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培训心得

2023-04-23

第一篇:乡村振兴战略培训心得

乡村振兴战略培训心得体会

【一】

近期,我参加了县委组织部主办的浙江大学——金湖县领导全域旅游与特色小镇建设专题研修班,既开阔了思路,又拓宽了视野,还增加了见识,感受良多,受益匪浅

历史悠久、声誉卓著的高等学府,让我们受到了一次洗

浙江大学是中国著名顶级学府之一,毗邻著名而又古老的西溪风景区的紫金港校区建筑别致、环境优雅、学风浓郁。在这里,我们深切感受了浙江大学的“以人为本、整合培养、求是创新、追求卓越”的教育理念,精心安排的课程既有宏观理论,也有实践案例;

既有课堂教学,也有现场教学,通过教授的讲课和参观中的交流,使我们在学习境界上受到进一步的触动。

把握脉搏、实战丰富的专家授课,让我们得到了一次充电

浙江省建筑科学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陈安华,系统的讲解让我们领悟到特色小镇的创建不仅是对小镇本身具有重要意义,更应该将其放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为小城市培育、乡镇转型发展、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动力支持。浙江大学生态规划与景观设计研究所所长严力蛟教授,从城乡生态旅游与休闲农家乐产生的背景、理念、案例介绍,增强了我们发展全域旅游的信心。中国城市政府招商网会长周开疆教授,让我们对全域旅游有了全面、整体的认识,也学到了旅游招商的新模式、新方法。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系副教授黄浏英,通过千岛湖、安吉等鲜活案例,慷慨激昂、如数家珍的演讲,大家听的带劲。

产业鲜明、活力迸发的特色镇村,让我们实现了一次冲击

此次现场教学的所到之处,无论是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还是特色小镇,都让我们实现了视觉上的冲击、思想上的碰撞。深入分析不难发现,浙江特色小镇建设具有四个特点。一是产业“特而强”。“特”是指聚焦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等七大新产业以及茶叶、丝绸等历史经典产业中一个产业,细分领域、错位发展。“强”是指三年投入30~50亿,培育“单打冠军”。二是形态“小而美”。“小”就是规划面积3平方公里,核心区1平方公里。“美”就是所有的特色小镇按3a级景区以上标准建设,旅游类特色小镇按5a级景区标准建设。三是功能“聚而合”。“聚”就是特色小镇都有产业、文化、旅游和社区四大功能的聚集。“合”就是四大功能都紧贴产业定位融合发展。四是机制“新而活”。“新”就是小镇采取“宽进严定”的“创建制”,不搞“审批制”。“活”就是小镇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创建模式。

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互动交流,让我们获得了一次启发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结合今年初中央1号文件提出的田园综合体,省委提出的特色田园乡村,县委、县政府“五县共建”战略要求,对我镇发展作了一些设想:一是坚持高点谋划,突出产业定位。xx年国务院发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积极促进健康与养老、旅游、互联网、健身休闲、食品融合,催生健康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住建部等三部委文件强调:特色小镇原则上为建制镇(县城关镇除外),优先选择全国重点镇。银涂镇是全国重点镇、省重点中心镇,创建健康特色小镇是天时地利人和。二是坚持整体布局,突出产业融合。积极构建“1+3+n”健康特色小镇布局,着力做好一产、二产、三产项目的组合,生产、生活、生态项目的组合。“1”即以银集集镇为主阵地;

“3”即以淮建、涂沟、唐港3个集镇为美丽乡村示范点;

“n”即实行健康+n个产业发展:+体育用品,创建国家级体育用品基地;

+医疗养老,推进医养一体化项目早日建成;

+中医药,推进承开中药饮片以及药材基地、五星芡实特色村建设;

+湖鲜美食,放大太明龙虾、下河口渔家宴等品牌效应;

+生态养生,加快建设森氧小镇;

+休闲农业,依托十里桃林规划建设田园综合体;

+体育运动,依托高邮湖发展水上运动。三是坚持市场运作,突出产业招商。借鉴仪征市新集中医康养游小镇、刘集沐浴小镇等模式,包装一批项目整体打包、整体招商、整体规划设计、整体开发建设。无论是碧桂园、华夏幸福等品牌民企,还是中交、北京城建等央企国企,都将转型的战略指向“特色小镇”。

【二】

在近期的支部会议中,运管支部所有成员学习了乡村振兴战略,通过学习总结了以下几点体会:

乡村振兴,勿自以为是,需维护核心。历史进程的发展,众多事例证明,要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人民群众必须牢牢团结在党的身边。面对新时代,新时代,新挑战,我们依然围绕团结在党身边,中国共产党是我们乡村振兴战略的创造者、指导者。

乡村振兴,勿好高骛远,需脚踏实地。乡村在我们工作的第一线,振兴乡村要求我们脚踏实地、扎根基层,要求我们充满斗志、不畏艰苦,要求我们担当作为、开拓进取。

乡村振兴,勿固守陈规,需创新进取。创新精神是乡村发展的动力之源,需要创新来驱动,创新驱动农业,会使乡村发展进入新的次元,乡村发展不再依靠单一农产品生产,而会找到新的经济增长方式,驱动乡村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领域。

【三】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部署,这是党中央着眼于推进“四化同步”、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升亿万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和实现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们党“三农”工作方针政策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贫富差异较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从实际出发,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举各方之力,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努力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振兴是基础。发展是第一要务。实施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彻底解决农村产业和农民就业问题,确确保当地群众长期稳定增收、安居乐业。而无论是解决农民就业还是确保群众增收,都都需要以产业发展为基础。农业强,产业必须强。产业旺,乡村振兴才有底气。要实现产业兴旺,首先要构建乡村产业体系,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重点是通过培育农业品牌、增强科技创新、强化城乡融合,补齐农业发展短板,促进农村产业集聚。

人才振兴是支撑。“人才兴,事业方兴”。发展离不开人,乡村振兴自当不例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要解决人的间题。由于受前些年农村发展“钱景”不大的影响,大量人口外出务工,农村缺人特别是缺少能人的问题,已经成为振兴乡村的制约瓶须。因此,实施乡村振兴必须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做好农村人才政策这篇大文章,完善人才服务机制建设。既重视本土人才的培育,培养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使之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主要生カ军。也要广纳懂科技、懂市场、懂法律、懂管理的贤才能人到农村来创新创业,让农村成为贤才能人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建设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高质专业化乡村振兴队伍,增强农业发展的创新驱动力和农村产业发展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文化振兴是灵魂。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乡村文化作为我国社会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乡土人文之美。如果说没有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更或是没有乡村文化的同步振兴,那那乡村振兴就失去了真正的灵魂。因此,实施乡村振兴必须抓住乡村文化这一灵魂根本。不仅要顺应新时代的要求,推进城乡文化融合,保护并传承好乡村文化,增加文化产品,促进文化供给,大力发展具有特色的乡村文化及其产业。还要打通农村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破解文化服务难题,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深深扎根,不断提高农村群众在文化成果上的获得感以及在精神文化生活上的幸福感。

生态振兴是根本。“録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只有实现生态振兴才能体现文明和谐的乡村振兴目标,乡村振兴离不开生态振兴,绿色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由于前些年农村环境保护相对滞后,这无疑为农村生态振兴带来了更多的难题,需要花费较大的力气来解决。必须坚持绿色生态导向,改进农业生

产方式,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持续攻坚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增加能源供应的良性循探索农村绿色发展之路。不断增强乡村振兴的恒久生命力。

树高千尺源于根深,大厦巍峨靠的是地基坚固,乡村振兴战略让国之基更稳,祖国必须将更加坚实屹立在世界洞东方,让我们信心倍增地撸起袖子加油干,在乡村振兴战略的牵引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一番农村力量。

【四】

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

这个矛盾其实最主要的症结就在于乡村和城市发展不平衡,城市占据了大量的发展资源,越来越多的青壮年走出农村,走向城市,乡村成为了“养老集聚地”,导致了乡村原本就落后的形势更加严峻。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也不能少,在这发展的攻坚期,“乡村振兴”应运而生。我们作为一名人民警察,要树立实干精神、创新精神,艰苦奋斗、不断学习,确实在乡村振兴中保好驾护好航。

乡村振兴,勿自以为是,需维护核心。历史进程的发展,众多事例证明,要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人民群众必须牢牢团结在党的身边。从革命时期,我党团结人民创造性的找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

到新社会主义初级探索阶段的改革开放,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步伐,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这都是在我党伟大领导下取得的卓越成果。面对新时代,新时代,新挑战,我们依然围绕团结在党身边,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中国共产党是我们乡村振兴战略的创造者、指导者。

乡村振兴,勿好高骛远,需脚踏实地。我国农业人口之多,耕地面积之广都印证着乡村在我国的重要程度。乡村在我们工作的第一线,振兴乡村要求我们脚踏实地、扎根基层,要求我们充满斗志、不畏艰苦,要求我们担当作为、开拓进取。我们要切实发扬发挥“红船精神”,要想作为、有作为、善作为,学习李保国、廖俊波扎根基层、艰苦奋斗的精神。我们要做好把政策接地气的践行者,让广大农民群众享受到党的暖风,让“乡村振兴”不是一句空话。

乡村振兴,勿固守陈规,需创新进取。振兴乡村,绝不是口号,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创新精神是乡村发展的动力之源。从家庭联产承包制、土地制度改革,到现在的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供给侧改革,从历史到现在,这些政策都是我党创新精神的实际体现。有太多成功的先例,告诉我们,改革发展,需要创新来驱动,创新驱动农业,会使乡村发展进入新的次元,乡村发展不再依靠单一农产品生产,而会找到新的经济增长方式,驱动乡村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领域,占据改革、乡村振兴的主动权。

我作为一名基层人民警察,乡村振兴,与我同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今后我国乡村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是农民共享国家发展成果的重要体现,是党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和关心,体现了党坚持为人民服务,坚持群众路线。乡村振兴战略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我将切实做到维护核心、坚定信仰,脚踏实地、扎根基层,担当作为、创新进取,牢记重担和使命,“在基层保一方安宁,为人民守一片乐土”。

【五】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生态宜居是关键,乡风文明是保障,治理有效是基础,生活富裕是根本。作为一名扶贫工作队员,我们责无旁贷,我们应该理清思路,和村两委及扶贫工作队一起找准产业路子谋发展,同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移风易俗,强化淳朴民风,做好村庄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每个人都应该为把村建设成为业强、民富、村美献计出力。

【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两次提到“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它列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坚定实施的七大战略之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村全面发展和繁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我镇是农业大镇,通过反复学习、深刻领会,作为一名基层党员,使我憧憬无限,非常振奋,倍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是统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要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十九大精神的丰富内涵,特别是深刻理解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思想,准确把握“重中之重”的战略定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科学论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深化农村改革的目标任务、建设现代农业的工作部署,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认真践行,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全面激活市场、要素和主体,打通渠道,让广大农民最大程度地分享改革红利。十九大报告强调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这有利于推进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和可持续发展,给农民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七】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一方面表明了“三农”问题在党中央工作中占据的重要地位;

另一方面也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了方向。

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决胜期来看,可以说“乡村振兴”是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都有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从生产发展到产业兴旺,从村荣整洁到生态宜居,从管理民主到治理有效,从生活宽裕到生活富裕,在内容、内涵上都有提升,都有转变。同时,乡村文明的内涵要求也不一样。

从开启全面建设现代化新征程这个角度来看。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我们提出了新的战略部署“乡村振兴”。这个战略部署实际上是在我们开启新征程的时候新时期的“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它不仅是一场经济社会的变革,而且是一次文化、生态的复兴。它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它的目标导向就是按照现代化的要求,让农业成为有希望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希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美丽的家园,也就是“乡村振兴”战略是面向现代化的战略部署。

乡村振兴靠的是产业,而产业要兴旺、要发展,首先依靠的是人才。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实现创新发展最强劲的动力。从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增强农民致富能力,到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广大农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都迫切需要科技创新,需要创新的领头人,需要有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创新人才队伍。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生态宜居是关键,乡风文明是保障,治理有效是基础,生活富裕是根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

【八】

“四月春光好,正是读书时”。在春光明媚的四月,我有幸到百年名校——西安交通大学学习,五天的培训,让我受益匪浅,仿佛经历了一次文化之旅,一场视听盛宴。培训结束后,仍然回味悠长,也引发了我对于乡村振兴的一些思考……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而乡村振兴就是要以农村经济为基础,努力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我认为建设美丽乡村始终都离不开文化。

文化是生态宜居的守护者。习总书记说美丽乡村建设就是要“看的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乡村的青山绿水是我们耐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中国自古以来就讲究遵循自然法则而生存。继承和发扬传统的生态文明观,让人们懂得“仁民爱物”,发自内心崇尚自然,珍惜环境,才能从根本上守护住我们的青山绿水。

“乡愁”对于乡村来说是对乡土文脉和故土文化的记忆。乡愁可能是一棵长在村头的古树,可能是一间破旧的祠堂,可能是一出家乡的戏曲,还可能只是一位儿时的玩伴。这就需要加强对遗址遗迹、宗族祠堂、田野文物的开发保护,传承乡村文脉,让村民在精神上有归属感。让更多乡贤回到故土推动乡村文化的传承,建设美丽乡村。

文化是产业兴旺的金钥匙。乡村产业无论是农业还是第三产业,都需要注入文化内涵,否则就不能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我们平利是女娲故里,中国名茶之乡。当我们的茶饮产业注入文化内涵,整合品牌力量,平利的绞股蓝和绿茶也会像西湖龙井、武夷山大红袍一样名扬四海。到那时,我们卖的就不仅仅是茶而是健康和文化。

谈到乡村振兴就会想到乡村旅游。而乡村旅游的持续蓬勃发展,更要注重挖掘文化内涵。一个地方的历史积淀、气候环境、风土人情、饮食起居,风俗习惯等等构成了一个地方的地域文化,而这种文化带给人们的是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精神体验。譬如,有人喜欢“大漠孤烟直”的苍凉,有人喜欢“海上生明月”的意境。我们要做的就是深入挖掘本地的地域文化,让每一个来平利旅游的客人感受到这片土地与众不同的魅力。

文化是乡风文明的约束力。“仁义礼智信、诚孝检勤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在乡村振兴中,如果我们充分发掘乡规民约、族谱家训这些道德资源,发挥身边榜样的力量。让向善向美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人心、引领道德、淳化民风,那么“路不拾遗”、“夜不闭户”、“邻里和睦”等等都会成为村民发自内心的尊崇。

农村的公共文化建设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只有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才能保障村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提高乡村文体活动质量,让广大村民在丰富的文化体验中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

《周易·贲卦·彖传》中解释文化,“刚柔交错,天文也;

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是有形的,更是无形的,它无时无刻都在影响着我们的“三观”和生活方式,要想振兴乡村,就得以文化铸魂。有了灵魂的乡村便有了生机和活力,有了青山绿水和乡愁,有了希望和未来。

【九】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以此为主题对“三农”工作进行了部署。这是我们党在全面认识和把握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基础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对“三农”工作做出的一个全新战略部署,是农业农村发展到新阶段的新要求,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意义十分重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努力做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农村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由于历史欠账较多,再加上多种因素的制约,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比较突出,具体表现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农业基础仍不稳固,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二元结构依然没有破解,不少农村存在“空壳”、“空心”、“空巢”和活力衰退现象,等等。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既切中了当前乡村发展的要害,也指明了新时代乡村发展方向,是城乡发展思路的战略性转变,为我们的工作指明了方向。

十九大提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这是站在全局高度统筹城乡发展、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举措。当前,农村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尤其突出。我们的基本国情决定了现代化的发展不可能消灭农村,也不可能把所有的农民都搬到城里去,农民总体上应当就地城镇化。我们的目标应是,虽有城乡之别,而少城乡之差。必须通过城乡融合发展,把更多的公共资源配置到农村,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好脱贫攻坚战,努力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让农民也能过上现代文明生活,一起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城市乡村共生共荣,这才是切合实际地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之道。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三产融合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原则。在战略实施上,要坚持以深化土地制度改革为重点,以产业融合为纽带,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途径,精心谋划,稳步推进。在加大政策倾斜的同时,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激活乡村的资金资产资源,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有机衔接。要坚持自治、法治和德治相结合,加快建立有效的乡村治理体系。要把各类人才引向农村,培养懂农村、爱农业、爱农民的工作队伍,培育现代新型农民。要大力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下力气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充分发挥农民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主体作用。

作为一个涉农工作者,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就要认真学习领会中央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各项部署,把各项政策学懂弄透,在做实上下功夫,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实实在在的举措,一个时间节点一个时间节点往前推进,以钉钉子精神全面抓好落实,为我省乡村振兴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十】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上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一新的农村发展战略,体现了三个“突出”:

(一)突出了农村产业发展,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农村产业是农村发展的基础,农业兴则基础牢,农民富则国家盛。这就要求我们依托乡村的主导产业、资源禀赋、地理环境、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旅游产业,进一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达到村美民富双赢。

(二)突出乡村治理,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乡村治则百姓安。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础,在我们这样一个8亿多农村人口的国家,乡村治理不仅是乡村的自我治理、自我发展问题,更是关系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关系到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的问题。乡村治理程度亦决定了党和国家政策的落实程度,决定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现程度,更决定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三)突出农村生态文明、生活环境建设,建设生态宜居农村。2005年10月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努力建设美丽乡村。”美丽乡村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今年以来,大力开展“七改、六化、三清三完善”为核心的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目的就是彻底改变农村环境卫生脏乱差,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优化农村生态环境,全面建设宜居宜游美丽乡村。

【十一】

通过一周的时间在华南农业大学学习实施振兴乡村战略,感受颇多,有理论学习,有现场教学,受益匪浅,以下是我对这次学习的四点心得体会。

第一,振兴乡村需要把三农问题放在首位;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而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乡村最为突出,农村稳则天下安,农业兴则基础牢,农民富则国家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破解“三农”问题,促进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的治本之策。目前,农村的农民收入主要靠种植和养殖,但是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在产值上都是越来越小,主要只是种够自己吃。所以要发展壮大农业,降低农业成本,吸引外商投资等。总之,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着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

第二,振兴乡村需要传承农耕文明兴盛农村文化;

我国传承传统种植业发展快,种植业安全保障能力显著增强,目前在水稻、小麦、大豆、油菜等大宗作物用种上,已经实现品种全部自主选育,在源头夯实了粮食安全的根基。优秀乡村文化能够提振农民精气神,增强农民凝聚力,孕育社会好风尚。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要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换发文明新气象。

第三,振兴乡村需要发展村集体经济;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是农民财产性增收的重要板块,更是提示农村集体经济、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我们可以通过对村庄的宅基地用地规模、布局、标准和发展进行合理规划,利用财政资金进行宅基地的置换、整理与修复,使农民闲置住房成为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养老、文化、教育等产业的有效结合。也可以通过股份合作的方式开发古村落、民俗村、休闲农庄、养殖等打造新的产业链,发展共享房屋、共享庭院、共享村庄、共享田园等多种共享经济形式,打造振兴新农村。将村庄重整与生态宜居目标结合起来、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从而发挥土地制度红利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

第四,振兴乡村需要结合自身优势发展;

5月14日我们在老师的带带领下来到广州市增城区石滩镇下围村参观,下围村利用了与东莞交界的优越条件发展经济。下围村从村务财务管理混乱,干部与群众关系矛盾紧张,一系列集体越级上访和群体性事件,一批村干部因违纪违法受到法律制裁的“问题村”一跃成为现在广州市的“文明示范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下围村的成功经历非常值得我们钟山县借鉴,我们也可以利用地处广东交界、交通发达的优势来发展经济,借鉴别人的村规维护村庄安全文明。

作为一名奋战在农村工作的一线干部,肩上更是扛着振兴乡村的艰巨任务。振兴乡村之路任重道远

【十二】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五个方面的总要求响应了当前农业农村工作的现实需求和广大农民的热切期盼,系统回答了乡村振兴要达到什么样的水平、怎么样达到这样的水平等一系列问题,是我们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开展各项工作的重要遵循。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离不开实体经济的支撑,而乡村实体经济的核心是产业。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可以带来农民收入的提高,让农民富裕起来,增强农民消费能力。通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以现代农业为主、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乡村产业体系,做大做强农村实体经济,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经济动能。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为了改善乡村居民生活环境不断加大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但是在乡村治理体系还不是很完善的情况下许多基础设施由于缺乏管理而破旧、荒废。这就可以在加强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考虑在乡村建立基础设施运营中心,对各种基础设施进行统一管理和运营,实现常态化的净化、亮化、绿化,让广大农民在宜居的环境中享受生活,切实感受到乡村振兴带来的生态效益。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保障。乡风体现了农耕文明和现代文明的有机结合,是维系农情、乡情、亲情的重要纽带,也是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精神支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让广大农民不仅“留得住青山绿水”,而且“记得住乡愁”。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以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为抓手,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

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根本。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维护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促进广大农民共同富裕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提高农村民生保障水平,让广大农民的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有了这样的劲头和韧性,严格按照“五要求”一定可以真正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的壮丽篇章!

第二篇:乡村振兴战略培训心得体会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一方面表明了“三农”问题在党中央工作中占据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也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了方向。

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决胜期来看,可以说“乡村振兴”是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都有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从生产发展到产业兴旺,从村荣整洁到生态宜居,从管理民主到治理有效,从生活宽裕到生活富裕,在内容、内涵上都有提升,都有转变。同时,乡村文明的内涵要求也不一样。

从开启全面建设现代化新征程这个角度来看。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我们提出了新的战略部署“乡村振兴”。这个战略部署实际上是在我们开启新征程的时候新时期的“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它不仅是一场经济社会的变革,而且是一次文化、生态的复兴。它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它的目标导向就是按照现代化的要求,让农业成为有希望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希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美丽的家园,也就是“乡村振兴”战略是面向现代化的战略部署。

乡村振兴靠的是产业,而产业要兴旺、要发展,首先依靠的是人才。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实现创新发展最强劲的动力。从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增强农民致富能力,到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广大农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都迫切需要科技创新,需要创新的领头人,需要有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创新人才队伍。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生态宜居是关键,乡风文明是保障,治理有效是基础,生活富裕是根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

乡村振兴战略培训心得体会二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新战略。今年1月2日,国务院公布了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详细阐述整个战略的内涵与实施。我有幸作为培训班的一员,亲历了整个培训过程,感觉受益匪浅、收获颇丰。在课堂上,聆听了学院教授玹玉秋、胡志宏所作的《**生态文明治理的三治经验》、《党建+生态:红色引领推动绿色发展》的专题辅导,让我对湖州市践行习总书记两山理念、实施乡村振兴、推进乡村治理、走绿色发展之路的做法有了整体的了解和宏观的感受。现场教学,先后观摩学习了长兴县水口乡的全域景区+农家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南浔区和孚镇荻港村以桑基鱼塘为特色的传统村落特色小镇文化旅游开发模式、双林镇向阳村魅力水乡、美丽宜居示范村建设模式,中国白茶第一村**县溪龙乡黄杜村脱贫致富的路径、两山理念发源地天荒坪镇余村坚持绿色发展的过程、刘家塘村慢生活乡村旅游的理念、田园鲁家递铺街道鲁家村无中生有、创新发展的过程,德清县阜溪街道五四村发展休闲农业旅游、下渚湖街道二都小镇防风非遗文化的开发和莫干山小镇发展郡安里(洋家乐)的做法,吴兴区仁皇街道桥西村红色拆迁、发展集体经济的举措,以及南太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党建引领、实施生态保护、发展旅游产业的成果等等。

**与**同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分别是朔州、湖州的下辖县,又同是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和肯定的县,两县、两市的发展有其相似性,发展的阶段又出现明显的差别,究竟背后的规律是什么呢?

湖州市是两山理念的诞生地、美丽乡村建设发源地,是全国首个地市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当全国首个省级地方标准《**省美丽乡村建设规范》正式实施后,湖州的美丽乡村建设正在从物的新农村向人的新农村转变。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结出丰硕的成果。此外,还有一点让感触很深,就是农村社会管理的精细化、资源开发利用的高效化、比较优势发挥的最大化、服务群众的细微化,体现在方方面面。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眼界决定高度,创新决定广度,思路决定出路,勇气决定举措,担当决定成效。只有跳出**看**,走出朔州看朔州,对照**看**,对比湖州看朔州,才能准确客观的发现我们的不足和短板。作为一名基层乡镇党委书记,如何创造性地贯彻好、落实好市委六届六次、七次全会精神,在加快实现乡村振兴的特色区和践行两山理论的示范区这一目标的过程中,想在先、走在前呢?我觉得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突破:

一是思想上要解放。要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党纪法律范围内主动破除制约乡村发展的条条框框,为创新松绑、为发展撑腰。要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全方位反思以前在农村农业工作方面的不足和问题,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探讨破解乡村振兴瓶颈的举措,把讨论活动变成统一思想、形成共识的过程,用讨论的成果推动乡村振兴工作的开展。要在全社会形成人人为乡村振兴想办法,不为不作为找理由的浓厚氛围,树立为干事者担当,为作为者负责的正确导向。

二是政策上要吃透。结合现场教学所去村庄,感悟最深的就是湖州人把政策用足用活了。这恰恰是我们工作的一大短板,我们的习惯做法是用政策限制,不是用政策发展。因此,一方面要加大政策法规的学习培训和宣传力度,提高执行者的业务素质和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大对政策研究的力度,提高解读政策的能力,创造性地提出贯彻落实政策的细则或举措,让政策更接地气,更服水土,而不是机械教条式的执行政策,更不能把政策变成谋取私利的工具和依据,也只有这样才能让政策变成推进乡村振兴的动力。

三是资源上要激活。这里所说资源指政策资源、社会资源和文化资源。首先政策资源。五四村、鲁家村、向阳村等已经全部完成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现农民承包地经营权全部流转,股权化既保证了农民的土地收益,又弱化了农民个体实际地块的界限,最大限度地降低用地成本,化解了土地纠纷,很好地处理了农村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关系,极大地释放和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的规模化、集约经营。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这一政策,我们还未用足用活。其次社会资源。乡村振兴不是一部门的事,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需要统筹整合使用政府资源、统筹调动社会民间力量,引导企业资本参与。参观的乡村,村级都设有统一战线工作组,统筹调动乡贤、名人等力量助力乡村治理,这个做法真的不错,值得借鉴。第三文化资源。一是湖州的所有村都有文化礼堂,都有讲习所,都有文化长廊,都有农风家训,都有村史馆,都有农家书屋,都有老年公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随处可见深入人心,文化育人、文化兴村、耕读传家的氛围很浓。二是村级党组织尊重人才、培养人才的眼光和远见着实让我们佩服,可以说照此下去,下一轮的发展引领者仍然是湖州。三是对文化资源的挖掘也要做到极致。这次学习还有一个感受就是湖州的博物馆很多,湖笔博物馆、桑基鱼塘博物馆、荻港村名人博物馆等等。国级传统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等都做到了极致。我们的传统古村落、非遗等资源相当一部分在沉睡,未能发挥文化资源在促进经济、教化乡邻、抚育文明风尚中应有的作用。

四是责任上要担当。从鲁家村的成功案例,到向阳村党支部、村委会、村务监督委员会集体决定、共担风险,处处闪耀着为民担当、干事创业的情怀。创新发展,先行先试,需要担当,就要大力传承弘扬**精神。一要有为群众为集体利益担当初心。二要有迎难而上、艰苦奋斗,不怕挫折、不怕失败,愚公移山的恒心。三要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久久为功,利在长远,天下为公的公心。这既是对干部个人的要求,也是对各级党组织的要求。

五是党建上要加强。党群服务中心是每个参观点最突出、最显眼的标志。为集体操心、让群众省心、请组织放心、村庄发展快,要靠书记带;群众生活美,要靠班子领;火车开的稳,要靠党员撑、党员农家乐、党员文明户、党员责任牌、责任区、党员请您歇歇脚、上下楼梯慢慢走等暖心提示清晰显眼,处处体现了党员示范带头,服务群众的理念,体现了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乡村治理中领导核心作用。任何一个美丽乡村的建设,都离不了党组织引领、党员示范带动,只有强一个支部,才能促一个产业、活一地经济、富一方百姓。要通过党建引领,不断强化三基建设,激活基层党委、农村党支部内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观能动性。

乡村振兴战略培训心得体会三

“四月春光好,正是读书时”。在春光明媚的四月,我有幸到百年名校——西安交通大学学习,五天的培训,让我受益匪浅,仿佛经历了一次文化之旅,一场视听盛宴。培训结束后,仍然回味悠长,也引发了我对于乡村振兴的一些思考……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而乡村振兴就是要以农村经济为基础,努力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我认为建设美丽乡村始终都离不开文化。

文化是生态宜居的守护者。习总书记说美丽乡村建设就是要“看的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乡村的青山绿水是我们耐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中国自古以来就讲究遵循自然法则而生存。继承和发扬传统的生态文明观,让人们懂得“仁民爱物”,发自内心崇尚自然,珍惜环境,才能从根本上守护住我们的青山绿水。

“乡愁”对于乡村来说是对乡土文脉和故土文化的记忆。乡愁可能是一棵长在村头的古树,可能是一间破旧的祠堂,可能是一出家乡的戏曲,还可能只是一位儿时的玩伴。这就需要加强对遗址遗迹、宗族祠堂、田野文物的开发保护,传承乡村文脉,让村民在精神上有归属感。让更多乡贤回到故土推动乡村文化的传承,建设美丽乡村。

文化是产业兴旺的金钥匙。乡村产业无论是农业还是第三产业,都需要注入文化内涵,否则就不能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我们平利是女娲故里,中国名茶之乡。当我们的茶饮产业注入文化内涵,整合品牌力量,平利的绞股蓝和绿茶也会像西湖龙井、武夷山大红袍一样名扬四海。到那时,我们卖的就不仅仅是茶而是健康和文化。

谈到乡村振兴就会想到乡村旅游。而乡村旅游的持续蓬勃发展,更要注重挖掘文化内涵。一个地方的历史积淀、气候环境、风土人情、饮食起居,风俗习惯等等构成了一个地方的地域文化,而这种文化带给人们的是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精神体验。譬如,有人喜欢“大漠孤烟直”的苍凉,有人喜欢“海上生明月”的意境。我们要做的就是深入挖掘本地的地域文化,让每一个来平利旅游的客人感受到这片土地与众不同的魅力。

文化是乡风文明的约束力。“仁义礼智信、诚孝检勤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在乡村振兴中,如果我们充分发掘乡规民约、族谱家训这些道德资源,发挥身边榜样的力量。让向善向美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人心、引领道德、淳化民风,那么“路不拾遗”、“夜不闭户”、“邻里和睦”等等都会成为村民发自内心的尊崇。

农村的公共文化建设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只有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才能保障村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提高乡村文体活动质量,让广大村民在丰富的文化体验中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

《周易·贲卦·彖传》中解释文化,“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是有形的,更是无形的,它无时无刻都在影响着我们的“三观”和生活方式,要想振兴乡村,就得以文化铸魂。有了灵魂的乡村便有了生机和活力,有了青山绿水和乡愁,有了希望和未来。

乡村振兴战略培训心得体会四

xx年5月26日,我参加了市党校组织的“乡村振兴战略”培训会。本次培训会分为两个内容,乡村振兴专题培训课程及现场教学考察。兰德培训中心为这次培训作了精心准备,结合乡村振兴主题,xx省委党校罗副校长做了“乡村振兴战略研讨会”主题教学,讲述乡村振兴之“新”与“兴”,罗校长围绕为什么要乡村振兴、乡村振兴的“新”和“兴”以及精准脱贫的“塘约经验”案例三部分内容展开讲解。

通过考察学习,我深刻感受到xx省“三变”改革适应了当前发展的大趋势,融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效益为一体,走出了一条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新路子,为我们贫困县创造了可学习、可借鉴、可复制的鲜活经验。

一路走来,在xx看得最多、感触最多的就是乡村。xx农村的变化,让人耳目一新,首先是生态好,到处是青山绿水,很少看到垃圾和污水。其次是基础设施配套完善,水、电、路、村部、学校、卫生所建设标准都比较高。农村老百姓的房子多数改建成了楼房,特别是湄潭县对全县民居进行了统一的风格设计,保留了传统的民居特点。“小青瓦、坡屋顶、转角楼、三合院、雕花窗、白粉墙、穿斗枋”七大元素合为一体,白墙灰瓦的民居镶嵌在黔北的青山绿水之间,好像一幅幅山水画,美不胜收!除了硬件设施的提升,xx通过“三变”,把农民的土地通过合作社集中起来,发展经济作物和旅游等产业,尤其是茶叶、花卉、猕猴桃、野刺梨等产业发展的非常好,走出了一条依托产业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看到先进就看到了差距,也启迪了思路、鼓舞了我们的信心。下一步的工作规划我有几点想法:

一是积极投身到十九大精神的学习之中。深刻领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总部署,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结合落实“五新”战略任务、打好“五大攻坚战”,不断加快追赶超越的步伐,努力使自己成为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队伍中的积极分子。

二是积极投身到“三变”改革的实践之中。“三变”改革是壮大集体经济、激发农村发展活力的内在动力。在“三变”改革中,是主导,企业是主体,群众是主角。具体的来说,就是要搭台,企业要唱戏,农民要参与。要用农民听得懂的语言、做农民愿意做的事情,给农民真正要的东西,帮助农民掌握挣钱的技术,找到挣钱的路子,引导农民用的积极性和热情参与“三变”改革,实现联产联营、入股分红,增加收入。

三是积极投身到脱贫产业的培育之中。进一步发挥我县自然资源、土地资源、气候特点的优势,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大力发展核桃、养蜂、烤烟、食用菌、中药材、高山蔬菜、林下养殖等生态价值、经济价值、旅游价值、社会价值好农业特色产业,同时,以市场为导向,扎实将产业结构调整与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结合起来,抓好“一红一黑一白”特产品牌创建,让农民生产出来的产品符合消费者的需求,力争卖得出,能致富。

乡村振兴战略培训心得体会五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以此为主题对“三农”工作进行了部署。这是我们党在全面认识和把握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基础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对“三农”工作做出的一个全新战略部署,是农业农村发展到新阶段的新要求,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意义十分重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努力做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农村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由于历史欠账较多,再加上多种因素的制约,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比较突出,具体表现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农业基础仍不稳固,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二元结构依然没有破解,不少农村存在“空壳”、“空心”、“空巢”和活力衰退现象,等等。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既切中了当前乡村发展的要害,也指明了新时代乡村发展方向,是城乡发展思路的战略性转变,为我们的工作指明了方向。

十九大提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这是站在全局高度统筹城乡发展、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举措。当前,农村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尤其突出。我们的基本国情决定了现代化的发展不可能消灭农村,也不可能把所有的农民都搬到城里去,农民总体上应当就地城镇化。我们的目标应是,虽有城乡之别,而少城乡之差。必须通过城乡融合发展,把更多的公共资源配置到农村,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好脱贫攻坚战,努力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让农民也能过上现代文明生活,一起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城市乡村共生共荣,这才是切合实际地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之道。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三产融合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原则。在战略实施上,要坚持以深化土地制度改革为重点,以产业融合为纽带,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途径,精心谋划,稳步推进。在加大政策倾斜的同时,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激活乡村的资金资产资源,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有机衔接。要坚持自治、法治和德治相结合,加快建立有效的乡村治理体系。要把各类人才引向农村,培养懂农村、爱农业、爱农民的工作队伍,培育现代新型农民。要大力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下力气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充分发挥农民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主体作用。

作为一个涉农工作者,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就要认真学习领会中央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各项部署,把各项政策学懂弄透,在做实上下功夫,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实实在在的举措,一个时间节点一个时间节点往前推进,以钉钉子精神全面抓好落实,为我省乡村振兴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第三篇:乡村振兴战略培训心得体会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的呼唤,是发展的必然,人民的期盼。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

就实施乡村振兴作出重要论述,科学回答了为什么要乡村振兴,怎样振兴乡村等一系列重要问题,指明了前 进方向,提供了根本的遵循,我们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论述,吃透精神实

质,把握核心的要义,进一步增强推进乡村振兴的责任感、紧迫感。 市委党校吴秀坤教授对全面解读乡村振兴战略进行详细的讲解,杜学峰副校长就我市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进行了详细的培训和解读;加强对绿色农业发展的基本认识,绿色农业是指将农业生产和环境生态保护协调 起来,在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户收入的同时保护环境,保证农副产品无污染的农业发展类型,市委党校经

济管理研究室主任教授薛男,对农村改革政策综合解读,薛教授的讲解非常生动感人,对农村、农业、农民 的发展做了认真的讲解,对农村的村容村貌,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了更深的理解,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

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底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 农民是农业农村发展的主体,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体,要充分遵守广大农民的意愿,调动广大农

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把维护广大农民根本 利益,促进广大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 性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

通过这次组织培训,使我了解乡村振兴不是单一方面或几个方面的振兴,其突出重点是乡村的全面振 兴,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乡村全面振兴,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往细里说就是按 照习主席要求振兴乡村的二十字方针,即: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统筹推进

乡村振兴战略培训心得体会二

20XX年7月6日-14日,在县委组织部的组织下,我参加了XX大学乡村振兴专题研讨班学习,先后听取了XX大学、XX省农办等七位专家教授的授课,参观了柯桥棠棣村、桐庐环溪村、荻浦村、安吉横溪坞村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所学、所看、所思感触颇多。XX是全国美丽乡村建设的首创之地。2003年习近平同志亲自调研、部署、推动了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开启了XX美丽乡村建设的新篇章。10多年来,在XX大地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从盆景变风景、化苗圃为森林,呈现出神形兼备、丰盈充实的全域化格局,成为XX全省干部群众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自觉行动。XX已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建设的标杆省。 XX乡村振兴的经验很多,其中我认为最主要、最值得我们学习的有六条:

一是要有“一张蓝图绘到底”的现实担当。乡村振兴是个长远工程、系统工程,不能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在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了时间表和路线图: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三农”发展与国家现代化蓝图的时间节点是一致的。可以说,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一环,关键是如何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地抓好落实。纵观XX省乡村振兴的经验,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到“万村景区化”再到“大花园”建设,无不是靠一任接着一任干,才取得了今天的硕果。正如XX省农办林爱梅处长所讲的,“XX省最大的经验就是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久久为功,有足够的历史耐心和匠心。”

二是要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在乘车前往安吉横溪坞村的路上,放眼望去,满山的毛竹翠绿连绵,碧绿的荷塘一望无际,各具特色的民宿点缀其中,让人流连忘返。13年前,时任XX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安吉余村调研时首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这给当时正在犹豫要不要关停矿山的余村指明了一条“绿富美”的大道。13年来,关掉矿山的余村,空气干净了,山上的竹子也更绿了,一切都慢慢恢复了生机,余村人着实让绿水青山变成了致富增收的“金山银山”。余村的发展也正是XX省践行“两山”理论的样本与缩影,像德清的“洋家乐”模式,像遂昌的“遂昌公社”模式等,无不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中奔向小康大道。

三是要有“敢闯创”的创新精神。XX民营企业家的“敢闯创”是众所周知的,但是创新之花离不开培育她的土壤。这中间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应该说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基层干部敢想敢干、敢闯敢创的精神,是XX经济繁荣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比如,在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上,XX省探索的“抱团飞地”(将贫困村、薄弱村用地指标集约打包和城郊用地指标置换)模式,就很值得学习借鉴。比如,当年“淘宝大学”大学生创业的做法曾经受到非议,但是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在成就了一批年轻人的财富梦想的同时,也引领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之风。

五是要有尊重城乡发展规律的科学观念。做任何事情都应该遵循其内在的科学规律。比如,乡村振兴必须要有产业的振兴作为基础和前提,只有产业兴旺了才会有人气,才会实现生活富裕。而产业的兴旺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作为代价,必须是生态宜居的,否则这样的产业是不可持续的。像安吉县,除了发展乡村旅游之外,立足当地农业资源禀赋开发的安吉白茶俨然已经做成了大产业,价格是当地同类产品的3倍。安吉的竹业年产值200亿元,全国第一;竹制品年出口总额全国第一。比如,在美丽乡村建设上,要注重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提升,要注重“面子”更要注重“里子”。XX省的“五水共治”(排涝水、治污水、保供水、防洪水、抓节水)工程,文化礼堂建设等,应该说是为美丽乡村“里子”建设探索了成功经验。比如,发展乡村旅游,在政策上要灵活,要在不违反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充分保障农民权益的基础上,搞活经营权;要做好农民增收、市民良好体验相结合的文章,做好旅游开发和生态保护相结合的文章,政府在规划、引导和规范上多做工作,充分发挥基层群众的创造力和市场的调节力,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三赢”。

乡村振兴战略培训心得体会三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紧扣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给农民群众带来了新期待、新希望。”作为一名奋战在农村工作的基层干部,肩上更是扛着振兴乡村的艰巨任务,就是要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将党的好政策不折不扣的落实好,才能把外来“输血”帮扶转变为自主“造血”发展,才能更好地推动新时代农村的发展。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是筑牢乡村振兴之基的重点。在脱贫攻坚的持续推进下,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但部分贫困山区受地理条件限制,历史欠账多、优质资源供给不足、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因素制约,各项基础设施都相对落后,水、电、路、污染处理等方面仍存在突出短板,这都成为了乡村振兴的掣肘。在实现振兴乡村的过程中,必须以完善基础设施为重点工作,立足群众需求继续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加快补齐水、气、污染处理设施等突出短板,解决制约当地长远发展的突出问题,不断改善人居环境,增强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许多地区在脱贫攻坚的带动下,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但是部分偏远山区,在水、电、路、生态治理等方面依然非常落后,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需政府给予大力支持。

推动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实施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彻底解决农村产业和农民就业问题,确确保当地群众长期稳定增收、安居乐业。而无论是解决农民就业还是确保群众增收,都需要以产业发展为基础。农业强,产业必须强;产业旺,乡村振兴才有底气。习总书记说,“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山区县依山傍水,自然资源丰富,县域旅游发展前景广阔。随着全县全域旅游的发展,旅游业逐步做大做强,也将进一步带动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带来红利。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如何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消除“空壳村”,是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一个热点也是一个难点,更是农村如何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的关键。许多村集体没有任何收入,不说基础设施建设、公益事业、扶贫济困,连基本办公经费都全靠政府财政补贴,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缓慢是一块突出的短板。村集体经济收入主要有政府补贴和村集体经营收入,政府补贴基本固定,要想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只有通过生产经营,盘活村集体资产。国家出台“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这一惠农政策,这是继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后农村改革的又一项大事,目的是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怎样让农村闲置资源“活”起来,充分发挥土地制度红利在乡村建设中的作用,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农民切切实实得到实惠,这是当下我们正在积极推进的新课题,也是我们最终的奋斗目标。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是农民共享国家发展成果的重要体现,是党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和关心。作为一名基层干部,责无旁贷,应该为乡村振兴献计出力,带领群众发展致富。

乡村振兴战略培训心得体会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一年前十九大,党中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描绘了美好蓝图,也为扶贫攻坚战注入了强劲动力。这一年来,乡村振兴战略理念落地、开局良好,农业丰产、农民增收、农村和谐,“三农”事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乡村振兴战略为“三农”事业注入活力,为打赢扶贫攻坚战提供强大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关系到全社会的稳定运行和民众的“衣食”温饱问题。在改革开放40后的今天,我们要坚持农业优先发展的总方针,坚定不移的实施“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坚持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和一并推进,实现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跨越。

推动农村全面进步,共建美丽和谐乡村。“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我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发端,40年以前,我们通过农村改革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40年后的今天,我们通过乡村振兴战略来推动农村全面进步,共建美丽和谐乡村,必将开启“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壮丽图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征程上,城市和农村都要发展,都要全面进步。一方面,我们要加快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共同建设农村美丽家园;另一方面,我们要推进乡村治理能力和水平现代化,让农村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安定团结,让广大农民群众在农村安居乐业,生活幸福美满。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党的十九大以来,乡村振兴战略从提出、实施,再到广大农村逐步落地生根,为促进农业全面升级、推动农村全面进步、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注入了强大动能,必将引领亿万农民共建美好生活。

乡村振兴战略培训心得体会五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全国迅速掀起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热潮。扎扎实实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好,必须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深刻认识到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

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山代表团的审议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深刻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扎扎实实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好。”

地处黄河之畔、黄海之滨、泰山脚下,山东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作为农业大省、经济大省、资源大省,山东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升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既是山东开创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局面的关键支撑,也是带动全国“三农”发展和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

农稳社稷、粮安天下,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一篇需要统筹谋划、科学推进的大文章,应时时按照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的立体标准来对照我们的工作,让乡村振兴战略真正落地生根。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大文章”。挥毫运笔、布局谋篇,关键在于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关键在于打造千千万万个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培养千千万万名优秀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构筑起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坚固支点。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充分发挥这些战斗堡垒的作用,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这篇大文章必能赢得人民群众的好口碑,展现出新时代的风貌与气魄。

第四篇:乡村振兴战略培训个人心得体会 感悟 总结

乡村振兴战略培训心得体会一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新战略。今年1月2日,国务院公布了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详细阐述整个战略的内涵与实施。我有幸作为培训班的一员,亲历了整个培训过程,感觉受益匪浅、收获颇丰。在课堂上,聆听了学院教授玹玉秋、胡志宏所作的《**生态文明治理的三治经验》、《党建+生态:红色引领推动绿色发展》的专题辅导,让我对湖州市践行习总书记两山理念、实施乡村振兴、推进乡村治理、走绿色发展之路的做法有了整体的了解和宏观的感受。现场教学,先后观摩学习了长兴县水口乡的全域景区+农家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南浔区和孚镇荻港村以桑基鱼塘为特色的传统村落特色小镇文化旅游开发模式、双林镇向阳村魅力水乡、美丽宜居示范村建设模式,中国白茶第一村**县溪龙乡黄杜村脱贫致富的路径、两山理念发源地天荒坪镇余村坚持绿色发展的过程、刘家塘村慢生活乡村旅游的理念、田园鲁家递铺街道鲁家村无中生有、创新发展的过程,德清县阜溪街道五四村发展休闲农业旅游、下渚湖街道二都小镇防风非遗文化的开发和莫干山小镇发展郡安里(洋家乐)的做法,吴兴区仁皇街道桥西村红色拆迁、发展集体经济的举措,以及南太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党建引领、实施生态保护、发展旅游产业的成果等等。

**与**同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分别是朔州、湖州的下辖县,又同是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和肯定的县,两县、两市的发展有其相似性,发展的阶段又出现明显的差别,究竟背后的规律是什么呢?

湖州市是两山理念的诞生地、美丽乡村建设发源地,是全国首个地市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当全国首个省级地方标准《**省美丽乡村建设规范》正式实施后,湖州的美丽乡村建设正在从物的新农村向人的新农村转变。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结出丰硕的成果。此外,还有一点让感触很深,就是农村社会管理的精细化、资源开发利用的高效化、比较优势发挥的最大化、服务群众的细微化,体现在方方面面。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眼界决定高度,创新决定广度,思路决定出路,勇气决定举措,担当决定成效。只有跳出**看**,走出朔州看朔州,对照**看**,对比湖州看朔州,才能准确客观的发现我们的不足和短板。作为一名基层乡镇党委书记,如何创造性地贯彻好、落实好市委六届六次、七次全会精神,在加快实现乡村振兴的特色区和践行两山理论的示范区这一目标的过程中,想在先、走在前呢?我觉得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突破:

一是思想上要解放。要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党纪法律范围内主动破除制约乡村发展的条条框框,为创新松绑、为发展撑腰。要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全方位反思以前在农村农业工作方面的不足和问题,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探讨破解乡村振兴瓶颈的举措,把讨论活动变成统一思想、形成共识的过程,用讨论的成果推动乡村振兴工作的开展。要在全社会形成人人为乡村振兴想办法,不为不作为找理由的浓厚氛围,树立为干事者担当,为作为者负责的正确导向。

二是政策上要吃透。结合现场教学所去村庄,感悟最深的就是湖州人把政策用足用活了。这恰恰是我们工作的一大短板,我们的习惯做法是用政策限制,不是用政策发展。因此,一方面要加大政策法规的学习培训和宣传力度,提高执行者的业务素质和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大对政策研究的力度,提高解读政策的能力,创造性地提出贯彻落实政策的细则或举措,让政策更接地气,更服水土,而不是机械教条式的执行政策,更不能把政策变成谋取私利的工具和依据,也只有这样才能让政策变成推进乡村振兴的动力。

三是资源上要激活。这里所说资源指政策资源、社会资源和文化资源。首先政策资源。五四村、鲁家村、向阳村等已经全部完成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现农民承包地经营权全部流转,股权化既保证了农民的土地收益,又弱化了农民个体实际地块的界限,最大限度地降低用地成本,化解了土地纠纷,很好地处理了农村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关系,极大地释放和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的规模化、集约经营。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这一政策,我们还未用足用活。其次社会资源。乡村振兴不是一部门的事,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需要统筹整合使用政府资源、统筹调动社会民间力量,引导企业资本参与。参观的乡村,村级都设有统一战线工作组,统筹调动乡贤、名人等力量助力乡村治理,这个做法真的不错,值得借鉴。第三文化资源。一是湖州的所有村都有文化礼堂,都有讲习所,都有文化长廊,都有农风家训,都有村史馆,都有农家书屋,都有老年公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随处可见深入人心,文化育人、文化兴村、耕读传家的氛围很浓。二是村级党组织尊重人才、培养人才的眼光和远见着实让我们佩服,可以说照此下去,下一轮的发展引领者仍然是湖州。三是对文化资源的挖掘也要做到极致。这次学习还有一个感受就是湖州的博物馆很多,湖笔博物馆、桑基鱼塘博物馆、荻港村名人博物馆等等。国级传统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等都做到了极致。我们的传统古村落、非遗等资源相当一部分在沉睡,未能发挥文化资源在促进经济、教化乡邻、抚育文明风尚中应有的作用。

四是责任上要担当。从鲁家村的成功案例,到向阳村党支部、村委会、村务监督委员会集体决定、共担风险,处处闪耀着为民担当、干事创业的情怀。创新发展,先行先试,需要担当,就要大力传承弘扬**精神。一要有为群众为集体利益担当初心。二要有迎难而上、艰苦奋斗,不怕挫折、不怕失败,愚公移山的恒心。三要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久久为功,利在长远,天下为公的公心。这既是对干部个人的要求,也是对各级党组织的要求。

五是党建上要加强。党群服务中心是每个参观点最突出、最显眼的标志。为集体操心、让群众省心、请组织放心、村庄发展快,要靠书记带;群众生活美,要靠班子领;火车开的稳,要靠党员撑、党员农家乐、党员文明户、党员责任牌、责任区、党员请您歇歇脚、上下楼梯慢慢走等暖心提示清晰显眼,处处体现了党员示范带头,服务群众的理念,体现了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乡村治理中领导核心作用。任何一个美丽乡村的建设,都离不了党组织引领、党员示范带动,只有强一个支部,才能促一个产业、活一地经济、富一方百姓。要通过党建引领,不断强化三基建设,激活基层党委、农村党支部内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观能动性。

乡村振兴战略培训心得体会二

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

这个矛盾其实最主要的症结就在于乡村和城市发展不平衡,城市占据了大量的发展资源,越来越多的青壮年走出农村,走向城市,乡村成为了“养老集聚地”,导致了乡村原本就落后的形势更加严峻。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也不能少,在这发展的攻坚期,“乡村振兴”应运而生。我们作为一名人民警察,要树立实干精神、创新精神,艰苦奋斗、不断学习,确实在乡村振兴中保好驾护好航。

乡村振兴,勿自以为是,需维护核心。历史进程的发展,众多事例证明,要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人民群众必须牢牢团结在党的身边。从革命时期,我党团结人民创造性的找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到新社会主义初级探索阶段的改革开放,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步伐,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这都是在我党伟大领导下取得的卓越成果。面对新时代,新时代,新挑战,我们依然围绕团结在党身边,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中国共产党是我们乡村振兴战略的创造者、指导者。

乡村振兴,勿好高骛远,需脚踏实地。我国农业人口之多,耕地面积之广都印证着乡村在我国的重要程度。乡村在我们工作的第一线,振兴乡村要求我们脚踏实地、扎根基层,要求我们充满斗志、不畏艰苦,要求我们担当作为、开拓进取。我们要切实发扬发挥“红船精神”,要想作为、有作为、善作为,学习李保国、廖俊波扎根基层、艰苦奋斗的精神。我们要做好把政策接地气的践行者,让广大农民群众享受到党的暖风,让“乡村振兴”不是一句空话。

乡村振兴,勿固守陈规,需创新进取。振兴乡村,绝不是口号,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创新精神是乡村发展的动力之源。从家庭联产承包制、土地制度改革,到现在的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供给侧改革,从历史到现在,这些政策都是我党创新精神的实际体现。有太多成功的先例,告诉我们,改革发展,需要创新来驱动,创新驱动农业,会使乡村发展进入新的次元,乡村发展不再依靠单一农产品生产,而会找到新的经济增长方式,驱动乡村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领域,占据改革、乡村振兴的主动权。

我作为一名基层人民警察,乡村振兴,与我同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今后我国乡村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是农民共享国家发展成果的重要体现,是党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和关心,体现了党坚持为人民服务,坚持群众路线。乡村振兴战略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我将切实做到维护核心、坚定信仰,脚踏实地、扎根基层,担当作为、创新进取,牢记重担和使命,“在基层保一方安宁,为人民守一片乐土”。

乡村振兴战略培训心得体会三

我很荣幸参加乡村振兴培训班,通过党校领导、专家教授的精彩授课,本人受益匪浅,思想觉悟有了很大的进步,也有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感想。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而乡村振兴就是要以农村经济为基础,努力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我认为建设美丽乡村始终都离不开文化。

乡村产业无论是农业还是第三产业,都需要注入文化内涵,否则就不能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谈到乡村振兴就会想到乡村旅游。而乡村旅游的持续蓬勃发展,更要注重挖掘文化内涵。一个地方的历史积淀、气候环境、风土人情、饮食起居,风俗习惯等等构成了一个地方的地域文化,而这种文化带给人们的是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精神体验。譬如,有人喜欢“大漠孤烟直”的苍凉,有人喜欢“海上生明月”的意境。我们要做的就是深入挖掘本地的地域文化,让每一个来柏露旅游的客人感受到

“红色瀑布小镇”与众不同的魅力。

为了让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打造极具文化特色的“红色瀑布小镇”,加强文化建设势在必行。具体来说就是以下几点:

一是加大文化基础设施投入。在各村建文化体育广场、文体活动室、图书阅览室、组建舞蹈队等,让“乡村舞台”真正为村民的“精神乐园”。

二是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通过村广播、宣传画、公众微信号等,营造深厚的文明宣传氛围,让大家真正掌握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讲文明、树新风,顺利完成由“村民”到“居民”的角色转变。

三是创新活动载体,让文化发展多元化。我乡通过“身边好人”、“道德模范”、“文明家庭”、“最美家风家训”等评选活动,树立优秀典型,并通过“道德讲堂”传承优良传统文化,引领文化建设方向,以文化人、以德润城,为乡村振兴和永续发展提供丰厚滋养、文化沃土和创造源泉。

在具体推动中还需要坚持以党建工作为引领,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社会组织为支撑,着力在“强帮带、配班子”上下功夫,通过机关干部会、三会一课等方式,狠抓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并在乡村发展、助力增收、社会治理中发挥核心领导作用。同时,统筹推进三农队伍建设,形成更具人性化的用人策略。

一是创新用人机制。引进一批肯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优秀人才,为乡村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优化和提升机关干部整体素质。

二是加强已有人员的学习与培训。根据工作需要制定系统完备的培训计划,引导党员干部自觉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使他们在学习中转变观念、提高工作能力、提升工作效率,以求真、务实、廉洁、高效的精神紧跟成都、高新发展的脚步。

三是培养一批“土专家”,有本底、有办法、接地气;特聘一批“大专家”,有视野、有技术、接天线;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为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保障。

作为一名乡镇基层工作人员,我们应该理清思路,和村两委一起找准思路谋发展,为把村建设成为业强、民富、村美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乡村振兴战略培训心得体会四

我有幸参加了这次由温江区委组织部组织外出学习培训班。在此期间,实地参观了学习了xx村、余村、xx村、xx镇、南湖红船等点位。通过课堂教学和现场教学学习,我感觉受益匪浅。下面浅谈几点体会:

一、学习弘扬”红船精神”

此次培训让我们踏入南湖革命纪念馆,通过影像照片和实物资料,睹物、思人、品史。在纪念馆内,陈列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历史时期、在中华民族最紧迫、最危险的时刻,为国家的自由民主、民族进步和繁荣富强,做出重大努力、牺牲和贡献的历史物证。我们更要以此次参观为契机,认真学习、深刻领悟党的“十九大”精神,不断锤炼自我党性,严格按照党的要求开展工作实践。

、学习先进xx村

xx村嵌在奉化与溪口之间的xx生态旅游区,它以”生态农业”、”立体农业”、”碧水、蓝天”绿化工程,形成别具一格的生态旅游区,在国内外颇享盛名。xx村根据”扩大规模、完善功能、优化环境、提高品位”这一总体要求,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牢固确立”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科学发展观,结合旅游业景点开发,把生态环境和村庄建设紧密相结合,实现村庄环境的持续优化。

三、学习先进余村

实地参观学习余村,感受“绿水青山”发展之路。xx年8月15日,时任xx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到余村考察调研时首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述。十多年来,余村作为“中国美丽乡村”的首批建设村,通过修编“村庄建设、村庄环境、产业提升”三项规划,坚持把“经营村庄”理念贯穿始终,突出规划引领、基础夯实、特色彰显,积极打造休闲产业的核心区。通过对中心村沿线立面改造,完善污水处理系统等举措,村庄环境焕然一新。深切感受到余村的发展变化——如何从一个尘沙漫天的靠采矿为生的自然村发展为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水质优良的新兴旅游村庄。

四、结合先进促发展

通过学习,感受到我们村和他们的差距很大,结合本村实际,我们那些资源,条件,但是我们要发展村域经济,就要做好几点。一是,发扬“红船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个村能否较好、较快的发展要看是否有一个团结、办事效率高、愿意帮助群众集体致富的党支部和村委会。团结就是力量,即使个人的力量是那么的微小,但一个团队的力量凝聚起来那是惊人的。一村的干部只要齐心向上、积极为群众谋实事、办好事,没有干不成的难事。二是,一个农村能否较好、较快的发展看是否有一个好的领头人。我是一个村的带头人,要带领村域坚持绿色发展,将我村现有60余个林盘进行保护,林盘资源进行摸底核实,做好招商引资,发展绿色生态旅游产业。

在实际工作中,作为党总支书记,积极牢记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倾情奉献自己的力量,热情的为党和人民服务,做一名称职的书记。

乡村振兴战略培训心得体会五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一方面表明了“三农”问题在党中央工作中占据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也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了方向。

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决胜期来看,可以说“乡村振兴”是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都有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从生产发展到产业兴旺,从村荣整洁到生态宜居,从管理民主到治理有效,从生活宽裕到生活富裕,在内容、内涵上都有提升,都有转变。同时,乡村文明的内涵要求也不一样。

从开启全面建设现代化新征程这个角度来看。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我们提出了新的战略部署“乡村振兴”。这个战略部署实际上是在我们开启新征程的时候新时期的“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它不仅是一场经济社会的变革,而且是一次文化、生态的复兴。它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它的目标导向就是按照现代化的要求,让农业成为有希望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希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美丽的家园,也就是“乡村振兴”战略是面向现代化的战略部署。

乡村振兴靠的是产业,而产业要兴旺、要发展,首先依靠的是人才。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实现创新发展最强劲的动力。从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增强农民致富能力,到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广大农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都迫切需要科技创新,需要创新的领头人,需要有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创新人才队伍。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生态宜居是关键,乡风文明是保障,治理有效是基础,生活富裕是根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

第五篇:乡村振兴战略培训心得体会个人感悟怎么写 参考

乡村振兴战略培训心得体会一

12月10日庆祝农村改革40周年座谈会10日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胡春华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改革取得巨大成就,积累了宝贵经验。在以乡村振兴开启城乡融合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新时代,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以更坚定的信心、更有力的措施推进新一轮农村改革,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不断注入新动力。人民日报北京12月10日电。

从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大包干”到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市场的建立,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历经40年的不断探索演进,已使农村的土地经营方式、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变。其变化之快,变化程度之深,变化范围之广,既前无古人,更是世界罕见,不得不让人感叹,这也是“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农村的面貌、农业的生产方式和农民的生活均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经过40年的发展,我国的农村改革包含以下几个阶段:探索阶段,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废除人民公社体制,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镇人民政府,发展乡镇企业,初步形成和基本确立了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乡城互动阶段,随着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确立,开始启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搞活农村商品流通、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实现村民自治为重点,促进城乡要素流动,农村改革继续稳步推进。全面推进阶段,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稳定与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推进乡镇企业体制创新,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改革得到进一步深化。城乡统筹阶段,健全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深化粮棉流通体制改革,建立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扩大农业对外开放,改革农村税费制度,创新农村金融制度,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建立城乡发展一体化制度,农村改革进入了城乡统筹的新阶段。全面深化阶段,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围绕抓关键补短板,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和其他领域各项改革,注重改革的全局性、系统性、协同性,着力深化农村体制机制创新。

纵观40年发展历程,农村要发展必须有好的政策作支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定然会给我国农村带来天翻地覆的巨变。

乡村振兴战略培训心得体会二

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在中央会议上、在调研考察中,他多次就“三农”问题发表重要讲话。此次集体学习前两个月,总书记就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

定战略、明思路、论办法,习近平主席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系列重要讲话,为开启城乡融合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指明了方向。

乡村振兴,是关乎中国广大农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国家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下的一项伟大工程,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引导下,正逐步成为现实,一步一步的向着目标迈进。

振兴乡村,聚焦三农,需要解决面对的问题很多,这时候就要严格按照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从上抓起,严格落实《乡村振新战略规划(2018-2022)年》的行动纲领。实施乡村振新战略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是健全现代化社会治理格局的固本之策;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当前,最突出的发展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显著的发展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时代的呼唤,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需要。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对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来说,就是要切实把习近平同志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作为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应认识到,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在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进程中同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样的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才能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乡村振兴要想取得突破性进展,遵循国家策略,提高农村的经济收入是十分关键的,要想让农民提高收入,一方面是加强农业的帮扶和现代化农业作业的发展,让乡村的土特产有销路,打开市场。另一方面是可以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带动经济收入。在发展的同时,同样要贯彻国家的政策要求,强化环境保护意识,可持续发展。

国家重视农民,特设了农民丰收节,由此可以看出,国家重视农民的辛勤劳作,同时也为了农民的丰收带来了许多好的政策,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生产的同时也要保留绿水青山,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提高农民的收入。在此同时,农村也要大力引进发展需要的人才,引入资金,大力发展具有代表性的、产业化的特色农产品。同时在互联网的助推下,开拓网络市场,将市场扩大化。

要以科学、全面、实用、精准为原则,大力发展乡村事业,围绕中央一号文件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提出的约束性指标、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政策和重要改革任务,落实好乡村振兴的计划,未全面实现小康生活努力,为了让乡村城镇共同发展努力。

乡村振兴战略培训心得体会三

为期7天的培训,主要学习了农村基层工作实务知识、浅析中国新型城镇化(特色小镇)模式探究、美丽乡村与农村经济发展、特色小镇xx经验等,参观了梦想小镇、桐庐、现代农业创新园等地。

学习培训期间,本人结合自己乡镇的美丽乡村建设,带着疑惑学,带着问题学,切实开阔了眼界,拓展了思维。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是深刻理解内涵,提高了认识。在平时工作当中,我们经常听到美丽乡村、特色小镇、乡村振兴战略等一些词语表述,但对美丽乡村到底是什么样子、特色小镇特在哪里、包含哪些要素、乡村振兴战略具体有几种模式等等,认识上不清,概念上模糊,似懂非懂,通过本次系统的学习培训,让我们对特色小镇的基本定义、乡村振兴的工作内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二是明晰工作思路,找到了抓手。在培训期间,通过课堂学、点上看、互动问等多种方式,丰富了学习内容,拓宽了视野,一切以农村美、农民富、农业强为目标,在特色小镇建设,助推乡村振兴发展中要以产业为抓手,以旅游为带动,打造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走出一条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三是结合本地优势,创出了特色。从参观的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几个点来看,各地都能结合当地实际,发挥山、水、人、文等资源优势,挖掘潜力,增加活力,打出了品牌。结合我们乡镇实际,我们在建设美丽乡村,打造特色小镇过程中,也将充分发挥苗木、生态养殖等本地产业特色,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发挥文化作用,建设真正的人文特色乡镇。

乡村振兴战略培训心得体会四

乡村产业无论是农业还是第三产业,都需要注入文化内涵,否则就不能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谈到乡村振兴就会想到乡村旅游。而乡村旅游的持续蓬勃发展,更要注重挖掘文化内涵。一个地方的历史积淀、气候环境、风土人情、饮食起居,风俗习惯等等构成了一个地方的地域文化,而这种文化带给人们的是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精神体验。譬如,有人喜欢“大漠孤烟直”的苍凉,有人喜欢“海上生明月”的意境。我们要做的就是深入挖掘本地的地域文化,让每一个来柏露旅游的客人感受到

“红色瀑布小镇”与众不同的魅力。

为了让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打造极具文化特色的“红色瀑布小镇”,加强文化建设势在必行。具体来说就是以下几点:

一是加大文化基础设施投入。在各村建文化体育广场、文体活动室、图书阅览室、组建舞蹈队等,让“乡村舞台”真正为村民的“精神乐园”。

二是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通过村广播、宣传画、公众微信号等,营造深厚的文明宣传氛围,让大家真正掌握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讲文明、树新风,顺利完成由“村民”到“居民”的角色转变。

三是创新活动载体,让文化发展多元化。我乡通过“身边好人”、“道德模范”、“文明家庭”、“最美家风家训”等评选活动,树立优秀典型,并通过“道德讲堂”传承优良传统文化,引领文化建设方向,以文化人、以德润城,为乡村振兴和永续发展提供丰厚滋养、文化沃土和创造源泉。

在具体推动中还需要坚持以党建工作为引领,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社会组织为支撑,着力在“强帮带、配班子”上下功夫,通过机关干部会、三会一课等方式,狠抓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并在乡村发展、助力增收、社会治理中发挥核心领导作用。同时,统筹推进三农队伍建设,形成更具人性化的用人策略。

一是创新用人机制。引进一批肯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优秀人才,为乡村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优化和提升机关干部整体素质。

二是加强已有人员的学习与培训。根据工作需要制定系统完备的培训计划,引导党员干部自觉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使他们在学习中转变观念、提高工作能力、提升工作效率,以求真、务实、廉洁、高效的精神紧跟成都、高新发展的脚步。

三是培养一批“土专家”,有本底、有办法、接地气;特聘一批“大专家”,有视野、有技术、接天线;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为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保障。

作为一名乡镇基层工作人员,我们应该理清思路,和村两委一起找准思路谋发展,为把村建设成为业强、民富、村美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乡村振兴战略培训心得体会五

我有幸参加了由井冈山市委党校和成都市委党校联合举办的赴成都党校学习“乡村振兴战略”的专题培训班。在此期间,我们仔细学习了《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成都实践与经验》、《乡村振兴计划中的特色小镇与田园综合体建设模式研究》等专题课程;实地参观了郫都区战旗村、郫县农科村、彭州白鹿小镇等新农村建设;深入参与了现代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转型升级等主题讨论。为期5天的专题培训虽然时间短暂,但有理有据、内容丰富紧凑,让我拓宽了视野、更新了观念、理清了思路,如沐浴春风般对乡村振兴战略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现结合成都市当下乡村振兴的工作实际,浅谈以下几点心得:

一是产业支撑才能振兴乡村。乡村振兴必须有产业支撑才行,乡村如何能够给农民带来增收渠道?如何能够吸引年轻人,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的安心?最关键的是经济发展。实践表明,发展农村产业是农村各项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根本出路。要实现农村产业的兴旺,我们要充分挖掘和拓展农业的多维功能,延伸农业产业链条,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尤其是我们文化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为广大农民增收和农村富裕拓展持续稳定的渠道。如郫都区的战旗村在大力发展蔬菜业的同时,沿柏条河打造农业观光旅游带,现已有战旗文化大院、第五妈妈农庄、农业创意观光园等旅游特色产业。因此,要改变传统的小农经济生产模式,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的机械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要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不断完善农业的基础科研、应用科研及推广体系,不断提高科技对增产的贡献率,从而提高农业产品产量、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实现生产技术科学化。

二是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要把蓝图变为现实,“必须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干好工作”,

需要久久为功,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这种工作态度和精神,不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乡村振兴战略更需要坚持不懈的精神,村庄整治建设,农户厕所污水、厨房污水、洗涤污水得到有效治理;生活垃圾集中收集等等,这是一场美丽乡村建设的“持久战”。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让广大农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是最终目标。始终关注农村人居环境,关注农民生活环境。以人民为中心,让农民生活在美丽乡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理念。

三是要在产业生态的基础上厚植文化力量。乡村振兴,既要“口袋鼓”,也要“脑袋富”。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以农民精神新风貌、乡村文明新气象,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思想文化力量。坚持对这些优良传统进行继承与发扬光大,“不忘初心”,切实提高农村居民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知水平,培养农村居民的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

此次成都之行,人文理念之先进,生态环境之优美,乡村振兴之实践令人大开眼界,深感震撼。此次深入学习为我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指明了目标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农村将是未来推进全域旅游的主战场,我们要借鉴此次培训中学习到的优秀经验,树立柏露乡村旅游全新名片,同时积极探索开发乡村旅游民宿这一模式,把农村土地盘活起来,吸引更多游客留步,体验乡村美好生活,更好的实现乡村振兴。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研究下一篇:乡村振兴督查整改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