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话说长江范文

2022-05-30

第一篇:分析话说长江范文

话说长江

第一部以“真切”为标准的纪录片

“我们是运气不错,让我们赶上了,换别人也会有反响,因为那时候的大环境比较好。‘文革’一结束,老看样板戏,说教的节目一结束,大家憋坏了,空气那么闷。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整个社会活跃起来,人们精神上的需求增加,等于一个人又饿又渴,饥寒交迫还干渴,突然迎来了阳光明媚的春天,春风甘露,整个社会背景给《话说长江》提供了机会。”

主笔◎王小峰

1976年,中国结束了长达10年的**,国家的政治、经济全面回到了正常轨道,人民也面临精神重建。70年代末期,中国宣布改革开放,从“文革”浩劫中走出来的中国人,开始憧憬着未来,与过去不同的是,中国人在80年代不仅心里充满重塑国家的愿望,也前所未有地感受到了人性的自由。1980年1月16日,邓小平在一次会议上阐述了80年代的主要任务,其中一条是:加紧四个现代化建设。这个目标,在当时就是中国未来美好的蓝图。在过去十几年间人性世界坍塌得太多,当人们慢慢走向未来,发现内心充满了迷惘,一方面有着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另一方面,在这种憧憬中找不到新的方向,世界变化之快,让人应接不暇。

于是就有了“人生观大讨论”。《人生的路啊,怎么越走越窄?》这是发表在1980年5月《中国青年报》上的一封读者来信,这封看似平常的来信,在当时的中国青年当中激起波澜,因为当年每个中国人可能都面临“潘晓”这样的人生疑问。

因此,在那个阶段,任何体现国家强大的事件都可能变成全民性振奋民族精神的强心剂。在这一点,体育最为明显:1981年4月,中国乒乓球队囊括世乒赛全部冠军;中国足球队在北京战胜科威特队后大学生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中国女排第一次获得世界冠军,“女排精神”激励了一代人。直到中国在亚运会上获得金牌总数第一和在奥运会上实现零的突破,每一次胜利对中国人来说都那么重要,因为这里面不仅包含着强盛的意义,还有一种被世界认可的愿望。那时候的人心里都憋着一股劲儿,就是希望国家富强。

电视纪录片《话说长江》就是在这个背景下诞生的。这部25集的关于长江沿岸地理及人文的纪录片,1983年8月7日在中央电视台首播,播出后反响空前热烈,全国观众的反应以及它被赋予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过了纪录片本身传达出的信息,因为中国观众第一次全面直观地看到了国家的人文地理。从电视纪录片的艺术性角度来讲,《话说长江》是中国纪录片历史上的里程碑,但在当时,人们真正感动的不仅仅是它的艺术感染力,更多是从中读出了一种爱国情怀。如果没有当时的社会氛围和心态,《话说长江》不会被赋予太多爱国主义层面的意义。在《话说长江》之后,中央电视台又拍摄了《话说运河》、《黄河》、《望长城》,都没有达到《话说长江》的社会效果,这是因为,《话说长江》第一次让中国人通过电视感受到了江山的壮丽与秀美,人们把对祖国河山的情感全部倾注在这部纪录片上。后来的类似手法拍摄的纪录片虽然在制作水准上有很多突破,但无法让观众找到那种第一次的新鲜感。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就能说明问题,当时中央电视台为《话说长江》的主题曲向全国征集歌词,13天就收到了5000多封信。

《话说长江》引起的巨大反响,跟当时电视在中国的普及有关。1978年,中国还是一个电视机年产量20万台的国家,80年代是中国电视机突飞猛进普及的10年,到了1983年,全国已经拥有3611万台电视机,正是因为电视机的普及,才让《话说长江》变成了一部“爱国主义画卷”。

在此之前,中国电视观众是通过一个电视纪录片栏目《祖国各地》了解中国各地文化,这个栏目开设于1978年,播出长达10多年,但是能像《话说长江》这样全面、深入、史诗般展示一个国家的壮丽风貌,大部分中国观众还是第一次感受到。从《祖国各地》10多年的播出历史到《话说长江》获得的空前反响,反映出当时的中国人对这片土地重新焕发的热爱与深情。

《话说长江》是如何拍出来的呢?为什么会产生那么大的影响呢?这事儿还得从另一部纪录片《丝绸之路》说起。

电视纪录片在80年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原因和改革开放有很大关系。改革开放,让人们的思想一下活跃起来,改革开放让电视台有了钱,可以购置更好的设备,创造更好的条件去拍摄。而中央电视台与日本NHK合作的《丝绸之路》又让他们看到了与同行之间的差距,启发了中国电视人。

1978年,NHK找到中央电视台,希望能拍一部关于丝绸之路的电视片,当时日方与中央电视台合作,主要考虑到丝绸之路有很多地方属于军事要地,不能让日方随便拍摄,与中央电视台合作,很多禁区的拍摄问题就可以解决。在合作过程中,中国电视人发现,原来纪录片还可以用同期声。过去中国拍纪录片,由于没有足够的录音设备,并且前期录音很麻烦,所以都是后期配音,这就让纪录片变得很不真实。同期声最重要的是真实性,不管人们是否能听懂,声音本身就是情绪的表达。《丝绸之路》开了中国纪录片同期声的先河,这对中国搞纪录片的人刺激很大。用当年《话说长江》的总撰稿人陈汉元在接受本刊采访时的话讲:“《丝绸之路》的制作非常成功,质量非常高,完全是世界一流当代水准,为什么它的影响不如《话说长江》,《话说长江》大家都知道,没看过的人也知道,原因是《丝绸之路》播放时中国人拥有的电视机还很少。”

《丝绸之路》在1980年播出,当时中国还没有系列纪录片的概念,一方面每集的片长参差不齐,有时候18分钟,有时候38分钟,更大的问题是,当年中国电视在节目播出时间上一直是没有正点的列车,节目时间表仅仅是一个大致参照,而《丝绸之路》有时候在周一晚上20点钟播出,下周可能在周四晚上22点钟播出,观众赶上就看,赶不上就不看,严重影响了观众收视。

《话说长江》首播于1983年,当时陈汉元是总编室主任,片子是他负责制作出来的,他对节目播出还有一定的权力,他吸取了《丝绸之路》播出时的教训,即《话说长江》必须按时在每周六的晚20点播出,要求前面的电视节目时间上必须剪接好,超时的话到点就会掐掉。这一点实行起来在当时还有些困难,因为当时做电视节目没有时间概念,一部电视剧,有的一集40分钟,有的50分钟,如果一刀切,会遭到各方抵触。但是《话说长江》做到了按时播放,并且创造了40%的收视率,这样,电视台尝到了甜头,从此,中国电视节目播出时间开始有了保证。

因为有了《丝绸之路》的合作基础,日方又找到中央电视台,当时有一个叫佐田雅人的日本人,他是日本当时很红的歌星佐田雅志的父亲,他从小就生活在中国武汉,对长江一直有感情。就这样,佐田雅人再次将NHK与中央电视台联合在一起,资金大部分是日方出的。就这样,有了《话说长江》。

《丝绸之路》之后,由于电视台有了广告,电视台收入也多了,对拍摄纪录片的条件也大大改善,很多编导都跃跃欲试,希望拍出一些高质量的纪录片。事实上,在与日方合作拍摄《话说长江》之前,中央电视台已经有计划拍摄一部关于长江的电视纪录片,并且已经率先进入长江中上游开始了拍摄工作。当时负责拍摄长江的是马靖华,这就是后来的《三峡情》,其中的插曲《乡恋》由李谷一唱红。毕竟资金有限,马靖华仅拍了两三集,拍摄方式跟后来的《话说长江》也不同。

当时跟日方商定的结果是,整个片子拍完由日方制作完一整部纪录片,然后中方翻译过来在中国播出。但是等了将近一年,日方并没有把长江的纪录片制作出来。最后,中央电视台决定将素材要回来,自己制作。

如果不是日方把全部素材提供给中央电视台,电视台按原来的打算顶多制作一个两三集的纪录片,为什么呢?因为在当时,拍摄成本很高,很多片子都是用胶片拍摄,能节省尽量节省。当时时政片使用比例接近1∶1,耗片比最高的是体育比赛,几乎是8∶1,而外国人拍纪录片耗片比几乎都是几十比一。过去中国人拍纪录片,都事先跟拍摄对象说好,不可能拍几遍,这是彩色胶片,国家花外汇买的,外汇就是劳动人民的血汗钱,千万不能说错了。那时候的纪录片一切都是在摄像师指导下拍摄出来的,比如收割机都排成T字形,实际上是违反劳动规则的。在车间采访工人或车间主任,被采访者的话都写好贴在摄像后面的墙上,一边贴一张,因为这样眼睛可以左右看,看起来仿佛生动一些。实际上,被采访者说的话很准确,但一点不生动,不传神,因为眼睛的焦点落到了纸上,而不是镜头上。陈汉元告诉本刊记者:“到了《话说长江》,几乎全部都是同期声,拍成都的茶馆,里面热闹的声音、倒水的声音、小孩打呼噜的声音、说书的讲《三国演义》的声音,都录下来了,这样子你编出来才当然生动、生活化了。所以我还是把它归功于对外开放,才有机会看到外国人怎么拍,也看到很多外国纪录片,同时也有资金保证,再加上改革开放自己经济很快发展,节目预算大不一样了,创作思路大大开放,想象力也丰富了。日本人编了一年多没编出来,我们自己搞成这样以后,做成录像带,世界各国的音像店里都卖,但还上不了国外电视台,因为你的叙事方法还是跟别人不一样。”

素材要回来了,但是没有人愿意做后期制作。因为这么多素材,到底把它制作成什么样子,谁都没把握,尤其是,前期没有参与,后期直接介入,对拍摄纪录片的人来说是很忌讳的。最后,台里决定,由陈汉元担任总撰稿,戴维宇担任总编辑,这时,关于长江的一个大致轮廓出来了:线性结构,从长江源头一直说到入海口。每集30分钟,一共25集。陈汉元提议,不要像电视剧那样分成第一集、第二集,而是像章回小说那样,按“回”来。因此他想到了一个名字——话说长江。

也许是陈汉元在看到日本人拍的纪录片后受到了启发,也许是他看到过去中国电视人拍的纪录片太不真实,他希望能在这部纪录片中做一些突破,比如首次设置主持人这个角色,陈铎和虹云也因此成为中国电视史上的第一批主持人。陈汉元这样做就是希望这部纪录片能够活泼一些。更重要的是,作为总撰稿人,陈汉元给解说词定了一个基调,尽量用亲切、平实的语言叙述,语言中要有真情,避免空洞、说教式的语言,陈汉元告诉本刊记者:“真情起码是平等,要尊重观众的理解力、想象力,要真情实感,不要说谎话、废话,有些废话很正确,很正确的废话可能比不正确的更害人,浪费人们的精力、生命。我一直强调,不管谁写解说词、做片子,心里都要很清楚,不要表达爱国,一句也不要说,在画面上,也不要过分地刻意地突出爱国,不要。这样观众接受时反而觉得更亲切自然。”在后期编辑的时候,陈汉元反复强调:“这是一部爱国主义的地理教科书,但任何人写稿子都不许出现爱国和爱国主义这些词,而是让观众看完以后自然而然生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我还提出热爱祖国有几个方面,一个是热爱我们的土地,二是热爱生活在这土地上的人们,三是热爱在这块土地上几千年来我们祖先创造的文明成果,尤其要充分表现我们的祖宗和我们现在中国人的智慧。宣传色彩越淡越好,一定要贯彻恩格斯的一句话:‘把我们的观点隐藏在字里行间。’《话说长江》你看到的总是蓝天、白云、绿树、笑脸,我自己带头,希望其他写解说词的人不是简单站在边上介绍,也不是第三方主观的推想,总而言之不要让观众有被强迫感,所以基本上我到现在还是坚持,做节目跟写文章一样,目的都是一样,是有话要说。不是说给自己,是说给别人,别人爱听不爱听取决于你讲得好不好。”

恰恰是因为陈汉元的这种理念,观众通过《话说长江》感受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真切,就是这种真切,把那个时代的人心中共有的一股爱国情怀释放了出来。

陈汉元很怀念那个时代,他说:“人们第一次看到那么大的节目从头到尾不训斥人,不居高临下,而是发自内心带着情感给观众做导游。我当时说劳驾各位注意,我们不能把观众当做上帝,也不能当做父母,一定要把观众当做恋人,而且是热恋中的恋人。跟恋人该说什么话?”陈汉元回忆起当年拍纪录片的经历,很感慨,大家相互之间很尊重,领导也不干预,才会有这部感人的《话说长江》。■

第二篇:《话说长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府、驾”等10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当之无愧、扑朔迷离”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了解重庆“山城雾都”的特点,

3、感受重庆的特有风貌,感悟建设者默默工作、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重庆“山城雾都”的特点及其来由。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把事物特点介绍清楚和有条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方法:自读感悟,想象情境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同学们,这是一首歌的歌词,你们知道它唱的是什么吗?这就是《长江之歌》,上世纪80年代,以它为主题曲的大型电视纪录片,创下了中国纪录片的高峰。长江和长江两岸积淀着数不清的自然和人文,每个人都可和着《长江之歌》,循着《话说长江》去领悟它的神奇和博大。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课文就是《话说长江》的解说词节选。板书课题。读题。(“话说”两个字提示我们在朗读的时候要轻松、舒缓一些。)

2、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这一段节选向我们介绍了长江上游一个十分重要的港口——重庆市,你们预习了课文,也查找了相关资料,对重庆有了怎样的了解呢?学生交流,相机出示地图,了解重庆的地理位置。

二、初读课文,学习第1自然段。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容易读错的字词:隋朝、渝州、恭州、赵敦、舢板、颠簸、扑朔迷离、湿漉漉。

3、前面四个词语虽然不好读,但对于我们了解重庆的历史特别有帮助。让我们先来看看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把你认为重要的词语勾画下来,在读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这些词语。

4、学生交流重要词语,老师在黑板上相机添加词语,调整板书如下:

3000年前隋朝北宋公元1190年南宋赵敦

巴——渝州——恭州——————重庆

5、指名朗读第一段,朗读时注意以上词语。

6、不看课本,对照板书说说重庆的历史和名称由来。

7、齐读第1自然段。

三、看图学习第2自然段。

1、出示重庆地形图,指名读第2自然段,师引导其他学生看地图理解这段话的意思。

2、齐读第2自然段。

四、学习课文第3——7自然段,了解“山城”特点。

1、默读课文第3——7自然段,看看这部分课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学生交流,相机指导:

A、称做“山城”

(1)势不高,但相对高度大:

最高280米,最低160米,相差120米。(注意作者用数字说明的方法,朗读时要强调这些数据。)

这在我国以至于世界都是不多见的。(学习“以至于”的用法。)

(2)城是一座山,山是一座城

从上到下,从下到上,到处都是房屋,密密麻麻,层层叠叠。(读句子,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句子意思,想象“山城”景象。)

(3)重庆被称为山城是当之无愧的。

结合以上两点理解“当之无愧”的意思。

有感情的朗读

3、4自然段。

B、山城特点

(1)街道弯曲

想象街道在山的脊背上弯曲是什么样子;

理解“人骑车”和“车骑人”。

指导朗读第5自然段。

(2)台阶特多

读比喻句,说说句中的“钢琴、琴键、交响乐”各是比喻什么,你能体会到这句话中蕴涵的意思吗?(山城居民祖祖辈辈都在这里辛勤劳作,用勤劳和智慧创造出今天这样繁华的都市和幸福的生活。)

(3)人力胜天

a、缆车:“睁眼看得见,抬腿走半天”——说话间就到。

b、索道:乘舢板在风浪里颠簸——腾云驾雾似的飘过去,飞过去。(想象这两种不同的感受)

有感情地朗读

6、7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过渡导入。

百里青山是重庆的骨架,显示出不畏艰险的勇气与毅力;嘉陵江水的环绕依回,倾诉着重庆无尽的婉约和灵性。而最值得称道的是重庆的雾,这节课就让我们去感受雾的飘渺和温柔。

二、学习课文8——13自然段,了解“雾城”特点。

1、默读课文8——13自然段,说说你对“雾城”有了哪些了解?

2、学生交流,相机指导:

A、“雾城”雅称

(1)雾美:

a、轻纱似的薄雾;(体会比喻句)

b、扑朔迷离之感(理解“扑朔迷离”);

c、浓厚的艺术气氛。

(2)雾多:

a、除8月外,一年到头都雾气腾腾;

b、平均两天就有一次雾;

c、冬季大部分时间在雾中来,雾中去;

“雾气腾腾”和“雾中来,雾中去”让你想到了什么?(如仙境般的神秘、缥缈)

多美呀,让我们把这种美感读出来。

B、多雾原因

(1)三面是水,空气湿度大;

(2)重庆在四川盆地中所处的位置。

C、雾对重庆的影响

(1)交通不便,造成危险;

(2)适合柑橘生长。

三、学习课文14——16自然段,欣赏重庆夜色。

1、自由读课文

14、15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文中描绘的景象,说说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2、生交流,师出示重庆夜景图片,描述图中景象:

入夜的山城,以繁华市区的灯群为中心,街道和桥梁华灯为纽带,万家灯火为背景,构成一片高下井然、错落有致、远近互衬的灯海。那车辆舟船溢彩流光,不停穿梭其间,且依稀飞起喇叭、汽笛喧嚣之声,给夜山城平添无限

动感与生机。此刻,分不清满天繁星似人间灯火,还是遍地华灯如天河群星,上下浑然一体,五彩交相辉映,真的是如梦如幻,人间天上。

3、有感情的朗读这三个自然段,注意体会三个“这是”中所传达的感情。

四、总结全文。

1、选择课文中你最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一听。

2、想一想,如果课文先介绍重庆“雾城”一称的由来,再介绍“山城”一称的来历,你认为合适吗?为什么?

(借此理清课文条理,将两种写作顺序进行比较,了解并列介绍的方法和详写在前,略写在后的书写习惯。)

五、作业设计。

1、课外观看《话说长江》的记录片。

2、写一亮段话介绍自己的家乡。

板书设计:

5、话说长江(节选)

山 城

重庆

雾 城

夜景美

第三篇:《话说长江(节选)》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 复述过渡

上一节课,我们不仅了解了全文主要内容,还解读了1至7自然段,了解到重庆名字的来由、地形特点和“山城”的特点及其说明方法。我们通过多读和抓重点词语和重点句子理解的方法,读懂了山城的特点,了解到说明方法。这一节课,我们再运用这种读书方法,来了解“雾城”的特点及其说明方法。

二 自主学习

过渡启发语:书是自己读懂的,我们要通过自己认真读书把书读进去,了解雾城的特点及其说明方法。读中还要把优美的语言变成画面,入情入境地体会,从中感受到山城的雾也很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下面,请大家自由朗读8到13自然段,把能够表现雾的特点的重点词句画上横线,想想雾有怎样的特点,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来表现特点。

1 学生自由朗读8--13自然段。

2 学生默读8--13自然段,读、画、思结合。 3 同桌讨论,交流读书心得。

三 全班交流,理解“雾城”特点及其说明方法。 1 解读第8自然段。 (1)齐读第8自然段。

(2)提问:这个自然段揭示了重庆的什么特点?(是一座雾很多的城市)“雅称”是什么意思?(美好的称呼)

2 解读第9自然段。

(1)提问:作者为什么认为“雾城”是个“雅称”呢?它“雅”在哪里?(因为作者细致地对雾进行了描写,写出了雾城具有朦胧的美:重点词“扑朔迷离”—雾中的城市看不清真面目,很难辨别清楚是什么事物,给人一种神秘感觉,给人以想象空间;重点句:雾像轻纱使人们的生活......艺术氛围。---比喻句写出了烟雾弥漫如轻纱的自然环境,人们在这种自然环境里干什么都显得神秘浪

1 / 4

漫,令人遐想联翩,富有舞台艺术的味道,非常文雅、优雅)请用优雅的朗读读出你的理解。

(2)你从第9自然段里体会出“雾城”有什么特点,从哪些语言体会出来的?作者运用什么说明方法表现出这样的特点?(雾很薄--轻纱、轻轻的薄雾;作者在细致描写特点中,运用了比喻、拟人修辞手法,表达出对“雾城”喜爱之情。)(板书:雾薄)

(3)感情朗读训练。指读、齐读,读出美的感受。 3 解读第十自然段。

(1)你在自学中认识到“雾城”的“雾”还有什么特点?从哪里读出来的?作者运用了怎样的方法说明特点?

(雾多:有雾的时间长---一年到头、平均每两天一次雾;在雾中生活---雾中来,雾中去)(板书:雾多)作者用列数据(一年、两天、一次)说明雾多。

(2)指导朗读:要把表示时间的词语重音慢读

4 齐读

9、10自然段后小结过渡:课文第

九、十两个自然段,运用打比方、拟人、列数据和细致描写的方法,说明了“雾城”的雾具有雾薄、雾多的特点。那么,“雾城”的“雾”的特点是什么原因形成的呢?

5 解读

11、12自然段。

(1)齐读11自然段后齐答:“三面是水,空气湿度很大”(板书原因) (2)作者怎样具体叙述这个原因的呢?(指一名学生以读代答) 6 我们也无数次遇见雾,你喜欢雾吗?为什么?课文的作者与你的看法相同吗?从哪里看出?

(不便、危险;舒适环境)

7 归纳小结提问:你们通过解读8至13自然段,知道了什么?

A、(知道了“雾城”的“雾”很美,这种美是朦朦胧胧的,体现出朦胧的美!知道了“雾城”的“雾”具有轻而薄的特点;“雾”很多,人们差不多一年四季都在雾中生活。知道了“雾”形成的原因是“重庆三面是水,空气湿度很大”)

B.、(知道了作者为了表达清楚雾的特点,采用了细致描写和打比方、列数据、拟人等说明方法。这些说明事物的方法,希望同学们学以致用,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

2 / 4

过渡语:前面写的多数是重庆白天的景物,到了夜晚,重庆又是怎样一番别致的景色呢?它又有什么特点呢?我们读读

14、

15、16自然段,边读边把语句变为画面,用心去欣赏重庆的夜景吧。

四 解读

14、

15、16自然段

1 学生自由朗读

14、

15、16自然段,边读边想。 2 提问讨论:

(1)作者写夜景,主要抓住什么来描写夜景的特点?(主要描写了重庆的灯火)

(2)灯火有哪些特点,你从哪里读出来的?(灯火很多:万家灯火、一盏一点、盏盏点点)“灯火在移动”指的什么?(轮船上的灯火)“......到底是......还是......”是个什么句子?起什么作用?(是表示选择关系的句子,读了这个句子,就使人产生无穷的遐想,灯星难辨,更加突出了夜色里灯火之多,火树银花,星光灿烂,美丽无比!让我们运用欣赏的语气,有感情地朗读一次

14、15自然段吧!)

(3)齐读16自然段,引导语:雾都重庆山水相连,地理环境特殊,且常年烟雾迷蒙,她体现出一种自然的美、朦胧的美;重庆的夜晚,无数灯火更是令人遐想联翩,富有诗情画意。作者面对这样壮丽河山,在结尾段连用了两个“这是”,①提问:联系前文想想:“这是自由诗”指的什么?(薄雾富有诗情画意、灯火更富诗情画意,体现出江城重庆是个如诗如画的美丽的自由的古城!)“这是交响乐”指的什么?(重庆的台阶似琴键,世世代代的重庆市民脚踏琴键,演奏着生活的交响乐,具有音乐之美!)②联系两个“这是”想想,结束句“这就是山城、雾城——重庆之夜......”是什么意思?结尾段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意思是说:重庆体现出一种自由的美、音乐的美!作者直接抒情,表达出赞美、喜爱重庆的思想感情。)③这三个自然段中,作者用了两次省略号,一次破折号,他们各表示什么意思?(第一个省略号表示遐想很多很多;第二个省略号表示仍然令人遐想联翩,给人“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感觉。破折号用在这里,意思是强调了灯光灿烂的重庆之夜是山城、雾城之夜,不是其他地方的夜晚。)④让我们满怀着对重庆赞美、喜爱之情,运用抒情的语气,有感情地齐读最后段吧!

3 / 4

五 回归整体,总结全文。 1 浏览全文,想想后归纳出:

(1)课文向我们介绍了重庆的什么?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作者采用了怎样的表达顺序安排材料?作者为什么不先写“雾城”,再介绍“山城”?

(3)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介绍重庆的特点?举例说明。 2 课堂练习,培养学生总结课文的能力:

(1)课文向我们介绍了重庆的(历史文化、地理知识、自然资源)等特点,展现出重庆独特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者(赞美、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适时渗透思想教育:我们祖国,像重庆这样美丽的城市何止一个,可以说数以万计!我们的祖国处处壮丽无比,我们怎能不感到骄傲自豪呢?!)

(2)作者是按照(事物的特点)来安排表达顺序的,先写(山城)的特点,再写(雾城)的特点,后写(江城)的特点。(因为雾是因为山而产生的,四周是山,形成盆地,城居盆中;山下有江,重庆三面是水,水多产生了雾。有“山城”才有“雾城”。所以,先写“山城”更合情理。)

(3)为了突出事物的特点,作者采用了(列数据)、(打比方)、(作比较)、(拟人)和(描写)(议论)等说明方法。

3 检查交流。(指一个学生在小黑板上做练习。交流时注意引导学生举例说明。)

4 总结教学。(略)

六 课外作业

运用学习到的说明方法写一两段话,介绍自己的家乡,要写出家乡的特点。

4 / 4

第四篇:鄂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话说长江》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府、驾”等10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当之无愧、扑朔迷离”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了解重庆“山城雾都”的特点,

3、感受重庆的特有风貌,感悟建设者默默工作、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重庆“山城雾都”的特点及其来由。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把事物特点介绍清楚和有条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方法:自读感悟,想象情境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同学们,这是一首歌的歌词,你们知道它唱的是什么吗?这就是《长江之歌》,上世纪80年代,以它为主题曲的大型电视纪录片,创下了中国纪录片的高峰。长江和长江两岸积淀着数不清的自然和人文,每个人都可和着《长江之歌》,循着《话说长江》去领悟它的神奇和博大。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课文就是《话说长江》的解说词节选。板书课题。读题。(“话说”两个字提示我们在朗读的时候要轻松、舒缓一些。)

2、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这一段节选向我们介绍了长江上游一个十分重要的港口——重庆市,你们预习了课文,也查找了相关资料,对重庆有了怎样的了解呢?学生交流,相机出示地图,了解重庆的地理位置。

二、初读课文,学习第1自然段。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容易读错的字词:隋朝、渝州、恭州、赵敦、舢板、颠簸、扑朔迷离、湿漉漉。

3、前面四个词语虽然不好读,但对于我们了解重庆的历史特别有帮助。让我们先来看看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把你认为重要的词语勾画下来,在读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这些词语。

4、学生交流重要词语,老师在黑板上相机添加词语,调整板书如下: 3000年前隋朝北宋公元1190年南宋赵敦 巴——渝州——恭州——————重庆

5、指名朗读第一段,朗读时注意以上词语。

6、不看课本,对照板书说说重庆的历史和名称由来。

7、齐读第1自然段。

三、看图学习第2自然段。

1、出示重庆地形图,指名读第2自然段,师引导其他学生看地图理解这段话的意思。

2、齐读第2自然段。

四、学习课文第3——7自然段,了解“山城”特点。

1、默读课文第3——7自然段,看看这部分课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学生交流,相机指导: a、称做“山城”

(1)势不高,但相对高度大:

最高280米,最低160米,相差120米。(注意作者用数字说明的方法,朗读时要强调这些数据。)

这在我国以至于世界都是不多见的。(学习“以至于”的用法。) (2)城是一座山,山是一座城

从上到下,从下到上,到处都是房屋,密密麻麻,层层叠叠。(读句子,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句子意思,想象“山城”景象。)

(3)重庆被称为山城是当之无愧的。 结合以上两点理解“当之无愧”的意思。 有感情的朗读

3、4自然段。 b、山城特点 (1)街道弯曲

想象街道在山的脊背上弯曲是什么样子; 理解“人骑车”和“车骑人”。 指导朗读第5自然段。 (2)台阶特多

读比喻句,说说句中的“钢琴、琴键、交响乐”各是比喻什么,你能体会到这句话中蕴涵的意思吗?(山城居民祖祖辈辈都在这里

[1][2]下一页

第五篇:长江经济带发展趋势分析

引言:关注宏观、中观的区域发展环境,深刻理解项目所处的区位背景,是东滩顾问多年来战略咨询研究的重要方法,以下文章多摘录于东滩顾问在项目咨询过程中的基础研究报告。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世界第三长河,干流流经青、藏、川、滇、渝、鄂、湘、赣、皖、苏、沪九省二市,干流全长6300km。它自西向东横贯我国中部,战略地位十分重要。长江流域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支流湖泊众多。经过几千年的开发建设,长江流域已成为我国农业、工业、商业、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等方面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长江东起,西至攀枝花,涉及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重庆7个省2个直辖市。该经济带是长江流域最发达的地区,也是全国高密度的经济走廊之一。对于沿带城市或区域来说,了解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态势和趋势,可以从中探寻上中下游之间的区域合作机会,挖掘沿长江经济带的多种市场机会。

一、空间发展走势 、长江经济带发展呈现“三圈一区”的格局

长江经济带范围辽阔,各地区自然条件、比较优势、经济社会基础不尽相同,但总体形成了“三圈一区”空间格局,“三圈”是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经济圈,武汉为中心的长江中游经济圈,重庆、成都为中心的长江上游经济圈,“一区”三峡库区。

2、长江沿江开发将是我国重点开发区域

莱茵河,全长1400多公里,沿岸居住着5400万人口,是世界经济最发达的经济带;沿岸的德国城市科隆,在跨江发展后,经济迅速发展,成为德国重要的城市。同样,密西西比河之于美国、泰晤士河之于英国,这些国家先后对大江大河流域进行大规模开发,从而带动本国经济的大发展。世界上很多国家的著名城市都因为沿江开发而成为经济最发达的核心城市。

长江沿岸开发虽然已经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与发达国家的沿江开发程度还相差较远。因此,长江沿岸未来仍将是我国区域开发的重点区域。长江流域的经济水平将逐渐向密西西比河、泰晤士河、莱茵河等靠近。

3、沿江区域间的时间距离将大大缩短

长江经济带的交通状况将在未来10-20年内大大改善,沿江地区间的时间距离将大大缩短。根据2004年《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20年我国将建成“四纵”、“四横”的铁路网,其中一条为上海-南京-武汉-重庆-成都客运专线,连接西南和华东,时速200公里,将长江的上中下游连接起来。

届时成渝经济区、武汉经济圈和长三角地区成为这条交通专线上的重要结点。从成都到上海,将实现夕发朝至,旅行时间有可能从现在的35小时压缩到12小时左右;从重庆到上海,也只需10小时左右。

4、“三圈成线、南北拓展,龙头带动、三级拉动”的空间发展

未来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将把三个经济圈沿长江三点成线,并沿长江经济带南北向拓展。三个经济圈将成为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的三个增长极,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经济发达水平,决定了它将是长江流域经济腾飞的龙头,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二、产业的发展趋势

1、长江经济带将形成高科技走廊

长江经济带走廊是我国颇具活力的高科技集聚地区,高新科技正带动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40%以上的长江沿岸经济快速起飞。主要分布在上海、南京、苏州、合肥、九江、南昌、武汉、黄石、长沙、重庆等地的17个国家级高技术开发区和一批省市级开发区。

2005年长江经济带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共约4149亿元,占全国高技术开发区工业总产

值的70%,高科技带动沿江省市的经济总体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发展速度。

2、产业集群发展迅猛

目前,长江经济带已形成以汽车、钢铁、医药、石化、丝绸、电子、金融和信息技术产业为主体的产业集群。该经济带集中了钢铁、石化、能源、汽车、机械、电子、建材等一批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的优势企业,雄厚的工业基础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支撑我国经济总量的重点区域以及生产力提升、产业升级的支撑基地。

3、现代物流业发展将成为长江经济带的支柱产业

根据国际区域经济发展的经验,沿江地区优先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其交通优势——水上运输。今天,虽然水上运输影响力有所下降,不再是决定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但依然是区域的发展的重要因素。

长江经济带拥有世界第六大江——长江,同时长江与东海、黄海连通,而洋山深水港就是内河航运与远洋航运的承接点。长江经济带周边各大城市都能利用天然的沿江优势发展物流业。

重庆要建设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其中物流中心是其中一部分功能;武汉拟建设三中心,其中一个是航运中心;长三角地区各个城市也在建设各种类型的物流中心。

4、长江沿岸的旅游业发展将呈一体化趋势

长江旅游资源丰富是不争的事实。长江上中下游各自特有的旅游资源除外,同时长江沿岸的城市风光、名胜古迹、名山大川等也是全国最密集的地区之一。长江沿岸各城市都把旅游作为支柱产业之一,大力开发旅游资源;同时沿江经济带的三大都市圈也有必要通过资源整合、联合开发长江流域的旅游资源,加快长江沿江旅游的一体化发展。

5、长江沿岸区域政府间的合作加快,呈现一体化趋势

长江29个已建立多层次协商议事机制,建立沪、宁、汉、渝等中心多边或双边高层领导及部门对话和议事机制。通过各种途径谋求长江经济带一体化发展,目前主要通过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推进东西联动和上中下游经济协作区互动,延伸产业链,培育壮大各具特色的产业群,形成资源型、加工型、高技术产业和生产型服务业有机链接的长江产业带,更加积极主动地承接国外和沿海产业转移。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废品处置协议范文下一篇:芳烃抽提技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