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阅读与鉴赏

2022-07-13

第一篇:古诗文阅读与鉴赏

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与鉴赏答题技巧

诗歌鉴赏题

◆第一种类型:分析意象类(意象即诗中描写的人、景、物) 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哪些意象?

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或: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注意诗歌中有固定含义的意象: ⒈离别类:双鲤、尺素(远方来信),月亮(思乡或团圆),鸿雁(游子思乡怀亲或羁旅伤感),寒蝉(悲凉),柳(喻离别留念或代故乡),芳草(离愁别恨),鹧鸪鸟(叫声似“行不得也哥哥”,指旅途艰辛或离愁别绪),南浦(送别之地),芭蕉(离情别绪),燕(惜春或恋人思念或物是人非的变迁,或传书叙离情或游子漂泊),关山(思家),长亭短亭(送别),阳关曲(送别的歌声)。 ⒉情爱类:莲(音同“怜”表达爱情),红豆(男女爱情或友谊),红叶(传情之物)。 ⒊人格类:菊花(清高),梅花(不怕摧残敢为人先或保持冰清玉洁),松(傲霜斗雪坚守节操), ⒋悲情类:梧桐(象征悲凉),乌鸦(衰败荒凉),杜鹃鸟或子规(象征凄凉哀伤或思家思归),碧血(蒙冤枉而死或忠心不泯灭),猿(悲伤)。 ⒌其它类:昆山玉(人才),折桂(科举及第),采薇(隐居生活),南冠(囚犯),柳营(军营)。东篱(高雅,洁身自好)

古典诗歌常见意象60例 抓住典型意象的意义

●花草类:

(1)菊:隐逸 高洁 脱俗(2)梅:傲雪坚强 不屈不挠 逆境(3)兰:高洁(4)牡丹:富贵 美好(5)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6)花开:希望青春 人生的灿烂(7)花落:凋零 失意 人生、事业的挫折 惜春 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8)草:生命力强 生生不息 希望 荒凉 偏僻 离恨 身份、地位的卑微

●树木类:

(1)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2)黄叶:凋零美人迟暮 新陈代谢(3)绿叶:生命力 希望 活力(4)松柏:坚挺傲岸 坚强 生命力(5)竹:气节 积极向上(6)梧桐:凄苦(7)柳:送别 留恋 伤感 春天的美好 ●风霜雨雪水云类:

(1)海浪:人生的起伏(2)东风:春天美好(3)春风:旷达 欢愉 希望(4)露:人生的短促 生命的易逝(5)天阴:压抑 愁苦 寂寞(6)海浪的汹涌:人生凶险 江湖诡谲(7)狂风:作乱 摧毁旧世界的力量(8)西风:落寞 惆怅 衰败 游子思归(9)雪:纯洁 美好 环境的恶劣 恶势力的猖狂(10)小雨:春景 希望 生机活力 潜移默化式的教化(11)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 前途的迷惘、渺茫 理想的落空、幻灭(12)暴雨:残酷 热情 政治斗争 扫荡恶势力的力量 荡涤污秽的力量(13)霜:人生易老社会环境的恶劣 恶势力的猖狂 人生途路的坎坷、挫折(14)江水:时光的流逝 岁月的短暂 绵长的愁苦 历史的发展趋势 ●动物类

(1)子规:悲惨 凄恻(2)鱼:自由惬意(3)鸿鹄:理想 追求(4)猿猴:哀伤 凄厉(5)乌鸦:小人 俗客庸夫(6)沙鸥:飘零 伤感(7)狗、鸡:生活气息 田园生活(8)(瘦)马:奔腾 追求 漂泊(9)(孤)雁:孤独思乡 思亲 音信 消息(10)鹰:刚劲 自由 人生的搏击 事业的成功 ●器物类

(1)玉:高洁 脱俗(2)簪缨 (冠):官位 名望

●颜色类 (1)白:纯洁、无暇 丧事(2)红:热情奔放青春 喜事(3)绿:希望 活力 和平(4)蓝:高雅 忧郁(5)黄:温暖 平和(6)紫:高贵 神秘(7)黑:黑暗绝望 庄重 神秘 对死者的怀念 命途的多舛 ●其它类:

(1)英雄:追慕 自愧自叹(2)小人:鄙夷明志 自省 鞭挞(3)古迹:怀旧明志 昔盛今衰(国家) 衰败 萧条(古迹一般和古人密切相联)(4)草原:辽阔人生境界 人的胸襟(5)仙境:飘逸 美妙洁净 忘尘厌俗(6)天地:人类的渺小人生的短暂 心胸的广阔 情感的孤独(7)乡村:思归 厌俗 田园风光 生活气息 纯扑美好 安逸宁静(8)城市 (市井):繁荣热闹富贵奢华(9)破晓:初现希望(10)朝阳:希望 朝气 活力(11)夕阳:失落 消沉 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人生(12)深夜:愁思怀旧

■第二种类型:分析意境类(意境=意象+情感) 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

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第 1 页 (共 5 页)语文古诗文阅读与鉴赏答题技巧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A. 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

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B. 思想感情术语:

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 第三种类型:分析主旨型(含情感及寄寓义)

诗歌就题材(内容)的不同,可分以下10类,据此可了解诗歌主旨:

⑴咏史怀古诗: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写古迹古人,多用典故) ⑵托物言志诗:不直接表露思想情感,而是运用比喻象征拟人手法把自己的理想和人格融入一物象中。(常有松、竹、梅等意象)

⑶边塞征战诗:或抒写报国立功壮志;或征夫思家的思念;或对开边拓土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讽刺和规劝。

⑷羁旅思乡诗:写游子漂泊的羁旅愁苦;或所见所闻所感触发的思念故乡的乡愁。(常有月、柳、雁、书信及梦境幻觉的描写

⑸送别留念诗:或表达别时留恋;或表达别后思念;或表白理想信念;或表达彼此勉励。

⑹田园山水诗:借写山林田园的闲适美好,表达对世俗与现实的不满、向往宁静平和的归隐思想,或表达自己遗世独立,保持节操品性的情怀。

⑺即事感怀诗: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闺中怀人;或讴歌河山。 ⑻闺怨闺愁诗:或表达对戍边丈夫的思念,或写春光(青春)易逝,光阴不再的感伤,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我们认为不会考,但是课本中有,我们还是要了解一点。) 答题步骤:

(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答题示例: 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概括南柯子 王炎

式回答)

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若没有可以略过)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3)抒发什么情感

(2)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相感情。

答: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

农”的感叹,(步骤一)(因为没有什么特别的表达技巧,所以步骤二

跳过)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步骤三)

常用的表达诗词主旨的词语有:心旷神怡 热情洋溢 豪情满怀 慷慨激昂 得意洋洋 徜徉山水 欢快 欣喜 喜悦 舒畅 自由 恬淡 闲适 惬意 仰慕 追慕 坚守节操 留恋 同情 孤独 寂寞 思念 郁闷 空虚 烦闷 抑郁 感伤 辛酸 悲痛 悲愤 忧愤 激愤 悲壮 壮志难酬 忧国忧民 消极避世 讽刺 指斥 控诉

第 2 页 (共 5 页)语文古诗文阅读与鉴赏答题技巧

■第四种类型:表达技巧类(着眼于全篇整体或局部) 常式问: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写作手法?

变式问: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或: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写作手法(技巧)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大致包括4类第一种:描写景物的方法:

1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2运用修辞手法:比喻对比夸张比拟)(高考常考)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互文 3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对比渲染烘托引用典故(高考常考)象征、铺陈,白描。 4从景物的动静角度来写:动景静景结合,或以动写静,以静写动;(高考常考)

5从观察的层次来写:远看与近观结合,仰视平视与俯视结合;空间的上下结合,高低结合。

6从调动感觉的角度来写:视觉(形和色),听觉(声),嗅觉(气味),味觉,触觉;或通感。 第二种:描写人物的方法

1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方法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2运用具体描写手段: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3运用修辞手法来写人:比喻对比夸张比拟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反语; 4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对比渲染烘托象征、铺陈,白描。 第三种:抒情方式

1直抒胸臆:直接运用抒情与议论的表达方式来抒发情感

2间接抒情:托物言志(寓理),借古讽今,用典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高考常考) 第四种:结构(构篇)方式

对比,前后照应,问与答,卒章显志,总分,虚实结合,(高考常考)过渡,详略,人称,设置悬念,欲扬先抑、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答题示例: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早行

陈与义

了这种手法。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人怎样的感情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

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

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小总结:(1)写作方法:起兴,虚实,结合,用典,化用,联想,想象,烘托/衬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托物言志

(2)表达方式:叙述

描写

议论

抒情(重点是描写抒情)

描写有:正侧结合

动静结合

点面结合

虚实结合

虚实结合: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眼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具体形象为实,想象联想为虚。

抒情方式有直接(正面)抒情和间接(侧面)抒情。

间接抒情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移情于物,情景交融。

(3)表达技巧:

铺陈其事

浓墨重彩

托物起兴

对比比较

映衬比较

虚拟写实

象征暗示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一切景语皆情语

化用典故

以古讽今怀古伤今

以动写静

以乐写哀

烘云托月直抒胸臆

白描勾勒

议论点染 开门见山 卒章显志

小中见大

欲扬先抑

巧设悬念

前后照应

联想想象

含而不露 (4)修辞方法:

比喻 ,拟人,借代,对偶,夸张,排比,设问,反问,反复 (5)构思:

方法:起承转合

首尾呼应

开门见山

层层深入

先总后分

过渡

铺垫

伏笔

作用:独辟蹊径

独出心裁

自出机杼

别开生面

别具一格

不落俗套

突兀而起

笔锋一转

严谨完整

第 3 页 (共 5 页)语文古诗文阅读与鉴赏答题技巧

■第五种类型:语言炼字类

常式问: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变式问: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炼实词:动词,表颜色的词,拟声词,叠词,形容词和副词等修饰语(自,孤,独,冷等)。化动为静或化静为动。炼虚词:数词,连词,副词等。炼押韵(平仄):调换词序 注意:一般而言,五言诗在第三字,七言诗在第五字炼字 特别注意下面的另一种不同题型:

常式问: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着眼于全篇语言风格)

变式问: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或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 正确解答:一般从这些词语中选择答案(语言特点类术语):含蓄、幽默、风趣、直露、平实、典雅、粗俗、自然、清新、优美、质朴。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答题示例: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南浦别

白居易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描述景象。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

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

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

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第六种类型:分析诗眼类(或在全篇思想内容方面,或在全篇结构形式方面) 常式问:诗中哪一个词语(句子)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变式问:诗中的哪一个词语(句子)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诗中的哪一个词语(句子)在全诗中具有统摄(总结)作用?为什么? 答题步骤:

(1)该词(句子)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作用:答题示例:

深化意境 深化主旨 意境深远 意境优美 意味深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长 耐人寻味 言近旨远等)。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2)从该词(句子)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虑。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

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 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 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 是全诗的关键.

■第七种类型:分析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古诗词语言风格一般有庄重、严肃与诙谐、风趣;形象、生动与质朴;简练与缜密;含蓄与明了;犀利与平和;细腻、委婉与豪爽、热烈;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等。 诗歌的个人风格类

陶渊明的朴素自然 杜甫的沉郁顿挫

白居易的通俗易懂

李白的豪迈飘逸

王昌龄的雄健高昂

杜牧的清健俊爽

李商隐的朦胧隐晦

王维的诗画一体

温庭筠的绮丽香艳

高适的悲壮苍凉

李清照的缠绵悱恻

陆游的悲壮爱国

第 4 页 (共 5 页)语文古诗文阅读与鉴赏答题技巧

答题步骤: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答题示例:

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春怨

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骤三)。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第八种类型:评价

提问方式: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题。其实这类题型只是前六类题型的变体,没有直接提出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分析问的是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题和诗歌进行恰当的表述。

答题思路:

(1)认真审题

(2)深入阅读理解诗词

(3)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

答题注意: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阐明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以小见大,管中窥理由时,紧扣评论关键词 豹的写法。本文借出土的文物---折戟和吴国二女----答题示例:

二乔来展现三国时期的政治风云变幻。

赤壁 杜牧

答案参考: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诗人却通过“小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物”“小事”来表现的。诗由一个小小的文物“折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来戟”,联想到汉未分裂动荡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概括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作中的英雄人物,可谓说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后简要说明

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分析:这是一首典型的诗词评价题型。诗歌本意很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明了,但命题者借用西方一句诗来概括其艺术特有风韵,可谓’“半瓣花上说人情”。

色,回答时思维要稍稍转个弯。所谓“一粒沙里见

■第九种类型:比较评价题

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答题思路:

(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答题示例: 1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解析:题目有两问,第一问是问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点,不要求分析,所以只写出表现手法就可以,当然如果具体说明,也没错。第二问要求分析这两首咏物诗表达出的情感的不同,因此答题时,要按照情感主旨型模式答全两方面的内容

答:第一问:都用了拟人表现手法。

第二问: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步骤一)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步骤二)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步骤一)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步骤二)

第 5 页 (共 5 页)语文古诗文阅读与鉴赏答题技巧

第二篇:2010初中古诗词阅读鉴赏训练

1★雨后池上

【作者】 宋代

刘攽

【体裁】

七言绝句

【原文】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注释】①磨:打磨。②檐楹(yán yíng):屋檐下厅堂前部的梁柱。③垂杨:杨柳。④荷:荷花。 【译文】(蒙蒙细雨随着微风轻拂池面的轻盈柔姿。)雨后的池塘,水面平静,经春雨洗涤过的池面,好比经人轻磨拂拭过的明镜。东风忽起,舞动池边的垂杨,吹落垂杨柔枝细叶上缀满的雨滴,洒落在池中舒展的荷叶上,发出一阵清脆细密的声响。

【赏析】

这首诗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给读者以清美的艺术享受。雨后池上景物十分美丽美,诗人既写其静态,又写其动态,不仅显得丰富多姿,而且构成对比,收到以静显动,以动衬静,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首句平直叙起,次句从容承之,而以第三句为主,尽宛转变化工夫,再以第四句发之。诗人用这一方法巧妙安排,使语言结构形式与内容和谐‘统一,成因势置景、笔随景迁之妙。

2★田园乐

【作者】

盛唐

王维

【体裁】

六言绝句

【原文】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译文】深红浅红的花瓣上略带隔夜的雨滴,色泽更柔和可爱,雨后空气澄鲜,弥散着冉冉花香,使人心醉;碧绿的柳丝笼在一片若有若无的水烟中,更袅娜迷人。花落就该打扫,然而家童尚未起,故此还没有打扫。(这无人过问满地落花的情景,不是别有一番清幽的意趣么。)黄莺在不停地啼叫,已是热闹非凡,但这啼叫声却没有惊扰美梦,山客还在酣睡。 【赏析】《田园乐》是写作者退居辋川别墅与大自然亲近的乐趣。

第一个特点由境生情,诗中有画。先写桃花、柳丝、莺啼,捕捉住春天富于特征的景物,然后写人睡得酣恬安稳,于身外之境一无所知。花落莺啼虽有动静有声响,只衬托得“山客”的居处与心境越见宁静,所以其意境主在“静”字上。王维之“乐”也就在这里。

第二个特点是对仗工致,音韵铿锵。不但“桃红”与“柳绿”、“宿雨”与“朝烟”等实词对仗工稳,连虚字的对仗也很经心。如“复”与“更”相对,在句中都有递进诗意的作用;“未”与“犹”对,在句中都有转折诗意的作用。“含”与“带”两个动词在词义上都有主动色彩,使客观景物染上主观色彩,十分生动。

3★暮过山村

【作者】 唐 贾岛 【体裁】 五律

【原文】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萧条桑柘外,烟火渐相亲。

【译文】一个秋天的黄昏,诗人路过一座山村,远远便闻到山涧的潺潺流水声, 山上稀稀落落的人家。怪禽在荒漠凄寂的旷野上鸣叫,本来就令人闻而惊惶不安;刚好又碰上夕阳下山,山区渐渐暗黑下来,孤单的行人此时此刻自然更加感到不寒而栗。

初升的月亮高悬天空,烽火点燃起来,没有越过秦地,表明这一地区平安无事,山区更显得阒静,安谧。(看到)在零落的桑柘树旁出现了袅袅的炊烟,(我)渐渐向之靠近。

【注释】边烽:指边境的烽火。唐代边烽有两种:一种是报边境有事的紧急烽火,一种是报平安的烽火。这里指前者,即战火。秦,指今陕西南部一带。

【赏析】

贾岛以“幽奇寒僻”的风格著称,这一首诗充分体现了他的创作特色。诗的布局以“寒水”开始,“烟火”告终,中间历叙旷野中的怪禽、落日、初月、边烽,给人的感受是由寒而暖,从惶恐而至欣慰。山区景物采用移步换景法描绘,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动,诗人的情绪也跟着波浪式起伏与发展。这样,诗的格局便显得有波澜,有开阖,寓变化多样于章法井然之中。

1 4★塞下曲

【作者】 盛唐

王昌龄

【体裁】 五言古诗

【原文】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译文】深秋的黄昏,军士牵着马来到洮水畔,牵马入水,河水寒冷,令人瑟瑟发抖,塞外的秋风不但猛烈,而且寒冷,吹在脸上更是像刀割一样。暮色苍茫,广袤的沙漠望不到边,天边挂着一轮金黄的落日,临洮城远远地隐现在暮色中。这里曾经是长城之战大败吐蕃的地方,斗志高昂,意气风发是众人的说法。

然而,临洮这一带沙漠地区,一年四季,黄尘弥漫,战死者的白骨,杂乱地弃在蓬蒿间,从古到今,都是如此。

【赏析】通过对塞外景物和昔日战争遗迹的描绘,着重表现军旅生活的艰辛及战争的残酷,其中蕴含了诗人对黩武战争的反对情绪。开头从军士饮马渡河的所见所感,描绘了塞外枯旷苦寒景象。接着,诗人不是直接从正面进行辩驳或加以评论,而是以这里的景物和战争遗迹来作回答。没有一个议论字眼,却将战争的残酷极其深刻地揭示出来。

这里是议论,是说理,但这种议论、说理,却完全是以生动的形象来表现,因而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手法极其高妙。

12★与诸子登岘山

【作者】 盛唐

孟浩然

【体裁】 五言律诗

【原文】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注释】 ①岘山:一名岘首山,在今湖北襄阳县南。

②复登临:对羊祜曾登岘山而言。登临:登山观看。

③鱼梁:沙洲名,在襄阳鹿门山的沔水中。梦泽:云梦泽,古泽名,故址在今湖北安陆一带。 ④羊公碑:晋人羊祜之碑。

【译文】人间世事不停地交替变换,一代接一代永远今来古往。(大至朝代更替,小至一家兴衰,以及人们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人事总是在不停止地变化着,没有谁没有感觉到。寒来暑往,春去秋来,时光也在不停止地流逝着,这也没有谁没有感觉到。)江山保留着历代有名胜迹,而今我们又重新登临观赏。冬末水位降低了渔塘很浅,天寒云梦泽更加深湛浩荡。羊祜堕泪碑依然巍峨矗立,读罢碑文泪沾襟无限感伤。 【赏析】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诗。作者登上岘首山,见到羊公碑,自然会想到羊祜。由吊古而伤今,不由感叹起自己的身世来。四百多年前的羊祜,为国(指晋)效力,也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是以名垂千古,与山俱传;想到自己至今仍为“布衣”,无所作为,死后难免湮没无闻,这和“尚在”的羊公碑,两相对比,令人伤感,因之,就不免“读罢泪沾襟”了。

这首诗前两联具有一定的哲理性,后两联既描绘了景物,富有形象,又饱含了作者的激情,这就使得它成为诗人之诗而不是哲人之诗。同时,语言通俗易懂,感情真挚动人,以平淡深远见长。

16★临江仙·夜归临皋

【作者】 宋 苏轼 【体裁】 五律

【原文】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释】

①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九月作于黄州。临皋,即临皋亭,乃长江边的一个水驿官亭,在黄州朝宗门外。② 东坡,本为黄州城东的旧营地。作者于本年春在此开荒植树,仰慕白居易在四川忠州东坡躬耕之事,遂名此地为“东坡”, 并取以为号。又建雪堂,其时堂未建成,故仍回临皋止宿。③ 恨,感到缺憾。营营,为名利所纷扰。④ 夜阑,夜深。縠,有皱纹的纱。縠纹,喻指水面上细小的波纹。

【译文】

夜深宴饮在东坡醒了又醉,回来的时候仿佛已经三更。这时家里的童仆早已睡熟鼾声如雷鸣。轻轻地敲了敲门,里面全不回应,只好独自倚着藜杖倾听江水奔流的吼声。经常愤恨这个躯体不属于我自己,什么时候能忘却为功名利禄而奔竞钻营!趁着这夜深、风静、江波坦平,驾起小船从此消逝,泛游江河湖海寄托余生。

2 【赏析】

此词以夜饮醉归这件生活小事为由,即兴抒怀,展现了作者谪居黄州时期旷达而又伤感的心境。全词的特点是叙事、议论、写景、抒情相结合,语言舒展自如,简练生动,表现了词人独特的语言风格。在情感上,飘逸旷达与悲凉伤感交织一处,是词人谪居黄州时期复杂心境的很好展示。

17★长信秋词(其三)

【作者】

盛唐

王昌龄

【体裁】 七言绝句

【原文】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暂裴回。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译文】天色方晓,金殿已开,就拿起扫帚,从事打扫,这是每天刻板的工作和生活;打扫之余,别无他事,就手执团扇,且共徘徊,这是一时的偷闲和沉思。徘徊,写心情之不定,团扇,喻失宠之可悲。说“且将”则更见出孤寂无聊,唯有袖中此扇,命运相同,可以徘徊与共而已。寒鸦能从昭阳殿上飞过,所以它们身上还带有昭阳日影,而自己深居长信,君王从不一顾,则虽有洁白如玉的容颜,倒反而不及浑身乌黑的老鸦了。 【赏析】王昌龄这篇诗写宫廷妇女的苦闷生活和幽怨心情,即就《怨歌行》的寓意而加以渲染,借长信故事反映唐代宫廷妇女的生活。不说己不如人,而叹人不如物,以显示怨情之深,构思很巧,很切。

18★浣纱女

【作者】

盛唐 王昌龄

【体裁】 七言绝句

【原文】钱塘江畔是谁家,江上女儿全胜花。 吴王在时不得出,今日公然来浣纱。 【译文】

诗人在钱塘江畔看到了“胜花”的女子,情不自禁地问起她们是谁家女儿,如果是在春秋吴王夫差时代,钱塘江上这些女儿,定会像西施、郑旦那样被选送吴宫,并深藏于吴宫之中,不得出来,但如今已不是过去,她们公然出来浣纱了。“纱”是轻薄的绢。一群比鲜花还要美丽的女儿,在碧绿的江水中浣洗着轻纱,她们欢歌笑语,她们那花一样的脸庞,映着碧绿的江水和水中的轻纱,这是一幅十分迷人的图画。

【赏析】

此诗赞美钱塘女儿的美好。引吴王之例,还使作品在赞美钱塘女儿的同时,对历代的荒淫统治者,进行了讽刺,丰富了作品的内容。

20★忆昔

【作者】 唐 韦庄

【原文】昔年曾向五陵游, 子夜歌清月满楼。银烛树前长似昼, 露桃花里不知秋。

西园公子名无忌, 南国佳人号莫愁。今日乱离俱是梦, 夕阳唯见水东流!

【写作背景】

韦庄本来住在长安附近,后来移居虢州。黄巢起义军攻破长安时,他正来京城应试,目击这座古都的兴替盛衰,抚今伤昔,写下了这首“感慨遥深,婉而多讽”的七律。“感慨遥深”指其思想感情,“婉而多讽”言其情韵风调。 【赏析】

此诗艺术上主要有两点特色:一是用典使事,使诗意委婉深曲。二是借助于双关、象征、暗示等多种修辞手法的错综运用,传出弦外之音和味外之味。全诗以“昔年”领起,前六句紧扣题旨“忆”字,描绘昔日繁华景象。末联一跌,顿起波澜,发为变徵之音,结出无限感慨。诗中隐含着对上层统治阶层醉生梦死、竞逐奢靡的批判,抒发了他对社稷倾危的感叹。

这种曲曲传情、意在言外的构思,形成了“婉而多讽”的情韵风调。以华绮侧艳之辞,寄感慨遥深之志,是晚唐诗风的特征之一。

25★子夜吴歌 【作者】 李白

【原文】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注释】

①子夜吴歌:六朝乐府有《子夜歌》,因为主要在吴地流行,所以也称《子夜吴歌》,多是描写男女恋情的。②一片月:一片皎洁的月光。③万户:千家万户。 ④捣衣:洗衣时将衣服放在砧石上用棒棰

3 打。⑤吹不尽:吹不掉之意。 ⑥玉关:玉门关。这两句说飒飒秋风,驱散不了内心的愁思,而是更加勾起了对远方征人的怀念。⑦平胡虏:平定侵扰边境的敌人。⑧良人:指驻守边地的丈夫。 ⑨罢:结束。 【赏析】

《秋歌》写的是全长安的妇女,她们的美超越了外貌的境界,因为“万户”妇女的美是不能用简单几行诗描绘得出的,诗人便从那情,那事写起,“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这一片月既是那清凉的秋月,又代表了长安妇女的一片勤心、爱心、思心。这样的心是美丽的,美得让人感动。

31★秋夜

【作者】 朱淑真,宋代女诗人,自号幽栖居士。

【原文】秋夜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译文】:夜晚辗转反侧难已入睡,秋天的晚上夜气清凉,剪了很多次烛花了马上就到了三更天了,窗外梧桐树缝的月影,斑斑驳驳地铺酒在冰凉的床席上,而从梧桐缝里看上去的月亮在依然是那么明亮。 【赏析】《秋夜》是一首闺怨诗,言浅味永,表达了女诗人幽居的忧愁怨嗟、孤寂落寞。前两句叙事。全诗次序井然,先由屋外(秋气清)而室内(烛花频剪),又由室内(铺床凉)到室外(月在缺处明),逐层递进地反复渲染独处的苦闷。针脚细密,四句之间照应紧密,衔接流畅,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意象鲜明突出,意境清空幽眇,细节勾勒精练传神,给人以无穷的回味。

32★听邻家吹笙

【作者】

中唐

郎士元

【体裁】 七言绝句

【原文】 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注释】 ①笙:笙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乐器。②凤吹声:吹笙的声音。③重门:重重的大门。④千树花:千树的桃花。

【译文】 吹笙的声音如隔着彩霞从天而来,不知墙外究竟是哪一家。重重大门紧锁无处寻觅,但心中猜想其中必有千树的桃花。 【赏析】

郎士元这首小诗运用了《通感》这种描写手法。 “通感”是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的一种修辞手法。这首《听邻家吹笙》,在“通感”的运用上,颇具特色。它用视觉形象写听觉感受,把五官感觉错综运用,而又避免对音乐本身正面形容,单就奏乐的环境作“别有天地非人间”的幻想,从而间接有力地表现出笙乐的美妙。在“通感”运用上算得是独具一格的。

33★邯郸冬至夜思家

【作者】 唐代 白居易

【体裁】 七言诗

【原文】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释】

①邯郸:唐县名,今河北邯郸市。②驿:驿站,客店,古代的传递公文或出差官员途中的歇息的地方。③冬至:二十四节之一,在阳历十二月二十

二、或二十三日。在古代,冬至是一个重要节日,民间互馈酒食,贺节,类似过春节。 【译文】

我旅居在邯郸客店的时候,恰逢农历冬至。晚上,抱着膝坐在灯前,只有影子与我相伴。当我想到家里的人或许也像我这样深夜坐着,在谈论着我这个“远行人”时,心中不由得思念起家乡来„„ 【赏析】

在冬至这个重要的节日里,诗人原本应该和家人在一起。他在思家之时想象出来的那幅情景,却是家里人如何想念诗人自己。这个冬至佳节,由于离家远行,所以家里人一定也过得很不愉快。当诗人抱膝灯前,想念家人,直想到深夜的时候,家里人应该同样还没有睡,坐在灯前,“说着远行人”。此诗的佳处,正在于以直率而质朴的语言,道出了一种人们常有的生活体验,因而才更显得感情真挚动人。

4 34★江阴浮远堂

【作者】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

【原文】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释】①江阴:今属江苏。浮远堂:堂名浮远,取苏轼《同王胜之游蒋山》诗中“江远欲浮天”意。②瞰:向下看,俯视。③淮南,指今江苏、安徽省长江以北、淮河以南之地。南宋与金议和,划淮为界。故由长江南岸的江阴北望中原,要从淮南看过去。极目:穷尽眼力。神州:原指全国。 【译文】

这首诗写作者在浮远堂眺望中所产生的山河破碎之感。戴复古登上了江阴浮远堂,向北望去,望过长江不远就是淮河。南宋小朝廷偏于江南一隅,以淮水为界,中原沦陷于敌手。北望时,心情能好得起来吗?向北望,望之则不忍,不望,又是不能不望,他很后悔登上这江阴的浮远堂,情感在矛盾中碰撞,激发起诗的火花,不由自主地吟唱了。 【赏析】

“万里愁”是诗人登浮远堂的感喟。“愁”本是无形之物;“万里”是虚指的数词,是一种夸张的说法。在这里诗人借助江、山来烘托表现这种深愁。先是望江水生愁,于江水寄愁,也是借江水喻愁。再是借山寄愁,以山遮断视线为愁,以不见所思为恨;却以无山遮掩为愁,以满目凄凉为恨,这就不能不望了。只因无山遮隔,才致使中原沦丧之地,尽收眼底,触目辛酸,令人生悲。

35★酬张少府

【作者】 唐代 王维 【体裁】 五律

【原文】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注释】 ①吹解带:吹着诗人宽衣解带时的闲散心情。②长策:高见。③空:徒,白白地。④旧林:故居。⑤“君问”两句:这是劝张少府达观,也即要他象渔樵那样,不因穷通而有得失之患。

【译诗】 晚年只图个安静的环境,对世事件件都不太关心。自认没有高策可以报国,只好归隐到这幽静山林。松风吹拂我且宽衣解带,山月高照正好弄弦弹琴。君若问穷困通达的道理,请听水边深处渔歌声音! 【赏析】此诗是一首赠友诗,全诗着意自述“好静”之志趣,隐含着伟大抱负不能实现之后的矛盾苦闷心情,富有韵味,发人深思。

36★寄远

【作者】 中唐 杜牧诗 【体裁】五言绝句

【原文】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译文】

南陵的水面澄清,江水悠悠漫过,风吹得紧了,云变得轻了,秋天就要到了。正在客人内心孤寂回转的时候,那是谁家的女子在江边的楼上倚栏眺望呢? 【赏析】

这首诗收入《樊川外集》,题一作“南陵道中”。写出了旅人一路见到了种种景象后的所触动,以及引起的各种不同的联想。反映了“客心孤迥”这样一个特定的情景。

37★暮热游荷池上(其三) 杨万里 【作者】杨万里

【原文】细草摇头忽报秾,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注释】①细草摇头--指微风吹来,侬--我。②披襟--敞开衣襟。拦得--挡住,承受。③碧伞-指荷叶。 【译文】

小草早已探出了尖尖的脑袋,在微风中摇曳着它那婀娜的身姿。头,轻轻地摇摆着,带着对生命的喜悦,仿佛在轻声哼着小调。池塘里,碧绿的荷叶上滚动晶莹的露珠。小小的荷花抬着它那张小巧的脸,感受温暖的阳光.清风拂过它的脸庞,它好似一个害羞的女孩儿,躲藏在田田的叶子中。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些白花,像一粒粒的明珠闪耀着光芒,也像天上眨眼的繁星,那么美丽!空气中弥漫着的是荷花散发出的阵阵馨香,让人们为它驻足,为它迷醉。多美的一幅画面啊,诗人不禁感叹道。

5

★其安郡中偶题(其一) 【作者】杜牧

【原文】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译文】

既非在红日高照之下,也非在暮色苍茫之中,而是在只有两竿高的黄昏傍晚,行走在溪桥上,看见那岸边柳树的影子里含半缕轻烟。又见那青盖亭亭、簇拥在水面上的荷叶相依相偎,最讨厌那阵风吹来、满溪荷叶只能随风摇曳,随风翻转。 【赏析】

这首诗标明“偶题”,应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诗人在秋风乍起的季节、日已偏西的时光,把偶然进入视线的溪桥上、柳岸边、荷池中的景物,加以艺术剪裁和点染,组合成一幅意象清幽、情思蕴结的画图。在作者的妙笔下,画意与诗情是完美地融为一体的。

38★绝句 【作者】吴涛

【原文】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任来一夜蛙声歇,又作东风十日寒。 【译文】

春夏之交,气侯乍暖,此时长年在外的游子脱去冬服而换上单薄的“春衫”。桃花于仲春开放,但此时已“飞尽”,梅花于初春开放,夏初结梅子,梅子还是酸酸的。因前两天气温乍暖,青蛙也为之欢欣歌唱,陡然增添了暖意,原来是气温又变寒,青蛙于气候变化极为敏感,它们躲进洞里,声息全无,正显示着“东风十日寒”。 【赏析】

这首诗纯然写春夏之交人们对乍暖还寒气候的体验,未必有什么寓意寄托。但选材精到,体验细致,有跌宕曲折之致。特别是注意全面调动各种审美感觉,从视觉、味觉、听觉、触觉等角度进行描写,使诗的意境显出多层次,多侧面,具有立体感,给人以更丰富的美感。

39★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作者】 中唐

李益

【体裁】 五言律诗

【原文】微风惊暮坐, 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 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 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 为拂绿琴埃。

【译文】

傍晚时分,诗人独坐室内,临窗冥想。突然,一阵声响惊动了他,原来是微风吹来。于是,诗人格外感到孤独寂寞,顿时激起对友情的渴念,盼望故人来到。他谛听着微风悄悄吹开院门,轻轻吹动竹丛,行动自如,环境熟悉,好像真的是怀想中的故人来了。不觉时已入夜,微风掠过竹丛,枝叶上的露珠不时地滴落下来,那久无人迹的石阶下早已蔓生青苔,滴落的露水已渐渐润泽了苔色。这是无比清幽静谧的境界,无比深沉的寂寞和思念。可惜这风太小了,未能掀帘进屋来。屋里久未弹奏的绿琴上,积尘如土。诗人说:风啊,什么时候能为我拂掉琴上的尘埃呢?(语意双关。言外之意是:钟子期不在,伯牙也就没有弹琴的意绪。什么时候,故人真能如风来似的掀帘进屋,我当重理丝弦,一奏绿琴,以慰知音,那有多么好啊!) 【赏析】

孟子云:“君子之德,风也。”因风而思故人,借风以寄思情,是古已有之的传统比兴。此诗亦然。这微风便是激发诗人思绪的触媒,是盼望故人相见的寄托,也是结构全诗的线索。此诗成功地通过微风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孤寂落寞的心情,抒发了思念故人的渴望。

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实际上并不在以情动人,而在以巧取胜,以才华令人赏叹。全诗共用了九个动词,或直接写风的动,或因风而动,如:惊、思、开、动、疑、滴、沾、入、拂。但又都是以“寄(思)”为暗线的,如影之随形,紧紧相连。这正是诗人的匠心所在,也是此诗有极大的艺术魅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6 41★端居

【作者】唐代诗人 李商隐

【原文】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释】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译文】

诗人远别家乡和亲人,时间已经很久,妻子从远方的来信,是客居异乡寂寞生活的慰藉,但已很久没有见到它的踪影了。在盼远书而不至、觅归梦而不成的情况下,从心灵深处发出的一声长长的叹息,中宵醒后寂寥凄寒,洁白清冷的秋霜、皎洁凄寒的秋月、明澈寒冽的秋水,联想起一切散发着萧瑟清寒气息的秋天景物。寂居异乡,平日很少有人来往,阶前长满了青苔,红树,在迷蒙雨色、朦胧夜月的笼罩下,胸怀愁绪而寥落之情难遣的,又岂止是作客他乡的诗人一身呢! 【赏析】

这是作者滞留异乡、思念妻子之作。

48★点绛唇

【作者】 宋 元好问

【原文】 沙际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

渺渺吟怀,漠漠烟中树。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

【译文】

春从水边归去,旁人春归而不知,绿窗少女犹自唱歌痴情挽留春天。春天到哪里去了?问花,或问鸟,不论是落花还是莺啼,总还有点春天的影子课时,春光老尽,连点声息都没有了。极目远望,不见春之踪影,只有在日暮归楼后,隔帘疏雨生中,求得好梦,梦中去寻觅了。 【赏析】

这首词所表现的是传统的伤春主题。但不是浓重的感伤,而是淡淡的怅惘。词人是年轻的,情调也是健康而执着的。

52★过山农家 顾况

【作者】 顾况,唐代诗人、画家、鉴赏家。字逋翁,自号华阳真逸。 【体裁】 六言绝句 【原文】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注释】①嗔,嫌怨。②焙,用微火烘。 【译文】

当我走过横跨山溪上的木板桥时,有淙淙的泉声伴随着他;来到农家门前,太阳已在茅檐上空高照,鸡在咯咯鸣叫,像是在欢迎来客;山农陪伴我参观焙茶,深表歉意地说,不要嗔怪被烟薰了;到打谷场上,山农为天晴可以打谷而欣喜不禁。 【赏析】

这是一首访问山农的纪行六言绝句。作者绘声绘色,由物及人,传神入微地表现了江南山乡焙茶晒谷的劳动场景,以及山农爽直的性格和淳朴的感情。格调明朗,节奏轻快,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作者按照走访的顺序,依次摄取了山行途中、到达农舍、参观焙茶和晒谷的四个镜头, 层次清晰地再现了饶有兴味的访问经历,读来感到句绝而意不绝。作者象是不经心地道出一件生活小事,却给人以一种美的艺术享受。

5★★朴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作者】 苏轼 著名文学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原文】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释】漏断:即指深夜。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即指深夜。

【译文】残月弯弯挂在稀疏的梧桐上,夜深人静,漏壶的水已滴光。谁看见闲居的人在月光下独自徘徊?只有那时隐时现的孤鸿知道我的惆怅。惊起的孤鸿不断回头探望,好像充满无人理解的幽伤。她寻遍了寒冷的

7 枯枝不肯留宿,却躲到了寂寞清冷的沙洲上。

【赏析】 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上阕写的正是深夜院中所见的景色。下阕更是直写自己孤寂的心境,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6★★减字木兰花 【作者】秦观

【原文】 天涯旧恨,独自凄凉人不问。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 黛蛾长敛,任是春风吹不展。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 【赏识】

此词写一女子独处怀人的苦闷情怀。上片写女子独自凄凉,愁肠欲绝;下片写百无聊赖的女主人公困倚危楼。全词先着力写内心,再着重写外形,触物兴感,借物喻情,词采清丽,笔法多变,细致入微地表现了女主人公深重的离愁,抒写出一种深沉的怨愤激楚之情。

此词通体悲凉,可谓断肠之吟,尤其上下片结句,皆愁极伤极之语。词中出语凝重,显出沉郁顿挫的风致,读来愁肠百结,抑扬分明,有强烈的起伏跌宕之感。

8★★减字木兰花 【作者】朱敦儒

【原文】刘郎已老,不管桃花依旧笑。要听琵琶,重院莺啼觅谢家。

曲终人醉,多似浔阳江上泪。万里东风,国破山河落照红。

【注释】

①刘郎:刘禹锡《元和十一年自郎州至京城戏赠看花诸君子》:"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载。"又,《重游玄都观》:"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后常代指一般男子。②“不管”句:崔护《题都城南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③重院:深院。谢家:泛指秦楼歌馆。④“多似”句: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⑤“国破”句: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赏析】这首小令是作者少有的用典佳作 。化他人之典,自然贴切,如同己出,实为妙笔。词人面对东风万里,落日映照的河山,想到中原失地,恢复无望。这对于身遭国破家亡之难、辗转流离南方的朱敦儒来说,心中悲慨又胜别个。这首词风格明快,感情浓烈。是一首动人的小令。

9★★宿渔家 【作者】郭震

【原文】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译文】

世代在海边生活,几间小屋上面覆盖着雪白的芦花。白天在海上捕鱼虽然辛苦,但晚上归来,有青天明月、大海涛声伴送到家,真是开心惬意。

10★★三江小渡 杨万里 【作者】 宋 杨万里

【原文】 溪水将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注解】

将:行,流过。

【译文】溪水流过桥后就不再回来,小船还得靠短篙撑开。交情就是要像山溪渡那样恒久不变,不管风吹浪打永远还在。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这首诗主要采用对比手法,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风波去又来”进行对比,突出友情的恒久不变。此外,运用比喻,直接把“交情”比做“山溪渡”,借自然界的“风波”象征社会风浪,从而突出了诗的主旨。 【阅读训练】

1、 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全诗采用对比、比喻以及象征等手法。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风波去又来”进行对比;以“山

8 溪渡”比喻“交情”;赋予“山溪渡”、“风波”象征意义,从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先判断,再分别结合原诗作答。)

2、 本诗的“诗眼”是什么?

答:交情(交情得似山溪渡:我们的友情将像这山溪渡一样经得起社会风云的考验。)

11★★商山早行

【作者】温庭筠(yún),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晚唐考试律赋,八韵一篇。据说他叉手一吟便成一韵,八叉八韵即告完稿,时人亦称为“温八叉”、“温八吟”。诗词兼工,诗与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词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词多写女子闺情,风格秾艳精巧,清新明快,是花间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被称为花间鼻祖。现存词数量在唐人中最多,大都收入《花间集》。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温庭筠诗集》《金荃词》。另著有传奇小说集《乾巽子》,原本不传,《太平广记》引录甚多。 【原文】晨起动征铎(duï),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hú)叶落山路,枳(zhǐ)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fú)雁满回塘。

【注释】

①商山,也叫楚山,在今陕西商县东南。作者曾于唐宣宗大中末年离开长安,经过这里。②枳花明驿墙,部分版本为“枳花照驿墙”。明:使„„明艳。这句意为: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墙边。③征铎,远行马车所挂的铃。④槲,一种落叶乔木。⑤枳,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⑥明,一作“照”。⑦驿,古代供传递政府文书的人中途更换马匹或休息、住宿的地方。⑧杜陵,地名,在今陕西西安东南。⑨凫,野鸭。⑩回塘,圆而曲折的池塘。 【译文】

黎明起床时,车马上的铃铎已叮当作响,出门的人踏上了旅途,还一心思念家乡。鸡叫声很嘹亮,客栈沐浴着晓月的余辉,足迹凌乱,木板桥覆盖着早秋的寒霜。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照亮了驿站的泥墙。因而想起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凫雁,正嬉戏在明净的池塘。 【赏析】

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们所传诵,是因为它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第二句 固然是作者讲自己,但也适用于一般旅客。

三、四两句,历来脍炙人口,“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诗人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色:“凫雁满回塘”。眼里看的是“槲叶落山路”,心里想的是“凫雁满回塘”。“早行”之景与“早行”之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现。

15★★如梦令 严蕊

【作者】 严蕊,南宋中叶女词人。

【原文】 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译文】此花乍一看去,极易被误认为梨花,又极易被误认为杏花。仔细一看,却并非梨花,也并非杏花。因此可知此花之色,有如梨花之白,又有如杏花之红。一树花分二色,确非常见,此花实在别致啊!曾经记得陶渊明在五灵忽逢桃花林,陶醉在桃花芳华鲜美,落英缤纷的美丽与脱俗之中。

【赏析】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别是东风情味的红白桃花,不正是这位色艺冠绝一时的女性自己的写照吗?而含蓄地点明此花乃属桃源之花,不正是她身陷风尘而心自高洁的象征吗?

24★★登太白峰 李白

【作者】

唐代 李白

【原文】 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

愿乘泠风去,直出浮云间。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

一别武功去,何时复更还?

【译文】

从西攀登太白山,直到夕阳残照,才登上峰顶。太白星对我倾诉衷情,告诉我,愿意为他打开通向天界的门户。希望乘着习习和风,飘然高举,自由飞升,穿过浓密云层,直上太空,向月奔去。飞越层峦叠嶂,

9 举起双手,向着明月靠近飞升,幻想超离人间,摆脱尘世俗气,追求个性的自由发展,到那光明理想的世界中去。回头望见武功山,心里却惦念着:“一旦离别而去,什么时候才能返回来呢?” 【赏析】

这首诗就带有这种浪漫主义的创作特色。全诗借助丰富的想象,忽而驰骋天际,忽而回首人间,结构跳跃多变,突然而起,忽然而收,大起大落,雄奇跌宕,生动曲折地反映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光明世界的憧憬。

27★★望天门山

【作者】 唐朝 李白

【原文】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注释】

①天门山:在今安徽芜湖西南长江两岸,东名博望山,西名梁山。两山夹江而立,形似天门,因此得名。②楚江:流经湖北宜昌县至安徽芜湖一带的长江。因该地古时属于楚国,所以诗人把流经这里的长江叫做楚江。②回:转变方向,改变方向。③两岸青山:指博望山和梁山。④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好像来自天边。⑤出:突出

【译文】

天门山从中间断开,给楚江让出奔泻的通道,碧绿的江水,东流到这里,可是又旋转向北流去。两岸青山相对峙,双峰耸立,在那天水相接之处,一片白帆沐浴着灿烂的阳光,从天边飘来。 【赏析】

该诗描写诗人舟行江中溯流而上,远望天门山的情景。全诗在“望”字统领下展开,“天门”之山形水色融为一体,雄奇壮伟的景象得到充分的展现。诗人身在船上,眼望两岸青山,有船不动而山在动的错觉,故写出“两岸青山相对出”的佳句,似青山有情,欣然出迎远来的孤帆,颇富情趣。“相对出”的“两岸青山”,与水中的“孤帆一片”,点面结合,动静相衬,构成一幅完整而动人的画面。通览全诗,山形水势,或合说,或分写,或明提,或暗示,密切相关,互映互衬,展现出了极为宏阔壮观的景象。

29★★晚次乐乡县 【作者】 初唐 陈子昂

【原文】故乡杳无际,日暮且孤征。川原迷旧国,道路入边城。

野戍荒烟断,深山古木平。如何此时恨,噭噭夜猿鸣。

【注释】⑪杳(yǎo咬):无影无踪。

⑫噭(jiào叫)噭:号叫声,这里指猿啼声。 【译文】

故乡早已在远方消失,暮色苍茫之中自己还在孤独地行进着。日暮时还在赶路,本已够凄苦的了,何况又是独自一人,更是倍觉凄凉。入城前见到过的野外戍楼上的缕缕荒烟,这时已在视野中消失;深山上参差不齐的林木,看上去也模糊一片。深山密林中传来的一声又一声猿鸣的“噭噭”声,激起了满溢着的心湖中的深深感情,忍不住发问:如何此时恨? 【赏析】

陈子昂诗多以思理深邃、质朴劲健见长,此诗却以情景交融、韵味悠长见胜。此诗笔法细腻,结构完整,由于采用寓情于景的手法,又有含而不露的特点。这些,与笔法粗犷并与直抒见长的《登幽州台歌》比较起来,自然是大相径庭的。但也由此使读者能够比较全面地窥见诗人丰富的个性与多方面的艺术才能。

30★★晚秋夜

【作者】 中唐 白居易

【原文】碧空溶溶月华静,月里愁人吊孤影。花开残菊傍疏篱,叶下衰桐落寒井。

塞鸿飞急觉秋尽,邻鸡鸣迟知夜永。凝情不语空所思,风吹白露衣裳冷。

【译文】

宽广的碧空中,高悬着一轮明月,皎洁华美,静寂无声,把读者带入一个浩渺无垠、明媚清朗、宁静深邃的境界中。月下凝思,遥视太空,悠然神往,不禁寂从中来,忧思萦怀,然而对月无言,惟有形影相吊而已。

10 菊花开放,论常理,秋菊独傲霜雪,孤芳孑立;但此时却是残菊花开,还依傍着稀疏的篱笆,可见凋谢之期已不远了。然而,尚可支撑些时日,至于衰老的梧桐,却已抵挡不住寒气的侵袭,叶子已纷纷凋零,飘落在寒井之上了。

塞外飞鸿,为了躲避寒冷的侵袭,疾速地飞过长空,由北向南,感到晚秋已尽;由于昼短夜长,邻居的鸡啼也推迟了。

就在他思绪万千之际,萧瑟的秋风,阵阵吹来,拂在白露上,冷气袭人,衣不胜寒。 【赏析】

月光如水,残菊傍疏篱,落叶飘零,塞鸿急飞,秋深夜静,寒气袭人,惟见诗人凝神遐思。此诗氛围清冷寂静,色彩皎洁幽丽,韵味清新隽永,通俗浅显,平易近人。它的特点可用浅、淡、清、丽来概括。《晚秋夜》就是一首融通俗、绮丽于一体、有雅有俗、雅俗共赏的杰作。

40★★湖州歌(其六)

【作者】

南宋

汪元量 【作者简介】•

汪元量,字大有,号水云,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生卒年不详。原是南宋末期宫廷琴师,擅长写诗。汪元量很近似唐代著名音乐家李龟年。他文学造诣很高并且兼具民族气节。他的诗被誉为宋亡的"诗史",情辞悲愤凄绝,陈述周详生动。他的《水云词》以疏宕的笔墨,写亡国的哀痛,有很强的感染力主要代表作品有《水龙吟》等。

【原文】

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南四百州。 【注解】• ①湖州--位于今浙江省北部。公元一二七六年二月,元丞相伯颜率兵进驻这里,派人到临安接受南宋朝廷投降。组诗中记述的内容从此时开始,所用“湖州”题名。 ②燕云--指“燕云十六州”,包括现在河北、山西两省北部的广大地系北宋末年打算收复的北边失地。这里代指北方地区。③大江--指长江。悠悠--形容水滔滔。这句借江水东流伤感地喑喻亡国大局已定,无可挽回。④目断--看不到。

⑤东西:一本作“东南”,四百州:指南宋统治下的府、州、郡一级行政单位。宋朝全盛时号称“八百州”,南宋时的半壁江山,约为一半,作者故称为“四百州”。 【译文】

怀着凄恻的心情被押往北方,举目北望,哪里是个尽头?心中的亡国之思随时间的推移不是一去不返而是环顾四野,高天长云,大江东流,夕阳寒鸦,暮色暝暝,故国神州何处?我身何处?像江水那样滔滔不停永无尽期。夕阳渐沉,暮色苍茫,寒鸦归巢。国势衰微至此,连皇帝都成了敌人的俘虏,想想真是泪眼望穿,愁肠寸断。 【赏析】• 这首诗作者以大写意的手法展示了一个动态画面,叙述了北行途中寻望故国而不见的过程。语言简洁明了,情感哀怨凄迷。诗人用迷茫的白云、悠悠的江水、凄清幽寒的夕阳来烘托凄恻悲凉、感慨惆怅的复杂情怀,抒发自己眷恋祖国的深情和亡国失家的悲伤无奈。读后我们仿佛能看到他那缓缓四顾的身影,他那忧郁渴念的目光,听到他那失望无奈的叹息。他曾有诗“书生空有泪千行”,说的就是这种心情,他只能低吟亡国之音,寄托“亡国之苦,去国之戚”。

42★★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作者】 元朝 魏初

【原文】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何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注释】原字为外“囗”内“栾”,现字义同。

【译文】去年的这个时候还在家里, 今年却又相各天涯,了一心的乡思 ,两鬓的秋霜,山与水相连接 ,水倒影着晚霞,看到归巢的乌鸦, 想起他什么时候可以农耕回来 儿女团圆 一起品茶。

11 【赏析】

作此词时,魏青崖先生正在宦游的路上。这一首情真意切、明白而家常的小词。魏太太收到这首小词一定十分欣慰。要知道,她家魏先生的心思不在“何时开得公司了,靓女团夜桑拿”,而在“何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夜煮茶”啊!他记着她的生日呢!念着她和孩子们呢!盼着早日回家团圆,永远不再和她分离呢!——还有什么生日礼物能比这更让她开心呢?

44★★次石湖书扇韵

【作者】姜夔,宋代词人,字尧章,别号拈花惹草白石道人,世称姜白石。

【原文】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释】(1)次:次韵,古人“和韵”的一种格式,又叫“步韵”,它要求作者用所和的诗的原韵原字,其先后次序也与被和的诗相同,是和诗中限制最严格的一种,就是依次用原韵、原字按原次序相和。

(2) 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西南十里左右),自号石湖居士。

(3)藕花:莲花。[1] 【译文】

桥的西头有一条弯曲的河流通向村落,湖水和溪流相接的岸边滞留着绿色的痕迹,那是村中平静的池塘漂流出的浮萍。主人家住石湖,外人很少来到这里。原来荷花深处别有洞天,主人在那里开立了自己的门户。

【赏析】

这首诗惜墨如金,不仅描绘了一幅精雅、清幽的石湖图卷,而且传达出画笔难于表现的情韵。先写通向村落的道路,再写范成大的别墅远离尘世的喧嚣,赞扬了主人非同一般的品格和情趣。

45★★军城早秋 严武

【作者】严武,唐代诗人。字季鹰,华州华阴(今陕西华阴县)人。擅作诗,杜甫称其诗“诗清立意新”,并赞其为“出群”之才。《全唐诗》录存其诗六首。

【原文】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释】 ①汉关:汉朝的关塞,这里指唐朝军队驻守的关塞。朔云:北方的云。②朔云边月:指边境上的云和月。朔:北方。边:边境。西山:指四川省西部的岷山。③更催:再次催促。飞将:西汉名将李广,被称为“飞将军”,这里指严武部下勇猛的将士。骄虏:指唐朝时入侵的吐蕃军队。④莫遣:不要让。⑤沙场:战场。

【译文】 昨夜秋风吹进边关,寒云冷月笼罩着西山。催动飞将追击骄横的残寇,决不让来犯者一人一马活着回去。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率领军队与入侵的吐蕃军队进行激烈战斗的情景。诗的大意说:昨天夜间,萧瑟的秋风吹到我军驻守的关塞,我警觉到,敌人往往趁秋天草实马肥时入侵。走出帐外,见边境的西山,时而洒满月光,时而为云所遮蔽。我再次催促作战勇猛的将士们,要勇敢杀敌,不要让入侵敌军的一人一骑从战场上逃回去!诗中表现了边防将帅一闻到秋风声就提高了对敌作战的警惕性,还表现了他们刚毅果敢的性格和蔑视敌人的豪迈气概。诗的格调高昂,读来使人振奋。

46★★折桂令·问秦淮 孔尚任

【作者】孔尚任,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别号岸堂,自称云亭山人。山东曲阜人,孔子六十四代孙,清初诗人、戏曲作家。时人将他与《长生殿》作者洪升并论,称“南洪北孔”。

【原文】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

当年粉黛,何处笙箫? 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

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译文】窗户上,破纸迎风瑟瑟作响,朽门外,潮水拍打空城阵阵传来,这风声,潮声反衬了人声寂寂,一片萧条冷落。过去,这里游人如织,佳丽云集,舞榭歌台,笙箫彻夜。河中,彩楫画肪闹端阳,岸上,酒旗耸立庆重九。而现在,歌女逃散,丝竹不闻,秦淮河无有当年的遗风余韵了。即使适逢节日,却无热烈欢悦

12 的氛围。小鸟在白云端自由飞翔,秦淮河绿水滔滔,河岸红叶似火,黄花初绽,蝴蝶飞逐。好一派万物争自由的勃然生机。

【阅读训练】①“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答案:借代,反问。 ②“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通过“白鸟”“绿水”“嫩黄花”“新红叶”等描绘了初秋景色。又通过“飘飘”“滔滔”“有些蝶飞”“无个人瞧”等表达了因昔盛今衰引发的冷寂落寞之情。

47★★题西溪无相院

【作者】张先,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进士。著有《安陆集》及词。张先在当时就有一个绰号,叫做“张三影”,意谓他在词中写过三句带“影”的名句。其实并不止三句。

【原文】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注释】

①西溪:浙江湖州有苕水,分东西二源:西苕出天目山之阴,东北流经孝丰,又北经安吉县,又东经长兴县,至湖州而与天目山之阳流出的东苕合流。西溪就是西苕。无相院:即无相寺,在湖州西南黄於山,始建于吴越。②鉴:镜子。

【译文】水光天色虚清,上下一体,没有人声,没有微风,波澜不惊,水岸持平。浮萍碎处,映出远山的倒影;小船过时,听到划过草叶的声响。僧人入城,禅院愈清,物我两忘,人行镜中。阵雨过后,秋色渐浓,别让芦苇长太高,挡了水中的月影。

【赏析】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道:“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写得豪迈壮阔,气势不凡。此诗首句即从孟诗来,但意在写静谧之景,且能与全篇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可见其善于借鉴。

50★★严郑公宅同咏竹

【作者】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乃父杜闲。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大李杜”,人称“诗圣”。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原文】绿竹半含箨(tuî),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释】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国公。含箨(tuî),包有笋壳。书帙(zhì),书套。 【译文】

嫩绿的新竹有一半还包着笋壳,新长出的竹梢才高出墙头。嫩绿的颜色映侵着书套,久久不退;当竹影移过,酒也顿是变的清凉。新雨过后,竹子更加美好洁净;微风吹来,可以闻到淡淡的清香。只要不被摧残,新竹一定可以长到高矗云霄。 【赏析】

这是杜甫赴好友严武家宴饮时同题之作。全诗清新雅致,风格与作者一贯诗风有异。以竹盛赞了严郑公高洁的情操,竹品,即人格。诗人反复状写竹的可爱,意在突出心中所达之意:尊重天性,顺应物性之自然;或者呼吁统治者要呵护人才,而不要随意摧残人才;或者以竹自况,期待朝廷能提携自己,使自己能“致君尧舜上”,能为治国平天下奉献绵薄之力„„这首咏物之作,托物言志,十分妥贴,状物,形象生动;言志,委婉含蓄,值得认真品味。

51★★怨歌行 【作者】庚信

【原文】 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作合欢扇,团圆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 弃捐箧笏中,恩情中道绝。

13 【注释】①裂:截断。“新裂”,是说刚从织机上扯下来。②素:生绢,精细的素叫做纨。齐地所产的纨素最著名。③皎:一作“鲜”。④团圆:一作“团团”。⑤飙:急风。 ⑥箧笏:箱子。 【译文】

从织机上新裁(裂)下来的一块齐国出产的精美丝绢,像霜雪一般鲜明皎洁。把这块名贵精美的丝绢裁制成绘有合欢图案的双面团扇,那团团的形状和皎洁的色泽,仿佛天上一轮团圆的月亮。扇子置于怀袖之中;天气炎热时则取出摇动,顿生微风,使人爽快。常常担心:转瞬间秋季将临,凉风吹走了炎热,也就夺去了主人对自己的爱宠;那时,团扇将被弃置在竹箱里,从前与主人的恩情也就半途断绝了。 【赏析】

这诗用扇来比喻女子。本诗又题为《团扇》(钟嵘《诗品》),是一首咏物言情之作。通首比体,借秋扇见捐喻嫔妃受帝王玩弄终遭遗弃的不幸命运。此诗借扇拟人,巧言宫怨之情;设喻取象,无不物我双关,贴切生动,似人似物,浑然难分。诗中欲抑先扬的反衬手法和绮丽清简的语言也是值得欣赏的。

53★★苕溪酬梁耿别后见寄 【作者】刘长卿

【原文】清川永路何极,落日孤舟解携。鸟向平芜远近,人随流水东西。

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惆怅长沙谪去,江潭芳草萋萋。

【赏析】

这是刘长卿回忆当日为梁耿饯行之作。 “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前文已稍及,这是有感于秦征君徐少府送别之情而云然。“白云”意象为刘长卿所偏爱,甚于秋风夕阳。盖谓秦徐诸君眷念之情如白云明月,伴我千里万里、溪前溪后。“白云”和“千里万里”、“明月”和“前溪后溪”之间都没有动词连接,刘长卿之诗,新在能约能敛。

54★★书河上亭壁 【作者】寇 准

【原文】岸阔樯稀波渺茫,独凭危槛思何长。

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注释】①这是四首(春、夏、秋、冬)组诗中的第三首。诗前有序,说明此诗是作者被贬谪时写的。②河,黄河。③凭,靠。危,高。④萧萧,风声。

【简析】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绝句,题写在黄河边一座亭子的壁上。既然以秋天的景色为主,自然而然也就染上些“愁”色。第一句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黄河上的景象,一是“阔”;二是“渺茫”;三是“樯稀”,性格刚毅的诗人此时也许荡上了一丝忧愁,但面对着“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黄河,岂能“恨到归时方始休”呢?这一半沐着柔和斜阳的秋山,虽然没有“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艳丽,却给人以安闲、亲切,也让人陶醉。至于那一半见不到阳光的秋山,诗人却不愿意提起,而心中那一份怅惘,在这壮丽的黄河落日图前又算得了什么?到此嘎然而止,还有多少余味,就让读者自己去品尝。

55★★落日怅望 【作者】马戴

【原文】 孤云与归鸟, 千里片时间。念我何留滞, 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 远烧入秋山。临水不敢照, 恐惊平昔颜!

【译文】

晚云孤飞于天际,归鸟投宿于林间,凭着它们有形和无形的羽翼,虽有千里之远也片时可达。久客异地,乡关之思早已深深地郁积在胸中了。夕阳从近处的树梢往下沉落,它的余晖返照秋山,一片火红,象野火在远远的秋山上燃烧,渐渐地隐没在山的后面。客中久滞,渐老岁华;日暮登临,益添愁思,徘徊水边,不敢临流照影,恐怕照见自己颜貌非复平昔而心惊。 【赏析】

沈德潜评此诗云:“意格俱好,在晚唐中可云轩鹤立鸡群矣。”(《唐诗别裁》)这里所说的“意”,是指诗

14 的思想感情,全诗以乡愁为主题,曲折地表现了诗人的坎坷不遇,而不显得衰飒;所谓“格”,主要地是指谋篇布局方面的艺术技巧。这首诗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色,可以说就是:情景分写。

全篇是写“落日怅望”之情,二句景二句情相间写来,诗情就被分成两步递进:先是落日前云去鸟飞的景象勾起乡“念”,继而是夕阳下山回光返照的情景唤起迟暮之“惊”,显示出情绪的发展、深化。

“诗有情有景,且以律诗浅言之,四句两联,必须情景互换,方不复沓。” “情景互换”,就是“情景分写”。当然,这种分写绝不是分割,而是彼此独立而又互相映衬,共同构成诗的永不凋敝的美。

58★★采桑子

【作者】纳兰性德,清代最为著名的词人之一。他的诗词不但在清代词坛享有很高的声誉,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也以“纳兰词”为词坛一说而占有光采夺目的一席之地。

【原文】谁翻乐府凄凉曲,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

不知何事萦怀抱,醒也无聊,醉也无聊,梦也何曾到谢桥。

【注释】

①翻: 演唱或演奏之意。欧阳修《蝶恋花》:" 红粉佳人翻丽唱, 惊起鸳鸯, 两两飞相向。"②瘦尽句: 意思是说眼望着灯花一点一点地烧尽, 彻夜不眠。 ③谢桥: 谢娘桥。相传六朝时即有此桥名。谢娘, 未详何人, 或谓名妓谢秋娘者。诗词中每以此桥代指冶游之地,或指与情人欢会之地。晏几道《鹧鸪天》:" 梦魂惯得无拘检, 又踏杨花过谢桥。" 纳兰反用其意, 谓在梦中追求的欢乐也完全幻灭了。 【译文】

不知道是什么事萦绕心怀,难以放下,醒时醉时都一样无聊难耐,就是梦里也没有到过谢桥,(谢桥就是谢娘桥,相传六朝时即有此桥名,指与情人欢会之地。)谁翻乐府凄凉曲,风也萧萧,雨也潇潇,瘦尽灯花又一宵。谁又在反复的翻唱乐府那首凄凉的曲子?看如今这情景:风萧萧肃肃,雨潇潇洒洒,房里点燃的灯烛又短瘦了,一个凄苦孤独的一夜,在烛泪中逝去。 【赏析】

纳兰的词中有一部分爱情词很朦胧, 又无本事可寻, 所以很难确定其所指。这首词便是这样。从词里所描写的情景来看, 很像是对一位情人的深深怀念。通篇表达了一种无聊赖的意绪。上片侧重写景, 刻画了萧萧雨夜, 孤灯无眠,耳昕着风声、雨声和着凄凉乐曲声的氛围与寂寞难耐的心情;下片侧重写不眠之夜, 孤苦无聊的苦情。词情凄惋悱恻,哀怨动人。

59★★并州路

【作者】李宣远,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溧阳(今湖南澧县)人。唐德宗贞元间,登进士第,与兄李宣古俱以诗名。《全唐诗》存诗二首。

【原文】秋日并州路,黄榆落故关。孤城吹角罢,数骑射雕还。

帐幕遥临水,牛羊自下山。征人正垂泪,烽火起云间。

【赏析】《瀛奎律髓》:“八句俱整峭。”

纪昀:“

三、四句写穷边日暮惨淡之气,如在目前。”

60★★红梅·定风波 【作者】苏轼

【原文】 好睡慵开莫厌迟。自怜冰脸不时宜。

偶作小红桃杏色,闲雅,尚馀孤瘦雪霜姿。

休把闲心随物态,何事,酒生微晕沁瑶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吟咏,更看绿叶与青枝。

【赏析】

此词是作者贬谪黄州期间,因读北宋诗人石延年《红梅》一诗有感而作。这首词紧扣红梅既艳如桃杏又冷若冰霜、傲然挺立的独特品格,抒发了自己达观超脱的襟怀和不愿随波逐流的傲骨。全词托物咏志,物我交融,浑然无迹,清旷灵隽,含蓄蕴籍,堪称咏物词中之佳作。

此词着意刻绘的红梅,是苏轼身处穷厄而不苟于世、洁身自守的人生态度的写照。花格、人格的契合,

15 造就了作品超绝尘俗、冰清玉洁的词格。

此词的突出特点是融状物、抒情、议论于一炉,并通过意境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词中红梅的独特风流标格,正是词人超尘拔俗的人品的绝妙写照。

7★★★浣溪沙 吴文英

13★★★江城子 【作者】:后蜀 欧阳炯

【原文】 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

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

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注释】

①金陵:今江苏南京。②落霞:晚霞。③六代:指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均建都于金陵。④暗逐逝波声:默默地随江水东流的声音消逝了。⑤姑苏台:在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春秋时吴王阖庐所筑。夫差于台上立春宵宫,为长夜之饮。⑥西子:即西施。春秋时由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的美女。⑦江城:指金陵,古属吴地。 【译文】

日暮时分,江边长着郁郁葱葱的青草,金陵城外笼罩在鲜艳明丽的落日余辉中,江面宽阔,江水浩浩荡荡向东流去。六代的繁华,不知不觉地消失在这波涛汹涌的波涛声中。只有姑苏台上那皎洁的月亮高挂,像姑苏西子的镜子,照耀这兴衰交替的金陵城。 【简析】

此词是五代词中写怀古题材较早的一首。把金陵的景象与词人眼见古都兴衰而慨然兴叹的悲凉情感,形象地描绘并抒写出来。情景交融,寓意深刻。全词感情色彩极浓,写景抒情,真切动人,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本词写景与抒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全词情景交融,可谓天衣无缝。

14★★★晚泊岳阳

【作者】 欧阳修,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与韩愈、柳宗元、宋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

【原文】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

【译文】

日暮钟声,“城里”应是灯火辉煌,美丽无比,而自己却漂泊城下,闲卧舟中。只见一轮皓月,悬于空江之上,可是江面云水茫茫,前路又在何方呢?夜深月亮洒下清辉,又传来舟子晚归时的歌声。这歌声引起多少思绪,其中感情体味不尽,只感觉轻舟短楫,疾去如飞。 【赏析】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写于被贬夷陵途中,隐含诗人旅中思归的情思。这首诗通过卧闻钟声、系舟树下、静赏江月、倾听歌声等举动,城里钟、水上歌等听觉感受,城下树、空江月、水上人、云水苍茫、轻舟飞逝等视觉形象,以景寓情来表现作者触景而生的思乡之情。

19★★★金陵图 【作者】韦庄

【原文】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

【译文】

为什么就画不成社会的“一片伤心”呢?只是因为一般的画家只想迎合世人的庸俗心理,专去画些粉饰升平的东西,而不愿意反映社会的真实面貌罢了。

16 请看这幅《金陵图》吧,画面上古木枯凋,寒云笼罩,一片凄清荒凉。南朝六个小朝廷,哪一个不是昏庸无道,最后向敌人投降而结束了它们的短命历史的?这就是三百年间金陵惨淡现实的真实写照。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之作,诗人看了六幅描写南朝史事的彩绘,有感于心,挥笔题下了这首诗。

21★★★西河·金陵

【作者】周邦彥,北宋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谨严,语言曲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作品在婉约词人中长期被尊为“正宗”。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或“词中老杜”。有《清真居士集》,已佚,今存《片玉集》。 【原文】佳丽地,南朝盛事谁记?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鬟对起;

怒涛寂寞打孤城,风樯遥度天际。 断崖树,犹倒倚,莫愁艇子曾系? 空余旧迹郁苍苍,雾沉半垒。

夜深月过女墙来,赏心东望淮水。酒旗戏鼓甚处市? 想依稀、王谢邻里。燕子不知何世;

入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

【注释】

①西河:词牌名,唐教坊曲。②佳丽地:指江南。更指金陵 。用南朝奇谢眺《入城曲》诗句“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③南朝盛事:南朝宋、齐、染、陈四朝建都于金陵。④髻鬟对起:以女子髻鬟喻在长江边相对而屹立的山。⑤莫愁相传为金陵善歌之女。⑥女墙:城墙上的矮墙。⑦燕子不知何世: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译文】

故都胜地的繁荣景象,如今还有谁曾记忆?青山依旧绕着故都,江边美人发鬓般的髻鬟还束着。怒涛无人问津,只好拍打着孤城,风樯船帆正在驶向遥远的地方。枯藤老树还倒挂在悬崖边。过去莫愁女的游艇,如今还有谁在手中看着?此地空留以前的旧迹,苍苍郁郁,半壁古营垒淹没在浓雾里。夜深时月光照过矮樯,望着东流的淮水,我感伤不已。当年热闹繁盛的酒楼戏馆,如今又在何处表演?今天那些冷清的里巷,曾经是那些王公贵族的豪宅。燕子飞进寻常百姓的家里,在夕阳之下,叙说今昔。

【赏析】这是首怀古诗,作者即景抒情。追怀古昔,抒发了人间沧桑和物是人非的感叹。情和景、历史和现实、他诗和己词,全部有机融合浑然天成。

22★★★青玉案·被檄出郊题陈氏山居 【作者】 宋 张榘

【原文】西风乱叶溪桥树,秋在黄花羞涩处。满袖尘埃推不去。

马蹄浓露,鸡声淡月,寂历荒村路。

身名都被儒冠误,十载重来漫如许。且尽清樽公莫舞。 六朝旧事,一江流水,万感天涯暮。

【译文】

在一个深秋的清晨,冷冷的淡月还挂在天边,照着那板桥上凝结着的一层雪白的浓霜。枯叶在萧飒的西风中漫天乱飞,然后堆积在山路边,或飘落在小溪里,而惟有金黄色的菊花还在桥边路旁羞答答地开放着,远处传来几声鸡啼,有人骑着马,形单影只地走过板桥,绕过小溪,沿着山路向僻静荒凉的山村走去

仕途中的几多怨恨,几多懊悔,时隔十年,重回旧地,风物依然如故,而人呢,白白地蹉跎了岁月,且“身”与“名”俱误。内心的苦痛、郁闷,兴许只能以酒相解了。什么荣辱啦,成败啦,在沧桑瞬变的历史长河中又算得了什么呢?即使像奢侈腐化,醉生梦死的六朝不也随风而逝,了无痕迹” 【鉴赏】

这首词平易浅近,很少难懂之处,作者以景托情,很好地传达出内心的矛盾和对仕途的厌倦。

17 23★★★玉楼春·惊沙猎猎风成阵

【作者】元好问,金末元初文学家。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是金末元初最有成就的作家和历史学家,文坛盟主,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其诗、文、词、曲,各体皆工。诗作成就最高,“丧乱诗”尤为有名;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有《元遗山先生全集》,词集为《遗山乐府》。

【原文】惊沙猎猎风成阵,白雁一声霜有信。琵琶肠断塞门秋,却望紫台知远近。

深宫桃李无人问,旧爱玉颜今自恨。明妃留在两眉愁,万古春山颦不尽。

【译文】

朔风惊沙,白雁一声,报道了霜天的降临,昭君戎装骑马,手抱琵琶,一路弹奏着思归的曲调,昭君当初寂寞宫中,无人过问,一向顾惜自己的美艳容颜,虽然艳如桃李,却只能空自凋谢,直到决定嫁给呼韩邪单于。广大闭锁深宫的女子的怨与恨停留在的双眉之间,就像万古春山在眉宇之间绵绵无期。 【赏析】

作者深广的忧愤和沉重的悲凉,并不靠夸张的叫嚣和慨叹,而是借玉言桃李、青山眉黛这些词的传统意象表现出来的。浏亮宛转的音节,却能造成沉郁顿挫的氛围;绮丽温润的字面,却能传达出震撼人心的力量,可谓寓刚健于婀娜,变温婉成悲凉。

26★★★峨眉山月歌 【作者】李白

【原文】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注释】①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山市西南。渝州:今重庆一带。②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③影:月光。④平羌:江名,即今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⑤夜:今夜。⑥发:出发。⑦清溪:指清溪驿,在四川犍为峨眉山附近。⑧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在今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⑨君:指峨眉山月。一说指作者的友人。⑩下:顺流而下。

【译文】在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的夜里,我乘着小船,从清溪驿顺流而下。月影映在江水之中,像一个好朋友一样,陪伴着我。但在从清溪到渝洲的途中,月亮总被两岸的高山挡住,使我思念不已。

【赏析】

全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诗中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

28★★★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作者】 初唐 杜审言

【原文】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

【注释】①和:指用诗应答。晋陵:现江苏省常州市。②宦游人:离家作官的人。③物候:指自然界的气象和季节变化。④淑气:和暖的天气。⑤古调:指陆丞写的诗,即题目中的《早春游望》。

【译文】只有远离故里外出做官之人,特别敏感自然物候转化更新。海上云霞灿烂旭日即将东升,江南梅红柳绿江北却才回春。和暖的春气催促着黄莺歌唱,晴朗的阳光下绿萍颜色转深。忽然听到你歌吟古朴的曲调,勾起归思情怀令人落泪沾襟。

【鉴赏】

这首和诗写得别有情致,惊新而不快,赏心而不乐,感受新鲜而思绪凄清,景色优美而情调淡然,甚至于伤感,有满腹牢骚在言外。

43★★★南柯子·山冥云阴重

【作者】 南宋,王炎,字晦叔,一字晦仲,号双溪,

【原文】 山冥云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译文】山色昏暗,彤云密布,寒雨将至。数枝凝聚水珠、楚楚堪怜的娇花,映入眼帘。骚人词客,勿以惜

18 花为念,莫作怅惘愁思。

农民不避风雨、穿着蓑衣,戴着斗笠,每天很早出门下地种田,终岁劳作。人间最辛苦的就是春耕、夏种、秋收。五谷丰登,是农民们一年的希望。在这重阴欲雨的时刻人们盼望的是有充足的雨水,能犁耕作。至于惜花伤春,他们既无此余暇,也无此闲情。 【赏析】

这首词描述了,农民的劳动生活,流露出与之声息相通的质朴向上的感情。这首词中,王炎的感情主要不是熔铸在画面中,而是偏重于认知的直接表述,理性色彩较浓,因而,写到农民的生活,如“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也采取比较概括的方式,不以描绘的笔墨取胜。

49★★★宿洞霄宫 【作者】林逋

【原文】秋山不可尽,秋思亦无垠。碧涧流红叶,青林点白云。

凉阴一鸟下,落日乱蝉分。此夜芭蕉雨,何人枕上闻? 【注释】

洞霄宫:故址在今浙江省余杭县西南大涤洞,被道家认作第七十二福地,唐代建有天 柱观,北宋改名洞霄宫。 【赏析】

此诗写景抒情明净美丽而轻盈活泼:第一联由山之大引出思之无垠;第二联写碧涧红叶,青林白云,有流水有飞鸟,写出秋容之鲜艳动感,毫无枯淡之色;第三联对仗工整,写景明净简淡;尾联遐思悠悠,意境优美,空山寂静,谁能享受夜雨芭蕉的情韵呢?一切皆在不言中。

56★★★秋望 李梦阳 【作者】李梦阳

【原文】黄河水绕汉边墙,河上秋风雁几行。客子过濠追野马,将军弢箭射天狼。

黄尘古渡迷飞挽,白日横空冷战场。闻道朔方多勇略,只今谁是郭汾阳。

【注释】

①李梦阳:明代中期文学家,复古派前七子的领袖人物。②汉边墙:实际指明朝当时在大同府西北所修的长城,它是明王朝与革达靼部族的界限。一作“汉宫墙”

③客子句:“客子”指离家戍边的士兵;“过壕”指越过护城河;“野马”本意是游气或游尘,此处指人马荡起的烟尘。④将军句:弢(tāo):装箭的袋子;弢箭,将箭装入袋中,就是整装待发之意。天狼,指天狼星,古人以为此星出现预示有外敌入侵,“射天狼”即抗击入侵之敌。⑤飞挽(wǎn):快速运送粮草的船只,是:“飞刍(草)挽粟(粮)”的省说,指迅速运送粮草。⑥朔方:唐代方镇名,治所在灵州(今宁夏灵武西南),此处泛指西北一带。⑦郭汾阳:即郭子仪,唐代名将,曾任朔方节度使,以功封汾阳郡王。 【译文】

黄河之水,奔腾东去;秋风瑟瑟,大雁南飞。身为游子的诗人来到郊外,只有野马似的游气,飞扬的尘埃与之相随, 将军佩带箭众准备抵抗外来入侵之敌。 黄尘弥漫的原野地上,是古渡和在尘土飞扬中艰难行进的战车,而天上挂着是一轮孤冷惨淡的“白日”。自古以来,朔方这个地方涌现了许多有勇有谋的英雄,只不过现在谁又称成为驰骋疆场的郭子仪呢?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秋日边塞的风光,抒发了诗人强烈的忧国之情。首联以黄河、长城、秋风、飞雁等,构成北方边陲特有景象,气象开阔而略带萧瑟之感。颔联写前方将士踌躇满志的勇武形象,与首联相映衬,烘托战事将起的紧张气氛。颈联分别选取战前紧张忙碌场面与冷月当空的凄清之境,对比强烈,引人遐思。尾联由此生发,借助郭子仪之典,表达诗人深深的隐忧与热切期待,情感复杂而耐人寻味。

57★★★浣溪沙·荆州约马举先登城楼观塞

19 【作者】 张孝祥,南宋著名词人、书法家。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其词风格豪迈。在建康任上所作《六州歌头》,慷慨激昂,力主抗金的大臣张浚为之感动罢席。有《于湖居士文集》。 【原文】 霜日明霄水蘸空,鸣鞘声里绣旗红,澹烟衰草有无中。

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酒阑挥泪向悲风。

【译文】

降霜的秋日晴空万里,白色晴水天相接,辽旷空阔,上下辉映,荆州郊野平原莽莽无垠,响亮的鞭声,耀眼的红旗,袅袅青烟伴随着枯黄的野草时有时无。 边地的辽阔

秋风吹来,令人不寒而栗,北望中原,感念中原未复,人民陷于水火之中,而朝廷只求苟安,不图恢复,无限感慨,欲藉酒消遣,而酒罢益悲,真是“举杯消愁愁更愁”, 风亦满含悲意,于是不禁向风挥泪。 【赏析】

此词上阕描写望中要塞景色,明丽壮阔,其中景物也隐约隐呈作者的感情色彩,眼前一片清丽,而人的心情却深藏阴黯。下阕抒发感慨,从人的活动中表现。在读者眼前俨然呈现一位北望中原悲愤填膺的志士形象。整首词色彩鲜丽,而意绪悲凉,词气雄健,而蕴蓄深厚,是一首具有强烈爱国感情的小词。

全词表现了颇为博大的主题思想。作者炽热的爱国主义思想,对中原故土和中原人民的思念之情,均表现得淋漓尽致。此词写情真切,景物描写、气氛烘托、感情抒发巧妙组合,辉映成篇。

第三篇:高中古诗词阅读鉴赏默写部分答案

第八部分高考诗文默写自测

1.(1)白露为霜所谓伊人(2)而无车马喧(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4)君问归期未有期

(5)千金散尽还复来(6)气吞万里如虎(7)不拘一格降人才2.(1)不如须臾

之所学也(2)吴官花草埋幽径(3)说尽心中无限事(4)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5)不

识庐山真面目(6)为伊消得人憔悴(7)人情练达即文章3.(1)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

以成仁(2)白云回望合(3)玉垒浮云变古今(4)杜鹃声里斜阳暮(5)而智勇多困于

所溺(6)深巷明朝卖杏花(7)赏心乐事谁家院4.(1)朽木不折金石可镂(2)采菊

东篱下(3)澄江一道月分明(4)是处红衰翠减(5)每逢佳节倍思亲(6)八千里路云

和月(7)岂因祸福避趋之5.(1)任重而道远(2)一夜飞渡镜湖月(3)清辉玉臂寒

(4)三杯两盏淡酒(5)又岂在朝朝暮暮(6)留取丹心照汗青(7)去留肝胆两昆仑

6.(1)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奉命于危难之间(3)一骑红尘妃子笑(4)红巾翠袖,掘英

雄泪(5)人间哪得几回闻(6)天涯何处无芳草(7)落红不是无情物7.(1)阴晴众壑

殊(2)三山半落青天外(3)犹抱琵琶半遮面(4)驿寄梅花,鱼传尺素(5)思而不学则

贻(6)一枝红杏出墙来(7)粉骨碎身浑不怕8.(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2)飞鸟相与

还(3)万方多难此登临(4)楼船夜雪瓜洲渡(5)克终者盖寡(6)那人却在灯火阑珊

处(7)只留清气满乾坤9.(1)于我如浮云(2)黄沙百战穿金甲(3)别有幽愁暗恨生

(4)关河冷落,残照当楼(5)春风不度玉门关(6)直把杭州作汴州(7)洒去犹能化碧涛

10.(1)驽马十驾,功在不舍(2)栗深林兮惊层巅(3)山顶千门次第开(4)今宵酒醒何

处(5)莫愁前路无知己(6)绝知此事要躬行(7)一枝一叶总关情11.(1)连山接海隅

(2)双照泪痕干(3)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4)断桥头卖鱼人散(5)患不知人也

(6)山重水复疑无路(7)心有灵犀一点通12.(1)指点江山,激扬文字(2)心远地自偏

(3)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4)竞无语凝噎(5)不患贫而患不安(6)千树万树梨花开

(7)冬雷惊笋欲抽芽13.(1)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2)总为浮云能蔽日

(3)青眼聊因美酒横(4)何事长向别时圆(5)达则兼济天下(6)浅草才能没马蹄

(7)心有灵犀一点通14.(1)善假于物也(2)迷花倚石忽已暝(3)塞上长城空白许

(4)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5)落霞与孤鹜齐飞(6)蜡炬成灰泪始干(7)明月何时照我

还15.(1)孤城遥望玉门关(2)其为惑也,终不解矣(3)何当共剪西窗烛(4)暮霭沉

沉楚天阔(5)路漫漫其修远兮(6)早有蜻蜓立上头(7)后天下之乐而乐16.(1)问苍

茫大地,谁主沉浮(2)青冥浩荡不见底(3)官盛则近谀(4)梧桐更兼细雨(5)福兮祸

之所伏(6)霜叶红于二月花(7)二月春风似剪刀17.(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2)道

之所存,师之所存也(3)此心吾与白鸥盟(4)一番洗清秋(5)衣食足而知荣辱(6)烽

火连三月(7)赔了夫人又折兵18.(1)不如登高之博见也(2)西山寇盗莫相侵(3)更

那堪冷落清秋节(4)峰峦如聚,波涛如怒(5)行成于思毁于随(6)病树前头万木春

(7)王师北定中原日19.(1)凤去台空江自流(2)师不必贤于弟子(3)为谁流下潇湘去

(4)两三航未曾着岸(5)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6)江枫渔火对愁眠(7)淡妆浓抹总

相宜20.(1)隔水问樵夫(2)幽咽泉流冰下难(3)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4)伤心秦

汉经行处(5)来者犹可追(6)气蒸云梦泽(7)春风送暖入屠苏21.(1)忆往昔峥嵘岁

月稠(2)仙之人兮列如麻(3)快阁东西倚晚晴(4)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5)哀民生之多艰(6)隔江犹唱后庭花(7)接天莲叶无穷碧22.(1)书生意气,挥斥方

道(2)怒向刀丛觅小诗(3)同是天涯沦落人(4)杨柳依依今我来思(5)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6)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7)万钟于我何加焉23.(1)道阻且长宛在

水中央(2)闺中只独看(3)都门帐饮无绪(4)觉今是而昨非(5)东风无力百花残

(6)歌诗合为事而作(7)铁马冰河入梦来24.(1)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2)渌水荡漾清猿啼(3)不知天上宫阙(4)观千剑而后识器(5)日出江花红胜火

(6)不畏浮云遮望眼(7)似曾相识燕归来25.(1)贤者能勿丧耳(2)日暮聊为《梁甫吟》

(3)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4)泉涓涓而始流(5)海内存知己(6)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7)万紫千红总是春26.(1)茂林修竹(2)人非生而知之者(3)千里共婵娟(4)独上

高楼,望尽天涯路(5)禅房花木深(6)青草池塘处处蛙(7)而臆断其有无27.(1)非利足也,而致千里(2)四弦一声如裂帛(3)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4)非宁静无以致远

(5)芳草萋萋鹦鹉州(6)逸豫可以亡身(7)为有源头活水来28.(1)万钟于我何加焉

(2)失向来之烟霞(3)传道受业解惑也(4)雾失楼台,月迷津渡(5)醉翁之意不在酒

(6)桃花流水鳜鱼肥(7)暗香浮动月黄昏29.(1)发愤忘食,乐以忘忧(2)未成曲调先

有情(3)乍暖还寒时候(4)勿以善小而不为(5)风正一帆悬(6)位卑未敢忘忧国

(7)为国牺牲敢惜身30.(1)而神明白得,圣心备焉(2)银瓶乍破水浆进(3)便纵有千

种风情(4)观海则情溢于海(5)月涌大江流(6)红杏枝头春意闹(7)反误了卿卿性

命31.(1)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2)似诉平生不得志(3)想佳人妆楼颐望(4)不

为尧存,不为桀亡(5)天街小雨润如酥(6)死亦为鬼雄(7)立根愿在破岩中

32.(1)云青青兮欲雨(2)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3)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4)匹夫不

可夺志也(5)道是无晴却有晴(6)满川风雨看潮生(7)向阳花木易为春33.(1)金就

砺则利(2)嘈嘻切切错杂弹(3)却是旧时相识(4)池鱼思故渊(5)桃花依旧笑春风

(6)开窗放人大江来(7)千磨万击还坚劲34.(1)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2)湖月照

我影(3)应是良辰好景虚设(4)见贤思齐焉(5)人间重晚晴(6)马蹄催趁月明归

(7)风刀霜剑严相逼35.(1)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舍生而取义者也)(2)亦先乎吾,吾从而

师之(3)休说鲈鱼堪脍(4)不预则废(5)水村山郭酒旗风(6)吹面不寒杨柳风

(7)只有香如故36.(1)脚著谢公屐(2)择师而教之则耻师焉(3)中原北望气如山

(4)教然后知困(5)正是江南好风景(6)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7)妙手偶得之

37.(1)无以致千里无以成江海(2)东船西舫悄无言(3)千载谁堪伯仲间(4)暧暖远

人村(5)可笑不自量(6)叶底黄鹂一两声(7)雪却输梅一段香38.(1)醉卧沙场君莫

笑(2)初为《霓裳》后《六幺》(3)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4)悠悠我心(5)美人帐下犹

歌舞(6)鸡声茅店月(7)剪裁妙处非刀尺39.(1)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2)凝绝不通声暂歇(3)何事苦淹留(4)时不利兮骓不逝(5)天涯共此时(6)由奢入

俭难(7)山外青山楼外楼40.(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2)一日看尽长安花(3)把酒

问青天(4)行道之人弗受(5)犹是春闺梦里人(6)波心荡,冷月无声(7)冲冠一怒为

红颜41.(1)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2)移船相近邀相见(3)水随天去秋无际(4)积

毁销骨(5)光焰万丈长(6)不指南方不肯休(7)出污泥而不染42.(1)作《师说》以贻

之(2)寻声暗问弹者谁(3)断鸿声里,江南游子(4)足以极视听之娱(5)凭君传语报

平安(6)菊残犹有傲霜枝)(7)宫阙万问都作了土43.(1)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2)恍惊起而长嗟(3)何似在人间(4)群贤毕至(5)文章何处哭秋风(6)竹外桃花三

两枝(7)俯首甘为孺子牛44.(1)清流激湍映带左右(2)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3)如听仙乐耳暂明(4)足以极视昕之娱(5)谓我心忧谓我何求(6)俯察品类之盛

(7)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己

第四篇:高中古诗词阅读鉴赏步步高(全)答案解析

答案详解

第一部分 诗词常识篇

1.出塞二首(其一) 1.B C。 2.用了互文手法,意即“秦汉时明月秦汉时关”。“明月”和“关”平凡普通,但 增加了“秦”、“汉”两个限制词,一经互文,便造成了苍茫、幽远的意境,引发读者抚昔思今,边塞

战争何日是个终了? 3.后两句借用典故直抒胸臆,表达了古往今来人们对战争的厌恶和对 和平安宁的向往。

2.田 园 乐

1.六言绝句古体诗五言绝句[注意:孟诗不是近体诗]2.诗中有画,绘形绘色;动静 结合,情景结合。诗中的“山客”闲适恬静的心境。 3.主要特点是对仗工致,音韵铿锵。不

但“桃红”与“柳绿”、“宿雨”与“朝烟”等实词对仗工稳,连虚字如“复”与“更”的对仗也很经心, 在句中都有递进诗意的作用;“未”与“犹”对,在句中都有转折诗意的作用。

3.山居即事

1.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山水田园2.“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 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 3.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

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

4.夏日南亭怀辛大

1.五言古诗 田园诗(怀人诗亦可)2.纳凉情景怀人情思3.(1)表现了诗人夏夜 纳凉时闲适自得的情趣;(2)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4.(1)从嗅觉、听觉人手,清香可嗅,滴水

可闻,此外更无声息,写出了夏夜的宁静美丽,清爽怡人;(2)竹露滴清响,以动写静,运用了衬

托的手法;(3)悦耳清新的水滴声,自然引出下句“欲取鸣琴弹”。 5.妙在这二字不但传达 出夕阳西下与素月东升给人实际的感觉(一快一慢);而且还妙在“夏日”可畏而“忽”落,明月可

爱而“渐”起,传神地表现出一种心理的快感。[“池”字表明“南亭”傍水,亦非虚设。] 5.山房春事二首(其二) 1.七言绝句边塞2.三四句用了反衬手法,以乐景写哀情,衬托得梁园更加萧条。 3.这首诗抒发了物是人非,盛衰无常的感慨。

„ 6.城东早春

1.清新清幽[因为它刚刚显露,还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2.作者用“才”、“半”暗点 “早”字,“半未匀”的柳冲寒而出,最富生机,最能显示早春的特征。 3.以虚衬实。前两句是

实写,具体描绘了早春的“清景”,后两句是虚写,用“若待”二字一转,导出想象中的盛春季节上

林苑浓丽的景色。用虚写的浓丽的盛春景色更能衬出今日早春之“清景”的幽雅可人。

7.秋 思 ,

1.七绝2.秋风虽无形,但它使树叶黄落,百花凋零,给自然界带来秋光秋色,因而又处

处可见。 3.“行人临发又开封”是细节描写。“临发又开封”这个细节照应了“意万重”,是“意

万重”才会有“又开封”的情节,这就把心有千言万语惟恐言之不尽的微妙的心理刻画出来了,让

抽象的“乡思”变得具体可见,也深味到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浓浓思念之情。 „

8.竹枝词(其九) 1.繁茂高峻2.借代青年妇女壮年男子浓郁的民俗风情3.表达了诗人对这 生气勃勃的劳动场面欣赏愉悦的感情。

9.渡桑干

1.霜阳乡 押的都是平声韵。 2.(1)是“年”的代称,“十霜”表明作者客居时间之长; (2)点明诱发作者思乡之情的季节;(3)以秋霜的冷清、肃杀象征着作者久客并州的孤寂和压 抑。 3.(1)渴望能早日回到故乡咸阳。(2)就在作者归心似箭之时,却又无缘无故渡过桑 干河,要到离家乡更远的地方去。此时作者回望来路,竟然觉得久客的并州好像自己的故乡, 这就曲折地表现了作者对家乡刻骨铭心的思念。

10.行 宫

1.五绝宫怨诗2.按说,这些宫女从红颜到白发,在冷宫痛苦熬煎了一生,她们应该 怨玄宗、恨玄宗,情绪激烈,然而,这些宫女,闲坐无聊,数说玄宗昔时的繁华,她们既不愤激,也

没有感叹,只是麻木地说说而已,就像谈论别人的故事一样。诗人选取“闲坐说玄宗”这一细 节,看似轻笔带过,然而,宫女的命运是多么令人震颤!此情此景又是多么令人凄绝1 3.意 思一:这些宫女当年落人宫中时,个个花容月貌,娇姿艳质;意思二:如今青春消逝,红颜憔

悴;意思三:长期无聊地对着宫花出神,寂寞幽怨;意思四:到了白头,已心如死水,无怨无恨;

意思五:行宫的寥落,又寄托了诗人深沉的盛衰之感。

11.陇西行(其二) 1.七绝闺怨诗2.对比:出征前的慷慨誓师场面与战死疆场的壮烈场面对比,河边 “骨”与梦里“人”的对比。借代:貂锦,代指精锐部队;春闺,代指春闺中人。 3.一个可怜,一

个犹是,包含着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4.第三句实写战

场的惨烈场面,第四句虚写亲人的思念。一边是无定河边骨,一边是春闺梦里人,这一虚一实

形成鲜明的对比,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12.寄扬州韩绰判官

1.赠友诗(或寄赠诗、怀人诗)2.用一对叠字化出远景:青山逶迤,隐于天际,绿水如 带,迢递不断,这不但画出了山清水秀,绰约多姿的江南风貌,且隐含着诗人与友人之间山遥水

长的空间距离,仿佛还荡漾着诗人思念江南的似水柔情。 3.展现了二十四桥拱月,玉人浴

辉吹箫的明丽画面,是诗人臆想中秋后月夜的扬州,也是诗人早年生活在扬州时景象的又一 次再现,同时又寄托着对别后的扬州和友人的殷切思念。 4.(1)客观上先造成令人读之如 见吹箫的玉人披着银辉,是如何的洁白光润,仿佛听到呜咽悠扬的箫声飘散在已凉未寒的江 南秋夜,令人心荡神移;(2)营造了友人和女子倚箫歌舞的意境,令人猜想友人的才貌是如何

的风流倜傥;(3)它唤起的联想是读者对扬州胜景的无限向往。[答出两点即可] 13.登崖州城作 „„

1.流露出对社稷安危的牵挂,也流露出对国家的依恋。 2.这里距京城遥远,连鸟都要

飞半年,人要走多久?更何况我既无翅膀,更无自由啊1 3.用的是拟人、象征手法。描写青 山环绕,层峦叠嶂,好像山有情,要挽留我;但是“百匝千遭”却表明作者正处于严密封锁、重重

阻隔之中,象征自己被政敌迫害的情况,抒发的是归而不得的忧伤。

14.初入淮河四绝句(三) 1.含义是船只不能自由行驶,两岸人民不能自由往来。 2.用鸥鹭的“无拘管”和上句 的“亦难为”作对比,寄托着国土沦丧的痛惜之情。 3.前两句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是实写,国

家南北分离的痛苦和无奈是虚写。后两句鸥鹭可以南北自由飞翔是实写,作者对国家统一,人

们自由来往的愿望是虚写。

15.江阴浮远堂

1.中原沦陷区(金兵占领区)2.大江流 以水寄托悲愁(或答:运用曲笔,借水寄愁) 3.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望的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出蹊径,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

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作者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极度悲愤之情。

16.白 梅

1.七绝咏物诗2.耐寒、坚强;自甘寂寞,高洁脱俗;报春(或奉献精神)3.主要运用 了衬托和对比。衬托,以冰雪衬梅之坚毅耐寒;对比,用混芳尘的桃李对比以显示梅之高洁守

志。借梅花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17.江城子

1.词调名(或词牌名) 2.南京苏州 3.“水无情”明写落日余晖中金陵城外长江浩荡 东去的景色,暗指六朝帝王被历史无情地淘汰,他们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复返。“空有”明写

六朝繁华已去,只剩月亮高挂,暗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之意。

18.南 乡 子

1.离愁别恨(或思乡之愁)2.借景抒情,用烟、雨、落花以及鹧鸪的叫声来渲染出思乡 之情。 3.潮退了,天晚了,思乡而不得归乡,景色描写为思乡之情涂抹了凄迷的色彩。 19.虞美人 .

1.A 2.人生最美好的时刻(答“美好事物”不确切)李煜亡国后,过着囚徒般的生活, 所以对生活感到绝望,从而对花谢花开、月圆月缺感到厌烦,希望这一切都结束。[或答:因为

锦衣玉食,在如花宫女朝歌夜弦伴着的“春花秋月”般的生活只能徒增一个“阶下囚”的无限悲 伤,这样美好的时刻不如结束才好。]3.示例1:运用比喻将抽象的感情具体化,显示出愁思

就像那春水一样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示例2:这

是以水喻愁的名句,这一比喻赋予无形的愁以质感和具象,显示出愁思如大江春水一样,无穷

无尽,无时能已。

20.望江南

1.从表面看(特别是后三句),这首词写的是对往昔繁华的眷恋,但实际上是表达梦醒后 其处境无限凄凉。 2.作者通篇不对当前处境作正面描写,而是通过这场繁华生活的梦境进

行有力的反衬。梦境越是繁华热闹,梦醒后的悲哀便越是浓重;对昔日繁华的眷恋越深,今日

处境越凄凉。 3.词的前两句是实写,表现自己的遗恨;后三句是虚写,表现自己梦中回到江

南、依旧过着繁华似锦的生活的情景,虚实对比,更突出亡国之痛。 .

21.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1.词牌名 标题2.两个“愁”的含义不同。“强说”的是春花秋月无病呻吟的闲愁;下

片说的是关怀国事,怀才不遇的哀愁。 3.下片“欲说还休”用了反复,渲染了“有苦无处诉” 的气氛,使读者深刻体会到,作者为国事忧愁,极端痛苦,悲愤愁苦溢于言表。

22.踏莎行·雪中看梅花

1.词牌名标题(或题目)2.“一般”指梅花与雪花“出身”一样,都是大自然的杰作:还 指形色一样,雪花的形状和颜色非常像梅花的花瓣;又指香味一样,雪花不是没有香味,只不过

被天风吹散了而已。“惟高一着”是指梅花的内在品质——梅花不似雪花那样情厚,它是那样 的薄情,宁可向着空山散发自己的光彩,也不愿做个阿谀逢迎之徒。 3.A[词的前二句是在

说雪花与梅花形色“一般”,未涉及内在的气质]4.[无论持抑雪扬梅说,还是持抑梅扬雪说, 言之成理即可]赞同抑雪扬梅说:理由(1)上片雪与梅各具“风流”,打个平手,“雪无香”,梅 也“香零落”。理由(2)下片“惟高一着”,指的是梅花,“薄”应作褒义解,是轻盈,是曼妙,作者

是赞美梅花在天地间放射着异彩,雪花在天地间只是随意飘洒。在天空大地之问,梅花确比雪

花略高一筹。赞同扬雪抑梅说: 理由(1)题作《雪中看梅花》,梅花惟一的优势一一香,在雪

中零落殆尽;理由(2)“薄”字一语双关,梅花不只形比雪薄,情也比雪薄,这是雪的“惟高一 着”,雪比梅花情厚,既随意飞舞天地之间,还飞入寻常百姓家。[虽有两种观点,都能言之成

理,但作者的情感态度应为抑雪扬梅。] 23.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1.小令2.表达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又”暗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迹天 涯,饱含愁苦无奈。 3.这里以鸦归巢与人不能归家对比,运用的是反衬手法。

24.[仙吕·后庭花] L宫调名 曲牌(或词调名)2.前四句描绘了景色宜人的荷塘,写采菱女一边采莲,一边 高兴地唱歌,水鸟被惊飞;后三句描写了乱云漫天,急雨如注,荷叶翻滚,采菱女发愁而归去的情

景。 3.这种自然与人短暂的不和谐,才使表现的生活变得有色彩,有滋味。由静态到动态地表

现生活,捕捉到“鸟惊”“人惶”的细节并形诸文字,使这幅深秋采菱图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25.[双调·折桂令]中秋

1.曲牌(或词调名)题目2.拟人化,与嫦娥问答,更为生动、形象。 3.运用了比喻 修辞,以一轮飞镜指当空明月,形象鲜明逼真;运用侧面烘托手法,以银河无波、桂影婆娑清晰 之景侧写月光清朗之态,效果鲜明。

26.[双调·沉醉东风]秋景

1.示例一:首句从李白《蜀道难》中的“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化用而来,写

出了秋天洞庭湖边山景的雄奇壮美。示例二:第二句从王勃的《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

齐飞”化用而来,展示了在渺茫无际的江面上,孤鹜在明丽的晚霞的映照下振翅高飞的动态画

面,有一种明朗辽阔之美。 2.山,连绵不绝;水,无穷无尽;山、水、天相接,意境苍茫悠远。

“西风”无形,“秋意”无迹,然而却四处弥散,于无尽秋意之中,有一种宁静而又略带萧瑟的意境

美。 3.“落残霞孤鹜齐飞“,言黄昏景观;“夜静云帆月影低”,言静夜景观。“月影低”说明月

亮已挂在天上,说明时间已由黄昏驶向夜深,所以说这首小令的时间是动态的。

27.[双调·蟾宫曲]I际古 ·

1.诸葛亮姜太公2.千古功勋无非过眼云烟消极无为3.(1)同意。本曲通过对 古代英雄的追怀,流露出千古功勋无非过眼烟云的处世态度。(2)不同意。本曲由追寻历史

的足迹转入对历史的凭吊,流露出对龙虾不辨、明主难遇的世事的概叹,曲折地反映了作者对

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具有积极意义。(答案不唯一,言之成理即可) 第二部分题材内容篇

28.台 城

1.昔盛今衰,物是人非2.因为六朝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不管人世沧桑、人问兴 亡,却依旧逢春枝叶繁茂,欣欣向荣,因此诗人说它“无情”。 3.诗人以江南草长、碧绿如茵

显示出的繁荣兴茂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作鲜明对比,以春色常在的长堤烟柳和如梦般转瞬即逝 的六代繁华作鲜明对比,于对比中抒发了诗人今昔盛衰之感。 4.同意。因为诗人身处晚 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 不聊生。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

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

29.赤 壁

1.一只折断的铁戟前朝人物和事迹2.若改为“国破人亡在此朝”意思自然没错,但 一点诗味也没有了。用形象表达思想是诗的生命。杜牧运用“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一富于形象 性的诗句,既以小见大,有耐人寻味。[言之有理即可]3.可从诗的后二句推出。(1)诗人认 为周瑜的胜利带有运气,历史给了他英雄成名的机遇;(2)曹操才是真正值得歌颂的对象,诗

人对一代英雄的失败深表惋惜;(3)悲人之时亦自悲,诗人本意是慨叹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

才能而不得一展的忧愤。

30.与诸子登岘山

1.吊古伤今[若答“至今求仕不遇,空有抱负”或“无所作为,死后湮没无闻”也可] 2.人 事代谢往来古今3.D[相照应的应是首联] 31.西塞山怀古

1.指东吴以后的几个朝代在金陵建都,但一个个都灭亡的往事。 2.C[应为:对历史更

迭、朝代兴替的感伤之情]3.江山依旧,人事全非,这句好在这一“寒”字。“寒”,一是客观的

实感,即秋寒,水寒,二为诗人心境的反映——政治上失意后的心寒,三是这个“寒”字还兼有历

史和现实的鞭策警醒作用:凭险割据者若不引以为鉴,必有孙皓“一片降幡”的覆辙之寒。 4.此联从形象上看,一横一竖,一下沉一高扬;从色彩上看,一边是晋军烧毁铁锁的冲天火光,

一边是东吴兵败投降的白旗。运用的是对比的手法,在对比中写出了战争双方的强弱,更写出

了胜利者那种摧枯拉朽、所向无敌j而失败者黯然失色,投降猥琐的神态。

. 32.咏怀古迹(其三) 1.这里用一个拟人化的“赴”字,就把群山奔赴的雄伟气象表达出来了,也把山峡变幻无 穷的姿态和磅礴壮丽的气势写活了。[或: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 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2.A[杜甫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是为了把昭君写 得“惊天动地”,以此烘托昭君这位“窈窕红颜”;正是因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钟灵毓秀,才孕

育出。昭君这样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3.“空”写出昭君生不能归汉,骨留青冢,只有魂灵徒

然地归来,可见其怀念故土之心是多么强烈啊!一个“空”字,传达出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

意。 4.(1)“一去”对“独留”,将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骨三分。(2)“紫台”

对“青冢”,一个富丽繁华,一个荒凉冷落,对比多么悬殊!(3)“连”对“向”,“连”字写出塞之 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4)“朔漠”对“黄昏”,即把昭君命运和无边的大漠、笼罩四

野的黄昏天幕连在一起,是何等的空旷凄清!青冢有恨啊![分析出两点即可]就这么两句工

整的对偶,内涵却相当丰富:上句写她生前的不幸与孤苦,下旬写她死后的孤寂与冷落,一联

对仗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向人们展示着千古的悲哀![这几句可不答]5.杜甫的诗题叫

《咏怀古迹》,显然他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的。昭君是绝代佳

人,远离汉宫,身死异国;诗人是才华横溢,漂泊西南,有家难归。所以诗人在表达昭君千载之

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33.桂枝香·金陵怀古

1.金陵悲恨相续2.杜牧歌女不知亡国之恨,仍唱亡国之音《后庭花》那些沉醉

于歌舞,过着豪华生活的达官贵人3.C[词人矛头指向的是统治者,并非商女]4.词中用

“繁华竞逐”四字揭示了六朝统治者因穷奢极欲而亡国的根本原因。没有。“漫嗟”句就是批判

千古以来文人骚客面对金陵山川只知慨叹朝代的兴亡,未能跳出荣辱的小圈子,站不到应有

的高度,也就很难从六朝的相继覆灭中吸取历史的教训。

34.念奴娇·赤壁怀古 1.D[A“樯橹”是借代,B形容的是周瑜形象,C应是作者神游故国]2.这些词是:乱、

穿、惊、拍、卷等。作用是:精妙独到地勾画了古战场的险要形势,写出了它的雄奇壮丽景象,

.‟从而为下片所追怀的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渲染了环境气氛。 3.年轻有为(或少年得志),

气宇不凡(或英气不凡、从容潇洒、风度儒雅、风流俊雅等,必须是形貌气质),指挥若定(或大智

大勇,胆略超人等,必须是指挥才略方面),意在怀古伤今,抒发自己年将半百而功业无成的感

慨(或失意感伤之情)。 4.苏轼倾慕周瑜三十四岁就破曹操建立伟业,而自己年已四十有

七,却事业无成,所以自讥“多情”一一倾慕周瑜,渴望建功。这自我讥笑当中,包含着浓重的岁

月蹉跎、壮志难酬的苦涩心情。 5.这首词上阕寓情于景,通过对赤壁四周景色的描写和赞

美,为英雄人物的出场渲染气氛,引出下阕主要对人物事迹的描写和赞美。在对周瑜形象刻画

中作者倾注了对历史英雄的敬仰,抒发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而不可得的感慨。写景、咏史、议

论、抒情就是这样融为一体的。

35.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1)用孙仲谋的典故是要表达对前人事业后继无人的惋惜,也暗指南宋统治者昏庸无

能。(2)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典故,其用意是借鉴历史,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

2.佛狸祠是象征南侵者所留下的痕迹,而今佛狸祠下却是神鸦社鼓,一片和平景象,民俗就安

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国臣民。词人以此来表达自己对人们忘记历史的隐忧和对南宋

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3.C.[正确的理解是:有廉颇那样的愿为国效力的人才却不被

重用]4.孙权以区区江东之地,拓宇开疆,造成了三国鼎峙的局面;刘裕以京口为基地,削平

了内乱,取代了东晋政权并两度挥戈北伐,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大片故土。二人都是从百战中开

创基业。这和南宋统治者偷安江左、忍耻忘仇的怯懦的表现,是非常鲜明的对照。.

36.[双调·蟾宫曲]咏史 1.前赤壁赋2.功盖三分国3.C[“描绘”表述不当;也非比较,应改为“歌颂”。]

37.北陂杏花

1.“绕”既写陂水曲折蜿蜒之流势,又写水花之相依相亲。 2.花影3.c[A出自叶 绍翁《游园不值》;B出自元好问《同儿辈赋未开海棠二首》,虽有对比,但表现的是海棠矜持、自

重和谦让的品格;C出自郑思肖《寒菊》:D出自司马光《客中初夏》,虽有对比,但“向日葵”比

喻新主。]4.(1)“北陂”僻静,“南陌”繁华;“北陂”空寂,“南陌”热闹。(2)北陂杏花即使零 落了,尚可在一泓清波中保持素洁,而南陌的杏花要么历尽亵玩、任人攀折,要么凋零路面、碾

成尘土。(3)若说这南陌杏花是邀功请赏、党同伐异的得势权臣的影射,则北陂杏花是诗人刚

强耿介、孤芳自赏的自我人格的象征。

38.孤 雁 ,

1.孤飞鸣声念群2.这首诗描写的孤雁是一只不饮、不啄,悲伤而执着地叫唤、追赶 雁群的形象。诗中杜甫以雁自况,托物抒怀,表达了离乱漂泊中失群人的痛苦心情。 3.尾 联意思是野鸦们毫无愁绪,杂乱的吵嚷个不停。这里用野鸦的无忧无虑、热闹非常来反衬孤雁

的寂寞、愁苦,从而进一步表现了孤雁渴望团聚的哀愁与奋力寻找的执着。 4.(1)颔联用 “一片”和“万重”对比,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谁怜”二字直抒胸臆,凝聚了诗人对孤雁

的怜悯之情。颔联两句形象地写出了路远雁孤、同伴难寻的凄苦之情。(2)颈联用“似”、“如” 二字表现了未见而似见,未闻而犹闻的幻觉。颈联通过对孤雁飞着叫着寻找同伴的描写,将孤

雁的渴望、煎熬表现得淋漓尽致。

39.画 鹰

1.思、似、可、堪2.A[应为先刻画出鹰的肃杀之气,点明“画鹰”] 3.作者借鹰言志,通 过描绘画鹰飞动的神态,搏击的激情,表现了自己青年时代昂扬奋发的心志和鄙视平庸的性情。

40.孤 桐

1.表现了桐树挺拔、正直、茂盛、虚心、愈磨愈坚的品格特征。 2.B[本诗结构简单,只

有描写和抒情两部分,没有遵循一般的“起、承、转、合”结构]3.作者托孤桐表达了他的人生

追求:正直向上,虚心扎实,坚强不屈,甘愿为解救百姓疾苦而献身,这至今仍有积极意义。

41.红 梅

1.尚余孤瘦雪霜姿2.C[联系上联可知,“尚余”是“仍然保留”的意思,不是无奈而是赞 赏]3.A[表达的是不愿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4.苏轼批评老诗人品评梅花不重品格(或 神韵),只从外表有无绿叶与青枝评判红梅。苏轼认为红梅不只有内在的孤傲高洁,还有外在

的自然随和、不故作不凡。[或答:红梅虽神韵上不同流俗,但外在的形态并不咄咄逼人。这

正是苏轼的性格:清高而不孤介、傲岸而不怪异] 42.醉落魄·咏鹰

1.意思是人虽然年华老去,但意气仍然昂扬,因为人间还有奸佞小人、恶人(闲狐兔)。 2.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衬托(或烘托) 了鹰的形象。 3.“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表达了猛气犹存、老当益壮的情怀。 “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表达了期待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志向。

43.春行即兴

1.对偶。“芳草”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2.描写的都是宜人之景:

绿草、芳树、山泉、鸟语,且静中有动,透着荒寞之感。 3.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

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 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44.雨过山村

1.细雨蒙蒙,几家鸡鸣,小路曲折,溪水潺潺,板桥简朴,这些都写出了山村景物的幽静与

和谐优美的特点。 2.诗人一方面从正面以“妇姑相唤浴蚕”来反映山村的繁忙;另一方面又

从侧面落笔,借栀子花的“闲”,衬出农家忙的气氛。 3.(1)村妇是喜欢戴花的,这句用一 “闲”字写栀子花无人采,就把农家倍忙的气氛表现得更加够味;(2)“无人采”表明村妇们没有 谈情说爱的“闲”功夫,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山村美好的生活情趣。所以这个“闲”字,可谓独具匠

心,兴味尤饶。

45.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1.晋陶渊明饮酒归去来兮辞2.首联描绘出有色彩,有声响,动静相宜的秋景特 点。寒山,表明秋意已浓,而以一“转”字到苍翠,表示山色愈来愈浓,凭借颜色的渐变把静止的

山写出了动态的美。水是流动的,用一“日”字,表明溪水每日每时都在喧响,给静谧的寒山平

添了无限生机。 3.颔联写诗人倚杖柴门、临风听蝉,把诗人安闲自得的神态、超然物外的形

象,刻画栩栩如生。尾联写裴迪醉酒狂歌,则把裴迪的狂士风度表现得淋漓尽致。

46.题义公禅房

1.深秀、寂静、阴凉、清新、幽雅。 2.这诗通过描写义公禅房的山水环境,衬托出义公

的清德高风,情调古雅,潇洒物外。 3.莲花,指通常所说的“青莲”,是佛家语,青莲花清净香

洁,不染纤尘。诗中义公诵读《莲花经》,意在称颂义公有青莲花一样纤尘不染的胸襟。

47.客 至 ,

1.首联写出了草堂绿水缭绕、临江近水、飞鸟不绝的一派春意盎然的田园环境。“但见” 二字道出了作者田园之间的闲逸,却也有一丝“只见群殴”的寂寞。 2.(1)说明诗人对来客 的重视,表明自己与客人的友谊非同一般;(2)也表明很少有客来,映衬首联的寂寞感。 3.D[时间上写迎客和待客的全过程,诗中无早晨黄昏的具体交代]4.(1)选取了酒菜欠丰 和呼邻陪饮这两个最能显示宾主情意的生活细节。(2)a.感受到主人竭诚尽意的盛情和力不 从心的歉意Ib.仿佛听到那实在而又亲切的家常话,感受到宾客之问的融洽气氛.c.请邻翁作

陪这一细节,可以想见,两位挚友喝酒喝得畅快、兴奋、无拘无束。

48.暮过山村

lI重在描绘山村的宁静。前句从听觉上用数里外就听到水声以响衬静,后句从视觉上直 写人烟稀少的静。 2.表明山村没有遭受战火,表达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 3.写出 了由惧转喜的心境变化,“亲”字更表现出内心亲近温暖的感受。此联与首联、颈联相配合,描

绘出一幅和平安宁的山村图景。

49.从军行(其二) 1.不矛盾,边塞军营特有的乐器不管弹奏什么乐曲,对于远离故土亲人的戍边战士只会引

发思乡的愁绪。这样的对照写法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愁,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

排遣的。 2.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 3.(1)有挑逗、招惹之意。在本诗中,尽管征戍者烦闷静商,愁怨厌战,却被“新声”诱惑。(2)为排

遣,寻解脱,他们既想听又犯愁,边起舞边遐思,“新声”撩起他们的兴致,也撩起他们的愁思。

50.从军行(其五) 1.第一句描写浩瀚的沙漠,呼啸的狂风,漫天的尘土,黯淡的阳光,衬托出战事的紧张艰

苦。 2.A[不是夜晚,而是白天。错在对于“日色昏”的理解。“昏”指昏暗的大漠景色,并非 指晚上。]3.(1)为了减少风的强大阻力,加快行军速度,战士们半卷着红旗,向前挺进。 (2)作者捕捉这个景象为了突出我军的神勇。[好像不是自然界在逞威,而是红旗指引的这支 劲旅卷尘挟风,如一柄利剑,直指敢营。]4.一是以气候之恶劣烘托军情之紧迫(在沙飞石 走、遮天蔽日的时刻,唐军尚要离营出征,可见军事形势之危急万分);二是以唐军半卷红旗、戎 装疾进的情景衬托其旺盛的士气和昂扬的斗志。 。

51.夜上受降城闻笛

1.“沙似雪”“月如霜”两个生动的比喻,营造了边塞的荒凉、凄冷的环境氛围。 2.闻芦 管悲声芦笛触动征人思乡之情3.先从视觉形象着笔,写月下边塞荒寒的景色,这是触发 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再从听觉形象渲染,描摹牵引征人思乡之情的笛声。全诗就是通过雪、 月、芦笛声这些意象,把景色、声音、情感融为一体,意境浑成。

52.从军行

1.五言律诗借代2.自然环境;侧面烘托3.诗人宁愿投笔从戎,驰骋沙场,力图报 效国家的心愿(意思对即可)4.分别从视觉和听觉来写。前句从视觉出发,写大雪弥漫,遮 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黯然失色;后句从听觉出发,写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

一起。两句诗,有声有色,表现了出征战士冒雪与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

奋勇杀敌的激烈悲壮。 5.首联采用实写的写法,先交代赴边缘由及心中所感;中间两联采

用虚写的写法,描写想象之境,反映军威战况;尾联采用实写的写法,表达从军赴边的强烈愿

望。虚实结合,使全诗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53.塞下 曲

1.表现边塞环境的艰苦。 2.献身于保卫祖国的征战生活。赞扬他们的慷慨豪迈精 神。 3.自夸贬抑4.“幽并客”和“游侠儿”。赞扬戍边战士慷慨豪迈,保卫祖国的精神。 批评那些骄矜恣纵、自夸勇武的人,他们徒有从武的外表,却只停留在向人夸耀骏马,而并没有

捐躯赴难、为国牺牲的豪侠实质。

54.雁门太守行

1.首句用“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城欲摧”以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 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2.C[诗中并没有进行具体的战争场面的刻画,只是从颜色上表 现了战争的惨烈场景]3.前六句用各种色彩和形象的描绘,渲染出紧张严峻的战争氛围,情 调低沉;后两句描写战士们奋勇作战的精神境界,情调高昂。 4.故事:(1)荆轲刺秦王, (2)易水诀别。诗句:(1)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2)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 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55.渔家傲

1.秋来早往南飞的大雁,风吼马啸夹杂着号角的边声,重山峻岭里升起的长烟,西沉落日

中闭门的孤城……一个“异”字,统领了塞下的全部秋景。 2.表现了胸怀壮志的将军抱负未 能实现的无奈感慨。 3.一方面是年华流逝,功业不知何时才能建立的惆怅,另一方面是思

念家乡的苦闷。 4.示例一:在层峦叠嶂的环抱之中,长烟下,残阳里,一座孤零零之边城紧

紧地关闭着城门,这是多么苍茫凄凉的景色,多么严峻沉重的气氛!示例二:在悠悠的笛声 中,在银也似的白霜前,将军难以人寐,只见眼前的将士们在偷偷拭去思乡的眼泪,而自己也是

白发银须,这是多么令人感伤的意境啊1 56.谢亭送别

1.送别情景解行舟2.不是同一时期的事情,中间有一段较长的时间间隔,是为 了强化送别的感情,酒醒之后才意识到朋友已经离开很远很远,倍感凄凉孤独。 3.前 者写红叶青山的美景,是衬托朋友的留恋之情;后者描写满天风雨,是烘托黯然神伤的离 别之情。或答:先以青山红叶的明丽景色反衬别离之悲;后以风雨凄凄的黯淡景色正衬 离情之哀。

57.送魏大从军

1.典故活用鲜明地表示出诗人对这次战争的看法,同时也从侧面说明,魏大从戎,是御边

保国的壮举。 2.“横”,横亘,写出了雁门山地理位置的重要;“接”,连接,逼真地描绘出飞狐

塞的险峻。 3.这首诗的尾联用东汉窦宪将军燕然刻石记功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魏大能像

窦宪一样为国建功立业的殷切希望,以此抒发诗人自己一片忠心报国的情怀。 4.(1)首句 暗用汉代威镇敌胆的骠骑将军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的典故,以此勉励友人抒发了以

天下为己任的豪情。(2)一把魏绛“和戎”改为“从戎”,表明了诗人对当时边防战事的看法,恰 好魏大也是姓魏,这就隐含了对友人杀敌建功、保卫边疆的期望。(3)颔联不直接点出是用 典,而是通过送别时的交谈表达出来,既表达了与友人分别时的惆怅之感,又表达了为国立功 的宏愿。

58.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 1.夜晚一拂晓室内一室外2.“吐”“对”两字最传神。诗人运用拟人手法,着一“吐” 字,使人想到离人相对无言、怅然无绪、目光凝视青烟出神的神情;用一“对”字,似乎除了举杯

劝酒之外,已没有什么话可以相慰的了,看似冷冷相对,实则于沉寂之中更见别意的深沉。 3.这一联好像专写夜空,实则关合夜宴。由于主宾双方不愿分离,遂使宴会从夜晚延续到拂

晓,时间在悄悄逝去,人却没有散去。通过饮宴之长,暗示别情之深,这种以景衬情的含蓄手

法,比正面抒写离情更加耐人寻味。 „

59.渡荆门送别

1.平野开阔,江水奔流喜悦开朗2.D 3.故乡水万里送别,情深意长;怀念故乡的 浓厚感情4.“随”字化静为动,传神生辉,给人以青山挺立,纷至沓来,舟行江上,应接不暇之

感,亦可看出诗人风神爽朗,心驰神往之态。“入”字平中见奇,力透纸背,既写出了江流奔腾直

泻,壮浪形骸的气势,又展现诗人高亢激越,乐观开朗的情怀。[或答:“随”“入”将山水拟人化,

给人一种动态的感觉,描述生动具有,使人切实感受到作者当时的心情。] 60.送友人

1.用“青山”“白水”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出青山的静态,“绕”描画出白水的动

态,动静结合,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送别图景。 2。比喻手法。天空的白云随风飘浮,比喻

(象征亦可)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一轮红日缓缓西沉,似乎不忍离去,隐喻诗人对朋友的

依依惜别之情。[或答:有景有情,情景交融,描写了一幅离别的画面,表达了对友人的留恋之

情。]3.诗人寄情于物,借和主人心意相通的那匹马萧萧长鸣,并以此结尾,更能表达诗人对

友人离别的不舍与内心的痛苦。 4.意象鲜明,表意贴切。诗中青翠的山岭,清澈的流水,火

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相互映衬,色彩明丽,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如“孤蓬”这一意

象,“蓬草”已传递友人前路漫漫而迷惘之“意”,着一“孤”字,更表达了作者对朋友飘泊天涯的 怜惜之情。

61.赋得暮雨送李曹

1.天气;时间2.雨依依不舍(或:惜别离愁)3.B[最后一联诗句不是含蓄的,而是 喷涌而出、直抒胸臆的]4.例示:这两句诗描绘了眼前实景:船帆被细雨打湿而变重,鸟翅 因沾雨而无法快飞;同时又借此景,表达了深沉含蓄的离愁别绪。沉重的船帆暗喻着送行者心

情的沉重,羽湿而行迟的飞鸟,是远去行人犹豫的写照。

62.送魏万之京

1.“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时的悲秋难 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2.这两个意象中,“催”“渡”都使用了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营造了深

秋已至、寒气逼人的气氛,渲染烘托了诗人送别时的悲秋和离愁的心境。 3.尾联直抒胸臆,

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 4.诗人是 把叙事、写景和抒情交织在一起来写的。如第一联,先说朋友要走,再点明昨晚的景象,将深秋

时节朋友告别的萧瑟气氛渲染得极为凄清,叙事中有景、有情。或:如第二联两句用了倒装的

手法,突出“鸿雁”、“云山”这一感官接触到的物象,然后点出是“愁里听”和“客中过”由事见景、

由景生情,唤起人们的共鸣。 63.鹧鸪天·送人

1.王维《渭城曲》(或《送元二使安西》)2.(1)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间唯一悲痛 (欢乐)的事;(2)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风波险恶得多。 3.两句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 法: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难,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 郁闷之情。

64.除夜作

1.岑参边塞七言绝句2.客居他乡 孤寂怅惘的思乡情怀。 3.不写自己思念家 人,却从对方入手,想象故乡亲人思念千里之外的自己的情景,更能表达自己“倍思亲”的情怀。

65.同李十一醉忆元九

1.乐天香山居士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2.(1)当时诗人喝得很醉, 醉到折花枝作酒筹了,用“忽忆”符合情景;(2)喝这么多,“忽忆”还准确地计算出元九到梁州 的日程,说明诗人心里一直在惦记着,这更能表达他对元九的牵挂1 3。现在的句子好。理

由有三点:(1)“醉”为下文“醉折”铺垫,使起句与次句联系紧密;(2)起、承两句重复颠倒使用

“花”和“醉”二字,相映成趣;(3)首句为三四句写“忽忆”伏笔,可见转句波澜之美。

66.乡 思

1.望恨2.远见近 回3.属于第一种。诗人极写空间距离之远,遥望家乡

的视线被碧山、暮云层层阻隔,给人以故乡遥不可及之感,突出了诗人归乡无计的无奈和痛苦,

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深挚浓厚的思念之情。

67.望月怀远

1.望月 怀远2.雄浑阔大手法:即景抒情,由望月而生怀远之情;虚实结合,望月是 实景,怀远是设想远在天涯的友人也对这轮明月在怀念自己,深化了怀远的深情,也留下了联 想和想象的空间。 3.D[应为“诗便在这失望和希望的交集中戛然收住”]4.若用“升”字, 明月共潮水而升,乃平时习见之景,淡而无味,只是把意思表达清楚而已;而用了“生”字,就别

有情趣了。因为它渗入了诗人的主观想象——那一轮明月好像是伴随着潮水一起生长的,明 月和潮水均拥有了生命和活力,诗歌的亲和力、感染力也就随之产生。

68.苏幕遮

1.王实甫西厢记2.景物特点:寥廓苍茫,迷蒙凄清,萧索冷落。作用:,芳草延伸到 望不到头的极远处,触动了诗人的离愁别恨;芳草“无情”正反衬出诗人思乡怀人之情的深浓; 写景中带出一个“情”字,为上片的写景转为下片的抒情做了自然的过渡。 3.意思是说,除

非好梦才能使诗人人睡,否则乡思旅愁萦绕心头无法入睡;好梦显然指梦中返乡与亲人团聚。 表情达意的特点:委婉含蓄地表达了羁旅愁思。

69.凤栖梧

1.D[„„消得”是“值得”的意思]2.“拟把”一句是说准备借酒力摆脱春愁,结果是饮而无 味,可见春愁之深重;用的是侧面烘托的手法。 3.这是一首怀人词,表达了抒情主人公的缠

绵而又执着的相思之情。

70.一剪梅·舟过吴江

1.一个“摇”字颇具船正逐浪起伏的动态感,带出了乘舟的主人公动荡漂泊之感。 2.一是倦游思归的愁,一是春光易逝的愁。 3.“流光容易把人抛”,运用拟人感叹时光流逝

之快。“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化抽象的时光为可感的意象,以樱桃和芭蕉这两种植物的颜色

变化,具体显示出春光逝去的动态,抒发了年华易逝、人生易老的感叹。 4.上片写景是实

写,下片想象归家后情景是虚写。“秋娘渡与泰娘桥”是两个地名,实中有虚,虚写词人由地名

联想到家中盼归的娇娘,巧妙地点出对风雨阻归产生恼意的缘由。而“风又飘飘,雨又萧萧”的

意境又恰和“银字笙调,心字香烧”勾勒出的柔和温馨的氛围,一实一虚,形成鲜明反差,大大增

强了思归之情的表现力。 71.[双调·折桂令]九日

1.倦客思家2.点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这种气氛的渲染,有助于思乡主题的表达。 3.“翠袖”句是作者回忆从前歌舞升平的欢乐景象。用从前歌舞升平的稍纵即逝衬托现实中 人老白发的凄凉,告诫游子不再留念他乡,而是“倦思”故乡。这恰是主题的最好表达。

72.登岳阳楼

1.少陵野老诗史。 2.C[颈联主要写诗人年老病苦,亲朋之间已音讯断绝。]3.因 为作者在岳阳楼上凭栏远眺北方,想到长年不息的战火,想到饱守战乱之苦的百姓,所以才涕

泪纵横,难以抑制;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高尚精神。 4.颔联写洞庭的壮阔景象,衬托了作

者心忧天下的博大胸襟,洞庭湖的阔大与作者胸襟的博大,可谓相得益彰;颈联写个人的不幸

遭遇,但是在个人遭遇与国家命运的之问,作者却置个人于度外,从而更加突出了作者“位卑未

敢忘忧国”的思想感情。

73.长安秋望

1.是“凄清”二字为全诗定下了基调。它既属客观,亦属主观,秋意的清冷,实衬心境的凄

凉,并统领全篇。 2.c[颈联正确的欣赏是:诗人以“静”赋菊,以“愁”状莲,都是移情于物, 拟物作人,不仅形象传神,而且含有浓厚的主观色彩。前后的主观情感是统一的。]3.移情 手法,借莲花之“愁”委婉含蓄地抒发了诗人的无限乡愁。[手法上若答“移情于物…„人格化” “拟人手法”亦可]4.颔颈两联的写景,将典型景物与特定的心情结合起来。颔联的一行雁 阵和颈联的半开菊花,本是深秋季节的寻常景物,但南归之雁寄托了倚楼人的思乡情绪,东篱

之菊又融人了倚楼人的归隐情绪,所以说景语即是情语。

74.九日齐山登高

1.清澈、平静、包容、开阔[任填两个]2.B[诗人是用节日登高的快慰来排遣抑郁,这可 从“但将”、“不用”词语的运用,让人感受到诗人情感上的挣扎。]3.在颔联中诗人感叹活在 尘世上,难得开心一笑,因此,重阳登临之际,便应头插菊花,尽享欢乐。“尘世难逢开口笑”表

达抑郁之思,“菊花须插满头归”表达旷达之情,一个虽遭贬谪但却乐观旷达的人物形象跃然纸

上。(意思对即可)4.“此”指人间的烦恼和变幻无常。全句有一种豪爽和旷达的情怀。背 后隐藏的是怀才不遇、郁郁寡欢的泪水。

75.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1.铁骑满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千村寥落。 2.A(都是借代,不是比喻] 3.词作刻画了一位以国事为己任,恨不得立即统兵北上,肃清金人,复我河山,解民于水火之

中而又满怀一腔忠愤、充满必胜信心的爱国将帅形象。

76.过华清宫

1.李商隐小李杜2.一骑红尘妃子笑3.(1)典型细节。千里迢迢快马飞驰,不 知内情的人或许以为是为了军国大事呢,结果竟是飞送荔枝。诗人通过“妃子笑”这一画龙点 睛的细节,就深刻地鞭挞了玄宗的荒淫好色,贵妃的恃宠而骄的腐朽本质。(2)以小见大。咏

叹天宝轶事、警醒后来的君主,不要因贪图享乐而延误国事这样一个严肃主旨,诗人只选取千

里送荔枝博取贵妃“一笑”这样一件“小事”,便突现在读者面前。(3)对比手法。“一骑红尘妃 子笑”一句,把骑马飞奔,千辛万苦赶送鲜荔枝的差官,同贵妃嫣然一笑进行了绝妙的对比,深

刻揭露了皇宫中骄奢淫逸的生活现象。

77.贾 生

1.可惜;诗人嘲讽了封建统治者求贤的虚伪,也寄寓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2.前两

句围绕“重贤”逐步升级,节节上扬,第三句引而不发,末句用强烈的对照形成贬抑,点破而不说

尽。 3.持否定态度。文帝把谪居长沙的贾谊召回京城,在宣室接见他,晤谈至夜半,但他殷

殷垂询的不是安民之策,虚心听取的只是鬼神之事,虽然听得入神,甚至移膝前席,但有 何用? 78.新 沙

1.D (1) (2) (3) (4)2.一二句中,以上句沙堤形成的缓慢、难以察觉,与下旬官 府知道的快、纤毫必悉形成鲜明对照,使诗的讽刺意味特别强烈。三四句在看似荒唐的假设推

想中,尖刻地讽刺了赋税苛扰无处不到的严峻的社会现实。 3.题材是官府对海边新淤沙地

征税,不落窠臼;对这样一个生活侧面,诗人用极度的夸张艺术,对统治者残酷剥削,进行了大

胆的揭露。

79.马 嵬

1.自居易唐玄宗杨贵妃2.c[„„夫妻别”是借指一般百姓妻离子散的悲惨遭遇] 3.把长生殿与石壕村对比,把帝王妃子的爱情悲剧与寻常百姓的生死诀别对比,鲜明而又突

出地表现了作者同情人民的思想感情。

80.蝶恋花

1.闺怨上层妇女的苦闷个人抱负得不到施展。 2.A 3.字面义是“春天”,双关 义是“青春”。 4.(1)“深深”二叠字本已写出庭院的幽深、空旷,再用一个“深”字的设问,让 庭院的“深”“旷”得到深入和强化。暗示了女主人公孤身独处的深沉心事和怨恨莫诉之情。 (2)“堆”字写出了杨柳之密,雾气之浓,阻碍了女主人公远望丈夫的视线,传达出深居闺中的

孤独凄苦之情。 5.“深深”衬托人之孤独寡欢,“无重数”衬托青春之禁锢戕害,末句借客观 景物的反应来反衬人物的主观感情。

81.鹊桥仙

1.郴州旅舍2.七夕抒情议论3.A 4.示例:前一句:(1)秋风送爽、白露为霜 的夜晚,相逢虽只短暂一夕,但美好无比,令人回味。(2)理想的圣洁的永恒的恩爱,相会一 次,要比凡俗的平庸之爱强得多。(3)爱情只要达到心灵上的最充分最彻底的契合,一次就足

够珍贵。后一句:(1)全篇警语,以达观的方式,道出了只要人间真情在,不必贪恋片刻欢愉。

(2)痴而通达,柔而洒脱的爱情观,超越“欢娱苦短”的传统主题。(3)只要爱得深,爱得专一永

久,即使不能朝夕共处,也同样是美满幸福的。(4)“朝朝暮暮”并非是幸福的同义语,也并不

一定代表爱情的坚贞不渝。[以上答任一个均可]5.(1)词中明写天上牛郎织女双星,暗写 人间情侣,于传统“欢娱苦短”题材中翻出新意。(2)将景物描写、感情抒发和理趣议论有机结

合在一起,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

82.滕王阁诗

1.高、冷[一个“临”字突显了滕王阁的高耸,一个“罢”字,以建时宴会的豪华反衬过后的 凄凉。]2.A[营造的应是冷落凄凉的意境]3.诗人以博大永恒的景象衬托了人生的短暂, 抒发了珍惜光阴、积极进取的感情。

83.题李世南画扇

1.(1)画面上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在溪 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2)这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2.(1)“水潺潺”声音的描写,“秋风瑟瑟”声音的描写,联想到附近有个村庄的描写,远处寺庙

传来“钟”声的描写,都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2)使画面上静止的景物活动了起来,变得

有声有色;拓展了画面,使之更显丰富多彩。

84.水口行舟

1.“夜如何”写出诗人心中的担忧;“试卷”刻画诗人既抱希望而又疑虑不安的心态。“依 旧”则透露出诗人无限欣喜之情。 2.描写了大雨过后,满山绿树的景象。从中可以看出,诗

人虽身处逆境,仍能以平常心,冷眼面对现实,执着自己的信念。 3.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

总归会平息,青山绿树是永恒的,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遏止。[或答:人生道路总 不会一帆风顺,只要逆流而上,搏击风雨,不能达到青山绿树的理想境界,享受胜利的乐趣。]

85.约 客

1.七绝(或:绝句)闲适2.C[见第3题分析]3.诗人约客未至时,是一种闲适、寂寞、 怅惘的心情。通过“闲敲棋子”这一个细节描写表现出来。

86.步入衡山

1.听到小溪那边的鸡鸣之声,推断似有人家。 2.B 3.要点:对官场喧嚣(城市生活 的喧嚣)、排场的厌倦;对自然山水(闲适生活)的追求。 第三部分 形象意境篇

87.溪居即事

1.虚掩的柴门、疏落的篱笆、流动的溪水、飘荡的小船、奔走的儿童、临水的村庄。 2.静中有动,动中有静,表现出水乡恬静、优美、淡雅、和平的意境,用的是白描手法。 3.作 者用“疑”、“急”二字,把儿童那种好奇、兴奋、粗疏、急切的心理状态,描绘得维妙维肖,十分传

神。诗人捕捉住这一刹那间极富情趣的小镜头,成功地摄取了一个热情淳朴、天真可爱的农村

儿童的形象。

88.军城早秋

1.七言绝句边塞诗2.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 境局势的紧张。 3.表现了边关主将刚毅果断的气魄和胜利在握的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 部署奋力出击,显示主将的决策果断;第四句写决心全歼敌军,显示主将的必胜情怀。 4.“朔云”、“边月”等词已让人感到边关的初秋之夜弥漫着一股清冷、肃杀之气,再着一个“满” 字,将阴沉肃穆、硝烟密布的战前气氛渲染得更加浓重。

89.初冬夜饮

1.在烛光下自斟自饮、幽独苦闷的诗人形象。可以从“偶求欢”、“淮阳多病”、“客袖侵 霜”、“明年谁此”等词语表现出诗人形象特点。 2.“侵霜”的“霜”字一语双关,既有风霜、风 尘之意,更有暗示作者孤寒心境的作用。“侵霜”更增流离之苦,饱含辛酸。 3.最后一句表

现出诗人流转无定的困苦、思念故园的情思、仕途不遇的愤慨、壮志难酬的隐痛。作用:诗人

烛下独饮,本已孤凄不堪,现在茫茫夜雪,更加深了诗人身世茫茫之感,以反问语出之,更见其 沉痛哀婉。

90.„赠孟浩然

1.文采出众、蔑视功名、超然隐逸、高风亮节。 2.A[对偶句是概括人物生平,首联是抒

发钦敬爱慕之情。“中圣”是用典,D项正确]3.效力朝廷和归隐山林强烈对立起来,表达对 高官荣华的厌弃。

91.观 猎

1.摩诘山水田园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疾”写出了猎鹰发现猎物迅疾俯冲的 敏捷,“轻”写出了将军纵吗马驰骋的英姿,天上地面互为呼应,传神地描绘出从发现猎物到追

捕猎物的过程。 3.全诗借狩猎活动塑造了一个豪放潇洒、英姿飒爽、武艺不凡的狩猎的将 军形象。

92.寄李儋元锡

1.首联以再见花开起笔,即景生情,景美而情不欢,以乐景衬哀情。 2.C[“敢于”一词 不当。诗人多病想辞官归隐,面对现实处境又不能一走了之,是一个清廉正直官员的内心矛盾

的形象。]3.诗人既借“月”来传递友人间异地的关照之情,也借“月”的缺而复圆来寄托亟盼 朋友团圆的诚挚之心。 t ‟

93.寻陆鸿渐不遇 。

1.(1)寻陆鸿渐不遇;(2)一表现诗人未寻见友人的惆怅与迷茫;二表现诗人急切想知道 友人近况的关切之情。 2.(1)流连山水自然,不以俗事为念的隐土形象。(2)一是陆新居 的处所与环境,通过“野径人桑麻”“篱边菊”“无犬吠”等来表现主人的远离尘俗,崇尚隐逸;二。

是由西邻叙述陆的行踪,表明他又是一个流连山水自然,不以俗事为念的高人。 3.“每日 斜”的“每”字,活脱地勾画出西邻说话时,对陆羽整天流连山水而迷惑不解的怪异的神态,这就

从侧面烘托出陆羽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的襟怀和风度。

94.山中寡。妇

1.贫困孤苦“犹”“尚”2.尾联的议论揭示出统治者的赋敛剥削无处不到,表达了 对人民的同情,对统治者的不满,深化了主题。 3.诗人把感情诉诸对人物命运的刻画描写

之中,把山中寡妇的苦难写到了极至,造成一种浓厚的悲剧氛围,把人民的痛苦和诗人的同情

融人生活场景的描写,就使诗人的感情自然地流露出来的。

95.浪淘沙令

1.上片用倒叙,先写梦醒再写梦中;下片叹息故国江山水流花落。[意思对即可]2.春 意阑珊暗喻来日无多,不久于人世。 3.(1)这首词以梦中梦后的今昔对比的手法极写自 己的悲痛之情,又以“流水落花春去也”暗喻来日无多,不久于人世,抒发自己的无限辛酸之情。

(2)作者运用这些艺术手法,塑造了一个失去故国,梦醒之后无限辛酸的亡国之君的形象。

96.鹧鸪天

1_词牌(名)小令2.(1)从视觉、听觉、嗅觉的角度来写景;或远近结合,仰视俯察结 合的角度来写景。(2)描写了夏末秋初雨后村舍周围的景色,既开阔深邃,又清幽淡雅,充满

野趣。 2.(1)手拄藜杖缓步游赏的闲居者形象;(2)表达了诗人超然俗务、悠闲自适的志 趣,又流露出百无聊赖、得过且过的无可奈何之情。

97.采莲 曲

1.两首诗中的采莲少女都青春、健康、美丽、纯真。王诗中少女天真、活泼、顽皮、充满青

春活力,情调欢愉;白诗中少女欲语低头的羞涩神态,展现出少女害羞,娇美的形象。 2.王 诗一通过容貌衣着描写、二通过荷花荷叶映衬来塑造采莲少女形象的;白诗则是一抓住人物 的神情和和动作形态、二通过情景细节来精心刻画采莲少女形象的。

98.朝中措·平山堂

1.醉翁六一居士2.C(„„挥毫万字,一饮千钟”刻画的是作者朋友的形象]3.离别情 怀表现在“手中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因为杨柳本是无情物,但在中国传统诗词里,却与人

们离别怀远的思绪紧密相连。诗中塑造了一个气度豪迈,才华横溢(或风流儒雅、豪放达观)的

“文章太守”形象。

99.青玉案·元夕

1.婉约比喻和夸张元宵灯会的盛况视觉、听觉、嗅觉2.词作中,作者前面用节 日热闹非凡的场景,反衬灯火阑珊处的冷落;那笑语欢快的一群赏灯人,反衬“那人”的寂寞孤

独、脱俗淡泊。 3.一个与世人情趣大异,不慕繁华、自甘寂寞、孤高淡泊的女性(答案可不拘

一格,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超凡脱俗的奇女子)。作者通过这一形象,寄托着作者政

治失意后,不愿随波逐流的意愿,不愿跟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

“ 100.菩萨蛮

1.上片偏重写景,下片偏重抒情。上下片的关系是上片铺垫,下片承接引出抒情。 2.鸳鸯、两三家、红杏花、绿杨、柳绵飞,都和抒情有关,因为鸳鸯成双成对,易引情思,红杏绿

杨代表春天,又过去一年,在这个生机勃发的季节思念渐深,柳絮易使人想起当年折柳想送的

情景。 3.这首词塑造了一位盼望远方丈夫归来的思妇形象。词中通过写景以寄相思之情, 处处点出相思之情深,写出少妇思夫情切,每天站在溪旁柳下盼望远方的丈夫早日归来。

101.[双调·清江引]老王将军

1.曲牌(名) 小令2.本曲塑造了一位饱经风霜、久经沙场、最后被弃置不用的老将军的 形象。开头两句写老将军的外貌,极言其苍老。

三、四两句从将军的佩剑、坐骑方面来渲染他被

闲置之久。最后一句以战马的悠闲暗示马的主人长期被弃用。 3.寄托自己怀才不遇的牢骚。

102.春夜洛阳城闻笛

1.闻笛2.“暗”字极富表现力。(1)“暗”有断续、隐约之意,它写活了笛声在夜空中传 扬的特有的意境。(2)有笛声暗送之意,似乎专意吹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 [答出其中1点即可]„„满”字则生动地刻画出笛音随着春风在空中绵延回荡、悠然不绝的意境。 3.“折柳”意象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

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103.秋 夜

1.由于秋气萧瑟凄清,佳人夜永难寝,而“三更”本是酣然入梦的时刻,而她却要独剪红 烛,一个“频”字,就凸现了诗人难捱的寂寞、孤独与愁苦。 2.以景语作结,留给读者无穷的

想象空间。“月”之明,恰好照出了人心深处无法擦拭的黯淡。“梧桐缺处”,这一背景形象的定

格,暗含了思妇不得与意中人团圆的酸楚。 3.“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和 凄凉。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

(离愁别怨)的意境。

104.夏日六言

1.六言绝句(或六绝)放翁2.一个“横”字,以动写静,“笛起山前”,以声写静,突出了 星月之夜江边的静谧。 3.首句“溪涨”暗示刚刚下了一场雨,着一“拂”字写风之轻柔,给人 以闲适恬静之感;次句写月落而繁星满天,描绘出晴朗的夏夜氛围,给人以舒适之感;第三句写

船“横”,状其幽静、闲适,最具诗情画意;末句以“一声笛起”写出夏夜的清幽自然。全诗则描绘

出一个闲适恬静、清幽自然的美好意境。 ·

105.山居秋暝

1.首联写山雨初霁,空气清新,初秋傍晚,景色宜人,给全诗营造了一个寂静,清新,幽雅

的意境。 2.D[应为“寓静于动”]3.通过泉水、青松、翠竹、青莲这些诗一般意象的描写, 反映了诗AZ安静淳?bm~-的理想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诗中这些意象是为诗人理想境界 的环境烘托。4.“王孙‟‟指别居辋川的诗人自己。一个“自”字表达出诗人独特的“山居”领 悟,一个“留”字不仅有自然的深情召唤,更是诗人心灵的驻足,从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欲远离

尘世归隐山林的强烈愿望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106.旅夜书怀

1.这两个意象表现了他的境况和情怀:像江岸细革一样渺小,像江中孤舟一样寂寞。 2.这是作者愤激的反语,句意是名因文章著,官非老病休。诗人素有抱负,但长期不能施展,

因此以诗文闻名于世的,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他的休官主要不是因为老病,而是由于被排挤。

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漂?白、孤寂的根本原因。 3·借景

抒情。诗人借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之景,比况人似沙鸥,转徙江湖,抒发诗人内心漂泊无依的伤

感。[或:比喻与对比。诗人以广阔的天地间的一只沙鸥喻己,则有一种自伤漂泊之感,后以

茫茫天地和一只孤独沙鸥作对比,则有孤独凄凉之感。]4.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星空低垂 愈显原野辽阔无边,明朗的月空下愈显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实际上,诗人写辽阔的平野、 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渺小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凉心情。这

是采用了以乐景写衷情的手法。

107.江 汉

1.片云、孤月、落日、老马/这些意象构成了一种人在江湖,漂泊流徙,江海余生、孤独落寞

的意境。 2.这并非纯是诗人对自己的鄙薄。(1)“一腐儒”上冠以“乾坤”二字,表明“自鄙” 还兼有“自负,,的意思,即乾坤之内,身在草野,心忧社稷的腐儒能有几人?(2)颈联的“心犹

壮,,更是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诗人积极用世的精神。 3.抒发了诗人怀才被弃的不平之气和报

国思用的慷慨情思。

108.登洛阳故城

1.D[格调并非高昂,相反是低沉]2.诗人登上洛阳城,看着萧条的景象,想到曾经的繁 华,不禁产生伤古怀今的情怀,这是对当时唐王朝没落的一种哀思。 3.第三联抓住了“暮 云”、“寒雨”、“古堞”、“空壕‟‟等意象,组合成一幅凄清的画面,空寂之中,几声鸦噪,数点雁影,

渲染了萧瑟的气氛,烘托了作者内心的伤感。

109.商山早行

1.c。鸡声一r茅店w。月一。人迹一。板桥一„霜,,“槲叶”山路…„枳花“驿墙‟‟共10个意象并

置,营造出一个旅途艰辛、寒气逼人、孤寂凄冷的意境。 2.“明”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

词,为“照亮,‟之意。枳树白花照亮驿墙,衬托出拂晓前的暗,突出了行之“早”。 3.(1)美

好、温馨、生机勃勃。(2)先写早行羁旅之苦之凄凉,后写梦中家乡早春之美好之温馨,以凄

凉冷清反衬家乡的美好温馨,写透思乡。(3)此为虚写,以想象之景传达家乡之美好,传达 出思乡之情。4.(1)这两句诗用六个具有特征性的名词意象,表现出“早行”之“早”;(2)绘 声又绘色地描写出早行人之孤独悲凉的情景,可谓“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3)鸡声悦耳,使

人想起居家生活;晨月残天,使人生出别离忧伤;茅草旅店,说明人在旅途,可谓“含不尽之意见

于言外”。(4)静中含动,动中见静,一幅天然的画卷,写尽人在旅途的万千情状。[能答出两 点即可]

110.溪 亭 1.本诗写于宋亡后,“馀思”当指诗人时时所怀有的旧君故国之思。 2.(1)日暮; (12)馀思3.诗人运用了清秋、日暮、月初白、落叶、流萤、孤灯等意象表现苦闷无聊的心境。

4.诗人于清秋日暮在溪亭散心。月上高树,酒已半醒,周围一片冷清幽寂。诗人独自在落叶

飘零的树林中穿行。“穿”字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情绪。诗人又坐在林中百无聊赖 地“数”起了流萤。“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

111.浣溪沙

1.婉约苏幕遮2.暮春。新竹,落花,燕子,郁郁春草,声声杜鹃啼。 3.登上高楼, 望见高远空阔的天空,只会令人徒增孤独寂寞之感;而眼前只见邈远的芳草路,r却望不见远方

的故乡,令人顿生绵绵不绝的乡思。

112.生查子·独游西岩

1.登建康赏心亭2.D[读《离骚》不是用典]3.作者写青山明月,暗示自己高洁的品 行,借读《离骚》,抒发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孤愤之情。 4.貌似傲慢却又充满情意的青山,

高洁而又善解人意的明月,是诗人想象中理想人格的化身,没有世俗偏见,高洁、正直而又纯

洁,是作者被贬独游时的知音。

113.[越调·天净沙]春

1.山绿了,阳光暖了,吹起和煦的春风。楼阁上少女站在栏杆之旁,帘栊之下,窥探着春

天的景致。院子里杨柳依依,秋千轻轻地摇摆。院子外黄莺婉啭啼鸣,春燕轻快飞舞。小桥之

下流水潺潺,落花飞红。 2.用意象组合法,将春的景物排列成一幅幅画面,由静态描写转向

动态描写,从不同的空间和层次展现了春日的美好。 第四部分思想情感篇

114.从军行

1.吐露出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 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 2.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

荒凉。 3.一二两句借含蓄丰富的环境描写来间接抒情,三四两句是直接抒情。全诗表现出

一种激越雄壮的风格。歌颂了边关将士为国献身的精神。

115.宿建德江

1.“新”字在诗中可解为“新生出”、“陡然生出”,后两句写景均是由“客愁新”三字生发出 来的。 2.原野空旷无边,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江水清澈,俯看水中的月影,觉

得明月和人更加接近。 3.作者通过描写旅途中夜泊江上在船中所见到的景色:烟渚、旷 野、暮天、清江、月影,勾勒了一种孤寂冷清的意境,抒发了漂泊在外、远离家乡的孤独寂寞 之情。

116.移家别湖上亭 .

1.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

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2.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

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传神地表现它们对主人的依恋不舍的深情。用“啼”字既符合黄莺呜 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 3.诗歌通过柳条、藤蔓、黄莺

的描写,表现惜别之情。用“柳条藤蔓”将“离情”系住,拟写不忍主人离去的动作,来表现人的

依依惜别之情;又巧托黄莺的“频啼”,抒写诗人对故居一草一木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

117.武夷山中

1.表达了破国亡家的痛苦之情,(并借梅花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孤傲不群、坚贞自励的情 怀。 2.这句诗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山雨过后天地寂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孤傲寥落的情怀。

118.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1.归思宦游人面对春日美景思念家乡的感情。 2.诗人用“独有”“偏惊?‟的意外语 气,生动地表现了诗人触景而感时伤怀的心情,揭示出宦游人独有的一种复杂而微妙的心态。 3.(1)中问两联紧承“物候新”来写江南早春物候变化特点,表现出江南春光明媚、鸟语花香 的水乡景色。(2)诗人以乐景写哀情,句句写惊新,而处处含怀乡,为下联衬托诗人思乡之情

蓄势。 4.“出”“渡”两个动词是化静为动。一个“出”字就把曙光与云霞相互辉映的壮美景 象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一个“渡”字就把梅花和柳树在江水两岸载红载绿的一片生机状写了 出来。而“催”“转”这两个动词则以拟人的手法赋予“淑气”“晴光”以人的情态,将春天使万物 复苏的动态表现得具体细致,用语精练传神。四个动词将远景的壮阔与近景的细微相映成趣, 共同构成了一幅有姿有彩、动静交错的春景图。

119.月下独酌(其一) 1.孤独无亲2.诗人借助丰富想象,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月亮浓厚的感情色彩,把月亮 描绘得善解人意、可喜可亲,仿佛成了诗人可以倾诉心声的知音。 3.诗人与明月之间的亲

密欢洽,更加反衬出诗人在人世间的孤独寂寞情怀,从侧面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愤懑和 厌恶,也表现了诗人遗世独立的高洁人格。

120.夜泊牛渚怀古

1.c[“斯人”指谢尚]2.第一联写诗人夜宿牛渚,江夜空寂,这种秋江的空寂之感很自 然地想到谢将军今何在;第二联正面写怀古,一个“空”字使作者知音难觅、怀才不遇之情和上

联的空寂之景交融在一起。 3.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大志难酬的孤独落寞的情

感,但也表达了自信、旷达、洒脱、豪放之情。[后者情感由尾联得出]4.尾联就是“景语即情

语”。当时诗人心中无限的惆怅与期待无法排遣,便吟咏出“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之句,将

心中的不快寄托给纷纷落下的枫叶。秋风萧瑟,落叶纷纷,这一景语衬托出了诗人的不得志。

121.使至塞上

1.“蓬草”随风飞转,古代诗人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王维用“征蓬”自喻,流露了 身不由己的感觉,他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十分忧愤。 2.燕然3.A[并非轻松愉快。 因为蓬草常用作漂泊无定的喻意。]4.好在描绘了在边塞见到的奇丽壮阔的景象。一“直” 一“长”一“圆”使画卷具有了巧妙生动的几何构图美,大中有小,静中有动,既具立体感,又具流

动感;而且画面的色彩美自然天成。淡远的色彩衬托出大漠的广袤,浓丽的色彩凸现出大漠的

生机,淡妆浓抹,既雄浑又秀美。 一 .

122.登 高

1.(1)一连用了六个名词意象,由风、天、渚、沙、猿、鸟构成一幅苍茫寥廓的秋江山水图。

(2)写近景,小处着笔,与颔联写远景大处落墨相互映衬。(3)写景渚是清的,沙是白的,猿哀

啸,鸟飞旋,可谓有声有色,动静相映。(4)从秋风、高天写到江水、沙洲,俯仰结合,视野高远

阔大。[答出2点即可]2.前两联写景,是诗人“登高”所见;后两联抒情,是诗人“登高”所 感。写景是为抒情作铺垫,触景而生情。 3.(1)猿声哀婉,飞鸟徘徊;(2)落叶飘零,万木萧

疏;(3)江水滚滚,韶华易逝;(4)常年作客他乡;(5)一生多灾多病;(6)独自一人登高;(7)时

局艰难;(8)两鬓如霜;(9)因病不能借酒浇愁。[或答:有作客思乡的情思,天涯孤独的怅惘, 悲秋苦病的愁苦,人在暮年的感叹,无力报国的苦闷。]4.作者把老病孤愁之感、潦倒不堪之

景与国事艰难联系在一起,构成因果关系:因时世艰难,导致诗人潦倒不堪;因无力匡时济世,

使诗人的老病孤愁之感更其强烈,无法排遣。诗人不是咀嚼个人的愁绪苦闷,而是把它号阮国

伤时的博大情怀紧密结合在一起。

123.蜀 相

1.祠堂之景丞相之事2.B[应为衬托出了祠堂的荒凉冷落]3.“白”、“空”两个虚 字的含义有二:一是感叹碧草娇莺无人赏玩,显出英雄长逝,遗迹荒落;二是惋惜连与英灵作 伴的草木禽鸟自生自荣,不解人事代谢,流露出诗人的惆怅与哀叹。 4.这首咏史诗,将咏史

与讽今、咏人与写己有机结合起来。他写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就是希望当朝出现类似的英雄来

平定天下;他写刘备的三顾茅庐,就是讽喻当朝皇帝不要猜忌贤才、黑白不辨;他写诸葛亮的未

捷先死,就是抒发自己壮志不伸、一生潦倒的悲愤。因此杜甫在为诸葛亮咏叹的同时,也寄寓

着自己的感慨。

124.长沙过贾谊宅

1.楚客、人、君。 2.A[应为“都为贾谊无辜被贬的命运而生悲悯之意”]3.本诗借古 伤今,借贾谊政治失意,抑郁而死,留下千古悲怆忧愤,表现自己迁谪的悲苦命运,抒发自己怀

才不遇的愤懑情怀。 4.颈联中“湘水无情吊岂知”一句,用贾谊写《吊屈原赋》的典故,用湘

水无情地日夜流逝,诉说楚国的屈原哪能知道上百年后,贾谊会来到湘水之滨吊念自己;西汉

的贾谊更想不到近千年后的刘长卿又会迎着萧瑟的秋风来凭吊自己的遗址,以此抒发作者对 前贤的深切凭吊和自己内心的无限愤懑之情。“湘水无情”也是暗讽唐王朝的无情。 5.“寂 寂江山摇落处”有象征义。暮色沉沉,江山寂寥,秋风吹过,黄叶飘零,既写自然景色的萧瑟凄

凉,同时更象征着李唐王朝的衰颓局势。

125.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1.对比反映了诗人命运急剧变化的处境。表现了诗人对自己忠心为国却遭贬谪的怨愤 之情。 2.C[此联不是“纯以景语”,“家何在”就是情语,也没有,“无惧于”的意思。] 3.(1)“横”状广度,“拥”状高度,既使诗的境界阔大而又更见诗人处境艰险。(2)一“横”一 “拥”,以动写静,状写出诗人前程莫测的愁苦。 4.“蓝关”形容关山险恶,归途渺渺,前途茫

茫,“雪拥蓝关”语意双关,明写天气寒冷,暗写政治气候恶劣。“马不前”其实是人不前,三字中

流露出作者英雄失落之悲,表现了诗人对亲人、对国都的眷顾与依恋。这句借景语言情思,诗

人忠而获罪,远贬潮阳,抛妻别子而南行,心中是极其伤痛的。 126.秋晓行南谷经荒村

1.首联的杪秋,即深秋,是令人多愁易悲的时节,用一个“重”字形容霜露,造成一种寂寞凄

清的气氛,既是深秋的典型景象,又巧妙地为“秋晓”二字点题。 2.前三联用“杪秋、幽谷、黄

叶、溪桥、荒村、古木、寒花、幽泉”等意象,描写了荒寂、清冷之景。一烘托了凄清冷寂的环境氛

围,二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孤独落寞和惆怅之情。 3.既表达诗人久居穷荒心有不甘的落寞孤

愤;也表达希望自己看淡宦海升沉,仕途得失,超然物外,无机巧之心。 4.颔联写荒凉的山村,

古树参天,着一个“覆”字,说明这里树木之多,以致落叶能覆盖溪桥;而一个“唯”字,更表明荒村之

荒,除古木之外,余无所见。而诗人借这些字眼,寄寓了流落不遇的心境,抒发了落寞孤愤的情怀。

127.登柳州城楼

1.辽阔、荒凉;由近及远。 2.D[不是以景结情,而是直抒胸臆]3.哀景:高楼大荒、 海天茫茫、惊纷乱飚、密雨斜侵、岭树重遮、江流曲回、百越文身地。哀情:(1)对友人望而不

见的关切之情。(2)对自己遭谪贬的哀伤之情。 ,

128.灞上秋居

1.首联描写了秋风秋雨傍晚时分才停下来,在暮霭沉沉的天际,雁群自北向南急急飞过 的画面,渲染了凄清、阴冷、孤独的氛围。 2.颈联中“空园白露滴”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突

出夜阑人静,只有露珠滴落在枯叶上的声响的静寂;“孤壁野僧邻”则是运用烘托~,以只有“野

僧”这样一个邻居,衬托作者的孤身一人的情景,营造出孤寂、凄清的意境。 3.“独”与“久” 最能抒发诗人孤苦无依的情感。在他乡落叶时节,孤独人独对寒灯,一“独”字写尽了他乡的孤

独。尾联一“久”字率直地道出了怀才不遇的苦楚和希望的渺茫。 4.(1)从情景关系角度 看,是触景生情:诗人异乡羁留,见落叶而思故乡,对寒灯而觉孤独;(2)从炼字的角度看, “寒”“独”二字相互映衬,写尽客居他乡凄凉孤独的心情;(3)从意象角度看,属于名词意象叠 加,增加了意象容量,在简短的句子中,把诗人的孤独流落之感,既高度凝练、又十分充分地表 现了出来。

129.无 题

1.前者为“困难”,写出相见艰难之苦;后者为“痛苦”,写出离别难堪之苦。 2.“春蚕” “蜡炬”两个象征意象,运用了比兴的手法,表现相思之深和对爱情的忠贞,形象贴切,含意隽

永。。“方”和“始”强化了这种情感。 3.C(“应”字是揣度、料想的口气,是诗人想象对方“月光

寒”的感觉。]4.特点是运用回环往复的抒情方法。四联各有侧重,每一联都是一个抒情角 度。开头从相见时难写到离别,表现一对恋人刻骨铭心的相思,痛苦难堪的真情;颔联从自己

一方表白对爱情的忠贞不渝,九死不悔;颈联由己推人,表现恋人双方苦苦思念的情感;尾联化

用神话传说,写自己渴望相见的心愿。

130.旅次洋州寓居郝氏林亭

1.羁旅诗2.B[应为寄寓着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慨]3.(1)点出内心隐痛的原因:怀才 不遇,仕途不畅;旅居异地,思念故乡;(2)以“身旅羁”和首句的“非我有”相照应,又回扣诗题

的“旅次”二字,结构严谨。 4.颔联写了鹤从高空向孤屿盘旋而下,蝉鸣未止,拖着尾声飞向

别枝的景象。诗人写景寄情,即以鹤蝉自况,前者脱俗,后者清高,说自己空有才学,不能凌云

展翅,占枝高呜,寄寓着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慨。

131.小斋即事

1.正直,有棱角,不圆滑2.第二联是对第一联句意的补充。“未用”是承“爱棋”句而说, “爱棋”是爱棋盘的方,不在对弈;“哪能”句是承“怜琴”句而说,“怜琴”是爱琴弦的直,不在音声。

第二联突出强调了第一联中“为弦直”、“因局方”的句意。 3.作者写琴棋二物是托物言志。

他以琴棋二物的“品”,来写自己的“志”——正直、有棱角。是自己的方直之品,才“世愈疏”、 “万事妨”,无关乎国家的兴亡的。作者借此抒发了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讥讽的情怀。

132.菩萨蛮

1.“春水碧于天”是江南风景的美;“画船听雨眠”是江南生活之美;“垆边人似月,皓腕凝 霜雪”是江南的人美。通过这些写出江南的美。 2.C[这两句,既由衷地表达了词人对江南 水乡的依恋之情,也沉郁委婉地表达了词人因家乡战乱飘泊难归的内心凄楚。] 3。反衬的手

法,以乐景写哀情。在写足了江南游乐之景后,词的结尾反跌出“还乡须断肠”的沉痛悲哀,更

觉情感的沉郁深挚。 4.(1)“莫还乡”实际还是想到了家乡,身在美丽的江南却想还乡,这 是一层转折;(2)一个“莫”是带有叮嘱的口吻,回家乡会愁断肠,这是第二层意思的转折。 (3)“未老”是第三层意思的转折,因为人没有老,在外漂泊几年没有关系,表面上很旷达,实际

却是对故乡欲归不得的盘旋郁结的感情。五个字看似平易,却有三层意思的转折,所以后人评

韦庄的词是“似直而纡,似达而郁”。

133.鹊踏枝

1.七个字组成的一句话,却是千回百转。第一层,我不愿意有这样的闲愁,所以挣扎着把

它抛掷了。第二层,我不但抛掷了,而且努力抛掷了很久。第三层,“谁道”一句反问,语气强

烈,最后发现并没有真的做到抛掷了闲愁。 2.(1)用叠词表明除了在花前饮酒沉醉外,词 人每天都在经历“抛掷”闲愁的挣扎;(2)表明“朱颜瘦”正是“日日病酒”的结果;(3)“不辞,,即

不惜、不逃避有害,表明词人宁可消瘦也要继续在“病酒”中使自己沉醉麻木,可见作者的痛苦

之深。 3.“河畔青芜堤上柳”是引起新愁的触发因素,是说我的愁随着那河畔的青草与堤上

的杨柳一样年年长起来,所以说是“新愁”。 4.远远的地平线那边的丛林‟,月亮已经升起,所 有路上的行人都已经回家,主人公孤独的站立在没有屏障的小桥上接受四面寒风,不正是心 中有种孤寂惆怅之感,难以排遣吗?所以词人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

附:本词所抒写的一片难以指实的愁情,可能和曾经身为南唐宰相的冯延巳,面对南唐风

雨飘摇的苟安局面,产生深深的忧患意识有关。古代知识分子面对支离破碎的社会人生,产生

茫然、伤感、消沉,甚至愁苦的心理,也是自然的事情。

134.村 行

1.七言律诗田园诗(思乡诗亦可)2.(1)景物特点:初秋晚景,盎然生机中透着凄 凉,斑斓色彩中蕴含着哀伤。(2)要表达的主要感情是深藏于内心,随时会被触发的思乡之 情。(或:悠闲中隐含着贬官失意、异乡漂泊的凄苦悲凉之情。]3.第二联(颔联)描写了初 秋傍晚山中静穆的景象;上句的“万籁有声”,运用了以动写静的反衬手法,下句的“数峰无语,,

运用了拟人修辞方法,使景物描写分外生动。第三联(颈联)描写了山村绚丽多彩的秋景;“胭 脂”和“白雪”运用了比喻修辞的方法,红白相衬,有色有香,对比鲜明,色彩艳丽,使景物描写特

别形象。 4.运用触景生情法,诗的最后两句由写景转入抒情。前句设问,写诗人在吟诗之

后为何忽然感到闷闷不乐;后句作答,原来是诗人因蓦然发现村桥原野上的树像他故乡的景 物而产生了思乡的愁绪。这样就使上文的景物描写有了着落,传神地反映出了作者的心情由 悠然至怅然的变化,拓深了诗意。

135.春日登楼怀归

量。滁州西涧2。B[颔联所写是楼上的视角]3.诗人登楼远望,本是闲情,却触景生情,

联想家乡,当他从乡思中醒悟,发现自己身在异乡,心中不由一惊。这前后的感情变化,突出了

作者的思乡之情。

136.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

1.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 2.CC“清笳乱起”写边关敌情,“铁骑无声”写军纪 之严、阵容之大,二者都是正面描写,看起来有动有静,但实际上并没有主次关系,故而谈不

上“以动衬静”。]3.最后三句内涵丰富:自幼报国且孜孜以求;年逾花甲尚未如愿;壮志难 酬而雄心不死;现实无望而寄于梦境,痛苦无奈又深沉激愤,种种复杂矛盾的心情汇聚于“有 谁知”一语之中。 4.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 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不同点:(1)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

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2)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137.鹊桥仙·夜闻杜鹃

1.前三句描绘了春晚寂静、昏暗、风雨凄迷的景象。它是为词中的主角“杜鹃”的出场所 做的铺垫。(或:借景抒情,为后文表达词人飘零身世和凄凉心境作铺垫) 2·衬托(或:烘云 托月),好处是以“静”突出杜鹃悲切的叫声。 3.表达了词人岁月蹉跎、英雄老却、事业无成

的无限感慨和悲叹。

138.霜天晓角·题采石蛾眉亭

1.李白2.r。凝”字是“蹙,,的意思,紧锁双眉,它形象生动地写出山也像人一样,因中原

沦陷,而满腔悲愤愁苦,从而非常传神地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河山不能统一的愁与恨。 3·李 白所处的盛世无处可寻,表达对国家倾颓局面无法挽回的深沉感慨。[通过对所倾心仰慕的诗

人的凭吊,为自己愁与恨的苦闷心情寻找寄托。这样理解亦可]4.前一句实写天近傍晚、江 潮汹涌、狂风劲吹的景象,后一句虚写在朦胧之际,仿佛听到了边防军苍凉悲壮的笛声。这样

由实到虚、虚实结合的写法,巧妙地将眼前之景和诗人心中对中原故土的思念之情有机地糅 合在一起,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失地的思想感情。

139.摸鱼儿

1.BC,“春且住!”、t·见说道”、“怨春不语‟‟等,都是把“春”拟作可以对话的人]2·寓意是 指主和派(或奸臣小人)没有好下场。 3.“愁‟‟指作者的抗金主张不被采纳,报国无门的情 绪。这种想抗敌但又不能抗敌的被闲置着的愁最苦。 4.描画暮春景象,表面上抒发伤春之

情,实则是暗喻南宋朝廷日薄西山,前途暗淡的趋势。 5.D[词中没有夸张] 第五部分

表达技法篇

140.独坐敬亭山

1.这两句诗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描写了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失之后与一片白羽 般的云彩飘去之后的特别幽静的境界,以烘托诗人心灵的孤独与寂寞。 2.运用拟人化的手

法,抒写诗人和敬亭山的相依之情;恰恰更是抒写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之情。 3·借景抒情, 借此地无言之景,抒内心无奈、寂寞、孤独之情。

141.春 思

1.明媚动人,生机盎然。用美好景色反衬内心的愁恨,使情感表达婉曲深刻。[或答:以

乐景衬哀情,反衬出诗人无法排遣的深愁苦恨]2.不是。全诗侧重表现诗人内心的愁思。 景物描写是抒情的基础和依据。诗歌前两句着意渲染春天的绚烂风光;后两句转写愁思,东风

不能吹愁,春日却能兴恨。前咏美好之景,全成了春恨之铺垫。 3.新奇之一:不是直接抒

发自己的愁情,而是用拟人手法借“东风”和“春日”来写愁思。新奇之二:第三句不说自己愁 重难遣,而怨东风冷漠无不为遣愁;第四句不说因愁闷而难以度日,却怨春日招惹,把恨引长。

这样,诗意的表现就更为曲折、含蓄、更有深度。

142.闺意献张水部

1.表达了诗人作为应试举子在考试前所特有的不安和期待的心情。 2.诗人通过“低 声问夫婿”这一细节描写,就把新嫁娘亲呢娇羞的口吻、此时沉醉于新婚幸福之中的心理状态,

以及为初见公婆而严妆打扮同时内心的惴惴不安,都跃然纸上,新婚闺房气息扑面而来。 3.朱诗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籍,以公婆比主考官;张诗以越女比朱庆馀,以“齐纨”比他人

的平庸作品,以“菱歌”比朱庆馀的优秀作品。

143.田 家 1.春意盎然2.鸠声悦耳是远景、听觉、动景,杏花映日是近景、视觉、静景,可谓动静相

映,声色互衬;展现出江南农家雨后新晴的明媚春光。 3.全诗情景交融,笔触欢快明朗,描

绘了浓浓的春意,勃勃的生机,表现了田家生活的热烈、兴旺的气氛,同时也表现了作者与民同 乐的态度。

144.谒荆公不遇

1.“抱”字最传神。它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的描绘出船行江中,四面江水像 是围抱着船帆一样浩浩荡荡向远方流去的情境,以宽阔而渺茫的江面反衬船的渺小,表达自 己的孤独之情。 2.“渺渺”写出了春江水面的辽阔,“茸茸”写出了花草的柔密茂盛,从中透 露出作者的孤寂、忧愁之感。另外,这两个叠音词使整首诗音韵和谐,增强了表达效果。 3.B[„„沿着江宁城流过”分析不当,正确理解是四面江水沿着船的边沿流去] 145.绝 句

1.春夏之交乍暖忽寒。 2.通过视觉意象——游子春衫单、桃花飞尽,味觉意象——野 梅酸:表现天气变暖的感受;通过听觉意象——蛙声歇;触觉意象——东风寒:表现“寒”的感

受。 3.(1)“春衫试单”这一细节描写,准确地表现了游子对季候变化特别敏感的心理“情 味”。(2)“蛙声歇”这一细节描写,通过青蛙由气温乍暖的欢欣歌唱到气温忽寒的声息哑然, 写出了对季候乍暖忽寒的怪讶“情味”。[结合一例分析即可] 146.待储光羲不至

1.天色已晚,下起细雨。 2.盼好友到来的期待之情[或久候好友不至的怅惘之情]。 细节一:清早就已经打开层层的屋门;细节二:或立起或坐下都在留意友人车子到来的声音; 细节三:以为是友人身上的玉佩撞击声,正要出门去迎接,结果是自己的错觉。 3.(1)传神

地写出了期盼好友到来的焦急、期待的心情,(2)以此作为铺垫,更衬托出后两联写等候好友,

而久候不至的怅惘之情。

147.鹧鸪天

1.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所以选取杜 鹃这一意象,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借杜鹃意象渲染一种思乡归家情怀。 2.最后两句是说:

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

家难归的感慨。 3.这首词表情达意曲折婉转,写“乡思”却不平铺直叙,而是去写有心之鸟、

无意之人,以物观我,情为物动,以乐景写哀情。

148.秋波媚

1.拟人移情于景2.“悲歌击筑”原是燕太子丹为荆柯前去行刺秦王送别时的场景, 那场景那声充满着慷慨悲壮的气氛。这首词用这一典故,使上面写到的哀角声也变成了慷慨 悲壮的旋律,使整首词都充满了高亢昂扬的情调,从而也写出了词人对收复中原充满希望之 情。 3.用拟人手法,移情于灞桥的烟柳、曲江的池馆,“烟柳”、“池馆”都在期待宋军收复失

地、胜利归来,暗示着作者所主张的抗金战争的胜利前景,增添了这首词的浪漫主义情调。

149.[正宫·小梁州]秋

1.宫调(名) 曲牌(名)2.前后描写的景物有十余种之多,全面展示了杭州秋天的迷人 风光,给人一种立体的感觉。观察角度有近视、俯看,又有远眺、仰视,触目之处皆为佳景。 3.曲中描绘的秋是一个的清爽、沉静的境界,蕴含的是作者淡泊名利、飘然出世的心态(或思想)。

150.送魏二

1.橘柚香。 2.“凉”不仅写出了秋风秋雨中身体上感受到的寒冷,更写出了此时因朋 友分离而倍感凄凉的内心感受。 3.第

一、二句写诗人江楼设宴为送别,并送友人上船,是

眼前实景。后两句以“忆”字为友人虚构了一个旅夜孤寂的场景,是虚拟。月夜泊舟已是幻 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这样虚实结合,借助想象,拓展了诗的意境,更有助于表现惆 怅别情。

151.塞上听吹笛 1.胡天北地,冰雪消融,傍晚战士牧马归来,这一情景显示出一种边烽暂息、和平宁谧的

氛围,为全诗定下了开阔明朗的基调。 2.一二句写的是实景,营造了一种边塞诗中不多 见的和平宁谧的气氛。三四句写的是虚景,将本是曲调的“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 声而是落梅的花瓣,这样虚实结合,构成了美妙阔远的意境。 3.一是化声为形,使风吹的

不是笛声,而是四处飘散的梅花,一夜之中其色、香洒满关山,与雪净月明的实景相映成趣。 二是用了通感手法,使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形状,想到了故乡的梅花,从而透露出他们的浓 浓的思乡情。

152.十五夜望月

1.描绘了十五月夜的明朗素洁的景色;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环境气氛,为下文写秋思 作铺垫。 2.(1)视觉角度,由下而上写月色的明朗、素洁;(2)听觉角度,由动到静烘托出月

夜的幽静;(3)嗅觉角度,写桂花飘来的阵阵幽香;(4)触觉角度,着一“湿”字写出夜深露凉的

感觉。[这两句还妙在看似在写景,实则暗写人的赏月,为下文抒情做准备。]3.这两句妙在

诗人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而是推己及人,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今晚的秋思会

落在谁家?这就拓展了诗的意境,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153.凉州词(其一) 1.长长的驼队行进在广袤的沙漠上。 2.一二句一写从边城仰望的天空景,一写在边 城俯视的地面景,都是在视线所及的范围之内的景物。而诗的三四句则把诗境扩展到视线之 外——浩瀚遥远的大漠彼方。 3.描写边塞风光用了远与近、高与低、动与静、抑与扬的衬托

对比手法。前两句实写边塞天气及植物,后两句虚中有实,辛酸而沉痛的思想感情通过驼队的

行动方向集中表现出来,收到以少胜多,寓虚于实的艺术效果。 154.雨后池上

1.春2.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通过比喻表现 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3.

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 人的静态。

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 声响,表现了雨后池上的动态美。诗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 春景图。

155.野 望 。

1.用点面结合法写景。诗人写秋色先从大处着眼,描绘出一幅静谧而略带萧瑟的背景, 而后又在这背景上增加关于牧人与猎马的特写,使整个画面动起来,营造出一种带着牧歌式 的田园气氛。[或答:诗歌由远景到近景,注意静态美与动态美的结合,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山

野秋景”不施脂粉”的朴素之美]2.颔联运用了互文修辞格,即“山山…„树树‟‟都笼罩在秋意 阑珊的落晖之中。 3.在闲逸的情调中,流露几分孤独、抑郁的心情[或惆怅、孤寂的心情;或

彷徨、苦闷的心情。意思对即可]。

156.题李凝幽居

1.苦吟;郊寒岛瘦2.幽;隐者3.响中寓静(或以声衬静、以动衬静)4.B[分野色: 是烂熳原野景色展现于眼前的意思] 157.鲁山山行

1.行2.惬迷3.(1)“随处改”这个“改”字下得妙,幽静的鲁山,因为“行”,所以好 峰才处处改,由一个画面换成另一画面。以“改”字体现“行”,正切合诗题“山行‟‟的意思。 (2)“迷”的原因一是曲径幽深,容易走错路,二是独行,无人指路,也容易走错路。一个“迷” 字,把一人个游山的体验逼真地表现出来了。 4.主要运用了动中有静的写作手法。山林空

荡,熊在爬树,鹿在饮水,构成了一幅很动人的秋日山林熊鹿图。这画面是动的,可是诗意却是

静的,表现了山中人迹罕到、非常幽静的境界。尤其“云外一声鸡”,这一动中有静的写法,更是

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5.因为前六句已极力铺写了山中的空寂,连野兽也不惊,自己 也深深陶醉在景色之中。恰在此时,传来了一声鸡鸣,打破了山林的静谧,如同一石投进平滑

如镜的水面,陡然激起层层涟漪,形成了动与静的反差,听觉与视觉的交融,而诗却戛然而止,

令人回味。[或答:诗人游历于奇峰峻岭之间,流连于幽深宁静的小路之上,不禁生疑“人家在

何许”?正在沉思时,忽听得从山间白云上头传来“喔喔”一声鸡叫。噢,原来住家还在那高山 顶哩。这最后一句“云外一声鸡”,非常自然,又令人遐想。] 158.望海楼

1.烘托望海楼的高峻。 2.空间,时间。 3.B[诗人说江上片片征帆映入眼帘,又引起

了举樽饮酒的豪情,但诗人却说帆影落到樽前,可谓妙趣横生。B项理解太死板]4.答案要 点:(1)色彩(红、白),(2)声音(画角),(3)动态(催、起)。

159.阮郎归·初夏

1.长短句(诗余、曲子词等)2.D 3.要点:细致地描绘了水花四溅(在荷叶上),水珠 圆润晶莹,真切地展现了主人公轻快、喜悦的心情。景语即情语。

160.瑞鹤仙

1.婉约长调(或慢词)2.B 3.(1)动静结合。第一句描写秋叶飞舞的情景,第二 句描写夕阳远山的图画,在旷远飞动的景色中透出淡淡的凄凉和迷惘,暗寓愁苦之情。 (2)远近结合。分别写近观和远望,把秋天雨后的景状描绘得宏大而细致。(3)融情于景。 雨初过,落叶零乱,风定犹舞,通过对落叶的动荡不停的描写,暗示心情的触动。(4)景物描

写有变化。风吹叶零乱,风定叶犹舞;斜阳映照下的深树,或明或暗,由色彩的变化。[就其

一点分析即可] 161.[越调·小桃红]秋江

1.宫调(名) 瞳牌(名)2.这首小令将秋水寒烟、如练江水与动态的数行征雁相互衬 托,使整个画面显得空灵邈远而又富有生机。“吴歌荡桨”、“白鸥惊起”又使宁静的“蓝天白 雪”、“绿苹红蓼”显出出视听交汇的动感,巧妙地将淡淡的离愁和心灵的幽怨,寄托于绝美的自

然景物之中。 3.这首小令描写了晴朗的蓝天、江岸的白雪、如练的江水、绿色的浮苹、粉红

色的蓼花等不同色彩的景物,并巧妙地调和在一起,把秋色映衬得异常绮丽、多姿多彩。

162.夜 雪

1.卖炭翁琵琶行2.最主要的手法是侧面烘托。以“衾枕冷”,烘托雪夜之寒;以“窗 户明”烘托出大雪已铺天盖地,到处是银白的世界;以“折竹声”,烘托大雪之厚重,以雪夜奇寒

烘托出作者心情之孤寒。这是从触觉、视角、听觉几个角度来描写夜雪的。 3.“时闻折竹 声”这一细节意蕴至少有三层:其一,“折竹”,侧面衬托出雪之大之重:其二,“夜深”而“时闻”,

衬托出冬夜的寂静;其三,又写出诗人彻夜未眠,这不只因为“衾枕冷”而已,同时也透露出诗人

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

163.邯郸冬至夜思家

1.“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此句妙在:抱膝孤坐的“影”陪伴抱 膝孤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表现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 2.曲笔他现手

法。作者通过一幅想象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

人。这种从对面落笔,不说自己想家,而说家人想念自己,更突出了自己的思家之情。

164.从军行

1.描写严酷的环境;抒写壮美的诗情。 2.裂/折用恶劣的环境映衬顶风冒严寒雪 里行军的戍边将士,表现一种壮怀激烈,昂扬向上的思想感情。 3.本诗兼有诗情画意之美,

莽莽大山,成行红旗,雪的白,旗的红,山的静,旗的动,展示出一幅壮美的风雪行军图。 4.(1)以环境的恶劣来反衬戍边将士无所畏惧的精神;(2)“红旗”与“天山雪”构成色彩上的 对比,表现征人的壮志与豪情。

165.武昌阻风

1.用正话反说,以乐写哀(或欲抑先扬)的艺术手法,表达了诗人满腹的乡思和愁绪。 2.此句中诗人将归家的愁思比作东去的流水,“满”字化抽象的情感为具体眼前之景,让读者

清楚地感受到诗人的那种浓郁的思家之意。 3.不相悖。一二句抒发的是诗人旅居他乡的 思归之情,三四句名义是去江边赏花看景,实际是为了排遣自己阻滞武昌所引起的乡思和愁 情。这样写更显构思精巧,以闲适写哀愁,含蓄委婉地表达诗人浓浓思乡之情。

166.塞下 曲

1.B[应为白天步调一致、奋勇征战的情状]2.三四两句使用了衬托手法。一曲《折杨 柳》尽管牵动着戍边将士对家乡的思念,对春色的渴望,然而这更有力地衬托出将士们仍守边

报国、忠勇杀敌的坚定信念。 3.尾联借用傅子介慷慨复仇的典故,表现诗人甘愿赴身疆场、

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这同时也是边塞将士们全力效国的豪迈誓言] 167.听蜀僧浚弹琴

1.“一挥手”用动作表现蜀僧弹琴的姿态、技艺;用“万壑松”比喻琴声的铿锵有力。 2.B[这里是用大自然宏伟的音响比喻琴声的极其铿锵有力的,没有拟人手法]3.一是运用 了俞伯牙和钟子期这一典故侧面烘托,二是从末两句描写听者专注的惑受上,侧面烘托出蜀 僧睿琴声的美妙和琴艺的不凡。 4.用典表明自己也是通晓音律之人,也期待着同样能得到

人生的知音;诗人在结尾以“碧山暮”、“秋云暗”一方面写出了听琴时时间不知不觉就过去了, 另一方面也抒发了自己知音难遇的愁情。

168.月 夜

1.(1)诗人所在长安月夜,诗中未着一字;(2)家室所在之郧州月夜,诗中拟想而写到的; (3)将来与家人团圆的月夜,诗中对之而寄托希望的。 2.一“湿”一“寒”表明妻子望月之久, 忆念之深,突出了妻子对丈夫的忧心忡忡、辛苦思念之情,实则更是表达了诗人对离乱中的妻

子家小的深切挂念。 3.(1)尾联“何时”写出茫然心情,与开头“今夜”相应;(2)“双照”由 “独看”托出,又不脱“月”字;(3)虚写他日月夜双照泪干,实际写此夜自己独望而泪不干。首 尾如此照应,可见构思之巧。 4.诗歌运用曲笔,明写妻子,暗写自己,借对方对自己的思念

来传达作者对妻子儿女的思念。思念之情,溢于言表。(或具体答:“独”字,是写妻,也是写自

己,写尽了孤独落寞的情景,此一曲;儿女年幼不懂得身陷长安贼手的父亲的安危,所以虽有儿

女在母亲身边,却不能排解妻子的忧愁,此二曲;一个“湿”字,一个“寒”字,表明月下久立,妻子

的千种关怀,万般怜爱,得到了充分体现,此三曲;何时才能夫妻团圆,又隐含了对国事的关心, 此四曲。] 169.书 愤

1.青年时期立志报国暮年时期壮志未酬2.C[“塞上长城”是陆游以典明志,非讽朝 廷。]3.(1)昔年之壮举与今日之衰颓的对比;(2)“塞上长城”之理想与“世事多艰”之现实 的对比;(3)诸葛亮之积极进取与南宋统治者之苟且偷安的对比。 4.这一联共由6个名词 所包蕴的意象组合:“楼船”、“铁马”是作战的主体,“夜雪”、“秋风”是描绘作战的背景,“瓜洲

渡”、“大散关”是点明作战的地点。这样对仗工整的名词排列,就形象地表现了当年宋朝的水

师和骑兵抗击金兵并取得胜利的伟大壮举。 5.诗人借颂扬古代名相敢于出师北伐,暗衬当

时朝廷畏金如虎,抗金无人。

170.江城子·密州出猎

1.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太守出猎的雄姿,二是太守出猎的场面,三是太守出猎的豪气。 2.随从出猎的武士个个戴着锦帽,穿着华贵的貂皮猎装,纵马驰骋,浩浩荡荡的队伍如同一阵

疾风骤雨,从地势平缓的山冈上席卷而过。 3.(1)以孙权自比,表现自己过人的胆略和勇 气,希望能像孙权一样建功立业。(2)以守疆卫边的魏尚自许,希望被朝廷起用,实现自己许

身报国的愿望。 4.出猎;前赴西北边陲,抗击西夏之敌,报效国家

第五篇:古诗鉴赏题思路与技巧

中考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

一、考点分析及应对措施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纵观各地中考试卷,古诗词鉴赏的考查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品味诗词凝练、含意丰富、耐人寻味的语言。

2、对名句的分析理解。

3、诗词节奏的划分。

4、把握诗词的基本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5、分析诗词的表达技巧。

6、诗词意境的理解和感悟。古诗词鉴赏这类题目一般所选材料来自唐宋名篇名家,由课内向课外发展。

复习策略

(一)、指导学生揣摩语言,理解作者“炼字”的技巧,尤其体味诗句中关键的动词、形容词,以及运用修辞方法的字句。

(二)、学一首诗,一定要学生明白诗歌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我们可以先让学生审视题目,诗题是诗的“眼睛”分析诗题、是准确把握主旨的有效方法之一,透过诗题,我们可以知道作品的内容是写景诗、怀古诗、咏物诗,还是送别诗、咏史诗、叙事诗。从而大致推断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可以抓住诗中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关键词语或句子来体味作者情感,另外也可以结合诗歌意象体会作者感情。一般情况下“景乐则情乐”“景哀则情哀”如,“枯藤老树昏鸦”读出的就是凄凉,“好雨知时节,当春及发生”读出的则是喜悦。

(三)、弄清诗歌创作采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诗歌的表达技巧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对比、衬托、烘托、渲染、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借古讽今、动静结合、引用典故等。了解这些手法便可在鉴赏时得心应手。

(四)、答题时一定要看清题目要求,是分析意象、内容,还是语言、表达技巧,让回答什么答什么。

(五)、掌握必要的鉴赏术语:如

抒情方式: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风格流派:如李白的飘逸洒脱,杜甫的沉郁顿挫,苏轼的旷达豪放,柳永的柔美婉丽等。

评价主旨:言近旨远,言简意丰、意在言外、深化主旨、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表现手法:卒章显志、画龙点睛、托物言志、象征、寄寓、寄托、侧面描写等。

语言特点:勾勒、浓墨重彩、惟妙惟肖、诗情画意、朗朗上口、富有哲理、淋漓尽致。

语言风格:行云流水、自然流畅、形神兼备、简洁、洗练、浅显、明白如话、平淡无奇、质朴、清新、淡雅、沉郁顿挫、苍凉、低沉、苍劲、舒缓、雄健、深厚。

恰当运用鉴赏术语,使表达更准确,更符合鉴赏诗歌的要求,提高答题质量。

古诗词鉴赏能力的提高绝非朝夕之功,必须在提高兴趣的基础上反复涵咏、咀嚼体味、品味语言、分析形象,把握主题;必须弄清与诗词有关的一些术语,必须反复历练,准确简洁地答题,规范答题语言,就会有较大的收获。

二、关于诗词鉴赏

(一)、套公式10个字:修辞、内容、特点、效果、情感 总答题模式为:“该句运用~~~的手法(修辞),将~~~~~的~~~~~(内容),生动形象的(特点),描绘了一副~~~~~~~的形象或画面(效果),表达了诗人~~~~~~~的情感(情感)。 具体说来: 1修辞:比如修辞就有8种,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 你要找准,没找准后面也难得得分,实在找不到就说“融情于景”“情景交融”,什么虚实动静也比较常考。 2内容:所谓内容就是把该句用信达雅的句子翻译一遍~ 3再说特点——一般就是生动形象的,含蓄委婉的等等几个概括的词

1 2 4效果:通常就是描绘了怎样怎样的画面,烘托了~~~~~氛围等 5情感: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二)、根据所学诗歌的内容与题材归类:a怀古诗 。此类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结合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如杜牧的《赤壁》b送别诗。 这类诗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此一吐胸中激愤或表明心态,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c行旅诗。此类诗多抒发久宦在外或长期漂泊或久戍边关而引起的思乡怀人之情。d闺怨诗。 这类诗重在抒发女子对在外丈夫的思念。如《望江南》。e战争诗(边塞诗)。这类诗表达的是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山河沦丧的痛苦,久居边关的乡愁;生活的艰辛和征战的惨烈;报国无门的怨愤和归家无望的哀痛。如《渔家傲》。 f写景咏物诗。这类诗或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或钟情山水,厌弃官场;或描绘山川,热爱河山。

感悟诗歌要求掌握常用的抒情方法和表现手法,注意积累一些相关的名词术语。如:寓情于景,寓理于景,借景抒情,虚实结合,以声衬静,化静为动,直抒胸臆等。

(三)、品诗。品关键词句,可以从画面、形象、思想感情、哲理和语言表达、锤炼词句、修辞等方面进行品析。

(四)、平时学生要多读多理解性地背诵,并运用到写作中去,既提高了对诗歌的理解运用,又提高了写作能力。

三诗词中常见思想情感的技巧点拨

概括全诗或诗句内容,对诗歌要表达的情感、志向、观点、哲理等主旨进行揭示。

解答这类题目时,分清体裁、题材和表达方式后,就可以按照相对固定的语言格式概括其内容。如:①叙事诗的内容主旨:这首诗叙述了„„,塑造了„„,反映了„„的社会现实。②抒情言志诗的主旨:这首诗通过对„„的叙述描写,抒发了„„的情感。③哲理诗的内容主旨:这首诗通过对„„的叙述描写,揭示了„„的哲理。不仅概括的形式相对固定,而且不同题材的诗歌表达的情感、主旨也相对固定,只是叙写的具体内容不同而已。

四.诗词曲常见意象

花、鸟、虫、鱼、山、川、草、木等无不可以写入诗歌寄寓一定的象征意义。

①菊花——坚贞高洁的品质。

②松——坚贞高洁

③梅花——傲霜斗雪,不怕打击挫折,纯净洁白。

④莲——表达爱情或高洁志趣。

⑤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

⑥杜鹃鸟——凄凉哀伤的象征。

⑦鹧鸪鸟——离愁别绪。

2 3

⑧鸿雁——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⑨柳——于留谐音,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

⑩明月——寄托相思。

古诗词曲中的常用意象还很多,要在阅读鉴赏中逐渐积累这些表意抒情的符号

技巧点拨

解答信息提取题目,遵循以下四步:1.读懂提干,明确要求。2.读懂文本,包括题目、诗前小序、相关注解3.准确筛选4.准确表述{要顾及诗歌的体裁、题材、情感和主旨}

五.歌鉴赏的基本流程

第一步:明确作者和背景资料。这样可以确保鉴赏不盲目,但中考阅读的诗歌大多与作者背景没有密切的关系,除非有相应的注解,否则,可以忽略。

第二步:读懂全诗,整体感知,明确题材、体裁、写作目的,得到粗略的印象,这一步也是鉴赏成功的关键,要明确体裁,可以关注标题,如题目中有赠、送、别等字眼,一般为送别诗;如题目中有登、题、咏等字眼,也可能是山水诗或怀古诗,如次等等,当然判定的最终依据是诗的内容。然后感知诗歌描绘的是什么景象,明确意向、意境的内容和特征,明确诗人要表达的是什么情感、志向或诗句中的关键字眼,要善于发现诗眼。

第三步:分析诗歌是否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等表现手法,其关键是理清内容与情感哲理的关系,分清是直接表达还是间接表达,看意向有无明显的对比,有无古今、动静或虚实的变化等等。

第四步:赏析语言,反观全诗。看那些词语使用比较精妙传神,一般要多注意动词、形容词,注意描绘色彩或情感的词语,看看有无叠词或连绵词,进而品析诗句中的修辞格,可以尝试从表意、结构和音韵三个方面分析某些词语或修辞格的表达效果。

六、课外古诗词阅读赏析专题训练 举例分析:

一、十五夜望月

【王健】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这首诗前两句写景,你能看出当时诗人的形象和心境是怎样的? (当时诗人孤独难眠,久久地望月苦思;心境凄凉。)

2、诗评家认为此诗之妙妙在后两句,请简要分析。

(诗人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的范围,境界高远。明明是自己怀人,偏说“秋思落谁家”。表现手法含蓄、委婉。)

二、夜雨寄北

【李商隐】

3 4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秋”字在诗中除交代季节外,还起到什么作用? (烘托人物的心情。)

2、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诗人今夜的心境。 (面对残烛,夜深不眠。在巴山夜雨中展读亲友询问归期的来信,心中充满归期无期的孤寂。)

七、实战演练: 1.山中留客(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阴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1) 首句“山光物态弄春晖”用一“弄”字,有何表达作用?

(1)

三、四句说“纵使晴阴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为什么会“沾衣”?诗人如此写有何意义?

八、中考语文课外古诗词阅读鉴赏

1.山中留客(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纵使晴阴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1)首句“山光物态弄春晖”用一“弄”字,有何表达作用?

(2)

三、四句说“纵使晴阴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为什么会“沾衣”?诗人如此写有何意义?

2.浪淘沙?怀旧 (李煜)

帘外雨潺潺, 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 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 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 天上人间。

(1)词的上片和下片分别写了什么?

(2) “天上人间”一句流露了词人怎样的心境?

3.梅花绝句 (陆游)

4 5 低空银一钩,糁野玉三尺。 愁绝水边花,无人问消息。

(1)前两句为梅花的出现展示了一个怎样的背景?

(2)你对诗中的梅花形象怎样理解?

4.雪中偶题(郑谷)

乱飘僧舍茶烟湿,密洒歌楼酒力微。

江上晚来堪画处,渔人披得一蓑归。

(1)这首咏雪诗在景物的选择上有什么特点?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对这首诗宋人有不同评价,有人说它“奇绝”,也有人说它“浅俗”,你怎么看待?

5.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年。

(1)诗的前两句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何特点?

(2)“山青花欲燃”一句中“欲”字用得十分传神,请简要赏析。

6.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 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 一山放过一山拦。

(1)末句的“放过”和“拦”用得精彩,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2)本诗表达了怎样的人生哲理?是怎样来表现这个深刻哲理的?

5 6 7.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诗中“僵”与“孤”,写出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处境?它们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8.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1)前两句中的“外”、“断”、“复”从哪三个角度写作者贬居之苦,有什么表达作用?

(2)一般人是“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但本诗的后两句不同,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心理?简要分析。

9.闺怨 (沈如筠)

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

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

(1)诗中“孤”字含义丰厚,请做简要分析。

(2)这首诗通过主人公思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递进表达的?简要回答。

10.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这首诗以谁的口吻,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6 7

(2)情景交融是古诗词写作上的特色。请联系诗中“春江正渺茫”作简要分析。

11.除夜作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1)首句作者怎样用“寒”“孤”两字,营造出与除夕欢乐团圆夜截然不同的意境?

(2)“故乡今夜思千里”一句,言“故乡的人今夜一定在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我”,这样的表达有什么独特作用?简要分析。

12.从军行(王昌龄 )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土谷浑。

(1)诗的前两句用“日色昏”和“红旗”构成了怎样的一幅边塞军旅图?简要分析。

(2)作为边塞诗,本诗洋溢着怎样的感情基调?为什么?简要回答。

13.雨晴(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1)本诗前两句用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后两句写得饶有趣味,请作具体赏析。

14.夏意 (苏舜钦)

7 8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荫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1)本诗一反盛夏炎炎的立意,表现了怎样的“夏意”?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2)衬托是古诗创作中常用的手法,请举诗中的一例进行赏析。

15.新晴 (刘攽)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1)第二句中“无人”两字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本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具体赏析其艺术效果。

16.东栏梨花 (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1)前两句写春末夏初景物特点,请具体赏析。

(2)本诗的诗眼是哪个词?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7.秋江 (道潜)

赤叶枫林落酒旗,白沙洲渚阳已微。

数声柔橹苍茫外,何处江村人夜归。

(1)前两句诗充满画意,很有色彩感,请简要分析。

(2)试从“实”与“虚”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8 9

18.江南春(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⑪ 合诗题,展开合理想像,用优美流畅的语言,把诗前两句所呈现的画面具体描述出来。

⑫ 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9.鹧鸪天(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1)这首词的内容与《西江月?明有别枝惊鹊》相同,都是描写_________________ 。

(2)词的上片在描写春天的景象里,有哪几个词用得非常传神?

(3)“春在溪头荠菜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0.题奉晚(周敦颐)

花落柴门拾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

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

(1)这首诗中哪一句话交代了诗人观景的立足点?

(2)诗人描写昏鸦时为什么用“点”而不用“只”?说说你的理解。

21.早梅(张谓)

9 10

一树寒棒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1)自古诗人以梅花入诗者不乏佳篇,有人咏梅的风姿,有人颂梅的神韵,本诗则侧重写梅的什么特点?从哪句诗可以看出来?

(2)本诗主要表现了梅花怎样的品质?

22.七步诗(曹植)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 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1)这首诗用豆和豆秸比喻什么?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反映了什么?

九、中考语文课外古诗词阅读鉴赏答案

1.(1)答: “弄”字赋予山光物态以胜人,显示蓬勃生机, “山光物态”在春晖沐浴下争妍斗艳,足以景色迷人和诱人,意在留客.

(2)答:之所以会“沾衣”是因为深山中空气新鲜、湿润.“以景诱人”的留客方法,正是诗人高人一筹之处.

2.(1)答:上片写春寒愁感.下片写家国恨情.

(2)答:流露了词人内心世界生与死的矛盾,是绝望者的希望. 3.(1)答:空旷、寂寥、清冷、洁净.

(2)答:高洁而寂寞,无人问津,是罢官而不得起用的陆游自身的写照.

4.(1)答:选择景物很有典型性.诗人选择了“僧舍飘雪”“歌楼密洒”“渔人晚归”三个经典场景.既突出表现了下雪的景色,更表现了雪景之中不同人物的不同生活.

(2)提示: 这是开放题,可任选一个角度回答.如:“浅俗”体现在语言,全诗语言通俗,明白如话;“奇绝”体现在写景,选材有特色、有深意,特别是“渔人披得一蓑归”这一景象描绘富有 10 11 诗情画意,也表现了诗人对渔人的崇敬之情. 5.(1)答:景物:江、鸟、山、花. 特点:碧绿、洁白、青葱、火红。

(2)答: “欲”字妙在用拟人手法赋予花朵以动态,摇曳多姿.

6.(1)答:这两个词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了山山相连的特点,写得生动,富有情趣。

(2)答:人生哲理——人生就是这样:一个问题解决了,又一个问题出现在眼前,周而复始,永无止境。用“行山路”这个意象来隐喻“人生充满矛盾”的这一哲理. 7.(1)答:“僵”、“孤”意为卧病在床,孤苦无助,其作用是以“僵卧孤村”来反衬“不自哀”,更显其志坚定不移.

(2)答:表达了作者要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

8.(1)答:从空间的隔离,联络的断绝,时间的久远三个角度来写,强化和加深了作者贬居期间的孤苦情绪.

(2)答:表达作者因等待团聚过久,在团聚即将来临之际,突发不祥之感,深怕出现意外而团聚不得的复杂心理。

9.(1)答:既写月影的孤单,也写出了思妇的孤苦心理

(2)答:表达了她对征戍南疆的丈夫的深切怀念。先托鸿雁为信使;再寄希望借助梦境团聚;最后只好变成月光洒泻亲人的身上。

10.(1)答:以送者对行人的口吻,表达了作者与友人离别时,怅然凄苦的思想感情。

(2)答:“春江正渺茫”写春江烟云迷漫,辽远而又含混,一如离人迷茫无奈的心绪,景中有情,情在景中,情景交融。

11.(1)答:作者通过除夕夜在冰冷的旅馆里,青灯寒光如豆,诗人影只孤孑,营造出一种孤寂清冷凄然的意境。

(2)答:不直写自己思念故乡,却言故乡思我,能把思乡之情表达得更婉曲含蓄。

12.(1)答:“日色昏”极言大漠风沙遮天蔽日,也烘托了军事形势的紧张;“红旗”即写色彩的明丽,也写军队的强劲凌厉.由此构成了一幅在大漠苍苍、天昏地暗之中,一支大军半卷红旗,卷尘挟风,奋勇挺进的画面。

(2)答:因为军队主动骁勇,战事大捷喜人,所以整诗洋溢着轻快振奋的感情基调。

13.(1)答:对比。用“雨前”所见和“雨后”情景两相对比,表现了作者面对满园落红残春油然而生的叹惜之情。

(2)蜜蜂、蝴蝶见此残景,也大失所望,纷纷绕墙而去,它们相信春色正在邻家院子呢,这也让作者也不由地怀疑“春色在邻家”.作者把原无理性的蜂蝶赋予“人”的智慧,把蜂蝶追逐春色的神态、心理写得活灵活现,妙趣横生。

14.(1)答:表现了凉爽、清幽、宁谧的“夏意”.主要通过小院的深幽,竹席的凉爽,正午树阴满地,诗人安然入睡,时有流莺清韵传来,来构成一个别于炎夏的夏意意境。

(2)示例:用榴花明丽,红艳如火与庭院绿树,清荫遍地相映衬,既在色彩上红绿相缀,又在光线上明暗相映,能给人流丽而清邃的感觉.用末句“流莺时一声”来衬托前三句所营造的宁谧幽静之境,以有声衬无声;也以动衬静,以莺之流飞,让整个画面陡然灵动丰满起来。

15.(1)答:既写出了作者在久雨新晴后,面对青苔满地、绿树浓郁,却无人共享、共语的遗憾心情;也为下联“唯有南风旧相识”铺垫,为上下联之间的枢纽之词。

(2)答:三四句以“南风”为主角,用拟人的手法把这位“旧相识”写得趣味盎然.“偷”显示“南风”的诙谐,似有意与老朋友开玩笑;“开”“翻”写与老朋友的熟识程度,其关切之情可见.可以想象在“无人”的情况下,“南风”将带给作者多少安慰。

16.(1)答:第一句从颜色的角度写,用“淡白”“深青”写梨花

11 12 和柳叶,言梨花已盛开,柳已老;第二句从形状角度写,以柳絮纷飞,梨花满城,言春已去,夏将至;两句之间,以“柳絮飞”呼应“柳深青”,以“花满城”呼应“梨花淡白”,极精工,以此简洁地写出了春末夏初的景物特点。

(2)答:惆怅。作者由花开花谢,春光易逝,想到人生短暂,年华似水,发出“人生看得几清明”的感慨。“惆怅”一词包含了作者对生命短促的感慨和无奈的思想感情。

17.(1)答:第一句将耀眼红枫与青白酒旗相缀,第二句将白沙洲渚与微红夕照相映,而两句之间用火焰般的枫林秋色与绚丽的夕照晚霞相映衬:满天满树的红色,真是绚烂之极,好一幅色彩浓丽、美不胜收的画面。

(2)答:前三句为“实”写,末句为“虚”写。前两句从视觉角度写绚烂的秋江暮景;第三句从听觉角度写苍茫中的柔橹声声,以上三句似画境,胜乐声,但句句写“实”。结句冷然一问,却是凭空想象,是虚笔,但从景联想到人,由实而虚,却使意境更悠远空灵。

18.(1)答: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

(2)答: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或答“表达了诗人对风景依旧,物是人非的感慨。”)

19.(1)农村(田园、乡村)风光

(2)破、鸣、点。

(3)答: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欣赏、流连之情。

20.(1)吟余小立闲干外。

(2)答:因为诗人写的是晚景,天色昏暗,加上距离较远,望过去,昏鸦自然更像“点”,用“点”比用“只”更形矣。

21.(1)答:开放之“早”;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2)答:表现其凌寒独开的精神品质。

22.(1)答:比喻同胞兄弟.

(2)答: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悲愤.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互相排挤、互相斗争的内幕。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公司卫生处罚通报下一篇:观书有感教学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