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饮食文化差异论文

2022-05-15

本文一共涵盖3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中美饮食文化差异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中美贸易摩擦,又称中美贸易争端,也叫中美贸易战,是中美经济关系中的重要问题。从中美贸易摩擦产生的背景、原因出发,分析了中美文化差异是导致中美贸易摩擦的重要原因之一。关键词:中美;贸易摩擦;文化差异近年來,随着全球化经济进程的不断发展和日益紧密,全球经济逐渐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作为世界的两大经济体:中国和美国。

第一篇:中美饮食文化差异论文

浅析中美文化的差异

[摘 要] 随着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中美两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研究中美文化已成为不可忽略的问题。

[关 键 词] 中美文化;差异;研究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的交流日益频繁。美国作为西方发达国家和西方文化的典型代表,在国际社会中享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我们十分有必要分析中美文化的差异,从而借鉴美国经济、教育、环境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先进理念。

一、中美文化差异产生的原因

中美之间的文化差异纷繁复杂。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在历史的沉淀中逐渐形成的,受到政治、经济、地理环境、认知系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几千年来儒家思想一直占统治地位,黄河流域典型的自给自足大陆农耕文化,决定了中国人等级观念较强,崇尚中庸之道,在思维形式上以辩证思维和整体思维为主要特征,主张建立一个以集体主义为主要特征的社会。而美国历史短暫,按照现代的生产方式发展经济,崇尚发挥个性,勇于探险,勇于挑战。

美国文化是建立在古希腊传统之上的海洋文化,在思维方式上以亚里士多德的逻辑思维和分析思维为特征,强调个人特性和自由。美国人不太接受中间调和,是则是,非则非,喜欢标新立异。美国传统中则贯穿了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的信念,他们为了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永远愿意进行创新。

二、中美文化差异的现象

(一)中美教育的差异

1.中美两国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不同。中国教育以普及知识为首要目标,注重对学生知识的积累灌输,培养学生对知识继承和知识体系的构建,采用“填鸭式”教育,以考试为衡量学生水平的工具;而美国教育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鼓励学生独立思维,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质疑和拓展,倡导批判精神,采用“素质”教育,通过启发和开放式教育,让学生想学、要学。在美国的课堂,座位往往呈环形或直线排列,目的是便于学生听和看,同时拉近老师和学生的距离。美国的课堂教学氛围比较自由宽松,课堂组织非常具有灵活性和实践性。反观国内,课堂内学生大部分时间接受知识,缺少了分析判断的能力,形成了基础较好、批判性思维缺乏的现状。

2.中美两国的教育管理不同。在中国以国家办学为主,民办办学为辅。政府通过法律对高等学校进行宏观管理。在美国高等学校执行董事会管理模式,董事会是学校最高的权力机关,校长对学校富有全部的管理责任,对董事会负责。

3.中美两国的家庭教育不同。中国的家庭教育较为注重学生的成绩,对学生学业的诸多方面加以限制和干涉。美国的家庭教育则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和责任感的培养,家长在学业上不会给孩子施加过多压力,甚至于学生年终的成绩单也是学生的私人物品。

4.中美两国教育在课程设置上也有较大的不同。以高校教育为例,在中国,学生在高考后确定自己的专业方向,根据学校设置好的专业课程学习,完成学业。但在美国,大学生有自己的专业,但是没有固定的班级,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从几百甚至上千门专业课里选择自己想要修读的课程,计算自己的学分,安排自己想要的学习进度,只要修满大学毕业所需的学分即可毕业,不过一般大家都会在每个学期修均匀的学分课程,这样既不会太辛苦,也让自己有时间参加社团活动,拓展社交渠道和提升自己的能力。

(二)中美社会礼仪的差异

在中美文化中,社会礼仪存在诸多差异。以日常生活中的问候为例,中国人问候别人习惯说“吃饭了吗”“去哪里啊”,从而体现对他人的关心。但同样的问候方式用在美国,美国人会觉得你触犯了他们的隐私。美国人通常很尊重别人的隐私,一般问候和寒暄要避免触及其年龄、收入、信仰、婚姻状况等。而这些话题在中国是稀松平常的,大部分中国人不太在意别人对自己一般生活的了解。此外,比较典型的是中美两国在称谓上的差异。中国人往往比较严谨,称谓分场合、分上下级、分长幼之序。而美国人则较为随意,不论老少年幼喜欢直呼其名以显示亲切友好。另外,在公开场合两国民众的表现也有所差异。

(三)中美饮食文化的差异

现代中国与美国的饮食首先在观念上就存在很大的差异。中国人一向崇尚“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中华饮食注重菜肴的“色、香、味、形、器”俱全,对饮食的追求不仅是口味,而且是一种境界;而美国人则是一种理性的饮食观念,更加注重食物的营养,也是基于对营养的重视,美国人多生吃蔬菜。其次在饮食方式上中美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在中国传承会食的方式,无论是家庭用餐还是正式宴席,人们聚餐围坐,共享一席,相互敬酒、劝菜。而美国人习惯分食,即使在宴会上,虽也围坐,但各人的食物是单盘独碟的。

三、结语

中美文化差异是明显的。随着经济全球化及信息交换速度的加快,中美文化将在碰撞中融合,在融合中互补。

参考文献:

[1]张仰媚.浅谈中西文化差异[J].民营科技,2009(3):44.

[2]贾雪睿.中美交际风格比较研究[M].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王敏佳

第二篇:从中美贸易摩擦探析中美文化差异

摘 要:中美贸易摩擦,又称中美贸易争端,也叫中美贸易战,是中美经济关系中的重要问题。从中美贸易摩擦产生的背景、原因出发,分析了中美文化差异是导致中美贸易摩擦的重要原因之一。

关键词:中美;贸易摩擦;文化差异

近年來,随着全球化经济进程的不断发展和日益紧密,全球经济逐渐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作为世界的两大经济体:中国和美国。双方不仅在经贸往来方面对的经济社会产生影响以外,而且对全球经济的发展及未来走势都带来了重大影响。就当前中美贸易发生的摩擦,分析背后的原因与中美两国的文化差异有着密切联系,本文将对此进行分析。

1 中美贸易摩擦产生的背景

自建交以来,中美关系就在曲折中发展。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是特朗普政府以美在中美货物贸易巨额逆差为由,采取了针对中国一系列的行动。此次“贸易战”可追溯到2017年8月14日对中国开展301调查。为了避免进一步升级,中美先后进行了几次磋商,但“在一些问题上分歧仍然较大”;美国总统特朗普不顾中美双方已形成的共识,批准对中国商品征收关税,并威胁中国,若继续反击,将继续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作为回应,中国将不得不采取“数量型和质量型相结合”的综合措施进行反制,且中美双方此前磋商达成的所有经贸成果将不再有效。至此,中美贸易摩擦正式升级为贸易战。

2 中美贸易摩擦的本质

从社会历史发展的长河来看,大国之争不管是从政治、经济、文化还是从军事、科技、产业,其争得是世界话语权,也就是“游戏规则”的制定权。于是,有人说中美贸易战实质是第四次产业革命领导权之争,也有人说是快速发展的中国与老牌守成的美国的全球战略竞争,还有人说是不同文明之争。不管是什么,美国已全面对中国进行了施压、围堵和遏制。

2.1 在经济上施压中国

在经济领域给中国施压主要表现:一是亚太再平衡战略。奥巴马主政时期阻挠中国经济的崛起采取扰乱和孤立的战略。其目的就是通过激化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矛盾,制造区域不安定的紧张局势,使得国外不敢在中国投资而把资金转向美国。同时,拟废除世界贸易组织,推行把中国孤立排除在外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和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战略。最终以南海仲裁案的失败为标志而告终。二是对中国贸易战。特朗普上台后利用强有力的经济实力对中国展开的一对一的贸易策略。其主要目的是在经济上再次孤立中国,打破中美贸易的日益紧密的关系,然后通过自己的霸权重新组建以美国为主导的多边贸易体系。同时,宣传中国威胁论和意识形态论,使“一带一路”的周边国家对中国产生戒心,并通过颜色革命和军事渗透颠覆别国政权。

2.2 在政治上挤压中国

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上的唯一超级大国,各个方面彰显了自己的实力。为了挤压中国在国际社会的生存空间,美国真是绞尽脑汁。重视同盟关系,强化美国与日本、韩国、澳大利亚、菲律宾和泰国的军事同盟。升级安全伙伴关系,力图把美国的准盟国变成盟国,把安全伙伴关系变成准军事同盟。在价值取向上,联合欧盟、日本,不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有美国政客曾扬言:“将同英国、欧盟和日本分别进行有关贸易协定的谈判”,更有美国媒体妄言“抱团”挤压中国。

2.3 在地缘上围堵中国

特朗普上台后,美国重视印度牵制中国的战略价值,认为美印“会成为美国在21世纪最具决定性的伙伴关系”,并推行“印太战略”,联合澳、日、印进行军事演习,试图在地缘上对中国形成“C”形包围,并在外交上对中国友好的国家进行遏制试图进一步围堵中国,比如:停止对巴基斯坦的国家援助,指责菲律宾不是民主国家,推动和朝鲜的友好关系,拉拢俄罗斯遏制围堵中国等等。

2.4 在军事上挑战中国

在军事上,美国建立所谓“三条”岛链,即:“第一岛链”、“第二岛链”和“第三岛链”挑战中国的军事存在,试图来封锁中国。在南海问题上,打着“航行自由”的幌子,招摇海上、炫耀武力,试图在军事上挑战中国。在台湾问题上,向中国台湾出售先进武器,通过“中国台湾旅行法”,搞两个中国“一中一台”势必导致中美双方的军事对立。

2.5 在文化上侵略中国

在文化上,美国极力宣传和倡导他们的价值观,制造与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冲突的文化价值体系。作为世界电影工厂,好莱坞的电影一直以来雄霸着世界电影市场。中国是美国影视行业最大的海外市场。一方面实现了美国的经济利益;另一方面潜移默化地宣传了美国文化和价值观。2017年,美国出品影片在中国的收入共计34亿美元,比2016年的27亿美元增加了25%。而中国电影在美国市场2017年的票房收入加起来只有100多万美元,差异巨大。此外,美国大众文化产品源源不断充斥着中国市场。

3 中美文化差异表现

中国是一个拥有50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美国是一个仅有200多年的西方国家,两国文化相差巨大。主要表现在:

(1)文化观念不同。中国的文化观念主要是以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思想为主要核心,儒家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仁治”。而美国的文化观念主要继承了欧洲文化中基督教的新教思想,主张自由、平等,追求个人主义,维护个人利益。

(2)思维方式不同。思维方式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一种思维模式,它受社会文化、语言以及历史传统等方面的综合影响。文化是影响人们主要的思维方式因素,中美两国不同的文化形成了不同文化的思维方式。中国人倾向综合性思维,强调整体,从整体到局部的思维方式。美国人则和中国人刚好相反,喜欢分析性思维,强调先部分,从小到大的方式排序。

(3)风俗习惯不同。数字本来是用来算术的一种计算符号,不同的民族给予数字赋予了特殊的含义,使数字一下子神秘化了。从不同的数字符号看出中美两国风俗习惯的不同。比方说,数字6,在中国6代表“顺”,“顺利”的意思;中国人不喜欢4这个数字,这两数字是汉字的谐音“死”意思。美国人则喜欢,4这个数字,它是公平、正义、力量的象征,在基督教4代表福音传教士,象征着统一、坚韧和稳定;6美国人就不喜欢,往往与不幸联系在一起,在圣经6代表兽性、罪恶之意。

(4)宗教信仰不同。宗教信仰是中美文化差异的最突出、最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主要信仰的是佛教,它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其影响力已根深蒂固的体现在中国文化之中,例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愿佛祖保佑等等。在美国,主要信仰基督教,美国几乎80%的民众信仰基督教。在一定程度上讲,没有宗教信仰就没有美国的文化,它是美国人精神支柱,从历届当选的美国总统可以知道,宗教势力在美国政治背后的影响力。在美国文化中,常用的一句话,“God bless you”汉语意思就是,“愿上帝保佑你!”

4 中美贸易摩擦中的中美文化的差异

第一,政治文化差异。美国之所以对中国发动贸易战,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维护其统治集团的利益,而并不是为了美国民众摇旗呐喊。美国的政治文化是靠一种政治传统维系起来的多样化的人群,它代表了各方利益集团的利益。为了获得更多利益,所以利益集团通过培植自己的政治代言人达到统治国家的目的,来谋取自身的利益。当代中国的政治文化主要来源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优秀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红色革命文化为源头,以及现代先进文化为主体的中国现代化建设创造的实践文化组成。它代表了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坚持以人民发展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己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奋斗目标。真正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因此,不同的政治文化,政治道路也导致了中美贸易摩擦的原因之一。

第二,战略文化差异。战略文化是影响战略制定的最稳定、最关键性制约因素。无论是美国政府的更迭,还是各类突发事件的影响,美国都很难消除对我国的战略顾虑,甚至是敌意。尤其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在经济上取得了辉煌的成绩,经济运行保持着高速增长,经济体量跃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的贡献超过美欧日总和。从全球发展战略考量,美国不愿看到一个如此发展之快的中国,也不愿意选择这样一个潜在的竞争对手,防止中国的“朋友圈”进一步扩大,把中国作为自己的战略打压对手,最合适不过。受冷战思维的影响,美国不会让一个与自己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不同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发展壮大,这是美国的主要战略意图。此外,美国还在国际社会抹黑中国,宣扬“中国威胁论”,抵制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经济圈,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同时,抨击中国人权,不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这些都是美国从战略上对中国做的一些部署,不愿见到一个发展强大的中国。

第三,法律文化差异。中美贸易摩擦的起点是,美国基于“301”调查,致使中美贸易摩擦走到了贸易战的边锋。在调查报告中,美方认为中国使用合资要求强制或迫使美国企业转让技术。现实中,是由于一些行业的限制,外商只能以技术股合作的投资经营。在美国,所签订贸易领域的国际协定,并不能自动生效,往往会产生国内法凌驾于国际法之上,这就影响了国际协定约束力。而很多规则是由发达国家主导制定的,由于现存的WTO多边体制所存在的缺陷性,美国就利用这种缺陷制定了很多技术性的贸易壁垒法规。从这个意义上说,虽然都是在相关框架下进行贸易,但在很大程度上贸易政策是受国内法律的制约,使美國对中国贸易仍然有许多不确定性。因此,导致中美发生贸易摩擦不断。

第四,消费文化差异。消费文化不仅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而且还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发挥着重要作用。长期以来,我国人们的消费观念喜欢把大部分的收入用于投资,而美国人则把大部分收入用于消费。在中国,人们喜欢把钱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在美国,人们喜欢超前消费,“今朝有酒今朝醉”、穿名牌。除此之外,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吸引大量美国人前来旅游。从上看出,中美消费文化差异,致使双方在进出口领域比重不同。中国主要对美出口家电产品、轻工业日用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美国对中国主要出口机电产品高附加值产品以及农副产品。因此,美国对中国的产品相对进口量大。同时,美对高科技领域的管制,致使逆差加大,形成贸易摩擦。

总之,中美贸易摩擦,我们不能只关注数量和规模更要看到摩擦的本质。或许了解了两国文化差异,为妥善解决两国贸易摩擦,何尝不是一种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陈芳,丁一凡.从中美文化差异角度论中美贸易摩擦成因[J].沈阳大学学报,2014,(6):422-424.

[2]陈继勇.中美贸易战的背景、原因、本质及中国对策[J].武汉大学学报,2018,(9):72-81.

作者:宋海东 杨学聪

第三篇:中美战略文化差异性探究

摘 要:战略文化对决策者在国家安全事务方面的战略思维具有深刻影响。《中国武装力量的多样化运用》与《美国国防战略指针》在战略环境的认知、国际冲突的看法、武力效用的理解上均有明显不同,折射出中国合作型战略文化与美国冲突型战略文化的差异。中国应加快建构成熟的合作型战略文化,加强与美国的战略互动,充分利用美国战略文化的弱点来有效规避其战略压力,掌握未来中美战略博弈的主动权与制高点。

关键词:国家安全;战略文化;中国;美国;差异;战略互动

作者简介:刘少华(1963-),男,湖南衡阳人,湖南大学法学院政治学系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政治学理论、亚太政治;王巍(1988-),男,广西柳州人,湖南大学法学院政治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政治。

战略文化根植于一国的民族文化之中,深刻影响与制约着国家的战略取向和战略实践。因此,探究国家的战略文化,特别是厘清国家间战略文化的差异,对于认识与理解各国不同的战略抉择,正确把握与处理当今纷繁复杂的国际关系,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战略文化的涵义

“战略文化”一词由美国战略学家杰克·斯奈德在1977年发表的《苏联的战略文化:有限核行为的含义》中首次提出,由此开创了战略文化研究的先河。由于战略文化属于文化范畴,而文化具有高度的复杂性与抽象性,因而要想对战略文化予以明确的、具体的定义实际上十分困难。正如英国学者肯·布斯所说:“考察和确认战略文化的概念是一项艰巨的知识工作。战略文化与其说是一门科学,不如说是一门艺术。如同国际政治一样,对战略文化的解释不可能用量化的手段来实现。”[1]学者们根据各自对文化和战略的不同理解,赋予了战略文化概念以不同的内涵,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1)“战略文化是一国战略界成员通过学习、模仿或彼此共享而获得的战略性思想、情感性条件反应和习惯性行为模式的综合体。”[2](2)“战略文化是一套统合的符号系统,帮助确立军事力量在国家间政治关系中的作用和有效性信念。”[3](3)“思想文化与战略相结合,我们可以称之为战略文化。战略文化是在一定的历史和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战略思想和战略理论,并以这种思想和理论指导战略行为和影响社会文化与思潮。它具有观念形态、历史继承性、国体与区域特征等属性。它是制定现实战略的潜在意识和历史文化情结。”[4]前两种定义由西方学者所下,他们大多从微观层面着眼,把战略文化视为一系列的观念、符号、情感和行为模式,强调的是单位层次观念上的因素对行为的影响。与前两者不同,由中国学者给出的第三种定义把战略文化看成一种通过宏观历史经验和文化传承孕育出来的、系统化的思想和理论体系,赋予了战略文化以宏观的内涵。尽管中西方学者对战略文化有不同的理解,但他们一般都认同:战略文化是一套为决策者所接受并潜在地影响战略决策偏好的观念。在此基础上,本文把战略文化定义为国家战略决策者在国家安全事务方面所共同享有的、以相对稳定的战略观念为基础的战略思维模式。而战争性质、冲突性质和武力效用三个层次上的不同认识则成为判定合作型与冲突型战略文化的主要标尺与区分维度。“如果认为战争是人类事务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冲突具有必然的零和性质、暴力可以有效地保护自我利益和消除安全威胁,行为体的战略文化就属于冲突型战略文化。反之,则属于合作型战略文化。”[5]

二、《中国武装力量的多样化运用》与《美国国防战略指针》所体现的战略文化差异

我国于2013年4月颁布的国防战略文件——《中国武装力量的多样化运用》首次以专题形式阐明了在国际格局深刻调整、安全环境日趋复杂的形势下中国武装力量运用的基本政策、原则和主要方式,指出了我国新时期军事战略的发展方向。美国政府于2012年1月颁布的国防战略文件——《美国国防战略指针》则是美国新军事战略的指导性文件,该文件指明了在世界地缘政治格局深刻变动、美国财政吃紧的背景下美国未来军事战略的发展方向、主要任务、目标与原则。两份国防战略文件在对战略环境的认知、国际冲突的看法、武力效用的理解上均有明显差异,凸显了中国合作型战略文化与美国冲突型战略文化的不同取向。

1.在战略环境的认知上:积极防御VS前沿部署。面对当今复杂、深刻变革的国际环境,中国对时代潮流与主题的看法仍然没有改变,认为当今世界依然是一个“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时代。“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国际形势保持总体和平稳定的基本态势。”[6]和平依然是主流,各国是可以和谐共处的,战争是可以避免的。从这种和谐化的认知观念出发,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稳步实施和平发展战略。“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坚定不移的国家意志和战略抉择。中国始终不渝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防御性国防政策,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干涉别国内政,永远不争霸,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军事扩张。”[6]中国始终按照“积极防御”的战略要求,建设现代化的国防和武装力量,遵循“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原则维护我国的主权、安全、领土完整和发展利益。现阶段我国海军始终以近海防御为战略要求,以提高近海综合作战能力为着眼点,积极发展与完善现代化的武器作战装备与作战体系,进一步增强机动作战、战略威慑与反击能力,切实维护我国海上安全、领海主权和海洋权益。

美国则认为当今的国际安全形势充满“挑战性”,始终对当前的国际环境抱有一种深深的不安全感。虽然在反恐领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基地組织并未被彻底根除,“极端主义分子仍会继续威胁美国的利益、美国的盟友和伙伴及本土安全。”[7]1在亚太地区,新兴大国的崛起对美国的战略利益构成了挑战。在中东,“阿拉伯觉醒运动”所带来的阵痛难以消除,“政体变更以及在变革压力之下造成的国内紧张局势和国家间紧张关系,都为未来平添了不确定性。”[7]2在欧洲部分地区,“安全隐患以及一些悬而未决的冲突依然存在。”[7]3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将成倍地放大一些地区性国家对美国的威胁程度,给予它们更多的行动自由来危及美国的国家利益。”[7]3在美国看来,自己的利益在现今的国际社会中很难有绝对的保障,时刻面临着威胁与挑战,冲突与战争似乎在所难免。在这样一个类似“霍布斯丛林状态”的环境中,美国选择通过追求相对权力的最大化以期获得自己的绝对安全。冷战后,美国进一步加强了在全球的前沿军事部署,强化前沿军事存在,并积极构建全球快速打击系统,力图实现“全球打击、全球投送、全球到达”,以更有效地慑止世界上任何地区的潜在敌人对美国利益的侵犯和威胁。现阶段随着亚太地缘政治地位的上升,美国把前沿军事部署的重点逐步放在亚太,海军军事力量进一步向亚太倾斜,依托亚太的同盟体系强化在第一、第二岛链的前沿军事存在,提升美国在该地区的“介入”与“干预”能力,实现所谓的“再平衡”战略目标。

2.在国际冲突的看法上:新安全观VS有选择的多边主义。中国以非零和的冲突观与利益观来看待冲突。认为虽然世界各国的社会制度、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各不相同,但依然能够找到彼此之间的利益汇合点,通过增加互信,管控分歧,达成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在当今时代,“紧紧把握机遇,共同应对挑战,合作维护安全,携手实现发展,是时代赋予各国人民的历史使命。”[6]中国主张,本国的受益不应以他国的受害为前提,而应以他国的受益为前提,并且本国利益的满足主要通过与他国的合作来实现,也就是说,中国是以一种超越本国国家利益的排他性、狭隘性来界定国家利益的。中国以一种非零和观念来界定利益,基于绝对收益展开合作,新安全观就是典型的表现。“中国倡导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寻求实现综合安全、共同安全、合作安全。”[6]新安全观反映了中国的非零和博弈国家安全观念,主张以共同利益为起点,以互信为基础、以扩大共识为必经阶段、以减少冲突增进合作为目的,展开与各国的非对抗式安全合作。近年来,中国通过与世界各国开展国际护航、国际反恐、军事演习等多层次、多领域的双边与多边合作,有力推动了国际安全领域的机制化建设,有效增进了彼此之间的军事互信,为塑造和平稳定、平等互信、合作共赢的国际安全环境发挥了积极作用。

美国则以零和的冲突观与利益观看待国际冲突。美国倾向对世界进行善恶、敌友二元区分,并据此决定合作与否以及合作的程度。对待朋友美国与之紧密合作,共同维护地区的和平与繁荣;对待敌人美国则用遏制与武力威慑应对。在美国眼中,本国的国家利益至上,为本国利益的满足甚至不惜牺牲他国的利益,其关注的重点是本国的相对收益,即在获益时强调比对方获得更多利益,在无法获益时则力图削弱对方利益。在安全上,美国始终把中国作为潜在的对手加以防范与遏制。“作为地区力量的中国的崛起将以多种方式潜在地影响美国的经济与安全”,[7]2特别是“中国持续增长的非对称作战能力将会对美国强大的投送能力形成牵制”。[7]4对此,美国要“继续在亚太进行必要的投入”,尤其要“与盟友和伙伴紧密合作”,“确保我们可以维持区域介入和自由作战的能力”。[7]2美国强调与盟友和伙伴展开合作,依靠盟友和伙伴的力量,充分发挥盟友和伙伴的作用,即在战略手段方式上坚持“有选择的多边主义”,看似是对小布什政府“单边主义”的重大修正。但就本质来说,这只是在目前国防预算吃紧的情况下对战略手段的局部调整。美国企图让其盟友与伙伴承担更多的防卫责任与防卫义务,分摊美国的霸权成本,使美国获得更多的相对收益,继续维持在全球的领导地位。“在世界其它地区建设伙伴关系的能力对于分摊美国全球领导的成本与责任依然十分重要。”[7]3这凸显了美国推行合作的有限性与功利性。美国当前以制造或炒作地区热点问题为战略“抓手”,进一步强化与亚太盟友和伙伴的关系,巩固美日、美韩、美菲同盟,拉拢印度和越南,企图构建对华的战略遏制体系,以达到制衡中国、巩固亚太霸主地位的目的。

3.在武力效用的理解上:协商谈判VS武力解决。中国认为武力不是消除威胁、保护自我利益的最有效手段,更不是唯一手段。中国更重视“谋胜”而非“力胜”。中国秉承“新安全观”的“协作”原则,主张通过经济交往、政治谈判与军事对话等和平方式求得共同安全,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与地区性安全问题,反对诉诸武力或武力威胁。即便是涉及到武力的使用,也不主张无限制地使用武力、滥用暴力,而是主张把武力的使用纳入法律轨道,“以《联合国宪章》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为依据,坚持在双边多边条约的法律构架内行动”,“坚持依法用兵、依法行动”,[6]秉承公开透明的原则,有理、有节地使用武力,并重视武装力量多职能的承担,遂行多样化任务。正是基于这种理念,中国不追求与自身地位不相称的军事力量,不搞军备竞赛,不谋求绝对军事优势与军事霸权,而是建设与自身国际地位相契合、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现代化国防与军队。

美国强调“力胜”、“战胜”,视武力为解决战略问题的最根本手段和消除威胁、维护安全的最有效途径。对国际或地区热点问题的处理,美国动辄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例如在全球反恐问题上,美国直言“当必要时可对最危险的组织与分子进行直接军事打击”,[7]1注重用强力手段消除恐怖主义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在朝鲜半岛问题上,美国主张“通过与盟友、本地区其它国家开展卓有成效的合作来慑止正在推行核计划的朝鲜的挑衅”,[7]2强调运用政治军事高压政策迫使朝鲜就范。在这种“尚武”理念的支撑下,美国更注重自身武装力量的建设,力图攫取最大化的军事权力,追求最大化的军事优势。不过,在目前国防开支削减的情况下,美国不是通过扩充武装人员的数量来增加军事优势,而是依靠武装部队素质与作战能力的提高、军事力量结构的优化、军事技术的创新、军队信息化水平的提升、作战理念的革新来增加军事优势,呈现了从重“量”到重“质”的转变。美国现阶段通过打造一支适应未来战争需要的“更小、更精干、更灵活”的武装力量,进一步提升“全球机动投送能力”、“快速反应能力”与“联合作战能力”,以期有效掌控未来战争的主导权。

三、中美战略文化差异背景下中国的战略路径

1.加快建构成熟的合作型战略文化。中国应充分发掘本国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与精神,包括忠恕仁义的伦理哲学与人本精神、天人合一的整体世界观、尚中和合的中庸理念等,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注入到我国当代的战略文化建设中,丰富与完善自身战略文化的内涵,进一步推进合作型战略文化的发展。“中国需要在各种现代文化价值观念之间存在的矛盾与冲突及比较与选择中,进行新的自我理解、自我认识和自我肯定,以找回‘自性’,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中国战略文化的自我超越。”[8]

2.加强与美国的战略互动与沟通。由于中美存在战略文化的差异,因而双方对具体问题的理解与认识的角度有所不同,可能导致双方在观点、立场上的矛盾与对立,造成信息误读与战略误判。因此双方的交流与沟通就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对当下存在着“信任赤字”、战略互信缺失的中美关系而言,亟须双方开展对话与交流,增进相互理解,增强相互信任。首先,中国应积极促进两国之间多领域、多层次、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深化中美在经贸、能源、环保、科技、反恐等方面的互利合作,推动中美民间的互动与交流,以交流与合作增进互信,夯实两国战略关系基础;其次,建立健全中美两国高层之间直接、有效的对话与沟通渠道,完善两国间危机管控机制,防范军事沖突的发生;再次,积极开展与美国在安全领域的双边与多边合作,并推进机制化、制度化建设,以有效减少冲突、化解矛盾,增进相互信任。

3.推动战法战术的创新与革新。美国战略文化既有优势,也有内在的缺点与不足,对此,中国可充分利用其弱点和缺陷来巧妙规避美国的战略压力,占据未来中美博弈的制高点。针对美国战略文化重“力胜”而轻“谋胜”、重技术而轻思想的特点,中国在努力提升军事技术水平的同时,应更注重吸收与借鉴中外先进的作战理论和作战思想,推动战法战术的创新与革新,以全新的作战模式与作战理念制衡美国强大的技术优势;针对美国战略文化崇尚武力、谋求绝对军事优势的特性,中国不必在各个领域追求压倒对方或与其平衡,而应在关键性的领域里发展几种高效的反制手段,确保在这几个领域的战斗力与不对称优势,力图在不对称中实现平衡,维护自身的战略安全;针对美国战略文化的扩张性与进攻性,中国可采取复合均衡的外交战略,借助全球性或地区性的多边力量与机制进行有效制衡。

四、结语

战略文化造就决策者在国家安全事务方面的战略思维模式,深刻影响与制约着一国对外战略的选择与取向。《中国武装力量的多样化运用》表现了中国和谐、合作、尚谋的思维特质,显示了中国合作型战略文化取向。《美国国防战略指针》则反映了美国斗争、冲突、尚武的思维特征,展现了美国冲突型战略文化倾向。当然,必须指出的是,一国的战略文化并不意味着只包含一个方面或一种元素,事实上,没有一国的战略文化是完全单一性质的,每一国的战略文化均包含着相互矛盾的两个方面,只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里某一方面占据主导地位,从而构成了某一方面主导的战略文化类型。同时,一个国家的战略文化虽然在一定时期内具有稳定性,但并不意味着它是僵化不变的。随着环境与认知观念的改变,战略文化也会被重构,即便这一过程会显得十分漫长。

参考文献:

[1]Ken Booth. Strategic Culture: Validity and Validation[J].Oxford Journal on Good Government, 2005, (1).

[2]Jack Snyder. The Soviet Strategic Culture:Implications for Limited Nuclear Operations[M]. Santa Monica: Rand, 1977:8.

[3]Alastair Iain Johnston. Cultural Realism:Strategic Culture and Grand Strategy in Chinese History[M].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5:36.

[4]李際均. 论战略文化[J].中国军事科学,1997,(1).

[5]秦亚青. 国家身份、战略文化和安全利益[J].世界政治与经济,2003,(1).

[6]中国国防部. 中国武装力量的多样化运用[Z].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3.

[7]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U.S. Defense Strategic GuidanceSustaining U.S. Global Leadership : Priorities for 21st Century Defense[Z].Washington,D.C,2012.

[8]江西元. 试析和谐世界与中国战略文化重塑[J].教学与研究,2009,(2).

【责任编辑:孙 巍】

作者:刘少华 王巍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中国传统道德论文下一篇:多元统计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