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名干部进万企范文

2022-06-26

第一篇:万名干部进万企范文

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

“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活动调研报告

陈场二小驻王桥村工作组

根据镇政府“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活动工作组安排,陈场二小驻王桥负责访民情、送政策、办实事工作,在魏军校长带领下驻村组全体同志高度重视此次能直接与基层民众面对面交流学习打交道的机会,深入王桥村每一户村民家里,了解情况,宣传政策,听取意见。调研工作有序开展,取了了较好的效果,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王桥村位于陈场镇西部,随岳公路旁,陈南大道面积25亩,租地面积150亩,安能面积310亩,农田面积565亩,辖4个村民小组,178户,总人口866人,其中党员20人,“两委”班子成员3人,2011年人均纯收入3864元。

二、工作过程

在镇委专题会议布置工作后,在魏军校长的带领下,严格按照“三万”活动“三个全覆盖”的要求研究了工作方案。为方便工作,更好地完成任务,我们采取集中力量,分工协作的方式,在进村宣传发动和入户调查走访民情民意的基础上,每人负责一片,一户不落,将党的惠农政策送上门,将每户民意填入民情调查表,并将所走访的民情民意归纳分类,实现了驻村全体干部走访民情民意全覆盖。在孤寡老人王斯平家中,当了解到王斯平老人孤单一个,至今没有上户口,住的老土房也早已是危房的实际情况后,对她宣传了国家的政策,和村干部沟通尽快解决户口问题,并送上500元表示关怀之心。这种方式深受农民好评,送去了党的政策,送去了信心,送却了温暖,广大农民畅所欲言,说出了心里话。

三、调研结果

在逐户走访和实际调查中我们发现,党的惠农政策在下面基层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村民们非常感谢党和政府,但同时也提出了自己对政策,干部的意见和建议。经过分析归纳,村民们反映的问题和要求主要有:

1、群众需要发展种、养、加工等产业的小额贷款很难贷到。

2、特困户、低保户的确认,缺乏公开性,要求公开公平。

3、农田水利设施长年失修,淤塞严重,要求加强沟、渠、道等小农水利建设,为农业生产提供方便。

4、种、养、加工等保险要继续执行,理赔要合理公平公正。

5、实行农村养老保险,60岁上以上的老人要享受老人保险。

6、特困户、困难户、低保户房屋改造要按政策落实补贴和贷款。

7、镇、村干部深入农户了解情况少。

8、孤、寡、残、病等人要求照顾,解决困难。

针对民情民意反映的问题和要求,我们驻村干工作组迅速与王桥村委会班子进行了沟通协调,要求尽快落实解决。

下一步工作安排是:

1、将收集的问题向村里、有关单位反映,争取圆满解决,让农民满意。

2、对特困户、困难户、伤残病人进行慰问,解决他们一些实际困难。

3、帮助该村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寻找发展村级经济的措施。

第二篇:也谈“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

2月28日,省委、省政府召开了以“送政策、访民情、办实事、促发展”为主题的“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活动专题电视电话会。此次活动将组织动员省、市、县三级党委和政府所属机关、各人民团体以及部分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干部广泛参与,实现“两个全覆盖”:工作组覆盖全省26018个行政村,工作队员足迹覆盖全省1062万农户。工作组入村后将采取召开村民大会、举行形势政策报告会、走访农户等方式宣传政策;通过召开座谈会、走访调查、典型调查、问卷调查等方式开展社情民意大调查,准确掌握群众所思、所忧、所盼。活动要求每位下派干部都要记民情日志,活动结束后写出一篇调查体会报告。工作组要完成一份综合调研报告。同时,下派干部要结合基层实际、群众需要和部门职能兴办实事,帮助驻点村建立和完善各项制度,促进农村发展。

3月3日,州委、州政府下发了关于开展“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活动的文件。3月4日,举行了州直赴县市开展“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活动启动仪式。在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每个人都或多或少跟农村有着或深或浅的渊源,对农村的发展非常的关注和关心。尤其是对我这样从小在农村长大的人来说,看到这样一个消息,心里是非常的亢奋的。

就我们的社会现实来说,很多人都存在着一种急攻进利的心态。行政人员也一样,一项政策或者是措施的出台,往往希望起到立竿见

影的效果。“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活动将重点是“全覆盖”和“增感情”上,要求下派干部的脚印“印”到每个农户家中,增进干部与群众的感情。这个工作重点不像时下行政部门好大喜功的那样把“让农民富起来,让农村发展起来”这样宏大的口号作为工作重点,而是将大的目标进行了阶段性的分解,将筹备性的工作提上的大场面,我觉得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也体现了决策者的一种境界。

时常会把行政部门和企业拿来比较。常常在想如果行政部门在做一件事上能像企业那样努力的减少成本,执着的追求利益那样会不会效率更高?对行政部门来说,成本是指办一件事投入的人、财、物,利益是指人民大众得到的实惠。那么,行政部门在准备做一件事的时候,是不是应该广泛地征集意见、进行大量的调查和可行性分析;然后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接着准备充足的材料、选择合适的人去实施。同时,加大监督和宣传力度。

在我了解的情况来看,一项政策或者是措施的出台和实施的推手,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已经存在或者即将出现的问题。但这项政策或者是措施是不是解决那个问题最好的办法,这些都是政策和措施已经出台后才会让人确切地说是普遍的群众去讨论的。能有机会在政策和措施出台前提出意见和建议的人太少了。我觉得行政部门在制定政策,尤其是出台措施前,让广大群众参与的平台和机会太有限了。也就是调研、摸底、筹备阶段广大群众群众的参与率太低了。从某种程度上说,一个、两个甚至是一些普通群众在政策和措施的出台上,力

量是微不足道的,但很多、整体的群众力量是不可忽略的。更重要的是普通的干部、广大的群众才是这项政策或措施的直接参与者和最终受益者。如果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案,不顾及当事人的意见和建议,那么这个方案就很难是一个好的方案。所以,我认为行政部门应该拓展平台,加大与群众的交流和沟通。比如说在政府要出台政策和措施前,除了采取与相关专家进行座谈,深入基层调研等传统方式收集民意外,还应该以商家推销自己产品一样的热情,通过电视、网络、报纸、公益标语等广大群众熟悉的介质进行宣传,征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让群众能方便、快捷地参与到政府的决策中来。

在政策和措施的实施前,应根据前期的调查结果和民意,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并且把这些方案公示出来,根据群众的意见进行修改完善。对于“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活动,我知道的就只有几个会议的精神,而且我也不是第一批进驻村的队员。就我现在了解的情况来看,我觉得在入村以前,应该对队员们进行了一个培训。此次活动的目地是宣传、调研、增进感情,宣传什么内容,调研什么情况,怎样增进感情,这些都有很大的学问在里面。下村同志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次活动开展的好与坏,下村的干部对政策了解的程度、对农村生活的适应能力、接触农民的方式方法、调查研究水平等等都不一样,所以必须有一个最基础的行动细则。为了保证能将宣传的东西宣传到位,将我们想知道的情况摸清楚,真正是增进感情而不是形成隔膜。我觉得应该有一个全面的实施方案的同时,还应该有一些配套的材料,如将所有关于农民、农村的优惠政策进行汇总的“惠农政

策手册”;包括每户农民每年的主要经济来源、主要支出、人员构成、主要负担、主要期盼等等一系列内容在内的“问卷调查表”,同时对工作队员的“工作日记”和“调研报告”也应该作出具体的要求。这样才可以保证工作能力较弱的同志也能完成最基础的工作。如果说入村入户只是落实到形式上,那这样“全覆盖”只会让更多的农民朋友对政府失望。

我看到我们州“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的队员是县级以上单位平均的抽调的。我不知道县、乡是怎么分配的,如果州、县、乡是综合考虑,州级小单位和县级大单位协调起来进行的,我觉得无可厚非。但仅仅从州直单位的分配上,我觉得存在着不合理的地方,无论单位大小都是一个单位四个村,这不太合理。除了按单位进行分配,我觉得还可以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将一些有到农村工作激情的同志吸纳进来,将一些精神力充沛、有工作热情的退休干部也纳入考虑范围之中。

“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领导小组对工作组的成员有着严格的要求,对基层只能予,不能取,只帮忙,不添乱,不准接受基层吃请和报销开支,不准收受基层土特产等馈赠,不搞陪同和迎送。派出干部一律吃住在基层,吃住费用全部自行解决,要比感情、比作风、比措施、比收获。我觉得在这一点上,领导的本意是好的,但也需要有一个实施细则。就说“吃住费用自行解决”这一条,真正的让队员自己解决,我觉得这也是不切实际的,应该是到自己本单位或者是以地区为单位

的工作队里报吧。但是这个钱到底以什么样的方式给农民,是入村队员按天数领取,然后吃一顿给农民结一次。还是把这笔钱按地区分到一起,农民凭收据去领取。显然第一种方式是不可行的,并不是说不相信队员们的自觉性,而是我觉得行政上的事本来就不应该从相信哪些人的角度来考虑。人是有感情的,是有七情六欲的,我想没有绝对正直和无私的人,每个人都有他的缺点和突破口,最好的办法就是制定公正严格的制度。如果是按第二种方法来支配这些钱,粗略地计算一下,一日三餐,最简单的也需要20元左右,加上住宿费和其它杂支,一天下来,怎么也要50元左右。如果入户的队员是走到哪就在哪家农户吃住,那么,很有可能是这样的,好客的农民根本就不会要这些钱。就算是愿意拿这些钱,也不一定每户农民都会为几十块钱而跑去报。如果队员们是按地区集中到几户农民家吃住,那么一个村要几户才够,有些村大、人不密集,这也是一个现实的问题。这些都应该在队员们入村以前就应该安排好。

同时,我觉得还应该加大宣传和监督力度。在这项活动开展过程中,宣传和监督是相辅相成的。只有进行大力的宣传,让广大群众尤其是农民朋友知道了这项活动的整个过程和细节,他们才会对活动开展情况进行反馈,也才会起到监督作用。对于农民朋友的宣传,除了电视、报纸外,我觉得应该根据当地的情况,采取如广播、电话、宣传栏、宣传标语等形式,让他们知道和了解此项活动。比如,通过宣传,让每一个农民朋友都知道队员在农户家的吃住都是应该付钱的,那么我想这本来就是一种监督吧。

第三篇: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活动

龙港镇

狠抓检查督办 确保“两个全覆盖”

为了确保工作队覆盖全镇所有行政村,工作队员足迹覆盖全镇所有农户,根据县“三万”活动第四次推进会要求,镇党委、活动办于近期针对各工作队走村入户情况开展了检查督办。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在为了确保检查督办活动取得实际效果,镇党委、活动办组织召开了专题会议,通报了全镇“三万”工作的进展情况,认真分析了当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检查督办工作进行了动员和部署。会议决定由镇活动办牵头,抽调各办事处18名干部分为6个检查督办小组,由党委班子成员带队分赴全镇38个行政村,对发现问题、进度较慢和工作薄弱的村进行重点督办。

二、明察暗访,及时反馈。“五〃一”前后,各检查督办小组利用假期休息时间,在事先不通知村干部、不向工作队打招呼前提下,直接深入到各家各户进行调查走访。镇活动办要求每个检查督办小组在每个村至少调查5个村民小组,每个村民小组至少调查5户,重点对不靠街、不靠路、不靠村委会、不靠村干部家的“四不靠”地区的农户进行“五查三问一登记”,“五查”即一查有没有工作队进村、二查有没有干部入户走访、三查有没有宣传惠农政策、四查有没有解决实际问题、五查有没有增加村级负担;“三问”即一问对“三万”活动知晓度、二问对工作队的看法、三问对镇村工作意见建议;“一登记”即对走访调查情况

进行登记,由农户和调查督办组成员签名确认。镇活动办在每天晚间将各小组调查的情况进行汇总后向驻村工作队负责人进行反馈,对于仍未引起重视、造成工作落后的工作队,镇活动办及时向驻村单位主要领导进行了沟通和反映。

三、整合力量,消除死角。为了确保入户率达到100%,不留死角,“五〃一”过后,镇活动办从工作进度较好的镇直工作队和有关办事处抽调党员干部20余人,先后组织了3次集中走访活动,深入到交通不便、工作基础薄弱的山区村,协助人手较少、进度较慢的驻村工作队开展走访活动。在镇活动办的协助督办下,全镇的工作队已经基本完成了走访任务。

下一步,镇党委、活动办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推进“千名干部下基层”活动,全力实现“两个全覆盖”。同时,还将充分运用前期走访调查成果,开展整改落实工作,着力解决农民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改进基层政府的工作。

第四篇:全省“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活动

工 作 简 报

第二十六期

省环保厅驻利川市“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活动工作组2011年5月19日

牢记职责使命 扎根山区无悔

----记省环保厅“三万”队员 李飞

他,再三请战要求加入“三万”工作组;他,恪尽职守带病坚守在“三万”一线;他,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但却让人感到可亲可敬。近日,在利川市召开的全市“三万活动”推进大会上,省、州、市驻利川的256个工作组的1000多名“三万”干部都记住了他的名字——李飞。

也许有人会问:“三万”活动到底要做哪些事?干部下乡又得到什么锻炼?群众对干部的印象怎样?正好,省环保厅驻利川工作组队员李飞同志真切鲜活的事例郑重地回答了这些问题。

三封请战书

“‘三万’活动很光荣,光荣在于责任重;‘三万’活动很光荣,光荣在于能吃苦。今天3月20日,我终于实现了下基层到农村的愿望,已经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刚任工作队员,李飞就把这样的“战斗”目标写进了日记里。

2月下旬,正当省环保厅筹备“三万”活动之初,李飞主动请战,第一个向组织上递交申请书,要求加入工作组派驻农村。但是,由于考虑他的工作岗位相对重要的原因,单位选派了另一位年轻同志。然而,李飞并未放弃,再次向组织上呈交决心书,最终,被厅党组批准,增补为工作组队员派驻利川。

到农村后,李飞与工作组队员们一道,振奋精神、坚定信心、同心同德、不懈努力,日夜奋战在“三万”一线,带着省委、省政府对“三农”的深切关怀,带着环保部门的责任和使命,带着厅党组的信任和重托,带着“环保人”的优良作风,深入荆楚大地、武陵山区、土家苗寨,入驻利川市汪营、毛坝、都亭3个乡镇的白泥塘、夹壁、新河、农科、龙潭5个村,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把脚印“印”到1619户农家的堂屋。

“毛主席说过,房子应经常打扫,不打扫会积满灰尘;脸是应经常洗,不洗也就会灰尘满面。平时我深入农村学习锻炼的机会太少了,犹如洗洗手、洗洗面;而这次到农村开展‘三万’有长达三个月的宝贵时间,将使自己得到全面的洗礼。有幸成为‘三万’队员,我倍感荣耀,我将珍惜在村里的每一分每一秒,把这次到农村广阔天地里工作的经历,视作一生难得的受教育、受锻炼的重大机遇,不断总结工作,以利再战,提高修养,精益求精!”4月6日,李飞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我期盼着在为利川农村服务中,看到自身的价值所在;希望在落后地区的工作中,体会中国的国情和湖北农村的环保工作,这将为我今后的事业夯实基础,并磨炼我的意志。”

次日一大早,他就将连夜撰写的《申请继续驻农村工作的决心书》交给工作组组长李建,内容是向组织上请求在“三万”活动结束后继续留在利川参加省环保厅新农村建设工作队。

这已经是他写的第三封“请战书”。

三双破鞋子

大山阻隔,挡不住干部心系“三农”的坚实步伐;山路漫漫,印下了他们情系乡亲的深深脚印„„在夹壁、新河、农科等村,放眼望去,全是高耸的山峰、陡峭的崖壁、乱石的渠滩、崎岖的山路。很难想象干部们是如何整天来回上下地访民情、同劳动。

“都是爬!”工作组组长李建有些豪迈地说:“由于山路陡峭,鞋底磨得厉害,鞋子都断底和裂边了,这三双破鞋都是李飞同志到农村来工作锻炼的见证。”

5月19日,省“三万”恩施片区督导组来到利川检查工作,在省环保厅工作组租住的农屋内,这三双破鞋给检查组领导一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两个多月的60多个日日夜夜,李飞跋山涉水、栉风沐雨、连续奋战、不畏艰险。他去茶杯换水壶,去西装换便装,去皮鞋换球鞋,去皮包换布包,身入心入、入乡随俗,彻底转变工作角色,受到基层干部农民的普遍欢迎。

他恪尽职守,竭尽全力,循名责实,严谨自律,自我加压地遵循“5+2”(5个工作日加上2个双休日不间断工作)、“白加黑”(白天入户走访,晚上汇总民情和编辑工作简报)、“晴加雨”(不论晴天还是雨天,绝不影响工作进度)的工作准则来约束和要求自己,用智慧和爱的力量,诠释着一名新时期党员干部的品貌。

在白泥塘村,3月22日的一场雨雪,让本来就坑洼不平的7组道路变成更加难行,李飞在进村入户途中见此情形,立即带领村干部一道搬来石块填平部分路面。当天,他的鞋袜全部湿透了。

在夹壁村6组的山坡农田里,65岁的村民黄生觉、向月红夫妇正在趁着春耕时节整田垄、盖地膜、栽幼苗。李飞路过此地,立即放下水壶、脱下夹衣、拿起铁锹、大干农活。几个小时下来,一垄地种满了幼苗,虽然闻到身上有阵阵汗馊味,但是他的内心可是“甜的”。通过劳动,他既学到了栽种幼苗的技术要领,更感悟到劳动的艰辛和农民的不易。

在夹壁、新河、农科等村,为了到一家偏远农户家中走访,李飞经常要走几十分钟甚至几个小时的山路。在途中,每当看到农民春耕忙种,李飞都会停下来,与农民一同干农活。

4月中旬,随着气温的回暖,梨花竞相开放。在“千树万树梨花开”的龙潭村,李飞每天都来和梨农们一道为梨花授粉。他和农民们边劳动边说笑,有时还抱怨起村子里的鸡毛蒜皮,东家长、西家短地相互之间聊起了家常,不亦乐乎地倾诉各自心中的想法与意见„„

为了消除过桥隐患,让农科村的村民们走在唐崖河观音岩石板桥上时不再提心吊胆;为了兴建便民桥,让新河村十里河石门溪附近的村民能够不再涉水过河;为了彻底解决人畜饮水安全问题,确保夹壁村农民喝上放心水并保障春耕备耕灌溉;为了提高农村环保意识和改变脏乱差现状,协助环保专家编制《国家级生态示范村创建规划》和《农村环境综合治理规划》;为了解决偏远山村孩子上学远和上学难,兴建龙潭、夹壁、白泥塘组级道路建设„„在这一件一件的“办实事”项目中,李飞饱含深情、扑下身子、提振精神、脚印农户。他身入心入,印在农家的足迹越来越多、越来越密。

是花,就应具有花的芳香;是草,就应具有草的气息;是“三万”干部,就应具有干部循名责实,身入心入,奋勇争先,不辱使命的作风和品格。两月多来,李飞服务农需、无怨无悔。

4月10日夜,李飞在日记中写道:“咋暖还寒的季节和阴湿的空气,让我的膝盖又在隐隐作痛,难道这是得了关节炎吗?外面还在下雨,我仍旧在屋内用脸盆来小解。山区的冷真是太刺骨了,对于习惯了都市舒适的环境,半夜被冻醒的滋味和醒来后无边的黑暗,让我对自然不得不产生敬畏。”

在夹壁村“办实事”项目现场,他两次不慎下山摔倒,腿部受了伤,鞋子和裤子都摔破了,但工作组配给他的一部专业照相机却被他紧紧保护得完好无损;他感冒发高烧的一周时间里一直强忍着疼痛,坚持编辑简报和整理民情调研报告;他几次牙痛发作,都只到附近的小诊所简单处理一下后又火速赶回村里工作;他的妻子和儿子非常盼望着他“五一”期间能够回一次武汉的家与家人团聚,但他却毅然坚守在“三万”一线,绝不离开农村半步;为不辜负省厅领导重托和期望,他放弃了任何休息的时间,日以继夜地超负荷工作;他多次向工作组组长请求,表示“保证随时前往最艰苦的地方,保证任何困难都能克服,保证圆满完成工作任务,为省环保厅争光,为省委、省政府争光”的坚强决心。

4月20日,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今天来了整整一个月,从省会大都市到山区小乡村,从机关单位到基层农村,我慢慢领悟,这不仅是简单的变换空间,更重要的是转换心态,转换角色。从环境上看,农村比城市是苦些。这里距离武汉的家远了,离父母妻儿远了;这里茅草屋代替了高楼,羊肠土路代替了平坦大道,灶台炉火代替了空调暖气;这里甚至井水代替了自来水,煤油灯代替了电灯„„然而,我的心更明、眼更亮了;印在农家的足迹更多了更密了;干农活、讲农话、交农友、知农事、排农忧的本领得到了培养和锻炼;离‘三农’问题的政策路线和改革方向更近了,我仍要不懈努力,再接再厉,在服务农村实践中贡献自己一份力量。”

“三农”在心中

两月多来,李飞敢于冲锋、善于作战、夜以继日、勇挑重担。他积极出谋划策,主动承担各种急难险重任务,除了和工作队员一样肩负“民情普查员”职责开展进村入户走访调查工作之外,他还身兼司机、文书、编辑、记者、通讯员、勤务员、联络员、打字员、信息报送员、资料收集员、档案管理员等数职于一身。他不仅协助工作组组长筹划安排“三万”具体步骤和内容,还健全完善活动方案及工作制度;不仅召开乡镇大会和村民大会推动基层开展“三万”活动,还帮助

村级班子查找和剖析问题并提出班子建设的具体办法;不仅撰写民情日记和调研报告,还起草工作总结和汇报材料;不仅梳理和归纳驻点村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还策划和推进省环保厅“我为春耕办实事”具体项目;不仅设计制作和发放各类宣传资料,还策划文艺演出丰富农村文化生活;不仅访民情、听民意、排民忧、解民难,更关注“办实事”项目工程质量,确保管长远„„

为了完成好“两个全覆盖”,李飞掌握“七个一”工作法则:每进一家农户,召开一个家庭式座谈,宣传一次强农惠农政策,填写一份问卷调查,记录一份民情笔记,策划一件办实事内容,请农户签上一个名字表示对走访是否满意或认可。与此同时,他还见缝插针,利用一切机会收集民情民意:在农户的房前屋后、在邻里围坐的时候、在田间地头、在大妈大婶河边洗衣洗菜的时候、在农民兄弟扛着锄头回家路上,他都随时随地与乡亲们攀谈,倾听大家的喜怒哀乐。

为了不给农民添负担,李飞每天自带行李、费用,在农户家食宿,每天都按规定支付生活费。

为督促和落实办实事项目早日建成,李飞还与利川市财政局、乡(镇)、村保持沟通联络和现场督办,协调各项事宜。目前,省环保厅办实事项目已全面开工,55万元的项目资金也已下拨到位。

为全力营造“三万”活动氛围,李飞十分注重宣传的影响力。多年从事中国环境报记者的经历也使他开展宣传工作得心应手。活动中,他除了印制发放《致乡亲的一封信》和强农政策宣传单等资料外,还加强新闻报道,做到报纸有文、广播有声、电视有形。截止目前,他已编辑“三万”工作简报25期,在中国环境报、新华网、人民网、中央电台、环保部网、中国日报、中国新闻网、省政府网、荆楚网、省环保厅网、湖北新闻网、恩施新闻网、利川新闻网等多家媒体上刊发省环保厅“三万”新闻150多篇。同时,他还协助省厅网站开辟“三万”专栏,汇集“三万”动态和新闻报道,宣传驻点村推进“三万”的先进经验和典型事例。

李飞还结合自身业务工作,给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向5个驻点村发放了“两清两减”系列挂图、《新农村环保读本》、《农村环保宣传手册》、《随手可做的100件环保小事》等,组织当地环保部门启动“农村环保明白人”培养工程。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开展清洁种植和清洁养殖,提高产品竞争力;帮助农民掌握化肥和农药施用减量化;宣传环保政策,鼓励开展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示范村的创建,推广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和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等。

在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中,在向基层干部学习中,在乡村沃野的磨炼中,李飞经受着一次次的感动,从而愈加真切地感受着农村的真实和农民的可敬,更加坚定了深入农村、服务农民的信心和决心!

5月6日,李飞代表省环保厅“三万”工作组,作为唯一省级代表,在利川市“三万”活动推进大会上作出典型经验发言,其工作成效和经验方法令全体与会代表深受感动和启发。会上,市委书记谭志平高度赞赏了省环保厅的工作成效和队员李飞同志的典型经验和先进事例,要求全市广大农村基层干部都要深入学习和认真借鉴。

当天,李飞在大会典型发言结束时,向省、州、市的256个工作组的1000多名“三万”干部发出了强烈的号召。他说:“‘三万’活动很重要,山笑水笑人欢笑;‘三万’活动意义明,千秋万代大事情;‘三万’活动大动脉,绿色繁荣发展快。我们干部一定要以饱满的政治热情、良好的精神状态、深厚的群众感情,投入到‘三万’活动中去,团结、依靠和带领广大农民群众,为实现‘十二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为实施‘三州战略’和建设‘仙居恩施’,打造‘武陵山区中心城市’,推进利川跨越式发展作出新的贡献,用实际行动迎接建党90周年。”

第五篇:“万名干部进万村挖万塘”民情日记

——“兴水利挖塘堰惠民生”大会战

2011年12月27日星期二阴

早上7:30,起床。身上软软的,昨天从恩施到巴东县金果坪乡近5个小时车程的颠簸确实让人有点疲惫。天气不是很好,厚厚地云层压得很低,伴着阵阵冷飕飕的寒风,典型的深冬天气。如此,却没有束缚住大家的热情。一行18人,显得非常活跃,分车出发,前往目的地——金果坪乡下村湾村,参加‚挖塘堰‛启动仪式,展开‚兴水利挖塘堰惠民生‛大会战。

下村湾村人口较多,又由于海拔低,水稻、茶叶种植较多,需水量大。村里有多口老塘堰,工程均建于上世纪60—70年代,由于长期无人管理,年久失修,塘边杂草重生,淤积严重,严重影响了坝体的安全,属于病险塘堰,水塘也变成了干沟。自州人口计生委决定在下村湾村整治塘堰一口,解决部分人口饮水难和农田灌溉的问题后,附近村民纷纷表示‚说到这个事,这是我们很久的想法,但是一直苦于无人组织,这次‘三万’活动如果能把影响到我们水田灌溉的大垱 - 1 -

堰修好,我们肯定会坚决拥护。‛

又是近一小时的车路颠簸到达了目的地。塘堰周围已经聚集了数十群众,机械就位。我们一行也纷纷拿起工具,现场迅速忙碌起来,有的用铁锹挖,有的用扁担挑,四周机械轰鸣,吆喝不断,真是热火朝天。此刻,我突然真切地感受到,简单的体力劳动不简单,一锹一铲都是学问,农村广阔天地,大有作为,要不断学习,才能进步。

热火朝天的劳动之后,我们又仔细与现场的水利技术人员的商讨了整治方案。州人口计生委拟投资3.5万元(另投资3万元,用于其他3个驻点村新修水窖)用于该塘堰的整修,通过清淤、加高培厚堰堤、护坡、埋溢洪管、修引水渠等工程措施后,塘堰蓄水可达6730立方米,有效保障周围260亩农田的灌溉,使得农田旱涝保收,塘堰周围300多户农户受益。

经历今天的场面,我对新一轮的‚三万‛活动信心十足。半天的挖塘劳动,既不感到累,也不感到饿,反而感觉很兴奋。我想,这样的义务劳动,还要多来几次,这样能拉近距离,了解民情,把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上。

- 2 -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我真诚的谢谢你范文下一篇:商业计划书前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