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2023-03-02

第一篇: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论网络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

摘要:网络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既面临着工作时空的拓宽、教育资源的丰富、预警功能的增强、工作效率的提高的机遇,也面临着大学生成长环境复杂化、教育者调控能力虚弱化、大学生心理问题多样化的挑战。做好网络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做到明确任务、建设阵地、加强研究、优化队伍。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互联网以其受众广、时效强、功能多、容量大、交互式等多种特点,形成了不可抗拒的影响力,迅速进入社会各个领域。调查显示,目前,我国网民队伍正在加速增长。据中国互联网中心公布的数据,中国上网用户在半年内就翻了一番,截止到2001年6月,全国上网人数接近3000万,上网计算机达到了900万台。而网民中学生又是主体,占21%。有关统计表明,大学生中90%以上的掌握了互联网技术。上网已成为大学生从事科研、获取知识、了解时事、交流感情、查询信息、休闲娱乐的重要途径,成为学习生活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来说,“网络化生存”、“网络人生”已成为最好的生活写照。互联网的广泛使用,促进了经济、科技、政治、文化以及人类自身生存状态的变革,引发了人类的社会行为模式、社会结构形态和社会规范体系的变化,给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新的挑战。

一、网络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的新机遇

互联网技术,有如18世纪的蒸汽机技术、19世纪的电气技术,是一项影响深远的技术革命,给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新机遇。具体说来,这种新机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拓展了工作时空。互联网具有超越时空的特征,在这自由开放、高速运转的网络世界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能以先进的电子技术手段,向学生实时地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理念,参与心理健康论坛,接受心理辅导。这突破了耳提面授的线性一元形态的传统教育模式受时间、地点、场合影响的限制,极大地拓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时空,能使教育工作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增强了工作的即时性、广域性、渗透性。

2.丰富了教育资源。互联网把全球数万个计算机网络、数千万台主机连接起来,有着信息海量的特征,且网上一切资源皆为我之资源。其中高实时性与无穷储量的心理健康知识与心理辅导信息,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资源。大学生通过网络可以随时读到心理学大师的名著,可以与素不相识的心理学大师进行心理健康对话,可以聆听远隔云涯的心理健康教育专家的心理健康讲座,可以搜索、查询任何需要的心理健康知识与信息。这极大地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辐射力、吸引力、感染力。

3.增强了预警功能。由于网络世界的开放性、虚拟性,大学生参与其间,只是一个数字符号,因此,其人前的面具被摘除,真实的内心得以坦露,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抑郁与苦闷在这里可以尽情倾诉,种种扭曲与病态心理可以尽情展现。他们在网络的点击中寻求心理的释放与依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对此进行认真分析研究,可以把握当前大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掌握他们的心理动态,了解其特殊群体及特殊时段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及个别同学的心理健康问题,以便及时开展教育工作,提高工作的灵敏性、针对性、准确性。

4.提高了工作效率。网络世界具有便捷性、新奇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利用网络开展教育工作,将会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因为在网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如下特点:其一是受传平等。网上虚拟社会,人与人之间没有社会角色地位的区别,受者与传者地位平等,双向互动,这非常符合大学生获取知识、接受教育的心理特征。其二是主动接受。大学生在网上接受教育,有主观心理需求,是主动寻求,而不是被动灌输。其三是共振效应。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往往产生“剧场效应”,在场受感染,离场即忘却。而网络世界是人以群分,各种心理健康问题的专题讨论使受众因共同的兴趣走到了一块,他们共同探讨,智慧的火花形成了心灵的共振,实现了双向超越。其四是方式新奇。网络利用超文本检索方式,多媒体集成技术,将文字、图片、声响、动画有机融合,充分调动了人的视听功能,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组织一些思想性高、教育性强、趣味性好、适应性广的信息资源,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平面走向立体,从单色走向多彩,增强了工作的科学性、生动性、实效性。

第二篇:论小学生心理教育个案教育

摘要: 小学阶段是学生身体、增长知识、形成良好思想品质的关键时期。讲究心理卫生,维护心理健康,培养健全人格,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而且,健康的心理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发挥竞赛技能。心理健康的学生,精力充沛、朝气蓬勃,学习效率高,竞赛中能正常发挥技能,取得理想的成绩。相反,如果过于紧张,心烦意乱,将会降低学习效率,影响技能的发挥和成绩的提高。其次,健康的心理,有利于学生的智力潜能的发挥及个性的和谐发展。一个心理健康的学生,充满自信,性格开朗,它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发展和完善个性。反之,心理上的不健全会严重阻碍其智力的开发和个性的发展。另外,健康的心理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心理健康的学生才容易养成良好的品德,成长为符合社会需要的新人。而某些心理上有缺陷的儿童,往往容易受到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不能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社会的关系,以至最终走上歧途。因此,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与健全人格的教育,是关系到祖国下一代能否茁壮成长的大事。

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与学生的遗传因素有关,更取决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环境的影响。作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有责任扮演好“心理医生”的角色。

关键词:小学生 心理 个案 教育

正文:

日益突出的小学生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但它并非洪水猛兽,它既然有形成发展的过程,我们就必然能找到预防和矫治的方法和措施。我们认为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必须重视,虽然真正患心理病的学生仅仅极少数,但是我们发现学生中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和行为偏差问题随年龄增长,因此需要对全体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家长、学校、社会及有关部门都来重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采取积极的对策,努力去解决这些问题。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对策。

一、案例介绍

案例1(焦虑):黄某,女,11岁,某小学四年级学生。性格内向,胆小孤僻,有事常闷在心里,不肯轻易向人表露,与同学相处不甚融洽。在班上学习成绩属中等偏下,其中数学成绩较好,语文成绩则较差,常考不及格。父亲是一个体小贩,母亲是一工厂工人,均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父母对黄某要求很严,在学习上虽督促较紧,但因文化程度低而无力辅导。黄某自感学习太差,害怕老师批评,同学嘲笑,常焦虑不安,情绪不稳定,好冲动,曾流露出“不如死了好”的悲观情绪。

(一)原因

对小学生焦虑产生的原因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发现:小学生的心理压力来自各个方面。但是,不同的压力源对小学生产生的压力大小并不一样:来自社会的压力最大;其次,是来自内部和家庭的压力;来自学校的压力最小。

第一,社会压力已经成为小学生焦虑的首要来源

通常认为,小学生的压力主要来自学习,本研究的结果就提醒大家:社会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社会因素处在小学生压力源的首位,是出乎意料但又合情合理的。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这就导致了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尤其是在像我国这样人口众多的国家。家长们深刻体会到社会竞争的激烈,并认识到要想让孩子将来有所作为,就必须要从小抓起,一刻都不能松懈。于是,社会压力通过家长对孩子的期望间接地施加在孩子身上,例如,社会上各种各样的补习班、特长班越来越多。造成社会压力的更深层的原因是人们价值观念的转变:社会成员由安于现状、惧怕变革、墨守成规的价值观念,转变到积极的、向上的、进取的精神状态。

第二,家庭因素对小学生焦虑的影响

父母关系如何会直接影响小学生的心理状况。本次调查中,有些学生在填写“为什么觉得心理压力”大时,填的是“父母经常吵架”,还有一位学生写的是“父母离异”。可见,父母关系恶劣对孩子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可以使孩子无后顾之忧的去生活和学习。另外,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养方式也会对孩子产生影响。溺爱型、专制型和冷漠型的教养方式都不利于儿童的

成长,家长应该改变不正确的教养方式,培养民主型的教养方式。

第三,学校对小学生焦虑的影响

在本调查中,学校方面的因素对孩子的心理压力影响最小,可能是由于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以及社会对“减负”的关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已经深入到教师心中,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下的自主学习,教师都会考虑到学生的感受,让学生自己当学习的小主人;学校积极创造良好的环境供学生学习和活动;在第25题的调查中发现,没有一个学生因为与同学的关系不融洽而感到心理压力。这说明,在现代社会家长和教师已经意识到了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并把人际交往的技巧教给孩子,避免他们在这方面出现问题。

(二)对策

要避免此类问题的恶性蔓延,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家长正确看待和认识社会竞争,调整对孩子的期望

家长应该正确看待和认识社会的激烈竞争,更新教育观和人才观,自觉放弃对儿童的高期望值,在儿童现有水平的基础上对他们抱合理的期望值。家长对孩子提出期望的时候,首先要用鼓励的语言提出。例如:我相信你能在原来基础上有所进步。其次,家长要注意对孩子的表扬要具体,不要笼统地表扬,如“你太好了”、“你真棒”等,这样孩子不知道该怎么做。而如:“你作业完成得很好”、“你能知道预习这很好”等类似的表扬让孩子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以便今后更好地发扬下去。此外,社会各界应该高度重视“小学生承担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这一事实,通过各种措施减轻其心理压力,例如:进一步贯彻推行“减负”政策。 第二,家长和教师引导小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

家长和教师在对儿童进行教育时,都要更新教育观念,科学地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其健康发展。小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渐发展,自我评价能力也在不断增长,但是并不能对自己形成正确的认识。此时,教师和家长就要对其进行适当的引导。让他们正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同时发扬自己的优点。小学生已经形成了不同的性格特点,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性格中的积极一面,给他们充分表现的机会。此外,教师和家长要及时交流,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从而对其进行正确的教育。

案例2(厌学):田某,男,11岁,某小学五年级学生,父母经商。据了解,田某比较聪明,小学三年级下学期以前,各科成绩在班内属于中等偏上水平,但到了四年级时成绩明显下降,考试经常不及格。在老师和同学的眼里,田某的性

格比较内向,平时话语不多,但是为人诚实,能讲实话。田某的父母整天忙于做生意而无暇顾及田某的学习。据田某自己说,他在家经常要帮父母照看店铺。田某年龄虽小,但他对店铺内商品价格、行情十分熟悉。在帮助父母照看店铺的过程中,田某对经商赚钱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但其学习兴趣急剧下降。十分讨厌学习,甚至想,“干脆回家帮父母做生意”。他上课的时候心不在焉,头脑中想的都是怎样做生意的事;课后他从不复习,经常抄同学的作业,甚至不做作业。当他的学习成绩出现下滑的时候,他的老师只是叫他谈了几次话,叫他不要整天想着赚钱,对于他想做大企业家的想法还很不以为然。这更使他对学习更丧失了兴趣。

(一)原因

厌学的原因是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社会普遍存在“重商兴读”现象。田某就是在这样的一种家庭环境下成长的。由于得不到家庭的重视和老师的适当引导,致使田某逐渐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产生了厌学的情绪。

(二)对策

要矫正田某的厌学症状,教师应借助社会、家庭和学校三者的合力,都来关心学生的学习。教师可以尝试从下列几个方面进行矫正。

第一,首先要引导家长重视田某的学业,卸掉田某的副业负担,并给予一定的学习期望,压力,便基形成一定学习使命感和责任感。

第二,教师可以利用班会课,召开主题班会,分析同类型个案,让全班同学为田某找出成绩退步的原因,从深层次帮助田某认识小学生“弃学经商”并不是社会的主流思想,而是违背社会发展的趋势的错误思想。

第三,教师在学生中成立“帮扶小组”,发挥小组和集体的力量,帮助田某补习功课,落实学习各环节,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五,抓住田某想当大企业家的思想,向其讲授有关企业家成长、成才的故事,引导他树立“先学知识,后当大企业家”的正确理念。

案例3(任性):李千,11岁。去年从外地转入我们学校。现在在三年级学习。这个学生性格孤僻胆子又大。刚来到这个班级时不爱和同学们在一起玩。总是给同学们倒乱。在家里,又是家里的小宝贝。有时特别任性。久而久之,同学们都在排斥他。又因为学习成绩也不好,真的成了老师和家长的一大难题。

(一)原因

小学生任性的原因也来自不同的方面:

第一,家长的教养方式不当。孩子任性时家长的态度如何,家长是否注意孩

子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等等,这是关系到孩子是否任性的重要原因。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独生子女比例的增加,不少孩子成为家庭的中心,孩子想怎么着就怎么着,缺乏行为规范和自我约束意识。还有的家长对孩子在知识方面要求严格,而在个性品质、行为习惯、社会适应性等方面没有要求,孩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样的教养方式必然会造成幼儿的消极创造性行为。

第二,同伴交往机会缺乏。随着人们居住条件的改善,出现了不少"高楼儿童",这些孩子很少有机会与其他孩子一起玩。同伴的缺乏,导致幼儿的玩伴由成人来替代。由于亲子交往常常很少是一种平等的交往,因此往往是成人造就孩子。在这种不平等的交往情景里,如不是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教育培养,孩子就会缺少互助、合作的意识,缺乏谦让、自制的行为。

(二)对策

第一,联系家长。利用课余时间和小千的父母多次接触、进行长谈。首先对他们生活的艰辛及对孩子的爱深表理解。紧接着我拿小千和班上其他孩子进行对比,使之清楚地认识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及问题的严重性。父母都忙,对小杰的关心甚少,从来不过问孩子的学习和生活,错误地认为孩子只要交给了学校,教导孩子的责任就只有老师了,忽略了小杰自身的主观因素。父母对孩子的爱不能随意,不能放任,不能肤浅。因此我建议:

第二,家校配合。家庭是人生长的摇篮。不同类型的不良家庭环境,往往会造成孩子不同的“学习心理困扰”。 有些父母认为自己年轻时吃够了苦,不能再让自己的孩子吃苦,于是对孩子过分宠爱,甚至溺爱,导致孩子不能承受压力与挫折,意志力薄弱,经不起考验,在学习上出现困扰。李千就属于这种情况。然而要想把他的学习抓上来,最重要的是家长的支持与配合。于是我请来了李千的家长,和他们交谈达成协议:在学校中,有意让这部分学生担任一些班级工作,使他有机会去面对问题,能够独立地拿主意,想办法,增强自己独立的信心。在家里,请家长要求他自己能干的事要自己去干,如穿衣、洗碗、打扫卫生等,不要什么都推给爸爸妈妈。从培养独立生活做起,并积极迁移到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勇于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学会自己尝试、探究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二、建议

针对以上调查问题与分析,我们心理课题研究小组提出如下三点建议:

(一)强化家庭教育指导,优化社会心理环境。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不当的教育方式,往往对孩子心理问题的产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如家庭和睦、父母有修养,他们的孩子一般都活泼开朗,有良好的品行。反之,则有可能给孩子的心理留下阴影,使孩子形成胆怯、自卑、抑郁的不健康心理. 具体实施可通过强化学校的家长父母学校的指导,向家长宣传如果对子女的溺爱、娇宠、过高期望、过分保护、过分严厉等,都会使子女产生种种心理问题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让家长们本着”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教育理念,;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断完善自身形象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影响等等来关注自己的孩子。才会使孩子们有一个快乐健康的童年。

(二)贯彻《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加强心理健康教师专业队伍建设。

每个学校设置专门的心理辅导室,指定专职心理辅导教师并对其进行集中统一培训,逐步实行持证上岗。并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注意教育预防与咨询治疗并重。并切实做好以预防为主,有计划、分层次、系统地对学生、教师乃至家长全方位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学知识。积极组织心理普查、心理测量、团体活动等灵活多样方式及时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并进行规范化、科学化的心理辅导与咨询。对心理问题倾向较严重的学生加强关注,配合专业机构及早治疗,使其健康成长。

(三)加大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与社会宣传力度。

通过宣传,普遍破除迷信思想,科学对待心理问题,使人们远离迷信,使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得以及时的科学治疗加大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与社会宣传力度提高对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正确认识,来提高全社会特别是家长和教师对心理学、心理健康知识的重视,使心理学真正走进人们的生活。

第三篇: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钟怡萍

(湛江师范学院信息学院09电本2班·湛江·524048)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质的不断改革和创新,市场经济不断的取代了计划经济最终成为我国经济体质选择的目标模式,多元化国际关系的形成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然而市场经济是一把双刃剑,社会环境也随之改变,很多诱惑也随着而来,特别是网络的发展使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很大的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也发生了变化,危机无处不在·······青少年作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直接关系跟我们祖国未来的发展,因此这是我们所面对的亟待重视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问题、意义、方法

当代青年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生活,受到了各方的诱惑。我们更应该关注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以及身心健康发展的良好教育,直接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以及社会的稳定。在知识大爆炸的今天,信息技术涌袭而来的今天,为当代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更为宽广和开放的空间。信息化的今天,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好的,而且也有坏的一方面,很多时候,在影响着我们青少年的身心的发展,甚至导致社会问题的恶化。为了社会的发展,国家的稳定,更应该关注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的发展,特别是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实行良好的身心健康教育!

经过长期观察,我们发现当前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学习方面的问题学习方面的问题这是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表现为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表现为求知欲下降,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部分成绩较好的同学也出现厌学情绪;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

(二)人际关系问题。

主要在于学生未学会正确的表达方式,表现为与教师的关系紧张,相互不理

解、不信任;父母与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学生孤僻、专横性格;

同学间在寻求被接纳的归属感、理解和信任方面常常得不到满足,容易产生孤独

感,出现早恋。

(三)青春期闭锁心理。

主要表现是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存于同一个

体。青少年期的青少年自尊心强,思想情感、个人秘密不愿轻易向他人吐露,如

果长辈不能正确对待,他们极易造成心理上的闭锁性。这种闭锁性导致了他们与

父母、师长及交往熟悉的人之间产生距离,由于感到缺乏可以倾诉衷肠的知心人,

于是产生了一种难以名状的交往需要,二者构成了一对难以排解的矛盾。

(四) 四是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较弱。青少年情感丰富,情绪不够稳定,往往

容易感情用事。虽然他们也懂得一些世故道理,但不善于处理情感与理智之间的

关系,常常不能坚持正确的认识和理智的控制而成为情感的俘虏,事后往往为此

追悔莫及、苦恼不已。另外,由于青少年自尊心强,心理较敏感、情绪波动较大,

表现为“说不得”“碰不得”,与他人相处困难。

造成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社会、学校、家庭等方面的原

因以及学生自身的某些因素是造成现在青少年心理问题严重的根本原因。要改变

现在青少年学生心理状况偏低的现实,必须从以下这几个方面着手做工作。

(一)加强家庭教育,打造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二课堂”

魏书生在他的《家教漫谈》一书的自序中写到:“孩子是家长的希望,教

育是人类的希望。家长是过去的孩子,孩子是未来的家长。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

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教育观念、教养方式,家庭的教育环

境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作为家长,应转变只

重视智育,忽视德育、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观念,以身作则,率先示范,

尊重孩子,并鼓励其树立自立自强的思想,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战胜挫折的意

志和坚强的品质,同时要经常和学校联系,取得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对孩子出

现的心理问题,家长应高度重视并及时分析、及时引导、及时解决,以免积少成

多,日久天长,酿成大祸。

(二)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目前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服务,缺少专业心理指导人员是一大问题。在近期

内是很难配专业的心理医生,但教育行政部门应考虑尽快培养和培训专业的心理

辅导教师,在上级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在学校开设心理咨询

室,心理阅览室,心理活动室,开设心理咨询电话热线。定期为师生举办心理健

康、心理保健等专题讲座。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

生活辅导,前途职业指导等并建立健全学生心理档案,作为班主任、任课教师教

育教学工作的依据。使心理健康工作落到实处。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同时

提高学生思想修养水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是一个同步实施的过程。这对学生高

尚品质、人格和情操的形成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也会影响智力发展。我认为

学校都应把这些列入教育教学的目标和计划中去。现在社会的发展趋于多元化,

人的发展也由单一型转为多样型,这可能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难度比较

大。但我相信只要我们认真学习,勇于探索,一定能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推上新

台阶,努力培养四有新人.

(三)营造和谐宽松、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培养身心完整、人格健全的学生。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仅不能离开学校、 家庭的教育和辅导,而且也离不开社会

环境的熏陶。环境育人,不良的社会环境会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社会各

界和社区应关心青少年的成长,支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并促进其发展,形成一个

有益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氛围。强化措施,减少不良思想和文化对青少年的

腐蚀和渗透,杜绝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事件发生。只有为青少年的成长建立一

个全社会的“保护网”,过滤社会有害物质,还青少年一个洁净的蓝天,同时加

大社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宣传和教育,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和造就二十一世纪人

格健全的创新人才,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1. 文化主管部门要加强社会文化的创新和精神文明建设。

通过社区、单位等各种社会组织营造能够全体社会成员感受到理想的精神家

园,创造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文化体系,能让社会成员在其中抚慰心理、调适行为、

表达情绪、释放压力。

2.宣传部门要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

宣传部门要通过大众媒体全面广泛地提高社会成员保持自身良好心理状态

的自觉意识,宣传促进自身心理健康的知识、提高其适应能力和技能。发挥我区现有关专家和骨干教师的作用,培植具有生命力的公益心理健康热线电话、心理网站等,建立起一个面向全区青少年及其家长的心理服务系统。

(四)加强学生的修养是关键。

要让学生有着健康的心理,必须加强学生自身的修养。首先帮助学生树立新的学习目标,适应各个年龄阶段的过渡,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情绪行动上要善于自我激励和反省,通过自我暗示、自我克服,克服盲目的冲动,把自卑感、虚荣心、厌学症成人化导向自强、自尊、自爱、自控的境界。其次教育学生严格要求自己,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尽快适应、关心和热爱班集体,团结同学,与大家建立真诚的友谊,逐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学会辨别是非、美丑、真假、善恶,懂得坚持真理,抵制不良影响,完善自我的同时也完善班集体。再次告诉学生每当遇到烦恼、苦闷、失意时,要坦诚向老师、长者、朋友倾吐,求得理解和帮助。遇到表扬批评要自警和自省,遇到诱惑要自控,要使自己保持开朗和愉快。总而言之,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优化学校教育,建立良好的家庭育人环境,加强学生自身修养是矫正中学生不健康心理的重要措施,能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这样才能达到育人的目的。使学生真正做到把爱心献给社会,忠心献给国家。关心献给他人,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给自己,成为一代新人。要使青少年成为一代新人,这是学校工作的目的和任务,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社会各界也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让社会、学校、家庭大家都来关心、支持孩子。使中学生心里健康教育他们健康成长,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提出一个响亮的口号:“健康的一半是心理。”、青春期虽不是精神疾病的多发期,却是不健康行为的孕育期和滋生心理异常的温床期,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因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无止境的、无定法的、艰苦细致的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甚至是在曲折中提高的过程。

而今,我国的青少年正处于新旧体制常常发现碰撞,许多问题不可能尽如人意和适时解决,各行各业的改革都步履艰难的背景下受应试教育的驱使青少年被投入竞争,随着父母离异的、破损家庭的增多,以及社会环境的某些消极影响,

造成了青少年的种种心理问题。面对青少年存在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仅仅靠原有的教育教学与德育工作难于应付局面。为了改变学校教育的被动状态,社会、学校、家长都在呼唤心理学直接参与学校教育工作。

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人才竞争越演越烈,家庭、学校、社会都应有针对性地及时给青少年补上“心理健康教育”这一课,以迎接新时代的挑战。

参考文献:郑日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边玉芳.教育心理学[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

第四篇:试论消防军人的心理健康教育

上传日期:2006-9-18来自单位:新晃侗族自治县消防大队作者:易善

秋浏览次数:7

1心理健康是时代的课题,是现代社会进步与人类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优化心理素质,保持心理健康,不仅是当代青年军人在服役期间正常学习、训练和生活的基本保证,也是促进青年军人人格完善和德、智、体、美、心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消防部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肩负着消防监督和灭火救援的重任,同时又要进行艰苦的消防业务训练,生活在特殊警营环境里面的消防官兵被看作是保一方平安的“救火神”,在常人的眼里,他们总是“烈火金刚”的化身。但是,在他们看似坚强的外表下也隐藏着脆弱的心理,他们也有着各种各样的困惑。在消防部队这个特殊的大家庭里面,有不少官兵感到焦虑、压抑、郁闷、甚至有少数官兵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因此,研究和掌握官兵的心理健康规律,按照当代官兵的心理特点和心理规律做工作,应该成为基层管理教育的重要课题方向。

一、当前消防军人不良心理的表现

(1)是情绪焦虑型。心理过度紧张,神经反应过敏,情绪焦躁不安,训练动作变形,睡觉经常失眠,走路姿态僵硬。

(2)是精神抑郁型。对部队生活不理解,对消防业务技能训练感到厌烦,内心苦闷,情绪低落,生活兴趣减退,工作动力不足。

(3)是交际敏感型。过于在意他人的评价和看法,对别人尤其是干部骨干不信任,不愿交往,心存戒备。

(4)是性格偏执型。认识问题片面,脾气倔强,喜欢钻“牛角尖”,自以为是,经常与人争执。

二、当前消防军人常见的心理问题

(1)入伍适应中的心理问题。警营环境对军人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对于应征入伍的新战士来说,他们面临的是陌生的警营,生疏而又关系密切的新的群体。部队的集体生活,既改变了原来的生活方式,又改变了原来所熟悉的人际环境。所有这些,会使军人产生不同程度的应激反应,使他们的内心或多或少地感到惶惶不安。这种因不适应部队生活环境而出现的不安、苦闷和孤独感,在那些应变能力较差的新兵身上表现更为明显。

(2)军政训练中的心理问题。军政训练是新兵入伍后的必修课,是紧张而艰苦的。军人(特别是现在的独生子女)进入警营后,常常为紧张而艰苦的军营生活而苦恼,能否顺利通过新兵训练关,立足警营,建功立业,成为强者,是摆在他们面前的重要问题。如果对警营中的艰苦训练不能正确地接受和对待,逃避或否认现实,就会导致心理问题,出现对自己的不满意,学习训练缺乏动力,感到负担过重,甚至产生训练焦虑等心理状态。

(3)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问题。与入伍前相比,警营中的人际交往更为新鲜,更为广泛,独立性更强,更具有社会性。青年军人开始独立地步入准社会群体的交际圈,开始尝试独立的人际交往,并试图发展自己这方面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有相当数量的人会产生各种问题。认知、情绪及人格因素,都影响着人际关系的建立。一旦某个人在这一过程中受挫,就可能表现为自我否定而陷入苦闷与焦虑之中,并由此产生心理问题。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沟通不良,交往恐怖,人际关系失调、人际冲突,孤独无援、缺乏社交技能等。

(4)自我意识中的心理问题。存在于自我意识中的心理问题是军人心理问题的核心。军人在自我发展中,既存在着自我认识、评价与实际情况之间的差距,又存在着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距。军人容易把未来设计得过于完美,而现实社会中的各种客观条件,会妨碍“理想自我”的实现。对这一客观事实认识不足,就会引起认识上的矛盾,从而严重影响军人的心理状态在追求发展自我的过程中,如果没能达到期望的目标,或者对自我不正确的认识,害怕暴露自己的弱点而采取某种防御的心态,过多独处,很少与他人交流,也会出现各种行为、情绪等心理问题。

三、影响青年军人心理健康的因素

由于社会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和灭火抢险救援等复杂化、高危性,影响当代消防军人的心理健康因素有许多种,但主要是家庭环境因素和警环境因素,具体表现在以下这些方面:

(1)家庭环境因素。首先,家庭结构对军人心理健康有着一定的影响。近几年,社会离婚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包括消防部队在内的部队中父母离异的战士也在逐年增多。父母离异的战士,由于家庭环境和生活特殊性,给他们心灵上投下了不少阴影,使其心理得不到健康发展。有的战士入伍前长期生活在畸型的家庭环境里,养成了孤僻性格,极易出现心理问题。其次,婚恋也在较大程度上影响着青年军人心理健康。由于军人职业的特殊性,青年军人恋爱受挫比一般青年更多,挫折感更强烈、更持久。往往是一旦挫折降临,就会使他们感到突然和难以承受,甚至产生失望、自卑、忿恨等强烈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则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平缓下来。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因婚恋受挫而给青年军人带来的精神压力呈现出越来越大的趋势。最后,亲属下岗、子女入托上学、自己转业或自主择业后的工作去向等家庭后顾之忧问题也困扰着军人。

(2)警营环境因素。首先,由于消防职业的特殊性,很多战士进入消防部队后,由于对警营环境的各种不适应,军人承受的各种压力比一般人要大的多,心理负担比较重,极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一方面,消防部队任务的复杂性、繁重性导致青年军人心理问题比较突出。军人因承受不了紧张的工作训练而造成心理问题比较突出;另一方面,角色转变的突然性是诱发青年军人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军人生涯同漫长的人生相比,总是短暂的。在这短短的时间内,战士要实现从老百姓到军人,再从军人到老百姓的两个转变。这种转变是突然的、剧烈的,有时甚至是痛苦的,极容易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

(3)激烈竞争的成才环境也是造成军人心理问题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军人特别是青年军人具有很强的自尊心,他们喜欢在同兵里开展竞争,显示自己的力量和才华,期望成为人生旅途上的强者。这种争强好胜的自尊心是军人积极进取、不甘落后优良品质的心理基础,但若引导不当,则会导致个人英雄主义等不良心理倾向的发生。

(4)军人所萌发出的强烈的与异性交往的渴望与军队这一特殊群体不能满足这一需求之间的矛盾。特别是随着文化传播媒介的日益大众化,性观念的逐步解放以及青少年生理早熟等诸多因素的作用,上述矛盾就显得更加突出。若引导不力,就可能导致青年军人性心理的失衡乃至变态。

(5)部队管理教育上存在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消防部队的管理教育逐渐走向科学化、

正规化,但是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第一,对官兵的心理卫生教育重视不够,官兵缺乏相应的心理卫生知识。从消防部队甚至整个军队目前情况看,不少领导和机关对军人的心理卫生教育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对军人的心理状况和心理特点,理论上缺乏深入系统地分析研究,实践上缺乏具体指导。有的部队把心理卫生教育排斥在教育训练的课堂之外,有的即使搞了教育,也是蜻蜓点水,致使军人缺乏应有的心理卫生知识。第二,部分带兵人不懂心理学知识,错把心理问题当作思想问题。战士中存在的问题,有些是思想问题,有些是心理问题。两种问题交织在一起,做工作时应区别对待,对症下药,才能奏效。第三,管理方法简单粗暴。

(6)社会环境因素。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消防军人的心理健康。首先,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强烈地冲击着军人的思想观念,引起军人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和心理品质的深刻的变化。从近几年部队的调查看,消防军人主要表现出如下心理:一是矛盾心理;二是补偿心理;三是危机心理;四是逆反心理;五是攀比心理。其次,随着改革开放的扩大和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上不同文化相互激荡,一些不健康的、甚至是腐朽的思潮有所滋长,对军人的侵蚀和危害越来越重。其主要表现为:讲实惠、图虚荣、个人信仰缺失、道德观念滑坡等;另外,受社会落后婚姻习俗的影响,早婚早恋的问题也比较突出。最后,改革开放以来,宗教迷信对社会的冲击与影响有增无减,信教人数在不断增加,军人中间也出现了宗教信仰者。这些信奉宗教的军人,有些是受家庭影响;有些是出于好奇和对宗教的神秘感;有些是因为婚姻恋爱、提干考学、家庭负担、家庭不和睦等方面的影响,精神上遭受挫折,为了寻求安慰。宗教迷信对青年军人的心理影响是深刻的、持久的。

四、引导和维护消防官兵心理健康的措施

(1)是把官兵心理健康教育与经常性政治思想工作相结合。以当前正在开展的“大练兵”、思想教育、党章学习、“立警为公、执法为民”教育成果为指导,把官兵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政治教育的总体目标,做到年有目标、季有计划、月有安排,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落实,使心理教育与思想教育有机结合。通过思想教育,使广大官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坚持用发展的眼光和一分为二的辨证眼光看待问题及事物,进一步提高政治修养,增强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

(2)是把官兵心理健康教育与官兵经常性心理健康训练相结合。把官兵的心理健康训练

纳入消防部队官兵的教育培训体系,作为初任培训、岗位培训、警衔晋升等各类培训的重要内容,积极组织广大官兵认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培养广大官兵心理保健的意识,传授心理学知识,消除官兵知识结构中存在的心理学常识盲点,及时缓解心理压力,努力提高心理素质,正确对待工作、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问题和挫折,始终保持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认真落实官兵年休假、体检、轮训、抚恤等制度,科学配置和使用警力,防止随意调动警力从事非警务活动,最大限度地缓解官兵的身心压力。

(3)是把官兵心理健康教育与部队的一日生活秩序相结合。针对官兵心理压力日益增大的实际,心理健康教育和部队的一日生活秩序有机的结合,不断调节和改善官兵警营文化生活,使官兵既有训练场上的严格训练、严格要求,也有教室里朗朗的书声,还有篮球场上龙腾虎跃的身影,更有文艺舞台上健美的舞步、嘹亮的歌声。通过一日生活制度的调节和改善使官兵可调节学习、训练、执勤带来的紧张心态,又可以开阔视野、广交朋友,发现自己各方面的潜能,增加与他人相处的经验,从而经常体验到愉悦。使官兵经常处于这种平稳的积极状态,生活有节奏感,劳逸结合,促使他们充分发挥潜在能量,增强自信,提高学习、训练、执勤和工作的效率。

(4)是把官兵心理健康教育与开展的岗位大练兵活动相结合。练兵过程中,要注重官兵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素质的锻炼,消除其紧张、恐惧等心理障碍,提高敢试敢闯敢拼的勇气,通过锻炼官兵的心理素质和意志,使官兵达到“临危不惧,从容不迫”的心理,确保部队战斗力的正常发挥。

(5)是把官兵心理健康教育与官兵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积极了解掌握官兵的家庭情况、个人思想动态等,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突出重点,力求实效,分层次、分阶段进行教育,在沿袭了以往的集体教育的同时,针对重点人,采用“一帮一,多帮一”的方法,坚持做到有的放矢。对心理素质差的官兵进行重点教育,做到了早发现问题、早疏导、早解决。制定有效的帮扶措施,让个别战士丢掉思想包袱,积极投身到日常工作中去。

(6)是把官兵心理健康教育与条令条例和法纪教育相结合。坚持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净化官兵心灵,凝聚向心力,提升战斗力,要通过加强“三大条例”和部队各项规章制度、法律法规的学习,积极组织官兵观看警示教育片及健康向上的电视节目,

使官兵树立过硬的法纪观念,增强了官兵认识美与丑、善与恶和辨别是非的能力,有效地促进了中队正规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7)是把官兵心理健康教育与内部疏导和外部引导相结合。对由于家庭、社会、工作等原因产生心理压力的情况支队内部做好相应的疏导。充分发挥家庭、社会、部队的作用,利用“三位一体”的管理教育模式和邀请谈心,引导官兵走出阴影,走出困境。

(8)是把官兵心理健康教育与开展健康活动与官兵成长教育向结合。针对部队官兵思想活跃,支队积极引导官兵在不同范围开展兴趣小组活动、演讲交流活动、知识竞赛活动、咨询服务活动、谈心交心活动、座谈讨论等活动,在官兵中形成“保持健康心理”的良好氛围。

(9)是把官兵心理健康教育与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相结合。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增加自信和理解,减少心理的不适感,实现心理平衡。要狠抓部队内部的良好风气,建立了友爱互助的官官、官兵、兵兵关系,通过培养官兵深刻、持久的战友之情,使广大官兵在处理人际关系上,懂得每一个人都不是完美无缺的,在个性、行为习惯、价值观念和情绪状态等各方面都是有差异的,教育官兵学会对他人有宽容态度和宽阔胸怀,防止心理失衡造成不必要的苦恼。

第五篇:小论大学生心理健康

从复旦投毒案谈起

一起是复旦大学医学专业的研究生和N-亚硝基二甲胺,一起是清华大学的高材生和铊,同样发生在顶级学府,同样是常人接触不到的稀有毒物,复旦投毒案件的确与19年前的“朱令案”有不少相似处。正是这种相似,使得公众对两起案件都报以极高的关注。

“复旦投毒案”的相关题话引爆了社交网络。在越来越多的消息涌现后,嫌疑人林某的更多经历也被披露出来。公众发现,林某不但成绩优异,并且在网络上发布过不少类似“医学是神圣的!”和“医乃仁术,爱心是一个医务工作者所必不可少的”内容的微博。一方面在立志救人,一方面却谋划实施投毒的“双面性格”也让公众无所适从,不少人感性上很难接受林某就是杀人嫌疑人,但同时认为林某其心理健康有待考证。

近十年来发生在国内的几起比较著名的校园杀人案的杀人动机都是“琐事”。 2004年的马加爵案,起因就是他和同学打牌时发生争执;1997年北大铊投毒案是因为王某与朋友关系趋冷,便起杀心;2007年的中国矿大的铊投毒则是因为常某对三名同学心生不满便向其投毒;2012年年底的安徽医科大学图书馆砍杀案也是如此;刚刚发生在南航的案件起因则是被害人蒋某敲门打扰了袁某玩游戏。

学者宋石男在微博中这样评论“复旦投毒案”:“每出一个轰动的案子,不少人就会呼吁反思,但这种反思毫无意义。未来的杀人犯没有一个会因为看到这种呼吁而从现在就开始立地成佛。”他的看法的确不无道理,人的本性,家庭和学校教育,甚至有时只是几秒的冲动都会造就一个杀人犯,仅仅靠一个轰动案件发酵出的“反思”,就指望能够减少罪行并不现实。但另一方面看,既然反思不可能杜绝“恶”,好人就该学会正视这种“恶”,尽力去减少造成“恶”的因由,把“普通问题”解决掉。让这些恶行出现的机会小一点,也竭力让处于善恶边缘的人更难滑向“恶”的深渊

一出现校园恶性案件,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就会成为关注热点。但在数据上看,一次次的关注没有显著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北京社会心理研究所和北京高校学生心理素质研究中心在2002年的一次大规模调查中的数据表明有16.51%的大学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健康问题。而十年后,据《2010-2011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显示:分别有27%、66%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经常或偶尔有心理方面的困扰,近九成学生心理出现困扰。两个调查的统计口径不一,但数据表明大学生心理问题确实是持续和普遍存在的。为应对这些学生的心理问题,各高校都配备了心理咨询室,可力度显然过于单薄。这方面,美国大学的架构或可学习:内容上看,美国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学生心理健康咨询,生活指导,生涯辅导等;而实施途径上看,有学生自我心理保健教育,校园生活的渗透作用、进行社会服务,设立健康图书馆等。这些远较国内简单的心理咨询室或者几个课时的心理健康课更系统和全面。而面对寝室矛盾,哈佛大学的经验也十分值得借鉴。新生入学第一年,校方新生主任就会刻意将不同文化背景、社会阶层、兴趣爱好的学生安排在同一寝室,让他们迅速体验文化冲突、生活习惯冲突和个性冲突等带来的强大压力,为他们走上社会提前锻炼适应能力。

心理健康的话题从来就没有缺少,因为社会上从没有缺少过心理健康问题的素材,与其事后弥补不如将其促因扼杀在胚胎期。做为当代的一名大学生,我们应该时刻关注自己和身边人的心理状况,避免此类时事件的再次发生。每年的五月二十五日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日,五二五已经成了我爱我的代名词,只有爱自己才能更好的爱他人。或许有的人会反驳那些发生的事件有的就是因为太爱自己才酿成的悲剧,以为太自私而伤害他人。而其实爱自己就是让自己处在一个健康的心理条件下,在做任何事之前都认真考虑其带来的后国而不是一味的自私。

让我们为悲剧的不再发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悲剧不再重演,爱自己,爱他人。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下一篇:领导力与领导行为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