手。"这样的语言既丰富了作品的看点,又显得浅显易懂。千百年流行在关中道的方言俚语,同样也是民族语言化中的一粒珍珠。《吃咧么》、《趣说咥》,让人一下子回到端着大老碗蹲在门口台阶上,一双筷子挑起裤带一样的然面的人群中,喊一声,"吃咧么!没吃,!咥一碗。"就连《巷子里的吆喝声》也构成了学作品中的吟唱。小炉匠、堌漏锅、鐎猪的、卖菜的,"驴笼头、马岔子、用不成的撩撇子,烂铜烂铁换洋火咧!"曾经熟悉的而又久违了的吆喝叫卖声,仿佛让人又回到了那个天真烂漫的岁月里。偷着拿红薯換老糖,大概这是年少的时候都干过的糗事。突然想起小时候常听到的吆喝声,"染布咧!黑池的染坊咧,谁染毛蓝布哩!"

散创作离不了情感的渲泄和寄托,托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都是散创作的方法和技巧。那些隐藏于字后面的情与思越厚重真挚,越能打动读者,并产生心灵的震颤或引起深刻的记忆。用情虚假,一味拔高,歌功颂德,或情绪低落,盲目贬低,这些都是散创作的大忌,一定要注重个人内心情感的真实抒发和自然流露。

晓林极好地把握了在创作中情感表达的含蓄和克制,而把更多的思考和体会留给了读者。在《引火》一中,通篇没有一句情感的渲染,但却荡起读者心中的波澜。引火是农村再普通不过的一种习俗,从老屋给新家引火,象征着家族兴旺,香火旺盛。但毕竟同一屋檐下的兄弟分家而居,喜悦中夾杂酸楚。晓林没有流露出内心的情感告白,引火的过程却触动了读者的心灵。"巷道里,我提着火盆先行,弟弟紧随身后。天很冷,但是还好,满天星斗,注定今天是个晴朗天。出了巷子口,我转身把火盆交给弟弟,并默默地护送他走向新居,为的是顺利把这盆有着老宅先祖灵气的火带到他的新居。"短短的一段字,把时间、地点、人物、事、过程、动作、心理等,全部展现在读者眼前,极富画面感。无言胜有声,无情胜有情。体会到的是同胞兄弟血浓于水的手足之情,真的让人泪眼濛濛。

在《志毅伯》中,晓林用反衬的手法表现出不同的情感体会。志毅伯年轻时的遭遇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冲击,为他感到不公和同情。在儿子的婚礼上,"凯丰携着娇妻给坐在轮椅上已是滿头的老母亲鞠躬,喊了一声"妈!"便再也抑制不住激动的情绪,双膝重重跪在地上,头磕在地上,泣不成声。"读者看到这里也不禁潸然泪下。2017年,《韩城学》发表了晓林的《晓武走了》,在韩城学圈引起轰动,阅读量达几千人次。晓林笔下的晓武,虽然智障,却忠厚善良,为人诚实。母亲去世,憨憨的晓武撕心裂肺的号啕,"我没有妈咧,我咋成了没妈的娃咧。"闻者无不为之动容。晓武外出打工不幸身亡,一个纸糊的偶人成了他的冥妻。看完了,读者的心却却久久难以平静。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晓林曾有20年戏曲工作实践,在线腔戏曲天地里,竹音丝弦绕梁,鼓钗金石齐鸣,十字架上,丝线缭结。幕后操偶挑线,台前栩栩如生。后因生活所迫,遂下海经商,"记得刚离开剧团时,我的心里很痛,那是一种痛彻心扉的痛。","一首经典的唱段在梦里唱醒了我,转身间才知道脖子下的枕巾已浸湿一片。我的眼眶湿了,心也湿了。好恨呀!既然离开,何必再入梦。"内心情感世界的独白和抒发油然而生,且给读者思想带强烈的冲击。

《渐行渐远的乡村》的出版,对晓林说"我的学梦才刚刚迈开一小步。"一个土生土长的合阳人,乡亲、乡愁、乡情是他永远难以割舍的情怀,也是他学创作永恒的题材。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的乡村永远不会远去。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纪委选调面试题范文下一篇:将相和讲课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