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缺失原因分析论文

2022-04-15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传统文化缺失原因分析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分析高职生传统文化缺失的表现及原因,提出提高高职生的传统文化素养的四方面的策略。【关键词】高职生传统文化素养缺失原因对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积淀下来的丰富的精神财富,其中包含着很多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这些道理看起来很朴素,但它告诉我们做事的原则,对它的继承是当代人安身立命之本。

传统文化缺失原因分析论文 篇1:

试论传统文化对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的影响

【摘要】德育是当前我国教育体系当中的重要部分,本文结合当前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现状,着重分析了德育中优秀传统文化缺失的原因,并从传统文化中挖掘了一些德育资源,进而总结了其对德育教育的影响,仅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德育;传统文化;影响

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留下了璀璨丰富的传统文化,近期人民网的一篇文章《奖孝金引发德育思考》刊载了苏州一家护理院的“奖孝金”制度引争议的消息,中国自古重孝道,反对者认为用金钱换孝心,治标不治本。赞成者认为能够激发道德自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育在我国教育体系当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结合传统文化和高职院校,探讨传统文化对德育的影响。

一、高职院校中优秀传统文化的缺失

当前我国正在积极推进文化战略,加强德育教育,弘扬和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德育教育方面,多年的改革下来,多数学校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是这些成效的背后却隐含着优秀传统文化的缺失。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缺乏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不仅是高职学生,德育工作者同样了解不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很多只是知道一些思想家的名字,停留在比较肤浅的程度。有学者在这方面进行过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半数以上的高职学生未读过《史记》《孙子兵法》等古代作品,教师在德育课堂上也未要求进行阅读,对传统文化的讲解也比较少。

其次,理想、道德方面滑坡。高职学生的成分比较复杂,有经过统招进入的中职生,有普通高中毕业生,还有成人教育学员。成人教育学院暂且不论,高职学生的其他成分在传统的观念当中实质上是比较弱的,容易产生一些心理方面的问题。同时随着年龄增加个体意识增强,功利性较强,追求实惠,而忽视奉献,享乐主义盛行,总体上呈现一种复杂的心理状态,这导致了理想、道德方面的滑坡。

第三,网络的影响。青年学生,是我国使用互联网的主要群体,网络的开放性使得网络上的信息是十分驳杂的,正面的信息将对学生的行为标准,价值理念产生积极的影响,而那些文化垃圾,就可能带偏学生思想,使其走上思想的歧路。

二、传统文化与高职德育的关联作用分析

1、传统文化中的资源

优秀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巨大的价值导向作用,其丰富的道德内涵均能够作为德育教育的资源,用于个人修养、行为品格等方面的塑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爱国情怀。“忠孝难两全”,忠是除孝外我国古代基本道德,体现着爱国主义的核心,典籍《忠经》对“忠”的道德内涵做出了详细的记载。我国的宪法之中也体现着“忠于祖国”的理念。德育教育当中爱国主义始终是重点内容之一,因而传统文化中的爱国情怀可以作为高职德育的素材。

其次,理想素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是自强、自立,把中华民族的人生态度集中体现出来,儒家学派崇尚入世,《论语》等典籍中就有很多立志名句,一些古代名人如司马迁等,历经磨难最终完成了传世名篇。这些自强、自立的理想素质值得当前高职学生学习,特别是我国正处于大变革的关键时期,更需要高职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实现理想。

第三,个人品格方面,自古崇尚诚实守信,“言必信,行必果”。这是优秀传统美德之一,诚信是基本的人格力量,立身之本。当前社会上有着很多失信行为,因此,必须将传统文化中诚实守信融入高职德育教育当中,只有让学生个人具备高尚诚信品德,才能在和谐社会的构建当中出一把力,增强软实力。

第四,孝亲。孝在我国是一切仁义道德的根本,每个人必须要重视,很多历史典故,历史故事当中忠排第一,孝排第二。当前很多人对父母对恩人缺乏孝敬之心,很少感恩。因而就可以利用传统文化中的孝道,培养学生感恩意识,有助于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

第五,道德修养。礼义,在传统文化当中是十分重要的道德修养,中国素来就是“礼仪之邦”,礼是社会人的重要行为规范,而义“舍身取义”则是十分重要价值观念,就是通过礼仪来形成道德约束,调节各种关系。法律虽说可以强制性地约束行为规范,关键还是要靠道德。因而高职德育教育中就需要融入礼和义,吸取其中的营养,做一个有情有义的人。

第六,和谐。仁是儒家学派的核心思想,仁爱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爱,爱人者人恒爱之,强调人与人的和谐关系。墨家“兼爱”同样如此,而道家的“天人合一”则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要和谐。和谐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高职德育教育同样需要引入“和谐”。

此外还有许多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在此不便一一列举。

2、传统文化对德育的作用

结合上文分析,高职德育中,可以利用传统文化来丰富教育内容,因而二者具备紧密的关联度,关系密切。高职德育可以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反过来传统文化同样能够促进高职德育教育的改进。

首先,德育教育的内容可以利用传统文化来进行丰富。从上文可知传统文化中拥有丰富的德育资源。中国传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说属于伦理文化,也就是“崇德”,上文列举的内容可以在德育教育中用作养成精神力量和做人做事导向之用。

其次,拓展了德育方法。从高职学生特点出发,德育工作已经不適合采用传统的方法,比如思想政治课堂上,一味的“我讲你听”,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本身这种德育课程在高职教育体系当中容易被边缘化,如果不创新教法和教学模式很难达到德育教育的效果。传统文化具有隐性教育的属性,学生可以在历史文化当中吸取知识,树立价值观,通过挖掘历史故事,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德育效果。同时还能同很多先进的教学方法融合。比如说情景教学法,学生利用历史名人故事,历史事件等自编自导自演历史情景剧,通过表演感受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价值观念等等,亲身经历要好过单纯的听讲。

第三,传统文化是德育的载体,也就是德育工作者应当把传统文化充分利用起来,并将德育渗透到传统文化中。把德育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吸取精华,提升学生道德修养和个人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

第四,传统文化能够为德育效果的提升做出贡献。从近些年高职德育现状来看,成效良好,但是相比高等院校,差距却相对较大,主要是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决定了德育工作容易边缘化,当然关键还是解决理念问题。在此基础上可以利用传统文化,使学生吸收其中的净化,提升自我,发展生命,成全生命(生命化教育)。

三、结束语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当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德育教育资源,并且具备很强的隐性教育属性,能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高职院校德育虽然在近些年取得了不错的进展,但是在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却是有所缺失的,传统文化中的忠、孝、礼、义、仁等均能够帮助学生提高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进而规范行为,提高思想道德觉悟。显然传统文化对高职德育具有十分显著的作用,希望本文的论述,可以起到抛砖引玉之用。

【参考文献】

[1] 迟会礼, 吕长芳, 陈福刚, 等. 弘扬传统文化创新德育途径——在高职院校开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 理论前沿, 2014,09:48-50.

[2] 黄 凡. 高职院校德育视野下的传统文化教育[J]. 武陵学刊, 2012,05:127-129.

[3] 李 强, 程纤雯. 论传统文化对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启示[J]. 机械职业教育, 2016,10:54-56.

作者:张凌云

传统文化缺失原因分析论文 篇2:

高职生传统文化素养缺失的原因及对策

【摘 要】分析高职生传统文化缺失的表现及原因,提出提高高职生的传统文化素养的四方面的策略。

【关键词】高职生 传统文化 素养 缺失 原因 对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积淀下来的丰富的精神财富,其中包含着很多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这些道理看起来很朴素,但它告诉我们做事的原则,对它的继承是当代人安身立命之本。然而,在当代的高职生身上往往缺少这些营养,本文就高职生传统文化缺失的表现、原因作粗浅的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以求同仁赐教。

一、高职生传统文化素养缺失的表现

为了更好地了解高职生传统文化素养的现状,笔者对广西区内的几所高职院校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的年级既有一年级,也有二年级、三年级,调查的专业既有文科类专业,也有经管类专业,还有工科类专业,样本是比较真实的。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00份,回收问卷2850份,有效问卷 2783份,回收有效问卷占发放问卷总数的92.77% ,本次调查问卷的主要内容包括对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掌握、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传统美德的理解与践行、获取传统文化知识的渠道等四个方面,此次调查结果如下:

(一)高职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认知情况

我们就高职生对中国传统节日、四书、五经、六艺的了解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具体见表1、表2。对中国古代的儒家、道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知之甚少,大部分学生表示对老子、庄子、墨子、董仲舒不了解,曾读过《论语》《道德经》《资治通鉴》《史记》的人较少,分别是7.8%,15.2%,28.4%,32.5%。

以上数据表明:当代高职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认知是知之较少,甚至不知,在他们的知识结构中缺失传统文化成分。

(二)对传统美德的践行情况

“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可以说是中国传统美德的概括,这些传统美德对于我们今天建立一个和谐、互爱、理性的社会有促进作用。当代高职生对传统美德践行如何,我们就他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是否主动帮助同学、是否能做到诚实守信,不欺骗别人等问题作了调查。结果见表3、表4。

从表3、表4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就助人方面和诚实守信方面大部分学生能够践行助人为乐,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但也还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不能够履行。在其他美德的履行情况则不容乐观,有部分同学与同学之间的关系较紧张;有些同学对人对事不能公正合理的对待,而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部分同学不知礼,不守礼,不行礼,对长辈、老师失去了最基本的礼貌,进办公室不敲门,穿拖鞋;有的同学处事不理智,易感情用事,对待父母不是敬奉而是苛责,对待兄长缺乏应有的尊敬;有的同学有时为了自己的眼前利益而不惜损害集体的利益。还有的同学与他人发生矛盾时,埋怨对方并积极进行反击,甚至动用武力解决,对待他人的缺点和错误毫无包容之心,做事缺乏果断,缺乏谦让,凡事都要争。

(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见表5、表6)

由表5、表6可知,高职生对传统文化持认同的态度较高,有67%认同或非常认同中国传统文化,但也有30%多的表示不认同。表6所示,有45%的学生主动提升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但也有半数以上的同学没有主动去提升传统文化素养。对于“你怎样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的问题,有8.35%学生认为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应全盘继承;60.48%的学生认为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要批判继承;25.63%学生认为传统文化时间久远,内容飘忽,没有必要继承;16.54%的学生表示不关心也不认识。

(四)学生获取传统文化的渠道

当今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学生获取某一知识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取,高职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进行,见表7。

传统文化对个人的帮助问题,5.6%的学生认为帮助很大,8.4%的学生认为帮助比较大,45.5%学生认为帮助一般,30.5%学生认为帮助不大,12.5%的学生没有感觉。

二、高职生传统文化素养缺失原因分析

从以上调查数据不难看出,高职生传统文化素养缺失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现象呢?笔者将从主客观两方面分析高职生传统文化缺失的原因。

(一)主观因素

1.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思想的负面影响。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流行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在当下对中国社会包括高职生具有很大的影响。由于高校的扩招,生源减少,高职院校又是最后一批招生,与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学生基础较差,在搞研究、学理论方面高职生比不过本科生,他们在高职院校学习的目的主要是学到一门技术,将来可以在社会上有自己的立足之地。这导致许多高职生在学校学习中只关心经验积累和专业技能的训练,而忽略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

2.浮躁心态导致学生对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产生逆反心理。随着科技、网络的迅猛发展,当前社会已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社会结构和社会利益进行大的调整,社会氛围充斥着浮躁之气,部分高职生存在浮躁心态,他们做事无耐心,沉不下去,做什么都图来得快,不费劲,不费时就好。而传统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哲理深奥,需要用心体验,用脑思考,对于浮躁的高职生来说学习传统文化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在心理上极易产生抵触情绪。

(二)客观因素

1.家庭因素。一是父母的教育观念。在不少家长的意识里,家庭教育的成功似乎就是小孩身体健康,学习成绩优秀、考上重点大学,找到体面的工作。所以家长们关心较多的是孩子的身体健康,学习成绩,而对小孩的品质教育则重视不够,对小孩进行一些中国传统美德教育就更少。二是父母自身水平。父母的文化水平在某种程度可以说是孩子学习的一种资本,目前高职生的父母大多数是50后、60后,由于种种原因,他们没有很好地接受传统文化教育,所以,对孩子进行这些方面的教育就会心有余而力不足。

2.学校因素。第一,中小学应试教育所引致的结果。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从小学、中学到高中一直是应试教育,衡量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是学生考试分数的多少,随之而来的课程设置是考什么学什么,而传统文化教育不是考试的内容,学生在此阶段的学习中很少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第二,对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定位存在认识误区。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突出技能性、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这个培养目标不是说不准确,但由于人们理解的不准确,在执行的过程中极易出现重专业、轻素质,重技能、轻人文的做法,把高职院校当做“职场训练所”,在教学上基本上是纯粹的专业技术教育和技能训练,包括传统文化在内的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往往被忽视,因此,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学习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缺乏主动性,他们的传统文化素养自然也就欠缺。第三,课程设置缺乏相应的传统文化课程。据了解不少高职院校的课程结构大致分为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四大部分。公共必修课主要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与政策课、毛泽东思想概论、道德与法律修养),计算机、英语、体育、心理素质训练、军训等课程,公共选修课理应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而开设的课程,但由于学校教师资源的短缺,开课教师只是根据自己所学的专业和自身的特长而非学生的需要开设的课程,一般较少开设有关传统文化的课程,所以,学生在课堂上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机会就较少,导致高职生传统文化的缺失。第四,高职院校师资薄弱,影响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和教育质量。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普遍趋向年轻化,他们本身就没有较好地接受传统文化教育,自身传统文化功底肤浅,这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也影响高职生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

3.社会因素。第一,社会用人标准的偏颇。从近年来企业招人的情况来看,不难发现,掌握一门技术,如计算机操作、英语口语的人比较受到企业的青睐,而技术一般,综合素质好的学生找工作则并无优势,这无形中强化了重专业、轻人文的思想。第二,快餐文化的影响。所谓快餐文化是只追求通俗、速成,不注重深厚积累和内在价值的文化现象。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网络的发展,快餐文化得以迅猛发展并成为一种时尚,传统文化就自然而然地受到冲击。

三、提升高职生传统文化素养之策略

(一)学生个人层面

要提升高职生传统文化素养,学生本人是关键。高职生首先应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自觉抵制实用主义、功利主义不良思想的侵蚀,树立正确价值观。其次要学会自我调节,使自己保持平稳的心态。文化素养的提升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更是如此,要静下心,只有细嚼慢咽,才能把它转化为自身的营养。

(二)家庭层面

1.转变家庭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念。“教先从家始,正家而天下定矣”。家庭教育在一个人的成长中起到基础性的作用,同样,一个人修养也应从家教开始,因此,家长应转变教育观念,父母要把成人教育放在家庭教育的首位,特别是要让小孩了解中国传统美德的相关内容并将其继承和发扬。

2.父母要自觉提高自身的修养,起好表率作用。作为父母要加强自身的修养,传承好我国的传统美德,在处理家庭人际关系中体现传统美德,做好子女的表率。

(三)学校层面

1.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念。爱因斯坦说得好:“我们切莫忘记,单凭知识和技能并不能给人类生活带来幸福与尊严。”因此,高职教育的理念不应是只给学生传授基本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是要在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先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再学会做事,即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是育人,而非制器。

2.把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完善课程设置。课程是提升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和载体,学校应从学生长远发展考虑,把传统文化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在专业知识技能课程完备的基础上,加大传统文化课程的设置。首先,开设一些基础的传统文化课程,进行通识教育,如大学语文,面向全体学生开设,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其次,开设一些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的选修课,如以中国古代思想为主的传统文化课程,开设中国优秀古典文学作品鉴赏课,通过这些课程向学生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让学生从中得到丰厚传统文化的滋润。

3.提高教师传统文化素养。教师自身传统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效果,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要提高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就需要提高教师自身对传统文化知识的认识水平和深度。首先,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开辟多渠道为教师提供进修学习的机会,例如,可以选派教师到其他高校进行学习,或是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造就一批具有深厚传统文化素养的教师队伍。其次,学校制定相关政策,邀请校外文化名人,名学者作为兼职教师到学校从事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充实教师队伍,提高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效性。

4.拓宽传统文化教育渠道。邀请专家到学校开展传统文化专题讲座,开通校园网络、BBS、博客、宣传教育专栏,通过一些影视节目平台宣传传统文化,让校园充满着传统文化的气息,从而使学生可以从多方面真正接触到中国传统文化,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增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正如张岱年所讲:“如果一个民族具有优秀文化传统,而人们对之无所认识,也就无从萌生民族的自信心、自尊心。”

(四)社会层面

1.完善保障体系,确保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落到实处。所谓保障体系是指保障文化传承良性运行的制度、法律、政策、措施,以及民间传承机制等方面构成。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需要制度作为保障,因此,国家有关部门要建章立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和具体的措施,如“完善名城、名村、名镇保护制度,完善非遗传承人保护条例,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的实施办法;保证传统文化传承的经费投入;如建立统一机构,交流传承经验,宣传传承典型,营造社会氛围等。”

2.政府利用传播媒介的优势大力宣传和弘扬传统文化。当代社会传播媒介资源十分丰富,既有传统的媒介:书籍、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又有现代的传播媒介:个人博客、QQ、电子期刊、视频网站、移动电视等,高职生传统文化知识大部分是来源于影视、网络等媒介,因此,政府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对各个媒介资源进行整合,并根据各个媒介的特点对传统文化进行全方位的、多层面的报道,营造一个浓厚的传统文化宣传氛围,唤起社会大众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增进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3.完善人才评价标准。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综合性的人才而不是单纯的技术开型、经济型人才,因此,应完善人才评价标准,既要强调专业技能水平,也要考虑人的品质,即德才兼备,而且应把品质放在首位。因为一个人能力超强,如果他的品质不好,他给企业带来的危害性就越大,一个人的技能水平可以在短时间内可以提升,但一个人的品质一旦形成也就难以改变。

综上,高职生传统文化缺失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社会各界要想方设法提升高职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使之较好地承担社会建设的重任,正如张岂之所说:“作为中国的学生 ,要有一个立足点,即要对中国历史文化有一定的修养。惟其如此,才能有辨识世界文化的能力,才能有更高度的爱国情操和民族情感。没有自己传统历史文化的武装 ,是无法在现代社会生存的。”

【参考文献】

[1]张岱年.中国文化优秀传统内容的核心[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4)

[2]段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传承体系建构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

[3]范绪锋.著名史学家张岂之谈入世后传统文化教育:立足本土拥抱世界[N].中国教育报,2002-01-05

【基金项目】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科研项目(LSZ2010C004)

【作者简介】罗箭华(1966- ),女,仫佬族,广西罗城人,硕士,柳州师范高等专科高校公共管理系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 何田田)

作者:罗箭华

传统文化缺失原因分析论文 篇3:

高中阶段开设中华传统文化英语拓展课的策略探究

摘要:当前高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着中华传统文化缺失的问题,如何让学生具有用英语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意识并能学习和运用英语,准确、恰当地介绍中华传统文化,是高中英语教学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本文针对该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探究在拓展课中如何引导学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丰富英语写作内涵,做好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传播者。

关键词:高中英语 中华传统文化 拓展课

引言

本文就当前高中英语教学存在的中华传统文化缺失的问题,进行了开设中华传统文化英语拓展课的策略探究,希望能帮助高中生用英语自觉传播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一、高中阶段开设中华传统文化英语拓展课的目的

(一)帮助学生学会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坚定其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将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相并列,将“三个自信”上升为“四个自信”,可见文化自信在当代中国的重要性。而现阶段,高中生们在英语课堂上主要接触的还是外国文化,对于本国文化的一些专有名词和习惯表达知之甚少。如在写中国七夕节的作文时,很多学生甚至不知道七夕节的日期是中国农历七月初七,還有的学生知道日期,却不知如何用英语来表达。这些中国文化缺失的现象是令人痛心的,体现学生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的匮乏,但这也是对英语教师的提醒:要为学生提供更多了解中国文化的机会,培养他们用英语准确表达和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能力。

(二)有效补充教材中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

北师大版高中英语教材涉及中华传统文化的课文较少,话题不够丰富,这制约了学生用准确、地道的英语来表达中华传统文化的能力,不利于学生实现有效的跨文化沟通和交流。新课标指出,学校和教师还可以通过开设校本课程,进行文化专题教学。因此,高中阶段有必要开设中华传统文化英语拓展课。

(三)顺应高考发展趋势,帮助学生自信地面对高考

从对近几年高考卷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试题具有加强中华优秀文化和优秀资源的宣传和弘扬,引导学生提高人文素养,传承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特点。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科学备考的过程中,必须渗透中华优秀文化。

二、高中阶段开设中华传统文化英语拓展课的策略探究

(一)教学定位与教学目标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高中阶段英语课时有限。因此,拓展课应选择有代表性的中华传统文化话题,让学生就熟悉的话题有话可说、有句可写。基于此教学定位,本课程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在语言能力方面,学生能够用英语表达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特定主题的基本信息,介绍它的基本提纲、词汇和相关句式;在文化意识目标方面,学生能够具备一定的跨文化沟通和传播中华文化的能力;在思维品质目标方面,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分析、总结文本信息,形成自己整合、转述和表达信息的能力;在学习能力目标方面,学生应能保持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多渠道获取与之相关的学习资源,提高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

中华传统文化形式多样、内涵丰富,需要成体系的教材做指导。我以《用英语介绍中国——高频100话题》这本书为依托,并借助于各种渠道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地道表达,将它分为不同的主题模块,如经典国粹、中华美食、民俗与节日等典型的传统文化。基于每个主题,我提供视听和阅读材料,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通过听、说、读、看、写的方式,总结每个主题相关的重要词汇及常用表达并提供巩固练习,检验学生学习效果。拓展课共分为17周,每周1课时(每课时40分钟),每两周教授一个主题,具体课时安排见表1。

(三)教学流程与考核方式

基于以上的课时安排,我的教学流程如下:

1.课前展示

在拓展课前,我将学生分组并设置好主题内容,要求他们提前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准备5分钟的课前展示。其目的是激活与话题相关的词汇、表达和句型等。

2.阅读与写作

导入主题以后,我会给学生播放视频材料,让学生有直接的感知,接着让学生阅读一篇与主题相关的文本材料。针对不同的文本,设置不同的任务,如翻译特色词汇、回答问题、表达观点等。学生运用从阅读文本中获取的词汇、句式等,完成写作任务,用英语表达指定的文化内容。

3.评价与赏析

教师给出写作评价表,让学生基于评价标准,小组内分享写作并推选出习作代表。教师展示学生选出的佳作,指出优点和可改进之处,以检测预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并提供习作范本。

最后一周,教师对学生进行考核,了解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掌握情况,并通过学生的考核表现,改进下学期的拓展课教学。

三、拓展课教学案例分析

本拓展课的第七个主题是中华美食,我在选择小话题的时候,恰好看到合肥市2019年高三三质检试卷里的语篇填空就是关于北京烤鸭的一篇文章。所以,我将Beijing Roast Duck作为本次拓展课的小话题展开教学。按照上面的教学流程,具体教学步骤如下:

(一)主题导入

在课堂上,我先让学生分组用英语展示他们对北京烤鸭的了解。但是,他们用英语对北京烤鸭的介绍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如介绍信息过于零散、不够全面,词汇不够高级,句式过于简单。这些问题都是要在本节课中解决的。

(二)阅读任务

在简单评价学生的表现之后,我将三质检试卷的语篇填空作为阅读材料,呈现给学生,让他们品味本文在描述北京烤鸭时所用词汇和语法结构的丰富性和准确性(语篇内容略)。我提出以下问题:

(1)How do you introduce a specific Chinese cuisine to others?

(2)What aspects about Beijing roast duck are covered in the introduction?

(3)How is a “fullduck banquet” created?

(4)What’s the special way to eat Beijing roast duck?

(5)List the phrases that are typical of Beijing roast duck in the passage.

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阅读北京烤鸭的英文介绍,有意识地思考从哪些方面介绍一种中国美食,获取介绍中国美食所需要的包括历史背景、制作方法、食用方法等在内的基本提纲。在阅读文章时,学生会接触并标注许多具有文化特色的词汇,为之后的写作做好铺垫。

师生经过讨论互动,达成共识。介绍北京烤鸭,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展开:

(1)The history of Beijing roast duck;

(2)The making of Beijing roast duck;

(3)The way to eat Beijing roast duck.

對于每一方面的介绍,学生分小组讨论,概括出相关的词汇、短语和句型,板书在黑板上。如学生写了以下句子:

(1)Beijing roast duck, recognized as a typical Chinese cuisine, enjoys great popularity among people of all ages.

(2)The culinary history of Beijing roast duck dates back to the Yuan Dynasty, when it was listed in royal cookbooks as an imperial food.

(3)The procedures of making Beijing roast duck include cutting open the belly, rubbing the duck with spices, salt and sugar, spreading diluted maltose over it and hanging the duck in the roaster.

(4)Usually the duck is served together with special pancakes, green onions and sweet sauce.

这些句子以及学生在短文中标注的重要词汇都成为下一环节的写作素材。

(三)写作应用

我仿照2018年高考全国卷I的书面表达出题,要求学生当堂写作。

假定你是李华,你的新西兰朋友Terry正在北京旅游,希望你能够推荐一种当地特色美食,请你给他回复邮件。内容包括:

(1)你推荐的美食——北京烤鸭及其基本信息;(2)你选择推荐这种美食的原因。

注意:(1)词数100左右;(2)可以适当增加细节,以使行文连贯。

写作任务可以检测学生能否把本节课所学知识恰当地运用于写作中;能否实现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坚定文化自信”的教学目标。

(四)评析、分享写作

教师提供写作评价标准(见表2),学生分组阅读习作,基于评价标准推荐最佳习作在全班展示,教师当堂点评。通过赏析其他同学的文章,学生可以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反思自己的习作,增加文章的文化内涵。

结语

我所在的教研组在高二下学期开设了该拓展课。在周考中,我们设置了与中华传统文化相关的书面表达。从测试结果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提升了与中华传统文化相关的词汇量,表达更地道;就同一主题而言,所描述的内容有更丰富和更深刻的内涵。英语教师作为向学生传播文化知识的主体,要在日常的教学中,增强自身用英语表达中华传统文化的意识,提升文化素质和英文素养,帮助学生做好中华文化的传播者。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教育部考试中心.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3]刘威.在高中阶段开设中华传统文化英语选修课的实践探究[J].中学外语教与学,2018(8).

[4]王燕.中学英语教学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问题与对策[J].教学新论,2015(8).

作者:王芬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中国商业银行文化营销论文下一篇:对外贸易政策取向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