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形势下高等院校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思考

2022-09-12

随着经济全球化、知识化程度的提高和我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传统“专才”教育模式下培养出的“知识储备型”人才由于知识结构单一, 动手能力相对低下等原因, 已经很难适应当前改革开放大环境下快速发展变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为了使高校人才培养能够更好地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为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我们必须深刻总结经验教训, 切实转变教育理念, 借鉴国内外一切优秀成果, 改革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教学管理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 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益。

1 新形势下对创新型人才的新要求

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 它是相对于不思创造、缺乏创造能力的比较保守的人而言的, 这同理论型、应用型、技艺型等人才类型的划分不仅不是并列的, 而且要求不论是哪种类型的人才皆具有创造性[1]。

首先, 当代社会的创新型人才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时期, 国家的发展既面临难得的机遇又面临严峻的挑战, 作为现代化建设中最宝贵的资源、社会中坚的高层次人才——创新型人才, 一定要认清形势, 保持思想上的成熟和政治信念上的坚定, 不盲目乐观, 亦不在多样化的社会思潮中随波逐流, 始终把自身的成长与党和人民的利益、国家事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其次, 要具有宽广的知识面和扎实的专业基础, 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发展是创新型人才的前提和基础。当今世界发展很快, 新的科技革命方兴未艾, 不同学科领域间的联系增强, 知识的更新速度加快, 这就更加要求当代创新型人才不仅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基础和基本技能, 而且要有广博的人文知识基础, 在本专业的基础上拓宽知识面, 一专多能。同时还必须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 通过参加多样化的实践培养自身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 提高自身适应社会发展的素质和能力。

再次, 要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强烈的进取精神。创新型人才, 顾名思义, 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能够把握住快速发展中所蕴藏的众多机会, 发现新问题, 关注新现象, 提出新思路, 运用新方法, 取得新成果。同时, 不论自己身处何种岗位, 都能够以高度的责任心和强烈的进取精神做好本职工作, 取得事业的发展, 体现人生价值。

最后, 还需要具有较强的社会交往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随着社会信息化、综合化程度的提高, 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显得的愈来愈重要, 只有那些善于沟通、乐于与人合作的人才能取得事业上的大发展。被媒体称之为“创新熔炉”、科研成果连续7年入选年度中国十大科技进展的中科大微尺度实验室靠的就是团队协作[2]。该实验室杜江峰教授说:“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搞闭关自守, 不会有大的出息。”

2 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几点主要措施

2.1 改革课堂教学方式, 互动式教学与研究型学习相结合

教学模式创新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根本落脚点,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现有的教学模式教师和学生之间交流不够, 教师仅立足教学大纲和教材, 教学方式单一。笔者认为,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首先要积极推进教学模式创新, 采用互动式教学与研究型学习相结合的方式, 重在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增加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研究和实践的能力, 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转变为引导式教学模式, 使学生具备自主学习能力, 走入社会后能够自己汲取新知识, 掌握新能力, 适应快速发展变化的新时代。

2.2 实行选课制, 给学生多样化选择的自由

传统的教学组织制度是以专业班级为单位, 课程内容固定, 学生自主选择性较差。目前很多高校都尝试进行选课制度, 学生根据培养方案和各学期开课计划, 自主选择课程和教学班级, 这既有利于学生对教师的选择, 也有利于因材施教。自主选课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尊重人才素质和发展目标的多样性与自主性, 给予学生较大的选择空间。

2.3 实行导师制, 鼓励学生进入科研实验室

在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中, 应摒弃以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旧观念, 在本科阶段就应该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科研方法和基本科研技能的训练, 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不是仅仅满足于掌握已有的知识结论。笔者认为, 在本科阶段推行导师制, 在导师指导下开展以学生为主的科创实验, 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科研方法和技能, 调动学生开展科学研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2.4 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创建良好的人文环境

当前, 各行各业对经济利益的强烈追求, 导致部分高等院校仍存在重专业知识教育, 轻人文素养培养的情况, 这种极度片面的培养理念培养出的大学生, 缺乏基本的人文社会知识, 适应性差, 多数在工作中不能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 缺少审美情趣, 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很难取得大的成就。因此, 高校一要加强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培养学生基本的道德规范;二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和文化活动, 大力加强对学生心理、体育、美育的教育, 提高身心素质,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三要将优良校风、学风和教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使其相互促进, 融为一体, 为学生的成长创建良好的人文环境。

3 结语

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 仅对育人体系进行改革是不够的, 只有将它与社会氛围和用人体系紧密结合在一起, 实现三者的良性互动、相互支撑, 才能更有利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摘要: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市场经济对人才的标准不断提高, 必然要求高等院校培养出具有更高素质和能力的创新型人才。面对新的挑战, 高等院校必须努力改进教学方式方法, 更新教学内容, 改造课程体系,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做到有的放矢, 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优化。本文对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素质和能力的要求进行了探讨, 并结合当前我国高校实际, 提出了培养适应性强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几点主要措施, 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和依据。

关键词:人才,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 冷余生.论创新人才培养的意义与条件[J].高等教育研究, 2000 (1) :51~55.

[2] 蒋家平, 原春琳.这里何以成为“创新熔炉”[N].中国青年报, 2010-01-25.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石油化工废水处理技术浅析下一篇:耐镁合金液腐蚀的高温合金冶炼及腐蚀行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