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焦虑抑郁的效果研究

2022-09-12

糖尿病作为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 长期患有糖尿病患者后期会导致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与功能障碍[1,2]。 疾病的困扰容易导致患者出现心理上的负担,引发焦虑抑郁的出现[3]。 特别是患有糖尿病的患者其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的出现明显高于普通人群。 焦虑抑郁的出现会导致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胰高血糖素升高,胰岛素敏感性下降,从而诱发体内胰岛素抵抗,不利于患者的血糖控制。 因此,此次研究中针对糖尿病患者采用护理干预的护理模式,探究其使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月该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100例,纳入标准:1均符合临床中糖尿病的诊断标准[4];2患者依从性良好,能够较好配合医护人员完成相关治疗与护理工作;3患者监护人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100例患者均排除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等器官功能障碍性疾病[5];2排除恶性肿瘤、各种精神病患者。 所有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 实验组50例,男性30例,女性20例,年龄在52~76岁之间,平均年龄(62.3±1.92)岁。病程在2~ 8年之间,平均病程5.96年。 对照组50例,男性32例, 女性18例,年龄45~80岁之间,平均年龄(51.9±1.21) 岁。病程在1~10年之间,平均病程6.06年。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包括监测患者生命体征, 进行日常护理。

实验组采用护理干预模式:1在患者入院之后,护理人员需要及时向患者以及患者家属宣传疾病的相关知识以及注意要点,纠正患者与患者家属存在的错误观点,确保患者与患者家属有一个正确认知。 2护理人员需要提供给患者一个良好的病房环境,让患者在安静、 舒适的病房环境中得到休养,并根据病情采用相对应的体位。 嘱咐患者尽量放松身心,对患者进行全身的肌肉放松训练[6]。 同时有效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保持每次肌肉训练与深呼吸在15 min左右,3次/d。另外,护理人员可以可以利用音乐来进一步放松患者紧张心理,促进患者内啡肽的分泌,降低患者的焦虑与抑郁,让患者产生愉悦感。 护理人员可以鼓励患者根据自身的喜好特点进行培养,保持身心放松。 3加强心理疏导:护理人员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需要加强与患者的沟通, 采用和蔼、放松的语气,给予患者充分的理解与关心,在构建一个和谐的护患关系的基础上得到患者的信任。 利用这种信任,让患者敞开心扉,鼓励患者将内心的焦虑等不良情绪发泄出来,护理人员需要耐心倾听患者的疑惑,在了解患者出现了哪一方面的心理问题之后充分将患者解释合理饮食、遵医嘱用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一个积极心态对病情有良好作用。 护理人员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让患者多向周边朋友和家属倾诉, 同时指导患者对不良情绪进行积极调调节。 4帮助患者适当进行运动,运动不仅能够有助于患者恢复,对患者纠正不良心态也有积极意义。 护理人员可以指导患者在每天的饮食之后适当进行运动, 散步的同时深呼吸,改善患者焦虑心理[7]。 5进行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 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需要适当进行健康知识的宣传工作,让患者对糖尿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以及积极配合治疗的重要性。 针对可能不太配合的患者需要耐心向患者解释,同时护理人员需要让患者对可能出现的一些不良反应有一个良好心态。 6加强患者的自我护理。 护理人员需要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将健康教育渗透进去,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指导,让患者树立正确的观念,保证患者具有一个良好的治疗信心。 7适当对患者进行药物干预:如果患者在上述治疗效果之下仍然因焦虑抑郁出现失眠等,可在遵医嘱的情况下适当服用苯二氮类药物[8]。

1.3疗效评价标准

采用医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进行分析,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满意率=非常满意+满意。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在护理前后焦虑抑郁的程度变化。 使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对比分析,标准为SAS≥50分,SDS≥53分,为阳性。 分析干预前、干预后3个月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

1.4统计方法

应用SPSS l6.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数据对比采取 χ2校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

实验组40例非常满意,8例满意,基本满意2例,总满意率96%。 相对对照组满意率64%较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比较两组护理干预前后SAS、SDS评分

实验组患者干预前SAS、SDS评分较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干预后实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2。

2.3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空腹血糖水平与餐后2 h血糖血糖水平

实验组和对照组护理前患者空腹血糖值同餐后2 h血糖值无显著差异,护理后,实验组患者空腹血糖为(6.39± 1.23) mmol/L, 低于对照组(9.31 ±1.25)mmol/L, 实验组血糖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3讨论

糖尿病病程长,其作为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需要长期服用药物,严重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与精神状态[9,10]。 本次研究中,采用护理干预手段加强对患者的护理,从最初的入院指导、环境护理、心理疏导、运动指导、宣传教育、自我护理以及药物干预多个方面做到对患者的护理干预,让患者在充分了解糖尿病的同时建立一个对糖尿病的正确认识,从良好的环境以及护理人员的心理疏导逐渐打开患者心理,让护理人员能够进一步了解患者心理状态,通过适当的运动锻炼、音乐疗法逐渐放松患者心理。 利用SAS与SDS对患者进行心理评估, 充分掌握患者心理状态,有利于护理人员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

此次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护理满意度96.0%明显高于对照组64.0%,实验组SAS与SDS护理后评分(37.03±5.35)、(34.25±9.03)明显低于对照组(42.16±7.03) (47.95±10.96),实验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护理后(6.39±1.23)、(11.59±1.32)明显低于对照组(9.31±1.25)、 (14.20±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采用护理干预的护理模式能够有效提高护理效果,促进护患关系,对改善患者焦虑抑郁,改善血糖水平具有积极作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研究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焦虑抑郁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月该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实验组采用护理干预模式,比较两组改善患者焦虑抑郁、护理满意度、患者血糖水平情况。结果 实验组护理满意度96.0%明显高于对照组64.0%,实验组SAS与SDS护理后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实验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护理干预的护理模式能够有效提高护理效果,促进护患关系,对改善患者焦虑抑郁,改善血糖水平具有积极作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护理干预,糖尿病患者,焦虑抑郁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三化育人”机制背景下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专业认同感的构建研究——以S校为例下一篇:动物疫病流行趋势出入境动物检疫对策

热门文章

护理干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