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保险学教学创新论文

2022-04-23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我国保险学教学创新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中央财经大学通过建立财经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和开辟本科教学创新实验区,在财经创新人才的培养理念、培养手段、培养模式、教学体系、教学管理机制等层面进行了一系列创新,探索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念和思路。

我国保险学教学创新论文 篇1: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思考

摘 要:以地方普通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结合西安财经学院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从校内实验教学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探讨了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的措施。

关键词:应用型创新人才;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西安财经学院是一所国家统计局与陕西省政府共建的教学型大学,西安财经学院经济学院现有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贸易经济、金融学、投资学、保险学、财政学、税收学八个本科专业。近年来我们紧紧围绕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努力探索、不断创新,形成了具有较高水平的实践教学体系,建成了能满足多类型实验教学的“贸易与经济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同中国人寿保险股份公司西安分公司合作建有国家级“大学生校外经济学实践教育基地”,通过教学改革为培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背景和总体情况

我校过去执行的培养方案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对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训练和培养不足,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存在着脱节,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加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就业率,近年来学校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在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类型上提出:“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的精神,结合我校办学历史和地方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确定了“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为此,经济学院积极推进实践教学改革,深刻认识到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不仅在于向学生传授实验知识,验证理论,培养实践技能,更重要的是体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教学中树立以学生能力培养和创新精神为核心的实践教学理念,提出以实验教学为突破口,强化实践教学,推进教学改革步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为强化和规范实验教学,我们制定了实验实训教学“四个落实、两个加强”的工作原则,所谓“四个落实”就是实验实训课程教师落实、实验实训课程建设计划落实、实验实训教学大纲、教学指导书等教学性文件执行的落实、实验实训教学环节和教师考核的落实;“两个加强”就是实验实训教学经费得到加强、实验实训教师和实训中心的工作责任得到加强。在2010年聘期开始时设置了实验实训教学工作岗位,公布了岗位职责和要求,遴选聘任了8名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水平较高的教师到实验实训教学岗位。组织教师编写了国际贸易实务、证券投资分析、财税信息化管理、经济学实验等课程的实验实训教学大纲和指导书,添置了8套实验教学软件,开出了新修专业培养方案中列出的8门独立实验实训课,24门课内实验实训课程和其所包含的验证性、设计性、综合性和创新性的97个实验实训项目。通过实验课程建设进一步清晰了实验实训教学的内容体系,强化了实验实训教学的管理,一系列教学文件的制定规范了实验实训课程的过程和环节,保证了实验实训的教学质量。同时,我们加强和创新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以建立校外示范实习基地为重点,积极加强校企合作,不断探索新形势下围绕学生应用能力提高的校企合作模式。

二、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重视理论知识传授的课堂教学,轻视应用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

我校《2009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有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表述为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可从实际执行来看,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在教学中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视课堂教学忽视实验实践技能训练的倾向。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环节具体为军训、社会调查、实验、实训、专业实习、学年论文、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环节,除军训和学年论文、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有严格的学分要求外,其余实验实训教学环节的教学内容和学时相对不足,这种实践教学体系因教学内容和学时的低要求,就不能保证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的训练,达不到人才培养目标对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

2.实验教学学时少,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得不到应有的训练

执行的《2009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涉及课内实验教学和独立实验教学的课程和课时相对较少,如在国际贸易专业的2280学时中,只有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单证实务和商务谈判课程有实验学时,总计为50学时,占总学时的2.2%,金融学专业只开设了证券投资分析实训和银行业务分析实训两门独立实训课程,课时均为36学时,约占总课时的3.6%。经济学专业只有18学时的经济学实验课程,财政学专业和税务专业只开设了一门课时为18课时的财税信息化管理独立实验课程,政府预算与预算会计课程两门课程各开设了8学时的课内实验课,相比于其他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同类院校,我们的实验课时少,较少的实验教学课时难以保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知识讲解验证和专业技能训练。

3.落实实习单位困难,高质量的校外实习基地少

过去我校依托行业办学,学生实习安排相对容易,随着我国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新形势下无论是行业还是企业均无协助学校培养人才的义务,加之接收实习生势必会对实习单位的工作秩序造成影响,尤其是金融和贸易类企业从市场竞争和保守商业秘密的因素考虑,一般都不愿接纳学生实习。安排众多的学生实习,并保证实习质量就成为我们教学中的一大困扰,加之受实习经费短缺的制约,我们对学生毕业实习采取了实习基地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统一管理的两种实习形式和管理办法。从实习效果来看,集中实习的学生由于实习单位的纪律约束和指导教师的指导,学生普遍都能通过实习增强对所学专业理论的认知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实习效果明显,但采取分散实习的学生,学校指派的实习指导教师很难监控学生的实习状况,往往是学生利用实习时间在外打工,一些学生的实习和其专业结合的契合度较低,学生的实习效果很难保证。

4.实践教学效果监控评价体系不健全,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难评估

与理论教学相比,实践教学的评价体系基本参照理论教学体系进行评价,独立的具有符合实践教学特点的对实践教学全过程的评价体系不健全,两种不同侧重点的教学内容及其过程采用相似的评价体系,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难以对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做出有效的监控和评价。

三、完善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建议

1.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强化实践教学对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作用

现阶段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上已形成共识,就是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经济学院的7个专业均为应用经济学专业,我们在专业人才的培养上强调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重点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对现实经济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我们在制定《2013培养方案》时,加大了实践教学环节,增加了相应的学分和学时要求,各专业除增设1~2门独立实训课程外,凡涉及实务性的课程原则上均要求有课内实验实训内容。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应用能力。

2.加强实验平台建设,整合实验教学资源,强化学生实践能力训练

随着对实验教学重要性认识的提高,我们对国际贸易、证券与投资和财税信息化管理三个实验室进行整合,发挥资源共享优势,组建了“贸易与经济实验教学中心”,加快实验室硬件建设,增加相应的实验仪器设备,为跨专业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的开设提供硬件支持,添置相应的实验教学软件,利用教学软件通过模拟实训提高学习效果。通过校内实验实训解决了外贸公司因场地和保守商业秘密等原因而不愿接收实习学生的矛盾,同时也满足了贸易类的相关课程课内的有关演示性、验证性实验教学内容的教学要求。通过实验平台建设模拟仿真的实验教学环境,有效地训练和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分析能力和专业技能。通过对实验室的规范建设,“贸易与经济实验教学中心”于2011年成功获批为陕西省“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3.努力建设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是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关键所在,几年来我们将师资队伍建设放在了重要地位,有计划地派出教师到具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院校学习培训,鼓励教师在“干中学”,摸索好的实验教学方法,在教学管理上我们也不断改进教务教学管理方法,统筹调配授课时间,不仅有助于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主动地去认识分析国内外宏观经济运行现状和企业经营状况,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效果显著提高。同时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以实验实训教师为骨干的指导教师带领学生竞赛团队在大学生“挑战杯”“博学杯”等相关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四、加强校企合作,创建示范性校外实习基地,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校外实习基地是实现实践性教学的重要基础条件,相对于校内仿真实践教学,其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为紧密,也是安排落实各专业现场实习和毕业顶岗实习场所的保障,同时也为学生毕业后在相关企业的就业创造条件。在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上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加强行业联系,聘请业务精英参与教学活动,创建院级示范性实习基地

根据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要求,我们提出了以院级示范性实习基地建设为重点,强化校外实践教学,主动加强与社会行业的紧密联系,有选择地遴选了企业规模大、经营管理好、长期以来在安排学生实习上有保障、实习效果好的企业作为实习示范基地,组织学生去企业实习,同时聘请了既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又具有深厚理论功底的高水平专业人士来做我院的实践教学兼职教师,目前经济学院共聘请了来自政府机关、金融机构、税务、贸易公司等企事业单位16位业务骨干担任实践教学兼职教师。三年来这些兼职教师来我院做报告30余场,讲授实际业务课程3门。实践证明外聘实践教学兼职教师对加强校企合作、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加强校企合作,积极探索以就业为导向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从2009年开始,经济学院同中国人寿保险公司西安分公司签订了校企合作“2+1+1”人才培养和实习基地建设协议,在人才培养上依托保险公司平台,搭建紧密型的实习基地和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即在前2年学生完成大多数基础课程和部分专业课学习后,第3和第4学年由学院和保险公司共同承担相关保险实务课程的教学和实习任务,企业在教学和毕业实习指导过程中发现和选留优秀学生,为企业储备人才。从2012年至今有300余名学生在中国人寿西安分公司参加暑期实践和毕业实习,其中有22人因其在实习期间业绩优异被保险公司留用签订了就业协议。2012年3月经济学院与陕西长安期货经纪有限公司开展校企合作办学项目,在金融专业设立了“长安期货班”和“长安期货奖学金”,由期货公司承担期货方向的相关实务课程的教学活动,安排学生实习,择优选用毕业学生。基于就业的实习基地建设和校企合作办学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既是衔接就业的重要尝试,也是培养实际工作能力,缩短大学学习和就业上岗培训的有效举措,更是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有效保障。

总之,建设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就是要顺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构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完善实验教学内容与手段,强化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不断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多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使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得以有效提高,进而达到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服务社会的人才培养目的。

参考文献:

杨晋,陈圣飞.经管类学科实验教学体系建设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03):156-15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陕西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1BY49)。

作者简介:苏永乐,1961年10月出生,男,陕西乾县人,教授,西安财经学院经济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国民经济、产业经济。

编辑 鲁翠红

作者:苏永乐

我国保险学教学创新论文 篇2:

建立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开辟创新实验区 培养财经创新人才

摘要:中央财经大学通过建立财经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和开辟本科教学创新实验区,在财经创新人才的培养理念、培养手段、培养模式、教学体系、教学管理机制等层面进行了一系列创新,探索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念和思路。

关键词:本科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理念;途经;方法

一、财经创新人才培养的机制、方法与手段的探索

为了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对本科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本科生的研究能力与人才培养质量,我校于2002年启动本科生创新教育计划,制定了《中央财经大学关于推进本科生创新教育的决定》和《中央财经大学本科生科研创新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通过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立创新创业教育专项基金、搭建本科生科研创新平台、打造创新创业教育项目、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激励机制,初步构建了富有中财特色的本科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1.以课堂教学为基础,开设讲座性、研究性课程

我校把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与课程体系和课堂教学改革结合起来,在教学计划中根据各专业特点开设具有创新教育特色的课程。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开设课程讲座,邀请权威人士用4~6个课时来介绍学科、行业发展最新成果,把教师课堂讲授和专家讲座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了解前沿与现实,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003年起,学校开设了具有创新教育特色的“新视野与健康成才”专题系列课程讲座43门,5489名本科生参加,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学术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积极倡导研究型学习。学校各教学单位组织教师专门研究创新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创新教育的要求,科研介入教学,学术介入培养,积极引导本科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开展科研创新活动。2006年开始,由我校中国企来研究中心刘姝威研究员开设了面向全校本科生的研究性学习课程“模拟投资银行”,每学期有400名以上的本科生选修该课程,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自由组成团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选课题,合作开展研究,在9周时间内,每个团队完成1篇研究报告。通过项目研究,涌现出大批优秀学习科研成果。

2.以实践教育为重点,打造科研创新品牌项目

为加强对本科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设立了中央财经大学本科生科研创新专项资金,用于资助本科生课题立项和科学研究。为此,学校成立本科生科研创新专项资金管理委员会,制定了《中央财经大学本科生科研创新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相关制度文件,引导和支持本科生进行探索性学习与研究,为我校本科生进行学术科研创新活动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几年来,在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广大学生的热情参与下,我校本科生科研创新体系初步建立,学生科研创新项目的数量和水平不断提高,已经结出了丰硕的果实。自2003年起,每年投入20万专项资金,资助大二、大三本科生科研项目526项,吸引了3344名学生参加到本科生科研创新计划中来,覆盖率达到30%,并对其中139个优秀项目进行了奖励,极大地调动了本科生参与科研的热情,效果非常显著,大批学生科研骨干和科研成果雨后春笋般涌现。

3.以制度化建设为保障,推出创新学分申报制度

为加强对学生参与创新实践教育活动的引导,学校一方面实施本科生创新学分申报制度,奖励在学术科研和创业实践领域取得突出成绩的学生。另一方面,组建本科生创新性实验工作团队,以活动为载体,每年举办本科生学术论文大赛和创业方案设计大赛,极大地调动了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如会计学院举办的“海问杯”论文大赛和“天勤杯”论文大赛已经成为学校内的一项知名学术赛事。每届论文大赛都会吸引众多的学生参赛,论文质量也不断提高。几年来,本科生公开发表论文300余篇,全校共有77名学生获得了131个创新学分。50余名学生在国外学术会议上发表演讲。会计学院8名本科生撰写的4篇学术论文,分别入选2006年和2007年中国会计学年会,其中有一位同学还在大会上进行主题演讲,这是中国会计学会学术年会有史以来首次有本科生进行主题演讲;经济学院有一位本科生的论文入选第7届中国经济学年会,并应邀参加大会;信息学院2002级的一位本科生撰写的论文被2005年“圣加仑国际经济管理研讨论坛”选中,并在会上宣读;保险学院2004级也有一位本科生撰写的论文入选2007年度亚洲及太平洋地区风险管理与保险年会,受邀参加会议,成为首位参加该会议的本科生。

4.科研成果进课堂,科研实践带学生

我校注重把科研成果引入教学过程,积极探索科研成果向课堂转化的途径,鼓励教师将科研工作中取得的最新成果及时应用于本科教学中,使教学活动具有前沿性、动态性和延展性,从而丰富了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的科研兴趣,强化了学生的教学参与和课堂互动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课后学习相关知识的热情,大大提高和巩固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如金融学院贺强教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股市周期、经济周期与政策周期”的研究成果转化为“证券投资学”的授课内容,提高了教学效果。

我校鼓励教师在进行科研课题研究时为本科生提供科研实践的机会,对学生进行研究方法、创新思维和研究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特别是教师通过指导学生科研创新团队活动和学生课题研究,或吸纳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活动,促进了学生科研能力的提高。

如保险学院郝演苏教授长期从事保险市场建设和发展的研究,他在从事本科生教学和课外科研辅导工作中,以其亲身研究体验和独特的教育方法带动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硕果累累。从2002年起至今,他指导的本科生在全国大学生论文比赛中23人次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目前在校的12名本科生公开发表论文16篇,保险研究会获得“全国百优学生社团”称号,他和4位本科生申报的课题“高校学生医疗保险及医疗费用负担研究”获得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2007年度教育部规划课题资助。

中国企业研究中心刘姝威研究员,在致力于开展科研工作的同时,促进本科教学工作。从2004年起组织百余名本科生对我国“上市公司资本运营”、“行业分析网络开发”、“技术评估体系”等项目进行研究,并在核心刊物上发表有本科生署名的行业分析报告及相关文章多达80余篇。同时,该中心以承担的科研项目为依托,着重帮助学生提高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以小组的形式定期组织学生集中讨论并解答学生疑问,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科研热情。

李建军教授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地下金融规模与宏观经济影响的测度方法研究”吸收了199名在校本科生参与调研,收集案例17个,提交调研报告76篇,发表论文报告2篇,有17位同学直接参加了最终成果《中国非正规金融调查》书稿的写作。

这些成果表明我校在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和引导本科生从事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高层次科研项目的参与经历,拓展了本科生的学术视野,使本科生学术研究水平得到迅速提升。因此,我们认为,本科生积极参与各种研究活动,在教师指导下锻炼和提升科学研究能力,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一种有效途径。

二、建设本科教学创新实验区,积极探索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人才

为适应由教学研究型大学向国际化研究型大学转变对本科人才培养的要求,我校设立了多个本科创新教学实验区,这些实验区同时具有国际化的显著特点。

中国经济与管理研究院的经济学专业(数理经济与数理金融方向)实验班,借鉴了世界著名大学(主要是美国在经济学教学领先的学校)的本科教学实践经验,按照国际一流大学的教学体系和办学标准设置本科生课程,全面采用世界一流大学公认的权威英文版教材和英文授课模式,训练学生熟练掌握英语、直接与外教交流的能力,以使学生完全能够用英语进行专业研究和国际交流,为国家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的优秀人才。

中国金融发展研究院的金融学专业实验班,分公司理财与国际金融两个专业方向,也是具有浓厚国际化色彩的本科创新教学实验区。该实验班采取全英文授课,提高了学生使用英语交流的能力,为学生日后从事国际学术、商务活动打下坚实基础。该实验班采用具有国际规范的教学模式,以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师资力量、国际合作为特色,培养既有坚实学术基础又有出色管理能力的复合型高端金融人才。

商学院的“创业先锋班”是以创业教育为切入点的本科教学实验区。它主要是从本科二年级中选拔具有创业潜质的学生,采取辅修专业的方式进行创新教学实验。该实验班以创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为依托,逐步实现了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组织、教学效果考核、教学管理等5个方面的创新。实验班遵循“并行”的概念,把理论学习与实践并行推进。这种方式不仅使学生学到更多的创业知识,而且学到“学以致用”的创新能力。实验班还积极与日本大阪商业大学以及欧洲有关高校就创业教育进行合作培养与交流。我校创业先锋班学生打造的“创业咖啡”俱乐部在2007年被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与国际劳工组织共同授予“大学生KAB创业教育基地”,对我校的创新教育给予了极大的肯定。学生们普遍认为,创业先锋班为他们营造了一个良好的交流与实践平台,创造了更多的接触商业、接触成功创业人士、体验创业的机会。

此外,我校还与法国雷恩高等商学院合作培养本科生(3+1模式)、与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大学合作开办“国际贸易,金融风险管理本科实验班”,借助学校优良师资与国外大学联合的教学科研优势,实现了多专业融合,达到了为社会培养复合型经济人才的需要。同时,东西方文化的共同熏陶,为培养全球化背景下的跨文化管理人才奠定了基础。

在建设创新试验区中,我们创新师资引进方式,学校以“不为所有,但为所用”为模式,引进了一批具有国际著名大学教育背景的学成归国青年,并聘请了罗伯特·巴罗、克莱夫·格兰杰、邹恒甫、张俊喜、乔宝云等国内外著名学者搭建学科创新平台;聘请多名国际著名经济学家组成创新平台及各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其中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埃里克·马斯金和罗杰·迈尔森两位教授自2006年起即分别担任中国经济与管理研究院学术委员会联合主任和委员。本科教学创新实验区师资力量雄厚,已经建立了一个较为庞大的学术委员会、兼职教授和研究员队伍,他们分别供职于世界各地特别是美国的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每个人都非常关心本科教学实验区内各研究院的本科生培养工作,数十名国内外知名教授组成学术委员会指导本科生培养工作。不定期到研究院进行为期一到两周的教学,向学生介绍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

我校创造性建立财经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和开辟本科教学创新实验区是我校“求真求是、追求卓越”办学理念的直接映射。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我校创新教育教学取得了显著成效。2007年,我校成为首批“国家大学生创新型实验计划项目”高校,这既是对我校在本科生创新教育方面取得成绩的肯定,也为本科生创新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更高、更好的平台。在未来,我校将进一步加强财经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和本科教学创新实验区的建设,不断探索全新的、有特色的创新型精英人才培养模式,为国家培养更多的财经拔尖创新人才。

责任编辑:文和平

作者:李俊生 林光彬

我国保险学教学创新论文 篇3:

商学院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生态系统的构建

[摘 要] 在“双创”新态势下,商学院是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主体。在对比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上,从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方式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构建了商学院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生态系统。

[关键词] 商学院;创新创业;融合

一 引言

李克强总理在2015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动力,“双创”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态势。教育部《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教高厅[2012]4号)、国务院《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文件进一步明确了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主体责任。商学院是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主体,百森商学院、斯坦福大学商学院、欧洲工商管理学院等全球著名商学院在创新创业教育上都各具特色。创业本身也是一种专业和职业,有其独特的规律,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同时,还要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实现“互融共生”的发展模式[1]。

二 商学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一)国家经济“创新驱动”转型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中国经济在“人口红利”的“要素驱动”和“宏观调控”的“投资驱动”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经济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新时代,中国经济进入了稳增长、调结构、提质量为特征的新常态,要依靠“创新驱动”。在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国家经济转型的必然要求。

(二)商学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

创业教育的课程最早是由哈佛大学教授于1947年2月在商学院开设的“新创企业管理”(ManagementofNewEnterprises),创新创业教育是商学院人才培养重要的组成部分。商学院的专业、课程和师资主要是经济、管理、会计、金融、贸易、营销等方面,离创业场景最近,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有先天的优势。商学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促进人才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必然要求。

三 国内外商学院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模式

(一)国外多层次的融合模式

国外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比较早,美国高校创业课程体系呈现出全过程、系统化、模块化的特点[2],打通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界限,不同年级和专业的学生可以选择相应的创新课程,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呈现多层次的融合,包括选修、必修通识课与专业课模式;辅修学位教育模式;MBA+科技创业资格证书模式、资格证书模式和专业培养教育模式[3]。理工大学多采用选修、必修通识课与专业课模式和辅修学位教育模式,商学院多采用资格证书模式和专业培养教育模式。百森商学院是全球创业教育的领导者,其本科生创业课程由发现、探索和专精三个阶段的课程群组成,每一阶段的课程群都包括课内和课外的教学内容[4],开展本科、MBA和高层经理研修三个主要的创业教育。瑞典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依托开放式创新创业教育联盟,协同5所核心成员大学、跨国公司、世界知名大学等多元创新主体共同设计课程体系[5],实现了创业教育同商业、生物、艺术等专业教育的融合。

(二)国内单一的融合模式

我国全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始于2015年,国务院要求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到高校专业教育学分,要求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由于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较迟,目前我国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模式比较单一,主要是必修、选修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模式,创业专业学位教育还在起步阶段。清华大学作为全国9所双创教育试点大学之一,初步形成全院学生、创业英才班、创业特训营的金字塔式课程体系,正在着手落实有关创业管理硕士项目[6]。

四 商学院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生态系统的构建

目前,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正处在起步阶段,我国高等院校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上普遍以“创业學院”为载体[7],创业学院在整合校内外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促进我国普及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同专业教育的融合模式还比较单一,课程体系还不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还不高。武夷学院整合校内团委、学生处和商学院的资源,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学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先后入选福建省首批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创新创业教育走在福建省前列。商学院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主力军,将商学院教育改革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进行整合,探索创新创业教育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校内基础知识教育与校外实战技能教育融合,构建商学院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生态系统,对促进创新创业教育有重要的意义。

(一)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专业方向

一是根据专业特点,突出不同的创新创业教育重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对接贸易新业态,重点突出“跨境电子商务”的创新创业教育,物流管理专业主动对接学校生态食品专业群建设,重点突出“冷链物流”的创新创业教育,保险学专业重点突出“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创业教育。

二是整合各专业优势,开设创新创业专业方向。整合商学院各专业的优势资源,依托创新创业教育学院资源,通过开设创新创业类的院内任选课、实践课、专业方向课等课程,开设创新创业专业方向,作为全体商学院学生可以选择的一个专业方向。

(二)构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包括创新创业基础、创新创业项目测评和创新创业实战的三部分课程群,具有分层分类、有机衔接、深度融合、协同递进的特点。

一是面向全校所有学生的创新创业基础课程群,开展创新创业通识教育。创新创业基础课程群包括创业基础公共必修课、大学生创业财税实务、企业经营沙盘模拟、创新创业专题与案例分析、投资理财等校级选修课,启蒙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使学生了解创新型人才的素质要求,了解创业的概念、要素与特征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洞察力、决策力、组织协调能力与领导力等各项创新创业素质。

二是面向商学院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测评课程群,开展创新创业专业教育。创新创业项目测评课程群包括管理学、市场营销、生产运营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调查与预测、跨境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冷链物流等创新创业教育专业课,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育中,设置为创新创业方向课程,培养学生把握创业风险、掌握商业模式开发的过程、设计策略及技巧等能力,使商学院所有学生在校期间完成“三个一工程”:学习一门创业管理基础课程、参与和主导完成一个创新创业计划,体验一次创新创业的过程。

三是面向商学院开展创业实践的少部分学生的创新创业实战课程群,通过第二课堂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以“挑战杯”“互联网+”等创新创业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为载体,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

(三)构建多元化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一是依据课程群跨专业组建教学团队。建立团队合作的机制,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发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相结合,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创新创业教育质量。

二是建立融合政府、行业、企业、科研院所、高校、优秀创业型毕业生等的多元化创新创业教育队伍,通过多种模式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在创新创业基础教育阶段,主要由校内“双师型”教师承担教学任务为主,兼由企业家、职业经理人等通过讲座等方式对有兴趣创业的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在创新创业项目测评教育阶段,主要由校内“双师型”教师、专业创业培训师等指导学生开展综合模拟实训。在创新创业实战教育阶段,主要以企业家、风险投资人、创业成功人士等为主,为创业团队提供智力及资金等方面的支持。

(四)采用多样化的创新创业教学方式方法

根据上述课程体系的三部分内容特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方法,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一是在创新创业基础教育阶段践行项目式、互动式、体验式、趣味式等教学方法。通过项目式教学方法把知识点进行分解细化并进行项目化,增强了基础知识的扎实掌握;通过现场举例问答互动、固定场景模拟演绎、观看教学视频回答问题等互动式教学方法,提高学习兴趣,轻松掌握课程内容;通过沙盘与教具卡片,让学员自主思考及亲身体验,动脑又动手完成实验的体验式教学方法,提升学习成效;通过科学测验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自我和行为标准,以案例视频、卡牌桌游、情景表演等趣味式教学方法,增强课程趣味性。

二是在创新创业项目测评教育阶段进行分析模拟创新创业、成功案例的案例式教学方法。通过将课程内容课件、视频上传到云平台建设在线开放课程,学生可以课内课外一体进行自主学习,教师把精力放在个性化的答疑和指导方面,提高了学习效果;通过旋转课堂的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导作用,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和提问,教师进行指导;通过分析模拟创新创业典型、成功案例的案例式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进行实战过程中的经验、决策能力的培养。

三是在创新创业实战教学阶段践行创新创业项目路演、远程会议等教学方法。通过创新创业项目路演的教学方法,企业家、风险投资人、创业成功人士提出项目的意见建议和合作意向;通过现场直播会议、展览、论坛的远程会议的教学方式,进行远程创新创业决策的交流和执行,解决了实践教学的空间限制问题;通过面对面地咨询教学方法,即有创新创业项目发展策略的交流,又有创新创业精神和情感交流。

(五)构建校企合作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是校企合作搭建学生创新创业平台。通过与武夷山富隆公司合作,成立大富隆电子商务工作室,选拔学生创业团队入驻,并邀请企业培训师为学生开设店铺定位、淘宝美工、淘宝SEO搜索排名、手机SEO优化、电商客服培训、互联网创业实践培训等课程。

二是校企合作开展创新创业培训。同国家四大电商示范产业园之一的弘桥智谷共建电商产业基地武夷学院培训中心,深化校企合作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联合为校内外人员开展各类创新创业培训。联合申请的“互联网+现代服务业”教育实践基地入选福建省级“互联网+”培训机构教育实践基地。

五 结语

在创新创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引擎的背景下,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成为适應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商学院在专业、课程和师资等方面同创业场景最近,是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主体,可以在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方式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生态系统。在专业建设上,突出创新创业教育、设置创新创业方向;在课程体系上,构建具有分层分类、有机衔接、深度融合、协同递进特点的创新创业基础、创新创业项目测评和创新创业实战的三部分课程群;在师资队伍上,跨专业、校政企联合组建多元的教学团队,融合政府、行业、企业、科研院所、高校、优秀创业型毕业生等的创新创业教育优势师资;在教学方式方法上,根据课程体系的内容特点,使用项目式、互动式、体验式、趣味式、模拟实战、案例式、项目路演、远程会议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方法,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校企合作搭建学生创新创业平台、开展创新创业培训,实施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策略。

参考文献

[1]闫健,刘玉威,武海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机制研究[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7(30):24-26.

[2]甄月桥,沈婷,钱昆.美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J].教育评论,2017(11):71-75.

[3]刘丽君,李斌,郑焱,等.美国一流大学理工创业教育与我国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09(5):50-51.

[4]李慧清.百森商学院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解构与启示——基于全球创业观察的理论框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6):39-43.

[5]郎永杰,张冠蓉,李培凤.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及启示[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7(2):80-84.

[6]马永斌,柏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生态系统的构建途径——基于清华大学创业教育的案例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5):137-140+150.

[7]陈伟忠.以“创业学院”为载体的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的模式——困境与改进[J].高教探索,2017(1):113-115.

作者:邹裔忠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动漫艺术素质教育论文下一篇:党性教育体会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