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论文范文

2022-05-12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积极心理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儿童时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儿童人格处于全部人格发展的基础地位。积极心理学作为一个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有其独特的人格理论,文章以此为基础对儿童积极人格的培养进行了初步探讨并提出相应建议。

第一篇:积极心理学论文范文

论积极心理学的积极意义

经济发展不是目的,更不是唯一最高的硬道理,GDP只是实现人的生活全面幸福的手段。如果经济发展了,人们步入了小康社会,不满意和精神痛苦却日益增加,出现所谓的“13跳”,那么经济发展就不是硬道理,而是痛苦之源和罪恶之源。经济发展的唯一目的是让人们过上幸福的生活。积极心理学研究发现,这种幸福生活仅仅是一种主观感受,也就是说,人们仅仅是为主观的某种满意的感受而活着。当然,我们不否认高楼大厦、汽车电脑对于幸福生活的作用,但这些作用必须化为某种人的主观幸福感受衡量才有现实意义。积极心理学就是一门关于人类幸福和力量的科学,可以向人们开启通向幸福的大门。

一、打破不合理的消极心理学传统,引领心理学重新回归三项使命。

当一个社会处于稳定、繁荣昌盛的和平时期,这个社会的文化就会特别关注人的创造性、幸福等个人层面和集体层面的积极品质;反之,社会关注积极品质会进一步促进社会本身的繁荣与发展,两者相互促进和影响。心理学自取得独立以来,肩负三大使命,由于二战特殊的时代背景,致使心理学变成专门致力于纠正人类存在问题的科学,心理学工作者把精力集中于心理问题的评估和矫正上,这种心理学被称为病理心理学或者消极心理学。这一时期的心理学的核心任务是修复问题,却忘记了心理学另外两大任务:帮助普通人生活得更加充实幸福;发现并培养具有非凡才能的人。

不难发现,无论是从心理学自身发展来看,还是从人类社会发展来看,积极心理学的产生和兴起都有其必要性和必然性。消极心理学只看到人的心理问题和一些不良事件、恶劣环境,把心理学的目的定位为去掉人心理或行为上的问题及社会中的各种问题,寄希望于去掉问题之后就可以给人类和人类社会带来幸福、快乐和繁荣。消极心理学以问题为中心,背离了心理学研究的本意,没有问题的人并不意味着就一定是个健康的人、生活幸福的人,去掉心理问题或行为上的问题也不一定就能自然形成良好的心理或行为模式。在消极心理学视野里,不存在利他、同情、美德等,有的只是错觉、幻觉、非理性、自私自利等字眼。在消极心理学看来,消极的社会动机是真实的,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积极的社会动机只是一个副产品,是人类偶然为之的。这种价值取向不仅影响了心理学本身的健康发展,而且影响了社会的价值观,阻碍了社会和谐发展。比如,两百年前,边沁提出的享受主义价值观深入人心,以致一些当地人唾弃利他、宽容、感恩、希望、乐观等人性的高级品质和高级需要。当然,这也和积极心理的似本能性并不对应特殊的行为模式有关,如满意和幸福就没有特殊的行为模式,人们不容易认为它们是人类本身具有的心理品质。人们被经验蒙蔽,更倾向于认为享受、竞争、贪婪、嫉妒、焦虑、抱怨才是真实的情绪和真实的人性,“我多你少”、“我赢你输”的短缺经济学的马太效应才是生命的真谛,反而认为那些积极品质仅仅是些理想主义的传说或者道德说教者的杜撰。人们不知,那些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并未使人远离动物本性多远,物欲横流的生活无异于醉生梦死,跟着感觉走并不会产生真正的幸福。

二、积极心理学是一种使人幸福的心理学,可以帮助人类真正到达幸福彼岸。

当我们从消极心理学的角度把一个人评价为少焦虑或无焦虑、少恐惧或无恐惧时,这个人就是心理健康的。可实际上,免于心理疾病只是心理健康的一个基本条件。一个少有消极情绪的人是否积极地热爱生活、是否有效地开发了个人潜能、是否活得精彩,不得而知。在心理健康评价视野中,孤僻、脆弱、妄想、忧郁、攻击性等成为主要关注的内容。然而大千世界,众多文化,不同国度,生活着许多情绪积极、内心快乐的人,他们体验着病人难以体验的幸福,每天都充实而有意义地生活着。心理学就应该研究这些超级健康的人、内心充满积极性的人。其实,从相反的角度说,如果我们不理解这些心理健康的人和最积极的人,就不能理解心理病态。从消极心理学的实践来看,我们已经证明:依靠修正问题的消极心理学不能为人类谋取幸福。

积极心理学强调对人的积极心理品质的理解,并不是说在积极心理学家眼里人类只有美好品质,也不是说积极心理学家不研究心理问题和疾病,只是积极心理学有自己的见解。

积极心理学强调预防心理疾病用于治疗,预防的大部分任务是建造一门有关人类力量的科学,其使命是弄清如何在青年人身上挖掘和培养积极品质。预防与治疗的不同在于,它强调的是人性中的积极方面和健康的功能,相信人性中一定有抵抗阻碍的倾向和潜能,成长的潜能一定会战胜不健康的因素,并相信人面对挫折和障碍,具有自我恢复的功能和康复功能。用自我康复的功能战胜疾病因素的影响,减少障碍因素的危害。

预防的心理基础在于强调人性本来具有的抵抗疾病的因素,它不是我们从外部注入的力量,预防的力量在于动员人本身的力量。一个接近吸烟者的青少年,自身内部就有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一个正确的处理与朋友交往的尺度的罗盘,一个不想吸烟的健全的是非判断。预防只是帮助他认识到自己身上的积极潜能和巨大的强项,领悟到原来就有的抗拒诱惑的力量,领悟到自己是一个有能力把握未来、选择正确生活方式的人,是他自己选择了远离吸烟,而不是心理医生改变了他,是他不接近吸烟的人。再如一个具有精神分裂倾向的人,他自身内部也具有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经验,这种经验原来就存在,只是一个人有病时,这些经验被遮住了,由外显的变成潜在的。治疗过程中,我们要挖掘这种积极的经验,将之放大,加以利用。心理疾病与身体疾病有本质的不同,心理与心态具有整体性,当我们被积极心理所主导时,心理疾病就自然而然地烟消云散了,当我们被消极心理吞噬时,要调整起来是非常不容易的。关注积极心理,拥有积极乐观、快乐的心是很重要的。

积极的心理品质更加适应现代社会,具有更加持久的适应功能,积极的心理品质在适应过程中具有前所未有的意义。它可以引发人的创造性和灵活性,扩大注意范围,使人主动卷入环境,乐观而有效地探索环境中的任何事。研究发现积极的情绪还有助于消除消极情绪,增加人的心理资源,使人在逆境中具有容忍挫折的心理弹性。比如失败的反馈会造成对悲观的夸张,夸大危险,令人焦虑;而成功的反馈则造成人对成功的整体的“乐观偏见”,使人积极克服困难,低估危险。积极的心理品质还可以扩大人的思考和行动的范围,使人更加有创意和灵活性,愿意接纳新经验。伴随积极情绪的认知,产生不同寻常的思考、灵活和创新的学习,对新知识的接纳变得更加敏感。积极心理品质还可以建立持久的个人资源,使人长寿和有力量。消极的症状和情绪使人逃避现实,具有悲观的偏见,缩小注意力,使人僵化。

评价和看待人时,在传统心理学(消极心理学)的各个领域(如临床心理、咨询心理、健康心理、人格心理等)都应该引入积极心理学研究的范式,运用和应用积极心理治疗方法,注重人性积极的一面,把握个体在成长潜能的长处和优势,把这些优势转变成使人适应环境和创造幸福的最佳力量。

三、结语

现代社会,人类不仅为了简单地活着,而是为了有意义地活着,有尊严地活着,幸福地活着。人与人、人与万物是靠各自积极组成社会的。人只有积极地对待世界万物,社会才能和睦相处而安宁,人类才能获得永久的幸福。心理学只有提倡并践行研究人类积极品质才能满足人类社会对幸福生活的需要,帮助人类真正到达幸福彼岸。

参考文献:

[1]周嵌,石国兴.积极心理学介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12-15.

[2]Seligman MEP,Csikszentmihalyi M.Positive Psychoiogy:An introduction American Pshchologist,2000,55.

[3]任俊,叶浩生.当代积极心理学运动存在的几个问题[J].心理科学进展,2006(5):787-794.

作者:柯风云

第二篇: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的儿童积极人格的培养

摘 要:儿童时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儿童人格处于全部人格发展的基础地位。积极心理学作为一个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有其独特的人格理论,文章以此为基础对儿童积极人格的培养进行了初步探讨并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儿童人格;积极心理学;积极人格培养

一、儿童人格及其影响因素

(一)兒童人格及其重要性

人格,是个体的性格、气质、智力及体格的相对稳定且持久的组织,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气质、性格、能力、需要、动机、价值观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连续性和动力一致性的自我,决定了个体适应环境的独特性,是个体社会化时所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精神分析学认为从个体早期的成长经历中可以找到人格形成和发展的根源,儿童时期是个体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儿童的人格,具有基础性、可塑性、动力性及稚弱性等特点。儿童的人格,可能会朝好的方面发展,形成高尚、健康的人格;也有可能是向不好的方面发展,而形成畸形、病态甚至是反社会的人格。儿童时期,个体的自主性、合作性等社会性需要都很强,这促使了人格自身的发展;而儿童身心发展脆弱,易受到伤害,所以儿童的人格需要得到特别的保护。儿童人格的积极特征能促进个体智力的快速发展,并且儿童人格的健康发展是个体青少年期、成年期心理健康的有力保证。

(二)儿童人格的影响因素

人格的发展不仅受生物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受文化、家庭、社会阶层等社会性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遗传因素,母亲的行为举止会严重影响胎儿的生理,而这种影响又在人格的形成中起着很大的作用,如各种畸形及胚胎发育的不正常都会造成智力低下和人格障碍;环境和学习作用的影响,个体在儿童时期的学习需求非常强烈,习得各种行为,以保证个体在各种复杂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人格正是在这样的学习中不断形成和发展的。个体的人格结构及其对社会的应对方式主要受儿童早期生活的家庭环境所影响。儿童早期经验不仅制约着个体儿童期的生理成长,而且还严重影响着个体青少年期以至整个成年期的性格、智能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在人格的发展过程中,儿童早期的家庭教育和生活环境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儿童人格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只有认识和承认了儿童具有人格,才能良好地实施人格化的教育,从而才能促进个体的健康成长。近年来,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的儿童积极人格的培养也成为了一个新的研究热点。

二 积极心理学及其人格观

(一)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是20 世纪末兴起的一个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是一种利用目前较为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及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的力量、美德等积极方面的心理学思潮[3]。首先提出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的是心理学家Seligman和Csikzentmihlyi。科学心理学自诞生之日起,就被赋予了三项使命:治疗精神疾病;使普通人的生活更加丰富充实、有意义;发掘并培养人才。积极心理学与传统心理学的研究不同,其更注重人类的健康、勇气和爱等方面的研究。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平均水平的普通人,它用一种更开放、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和理解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

(二)积极心理学的人格观

积极心理学提倡积极人性论,注重积极人格特征的培养。积极人格是指个体能在生活中不断地主动追求幸福并时常能体验到幸福,同时又能使自己的能力和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积极的人格特质包括自我决定、积极心理防御机制、智慧、乐观和创造性等。积极心理学的人格观既不像人本主义那样过分强调人的能动性和“人性本善”的论点,也不像主流心理学家一样认为人格是稳定不变的。首先,积极心理学崇尚积极的人格特征。积极心理学家认为积极的人格特征对人的健康发展是有利的,强调研究积极的个性特征,如乐观个性等;同时也特别强调积极的人格品质的研究,如爱、宽恕、同情、幽默、意志、自信、自尊、适应等。其次,积极心理学认为人格具有可塑性,人格是稳定性与可变性的统一,可以通过干预和培养予以改变。另外,积极心理学还提倡人格发展中主客体的相互作用性。认为人格的成长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主体的力量不可忽视,但是外界因素的影响和干预更是人格发展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如果没有外部的影响而仅靠自己成长的力量,个体很难发展我自并实现自我价值。

积极心理学家认为,拥有积极品质的人能更好地体验生活的意义、更好地发挥潜力、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并促进社会的发展。

三 积极心理学视角的儿童积极人格的培养

儿童积极人格的培养,即在生活中更多地发掘影响其积极人格形成的积极因素,使儿童形成稳定的积极生活态度,从正面预防消极因素对儿童人格的影响。

积极人格的基本理论假设人类是自我管理、自我导向和具有适应性的整体。

积极人格研究的主要方面

自我决定性

自我决定性指个体对自身的发展能做出某种合适的选择并加以坚持。Ryan和Deci从个体的内在动机出发,研究发现当人类的三种相关的需要:能力、归属和自主的需要得到了满足时,个人的幸福和社会的发展将是乐观的。儿童时期,个体各方面都相对稚弱,我们要给予儿童较大的自主性,不要过多地束缚和约束其行为,让儿童在合理的范围内自由成长,促进自我发展;要注重儿童能力的培养,促进儿童智能的发展,激发儿童潜能的发挥,让其能体验到自我实现;要使儿童在一个充满关爱的环境中成长,产生更多积极的情绪、体验更多的主观幸福感。积极人格的儿童会表现出更具主动性和开放性,具备更好的社会交往能力,赢得更多的正性社会感情支持,从而有利于儿童社会性的积极发展。

积极心理防御

心理防御机制是指个体处于挫折与冲突的紧张情绪时,其内部心理活动所具有的自觉或不自觉的解脱烦恼、减轻内心不安、以恢复情绪平稳,确保心理健康的一种适应性倾向。积极心理防御机制有助于个体采取更加有效的应对策略。儿童时期,个体身心都还不成熟,问题的应对能力有限,要使儿童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积累经验,从小养成以冷静、理智的态度去应对心理冲突;要使儿童学会将被压抑的欲望或冲动升华和转移为符合社会要求的高级行为,不要以社会所反对的形式表现出来。积极的人格也有助于个体采取更为有效的应对策略,从而能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情景,使自身能积极健康地成长。

积极教育

教育不只是纠正学生的缺点和不足,更应该帮助学生获得各种积极人格品质,教育的作用不仅是“事后修补”,而且更在于“事前预防”。学校应关注积极的教师、学生及师生关系和积极课堂的培养。学校应给予儿童更多的关心、信任和尊重,提供一个友好、支持的氛围使儿童能够自由探索,促进儿童自我的形成和发展;学校还可以通过制定计划并鼓励儿童,以此来帮助儿童达成目标、实现自我;学校要引导儿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他们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要教会他们积极地、不断地与他人交流所学、所感,使他们成长为一个拥有爱心和乐于奉献的人。

总之,儿童时期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对儿童进行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引导,能为他们今后身心的健康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使之形成积极完整的人格。以积极心理学独特的人格理论为指导来培养儿童的人格,更能促使儿童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提升儿童追求一生幸福的能力。但目前可利用的人格培养方法还比较有限,还需要我们研究者不断努力予以加强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希庭. 个性品质的行程--理论与探索[M]. 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36.

[2] 张野,杨丽珠. 小学生人格类型及发展特点研究[J]. 心理科学,2007,30(1):205.

[3] Sheldon M K L. Why Positive Psychology Is Necessary[J]. American Psychologist,2001,56(3):216-217.

[4] 马甜语. 积极心理学及其应用的理论研究[D]. 吉林大学,2009.

作者:鄢慧

第三篇: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摘要:小学是个体心理品质形成的关键期,在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社会、家庭、学校及个体自身利用各种途径,共同对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进行培养。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三方面:积极主观体验、积极特质和积极组织系统[1]。大量国内研究者对各个阶段、各种类型人群的心理进行积极心理学中国化。已有研究大多针对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但个体在高中阶段“三观”基本形成,大学可塑性小,而小学阶段心理品质具有鲜明的可塑性,所以在小学阶段培养个体的积极心理品质,为他们的未来打下基础。[2]

一、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定义

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是儿童积极的认知方式、积极的情绪情感、积极的意志、积极的习惯、积极的人格、积极的心态、积极的学习意识、积极的人际关系等的总合,积极心理品质为个体健康快乐成长和社会和谐发展提供正能量[3]。

二、当前小学生心理品质发展状况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到2017年,各种研究表明小学生心理品质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心理健康状态。杨林娜的研究表明,小学生群体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承受能力偏低、缺乏学习兴趣与心理焦虑、人际交往能力差等方面。[4]卫萍等人的研究表明当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应积极采取相应措施。[5]

三、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途径

1.挖掘社会各方面的资源。①利用大众传媒的积极导向。大众传媒包括电视、报纸、网络等,其中网络的影响更大。现代传媒突破时空限制,具有形象化、操作性强,但缺乏真实性的双重作用,对小学生更具有诱惑力与迷惑性。所以,大众媒体传播者要以积极心理学的宗旨引导小学生充分利用大众传媒的积极作用为自己的健康成长服务。整个社会要形成把大众传媒,尤其是网络作为学习手段,而不是玩乐工具,培养孩子的心理品质。②成功人士积极现场示教。成功人士一般都具有清楚的價值观、活力、热情、信念、策略、善于传达与沟通信息等积极心理品质。社会应该在社区定期组织成功人士到学校或当地文化宣传机构进行个人成功事迹报告会,让学生近距离感受成功人士的积极心理品质,进行模仿或潜移默化的影响。③社区面向家长进行积极心理品质培养。首先,在社区成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该机构有咨询心理学专业背景、积极乐观的专人负责,负责人的职责是制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制定计划和开展活动时针对小学生家长有符合积极心理学的方案。其次,定期采取多种形式对家长进行积极心理学知识的宣传。

2.充分利用家庭教育的积极优势。①建立积极型的父母教养方式。各种教养方式都不如积极型教养方式有利于个体的发展,积极型教养方式是以温情、鼓励、探索为特点,家庭中孩子从父母处得到更多地赞许、表扬、信任、尊重、平等,且是以父母为中心。父母教养时以亲子关系为中心,以培养积极心理品质作为教养的主要目标。积极型的父母教养方式会使孩子产生安全感、愉快感,在和谐的亲子关系中,孩子乐于接受父母的教诲,在这样的情感背景下,有利于将父母的价值观传递给孩子,所以父母要有积极的心理品质可以促进孩子对应品质的形成。②抓住家庭教育的契机。家庭教育中有很多稍纵即逝的机遇,成功的父母常常会抓住教育的机会,循循善诱,引导孩子朝着积极乐观的方向发展。当孩子出现问题行为时、当生活中出现积极的榜样时、当假期正在进行时、当大众传媒中出现正能量时。父母教育孩子时,自身要言传身教,正身律己,父母的语言、行为、做事风格、说话习惯,都让孩子耳濡目染。③家庭成员形成教育合力。在家庭教育时,家庭成员要互相配合,协调一致,使孩子的心理品质朝积极的方向发展。在现实生活中,有时父母之间或其他家庭成员之间的认识不一致,势必会以不同的情绪、不同的态度来对待孩子,孩子必然会喜欢袒护自己的一方,会气恼批评自己的一方,这样不仅影响了家庭和睦,而且不利于孩子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

3.学校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制度。①完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学校要根据国家的要求成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人员。中心人员要定期给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尤其是人格测评,积极心理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通过测评的方式了解小学生的心理品质[6]。中心要把个别心理指导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结合起来。不管是个别指导,还是授课,都要用积极心理学为主指导心理健康教育方案的制定且具有针对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硬件完善要符合积极心理学要求,心理健康教育课时各年级每学年不少于12课时。心理健康教育课以活动为主,在活动中真正提高学生抗挫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助人自助。②构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属于学校隐性课程,在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时代利用媒体进行校园文化的构建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超越时空、自由的优势,使积极心理学的影响常态化。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定期对校园网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信息进行更新,并建立全校教师微信交流群和QQ交流群,每天与一线教师进行积极心理学信息推送,确保及时对学生心理动态进行了解和疏导。对班主任及有心理健康教育兴趣和资质的教师进行专门的引导,让他们成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得力助手。其次,利用网络平台,构建畅通的家校合作渠道。在开展家校合作时,应当与家长进行交流,积极促成合作,达成一致的意见。交流方式有多种,尤其是手机智能化基本普及,家长如果能随时了解到学生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他们会更有意识参与到学校教学活动中。学校可以通过校园网或与一些直播网开展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各种活动可以通过直播或转播让家长参与[7]。同时,教师通过网络平台引导和帮助学生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普及积极心理知识,为家长提供促进孩子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的指导意见,引导家长更好地进行积极心理学的家庭教育,家校共赢,推动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8]。

4.引导小学生发掘自身潜能,应对生活中的消极心理影响。①客观认识自我,发挥潜能,悦纳自己。发挥潜能这一观点已被越来越多的人理解和接受。但是在人的日常生活中,因为惰性,人的行为缺乏弹性,习惯于作固定的反应,所以发挥自身的潜能难以实现。要更好发挥潜能,首先要客观认识自己,认识自身的感觉,自身对某件事的真实看法与感受,善于自省,认识自身的弱点,发挥自己的优点,善于自控,有强烈的独立感,能愉快地接受自己。学会思索与怀疑,深入地思索,不盲从,有创意并付诸行动,并能体验行动成功产生的高峰体验。②合理运用“理性情绪疗法”,以积极思维应对生活事件。“理性情绪疗法”是帮助个体解决因不合理信念产生的情绪困扰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个体对生活事件的情绪常不是行为本身,而是对事件的认知所产生的情绪体验,所以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艾利斯创立“理性情绪疗法”,通过引导小学生对生活事件进行积极思维,产生积极心理体验,塑造积极心理品质。③参加团队及社会公益活动。积极心理学的本质是通过积极的心理体验,在积极的组织系统中形成积极心理特质,所以儿童经常参加团队活动及社会公益活动,在活动中产生快乐的情绪,并在这个过程中进行心理的组织与形成。

综上所述,小学教育是心理品质形成的关键期,应当更加重视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教育中要把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方式运用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中。在小学教育中,应当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实现家校、社区合作,共同面對,同时要注意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对症下药,推动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虎民,黄静.积极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及发展趋势[J].教学研究,2015,(12):76.

[2]孟万金.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研究,2008,(5):41-45.

[3]孟万金.中国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测评量表研发报告[J].中国特殊教育,2014,(10):62-66.

[4]杨林娜.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C].中国会议,2015,(11):203.

[5]卫萍,许成武,等.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与教育策略[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7,(2):91-96.

[6]赵媛媛.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J].科教导刊,2014,(6):12-13.

[7]吴开宗.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分析[J].才智,2015,(01):212.

[8]陈奕汀.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J].科学中国人,2016,(9):235.

作者:唐名淑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地理与生活论文范文下一篇:大学自动化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