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药规律数据挖掘论文

2022-05-02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用药规律数据挖掘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目的采用數据挖掘手段分析中药治疗老年功能性便秘的用药规律,为临床治疗老年功能性便秘提供依据。

用药规律数据挖掘论文 篇1:

基于关联规则的当代中医妇科名家痛经用药规律数据挖掘

摘要 目的:擬对当代中医妇科名家治疗痛经的验案进行数据挖掘,找出药物间的关联规则,挖掘核心组合及新处方,分析当代中医妇科名家治疗痛经的用药经验。方法:选取weka软件中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最小支持度>0.15,最小置信度>0.6)对所收集的当代中医妇科名家治疗痛经的验案进行数据挖掘。结果:本研究共选出15位名家302诊痛经医案216味中药进行数据挖掘。出现频数前5位的中药为赤芍、川芎、香附、白芍及当归;置信度前5位的二联药物分别是当归-肉桂、当归-香附、当归-吴茱萸、当归-熟地黄及当归-川芎;置信度前5位的三联药物是当归-川芎-赤芍、当归-川芎-延胡索、当归-川芎-甘草、当归-川芎-白芍及当归-川芎-香附。置信度前5位的四联药物是当归-川芎-白芍-甘草、当归-川芎-香附-白芍及当归-川芎-香附-延胡索。结论:痛经最主要的病机是气血瘀阻,不通则痛;其最重要的治法是行气活血,化瘀止痛。

关键词 痛经;验案;药物;中医妇科名家;处方;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数据

中医重在辨证论治、随证加减,故深度挖掘中医验案中隐含知识及信息是传承名老中医临床经验的方法之一。传统的师承教育、手工收集并整理名老中医的医案,存在着可重复性差、主观性强以及效率低下等诸多不足。随着计算机技术日益发展,探索一种合适的挖掘方法能更加客观、有效地挖掘医案信息[1-2]。其中关联规则是研究用药规律的一项成熟有效的方法[3]。

痛经是常见的月经病之一,属于中医里面“经行腹痛”的范畴。根据1980年我国妇女的一个抽样调查显示,我国妇女痛经病的发病率为33.19%[4]。痛经严重影响女性的工作和生活,历来受到医家们的关注[5]。中医学者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运用许多有效的方剂治疗本病,中医治疗本病具有独到优势。

当代中医妇科名老专家是中医队伍中的精英,运用大量临证经验、心得启迪后辈医家,指导临床实践。本研究运用Apriori算法,对当代妇科名家对痛经病的治疗验案进行用药经验的数据挖掘。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选取痛经医案。搜查的文献,包括该妇科名家本人的论文及著作,名家参与编写的著作以及其门人整理的相关研究的回顾性文献及著作。文献采用两人交互对质量进行评价。

1.2 纳入标准 即当代中医妇科名家的纳入标准。当下并没有当代中医妇科名家的具体定义,结合文献,研究者参考《中医妇产科学》所收录的中医妇科名家[6],以此为基础查找这些医家治疗月经病的相关著作、文献,制定了“当代中医妇科名家”的纳入标准。1)应当为学派的宗师,或有威望的学术带头人,必須是这一学派学术观点的提出者,并且应当成名于当代;2)应当有记载和反映本学派学术观点及治学经验的传世之作,并有保持该学派的特色学术风格和研究方法;3)应当要有传承和发展本学派思想的人物。这些人物不局限于亲传或私淑的师承关系,但应当有一定的学术水平;4)全面收集文献后,可纳入的痛经医案10例以上者。

1.3 方法

1.3.1 痛经医案的诊数及例数的选择 每个病例只取前3诊;为除外人为加大某位医家的影响,每个名家所选病例为10~15例。

1.3.2 医案的选择 痛经的诊断依据及疗效评定标准,收集医案时,研究者并不单纯依照医案所提供的病名收录医案,而是依据所收集的材料,参考了《中医妇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7],重新审查医案之后再录入。

1.3.3 病例入选标准 应当符合上述痛经诊断;以服用中药汤剂为主要的治疗手段;治疗结局为好转或者治愈。

1.3.4 中药药名规范 主要从错别字、省略词、别名3个角度对中药药名进行规范处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中选用中药名称作为规范后的中药正名,例如赤、白芍正名为赤芍、白芍2种药物。

1.4 数据挖掘方法 利用weka3.5软件,选择关联规则算法,并设置最小支持度为0.15,最小置信度大于0.6进行数据挖掘。

2 结果

本研究共选出15位中医妇科名家:哈荔田、何子淮、班秀文、蔡小荪、韩百灵、罗元恺、刘奉五、黄绳武、钱伯煊、王子瑜、庞泮池、刘云鹏、祝谌予、沈仲理、夏桂成。并对各位名家的302诊痛经医案中药处方进行数据挖掘,处方中总共出现216味药,其中出现频率大于15%的药物见表1。用weka软件对药物进行以上规则进行数据挖掘,得到79条规则,将其按照二联药物、三联药物、四联药物分类,除去重复药物规则,结果分别见表1~4。

3 讨论

痛经是妇科最常见的疾病,亦称经行腹痛,其病机以及治法多样,不同的医家对于痛经的见解各有独到之处。

祝谌予教授认为治疗痛经的关键在于严格的辨证论治[8]。班秀文认为,经者血也,痛者滞也,痛经“虽有虚实寒热之分,但总不外乎冲任气血不畅,经血郁滞胞宫所致……故其病变,是以痛为着眼,不通则痛故也”[9-10]。因此班老治疗痛经以通为主,以活血调经行气为基本大法,同时,班老也强调妇女以血为主,以血为用,所以在行气活血的同时也非常注重对妇女肝肾阴血的滋养。哈荔田赞同“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的理论,认为痛经的病机为外感内伤导致冲任气血不畅,经血滞留胞中,痛经可分寒热虚实[11]。所以治疗时也应结合证候的寒热虚实,或温而通之,或清而通之,或行而通之,或补而通之。行而通之,乃气滞血瘀者之治疗大法;补而通之,乃虚性痛经之治疗大法。哈老认为,虚性痛经必因虚而夹滞,方能产生疼痛的症状,故虚实痛经多应着眼于“不通”这一主要矛盾[11-12]。刘奉五与王子瑜教授认为痛经多因气滞血瘀,情志不舒,肝郁气滞,经脉不通,胞脉瘀阻,不通则痛,重视调理经脉气血,以恢复其“流行不止,环周不休”的生理状态[13-14]。蔡小荪教授认为痛经为虚实夹杂,大多先有气血受累,而后产生诸多病变,以致脏腑经络局部疼痛,在治疗上应求因为主,止痛为辅,主张辨证辨病相结合[15-16]。同时,痛经以“痛”为主要症状,辨痛的虚实是重要环节。疼痛剧烈应急治其标,以止痛为先为主;疼痛缓解时应治本为主,但两者不能截然划分,且临床上注重配伍用药,擅用对药,并注意用药方法以及服药时间[17]。沈仲理认为,一般经前痛多属寒凝血瘀及寒化为热之病变,经行时腹痛多属肝郁气滞;行经前后腹痛,多属气血虚弱以及肝肾亏损所致[18]。认为原发性痛经是经间期的阴阳消长转化不利以及经前期阳长不及导致,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引起的痛经是由于肾虚,尤以肾阳偏虚为致病之本,以血瘀不通为致病之标,治疗方面倡导补肾调周以治本,化瘀通经以治标,主张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并提倡调畅情志,配合饮食宜忌[19-22]。庞泮池认为,痛经并非是一种单纯的症状,而是一个周期性发作的病症,治痛必审证求因,标本兼治,痛时治标为主,不痛时固本为主,按周期用药,才能根除病痛。

故中医的病因病机主要包括不通则痛与不荣则痛2个方面,表现为虚实两端。实证主要有气滞血瘀证、寒湿凝滞证、湿热瘀阻证等,虚证多为气血两虚证、肝肾亏虚证等。痛经因随月经周期变化而具有明显周期性,是以中药治疗痛经既要重视辨证论治,还要根据月经周期的不同时期的特点选择恰当的用药时机。

本研究通过对15名老中医治疗痛经的医案进行核心用药的数据挖掘,出现频数前五位的中药为赤芍、川芎、香附、白芍及当归,其皆为血分药,以行气活血为主。当归可养血活血化瘀以止痛,《本草正》:“当归,其味甘而重,故专能补血,其气轻而辛,故又能行血,补中有动,行中有补,诚血中之气药,亦血中之圣药也”。白芍养血柔肝,可缓急止痛,《别录》:“通顺血脉,缓中,散恶血,逐贼血,去水气,利膀胱、大小肠,消痈肿,(治)时行寒热,中恶腹痛,腰痛”。香附则可行气活血止痛,《本草衍义补遗》:“香附子……凡血气药必用之,引至气分而生血,此阳生阴长之义也”。川芎主行气活血化瘀,《别录》:“主腹坚痛,中恶,卒急肿痛,胁风痛,温中内寒”。《药性论》中论到:“治腹内冷痛”。赤芍清热凉血、散瘀止痛,李东垣:“赤芍药破瘀血而疗腹痛,烦热亦解。仲景方中多用之者,以其能定寒热,利小便也”。

经过数据挖掘共有二联药物23组,前5位的二联药物分别为当归-肉桂、当归-香附、当归-吴茱萸、当归-熟地黄及当归-川芎。当归-肉桂,肉桂性辛甘热,归脾、肾、心、肝之经,其辛行温通之力较强,是治疗命门火衰之要药。而当归性辛甘温,归脾、心、肝经,功擅补血活血,是治疗血虚血瘀要药。两者相配伍,既能温肾助阳,鼓肾气,又可温经通脉,相辅相成,用于阳虚寒凝,经脉不通之痛经。当归-香附,香附性辛平,善宣畅,可通行十二经及八脉之气分,能“主一切气”,且能入血分以行气调经;当归性辛温,可补血兼以行血,为血中之气药;两者联用,活血兼行气,气血并调,以达共奏调经止痛之功。当归-吴茱萸,吴茱萸性辛温,有温经通利血脉之效;当归性甘温,有补血活血之功,两者联用,吴萸萸主温散,当归行血以助之;当归主温补,吴茱萸温经以行之。是以吴茱萸得当归之助,可温散不伤阴血,当归得吴茱萸之辅,而行血之力倍增,其两者相辅相成,刚柔并济,共奏温经散寒,活血止痛之功效。当归-熟地黄,当归、熟地黄均为补血之要药,熟地黄补血而其性静,当归补血而其性动,两者相配伍,故补而不滞,温而不燥,滋而不腻,是为治疗血虚痛经之良药。当归-川芎,治疗痛经时,当归及川芎地位非常重要,两药合用成方称之为佛手散,《删补名医方论》中有言:“治妊娠胎动下血……下血疼痛,口襟欲死,服此探之,不损则痛止……等证”。两药合用,其中以当归养血,川芎活血,补血而不壅滞,活血而不伤正,两者合用共奏活血调经止痛之效。

经过数据挖掘共有三联药物19组,前五位的三联药物分别为当归-川芎-赤芍、当归-川芎-延胡索、当归-川芎-甘草、当归-川芎-白芍及当归-川芎-香附。

经过数据挖掘共有四联药物3组,分别是当归-川芎-白芍-甘草、当归-川芎-香附-白芍及当归-川芎-香附-延胡索。其中当归-川芎-香附-延胡索组的置信度为1,可以得出这4种药物关联性十分密切,研究者将之称为“痛经四物汤”,临床运用此方治疗痛经,效果良好。

从以上统计的常用药物、二联药物、三联药物及四联药物分析,中医在治疗痛经病方面,使用最多的是行气活血药物,最常用的配伍为赤芍、白芍、延胡索、五灵脂、香附、川芎及当归之间的随机组合。

痛经者或因不荣则痛或因不通则痛。痛经的主要发病因素为起居不节、情志不畅或六淫侵害等,并且与素体盛衰、月经前后人体气血的特殊生理变化相关。素体虚弱,并受到致病因素影响,冲任二脉及胞宫失于濡养,则发为“不荣而痛”。若素体偏盛,则易导致冲任及胞宫的气血阻滞,瘀阻不通,则“不通則痛”;痛经病位在胞宫及冲任二脉,变化在气血。从本研究对痛经病验案的药物关联规则数据挖掘结果看来,当代中医妇科名家治疗痛经病的多用活血化瘀行气的药物,则反推痛经最常见的病机为气血瘀阻所致的不通则痛,治疗痛经病最主要的治法为行气活血,化瘀止痛,治疗上可考虑用关联性高的痛经四物汤(川芎-香附-延胡索-当归)。

本研究通过运用关联规则算法,对当代中医妇科名家治疗经行腹痛的验案进行临床用药的数据挖掘后,得出痛经病的中医治疗常用的药物配伍,及其核心病机与治法,为后世医家的学习痛经的治疗提供参考,以期进一步提高中医对痛经治疗的临床效果;本研究方法相较传统师承模式有着可重复性高,客观性强以及效率高等优点,可以进一步推广运用,通过对中医医案相关的数据挖掘,可总结并归纳疾病病机、治法及核心药味的使用,有利于中医药文化的传承,有希望提高疾病的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聂佳,邓都,雄呷,等.数据挖掘技术研究民族医药传统用药经验模式探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30(3):926-927.

[2]孙雪松,王晓丽.数据挖掘常用算法及其在医学大数据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数字医学,2018,13(3):9-12.

[3]刘慧冉,马继炎,谯治礁.关联规则在医学数据中的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5,22(30):18-21,25.

[4]全国妇女月经生理常数协作组.中国妇女月经生理常数的调查分析[J].中华妇产科杂志,1980,15(4):219.

[5]张利梅,夏敏.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治疗进展[J].中医临床研究,2017,9(24):102-105.

[6]刘敏如.中医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7.

[7]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34.

[8]李俊德.祝谌予治疗痛经的经验[J].中国医药学报,1996,11(1):42-44.

[9]卢慧玲.班秀文治疗痛经经验[J].中医杂志,1993,34(5):271-272.

[10]班秀文.壮乡医话——经痛治疗重在疏肝理气活血化瘀[J].广西中医药,1990,13(4):21-22.

[11]刘培,尚尔鑫,钱大玮,等.基于nanoLC-LTQ-Orbitrap-MS/MS的香附四物汤干预原发性痛经模型小鼠卵巢组织差异表达蛋白筛选[J].中国中药杂志,2016,41(16):3060-3064.

[12]张琛,闫颖.哈氏妇科治疗痛经经验[J].湖南中医杂志,2016,32(9):40-42.

[13]邢芳瑞,苗彦霞.刘奉五治疗痛经经验探讨[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34(1):29-29.

[14]林佳静,魏爱平.王子瑜教授治疗原发性痛经经验[J].环球中医药,2008(3):39.

[15]毕丽娟.蔡小荪以分期类方、化瘀为要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经验撷英[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6,50(3):1-3,25.

[16]连伟清,张婷婷,徐梅,等.蔡小荪“求因为主,止痛为辅”诊治痛经的经验[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6(2):53-55.

[17]冯林娜,付金荣,沈宇凤,等.蔡小荪教授辨治痛经探微[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0(5):1-4.

[18]汤万武.学习沈仲理老中医治疗痛经的经验[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83,3(4):10-11,21.

[19]胡荣魁,谈勇,殷燕云,等.国医大师夏桂成论治痛经六法[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33(6):547-550.

[20]孙先航,赵可宁.夏桂成教授治疗子宫腺肌病痛经的临床经验[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41(9):734-737.

[21]贾丽平,赵可宁.夏桂成论治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J].吉林中医药,2016,36(12):1208-1210.

[22]史艳馨.夏桂成教授调周法治疗内异症性痛经的经验[J].新疆中医药,2015,33(3):31-32.

(2018-04-24收稿 责任编辑:杨觉雄)

作者:骆赟韵 李佳阳 黎小斌

用药规律数据挖掘论文 篇2:

中药治疗老年功能性便秘用药规律数据挖掘研究

摘要:目的  采用數据挖掘手段分析中药治疗老年功能性便秘的用药规律,为临床治疗老年功能性便秘提供依据。方法  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建库至2018年10月中药治疗老年功能性便秘的文献,建立标准化医案,使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1.5.7处理数据,对有效方剂的药物性味归经、使用频次、常用药对、核心处方组合进行分析。结果  共纳入240篇文献,含240个有效中药处方。使用频次较高的药物包括当归、白术、枳壳、黄芪、肉苁蓉、火麻仁等,使用频次≥45的中药多具有益气养血、行气活血、润肠通便等功效,使用频次较高的药物组合是白术-当归,药性多为温性、甘味。结论  中药治疗老年功能性便秘当标本兼顾,治本宜益气养血,治标宜行气活血、润肠通便,补虚泻实。本研究可为临床治疗老年功能性便秘用药提供一定的依据。

关键词:老年功能性便秘;中药;数据挖掘;用药规律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9.12.021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Study on Data Mining-based Medication Rules of TCM in Treatment for Senile Functional Constipation

HE Pingping1, FAN Xiaohua2, LIANG Xuemin2, MA Lijuan1

1.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Guangzhou 510405, China; 2. Guangdong Province TCM Hospital, Guangzhou 510120, China

通讯作者:范小华,E-mail:fanshirly@sina.com

便秘是包括排便少、便硬、排便困难、排便时间长、肛门堵胀、便不尽感等的一组症状,伴有或不伴有腹痛、腹胀、恶心、便血等。功能性便秘是排除代谢性、器质性和系统性疾病之后的便秘。慢性功能性便秘给老年人正常生活造成严重困扰,对老年人健康危害极大[1-2],便秘增加了跌倒、心肌梗死、急性脑血管意外风险,同时对心理造成一定影响。中医药治疗功能性便秘具有独特优势,目前关于中药治疗功能性便秘研究文献大多以临床研究、名家经验等方式展示,缺乏对此类处方的深度分析。

数据挖掘技术可以从海量数据中提取和发现规律性的认识和隐含的知识,并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处理之后,找出共性规律与差异性,为中医精准治疗提供依据[3-4]。本研究广泛收集老年功能性便秘临床研究文献,建立标准化数据库,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1.5.7的统计分析、聚类分析、复杂网络分析等功能,探讨中药治疗老年功能性便秘的用药特点,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从建库至2018年10月公开发表的期刊文献,以“功能性便秘”并含“老年”为检索式进行检索,再严格根据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对检索结果进行人工筛选。

1.2  纳入标准

①西医诊断标准参考功能性便秘的罗马Ⅲ标准[5],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制定的《慢性便秘中医诊疗共识意见》[6];②临床随机对照研究;③研究人群为老年患者;④治疗方法为中药内服;⑤处方药味齐全;⑥治疗效果为有效(有效率>80%)。

1.3  排除标准

①动物实验研究、文献综述、科普文献、名家经验;②针灸、物理治疗、中药外治法的文献;③有方名而无明确药物名称的文献;④文献中未标明治疗效果或明确标明治疗效果不佳;⑤少数民族医药类文献,如藏医、蒙医;⑥同一研究者发表同一处方的文献;⑦合并西医或其他疗法的文献。

1.4  数据录入与核对

将筛选后处方录入古今医案云平台V1.5.7,建立“老年功能性便秘”标准化数据库,录入完成后由双人核对,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1.5  中药名称规范

在“老年功能性便秘”数据库中,通过软件模块中的“执行标准化”对处方药物进行规范,根据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7]对中药名称进行统一规范处理,如“首乌”规范为“何首乌”,“元胡”规范为“延胡索”,“元参”规范为“玄参”,“淡大芸”规范为“肉苁蓉”等。

1.6  数据分析

采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1.5.7对数据进行分析。该平台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研制,涵盖30余万条古今医案数据,集成了频次统计、关联分析、互信息分析、社团分析、复杂网络分析、聚類分析等数据分析方法,采用基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中医药数据标准化处理方法。主要用于解决名中医经验学习、传承与挖掘工作中的数据采集、管理、分析、利用等问题[8-9]。本研究采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1.5.7集成功能,对中药治疗老年功能性便秘处方数据进行频次、性味归经统计,利用聚类分析得出常用中药的分类,利用复杂网络分析得出核心方药组成。

2  结果

2.1  用药频次

经计算机检索及人工筛选,共得到符合要求的文献240篇,合计240首处方,含129味中药。使用频次≥45的药物共18味,前5位依次为当归、白术、枳壳、黄芪、肉苁蓉,见表1。

2.2  性味归经

按出现频次对药物的性味归经进行统计。将药物的四气分为热、大热、温、微温、平、凉、微寒、寒及大寒9个类别,主要为温、微寒性,见图1。将药物的五味分为酸、微苦、苦、淡、微甘、甘、微辛、辛、咸及涩10个类别,主要为甘、苦、辛味,见图2。将药物的归经根据十二脏腑经络进行分类,主要归脾、胃、肺、大肠经,见图3。

2.3  药物关联分析

2.3.1  药物组合

按药物组合共现频次由高到低排序,频次≥76的药物组合见表2。前5位依次为白术-当归、枳壳-当归、黄芪-白术、肉苁蓉-当归、枳壳-白术。

2.3.2  组方规律分析

对240首处方进行组方关联规则分析,置信度表示前者出现时后者出现的概率;支持度表示两者同时出现的概率。设置支持度>0.3、置信度>0.7,获得21条中药组合关联规则,见表3。

2.4  复杂网络分析

对240个处方进行复杂网络分析,设置边权重为50,得出核心组合为:当归、黄芪、白术、地黄、甘草、肉苁蓉、枳壳、火麻仁、麦冬、苦杏仁、郁李仁、桃仁、白芍、升麻、玄参、陈皮、厚朴、牛膝、党参、何首乌、柴胡,见图4。综合分析,以上药物组合由补中益气汤、济川煎、麻子仁丸化裁而来。

2.5  聚类分析

对药物使用频率最高的18个核心药物进行聚类分析,结合相关中医理论进行分析后认为聚成5类比较合适。分别为:①白术、黄芪、枳壳、当归、肉苁蓉;②甘草、升麻、党参、陈皮;③地黄、麦冬、玄参;④火麻仁、苦杏仁、桃仁;⑤何首乌、厚朴、白芍。见图5。

3  讨论

老年功能性便秘属中医学“便秘”“不更衣”“阴结”“脾约”等范畴。中医学认为,本病病位在大肠,且与肺、脾、胃、肝、肾等关系密切。《医宗必读》曰:“老年津液干枯……皆能秘结,法当补养气血,使津液生则自通。”《明医杂著·枳实丸论》曰:“证属形气病……津血枯涸而大便难耳。法当滋补化源。”《症因脉治》中提出“高年阴耗血燥津竭者大便干而秘结”。杨小平认为,老年功能性便秘多发的主要原因是年老体衰,气血两亏,气虚则大肠传送无力,血虚则津枯肠道失润,甚则致阴阳俱虚;阴亏则肠道失容,导致大便干结,便下困难;阳虚则肠道失于温煦,阴寒内结,导致便下无力,大便艰涩[10]。刘铁军教授认为,老年性功能性便秘责于老年人素体虚弱或久病致气血津液亏虚,脏腑功能衰弱,日久则肠道津亏液乏,终致大便不畅[11]。气虚无力推动血行致血瘀,气虚无力推动胃肠运动致气滞,阻滞大便不通,影响脾胃吸收运化,久而加重正虚,粪便滞留肠道,压迫脉络,致气血运行不畅,加重血瘀。故而虚、瘀、滞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恶性循环,其中又以虚为本,瘀、滞为标[12]

本研究共纳入符合标准文献240篇,包含有效处方240个,合计129味中药。其中用药频次前5位为当归、白术、枳壳、黄芪、火麻仁。高频药对主要有白术-当归、枳壳-当归、黄芪-白术、肉苁蓉-当归、枳壳-白术。其中当归是使用频率最高的药物,《医学启源》有“当归,气温味甘,能和血补血”,具有补血活血、润肠通便功能。现代研究显示,当归润肠通便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AC-cAMP-PKA信号通路,进而影响结肠水通道蛋白8的表达,抑制近端结肠水分吸收,改善结肠润滑功能有关[13]。白术,《本草通玄》有“补脾胃之药,更无出其右者。土旺则能建运,故不能食者,食停滞者,有痞积者,皆用之也”。有医家临床重用白术补脾气,助运化,促进肠道蠕动,从而达到通便的作用[14]。黄芪具有补气升阳作用,研究表明,黄芪可增强空肠平滑肌紧张度,促进小肠氧化代谢,改善肠道环境,抗菌,增强免疫,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枳壳能升清降浊、下气,有理气宽中、行滞消胀功效[15]。滕建业[16]分别采用半固体糊胃排空法和肠推进法测量枳壳中柠檬烯和柚皮苷对小鼠胃肠运动的影响,结果表明柠檬烯具有强效促进胃动力作用,而柚皮苷有较强的加速肠蠕动作用。火麻仁兼有润肠通便、滋养补虚作用,适用于津血不足之肠燥便秘,李寒冰等[17]研究表明,火麻仁能促进便秘动物的排便,影响肠道内短链脂肪酸的水平而改善肠道菌群生长环境并调节菌群结构,改善肠道微环境,促进益生菌生长,改善肠道功能。上述诸药配合,共行益气养血、行气活血、润肠通便之效,达补气补血而不滞气滞血,行气行血而不破气破血,使脾气健、气滞行、血瘀消。与目前对本病的病因病机认识相符。

药物四气五味分析结果显示,药物四气以温、微寒为主,药物五味以甘、苦、辛为主,甘能补,苦能泄,辛能行,辛甘可以化阳,可见药物性味立足辛温补益为主,辅以甘寒养阴,体现了治疗本病除补益气血外,还应当注重行气、滋阴。另外,药物归经主要为脾、胃、肺、大肠经,可见用药多从脾胃经入手,辅以调治肺、大肠二经。《素问·经脉别论篇》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脾胃同居中焦,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主运化,胃主降浊,脾升胃降,两者功能相辅相成,维持肠道的传导功能,故治疗本病可从脾胃入手。肺与大腸相表里,大肠的传导功能依赖于肺气的肃降,肺气肃降则大肠之气随之而下降,糟粕能够传下。陈凯旋等[18]应用提壶揭盖法治疗老年便秘疗效较好。高频用药中苦杏仁为宣肺之品,提壶揭盖以达布津之效,又可行气润肠。

综上所述,从药物频次、关联分析等角度提示临床治疗老年功能性便秘用药多以益气补血、润肠通便、行气活血为主,看重补益类药物应用,慎用苦寒攻伐之品,同时注重补而不滞理念。归经方面可注重从脾胃、肺大肠入手调治本病。

本研究应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1.5.7将已发表的治疗老年功能性便秘的临床实验数据信息化,客观体现了当前老年功能性便秘的用药规律。模块化的数据挖掘方式有利于临床医生掌握使用,并可结合临床经验对结果进行分析和专业解读,为进一步探讨本病的诊疗规律和新药研发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翁剑锋,邱啸臣,李元新.功能性便秘的治疗进展[J].中国临床研究, 2016,29(3):409-412.

[2] 张晓莉,郑松柏.慢性便秘的流行病学研究现状[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14,13(3):178-181.

[3] 刘树春,刘洋,张晓玮,等.基于方剂数据的补肾常用中药及其配伍规律的挖掘分析[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5,21(20):208-212.

[4] 赵艳青,李青松,项敏泓,等.中医药数据挖掘中常见问题的思考与策略——以中医药术语及用药规律总结为例[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8, 33(4):1220-1225.

[5] DROSSMAN D A. The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 and the Rome Ⅲ process[J]. Gastroenterology,2006,130:1377-1390.

[6]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慢性便秘中医诊疗共识意见[J].北京中医药,2011,30(1):3-5.

[7]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

[8] 于琦,王映辉,李宗友,等.名医余瀛鳌432例调肝法医案辨治规律研究[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7,39(3):225-229.

[9] 王伟斌,李敬华,王映辉,等.中医药治疗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用药规律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9,26(3):98-102.

[10] 孙真真.杨小平主任医师运用归脾汤治疗老年功能性便秘经验[J].中医研究,2017,30(3):47-48.

[11] 李建武,高蕾,韩庆,等.刘铁军教授运用经方治疗老年性功能性便秘验案浅析[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6,16(10):49-51.

[12] 吴小彬.建中行气活血法治疗老年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研究[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08.

[13] 杜丽东,雒军,吴国泰,等.当归对血虚便秘模型小鼠结肠水通道蛋白8表达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8,25(7):44-48.

[14] 部繁,李孟一,谷云飞.济川煎联合枳术丸治疗中老年慢性功能性便秘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28(1):15-18.

[15] 李绍芝,谭晓红.黄芪对在体小肠和离体小肠粘膜耗氧量的影响[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96,16(2):44-48.

[16] 滕建业.枳壳促进胃动力化学物质组的筛选及作用机理研究[D].沈阳:辽宁中医药大学,2011.

[17] 李寒冰,吳宿慧,李根林,等.火麻仁油对便秘大鼠肠道微生态的改善作用[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8,36(8):1878-1881.

[18] 陈凯旋,席作武.针药并用提壶揭盖法治疗老年便秘60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2(4):61-62.

(收稿日期:2019-01-21)

(修回日期:2019-04-03;编辑:陈静)

作者:何萍萍 范小华 梁学敏 马丽娟

用药规律数据挖掘论文 篇3:

汉代至民国著名医家治疗喘证方剂用药规律的数据挖掘研究

摘要 目的:探討汉代至民国著名医家治疗喘证方剂的用药规律。方法:从医学典籍中共获得119条方剂,录入数据库并借助“中医辅助传承系统(V2.5)”对证候、单药、对药、角药频次等进行深度研究。结果:喘证最常见证候为:痰热郁肺证,痰浊阻肺证,肺气虚耗证;出现最多的药物是:甘草,杏仁,陈皮;出现最多的对药是:麻黄-杏仁,半夏-陈皮,陈皮-甘草;出现最多的角药是:甘草-麻黄-杏仁,半夏-陈皮-甘草,半夏-陈皮-茯苓;核心药物是陈皮,半夏,生姜,甘草,麻黄,杏仁;候选处方优选为竹茹-升麻-生地黄-玄参等。结论:喘证证候优先以痰热郁肺证,痰浊阻肺证为适应证;药物使用可优选甘草,杏仁;对药可优选麻黄-杏仁,半夏-陈皮;角药优选麻黄-杏仁-甘草,半夏-陈皮-甘草;核心药物为麻黄,杏仁,陈皮,半夏,生姜,甘草;候选药物可优选竹茹-升麻-生地黄-玄参等药物。

关键词 喘证;数据挖掘;中医辅助传承系统;关联规则;核心组合;复杂网络;学术思想;新药研究

喘证是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不能平卧为临床特征的病证[1]。喘证既可出现在急性肺炎,急性支气管哮喘,急性心力衰竭等急性疾病中,也可以出现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气肿,肺结核等慢性疾病。以钟南山院士、王辰院士等在2019年4月发表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为例,我国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人群已经接近1亿[2],并且患病率正在逐年攀升。中医单独从喘证这一临床表现入手,提出了“肺病者,喘息鼻张”等贴合临床的经验理论。我们通过探寻汉代至民国16位著名医家治疗喘证的临床经验与医案方剂,摸索出各家治疗喘证方剂用药规律并进行数据挖掘研究,寻找喘证的临床特点、病因病机及治疗原则,以期有益于临床治疗与新药研发。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来源

本研究选取来源于汉至民国的医学典籍,分别是《伤寒论》《金匮要略》《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丹溪心法》《症因脉治》《寿世保元》《张氏医通》《证治汇补》《医学心悟》《临证指南医案》《温热条辨》《温热经纬》《医碥》《类证治裁》《医学衷中参西录》,包括了张仲景、孙思邈、王焘、陈无择、朱震亨、秦景明、龚延贤、张璐、李用粹、程国彭、叶天士、吴鞠通、王孟英、何梦瑶、林佩琴、张锡纯共16名医者所著17部医书。

1.2 檢索策略

从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中进行人工检索,按照朝代先后顺序寻找得到记载喘证详细方剂的医书。

1.3 纳入标准

以“喘”“喘息”“上气”“喘逆”等作为检索词汇,仔细与书中条文相比对,符合上述条件的方剂,则选择纳入。

1.4 排除标准

排除非以喘为主要表现或由于其他疾病导致出现喘等相关词汇的疾病,如治疗胸痹等的方剂。

1.5 数据的规范与数据库的建立

1.5.1 数据库的建立

本研究共纳入了119条方剂,总共涵盖了178味药物,药味个数最少仅为2味,最多为15味,平均(6.176±2.625)味中药,将方剂各个药物录入至EXCEL2017版本,建立喘证方剂数据库。

1.5.2 数据库的规范

研究对证候的统计与规范均按照《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第2版)》[3]与《实用中医诊断学》[4],药物的统计与规范均按照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5]执行,如将“官桂”与“桂心”统一改为“肉桂”。双人双机独立录入数据,审核数据直至达到数据相差率低于5%。

1.6 数据分析

“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是以智能信息处理方面为支撑,遵循传承理念,围绕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中药新药处方与发现的软件。本研究采取对药解析时,支持度个数设置为10;角药解析时,支持度个数设置为6;规则解析时,支持度个数设置为8,置信度设置为0.55;新方解析时,相关度设置为8,惩罚度为2。通过其关联、规则分析、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等算法,对数据进行组合获得新方及其数据规律[7-10]。

2 结果

2.1 喘证的证候分析

本研究通过统计归纳后共得出12个证候,排在前3位的证候(频率>20%)为:痰热郁肺证(27次,占22.69%),痰浊阻肺证(24次,占20.19%),肺气虚耗证(24次,占20.19%)。依据频次从高至低排序。具体结果见表1。

2.2 治疗喘证最常见的单药

本研究在药物出现频次统计分析得出排在前5位的药物(频率>20%)分别是甘草(35次,占29.41%),杏仁(26次,21.85%),陈皮(26次,21.85%),半夏(24次,20.17%),生姜(24次,20.17%)。依据频次从高至低排序。具体结果(频率>15%)见表2。

2.3 治疗喘证最常见的对药

本研究在用药分析中得到排在前3位的对药(频率>10%)为:麻黄-杏仁(13次,10.92%),半夏-陈皮(12次,10.08%),陈皮-甘草(12次,10.08%)。依据频次从高至低排序。结果见表3。

2.4 治疗喘证最常见的角药

本研究在组方规律分析中得到排在前3位的角药是甘草-麻黄-杏仁(7次,5.88%),半夏-陈皮-甘草(7次,5.88%),半夏-陈皮-茯苓(7次,5.88%)。依据频次从高至低排序。结果见表4。

2.5 基于关联规则的治疗喘证中药配无规律分析

本研究在规则分析中得到排在前3位(置信度>0.5)是麻黄-杏仁(置信度0.722),杏仁-麻黄(置信度0.5),半夏-陈皮(置信度0.5)。依据置信度由高到低排序。结果见表5。

2.6 基于复杂网络的治疗喘证中药配伍规律的研究分析

本研究由规则分析及网络分析得出汉代至民国16名著名医家治疗喘证的核心药物是陈皮、半夏、生姜、甘草、麻黄、杏仁。结果见图1。

2.7 基于熵方法的汉代以来著名医家治疗喘证核心组合及新方提取的研究分析

本研究在新方聚类分析中得到181组对药组合,再次通过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及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算法,可得到18组角药组合,结果见表6。

将表6运用空间网络图展示。见图2。

继续将表6所得角药组合进行处理可得到9个新候选处方。具体见表7,图3。

3 讨论

随着雾霾这一名词的出现,空气污染的严峻形势及不断老龄化的人口都意味着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的攀升。喘证作为呼吸系统疾病中常见的临床症状,其最早的现存文献记载在《黄帝内经》中,《素问·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说:“病心脉来,喘喘连属”。更有古人提出喘证不仅限于肺脏,《素问·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说:“夜行则喘出于肾……有所堕恐,喘出于肝……有所惊恐,喘出于肺”。所以喘证虽然仅为一个临床表现,中国古人却认为“内不治喘”,体现出喘证的复杂多样以及难以根治。我们希望通过搜寻古籍以求找出更加有效的诊治方法。

本研究通过对汉代至民国16名著名医家治疗喘证的119条方剂进行数据挖掘研究,研究结果提示喘证最主要的证候为痰热郁肺证,痰浊阻肺证,肺气虚耗证。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所以脾失运化,水湿成痰,痰阻肺中,与火热相结,火曰炎上,肺气上逆则喘。国医大师周仲瑛治疗喘证多从痰邪阻肺、肺失宣降、肺气上逆等方面入手[9]。国医大师王静安在老年肺炎型咳喘辨治中认为病因病理要点是痰热内蕴[10]。痰若与湿浊相结合,湿性重浊,肺气不降,浊陰上逆则喘。国医大师李辅仁创五子定喘汤泻痰浊水饮停滞之哮喘[11]。先天不足或久病耗气,脾胃不足,肺气失于濡养,气虚则喘。国医大师朱良春以明辨阴阳,细察脏腑,补益培本为法治疗支气管哮喘[12]。故由证候分析可知喘证的发生发展与痰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与湿、火、气虚等证候要素密切相关。

本研究发现最常用于治疗喘证的单药为甘草、杏仁、陈皮。甘草在本经中具有“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解毒”的功效,但在现代药理研究中甘草次酸有明显抗炎作用,并且结构与氢化可的松相似,所以具有类激素的作用[13]。杏仁性温,味苦,主入肺经,善治咳嗽气喘,其苦杏仁苷具有明确的镇咳平喘的作用[14]。陈皮在本经中具有“主胸中瘕热逆气,利水谷”之效,其不仅可以理气,陈皮的挥发油能够祛痰平喘、扩张支气管[15]。最常见的对药为麻黄-杏仁,麻黄通腠理,散寒湿,内可利水以平喘,杏仁降气助肺行水,二者相须使宣降如常,散寒利水。最常见的角药是甘草-麻黄-杏仁,三药共成三拗汤,专治风寒引起的咳喘。关联规则较高的药物为麻黄-杏仁,现代药理证实麻黄杏仁配伍在疗效性及安全性明显优于单药[16]。研究得出治疗喘证的核心药物为:麻黄,杏仁,陈皮,半夏,生姜,甘草。共得到9个候选新方,方1由竹茹-升麻-生地黄-玄参组成,既能清热化痰,又可养阴解毒,适用于痰热郁肺型喘证;方5由芒硝-槟榔-大黄-桃仁-硝石组成,功善消积导滞,适用于食滞胃脘型喘证。

对于喘证临床治疗及新药研发,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喘证证候优先以痰热郁肺证,痰浊阻肺证,肺气虚耗证为适应证,应该以清热化痰,宣肺化饮,补益肺脾为主要治则;2)药物使用时可优选甘草,杏仁,陈皮,半夏,生姜,茯苓;3)对药可优选麻黄-杏仁,半夏-陈皮;4)角药优选麻黄-杏仁-甘草,半夏-陈皮-甘草,半夏-陈皮-茯苓;5)核心药物为麻黄,杏仁,陈皮,半夏,生姜,甘草;6)候选药物可优选竹茹-升麻-生地黄-玄参等药物[17-18]。在核心药物中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着宣肺的三拗汤及化痰的二陈汤相互融合,所以在喘证的治疗中,肺作为最直接的脏器,痰作为最具特征的病理因素,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势必会对喘证的治疗起到决定性的治疗作用。接下来我们将会收集现代临床治疗喘证经验进行总结归纳,摸寻出最具疗效的药物或方剂,并对其开展药理学量效分析等研究,将其汇通总结出新的喘证治疗药物。

参考文献

[1]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88-89.

[2]Wang C,Xu J,Yang L,et al.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in China(the China Pulmonary Health[CPH]study):a national cross-sectional study[J].Lancet,2018,391(10131):1706-1717.

[3]姚乃礼.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第二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5-124.

[4]邓铁涛.实用中医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86-387.

[5]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136-137.

[6]卢朋,李健,唐仕欢,等.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开发与应用[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9):1-4.

[7]刘旭东,何庆勇,吴海芳,等.汉代以来著名医家治疗眩晕方剂用药规律的数据挖掘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9(11):920-925.

[8]尹湘君,何庆勇.基于关联规则与熵方法的血脂异常中药复方专利配伍规律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5,40(3):550-555.

[9]闫雪皎,邓田莲,唐先平.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分析成人斯蒂尔病的用药规律[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12(8):1056-1059.

[10]赵玲,曾慧妍,张锦明,等.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的早中期糖尿病肾病气阴两虚血瘀证治疗方剂组方分析及新方发现[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13(5):613-617.

[11]赵惠.周仲瑛运用经方辨治咳喘经验[J].河北中医,2014,36(7):970-971.

[12]李蓉.王静安学术思想运用于老年肺炎的治疗体会[J].现代临床医学,2007,33(5):364.

[13]李辅仁.五子定喘汤[J].光明中医,2012,27(1):143.

[14]高想,吴坚,姜丹,等.国医大师朱良春支气管哮喘辨治实录及经验撷菁[J].江苏中医药,2014,46(11):1-2.

[15]姜雪,孙森凤,王悦,等.甘草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化工时刊,2017,31(7):25-28.

[16]肖朝霞,蒋萌蒙,王向军.杏仁的功能性及其药理研究进展[J].农产品加工,2011,10(11):71-73.

[17]李卫霞.陈皮的药理分析及临床应用研究[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8,31(10):1521-1522,1555.

[18]宋帅.基于效/毒成分体内过程的麻黄-附子和麻黄-杏仁药对配伍机制研究[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16.

(2019-05-17收稿 责任编辑:杨觉雄)

作者:周建国 丁宇坤 何庆勇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事业单位成本会计论文下一篇:成本控制工程造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