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

2022-09-10

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 转变数学“学困生”, 让他们“脱困乐学”, 既是摆在我们数学教师面前的艰巨任务, 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下面就结合多年教学实践简略谈点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1 实施个性化备课

我们要从整体上把握学生的知识构架, 特别对学困生学习上反映出来的问题, 进行综合性的分析研究, 有针对性的作出教学思路, 编写指导性教案:加强学习方法的培养, 提高数学思维能力;注意铺设阶梯, 降低坡度, 为“牵引”学困生做最大的努力;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分化难点, 降低难度;照顾学困生的现状和接受能力;以旧引新, 以旧带新, 温故知新, 弥补知识断层, 消化夹生层面, 促进新知识的学习。

学习方法是否科学、正确, 直接影响学习效率的高低, 所以我们在在指导学困生学习时, 不但使他们“学会”, 而且能够“会学”。在备课中设计教学步骤:让他们认识数学知识发生、发展过程, 进行思维训练、探究性活动训练, 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 并进行解释和应用, 达到以数学学习和问题解决为载体, 尽可能地让学困生掌握较多的数学学习方法,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灵活应用各种数学知识的能力。针对具体的各阶段的学习目标设计基础题、提高题和创新题, 设计变式练习, 使知识点熟练化、思维活跃化。

备课不仅要考虑全体学生的学习基础, 还应考虑学生各自的不同状况。在备课的设计上、教学过程设计上制定不同的有针对性的方案, 使导学有效果、诱思达目的、探究遵程序;不同的学生个体, 设计出诱思探究目标;使全体学生真正做到自觉完成建构知识, 主动进行探索研究。提高每一个个体综合学力的目的。抓住知识的生长点、关键点以及学生理解上的难点, 精心设计问题, 由初始状态而步入中间状态, 引发认知冲突,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创设探究情景, 因势利导, 以达到目标状态。这样, 学生的思维处于“问题情境”之中, 特别对于学困生有很大的内驱动力, 就会使他们积极思考、探索, 最终获得知识。

2 教学中, 运用形象、具体、直观的教学方法, 调动学生的全部智能来参与数学学习, 因材施教

数学课堂上要开展合作学习, 加强经验交流, 结对帮助, 特别是对学困生, 教师要克服急躁情绪, 不要流露出任何不耐烦, 更不能挖苦, 批评, 指责学生;对待学困生, 教师应注意从他们提出的第一个简单问题开始, 就给予他们最充分的肯定和鼓励, 并耐心热情地帮助他们找出困难所在, 引导学生一起分析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 使学生感到教师和蔼可亲, 心灵拥抱心灵, 激情关照激情, 这样才有可能听到他们提出的第二个、第三个直至更多的问题, 最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数学课堂上, 我们还要注意增强学困生学习数学的愉快情绪体验。新课改下,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要把握好对学困生的期望值, 对他们的期望值过高或过低, 都会导致学困生学习信心不足或不稳定。老师要给予他们主动锻炼的机会, 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和信任, 这都将会内化为学困生的自信心, 一旦成功, 学困生会得到更多的情感体验, 就会更加信心百倍, 从此进入良性循环轨道。教学实践表明, 只有把好学困生的脉, 才能对症下药, 有效地调动学困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 增强自信心, 才能有助于他们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3 课后跟踪

对学困生的帮助, 依靠教师一己之力很难凑效。在课下, 教师可以发动数学优秀学生和学困生结对, 给他们提出具体的要求, 布置具体的任务, 比如要求学优生给学困生介绍学习方法, 解答疑难问题, 学困生主动向学优生请教等。教师可以定期和不定期检查, 表扬做得好的, 对做得不好的提出批评, 并把他们作为下次重点检查的对象, 同时征求意见, 交流体会, 提高效率。

对于数学考试后也要给予及时跟踪和分析。要指导学困生在考试中尽可能不要和数学优秀的学生去比较, 只与自己的过去比, 看看是否有进步, 就是偶尔一两次考试分数高也不能说明数学就很好了, 同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 大力表扬, 让他们有信心, 有了信心, 就有了一切可能。更要结合试卷, 对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的了解和测评, 通过与家长的沟通, 从学习、生活等方面全面了解学生在学习和情感上的困难。

总之, 转变数学“学困生”, 使他们由“厌学”变为“乐学”, 是每一位数学教师时刻面临的一项艰巨的任务。教师要用爱心去感化他们, 感染他们, 与他们进行心灵的碰撞和沟通, 使更多的学生脱离“学困生”的队伍, 我们新课程改革才能成功。

摘要:受家庭教育环境、学校教学方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部分学困生。笔者在转化学困生方面做过一些尝试, 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学困生转化,策略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 胡庆彪.导入设计就在“灯火阑珊处”[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2001 (7) :8.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关于在用铸铁压力容器检验的分析下一篇:舒伯特钢琴即兴曲的演奏风格与演奏技巧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