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电工电子论文

2022-05-17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电工电子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随着国家级、省级竞赛的逐步完善,对高职院校的促进作用日趋明显,对高职院校的电子专业会产生什么影响?学校如何去适应竞赛,利用竞赛平台如何去进行教学改革?本文结合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对我院的教学改革的促进作用进行剖析。

第一篇:大学电工电子论文

浙江大学从电子商务到电子服务的学科探索与实践

摘 要:基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三阶段变革规律的认识,本文指出以信息化为依托的现代服务业是当前国际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主旋律,进而分析了现代服务业对科技和人才的需求现状与趋势,回顾了浙江大学从1998年四校合并开始进行交叉学科发展以来的探索,重点介绍了浙江大学从电子商务到电子服务的七年学科创新探索与实践历程,对浙江大学的电子服务新学科建设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信息化 电子服务 现代服务业 电子商务 数字教育

一、现代服务业对科技和人才的需求

按照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第七专题专家组的定义,现代服务业是在工业化比较发达的阶段产生的,主要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而发展起来的,知识和技术相对密集的服务业。在美国通常则称为知识型服务业,它描述为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融入了科学、工程、技术等的产业或协助科学、工程、技术推动的服务业,例如包括通讯、金融、商业、教育及医疗等服务行业。由于它涉及信息、工程、管理、经济、政法等多学科的综合,同时广泛采用了人机/机机互动交互和多媒体网络实时/在线环境,既是当前一系列新技术首当其冲的实验应用场所,又是管理和运行模式创新的最好土壤。国内外科技界、学术界、工业界和政府机构均投入越来越多的财力和人力来开展面向现代服务业的理论研究、应用开发和产业应用,一些传统工业企业和IT企业也开始转向以现代服务业为主要发展方向,IT巨人IBM就是一个最突出的例子。通过从制造向服务的转型,它除了对经济的重要贡献以外,最突出的还是在劳动力就业方面。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就业比重已经从1997年的68.2%达到现在的接近80%。

我国政府已经充分认识到了现代服务业对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专门划分了“信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领域,并把“现代服务业信息支撑技术及大型软件”作为优先主题,科技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十一五”发展纲要》设立了“现代服务业共性技术支撑体系与应用示范工程”重大专项。特别是今年三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以来,各地加快了与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关的政策制订、科技扶植和人才培养等工作。教育部也在此期间积极参与了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十一五”科技发展纲要的制订和落实,在教育信息化包括数字教育等领域启动了多个专项。电子服务就是在全球经济从制造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化时期,电子商务、电子政务、数字媒体、数字教育、数字医疗、现代物流等不同应用行业的信息化深入应用,但都具有数字化、网络化共性特征和现代服务性质所综合产生的新兴学科。

大学特别是重点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创新,创新的关键就是不断调整、建立和壮大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学科,而最困难的就是创建类似于电子服务的新兴交叉学科。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新学科的提出和建立需要克服固有的办学观念、人才培养机制、乃至大学人文精神和大学文化理念的传统束缚。可幸的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近几年里在面向现代服务业的电子服务学科领域开展了积极的探索性研究和实践应用,已经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探索性创新成果。

二、浙江大学电子商务学科发展历程

浙江大学从1998年四校合并后,一方面对原有四校的学科进行调整,同时及时开始了面向社会经济发展前沿和为地方服务的新学科建设步伐,特别是重视充分发挥原有四校的优势学科进行交叉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电子商务、教育技术是最先开设的两个交叉新专业学科。其中电子商务由计算机学院、管理学院、经济学院三个学院合作创立,教育技术由教育学院、计算机学院、计算中心和现代教育中心联合创建。现在这两个专业都成为浙大的品牌专业。我们从电子商务学科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交叉学科的建设需要高层战略创新的决策和大兵团协同作战的方针。

(1)2000年,浙江大学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由教务处牵头成立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计算机、管理、经济三个学院的副院长分别担任主任和副主任。率先在国内开设了电子商务本科二专业,第一批就在校内吸引了包括16个学院各专业的1000余名优秀学生进入电子商务二专业学习,学校利用新建成的多媒体网络视频系统同时在四个校区的五个多媒体教室实时开课,成为浙大校内本科生的网络第一大课堂(见图1)。到2004年先后有600多学生获得电子商务二专业毕业证书,1000多学生获得专业结业或单课程证书。

(2)2001年,教育部首次批准浙江大学等13所高校设立电子商务本科专业,同年开始招收全国第一批本科生;迄今已经培养了300多名本科专业毕业生。2002年开始又通过远程教育的模式开设电子商务专升本学历教育和课程培训,先后培养了以在职人员为主的3100多电子商务毕业生。在研究生层次方面,计算机、管理和经济三个学院在最近三年里共培养了20多名的电子商务与电子服务学科方向的管理学、经济学和工学博士。目前在读的相关学科方向博士生有20多名、硕士生50多名。

(3)2002年开始,高等教育出版社以浙大教授为主体组织《高等学校电子商务专业系列教材》的编写,先后出版了近20本交叉学科的专业教材;2006年该系列教材被评为电子商务学科唯一的国家“十一五”规划系列教材。

(4)2002年夏,教育部在浙江大学举办了首届全国高校电子商务专业骨干教师培训班,来自全国各地125所高校的280位教师通过半个月的培训获得教育部颁发的电子商务专业课程骨干教师证书,如今这些骨干教师中的很多人已经成为所在学校的电子商务学科建设带头人;浙大也已经成为电子商务学科建设的龙头高校之一,2006年2月成立的教育部电子商务专业课程指导委员会主任单位就设在浙江大学。

(5)2003年开始,浙江大学与劳动部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专家委员会电子商务专业委员会合作共同开展电子商务师职业技能知识鉴定与职业培训,三年多时间累积培训电子商务在职从业人员1万多名。

(6)在科研项目方面:仅2004年至2006年,三个学院的电子商务与电子服务学科研究队伍联合或单独承担各类电子商务科研项目50多个。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项目、全国社科办、商务部、教育部等重点项目。三年的科研经费:2004年1100万、2005年1250万、2006年1530万。三个学院的电子服务学科专家在相关期刊和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上发表了365篇高质量学术论文,其中有285篇被SCI/EI/ISTP/SSCI收录。科研成果鉴定10多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项,省部级奖两项。

(7)2005年6月开始,浙江大学积极响应教育部、商务部联合发布的关于推动有关高等学校进一步加强电子商务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通知精神,通过参与中国电子商务推广应用工程和企业电子商务案例调研,两年完成了20多个企业案例的深入调研,迄今共收集了国内200多个各行业各类别的电子商务应用案例。两年评比的电子商务优秀案例数均为国内高校第一,获得了商务部的优秀奖励。更重要的是这些案例为高校教学、学科研究、中国电子商务产业发展提供了第一线的实际素材和多方面的经验。

(8)在为地方服务方面,浙江大学充分利用电子商务学科建设成果和人才优势,为杭州市乃至全国的电子商务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在杭州涌现出来的阿里巴巴、网盛科技、新中大等著名电子商务企业的成功也映托着浙江大学电子商务学科的身影。在杭州市电子商务协会第二届理事会改造中,浙江大学被推选为理事长单位。由此已经开始形成了一个以杭州市为中心并辐射长三角乃至全国、电子商务的龙头高校和龙头企业紧密结合、杭州数以千计的电子商务中小企业和区域经济环境相配套、产学研紧密结合和人才互动的区域化网络经济快速发展的新格局。

(9)在国际合作方面,除了与IBM、微软、ORACLE等IT巨头企业有紧密的学科和项目合作以外,浙大在产学研结合方面已经走向世界,与美国道富银行(State Street Corporation)合作成立了浙江大学道富技术中心,先后开发了一系列的电子金融服务系统包括股票交易执行系统、Global Call Cross系统、交易指令管理系统、债券投资组合分析系统、债券利息计算系统、外汇交易指令管理系统、共同基金服务在线信息发布门户等,并且已经广泛应用在美国和欧洲的各大交易所。与世界一流高校也开展了产学结合的协同研究,例如与剑桥大学共同成立了“浙江大学-剑桥大学全球化制造与创新管理联合研究中心”、与海尔集团和中集集团等龙头企业建立了“创新管理联合研究中心”、与杭州市联合建立了“城市管理创新研究中心”(率先在国内开展了数字城管方面的研究和人才培养)等创新型研究机构。

三、从电子商务到电子服务的新学科建设

从2001年开始,浙江大学积极支持并负责浙江省在国内率先成立的“服务业电子化专家组”启动了服务业电子化专项,先后在浙江省的30多个企业实施服务业电子化应用示范工程项目,取得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利用在电子商务、电子金融、电子政务、创新管理、网络教育等领域的学科优势进行整合,通过积极参与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和“十一五”科技发展纲要的编制和启动,在国家级项目实施、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1)在学校的全力支持和新设立的浙江大学科技研究院的统一协调下,今年7月初,浙江大学正式成立了浙江大学电子服务研究中心,该中心是综合学校计算机、管理、经济三大学院的强大师资科研力量而组建的跨学科研究机构,现有教授10名,副教授18名,并聚集了一大批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团队。目前中心重点集中在以下几个研究方向:基于Web的服务科学与工程、现代服务技术、电子商务与服务工程、数字媒体服务技术、电子服务与创新管理、网络经济与电子金融服务等,重点研究开发当前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急需的共性关键技术、通用核心服务组件、以及应用集成构架等。同时面向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中小企业服务、数字教育与数字医疗、电子政务与数字社区等行业展开示范应用。中心目前正在努力建设成为面向国家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的多学科交叉的产学研一体化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心。

(2)由浙江大学学位委员会通过并经国务院学位办审核批准,浙江大学首次在国内设立了电子服务学科,招收电子服务专业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浙江大学此次设立电子服务博士点,充分发挥了学校重点学科齐全的优势,并在电子商务等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的成果基础上,将计算机、管理、经济等学科的理论和工程技术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交叉型的面向现代服务业的人才培养体系,旨在培养具有计算机应用技术与服务工程能力、现代服务科学与工程理论知识、现代管理与网络经济等综合交叉素质的高层次人才。以中心为依托的新学科计划从2008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希望在近几年尽快培养出一批面向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高层次学科带头人。

(3)浙江大学电子服务研究中心目前已开始承担科技部、商务部、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和浙江省等多个面向现代服务业的重大攻关项目以及与IBM等企业的国际合作项目。包括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现代服务业服务基础技术研究》和《我国现代服务业科技支撑体系总体发展战略研究》等重点课题,特别是积极参与科技部现代服务业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的启动,在第一批18个专项课题中,主持一项,参与其中的三项;另外面向终身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大项目《数字化学习港与终身学习社会的建设与示范》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果;中心与北京奥鹏远程教育中心联合开发的个性化学业推荐顾问系统已经能够为数字化学习港遍布全国城乡的1000多个数字化学习中心的求学者及时提供30多所高校的200多个专业的学业咨询。

(4)浙江大学出版社已经开始与国内外一些学术界和产业界专家联合成立《电子服务系列丛书》编委会,希望在两年内推出10余本介绍电子服务学科的发展历程、学科基础、创新模式、解决方案、行业应用等方面的系列丛书,为我国高校开展面向现代服务业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和行业应用提供普及型和专业性的素材。

四、新的定位、新的方向

“用对明天的认识来指导今天之行为”。浙江大学电子服务新学科博士点和电子服务研究中心的设立,将为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理论研究、技术攻关、重点行业应用示范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展开积极探索,为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政策建议、技术支持、系统服务以及应用服务。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人类在经济活动、社会形态、文化娱乐、科技教育等方面开创了一个又一个革命性的新领域。就像50多年前计算机科学与工程从电子工程和数学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30多年前,随着管理需求的增强和内涵的不断延伸,管理科学与工程逐步发展成为今天促进国家发展的一个独立学科。随着服务经济的到来,在各高校同仁的共同努力下,以电子服务主导的服务科学与工程很可能像当年的计算机学科和管理学科一样,成为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

作者:陈德人 吴晓波

第二篇:浅谈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对高职电子专业建设的影响

【摘要】随着国家级、省级竞赛的逐步完善,对高职院校的促进作用日趋明显,对高职院校的电子专业会产生什么影响?学校如何去适应竞赛,利用竞赛平台如何去进行教学改革?本文结合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对我院的教学改革的促进作用进行剖析。

【关键词】电子设计竞赛;省电子竞赛;教学体系改革

引言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是国家教育部国家教育部、信息产业部主办的,从1994年开始每两年举办一次,江西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是省教育厅主办的大学生竞赛科目之一,每年五月份举办一次,目的在于推动高职院校电子类专业的教学改革,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1.通过竞赛,不断提升“双师素质”和实训环境建设。

我院电子专业从2007年开始积极参加国家、省电子设计竞赛以来,获取国家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省级奖项100余项。目前我院电子系共有13位电子专业老师,2位教授,1位高级工程师,4位副教授,5位讲师,形成一个结构合理、优秀的教学团队,“电子设计与制作”教学团队2010年评为江西省优秀教学团队,其中吴国辉老师获“江西省教学名师”称号。我系通过积极申报,获批2011年中央财政支持的电子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教学硬件设施已经有非常大的改善。

2.电子设计竞赛推动实践教学改革。

我系教师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形成了一系列的围绕竞赛组织的学习活动,获得了一定的成绩。教师相继在省级刊物发表相关竞赛类论文20余篇,并获批省级精品课程4项,研发专利20余个。围绕竞赛对课程进行改革,对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进行了针对性的课改,让“竞赛内容进课堂”,将相关的课程编写成教材,从趣味性,学生思考方面入手,在引导学生的兴趣的前提下,对学生的动手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以学生能力发展为指标。以赛代考,通过学生参赛的选拔,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考核!

3.以赛促学

竞赛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实践平台,由于现在上课的目标明确,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每次课都能很好的完成一个小制作,并能很好的解答老师提出的引导性的扩展。我系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如电子协会,电子免费维修点,并在老师的带领下向校外接受各种业务。学校也建立了相关的机制,每学期定期请名师及企业工程师对学生开展知识讲座,以拓展学生思路,获取更多的知识,同时参加过竞赛的毕业生均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4.竞赛在学生中以点带面的积极作用

将竞赛带入课堂,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竞赛,享受自己制作的乐趣,很大的提升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主學习能力。然后以学生参赛队伍的选拔,对学生进行考核,对学生进行更深的激励,对学生形成了一个相互追赶的良好氛围!学生之间,老师之间,师生之间,处处有竞赛,处处有比拼,但处处又有协作,处处有深情,通过一次次的解决问题,一次次的合作互利,既能让学生感受到竞赛的竞争,又能感受到团结互助的必须。形成学生良好的团队意识,加强师生之间的感情,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能学到更多的知识,能掌握一门过硬的技术。

5.结束语

在目前各高职院电子专业招生形势低迷,学生动手积极性越来越差的情况下,如何围绕省级,国家级各项竞赛,进行课程改革,提升学生的兴趣,进行创造性思维培养,加大学生就业能力,是迫在眉睫的问题。只有通过教学实训内容、考核模式上的改革,给学生提供更大的兴趣,让学生主动起来,不断地通过学习—实践—社会检验—再学习,形成良性循环。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促进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社会活动相结合,将专业当成爱好,将爱好做成事业。才能真正的实现“来愿学,学必精”的高职学院的目标。

作者:帅江华 易杰

第三篇: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平台构建探究

【摘 要】本文从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的现状和相应对策谈起,总结了电子设计大赛对学校和学生发展的重要性。从而明确了建立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平台的必要性: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极大的提升,学校的课程设置也会得到一定的优化。总之,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平台的设置势在必行。

【关键词】电子设计大赛 大赛平台 模拟竞赛

一、引言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是我国教育部提出的一种竞赛活动。竞赛面对全体在校大学生开放,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电子设计方面的动手能力,加速高校信息与电子科技专业的课程变革。这一活动的主要特点是:紧密结合高校信息与电子专业的内容,带动高校课程变革和实验室的建设。但是,随着活动的开展,大学生身上的很多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例如大学生基本知识不够全面,参赛准备工作做的不好,设计作品缺乏新意,设计理念和比赛要求有出入等,这些都会导致参赛学生在比赛中失利。本文的平台设计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的,其目的是为了整合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加速电子电路模块的建设。有了这样的平台,学生可以很好的巩固学过的知识,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大大提高自己的作品在竞赛中的竞争力,最终在竞赛中脱颖而出,获得评委的认可。

二、现状

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的举办目的主要是为了考察学生把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所以,在竞赛中学生需要综合利用课程中学习到的知识,团结同伴,搜集设计需要的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处理。从94年第一界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举办至今,这一比赛已经举办了11界。从第8界开始,这一比赛开始分组进行:高校组和本科组。而本文研究的主要是高校组。这一比赛的现状是:比赛项目主要有电子开关类、仪器仪表类、数据收集整理类等。学生在比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逐渐显露了我国高校在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当前高校更加注重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导致学生学习的知识缺少一定的系统性。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过于呆板,不能完成实践过程中的灵活运用。

三、对策

(一)因材施教,鼓励创新,强化课程体系

由于学生来源不同,高校在校生的素质有很大的差距。在教育资源多样化的今天,我们提倡因材施教,实施差异化教学。针对电子技术过硬的学生,我们可以提出更高的要求,提升他们的动手能力;而在电子技术和电子CAD技术等方面知识比较丰富、思维比较活跃的学生,可以让他们跳过日常实验,给他们安排难度较高或者是让他们自己选择实验课题,学校为他们提供实验器材的支持。对实验中成绩突出的,学校可以考虑以不同形式给予奖励。同时,学校也要对开设的课程进行整合。特别是一些基础课程,比如数字电路、单片机等,这些课程都是电子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和学生的理论基础有很大关系。所以,在教授这些课程的时候,教师要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要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理论知识结束之后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给予提高。

(二)鼓励个性化发展的同时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当今社会,知识更新换代非常快。个人能力再突出,也会存在一定的知识缺陷。所以,面对一项系统的工程,我们必须要组建团队,依靠团体的力量。“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的比赛设计时间是四天三夜。参赛人员需要在要求时间内完成参赛作品从设计到调试的一系列工作。这全部的工作要一个人完成是不可能的。所以,就要组织多位学生,根据他们的特长,对他们进行合理的分工。作品设计、作品制作、作品调试,文案写作都有明确的人员跟进。这样合理分工之后,才能把团队工作的效率最大化。在分工合作的过程中,不但学生的特长得到了发挥,学生的团结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三)建立开放的现代电子创新设计实验室

为了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设计创新能力,增加实验室的设备并对相应的学生开放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学生来说,很多的想法都需要进行相应的实验,这些想法才有存在的意义。从这个角度来说,增加学校实验室的现代化设备、并对有实验需求的学生开放是提高学生实验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

(四)以电路单元模块和历年的案例培训

由于比赛的时间非常短,所以做好赛前准备工作就显得非常重要。任何电子器件都是由一些电路单元构成的。假如在比赛前准备的电路单元可以在比赛中派上用场,那么无疑可以节省不少时间,让参赛人员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作品的性能上,让自己的作品更加的优秀。而想要让比赛前的准备工作做的充分,就要在一些最常见的模块上做功夫,因为常见的模块一般都是一些基础的模块。在任何的电子器件设计中都有用武之地。比如,A/D和D/A模块,传感器检测电路等。同时,拆分一些典型的电子原件,让学生对这些电子原件有充分的认知,可以对他们进行熟练的拆分与组装。对往年参赛的作品进行详细的观摩和分析。这些内容网络上一般都有,学生非常容易就能够找到。那些成功的作品往往都是智慧的结晶。教师可以根据整理好的这些作品的资料,模拟比赛现场,对学生进行初步的选拔。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模拟,增加对学生的锻炼,减轻学生对比赛恐惧感。大学生电子大赛平台对学生来说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设计。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可以锻炼学生的团结能力,同时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总之,对学生来说是一举多得。而在大赛前对学生进行培训,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在比赛中胜出的几率,而且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生活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电子大赛的种种福利也可以增加其他学生进行实验设计的动力,在学生中形成一股设计的潮流。

四、结论

通过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不但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整合资料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团结精神。同时,经过这样的比赛,教师的教学能力也会有一定程度的提升。所以,建立一个针对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的电子竞技平台,对教师和学生进行锻炼,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奖项,而且也可以优化学校的课程设置,让竞赛带动学校的课程改革,以课程变革推动竞赛发展,形成这样一个良性循环。这才是学校建立电子大赛竞技平台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席新铭,胡刚刚,杨志平.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实验教学体制改革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12)

[2]杨晓静,尹忠东,艾欣.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若干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0(S2)

作者简介:

从岩,男,1993年12月12日——,籍贯:安徽省六安市,学历:本科,研究方向:大学生科技创新。

作者:从岩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语言现象论文范文下一篇:安全生产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