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创新的研究背景

2022-08-31

第一篇:服务创新的研究背景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管理服务职能创新研究

摘 要 为适应大数据网络时代发展的潮流,为了更好地服务广大师生对数字信息资源的需要,我们应加强高校图书数据管理员职能的创新,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服务质量,使图书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关键词 大数据 高校图书管理员 管理服务职能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7-0012-02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大数据时代,网络资源数字化,并不断地开拓创新,数据已渗透到各行各业,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连。高校图书馆应适应电子信息大数据时代发展的需要,不仅是提供借阅图书,提供阅读环境,更应是以广大师生的需求为核心,提供更多有效的电子信息资源。

高校图书馆数据管理员应具有大数据图书馆专业素质,为广大师生提供更有效的服务。图书馆是高校文献资料的集中地,具有悠久的文化,具有丰厚的数据资源。是广大师生进行查阅文献、丰富知识、提高素养的理想圣地。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发展,高校图书馆管理已由传统的以借阅文献服务职能为主转化为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服务为主,极大地丰富提高了图书馆现代化服务内容与质量。

加强高校图书馆管理者大数据职能化,有利于丰富图书馆管理内涵,有利于建立一整套大数据服务管理体系。但我国高校目前大数据图书馆管理专业人才匮乏,在实际的管理中仍然是数据的管理者。高校应尽可能通过培养更多适应大数据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使图书馆在数据收集、整理、存储、管理、传播、访问、反馈、维护等方面具有专业管理技能与素养。大数据背景下的图书馆管理者需要能灵活有效自如处理非结构化、半结构化与结构化的各种数据,充分发挥图书馆的网络数字的优势,使传播知识更科学、更广、更有效。

很多学者认为数据是有生命周期的,从数据的采集、整理、加工、发布、传播、反馈是一个完整循环体系过程,需要数据的管理者提供更专业化的技术管理服务,并伴随自始至终。

如有的学校采用网站指导模式,已经有在线数据咨询、电子模板等数字化服务,既有助于满足广大师生进行查阅、互动、科研等需要,又尽可能以最少的管理人员满足广大师生的服务需要。

大数据下的高校图书馆管理者需要有更专业更个性化的素质。需要有过硬的计算机专业技能,这是数据管理的必备素质。能灵活应用数据分析工具,如spss等、网络研究开发技能,如l等。同时,需要要非专业化的人文素质。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沟通能力,能在数据管理的各个阶段提供良好的人性化服务。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使数据管理具有更长久性、有效性、权威性。只有具备过硬的计算机专业技能与高素质的服务,才能使服务管理职能更专业化、具体化、人性化。

为适应大数据网络时代发展的潮流,为了更好地服务广大师生对数字信息资源的需要,我们应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服务质量。

1.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目前,高校图书馆高素质的数据管理人才是很缺乏的,需要大力培养引进数据专业人才。图书管理人员是一个有机整体,应根据图书馆的时代发展与用户的需要,进行明确的角色定位。统筹兼顾,科学设置,管理机构要合理、人员配置要合理、职能分工要明确。不能盲目引进或培养,要能突出重点,有针对性地培养图书管理实际所需的不同人才。根据实际情况,未来发展的需要,进行角色定位,各尽其责,密切合作,更好地实现图书馆管理的服务工作。大数据管理人员职能应在传统的管理职能得到丰富和发展,能对数据库进行科学的构建,并提供智能化的人性服务。需要根据时代发展的变化,广大师生对知识信息的需要,图书馆发展的要求,使管理服务更具有专业性。既要能采取利用存储文献资料,又要能整合分析反馈信息资源,提高文献信息资料的循环利用效率。

2.提高服务质量。传统的图书馆服务职能主要是为读者服务,基本上是单一性、大众化的服务。大数据下的管理人员更多的是提供个性化有针对性的服务,是广大师生利用电子数字信息资源的有力助手。同时,需要对用户使用信息资源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更有针对性地提供人性化服务。构建完善的数据管理循环模式,使数据管理标准化、评估科学化、预期超前化、传播大众化、反馈常态化,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地需要,最大限度地节约财力物力,有效地管理利用数据,提高服务质量有效性。大数据时代高校图书馆,需要管理人员提供常态化服务。需要图书馆管理者能相互加强合作,提高整体服务水平,具有传统管理人员的职业技能素质。爱岗敬业、服务热情、熟悉图书馆文献资料布局。需极大地提供数据管理人员个性化服务水平,丰富个性化服务内涵。具有过硬的数据专业分析能力,数据采取分析能迅速、准确,利用率高。各种先进的数据管理分析软件能灵活操作运用,如hadoop软件,成本低,准确方便,是非常实用科学的一款大数据处理软件。提高数据管理人员个性化服务,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逐步落实。同时,需要努力提高采集信息资源的质量,尽可能减少误差,使信息内容尽可能真实性。高校图书馆管理员需要高度树立数据信息质量意识,在具体的操作中,保障信息的真实可靠性,避免信息的失真。加强信息安全意识管理,注重隐私权、所有权、使用权的管理与界定,避免侵犯他人利益或财产。

高校图书馆数据管理员应在传统服务美德的基础上,结合大数据的特征,开拓创新,为广大师生提供更加实用性、科学性的文献信息,增强热情管理服务意识与态度,使图书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第二篇:低碳经济背景下大学生的创新教育研究

张国

( 中北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山西 太原 030051 )

摘要:在低碳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的形势下,大学生的创新教育主要从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两个方面入手,着力塑造他们的创造性人格,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使他们掌握基本的创新理论知识和技能,树立起进行创新活动的信心,并能够与专业领域的学习和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而取得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创新成果。低碳经济和传统工业经济两种背景下的创新教育有着显著的区别,对此进行深入的研究才能明确当前开展创新教育的重点所在,从而推动高校做专业方面的调整工作。同时,创新教育富有成效的开展也需要同大学生参与科研的活动、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并要努力创建相应的校园文化环境。 此外,为了进一步提高创新教育的水平,整合校内外的创新教育资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尽快成立创造教育研究中心,也是必须尽快落实的工作。

关键词:低碳经济;大学生;创新教育;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在正文中标注

当今世界,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这也是积极应对世界气候和能源危机的必然选择。我国也紧跟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潮流,致力于低碳经济的发展工作。而高校作为社会发展所必需的专门人才的培养基地,只有培养好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和意识的高级专门人才,方能在推动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方面做出自己的贡献。当然,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做好多方面的工作,其中,创新教育方面的工作是相当重要的。在此,仅就低碳经济背景下大学生的创新教育所涉及的几个方面加以粗浅的分析,与学界的同仁交流和分享。

一、对发展低碳经济的简要阐发

简而言之,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就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了严峻的挑战。研究发现,低碳经济最早见诸于政府的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在2006年,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撰写的《斯特恩报告》指出,全球以每年GDP1%的投入,就可以避免将来每年GDP5%—20%的损失,极力呼吁全球发展向低碳经济转型。在2007年9月8日,我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15次领导人会议上,本着对人类、对未来高度负责的态度,对事关中国人民、亚太地区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福祉的大事,郑重提出了四项建议,明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为世人所瞩目。

1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的进步。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的高效利用、清洁能源的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要真正地发展低碳经济,就必须彻底抛弃经济发展过程中先污染再治理的错误观念,同时考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不能以牺牲资源、环境和后代人的生存发展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而是要实现可持续的发展,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境界。

从上述的分析不难看出,低碳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当代大学生除了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特别到位外,还必须在创新方面的能力和素质较高,才能够完成推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任务。因此,高校在做好对大学生的专业教学的同时,还应当抓好对他们的创新教育工作。

二、传统工业社会与低碳经济社会高校创新教育的不同

在低碳经济背景下研究大学生的创新教育问题,应当搞清它同传统工业社会背景下大学生创新教育的本质区别所在。具体而言,两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面临的社会发展背景不同。前者是在全球气候变暖、生态危机凸现、人类的生存、发展问题受到威胁的背景下进行的,后者是人类社会处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当时传统的工业正在快速地发展。其二,创新教育的重点不同。前者的重点在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能源和科学技术方面,前者的重点在高污染、高排放、高污染的能源和快速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科学技术方面。其三,创新教育的目的不同。前者是为了使人类逐步摆脱自身所面临的气候、生态、资源等方面的危机,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从而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而后者就是为了加速工业化的进程,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三、低碳经济背景下高校创新教育的具体实施

(一)通识教育中创新教育的有效实施

调查中发现,在不少高校,通识教育中的创新教育尚未开展起来,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不强,创新方面的能力偏低。针对这种状况,应当尽快地弥补通识教育中这方面所存在的欠缺,由学校的教务部门在校内外聘任专职教师开展好这方面的教学和科研活动,最好应当将该课程作为低年级在校大学生的必修课来开设和讲授。

2 在已经开展这方面通识教育的高校,当前应当努力提高课程教学的效果。结合自身从事大学生创新教育的实际,我认为,要想切实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成效,以下几个方面是不容忽视的:其一,教师的敬业精神和态度。在调研中发现,部分从事这方面教学的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中持一种得过且过的思想和态度,同专业课教师的授课态度有很大程度的差异。显然,以这种思想和态度来面对教学和科研工作,教学效果就会有所下降。不论是选修课,还是必修课,作为教师,都应当以对学生负责的态度来搞好教学工作。其二,在具备敬业精神和态度的前提下,教师只有对课程的内容有全面深入的把握,能够紧跟创新教育研究的理论前沿,并根据教学的规律来授课,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在此,应当特别指出的是,教师应当对传统工业背景下与低碳经济背景下高校创新教育的异同开展研究。这是极其重要的,只有明确了低碳经济背景下创新教育的重点所在,才能做好新形势下创新教育的教学工作,引导大学生将创新活动的重点放在助推低碳经济发展的方面,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开发作为创新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对此,下面还有更深入的分析。其三,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地调整课堂教学的方式和内容。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是不合适的,应当将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互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当然,对互动的理解是多方面的,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能够真正地融入到教师的教学之中去,而不是教学的旁观者。在授课中间,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反馈对教学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更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的内容就容易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其四,实施创新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大学生创新人格的形成,使得他们能够独立自主地进行创造性思维,创造性地解决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所面对的一系列问题。其五,必须创新课程的考核方式,从而进一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简单的知识型的考核方式是应当避免的,考核必须走向多模块结合的综合性的考核,从知识、能力,乃至素质提高方面来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鉴于效果体现的复杂性,考核的不完全性是应当考虑到的。其六,进行创新教育要有助于增强养学生进行创新活动的自信心。在调查研究中发现,有相当比例的大学生缺乏从事创新活动的信心,认为自己不是那块料,创新只是科学家们的事情,与自己无关。在缺乏创新所必需的信心的情况下,开展创新活动就很难经受住多次挫折和失败的考验,就会更容易放弃。因此,无论是通识中的创新教育,还是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创新教育,都不能忽视对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信心的培养,磨练他们进行创新所必需的坚忍不拔的意志。在此,榜样的力量是不可或缺的,校内在这方面表现突出的优秀学子应当成为其他大学生学习的楷模。因此,开展这方面的宣传教育活动是必不可少的。

(二)通识教育中的创新教育与专业课程的教学相结合

从教学实际情况来看,高校的创新教育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识教育中的创新教育,二是专业课程方面的创新教育。两者应当实现很好的结合,但各自的侧重点应当有所不同。通识教育所侧重的是基本的创新理论、创新的技能与技巧,虽然其中也有相应的创新实验操作;而专业课程所侧重的则是创新的实际训练和操作,即大学生将在通识教育中所学到 3 的创新理论和技法运用到实际的创新实践中去。在研究中发现,一部分高校专业课教师在授课中缺乏指导学生进行创新学习和开展研究的意识,一般是重在课程内容知识的系统传授。毕竟,一个专业绝大多数的学生将来要在本专业内生存和发展,专业领域内创新教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自明的。因此,专业任课教师进行创新教育的意识亟待提高。同时,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中开展创新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必须得到很好的发挥。

(三)高校现有专业的逐步调整问题

在低碳经济背景下,高校的创新教育涉及到高校现有专业的调整问题,特别是老牌的行业特色十分鲜明的高校更得增强这方面的忧患意识,为了适应新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必须对本校现有的专业设置应当进行适度的调整。根据人才市场的供求状况和国家的发展规划,在国家教育部的指导下,高校应当逐步缩减同高污染、高排放、高能耗相关专业的招生人数,直至取消这些专业。与此同时,高校应当逐步设立起与低碳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的一系列专业,并扩大招生的人数。最终,实现通识教育中创新教育同专业学习中的创新教育的有效对接。

(四)创造教育研究中心的建立和师资的配备

实际上,这是对能够开展通识性的创新教育的高校提出的更高层次的要求。这也是进一步整合校内进行创新教育的资源,并有效地利用校外的资源来提升本校创新教育水平的需要。这就需要学校领导的足够重视和相关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在研究中心成立后,就可以集中力量研究和解决本校在创新教育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以不断地提高大学生创新教育的水平。为了确保有足够的师资力量来做好本专科大学生创新教育的普及工作,应当引进一批专职教学和研究人员,并聘请一些这方面的专家学者作为兼职教师来校从事教学工作。在引入人才的同时,必须确保给他们以良好的待遇,以激发他们投身创新教育的热情。

(五)创新教育的课程学习同参与科研项目相结合

课程的学习基本上侧重的是创新理论知识的掌握,而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加到科研活动中,则是进行具体创新实践的过程。特别是重点大学正在推行的研究型本科教学同此有比较一致的宗旨。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将专业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创新方面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运用到科学研究的具体实践中去,通过参与科研活动来锻炼和提高自身创新的能力,也可以巩固专业学习的效果。而到了研究生的培养教育阶段,这方面的训练更是培养教育的重点所在,尤其是对博士而言,做出原创造性的科研成果则成为培养的关键所在。对此,科研方面突出的专家、教授应当定期为大学生开设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专题讲座,进一步夯实大学 4 生在创新方面的理论知识基础,并提高他们从事创新活动的意识,自觉地投入到创新的实践之中去。

(六)学校积极创建有利于创新教育开展的校园文化环境

无疑,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创新教育的顺利推进是十分必要的。在当前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在努力体现学校自身特色的同时,要积极建立起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开展创新学型学习活动的内部文化环境。这种良好环境的建立需要以下相关活动的开展来保障和体现:其一,办好本校的大学生科技文化节。当前,各个高校基本上都在举办大学生科技文化节,应当结合本校的学科、专业和在校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的实际开展,力争在办出自己特色的同时调动普通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以取得好的效果。其二,学校相关的部门要组织好在读学生积极参加专利申报活动。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应当辅之以相应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并定期出版学生专利、发明方面的书籍,展示创新教育的最新成果,发挥该项活动的持久影响。其三,加强宣传的力度,积极动员学生参与到大学生挑战杯活动中去。这也是检验本校创新教育水平的机会,从中可以看到自身同兄弟院校的差距,也可以同他们交流创新教育方面的经验,从而提高自身的创新教育水平。其四,学生组建创新发明方面的协会,推动大学生日常的创新实践活动得以正常进行。通过定期地开展活动,使大学生可以自由地交流在创新方面的心得体会,通过集体的探讨来推动个人创新实践的深入进行,起到大学生开展自我创新教育的作用。同时,也可以加强同兄弟院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吸取他人好的经验和做法,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群体自觉从事创新和创造活动的成效。

(七)创新教育要同社会实践相结合

在进行创新教育时,应当引导好大学生将所学的创新理论、知识、技能同当前的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进一步巩固学习的效果,并通过对专业内外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来增强自己的实际创新能力。这就要求大学生要利用好寒暑假的社会实践和其他的专业实习机会,深入到社会中去,利用自身所学创造性地解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这也有助于他们在毕业后能够更快地适应和融入到整个社会中去。毕竟,他们在毕业后要担负起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重任,前期的尝试和准备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1]谢迪斌.把培养创新能力贯穿于素质教育的始终—关于高校创新教育的思考[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4期,15—18. [2]巩喜云,鲁萍.刍议高校创新教育[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2期,151—154. [3]陈剑锋.低碳经济: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全新变革[J].求实,2010年2期,52—55. [4]詹碧华,祝世娜.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资源现状的比较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9年11期,49—50. 5 [5]周建华,赵义涛.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6期,104—106. [6]王艳花,陆胤.创新能力教育的取向与反思[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9年9期,153—155. [7]范建华.低碳经济的理论内涵及体系构建研究[J].当代经济,2010年4期,122—123. [8]余祥庭,李晓锋.创新型人才的特征及其培养的实践探索[J].教育探索,2009年10期,92—93. [9]李崇志,吴伟.大学生创新教育的目标教育研究[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4期,130—134. [10]黄晓波,陆文.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策略探索[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 2008年3期,14—17. [11]任福兵,吴青芳,郭强.低碳社会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江淮论坛,2010年1期,122—127. [12]魏天兴.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 2010年1期,48—51. [13]汪芝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4期,131—132. [14]刘平,李雪琴.当前高校实施创新教育的误区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4年3期,15—16. [15]解振华.努力创建中国特色低碳经济发展式[J].山西能源与节能,2010年第1期,14. [16]孙恒.高等教育功能转型与创新人才培养[J].教育发展研究,2009年17期,71—73. [17]陈武,李云峰.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状况与能源发展策略[J].中国矿业,2010年2期,4—8. [作者简介] 张国:(1)(1977—),男,汉族,江苏徐州人,中共党员,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文法学院在读博士,中北大学讲师,主要社会兼职为世界杰出华人教育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名家协会会员、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会员、山西省行为科学学会理事、山西省心理学会会员,主要从事与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创造学相关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国内学术期刊、学术会议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

.联系方式:(1)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学院路3号中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2)邮编:030051; (3)电子邮箱:zhangguo03@yeah.net;(4)电话:15934108415。

第三篇:试论文化管理背景下的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研究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知识水平的提高和经济模式的演变,人力资源已经成为企业和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它的重要性被社会和越来越多的企业所认同,如何发挥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作用,激励员工的献身精神,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主要通过研究企业文化建设的作用来分析它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并提出了新经济条件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应该具备的新模式。

[关键词]:人力资源激励 企业文化 企业管理。

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世界经济和管理模式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在众多的资源中,人力资源已经成为企业和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它的重要性被社会和越来越多的企业所认同。企业文化建设,这种新的管理理论与管理思想,可以使员工形成一种共同价值观体系,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同企业文化融合为一体,从而更好地激励员工,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确保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稳步、健康、持续发展。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问题

在21世纪的新经济时代中,人力资源是企业经营的核心资源的观点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对于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大致可以分为两个主要方面,其一就是要获取企业所需的有用的人才,并将其分配到合适的岗位工作,其二便是对在岗的工作人员进行激励,使其不断发掘自己的潜能,发挥自己的工作热情,努力实现组织的目标。

在任何一个企业组织中,认识人和管理人是相辅相成的。员工在不同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下,会表现出不同的行为及心理特征,而此也会直接地影响其工作的态度和努力程度,更将会把企业引向不同的发展方向。现代的企业,必须要有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与之相适应,而这种新模式的核心问题便是如何激励员工,这也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所在。

二、企业文化建设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激励作用

企业文化管理是一种文化的管理,在企业中是一种软约束力量,是一种内在的驱动力。而在激励中,内在的作用永远要大于外部的力量,只有员工发自内心地热爱自己的工作,愿意为了企业的发展而不遗余力,组织才能得到长远的发展。目前,已有很多学者对企业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做了大量定性的研究工作,他们认为,企业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有导向作用、凝聚作用、激励作用和规范作用。企业文化的激励可以促使员工调整自己的行为与价值取向,使员工把个人命运同企业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满足员工的精神需求,继而促使员工产生积极行为,努力实现自身及企业的理想目标。同时,它也会对经营者和员工的思维、组织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人力资源管理新模式

人力资源管理的新模式要求建立以企业文化为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一方面,开展以企业文化为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要求企业文化不仅仅在对员工的激励和培养中发挥作用,更要在招聘阶段一开始就要发挥企业价值观念的导向作用。企业可以通过有目的的公关和广告宣传活动,让应聘员工了解组织的企业文化,特别是企业的价值观、基本原则和宗旨,接下来再用合理的测试手段,分析判定应聘者的价值倾向与企业的价值观体系是否一致。然后,可以将企业文化融入到对新员工的入职培训中,让员工对企业文化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对组织的企业文化产生高度的认同感。

另一方面,在企业文化的导向作用下,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也要注重对员工的培训工作,要使员工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可以得到提高,自身的价值可以得到实现,注重人性化的管理。同时,在培训的过程中还要注重对于外部环境变化而需要员工具备的新技能的一些培训,例如新知识技能的培训、团队合作能力的培训和沟通领导技能的培训等。在这些培训中,不仅

可以使员工的素质得到提高,也会使员工感受到组织对自己的重视,对自己以往工作的认可,激发其以后更加努力的工作,更会提高员工在今后工作中的能力和效率,达到双赢的效果。

四、结语

本文在研究企业文化建设及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结合当代企业环境变化的特点,提出了新经济条件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问题是激励员工,并结合企业文化的特点及功能分析了企业文化对员工的激励作用,从而分析了它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关系,并针对新时代经济发展和世界经济的特点,提出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新模式,以适应环境的发展变化。

参考文献:

[1] 魏念滨. 浅谈企业文化建设的助燃剂——人力资源管理[J]. 石油政工研究 , 2005,(03)

[2] 周荣华. 对石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思考[J]. 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 , 2002,(04)

[3] 徐晖. 浅谈石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J]. 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 , 2005,(03)

[4] 胡东晖. 人力资源管理要“变脸”[J]. 中国石油企业 , 2003,(09)

[5] 戴强. 对石油企业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J]. 技术经济 , 2004,(04)

[6] 推动人力资源管理走向成熟[J]. 中国安防 , 2007,(03)

[7] 张一树. 简论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经营的地位[J]. 上海轻工业 , 2004,(05)

谈工程项目中的预算管理

摘要:工程项目管理中的预算管理直接影响到工程的招标、施工价格等方面。本文详细论述了目前工程项目管理中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定的解决意见。希望能给广大工程企业一定的帮助。

关键字:工程项目管理预算管理工程造价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推行和财务管理中心地位的确立,企业财务管理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企业管理方式的选择中,预算管理以其在企业经营中的独特功能和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中国论文联盟编辑。

一、预算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以目标利润为导向的企业预算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促进企业经营决策的科学化,提高企业综合盈利能力。

为能实现预期利益,企业管理者会考虑对有限的资源在各种不同用途方面的配置预先做出合理的规划,把涉及企业目标利润的经济活动连接在一起,使影响目标利润实现的各因素都发挥出最大潜能。编制各项预算时,必须把握市场动向,着眼企业全局,科学地进行预测,努力使决策达到科学化,使企业的行为符合市场的客观需求,更进一步地提高了企业的综合盈利能力。

1.2明确工作目标,激发工作积极性。

目标利润是通过预算分门别类、有层次地分解到各职能部门,并延伸细化到每一位员工,这些目标就成为他们在特定期间的具体工作目标。各部门都了解把握了本部门的经济活动与整个企业期望获得的利润之间的关系,促使职工想方设法从各自的角度为完成企业的目标利润而努力工作。

1.3协调各部门的经济活动。

企业内部各个组织机构的业务内容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他们必须协调一致,才能保证目标利润的实现。目标利润是管理过程中的一条主线,使各级各部门都能了解到本部门在全局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看到自己部门的活动与其他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并充分估计可能产生的障碍和阻力及薄弱环节等,以便区别轻重缓急,从而达到经济活动的协调一致。

1.4强化企业管理中的控制工作。

实施以目标利润为导向的企业预算管理,控制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是一种全员、全过程的控制。预算本身就是一种硬性约束。该控制过程主要包括预算编制、经济活动的状态计量、实际与预算的比较以及两者差异的确定和分析、制定和采取调整经济活动的措施等。在整个预算制定、实施的过程中,企业的控制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强化,认真制定并严格执行预算是企业实现目标利润的根本保证。

二、工程预算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目前许多工程出现了投资失控,概算超估算,预算超概算,结算超预算的情况,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随着我国基本建设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地区建筑市场的壁垒已被打破,异地承揽或跨行业承揽建筑工程设计、施工的单位和企业逐年增多。由于我国现行的预算定额、取费基础、取费标准和预算编制的规定,各地区及各行业有所不同,致使一些跨地区跨行业承担建筑工程设计与施工的企业不甚了解工程所在地的有关规定,在实际编制工程预算中,常出现差错。

2.2.由于社会的进步,在建筑领域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结构不断涌现,编制预算时,需要经常进行定额换算,但由于我国现行的工程预算确定方法多为静态、滞后的方法,定额单价通常是以几年前人工、材料、机械台班价格的统计为基础,并且新增补的定额往往缺少代表性,这就造成了工程量计算取费的差错。

2.3.我国现行的预算管理大多是处于阶段性的管理模式,缺乏建设项目全过程综合管理的意识。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缺乏统一的造价管理目标和相

互沟通,工程监理单位往往只局限于施工阶段的质量与进度管理,很少介入投资决策分析。设计单位在设计阶段虽做了工程概算甚至细化到预算,但由于缺少对设计方案造价指标的控制约束,导致设计保守、投资偏高。

2.4.施工阶段设计变更随意性大。工程项目应该经过严格的可行性研究和投资额度的审批程序,其工程造价的控制该按批准的投资额度,把工程建设实施中各阶段的工程造价实际发生额度控制在限额以内,强调精心准备、科学合理地组织实施,严格地监控。但很多建设单位急于项目的开工,又没有做好必要的准备,对投资额度的要求,建筑标准的把握,设计深度的审查,招标文件和承包合同的合理与完善程度没有严格把关,造成边施工边变更,对施工中的工程想改就改,有的项目一改再改,对更改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没有监督,对更改造成的损失没有相应的责任制约。

2.5.现行工程建设的设计与招投标制度管理中存在漏洞。限额设计未能得到全面推行,设计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监督,建设单位没有采取应有的措施促

使设计单位去精心设计和限额设计,大量的工程项目没有推行设计招标,没有去优选设计方案。不少设计单位管理体制不完善,片面追求设计的工作量和经济效益,缺乏精品意识。同时,在现行的管理体制下,一些承发包单位在编制标底或投标报价时,故意压低或抬高工程预算造价,使一部分工程项目的造价偏离了正常的社会平均水平。

2.6.算管理人员素质较差,不能适应造价管理工作的需要。具体表现为:一是专业技术素质差,不能独立果断地处理复杂的工程技术经济问题,投资预控能力差,大量的工作仍停留在事后处理阶段;二是不能组织协调工程项目各主体间的关系;三是缺乏经济和法律知识,处理索赔能力差,尤其是缺乏对国际工程管理中的FIDIC合同条件的理解。

3.加强项目工程预算管理的对策

要使建设工程造价预算得到合理确定,有所控制,就必须在基本建设领域全方位加强工程造价预算管理。

3.1加强工程建设全过程的造价预算管理。

通过对竣工工程经济指标的测算,确定合理的工程投资估算指标和设计概算依据。通过加强投资估算管理和推行限额设计,合理确定工程的静态投资,充分预测动态投资,保证建设项目决策打足资金,不留缺口。加强设计阶段对造价的控制工作。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和竣工验收时,应注意同设计方案对照检查,对工程造价有较大影响的设计变更,须经原项目批准机关认可,未经批准同意,擅自追加投资、改变设计、提高标准、扩大建筑面积的,审查造价时不予承认,有关部门还应追究责任。

3.2加强工程预结(决)算环节的监督管理。

针对工程预结(决)算环节较混乱的情况,除加强对编审从业人员的工作管理外,还应将此作为建设工程项目执法监察的重点,组织一次工程预结(决)算的检查。

3.3动态造价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是投资控制的有效工具。

3.4推行限额设计,按批准的设计任务书和投资估算,按照批准的初步设计总概算,控制施工图设计。利用价值工程的原理对工程造价进行分解,合理地确定设计方案。结构设计人员在选取梁、柱截面和混凝土强度等级及配筋方面,虽同样满足结构钢度和强度要求,但不同的做法会导致造价的差异。当然限额设计不能一味地考虑节省投资,而应尊重科学,尊重实际,在实行限额设计的同时注重优化设计,兼顾功能提高。

3.5改变设计取费办法,实行设计质量奖优罚劣的制度。

如果设计单位在批准的项目投资限额内,认真运用价值工程的原理,进行多方案的技术经济分析和比较,在保证安全和不降低功能的前提下,通过采用新方案、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达到节约工程投资。按其节约的投资额给予一定比例的奖励;反之,对超投资限额的设计单位给予一定的罚款,做到奖罚分明。

参考文献:

[1]邓永琼.浅论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J].重庆水利.2000

[2]龚维丽.工程建设定额基本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3]建筑业与房地产企业工商管理培训教材编审委员会.国际工程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第四篇:社会转型背景下企业管理创新模式研究

摘 要:当今时代,知识经济日新月异,全球化竞争成为现代化社会发展的主流。在这社会转型的典型时刻,对于企业来说,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一席之地,并获得较好的发展,除了要依赖于企业自身的经营状况、发展规模,企业的发展更要依赖于创新.创新是一个企业发展的灵魂。针对在社会转型背景下如何创新企业管理,本文进行了概念模型的研究。

关键词:社会转型;企业管理创新;模式研究

随着全球竞争越来越体现为经济和科技实力的竞争,企业要想促进自己的经济增长和提高科技竞争力,就必须依赖管理创新。企业发展的大量实践表明,企业中并不缺乏技术创新,可现实是很多技术创新项目并没有实现预期的效益。可见企业效益的提高关键不在于技术因素,而更多地源于很多非技术因素,即企业的制度、组织结构、战略、文化、人力资源管理。而究及这些因素深层次的原因,不难发现,其实就是企业的管理问题。因此企业创新根本上就是管理创新。

企业要实现与世界经济发展的接轨,就必须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实现管理创新,满足企业更好的发展要求。可以说,在当今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下,实现战略调整以及管理创新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只有创新,才能增强企业的实力,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也推动未来社会的发展。

管理创新即由管理主体对组织系统中的人们施加影响,并使组织系统中的人们能积极协调地工作,以实现组织系统预定的目标。概念模型的研究,是一项科学的管理研究。在企业管理创新的研究中,选择建立管理创新的概念模型是其基础。在这个研究中,管理创新的基础、手段、任务及目的组成了一个可供选择的概念模型。

一、切准基础,实现管理理念的创新

在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人们对于各种产品需求也发生了变化,这就要求企业在工作中必须要以资源配置为基础、以技术创新为核心进行管理优化。为了适应人们对产品的这样的需求,企业的产品理念要结合时代的发展根据人们对产品需求的不断变化不断的调整产业结构,制定出合理、科学的技术服务标准,为企业的科学发展提供扎实的市场基础。这样的创新模式可被称之为模式创新。相应的,除此之外,企业管理创新还有一个类型:非模式创新,即企业管理组织、企业文化、企业流程以及企业制度等多方面的创新。

在一个企业的经营中,生产、采购、营销、服务以及财务、人力资源等几个环节是其基本职能部门,因此,在企业管理创新中,应该就这些环节进行分析,在实际应用中从管理模式创新和非管理模式创新两个方面入手,以双核心理念双管齐下进行创新,满足企业在社会转型期发展的要求。

二、依托社会背景,明确管理创新的任务

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社会的转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社会体制和社会形态的转型。企业管理创新自然也需要依托社会的这两个方面的转型,结合本企业不同的发展背景,采取相应的企业管理创新机制,实现本企业管理创新的跨越。

我国经济社会正在进行社会体制的转型,这个转型即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各大企业都承受着一定程度上的压力。与计划经济相比,市场经济的原则是“落后就要亏损,甚至倒闭”。在社会体制转型的背景下,企业要积极实现管理创新,尽快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相对于社会转型而言,社会形态的转变指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国力不断增强。如今的世界经济舞台上,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在日渐加强和频繁。在这样的“地球村经济”背景下,中国已经实现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与此相应,我国的人文性质也更加更加开放。在社会形态发生转变的背景下,企业的管理创新自然也得主动、积极地去适应这个转变。

企业的管理创新需要充足的创新知识资源,也需要有效的创新方法。我国企业管理转型中也要求管理创新,而这个创新应该包含多种形态管理思想的并存共荣,这样才能适应不同管理客体以及管理环境的需要。因此,在企业管理的创新中,要顺应社会转型以及社会形态转变的需要进行管理创新。

三、创新管理制度,提高创新管理的手段

对于企业管理而言,制度不规范,管理体系不完善,自然容易导致企业管理混乱。无序管理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工作效率低,并发生财产的损失和严重的浪费,进而影响经营效益的提高。所以,在企业管理创新中,要深入认识制度创新的重要性,强化管理制度的创新,要建立内部管理的长效机制,建立规范的制度和完善的监督评价体系。

在制度的执行中,要严肃处理那些违反制度的行为。一旦发现有章不循,违章不纠的情况,要坚决抵制。要努力形成良好的相互制衡的管理体制,实现职责明确、运转协调。还要加强对企业的管理监督,从根本上保证企业平稳、健康地发展。

四、有扬有弃,实现管理创新的目的

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可以说,企业管理创新的内容实质上包含了三个问题,即企业为什么要进行管理创新?企业管理创新的内容是什么?如何进行企业管理的创新?如果针对管理创新只作经济学的分析,只是把创新作为企业资源的一种新配置方式,就是脱离了具体的时空对创新的空谈。管理创新的概念源于管理的概念,其基础仍然是管理。它是一种现实的管理,是基于时空基础的一种管理。所以,我国的企业管理创新既要尊重传统的管理,又要做到积极地扬弃,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科学地实现企业管理的创新。

总之,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企业的创新势在必行,也迫在眉睫。做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的一些研究,才有助于实现企业管理的创新,进而实现企业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世玉.论经济活动中的人性假设与管理[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l(04).

[2]孟胡勋.社会转型背景下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研究[J].管理观察,2012(27).

第五篇:融合背景下电信企业农村信息化创新策略研究

何建勋

(中国电信临武分公司,湖南424300)

519197412@qq.com 摘要: 随着全业务竞争态势的形成,三大电信运营商分别加大了对农村信息化的投入,力图最大限度抢占这个尚待开发的广阔市场,中国电信湖南公司率先制定了系统全面的农村信息化推进方案,但各项政策在执行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制约了信息化推进的整体效果。文章以中国电信湖南公司为背景,分析了电信企业在农村信息化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包括对农村信息化认识不深、配套信息内容建设欠缺、网络资源建设滞后、渠道网点生存能力差、未能利用好农村网吧等5个方面的问题,结合个人的经验体会,给出了具体的改进意见。 关键词:湖南电信;农村;信息化;

电信全业务竞争态势形成以后,三大电信运营商持续加大了对农村信息化的投入,一方面为农民带来更先进的通信手段,另一方面也为运营商自身发展开拓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移动、联通利用无线基站“村通工程”在农村覆盖点多面广的优势,开发了针对农村用户的完善的套餐体系,在语音业务的拓展和推广方面占据了先机,相比之下,电信在农村的固话市场由于新技术替代、线路资源老化等多方面的因素日益萎缩,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竣形势:农村用户大量流失,市场基本面在快速消失[1],巨额欠费严重制约了公司的资金流转,因此对湖南电信而言,重新审视企业的发展战略,采用全新超前的农村市场发展思路和关键举措,大力扭转当前的不利形势,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一、 湖南电信农村信息化推进所做的工作

2008 年以来,湖南电信承接了省政府“为民办实事”村通工程任务,目前工程已经基本完成,正在做迎检准备;年前已经部署的各个本地网信息化县(乡)建设工作正在加紧进行中;结合全省机线集中整治工程,湖南电信正大力推进“光进铜退”建设,以有效应对铜缆累累被盗所带来的巨大压力,同时为拓展农村市场打下基础。2008年11月8日,中国电信湖南公司农村信息化建设工程启动大会召开,会议对农村信息化工作进行了全面的部署,组织架构方面,恢复和建立农村支局,把乡镇作为第四级营销体系建设;机制创新方面,出台政策激励一大批优秀人才到农村冲锋陷阵,并为他们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通道;基础建设方面,推进农村市场经营、服务、管理综合治理工程,改善农村支局落后的营业设施条件,对机房、基站通信设备和通信线路进行全面整治,提高农村地区宽带和CDMA信号网络质量。会议特别强调农村信息化工作要“统一规划、系统部署、集中资源、分步实施,强化执行” [2],建立农村市场运营管理的长效机制。2008年11月18日,湖南电信站在战略高度提出的“十大信息化工程”得到湖南省委、省政府的批准,其中就包含了“农村信息化工程”,“十大信息化工程”不仅是对湖南电信现有各类信息化应用的深化与提升,更是湖南电信抢占全业务经营制高点,将C网移动业务与综合信息服务有机融合,加快发展与转型,打造现代综合信息服务企业的切入点和突破口[3]。目前该工程正加快实施,各级电信企业与政府的签约正在进行中。由于全省各地市场竞争、网络覆盖、消费能力等情况均不同,各级电信企业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但各项政策在具体的

执行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问题,直接影响和制约了湖南电信农村信息化推进的整体效果,我们将在后面进行详细地研究与分析。

二、 农村信息化推进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1、各级电信企业对农村信息化的认识普遍不到位,信息化推进还停留在简单的接入层面。

虽然各项政策在不断下达和执行,但各级电信企业对于农村信息化的重要作用和真正意义认识普遍不到位,对于什么是农村信息化,应该怎样建设农村信息化认识不清。调查发现,很多县公司以下员工认为农村信息化就是电脑加上网,认为只有电信网络拉过去了就是叫信息化,而以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图书等不顾,以为它们就不是农村信息化的具体实现,这是一种非常狭隘的理解,对于我们拓展市场是非常有害的。农村信息化在不同的群体、不同的视野上有不同的呈现,农业部门注重的是农业技术推广和市场信息服务,商贸部门注重的是农村商贸、物流、金融信贷,而政府层面考虑的主要是如何实现公共服务和社会有效管理,包括加强党员远程教育、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等目标,另外以信息化推动实现村级自治和村务管理也是我们经常忽视的一个因素[4]。湖南电信推进农村信息化必须要和国家、政府各级职能部门、农村各级组织、个人紧密联系在一起,着力解决“资费、信号、内容”这三大当前困惑信息化发展的关键问题,才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农村信息化发展效果评估的六大条件分别是:全面覆盖的基础网络、实惠实用的农村信息化产品、成熟完善的农村信息化产业链、健全的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农民用得起用得会的终端产品、准确全面的农村用户需求把握能力[5]。可见网络接入只是信息化建设一个最低的层次,解决的只是信息传递问题,除了大力加强网络的建设,应该同步推进的工作还有信息内容的建设、信息产业链的培育和赢利模式的研究等等,除了建网,我们更要去思考通过什么方式可以提升农民信息使用水平?如何激发和挖掘农村农民内部潜力和动力?从而形成农村市场开发和运用的良性的生态环境,最终实现多方共赢。

2、 涉农信息内容建设严重滞后,推进模式和方法粗放简单,体现不出差异性和灵活性。

当前农村信息化建设正呈现全方位、多层次推进的态势,新一阶段,农村信息化应该应用与网络建设并重。现在真正适用的农业信息太少,各类涉农信息资源规模小而分散、重复严重、时效性差、形式单

一、开放性和共享程度低。作为湖南主导电信运营商,湖南电信应该利用长期以来形成的网络和技术优势,采取“政府牵头、电信实施、各方配合、农民受益” [6]的模式,进行信息资源的整合,由电信建立平台,社会各界提供强力支持,将分散的农村信息资源整合到统一的内容信息库,以实现统一发布,各系统共享,全面提升农业信息资源开发与应用水平。利用声讯、号百和各级社会渠道,广泛采集富有本地特色的信息内容,并与各单位农村派驻机构和当地高素质人才合作,建立信息服务站,收集、整理、发布农经新闻和各类农产品、生产物资的供求信息。

推进模式方面,可以参考浙江公司“四个一点”的创新发展模式[7],由政府出一点,村里补一点,“两电”贴一点,农民再掏一点,即由政府统一出台促进农村宽带发展的奖励政策,村集体制订、实施相应补贴方案,各级电信企业通过产业链协作方式,联合电脑供应商较大幅度降低农村宽带、电脑终端价格,以农民普遍能接受的优惠资费为其提供“宽带+电脑”打包服务,农民再支付少量费

用,这样大大降低了农民使用信息的门槛,快速推进公司语音和门户网站、村务总机、全球眼监控、宽带电视、短信平台、电子阅览室等新兴转型业务在农村的渗透率。

针对各地不同的社会环境和用户需求,要“因地制宜”地设计营销方案,在边远农村和困难地区,应该出台优惠资费政策,想方设法大幅减低农民的信息成本,让农民真正用得起、用得好;对一些有农业特点的县、乡、村,要制定个性化和差异化的信息化方案,在提升公司收益的同时,想办法帮助他们打响自己的经济品牌。湖南电信做农村工作,只有通过信息化建设帮助农民走上致富的道路,才更能实现公司在农村市场即增量又增收、低投入高利润的盈利目标,塑造电信良好的社会形象,从而在农村市场拓展的道路上越走越宽。

3、 资源能力建设比较落后,对农村政企客户服务保障支撑力度不够,离农村信息化拓展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我省农村地域面积大、村落分散、线路距离远、电缆经常被盗割、线路老化严重,宽带网速慢、掉线频繁,维护力量薄弱、抢修不及时导致障碍修复时间过长,用户重复投诉和离网、转网增多,使得公司在农村的发展处于非常被动的局面。

当前传统窄带网络已基本停止新建和升级,湖南电信正全面采用基于EPON(无源光网络)技术的“光进铜退”策略来进行农村宽带接入网建设。EPON采用单芯光纤进行吉比特以上速率的传输,通过无源光分器实现信号到多个ONU的分发,大大减少了铜缆投资,可以有效预防铜缆的偷盗问题;EPON在业务承载能力、升级扩展能力、网络的可靠性、信号传输距离、接入成本和轻荷抗灾能力等方面,有着突出的技术优势。但新技术也存在很多毛病,如综合接入设备(IAD)基本没有配备蓄电池,一停电就死机,不能够用于大型商业客户,只能用于用户较为分散,对通信质量和可靠性要求不高的地方;EPON的窄带和宽带端口成对配置,小区和村镇全部改用EPON提供业务以后,近半数的用户只装电话不装宽带,造成大量宽带端口闲置浪费,端口利用率很低;IAD设备下移到小区、楼道、村镇以后,要求设备资源根据实际安装地址和IP地址,必须在系统录入得非常准确,才能够在业务开通、资源配置的时候不容易犯错,否则稍有含糊或资料不准就会造成配线、配号错配,引起系统卡单的产生;目前的EPON设备还不能很好支持一些功能限制类的业务,如限呼信息台等,EPON网管统一部署在市公司层面,而日常业务操作在县公司层面,这就造成大量业务开通数据在市县监控中心间往返,无形中就延长了业务开通的时间,增加了用户投诉的机会。因此EPON用于部署农村网络,应该在施工质量把握、资源管理的准确性、资源的有效利用、网络的扁平设计、管理平台的功能、设备的防掉电保护方面下功夫,这需要设备厂商和湖南电信一起来努力才能够做好。

在农村政企客户签约光缆建设方面,由于公司内部审批环节太多、流程太长、资源信息不准、备用设备储备不足,经常造成业务开通不及时,客户怨声载道,调查表明,现在农村地区大客户2M电路和光纤宽带接入用户,从协议签订到光缆建设直至设备调试开通,一般平均需要20天的时间,建设周期太长就给竞争对手抓到了克己的有力把柄,降低了公司声誉,为此湖南电信各级管理层要认真自查,加强内部协调管理、减少流程环节、建立工单的闭环跟踪反馈机制,切实打造流畅、高效、快捷的农村政企业务开通和服务保障体系。

4、 农村渠道网点覆盖率低、标准化程度差、营销能力不足,严重制约了湖南电信的农村市场拓展和客户维系。

中国电信拿到全业务经营牌照后,湖南公司在农村渠道建设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但仍存在很多问题,必须要重视加以解决。首先是市场管理人员把握农村市场的特点及消费属性不够,工作完全搬照上面的政策硬性执行,城市和农村眉毛胡子一把抓,不注意从农村渠道与城市渠道差异的角度来灵活考虑问题;其次,渠道商营销经验不足、市场运作手段单

一、营销服务能力不足,加上农村地域面积大、单位区域的客户容量较小、客户的ARPU普遍较低、网点客流量少、公司的各项支持力度又不够,使得农村渠道的投入产出较差,网点赢利能力比较弱,积极性普遍不高;四是农村渠道的战略布局存在问题,相互支持程度较差,网点建设的质量不好,量又上不去,这样就形成不了优势,难以撼动对方市场[8]。 由于各地的差异性,城市渠道的成功经验复制到农村不一定就能用、好用,各本地网在建设和培育自己的农村渠道时,一定要注意纵向比对和横向交流,深挖形成针对性的营销套路,交流推广各地成功服务和营销经验,加大渠道建设投入,把对渠道的关怀真正做到位,加强渠道商的信心,保证这些网点能活得下来,最终实现社会渠道自我繁殖扩张的良性发展。农村网点建设应该社区化、集约化、区域化,注意要因地制宜,以自办带动代办,通过合理设计网点位置、相互之间形成线和面的关系,最大限度地接近消费者,同时注重各渠道间协同与呼应,规范和减少渠道之间的无序内部竞争,提升渠道与对手渠道对抗的能力。另外也要制定好渠道的管理制度与监督考核机制,根据不同环境和自身条件进行合理考量,加强对它们的业务培训和指导,提高其与客户沟通交流的技巧和能力,使自有渠道和社会渠道形成团队合力和战斗力。农村渠道建设要“质”与“量”并重,在农村渠道争夺战中,谁的网点数量多,谁的门店位置好,谁的话语权就大,所以湖南电信要建立一套规范的选址程序和制度流程,从程序上保证网点选址过程的科学规范,通过严格的选人标准,充分发挥农村能人的作用,保证网点选一个对一个,建一个成功一个。

5、农村网吧市场优胜劣汰,生存压力巨大,我们对其放任自流,培育和重视程度不够。

随着农村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移动、联通也在加快农村地区的光缆工程建设进度,并在大客户宽带和农村网吧接入方面,开始以低价手段冲击电信传统市场,给我们带来前所未有的危机感。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尽快转变思路,除了已经有的“信息田园”和“乡情网”品牌外,我们应该开发更多适合农村实际、能够自我激励、符合市场化运作的新业务品牌,不断开创农村信息化推进的新局面。

通过电信接入的农村网吧数量众多,它们地域分散、规模比较小,主机数一般在10台至50台之间,把网络接入费、电脑折旧费、电费、系统维护费、门面租金、税金等算起来,有相当大一笔开支,成本压力比较大,盈利状况并不理想。在今年6月份至今的全国公安、工商、文化联合执法行动中,政府部门联合对电信施压,要求关停无证网吧,很多农村网吧因为没有正规手续遭受关停整顿,投资面临打水漂,境遇非常悲惨;而另一面,竞争对手贴身跟进这些网吧,利用各种手段进行诱导策反,湖南电信传统庞大的农村网吧市场,冒着被抢掉丢失的巨大危险。从赢利模式来考虑,农村信息化的推进虽然主张“政府搭台、企业唱戏”,但归到底还是要靠市场化运作,有投资有收益,谁投资谁受益,才能够生存得长久,而农村网吧在电信农村信息化推进中,具有培育、引导市场的作用,同时它又能够自我发展,是电信在农村保有的重要据点和堡垒,在当前投资有限的情况

下,湖南电信更应该要认真研究,怎样把农村网吧的个人投资吸纳到电信农村信息化中来,和湖南电信结成合作联盟,把网吧建设成为农村市场拓展的新渠道。为此建议在集团既有政策的指导下,由湖南电信统一申请连锁网吧牌照,鼓励农村无证网吧加盟进行规范经营、统一管理、统一维护,将它们打造成绿色信息服务窗口和响亮的农村综合信息品牌。在连锁经营的基础上,湖南电信可以组织系统集成部门,深度定制或开发具有电信VI的有盘和无盘网吧管理系统,同时推进电信媒体在网吧桌面的应用,结合乡、村级远程网络视频监控,开发网吧和公安“平安城市”系统的接口,实现警民一体化的视频监控功能,也可实现电信业务系统的接入,代理电信各项业务,使之成为电信渠道的一员,打造集网络接入、内容建设、联合运营为一体的农村信息化应用新模式。

三、 结论

农村信息化的推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有计划、有步骤、长时间的坚持和努力,需要政府、企业、农村组织、农村经济人和农民各方共同协作,才能不断往好的方面发展。湖南电信作为农村信息网络建设的排头兵,对加快湖南新农村建设有着义不容辞的义务,同时也是一种光荣的责任。以上研究的问题只是湖南电信农村信息化推进众多问题的五个方面,在电信资费设计、人力资源管理、组织架构规划、劳动用工管理、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各位同仁一起去研究解决,只要大家以企业为家,在工作中去思考,在思考中奋进,湖南电信迈向世界级通信综合服务提供商的步伐,就会更快一些,更稳妥一些。

作者简介

何建勋,男,华中科技大学工程硕士,湖南临武人, 1974年12月21日生,任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临武分公司维护安装部设备管理,长期在电信维护基层工作,对电信农村网络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有比较深刻的了解,研究方向有信息网络应用、通信电源、光网络、网络安全。

联系地址:湖南省临武县东云路35号,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临武分公司。 邮编:424300 手机:13347253660 电子邮箱:519197412@qq.com。

参考文献

[1] 廖仁斌总经理、褚格林副总经理在中国电信湖南公司农村信息化建设工程启动大会上的讲话.2008.11.12 [2] 中国电信湖南公司全面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工程实施方案.2008.11.23 [3] 中国电信湖南公司部署“十大信息化工程.湖南邮电报2008.11.26 [4] 方瑜.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农村公共管理, 2008.4.10 [5] 刘世洪, 中国农村信息化测评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国知网,2008.6 [6] 湖南怀化加大山区宽带网络进村力度.中国农业信息网2008.9.9 [7] 童静宜,徐红萍. 浙江:“四个一点”信息化推进模式初现杭州农村. 中国农业信息网, 2008.3.21 [8] 马继华, 中国电信农村渠道建设的六个核心问题.维普资讯网,2009.10.23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法务工作思路和规划下一篇:服务标准化工作汇报

热门文章

服务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