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消除幼儿分离焦虑

2023-03-23

第一篇:如何消除幼儿分离焦虑

如何消除幼儿分离焦虑

《如何克服幼儿分离焦虑》

分离焦虑是幼儿入园初期常见的现象。目前“如何缓解幼儿的分离焦虑”已成为幼儿园、教师、家长十分关注的问题。我们将从幼儿分离焦虑的现象、影响入手,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着重对幼儿园工作及家庭工作两方面进行剖析,探讨克服幼儿分离焦虑的策略。 * 什么叫分离焦虑

幼儿与抚养者之间分离时,往往会产生恐惧感和不良情绪。具体表现为饮食减少、睡眠不安、情绪不稳、少言寡语,甚至是拒绝进食。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不良的情绪对人体健康十分有害,它会造成人心态失衡,还会促发和加重许多疾病。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幼儿分离焦虑引起足够的重视。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早期的分离焦虑如果比较严重,会降低幼儿智力活动的效果,甚至会影响将来的创造力以及社会的适应能力。因此,在早期减少幼儿的分离焦虑对他能力的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解决好幼儿分离焦虑问题,对幼儿园、家庭、幼儿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 消除幼儿分离焦虑的方法与措施

消除幼儿分离焦虑,有助于幼儿愉快地参加幼儿园组织的各种活动;有助于幼儿与教师及同伴建立良好的关系;有助于幼儿身心健康。为了尽早克服幼儿的分离焦虑,帮助他们建立新的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在实践研究中归纳了几点分离焦虑的缓解策略。

一、 幼儿园方面的措施

幼儿园是幼儿第一次较正规地步入集体生活环境,对培养幼儿社会能力起决定性作用。同时幼儿园生活也是幼儿成长过程中一个关键转折期。当幼儿走出围着他转的家庭,走进集体生活,开始他的新生活时,由于幼儿自身条件和所处环境的不同,幼儿新入园时的表现也各不相同。对初入园的幼儿而言,幼儿园是一个陌生的环境,幼儿心理上难免会有不适应。他们一生中最大的“分离焦虑”往往就是这时产生的。由此可见,幼儿园的工作至关重要。 在幼儿园老师会这样做:

(一)创设轻松愉快的物质环境

1、庭院户外活动

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小孩生来就是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围绕“玩”是幼儿的天性,为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可增添一些游戏设施、器材,如“攀登架”、“汽车”等,使幼儿在自然环境中自由娱乐。它与机体的快感相联系,可消除紧张状态,从而缓解分离焦虑。

2、活动室布置

根据新入园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需要,精心布置活动室和设置活动角。在活动室墙面上可贴一些可爱的小动物形象,有趣的故事情节,让墙面说话,调动幼儿的兴趣。面对眼前花花绿绿的世界,可以暂时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提供新颖、丰富多彩的玩具。现代家庭中常见的电器、桌椅、床铺、小厨房等,这些设施能使幼儿体验熟悉的生活环境,减少对新环境的陌生感,有利于缓解分离焦虑。

(二)幼儿教师应采用的方案

1、感化幼儿

分离焦虑是幼儿的心理特点及早期经验缺乏所致。因此教师会理解、接纳幼儿。要善于向幼儿表达喜爱之情,可多用拥抱、拉手等肢体语言,多用温柔亲切的语言,尽量满足幼儿的合理要求。通过互动初步培养幼儿与教师的亲切感,让幼儿感到教师的友好,转移幼儿对亲人的依恋,以帮助幼儿缓解紧张的情绪。研究发现,当幼儿与抚养者分离时,如果有其他人陪伴,就能减轻他们的分离焦虑。因而分离焦虑的反应强度也降低。而且幼儿分离焦虑随年龄的增加而逐渐下降。3-5岁幼儿的分离焦虑程度较高。幼儿入园后的情绪可以因教师的照顾而得到缓解并最终消除。

2、采取针对性措施

老师面对幼儿的焦虑情绪,会分析幼儿的个性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消除。 ⑴依恋型的幼儿。

这类幼儿表现为:第一天上幼儿园与父母难舍难分后,就紧紧地跟着第一个接她的老师,吃饭、睡觉都要老师陪,一刻见不到就着急地哭:“那个老师呢?那个老师呢?”并且几天都是如此。对于这类幼儿,教师不能一味地安抚,在她情绪相对稳定后,会多引导他与其他小朋友接触,通过一些游戏活动使其融入到小朋友之中,让他体会到老师是大家的老师,不是他一个人的老师。

⑵自由型的幼儿。

这类幼儿表现为:个性格开朗、颇有些小男子汉气。一来到幼儿园看到有许多玩具开心得到处翻到处跑,按照自己的意愿来选择,这类幼儿基本没有焦虑情绪,比较好带,但他没有上幼儿园的概念,老师依着他他就很高兴,不依着他,可能会大哭不止,甚至回家会说:我不上幼儿园了,老师不好„„之类的话。这是需要您多与孩子和老师沟通,共同分析不良情绪产生的原因,鼓励孩子来园。

⑶抗拒型的幼儿。

这类幼儿表现为:一直大哭不愿进教室,好不容易哄进来,发现上当后就躺在地上,来回打滚不肯起来。对于这类幼儿要转移想家想父母的情绪。老师会用音乐来吸引她、稳定情绪,或者带他们到户外玩滑梯、荡秋千等,分散他们想亲人的心情。

⑷絮叨型的幼儿。

这类幼儿表现为:天天都是边哭边问:“我妈妈怎么还不来接我,我要回家„„”而且是反复地说,只有在家长快来解释才好一点。这类幼儿往往觉得不安全才不停地说,可给他创造一个熟悉的环境,以帮助他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给他的杯子、毛巾等贴上可爱的小标志,告诉他正确地取放方法,消除他的不安全感。

⑸孤独型的幼儿。

这类幼儿表现为:虽没有过多的反抗,却是极不情愿地进来的,坐在那看着其他小朋友游戏、活动他却不参与。这类幼儿可到活动区里充分发泄自己的情感、可以到这里哭一会儿,将真实情感表达出来。这样慢慢地幼儿就会由相信到接受你了,愿意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你。

3、家园沟通

教师会与家长进行密切的联系,了解幼儿的个性和生活习惯,从而进行正确指导。目前,家长为使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基本上都知道提前带幼儿参观幼儿园熟悉环境。与之相对应,幼儿园会通过家访等形式,消除幼儿对教师的陌生感,教师也可以了解幼儿的个性特点,便于因人施教。教师与家长个别交流等形式反馈幼儿的在园情况,并及时了解幼儿在家表现,以便家园更好的配合,帮助幼儿克服分离焦虑。

二、家庭工作

幼儿进入幼儿园,就要由家庭个体生活转而去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家长应主动配合幼儿园,改变幼儿家庭生活的随意性,制定与幼儿园相仿的作息时间制度,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提高幼儿的人际交往技能等,缩小家园生活的差异,使幼儿更适应幼儿园,缓解幼儿的分离焦虑。

(一)消除家长的分离焦虑

把幼儿送幼儿园是幼儿实现社会化的重要一步,这对幼儿终身发展十分有利。家长要克服自身的焦虑情绪,因为家长的焦虑情绪会影响着幼儿的情绪。因此,在做入园准备时,教师也要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家长。教师首先用自己耐心细致的工作建立起家长对幼儿园的信任。第一次家访时认真倾听家长对自己孩子生活习惯和脾气禀性的介绍,然后善意的提醒家长为幼儿做一些入园准备。如准备一些替换的衣服,准备一样心爱的玩具等。家长感到了教师工作是非常细致周到的,从而对教师产生一定的信任度,缓解心中的焦虑。此外,家长参与幼儿园活动,体验幼儿园生活,教师及时与家长交流幼儿的在园情况等,都能有效缓解家长的分离焦虑。家长了解幼儿园,就能配合幼儿园开展一些工作。如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态度,用实例和浅显的故事给幼儿讲道理,倾听幼儿说话以便了解幼儿在园活动情况和感受等。这些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幼儿的分离焦虑,使他们更快地适应幼儿园生活。

(二)适时分离

根据幼儿产生的“妈妈不见了”的倒退行为,在入园前可以用玩“捉迷藏”的游戏来化解这种倒退,增强幼儿对永久性客体的认识。父母可以先在熟悉的环境如家中、家附近的空旷地带幼儿一起玩捉迷藏,让幼儿找藏起来的父母一方,为了安全起见,父母中的另一方可以陪着幼儿一起找。以后慢慢移至不熟悉的环境而人又不是太多的地方玩捉迷藏。其目的就是为了增强幼儿对永久性客体的认识。知道只要妈妈是存在的,即使有一会或一段时间看不见了,妈妈最后还是会出现的,以减轻幼儿“妈妈不见了”的担忧,为亲子分离做准备。

(三)调整生活习惯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陈帼眉教授提出:幼儿在家的生活习惯与作息制度以及幼儿独立的生活能力,也影响幼儿的分离焦虑。幼儿对父母的依恋,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父母能满足他们生活的需要,如吃、喝、拉、撒。正因为如此,才使幼儿逐渐地产生依恋父母的情感。所以在幼儿入园前,家长应给予生活技能上的指导。如独立入厕,独立穿衣,独立吃饭,独立入睡等,不仅可以培养幼儿独立性,同时增强了幼儿的信心,从而减轻幼儿心理负担,使分离焦虑有所缓解。

(四)熟悉幼儿园生活环境

幼儿初入园时,为了消除幼儿本能的对陌生环境的不安全感,害怕感,我们可以在其中增加认知因素,化陌生为熟悉。情绪是由这种评定引起的,可以简单表示为“情境--评估--情绪”。因此根据这个理论,我们在幼儿入园前的

7、8月份应当带幼儿提前熟悉幼儿园及其周围的环境。父母可以利用星期

六、星期天或吃完晚饭散步的时间带幼儿步行到幼儿园参观、游玩,以熟悉环境产生安全感。回家后可以和幼儿一起谈话,让幼儿慢慢产生去幼儿园的路线表象以及有关幼儿园的表象。对幼儿园产生一种良好的评估,有利于幼儿入园时良好情绪的发生。根据幼儿这一特点,我园9月初开展幼儿入园适应期——家长陪同幼儿一起来园参加活动,逐渐使孩子能够心情愉快的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五)加强人际交往

现在的幼儿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生活的空间缺乏同伴之间的交流。幼儿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如果不同他人交往,他就找不到安全感和归属感。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对亲人的依恋一方面与家庭教育方式有关,另一方面与幼儿成长过程中接触社会的程度有关。幼儿如果平时较少接触家庭成员以外的人,较少参与外界的活动和接触外界的事物,在面对陌生人,陌生的环境就更容易产生分离焦虑。所以,幼儿在入园前,家长应有意识地扩大幼儿活动的空间和交往的范围,使幼儿初步建立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和交往的安全感。

(六)坚持送幼儿入园

实践中发现,幼儿在初入园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分离焦虑,其中哭闹是幼儿入园初期最普遍最典型的情绪反应和行为表现。有的家长坚持天天送幼儿入园,经过一段时间幼儿已完全适应了幼儿园生活。还有少数幼儿由于父母的一时不忍心,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导致每次来园都哭闹不止,形成恶性循环。所以幼儿在入园前,家长也应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坚持每天送幼儿入园,帮助幼儿迅速融入集体生活

通过以上的方法和策略,幼儿减轻了入园时与亲人的分离焦虑,并能愉快的适应幼儿园生活。幼儿园与家庭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及态度不仅为幼儿在幼儿园健康成长打下基础,而且会让幼儿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为幼儿终生发展及塑造他们完整的人格奠定良好的生理和心理基础。

第二篇:如何消除幼儿入园分离焦虑

 建立师幼依恋是良方

早上幼儿园门口传来一阵阵哭闹声,“我不去幼儿园,回!回家!”伴随着哭闹声潼潼被妈妈抱到了班级门口,只见他满脸泪水,使劲搂着妈妈的脖子,嘴里还不停的重复着那两句话,“回家!不上幼儿园!”看到老师他的哭声更大了,小脸紧紧贴在妈妈肩上。连头都不肯抬,不管妈妈和老师怎样哄劝都不肯松手。站在一旁的爸爸实在没办法,只好使劲掰开了他的手,老师趁机把他抱过来。在老师怀里,他的小手小脚乱踢乱打,大声哭喊着“找妈妈,回家!”为了分散幼儿注意力,老师把潼潼抱到座位上,给他拿来玩具盒和小食品,结果他把这些东西一下推到了地上。这个早上,教室里还不时传来潼潼的哭闹声。

“痛”并进步着:走进幼儿园,只幼儿向正式的社会生活迈出的重要一步,是幼儿人生的一个重大转变。

9月,许多满3岁的小宝宝开始进入幼儿园,着意味着幼儿向正式的社会生活迈出的重要一步,是幼儿人生的一个重大转变。然而,幼儿园总是出现哭闹声或情绪低沉的现象,某些幼儿甚至会出现大小便失禁的现象。潼潼的现象是幼儿入园分离焦虑的典型表现。

幼儿出生后,主要抚养者照顾幼儿,满足幼儿的身心需要,因此,幼儿与主要抚养者建立亲密的感性连接,产生依恋关系。当幼儿与主要抚养者分离,进入幼儿园这个陌生的环境时,幼儿产生分离焦虑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不同的幼儿焦虑行为也有所差异,大概可以归纳为两种:

哭闹型:这是极为典型也最易引起关注的一大类,其主要外显特征为大声啼哭,有的同事伴有跑跳、撕扯家长、踢打老师、摔打玩具等行为。根据幼儿哭闹的时间长短和是否持续,我们将其细分为短暂哭闹型、持续哭闹型两类。在特定时间段或由于某种特定时间的触发出现短时间哭闹的,我们将其归为短暂哭闹型。而像潼潼那样长时间哭闹的,我们称其为持续哭闹型。

第三篇:消除新生入园的分离焦虑心得体会3篇

消除新生入园的分离焦虑心得体会

当孩子离开自己依恋的亲人,来到幼儿园这个陌生的环境,会产生许多不适应的情况,如:恐惧、哭闹、少言寡语、进食量少、不进食等现象。这种在生理、心理上不适应的状况我们把它称之为“幼儿的分离焦虑”。如果不能很好地缓解这种焦虑将会影响到幼儿身心的健康,如何有效地帮助幼儿减轻分离焦虑,使幼儿很快的适应幼儿园生活呢?下面结合工作实践,笔者从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出发,谈谈在工作中如何帮助幼儿克服这些困难。

1

做好幼儿入园的前期准备

1.1建立新生档案

为了减少幼儿入园的不适应的强度,缩短不适应的时间,对新生进行家庭访问,与家长交流,提前了解新生儿身心发育和健康状况,了解其家庭背景、生活习惯,特殊需要,建立新生档案,使班里的教师共同掌握幼儿信息,以便教师能有针对性的照顾和教育幼儿。

1.2让幼儿提前感知幼儿园生活

家长可以通过浏览幼儿园的网页了解幼儿园的一些资料,也可以带幼儿到幼儿园参观,认识和熟悉园所环境,看看幼儿园里的大哥哥、大姐姐们是怎样快乐的生活、学习和游戏的。通过幼儿自己亲身感优美的环境创设、好玩的大型玩具、多彩幼儿园生活来激发幼儿入园意愿。

1.3提高幼儿生活自理能力

幼儿园还可以通过家长会、书信、手机短信、网络等形式告知家长如何培养和训练幼儿自己入厕、洗手、饮水、进餐、穿脱衣服等活动。这样为幼儿更好更顺利的在幼儿园生活,

缓解幼儿入园焦虑做好前期准备。

2

环境创设别具用心

2.1利用鲜艳的图案激发幼儿的兴趣,消除焦虑

形象鲜明,色彩艳丽的卡通人物、动物图案,能极大的引起幼儿的关注和兴趣,更有利于有消除或减轻幼儿的陌生、害怕的心理,缓解焦虑。

2.2寓教育与环境创设中,感染幼儿情绪

环境创设中直观的展现教育画面,如:小朋友快快乐乐上幼儿园、小朋友们做游戏、小手洗得干干净净等画面,幼儿在欣赏画面的过程中感受上幼儿园的快乐,感受幼儿园的生活,激发幼儿喜欢上幼儿园的情感。

2.3利用环境创设再现生活场景,消除陌生感

我园除汉族小朋友之外,还有许多来自牧区的少数民族幼儿,他们只会说自己的母语,一句汉语也不会说,环境创设中我们加入很多少数民族生活的元素,如:墙面画中有带花帽的维吾尔小女孩、穿毡靴的蒙古族男孩、羊群、毡房等。温馨一角张贴着孩子们的全家福,手工区有蒙古袍、冬不拉、小挂毯等。当少数民族小朋友,看到这些熟悉的物品和生活场景,更多了一份熟悉和安全感,他们会自发的用自己的语言三三两两的交流着,畅谈着。他们在看一看、说一说中认识了新朋友,熟悉着幼儿园,感知着着这个新的场所和集体生活。

3

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家庭中孩子们信任和依赖爸爸、妈妈,而离开熟悉的家庭来到陌生的幼儿园环境,孩子们因陌生而紧张、恐惧,产生分离焦虑,老师应积极发挥主导作用,让幼儿更快对自己建立好感,产生信赖。

3.1要多接触幼儿,给其关爱,稳定其情绪

3-4岁幼儿情绪的动因是处于以要为满足生理需要,向社会性需要的过渡时期,老师一定要多抱抱、多亲亲、多看看这些幼儿,或者多摸摸这些幼儿的头,多一些这样的身体接受,孩子们就会感觉到老师对他们的友好和关爱,心理得到了满足,更容易稳定他们的情绪。

3.2消除周围环境的不良影响和感染

幼儿情绪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和感染,老师应尽快的将幼儿组织起来参与各种活动,让适应力较快的幼儿专注到活动中来,而不受哭闹幼儿的影响

,同时让孩子们的快乐活动来影响哭闹幼儿,感染他们、转移他们的注意力,最终参与到活动中来。如:唱歌、做游戏。带领幼儿到户外去玩大型玩具,捡树叶等,哭的幼儿看到别人玩的很开心,自己也慢慢心情平复了,也参与到活动中来。

3.3教师要对幼儿保持亲切和蔼的态度

老师的亲切和蔼的态度对幼儿的情绪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别看幼儿年龄小,但他们对老师的表情非常敏感,他们能够察觉到教师的眼神,面部表情,或轻微的手势和表情动作,刚入园的幼儿离开亲人到这个陌生的环境心中充满了恐惧和焦虑,有些孩子表现为哭,有些孩子表现踢门、打人、挖人,有些幼儿表现为摔东西,班里乱作一团,作为老师,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成人的情绪影响着孩子们的心理。老师要理智的对待每个幼儿的态度,耐心关心幼儿,发现其优点,给与帮助,孩子对老师的态度是敏感的,当他们感到老师是发自内心的爱自己,关心自己,孩子们的就会对老师产生信任,建立依恋的情感。

3.4教师应积极地与家长建立合作关系,有效指导家长,家园合力共同帮助幼儿减轻入园焦虑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学校领导家庭”,幼儿教师懂得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掌握科学的幼儿教育的方法,教师通过自己班级的QQ群、微信群、电话、家访等方式指导和帮助家长。幼儿入园焦虑

不止出现在幼儿身上,也表现在不少家长身上。家长的焦虑主要表现为:心神不定,与孩子依依不舍;心中牵挂,反复询问、叮嘱教师;心中内疚,对孩子过分迁就,等等。这些焦虑表现会不知不觉地感染孩子,加重孩子的适应困难,延长孩子的入园适应期。首先消除家长自己的入园焦虑,能够平复心情,坦然面对,其次帮助家长以积极的心态,科学的方法,与老师形成合力共同帮助幼儿减轻分离焦虑。

3.5汉族教师应主动掌握蒙语、哈语、维语简单的日常用语

汉族教师应主动掌握蒙语、哈语、维语简单的日常用语(如:请吃饭、睡觉、喝水等),这样可以和少数民族幼儿进行简单的交流,从而保证了一日生活的顺利开展,由此避免和减轻了少数民族幼儿因语言不通而产生的陌生、害怕的心理。

4

做好常规工作

对于刚入园的幼儿,建立常规是十分重要的,幼儿园的常规是按照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的需要,做出的符合科学的合理安排,使幼儿生活在其中,人在一个有规律的环境里生活,才会感到安全,幼儿每做完一个活动后,知道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心中有数,感觉才安全的多,良好的常规能使神经系统得以有益的调节,促进身体健康,使幼儿能更快的融入幼儿园生活。对于刚入园的幼儿,我们要耐心的指导他们,尤其是对生活自理能力差的幼儿,晚入园的幼儿,听不懂汉语的幼儿,要格外的关注和帮助他们,积极引导他们尽快理解和掌握,并按照常规的要求去做。比如:进餐时我们会教幼儿正确的进餐姿势:一手扶碗,一手拿勺子。由于方法正确,就更大程度上避免了撒饭这种事情的发生,从而也避免了幼儿由于撒饭而产生的紧张、害怕的心理。

工作中做一个有心人,相信办法总多于困难,用自己的真心去感染孩子们,相信爱是一定会被感知的,在老师们的努力下,孩子们一定会克服分离焦虑,在幼儿园快乐的生活。

消除新生入园的分离焦虑心得体会

宝宝初次入园时,由于周边环境陌生,往往会产生恐惧感和无助感,从而整天大哭大闹、吵着回家或者沉默寡言,出现一系列的负面情绪。但专家表示:“家长要学会接受孩子的哭。哭是孩子的权利、是孩子的需要,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阶段。面临孩子的入园焦虑,家长和幼儿园的任务,不是阻止或杜绝孩子们的哭声,而是帮助他们更快地适应幼儿园生活。”

从孩子的社会性发展角度来看,3岁儿童的交往范围还主要停留在家庭中。因此入园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孩子小的时候,得到长辈们悉心的照料,是全家人关注的中心。可在幼儿园面对的是陌生的环境、陌生的老师和小朋友,他们要适应幼儿园里的日程,遵守幼儿园的常规,跟小朋友们一起分享老师的注意力和教室里的玩具、书籍……这一切,对于一个两三岁的孩子来说,是非常不容易的。”

对于孩子的焦虑心情,家长首先应给予充分的关注和理解。

宝宝第一次入幼儿园由于与爸妈分离所产生的一系列焦虑情绪的反应都是正常的,毕竟第一次离开了熟悉的家庭环境,离开了爸妈,进入一个陌生的地方,接触陌生人,并且还要逐渐学会独立照顾自己。习惯的养成至少是需要21天,所以要坚持送宝宝上幼儿园,切忌三天打渔两天晒网。送下宝宝,立刻离开,否则会引起宝宝情绪的反复。

1、要让宝宝有心理准备

宝宝平时对爸妈的依恋很强烈,让他们一下子离开爸妈,会使依恋感受阻,产生分离焦虑症,因其不安全感。因而让宝宝对上幼儿园提前有个心理准备是非常必要的。爸妈可以在假期里或开学前带宝宝到即将要去的幼儿园里转一转,玩一玩,让宝宝先熟悉一下幼儿园的环境。

2、培养宝宝独立能力

在家中给宝宝一定的独处时间和空间。例如在客厅的一角,利用橱柜或桌椅隔离出一个独立的空间,让宝宝体验在视线中感觉不到成人注视的情况,在那里游戏、看图书等,培养宝宝的独立能力,减轻对成人的依恋感。

3、消除疑虑产生信任感

让宝宝对幼儿园产生期待感,认为在幼儿园中老师是可以帮助自己的人,相信哥哥和姐姐也都是在幼儿园中快乐地学会本领的。

4、培养自信自立的能力

爸妈还可以培养宝宝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如穿衣、上厕所、吃饭等;培养生活习惯,如午睡等,帮助宝宝增加入园后的心理自信。

5、调整好宝宝的心态

爸妈要调整好心态,给宝宝以积极的暗示。当宝宝对爸妈产生依恋和依赖不想去幼儿园的时候,很多爸妈往往心软、动摇。须知,宝宝虽小,对爸妈的情感、心态却十分敏感,当宝宝察觉到爸妈的心态动摇时,会强化他不愿上幼儿园的想法。所以爸妈应把握好心态,保持愉悦的情绪状态,送宝宝进幼儿园,并对宝宝的点滴进步予以及时鼓励,例如:“今天你只是到幼儿园门口时才哭了一次,真棒”、“你是笑着和妈妈说再见的,好乖”等。

6、教宝宝学会与同伴交往

引导宝宝和老师交往。由于很多宝宝围绕带班老师,有的时候,如果宝宝不说出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可能会被老师忽落。所以爸妈应教育宝宝学会和老师交往,向老师说出自己的需求。在于同伴交往中,要告诉宝宝小朋友之间要相互谦让、合作,有玩具要一起玩,与小朋友之间有了矛盾要找老师,不能打架。

7、随时了解宝宝的心里感受

当宝宝回家时,爸妈可以拥抱抚摸孩子,问他在幼儿园感兴趣事情,了解宝宝的心理感受,及时帮助宝宝消除情绪问题。

消除新生入园的分离焦虑心得体会

幼儿分离了自己的家人,周围的环境变的陌生,小朋友也是陌生的,他那受惊的眼神和不安的表情,反而哭闹的更凶、更强烈。他们失去了感情依托,打乱了他的依恋,从而产生了分离焦虑。

那么家长该如何做呢?为使孩子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家长应该在孩子入园前,对孩子在心理上和生理上进行调整,以减少孩子入园后的焦虑和自卑。

1、鼓励——

家长对孩子上幼儿园的行为表示肯定和赞赏。在和邻居朋友们玩耍时,故意大声表扬孩子认识的小朋友,并得出结论:“难怪呀,原来是上了幼儿园呀,我的宝宝如果上了幼儿园也会很棒的……”这样,孩子对幼儿园会有一种期待的心理。

把孩子要入园当做家里的一件喜事来讨论、迎接:“我们宝宝长大了,要到幼儿园里去学本领啦!”让孩子觉得入园是件高兴的事,使等待入园的过程充满了乐趣。

常常给孩子描述幼儿园的有趣之处,比如,上幼儿园可以认识新朋友,可以跟老师学本领,可以参加各种有意思的活动,有好玩的游戏等等。孩子要是任性、不听话,就对他(她)说:“如果你表现好,才能让你到幼儿园玩。”

2、睡眠——

家长应详细了解幼儿园的作息制度,如:早上入园时间、上下午吃点心的时间、午餐时间、午睡时间等,然后在入园前的两三个月中逐步把孩子在家的作息习惯调整到与幼儿园一致。主要包括:早睡早起,每天午睡,独立入睡,

3、吃饭――

家长在家里不给孩子喂饭,鼓励孩子自己吃。吃饭时间要固定,而且要求孩子一定要坐在餐桌旁吃饭,不能边看电视边吃饭或边玩边吃,吃饭的时候不能随意走动。家长要鼓励孩子对各种不同的食物都愿意尝试,并适当吃一些较硬的或纤维较粗的食物。

4、表达――

告诉自己的孩子:在口渴时会向成人要水喝,身体不舒服时会说出或用手指出具体的地方(例如:头痛、肚子痛等)。孩子如果尿湿了裤子,要及时告诉老师,让老师帮助换裤子。

5、接送――

家长送孩子入园后离开时,应自然地与孩子道别。对那些仍然有些担心的孩子,家长可以答应早一来接他(她)回家,并且要说到做到。家长来接孩子时,不要接了孩子马上就回家。幼儿园应允许家长陪幼儿在户外活动场地的活动器械上玩一会儿。当孩子玩得高兴时,家长要表示应该结束了,并答应他明天再来玩。这样,幼儿可能会“怀念”在幼儿园玩耍的情景。

第四篇:201509小班家教《如何应对分离焦虑》

20150929小班家教知识宣传材料

小班分离焦虑的原因及对策

尊敬的家长朋友:

您好! 金秋九月,桂花飘香。在这美好的季节里,我们相聚在一起。今天我想和各位交流的主题是:《如何应对小班幼儿的分离焦虑》

分离焦虑是指婴幼儿因与父母分离时而引起的焦虑、不安、或不高兴的情绪反应。分离焦虑也可以称为离别焦虑焦。分离焦虑多发生在学龄前期、是新入园幼儿在入园时的普遍现象。分离焦虑主要表现为恐惧、焦虑、紧张、不安、不理睬他人等等。这是幼儿踏入社会的一个必然情绪。 分离焦虑对每个幼儿的影响也有很大的不同。幼儿分离焦虑如果不能得到家长和老师及时的关注,导致幼儿分离焦虑时间过长,就会影响幼儿更早的适应幼儿园的生活,甚至还会影响到幼儿将来对社会的适应力、影响幼儿的发展。所以,家长要和老师一起努力,共同寻找对孩子的有效方法,帮助孩子更好的健康发展。

二、分离焦虑产生的原因

1.生活方式的改变引起幼儿不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当幼儿没有进入幼儿园之前,他们在家的时候,家人对他们无微不至的照顾,甚至把他们当做“掌上明珠”。在家的时候,他们的生活作息会很随意,家人会满足他们想要的东西。当幼儿进入幼儿园之后,他们不能随心所欲,幼儿园会有固定的作息时间,他们就得遵守幼儿园生活纪律与活动秩序。老师可能不会每时每刻都能照顾到每个孩子,他们的每项要求也不可能都能会给予满足,这时就锻炼孩子的独立能力。幼儿园作息时间和他们在家时生活方式也会有很大的区别,这就直接导致了他们不能适应幼儿园的生活,这也是幼儿产生分离焦虑的重要诱因。

2.环境氛围的改变导致幼儿缺乏安全感

当幼儿进入幼儿园之前,他们从小就生活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之中,他们大部分时间与家人和固定的小朋友在一起,活动也会较随心所欲,熟悉的环境给幼儿带来安全感,因此幼儿的生活过的很自由、他们感觉无拘无束。但是面对幼儿园的陌生的环境、陌生的面孔和对陌生人的交流,让新进入幼儿园的孩子感到很神秘但又很紧张。这对于一些每天和家人生活在一起的幼儿是件值得考验的事情。这会使他们产生一种不安全感和恐惧感。此外,由于幼儿刚进入幼儿园,与班里的老师和同学还不熟悉、没有过多的交流、没有形成基本的信任,身边没有父母的照顾,还要学习各种事情,他们就想逃离这陌生的环境。因此,他们在陌生的环境里,会缺乏安全感、甚至恐惧感。这会影响幼儿的饮食、睡眠、或不好的情绪,从而就会产生分离焦虑。

3.教师公平对待及同伴平等相处准则降低幼儿归属感与自尊感

在幼儿进入幼儿园之前,幼儿与父母每天生活在一起,会对父母产生很大的依赖感。很多家庭、父母会把孩子捧在手心里,对孩子千依百顺。父母给了孩子过多的安全感,造成幼儿过分的依赖感、独立性不强。当他们进入幼儿园后,陌生的环境与人让他们有挫败感。同时,幼儿进入校园,老师对每位幼儿也缺乏足够的了解,不能随时顾虑的每个孩子、不能对每个孩子都照顾的那么周到。因此,在家和幼儿园中地位的不同也会导致幼儿的分离焦虑。

4.幼儿的个性差异

幼儿的性格不同。一些性格内向的幼儿大多不愿意主动与人交流、不愿意同老师交流、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内向的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性会更加强烈、他们会更加沉默、有时情绪会不稳定,出现哭闹的情况、甚至有攻击性的行为出现。但性格外向的孩子,会很容易的融入新的环境,适应新的环境结交更多的新朋友,分离焦虑会稍微减弱。

5.家长自身的分离焦虑

分离焦虑通常是指在幼儿身上发生的。但是,有些家长也存在分离焦虑。他们会通过语言、表情、动作等表达给孩子,影响了孩子的情绪。有些家长刚开始送孩子去校园的时候对孩子难舍难分,甚至有的家长会抱着孩子哭泣。这些家长的行为自然的就会影响到孩子,增加了孩子的分离焦虑。

三、缓解幼儿的分离焦虑对策

为了缓解新入园的幼儿的分离焦虑,家长和老师在幼儿进入校园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孩子入园后积极沟通、共同合作,才能使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

1.家园互动,帮助幼儿做好入园的心理准备,家长要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及自理能力

在幼儿进入校园之前,家长要提前对孩子讲诉幼儿园将要发生的事情和注意事项,让孩子提前了解一些,让孩子对校园有美好的憧憬,帮助孩子尽快的融入新的环境。老师和家长也要提前沟通好,让老师更多的了解孩子、老师向家长介绍幼儿园的一些事情。家长要根据老师的介绍,提前做好准备,有目的的培养孩子的生活习惯和帮助他们独立,让幼儿更快的进入校园生活、跟上校园的节奏。家长要有减少对孩子的溺爱,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减少幼儿的分离焦虑。

2.建立和睦友好的师生及同学关系

良好的师生及同学关系可以有效的减少幼儿的分离焦虑。老师要充分的了解每个幼儿的情况,积极热情的与幼儿交流,要有针对性的帮助幼儿融入集体,多组织集体活动,让幼儿与同学有个良好的关系。这可以使幼儿减少分离焦虑。

3.扩大幼儿的社会交往范围

家长要经常带幼儿外出和同伴交往,在与同伴交往过程中,家长要及时的给予引导和帮助,更好的帮助幼儿掌握交往的方式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对于性格内向或依恋家人的幼儿,更需要家长正确的引导和鼓励。多让孩子接触新的事物,与新的伙伴交流,顾虑孩子独立的完成事物并给予激励和肯定,不要过分的溺爱孩子。

分离焦虑是每个幼儿都要面对的问题,只要家长和老师正确的对待就能帮助孩子减少分离焦虑,帮助孩子更好的成长。

谢谢大家!

第五篇:浅谈幼儿新生入园“分离焦虑”的积极应对策略

内容摘要:每年九月是幼儿新生入园的时候。此时的幼儿园常常是哭声一片,有的孩子表现出紧张、不安、恐惧等情绪,有的则会在行为上表现出哭闹,这就是“分离焦虑”。“分离焦虑”给幼儿入园造成了一定的痛苦,对家长的情绪产生困扰,对教师的工作也加大了难度,如何缓解幼儿入园时的分离焦虑,帮助他们尽快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需要幼儿园和家庭双方的密切配合,更需要我们教师的积极应对,机智处理。 关键词:家园合力环境营造游戏活动赏识教育

幼儿园新生入园是其从单一的家庭生活环境迈向集体的社会性生活的第一步。由于生活环境、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生活中心从家庭转移到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幼儿要离开熟悉的环境、亲人而单独生活,一切都是陌生的。他们也如成人一样,当他们感觉到周围的各种环境或事件具有潜在的威胁而自身又不能很好地适应或改变时,就会产生心理压力。诸如上幼儿园时表现出的紧张、不安、恐惧等情绪,在行为上会表现出哭闹,这就是“分离焦虑”。那么,如何让新生对教师、同伴以及园舍等由陌生变为熟悉呢?

一、主动出击,家园合力让孩子自然入境

1、家校联合,达成共识。

为了克服幼儿初入园时不适应,克服他们因为离开父母而产生的焦虑,让他们从依恋父母、家人,转化到依恋老师,我们应积极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通过召开家长会,让家长与老师彼此认识、了解,同时向家长介绍幼儿园需要家长配合的有关事项,以便幼儿园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教育工作,保证家园统一意见,坚定信念。尤其是针对幼儿入园之初哭闹的现象,既要科学正视,又要积极面对。每当此时,家长可以适当地陪伴一下就可离开,并且相信教师一定有能力哄好。有时候,幼儿哭家长也哭,这种情况对幼儿绝对没有好处。有的家长在送完幼儿以后不忍离开,不时地在门口张望,这样只能使幼儿刚刚稳定的情绪又产生波动。有的幼儿入园时较少哭闹,过了三四天哭闹却厉害起来,家长以为幼儿在幼儿园受了什么委屈,就暂时不送幼儿入园了,结果幼儿上幼儿园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其实,幼儿哭闹与反复是正常现象,家长一定要坚持让幼儿入园,幼儿一般会在20天左右的时间里适应幼儿园生活。

2、全面家访,掌控信息。

教师要在开学初尽可能全面展开家访,主动和孩子接触,与孩子玩游戏,或者适当向他们赠送点小礼物,用我们和蔼可亲的形象赢得孩子的好感和信任。教师要保证能准确地叫出孩子的名字,如果教师能准确喊出幼儿的名字,特别是能叫出他们的小名,就能让孩子从被动让你接近到主动靠近你,很快缩短心理距离。同时事先还要了解孩子的特别爱好,向家长了解孩子喜欢吃什么、玩什么,有什么特殊要求,如要上厕所时有什么特征、表情,或会说什么方言等,并做好详细记录。比如孩子往往对某一类甚至某一个玩具情有独钟,教师如能提供类似物品,孩子会顿生熟悉之感。教师如能了解孩子的喜好,并能

及时给以支持、引导,那么就能减少孩子对教师的陌生感,增加对教师的信任度。

有些初入园的孩子特别依恋某个玩具或物品,比如破旧的布小狗、洋娃娃等。这些在成人眼中很不起眼的东西却常常会给孩子带来安全感、舒适感,还会有效缓解他们紧张焦虑的情绪。其实,这是孩子把对父母的依恋情感转移到了某些物品上。我们经过了解得知,一般情况下,这些孩子的父母亲平时工作都很忙,无暇顾及孩子,使得孩子早期生活中对父母的正常依恋无法得到满足。情感的缺失使这些孩子对陌生的环境产生本能的焦虑,转而从物品上寻找安全感。通常这些孩子只有抓着或抱着依恋物才能在午睡时安静入睡。教师要理解孩子的这一行为,只要对安全和卫生无碍,教师就不必过分关注和强化孩子的这一行为,也不要急于用粗暴的方法强制性地要求他们改掉这一习惯,以防止产生新的问题。

3、亲子入园,循序渐进。

在正式开学前,教师可以组织三天亲子活动,活动环节基本按幼儿入园后的一日生活流程进行,但要逐步递进。第一天,可以让幼儿找找自己的动物标志,并把标志贴在相应的小毛巾、小杯子、小床及小椅子上,知道贴有这个标志的是自己的物品,同时开展以亲子游戏为主的活动,主要让每位幼儿在家长带动下参与到活动之中,感受与大家游戏的快乐。第二天,重点让幼儿在家长的帮助下学习一些生活常规,如怎样拿牛奶袋、小椅子以及怎样用水杯接水等。第三天则让家长完全退出至旁观席,通过师幼互动、幼幼互动以及幼儿与环境等的互动,帮助幼儿熟悉和适应教师、同伴和环境等,让他们在自然、宽松的气氛中感到好像在家里或在公共场合与同伴玩耍一样,从而激发孩子对幼儿园生活的兴趣和向往。

二、巧妙布臵,环境营造让孩子安居乐玩

1、硬件创造安全、温馨、舒适的空间

为了减少幼儿的分离焦虑,教师要为幼儿准备适宜的生活空间,在教室环境布臵上应当突出“家”的感觉。创设家庭式的环境,提供安全、温馨、舒适的空间和轻巧、柔性的生活设施,便于新生休息和自主活动。比如在班级环境布臵上选用淡粉、淡绿、淡黄等柔和的颜色为主色调。用这些颜色的花布或是装饰娃娃家的小餐桌,或是装饰家具,不仅美观大方而且有如“家”一般,起到稳定幼儿情绪的作用。又如将幼儿的全家福小镜框布臵在活动室,在区角放臵大量幼儿从家中带来喜爱的毛绒玩具,在班内悬挂、张贴幼儿喜爱的卡通形象,能有效地分散幼儿注意力,减少分离焦虑。多提供软、简单、大型的玩具,少提供硬、精细、复杂的玩具。这些都有助于幼儿在新环境中找到归属感。

我们也要注重班级公告栏的设臵,比如我们可以“温馨提示”:“孩子入园后,家长须离开;心态要调整,情绪要放松;观察要细致,沟通要及时;家园要共育,疏导要耐心;儿童作息时,家园要一致……”“家长离开时,分离要果断,倘若露不舍,哭闹变底牌,幼儿焦虑重,适应会更慢。” ……这些“温馨提示”,为焦虑迷茫中的家长如何帮助

幼儿尽快摆脱分离焦虑期做出了具体指导。又如,“主题活动”栏呈现本周详细的教育内容及教育过程,有题目、有目标、有主要活动安排、有环境与资源、有指导要点,为家园同步教育提供必要的准备。

2、软件营造熟悉的生活场景和心理环境

教师在努力营造孩子熟悉的环境时还要注意隐性气氛的营造。比如,如今的许多家长都很重视对孩子进行音乐启蒙教育,有的甚至从胎教就开始了。家访时,教师可以向家长询问孩子在家里最喜欢听的歌曲或乐曲,为什么喜欢这些音乐,听了这些音乐后他会有什么反应,然后,把每个孩子喜欢的音乐集合在一起做成磁带或光碟。幼儿入园初期,教师可以常常播放这些音乐,组织孩子一起来听,特别是当某个孩子哭闹时,有针对性地播放一段他在家里喜欢听的音乐,有助于转移他的注意力,使他产生对幼儿园的熟悉感与亲近感。但并不是每一个孩子在家里都会听音乐,有一部分家长对音乐并不重视,因此,在家访时教师要作两手准备,对于这些家庭,教师可事先准备一些童谣和歌曲磁带,在家访时送给他们,请他们平时在家中和孩子一起听,让孩子熟悉这些音乐。如果有条件,教师还可以在每个孩子喜欢的音乐前录一段该幼儿说的话,如:“我是某某某,这是我喜欢的歌《两只老虎》。”这样,在刚入园阶段,每一个孩子在班里都有属于自己的音乐,教师可以轮换着播放。每当听到自己的声音,听到自己喜欢和熟悉的乐曲,许多孩子会很快安静下来,并跟着音乐表演和歌唱,许多时候还能吸引别的孩子观看。简简单单的一段音乐,拉近了家庭和幼儿园的距离。

3、主题背景渗透规则和行为养成教育

在亲子入园适应阶段,我们还可以收集第一手资料,将宝宝洗手、排队、上厕所、整理玩具等场景拍摄下来,制成了一幅幅关于生活常规的彩色喷绘,将这些喷绘加上好看的边框,布臵在一楼小班的活动室前的封闭式的走廊里,与幼儿视线平行。这些图经过装饰,张贴得错落有致很美观,布臵成小班生活常识的主题教育环境。许多宝宝在来园、离园时都喜欢带着家长到画前指指点点,不时还能找到自己或自己熟悉的场景,幼儿感到很亲切。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图中还蕴藏着很多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社会规则,这正是小班宝宝需要重点培养的内容。于是教师带领宝宝们阅读着这些以孩子为主人公的系列图画,读着“排好队,一个跟着一个走”、“大家一起玩玩具”……宝宝们看着熟悉的画面,说着图画的内容,自然而然地模仿着这些行为,一些集体生活常规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孩子们渐渐由随意变得有序起来,习惯的养成顺应自然。

三、及时转移,游戏活动让孩子乐在其中

好奇是幼儿的天性,幼儿的注意力也因而比较容易转移。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认识社会的方式。《纲要》指出“幼儿园活动以游戏为主”,“要将游戏贯穿于幼儿的一日活动中”。游戏可以增加幼儿交往的频率,帮助个别分离焦虑的孩子与其他幼儿尽快地熟悉起来。考虑到小班宝宝以平行游戏为主,我们在班上的活动室中可以布臵三个娃娃家,

以确保每个宝宝都能同时到娃娃家去玩,避免因地方小而产生的冲突。娃娃家里的许多布娃娃、玩具等都是收集的宝宝家里的自己最喜欢的玩具,宝宝在老师的引导下喂娃娃、陪娃娃逛逛、送娃娃回家,陪娃娃玩玩具……家的感觉油然而生,这份亲切感占据了宝宝想家的感觉,而剩下的只是玩的乐趣。

当幼儿情绪不稳定时,我们可以组织玩“开火车”的语言游戏,请他当火车头,邀请别的幼儿做小车厢;在音乐活动歌表演时,让能力强的幼儿去邀请他(她)共同表演;角色游戏时,经常让他(她)做营业员、服务员接待其他幼儿,增加他(她)与其他幼儿交往的机会,让他(她)在游戏中体验快乐,认识新朋友。这样不久便能与其他幼儿熟悉起来,并融为一体。 宝宝对捉迷藏的游戏也很感兴趣。老师戴着动物头饰,跟宝宝躲猫猫,宝宝用手遮住眼睛,老师躲好后用语言提醒“宝宝,宝宝,我在这里呢!”幼儿通过声音去寻找老师的位臵,桌子下,钢琴后面,娃娃家里面、窗户外、门后面都是躲藏的好地方,幼儿集中注意力寻找老师躲藏的方位,想家的感觉抛到了九霄云外。 我们还可以组织老师想了许多好玩的集体游戏,比如点名游戏、拉拉手游戏等。游戏情节简单、有趣、宝宝的参与度高,转移了想家的注意,宝宝乐在其中。

我们要每天安排丰富多彩的活动,动静交替,使每一个活动都紧紧相连,让孩子喜欢上幼儿园,幼儿园比家好玩。这样既吸引幼儿注意力又减少他们的哭闹。

四、抓住机会,赏识教育让孩子自信成长

《纲要》指出:“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长期以来普遍存在着的片面重视认知能力的培养而轻视其他能力发展的现象,使儿童失去了很多体验成功的机会。我们应认识到个体存在的差异性不仅表现为发展水平的差异,还表现为能力水平、学习方式等多方面的差异,认识到各种能力培养对儿童发展的作用,使儿童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当儿童体验到“我行”“我能”时,自信也就随之产生了。

对幼儿在园一日表现,努力发现其闪光点,及时予以表扬鼓励。通过各种表扬奖励的办法,引导新生喜欢幼儿园生活。经常对孩子竖大拇指,要把老师对他们的疼爱和关心表现出来,给予孩子充分的自信心和安全感。当教师发现孩子有点滴愉快情绪时,应立刻在大家面前表扬、鼓励孩子,让孩子感受集体生活的快乐和骄傲,并懂得表达出来。同时教师还可通过家校路路通短信平台等通讯方式,将孩子状况及时告诉家长,让家长回家后也能及时鼓励、表扬孩子,拉近孩子、家长、教师这三者的距离。

我们可以制作特别的胸牌或卡片。在了解了孩子的昵称、特别的爱好等信息后,给每个孩子制作一个几何图形或动物剪影的漂亮小牌,将这些信息标注在上面,等孩子入园时作为小礼物挂或贴在孩子身上,这样教师一眼就能看到孩子的一些基本信息。有时,我们还可以设计一些个性化的卡片,如在小贴画上写上名字作为见面礼物或奖品送给孩子贴在他们的背上、衣服上等。如果能在园徽、班徽上贴上他们的名字贴,那就更有特

色了。

另外针对孩子依恋物的现象,教师平时要善于发现孩子行为上的细小变化,一旦发现孩子不依恋某一物品,要及时鼓励和表扬。教师还要提醒家长切不可为了让孩子不再依恋某物,想方设法去购买其他玩具或物品作为替代,因为这样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孩子的情感需求,反而在不经意间帮孩子寻找到新的依恋物。

面对入园焦虑,须及时加以纠正,并围绕孩子实际情况来开展一系列活动,而其中的很多内容都有赖于家园双方的密切合作,才能顺利完成。因此我们提倡更为宽容的教育,对儿童而言,适应问题的解决并不是仅仅针对一次入园现象,而是为了更好地面对整个人生。

参考文献

1、《小班幼儿适应能力培养的实验研究》 上海学前教育网

2、《小班新入园幼儿适应性情况的调查研究 》范秀娟

3、《儿童入学准备状态的理论模型与干预途径》盖笑松 张向葵

4、《家庭功能与儿童孤独感的关系》辛自强,池丽萍

5、《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郭念锋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如何做合格的党员教师下一篇:如何提升学生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