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论文

2022-04-12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新阶段,县域经济要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这样一个方针,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重要支点和载体。发展县域经济能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物质基础,也理所当然的会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途径。

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论文 篇1:

调动县乡党委政府积极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摘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提出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这样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没有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强有力的推动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在建设过程中,注重调动好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县乡党委和政府的主观能动性、参与建设的积极性以及保持建设中的持久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好他们的主导作用至关重要。通过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实践分析,提出解决制约新农村建设的体制机制方面问题,理清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思路。

关键词:新农村;组织领导;积极性发挥;推进对策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这样一项全党、全社会的重大历史任务,没有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强有力的推动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注重调动好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县乡党委和政府的主观能动性、参与建设的积极性以及保持建设中的持久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好他们的主导作用至关重要。根据白山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展情况,结合与县乡党委、政府的交流探讨,当前,调动地方政府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需要我们在不断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组织领导中,重点抓住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1 提高认识能力,建立长期的学习培训制度

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是贯彻科学发展观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也是落实“两个重中之重”的具体体现。这就要求我们地方各级党委、政府要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及时把执政理念调整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上来。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和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能力。一是要对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新农村建设短短“20字”方针,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民主、法制等诸多内容,是对农村整个经济社会发展远景的浓缩,这就注定了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需要付出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艰苦努力,绝不能急功近利,搞短期突击应付了事,要树立长期为之奋斗的工作理念。二是要树立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各级领导干部能够身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真正理解新农村建设这一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就会在建设过程中获得巨大的工作动力,不畏困难,勇往直前。三是要有一个正确的政绩观。不做表面文章,不搞政绩工程,一切工作都要围绕有利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有利于农村民主、民生问题的妥善解决做实做好。这些看似简单的理念,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并坚持到底,却需要我们在不断的学习中升华,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积极塑造。中央在提出新农村建设之初,先后举办了省部级领导学习班、县(市)级领导干部培训班,其意义不言而喻,就是要我们时刻把学习抓在前面。地方各级政府的学习培训工作不可或缺,特别是针对主要领导的学习培训工作,要建立一个学习培训机制,把有关新农村建设的培训学习列入到理论中心组的长期内容,作为一项制度贯彻下去,年年坚持,同时各级政府的主要领导,每年要坚持择机搞1—2次新农村建设的专题研讨交流活动,在学习交流中更新理念、创新方法,提高建设新农村的能力。

2 加大重视力度,实施一把手工程

一级地方政府对一项工作是否有积极性,更多地是来自于主要领导的重视程度,特别是党政一把手的重视程度,新农村建设工作也是如此。要想真正调动起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就必须将此项工作纳入一把手工程。这里所说的一把手工程,绝不是单指成立一个领导小组挂名了事,而是要党政一把手切实把主要精力放在新农村建设上,经常研究、经常指导、经常过问。一是要纳入常委会和政府常务会上作专题的研究和部署。每年要有几次这样的会议,专题针对新农村建设工作进行磋商和研究,集中解决一些建设过程中的难点、热点问题。二是要亲临新农村建设的一线上,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倾听基层声音,适时给予关注和指导,保证正确的建设方向。三是要对基层广大新农村建设的领导者和建设者给予更多的关怀和支持,使其在政治上有位置、工作上有荣誉、生活上有待遇,鼓励其坚定信念,战胜困难,为新农村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总之,需要各级党政一把手在新农村建设中倾注精力,并在一些关键的步骤上给予更正确的指导,在一些关键的环节上能够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倾斜。在这一点上,我们是有体会的。我市历届市委书记都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特别重视,市委出台的《白山市市级领导“十个一”目标责任考评办法》中的一项重要考评内容就是:每位市级领导都要包保一个新农村建设联系村,确定具体工作目标和任务,年末实行百分考核。由此,各县区一把手抓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积极性也特别高,为工作赢得了主动。

3 做好协调工作,建立健全组织机构

新农村建设工作涉及面广、任务量大、难度高,没有一个强有力的组织机构工作是无法抓好抓实的。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首先必须保证各级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对这项工作有热情、有积极性。新农村建设之初,我们在组建机构,为工作开展创造便利条件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一是协调好当地政府,由编办正式下文成立了专门机构。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需要有人为之长期的研究、探索和推进,因此,保证机构的稳定和人员稳定至关重要,人心稳、干劲足,才能在建设中出成绩。目前,我们全市6县(市、区)的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全部都是由编办正式下文确立的机构,并核定了一定数量的编制,少的5-6名,多的达1 5名。二是协调当地政府为新村办划拨一定数额的办公经费。新农村建设工作任务量特别大,还要经常深入村屯摸情况、做指导,没有经费,工作怎么开展。“想让马跑,得给马吃草”,为此,要积极协调地方政府为新村办解决办公经费,以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三是协调各地政府为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创造良好的办公条件。除了必要的办公场所和办公物品外,白山有两个县区还为新村办配备了交通用车。实践证明,以上这样的一些做法,对调动工作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4 加大投入力度,完善新农村建设的投入机制

新农村建设最大的困难来自于资金、物质上的严重匮乏。目前,工业反哺农业的能力不强,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有限,农村各项公益事业、基础建设欠账、发展水平滞后是全省多数地区普遍存在的现象。多年来,财政投资基本上是以城市为主,统筹城乡经济在短期内还没有带来实质性的转变,城乡差距仍在进一步拉大,基层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上的畏难情绪,很大程度上也是基于此产生。因此,建立和完善新农村建设的投入机制,正是调动地方政府积极性的好措施。针对这一点,一方面,要明确提出,各地政府每年财政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的资金增长不得低于当年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并将此项指标列入到市县政府签定的经济责任状中,作为硬性考核指标。另一方面,要积极做好公共财政、要素资源配置由向城市倾斜到向农村倾斜的转变工作。实行承诺制,地方政府每年承诺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做几件实事,着力支持和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的一些最直接、最受益的重要问题。同时,研究制定一些建设领域中的“以奖代补”政策,对于那些新农村建设工作抓得好、成效突出的地方,给予更多的资金和物质上的投入,更大程度上地激励和调动他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

5 发挥导向作用,凝聚新农村建设的持久动力

导向就是旗帜,就是前进的方向。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更要特别注重发挥好导向作用。一是要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要把那些德才兼备,有能力、有责任心、有事业心的年轻后备干部安排到新农村建设的一线上,委以重任,为他们提供施展才能的舞台。对于那些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表现确实优秀、成绩确实突出、群众积极认可的年轻干部,要敢于大胆提拔任用,及时选拔到合适的领导岗位上,进而激励更多的干部投身到新农村建设的伟大事业中。二是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要充分利用好电台、电视台、报纸等媒体,开辟专栏,积极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关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浓厚氛围,不仅要宣传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关大政方针,还要注重总结和挖掘一些建设中的典型经验和先进做法,宣传和表扬建设过程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和事迹。要时常把新农村建设成果搬上荧屏,通过新旧对比,激发建设者的斗志和热情。三是要制定合理的阶段目标。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但是也不能因此而放松要求,失去努力方向。建设过程中,必须要时时把握住合理的阶段性目标,依据政府的财力和建设的能力,制定一些跳起来可以触摸到的目标,不能好大喜功,制定一些不切实际的大目标,把农民的期望值吊得很高,最终却又无法实现,导致工作陷入被动。要一步一个台阶地去合理设定目标,既要体现出建设过程中农村面貌在一步步改变,也要让建设者们体会到实现目标所带来的喜悦,做到目标合理、理性操作、稳健推进。

6 落实激励措施,满足各方的基本需求

调动地方政府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归根结底是要调动广大新农村建设的领导者、组织者的积极性。我们在谈调动积极性时,大多都是在谈领导者、组织者如何去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其实领导者、组织者也同样需要调动积极性。一方面要去调动各级党委政府领导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建立公正评价体系,制定科学的考核办法,研究和出台一些激励和奖励措施,这样做,常会促使领导者在工作中坚定信心,增添干劲,带领群众克服困难去争取成功。另一方面,也要去充分调动广大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例如各地的新农村建设办公室的工作者。目前,省里和近三分之一的市(州),县(市、区)成立了专门的工作机构,配备了专门的编制,还有大多数地区没能完成此项工作,新村办的工作人员大多属于临时调用,机构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使得这部分人很难树立长期致力于此项工作的信念,表现在工作积极性上自然要打折扣。同时,对已经取得新农村建设专项编制的工作人员,也要为他们今后工作中晋职、晋级铺平道路,以激发他们工作上的进取心。再有,对于新农村建设中派驻的各级驻村指导员,在工作上、生活上,也应出台一些激励和补助措施,促使他们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更好地服务新农村建设,这些都需要上级党委和政府给予支持,以便能够自上而下地出台和落实一些相关政策,妥善解决以上问题,为社会主义建设注入持久动力。

作者简介:徐春生,男,吉林白山人,白山市农业区划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白山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办公室主任,高级农艺师,研究方向:区域性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研究与实践推广;刘琪,女,吉林白山人,白山市农业技术推广站九级职员,研究方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工作。

作者:徐春生 刘琪

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论文 篇2:

浅谈发展县域经济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

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新阶段,县域经济要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这样一个方针,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重要支点和载体。发展县域经济能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物质基础,也理所当然的会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途径。

1.发展县域经济有这么几个方面的作用

1.1发展县域经济是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保证

农业及农村经济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同时也只有县域经济发展了,农业发展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健全了,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以及农业的基础地位才更加巩固。也只有县域经济发展起来了,带动了农村的商业、生活服务业的发展,才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1.2县域经济是小城镇发展的重要基础

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是“十一五”时期我国推进城镇化的重要方针。小城镇建设要突出重点,讲究实效。因此小城镇的发展必须以县域经济的发展为前提。只有县域经济发展了,也只有县域经济发展了,才能促进产业集聚,人口集聚,小城镇发展才有经济基础。

1.3县域经济是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渠道

如何消化农村富余劳动力是我们必须长时间内要面对的突出问题。县域经济的发展将能够在这方面发挥作用。县城和小城镇将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目的地。县域经济发展了,就能够为当地的富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让城镇成为务工经商的农民新的就业平台。加快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可以避免农村人口过度集中到大中城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大中城市就业压力和社会管理的压力。

2.发展县域经济必须注意搞好五个结合

2.1发展县域经济同发展特色经济结合起来

在一定意义上,县域经济就是特色经济,发展县域经济就必须围绕地方,坚持资源开发与市场需求的统一,找准地方特色和市場对接的着力点,突出重点,依靠特色,培育产业链条,使资源特色经济产业化,实现以特色产业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整体发展。

2.2发展县域经济同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结合起来

龙头企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要加快培育龙头骨干,发挥其连接农户、开拓市场、推广科技、开发深加工产品、加强服务的积极作用。完善公司加基地加农户,公司加协会加农户,服务站加协会加农户等多种产业化机制,逐步把龙头企业培育成为和农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企业,以龙头企业的发展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2.3发展县域经济和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

推进以县城为核心的城镇建设,提升城镇综合服务功能,促进农村人口和乡镇企业向小城镇转移。

2.4发展县域经济同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结合起来

转移农村的富余劳动力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县域经济发展了,县一级中心有望成为劳动力转移的主要目的地。县域经济发展能够提供一条将发展经济和提供就业结合起来的发展之路。所以要充分发挥县域经济对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重要作用。据有关估算,“十一五”期间,还有几千万农村劳动力要转移,这将给城镇就业带来很大的压力。如果县域经济发展,将会为农民就业创造机会,就能够在这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5发展县域经济同促进农民增收结合起来

增加农民收入应该说是发展县域经济的根本目的。县域经济是要富民强县。富民就是农民收入的增加,强县就是使县的财力增加。这两个方面是要统一的。农民收入增加了,县里的财力也就能增加。从“三农”来看农民增收是中心。所以在发展县域经济的时候要看到这个根本目的。发展县域经济还是要把农民增收,解决三农问题作为根本目的。所以县域经济发展要落到实处就要落在农村增收上。县域经济发展如何就要看当地农民是否增收。有了这个衡量标准就可以在一些项目的选择上和一些产业的开发上有所遵循。所以从解决三农问题出发,应该把农民增收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和首要目的。只有农民收入增加了,当地的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当地的县域经济才能够发展壮大。

3.从国家宏观上来讲要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不仅是农村经济的问题,同样也是宏观经济的问题

解决了县域经济问题,也就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重要基础。

(1)要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对作为农林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县域经济制订相应的特殊政策。要本着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在财政、税收、金融、信贷、投资等一系列政策上,支持县域经济,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2)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支持。是否可以考虑研究对县域新办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政策,以解决企业初期发展的困难。县域经济发展确实很难,当地的条件各方面都有限,那么政府在税收政策方面如果能够给予适当的不同于城市企业的一些政策,能够吸引一些资金向县域经济转移。

(3)在金融信贷方面还是要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加大对县域经济的金融支持力度。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要健全融资担保机制。要探索建立健全县域企业融资担保机构。解决县域经济的中小企业担保难问题。要深化信用社政策。要真正把农村信用社办成面向“三农”,服务“三农”的农村金融机构。

(4)投资政策。一是要积极调整投资结构,加大对县及县以下的投入力度。二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在公共设施的建设投资上也要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支持。这样既能够改善县域的区位条件和发展环境,也能够直接带动县域经济发展。

作者:郭颖

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论文 篇3:

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路径分析

[摘 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质是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全面进步,以推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近年来在新农村建设中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应进一步培育特色经济,发展现代农业;健全土地流转,促进规模经营;巩固基础设施,改善民生条件;发展公共事业,促进社会进步;加强组织建设,推进民主管理等,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向新的发展高度。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意义;问题;对策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因此,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必须保证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实现城乡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不仅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历史使命,更应当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认识和共同行动。

一、建设社会主义农村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难点和关键在农村,能否早日建设一个超越2000年人均国民收入824美元小康社会指标,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体现了农村全面发展的要求,也是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与此同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必然的联系,社会要和谐,农村是基础。我国农业人口众多,又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新阶段,社会矛盾和社会隐患仍在一定范围存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可以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缓解农村的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更好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助于城镇化健康发展

城镇化是指各种要素不断在城镇中集聚,城镇数量、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是农村社会演进并通往现代化的一个重要过程。解决“三农”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必须通过尽快实现“三个转变”来解决,即实现经济形态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社会形态由农村社会形态为主向城市社会形态为主转变,民众身份由农民向市民转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味着将以城镇化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和发展理念来规划和建设农村,它能使得现代城市文明加加速向农村延伸,有助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和农村城镇化建设。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助于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扩大国内需求,是我国发展经济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我国农村人口众多,是具有极强消费潜力的群体,也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可靠、最持久的动力源泉。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是投资和出口为主导,内需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并未充分发挥出来,其直接原因在于农村市场未能开启。其根本原因在于农民收入水平偏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利于广开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农民消费水平,启动和拓展农村消费市场,为全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

二、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新农村建设在认识和实践中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与误区,必须正确对待,认真分析,在工作中不断改进,以更好地推进新农村建设。

(一)认识方面存在的问题

“农民权益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村稳定和谐有着极大的关联,在农民主体缺位的情况下,没有农民的积极参与和创造精神的发挥,新农村建设不可能成功”。目前,一些地方新农村建设还存在“等、要、靠”现象,农民的本位思想严重。少数农民缺乏顾全大局的意识,只希望从新农村建设中得到实惠,对自身利益与新农村建设中土地调整、公益设施建设等公共利益之间的冲突不能做到顾全大局,缺少义务意识。其次,还存在重硬件建设轻软件建设现象,当前新农村建设的评价体系容易导致基层政府以村庄楼房多少、道路多长等硬件指标来衡量新农村建设的成果,而忽视对新农村建设在公共服务、精神风貌、科技教育等软件方面的评价。

(二)在组织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组织管理方面,政府对农民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还缺乏相应的引导。由于一些乡镇政府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存在大包大揽、包办代替现象,使得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少数乡镇、村委会甚至认为新农村建设就是搞运动,搞形式主义和形象工程,使得群众持观望态度,有思想顾虑。其次,新农村建设组织机构还不够完善。虽然很多地方已形成了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涉农部门各负其责的新农村建设组织领导体系,但工作人员不少是临时从外单位抽调的且频繁轮换。这些人员往往身兼数职、分身乏术,工作精力难以集中,在工作上难以形成长期规划,因此不利于相关工作开展。最后,存在急于求成现象。一些地方热衷于以“大会战”的方式,要求短期内取得明显成效,对新农村建设长期性、艰巨性的认识仍然存在不足。

(三)新农村建设投入方面存在的问题

目前新农村建设还存在投入不足等问题。一方面,近年来地方政府投入的资金大多集中在城区和工业园区,真正用于农村的支出相对受到挤压。同时由于农村产业层次偏低和资源不足,尽管财政用于“三农”建设资金的绝对值逐年增加,但新农村建设资金仍存在不足。另一方面,由于不少农村地区人多地少、农民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较弱、农村产业发展对农业劳动力吸纳有限、农业生产资料费用持续上涨使得农民收入增长仍然缓慢等原因,农民本身很难有足够资金投入新农村建设。

三、科学发展观视野下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路径探讨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着眼区域经济发展与和谐农村建设,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切实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步伐。

(一)培育特色经济,发展现代农业

通过培育特色经济,发展现代农业企业,壮大农村实体经济,为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首先,在农业龙头企业的技术改造方面加大投入,运用奖励、贴息等方式支持企业技改。对农业龙头企业用电、用地、信贷等给予相应优惠。设立专项资金,重点扶持科技含量较高、市场前景广阔的新兴农业产业基地项目、农业龙头企业等。其次,予以立项扶持。再次,加快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民、农业龙头企业组建生产合作、销售合作、科技服务型的,或发展产供销一体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最后,大力拓展农产品流通渠道。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原则,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改善经营方式,提升农产品流通组织化程度和现代化水平。

(二)健全土地流转,促进规模经营

通过健全土地流转,促进规模经营,以农村产业化巩固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一是健全土地流转机制。发展市场化的“土地流转交易所”、“土地托管中心”、“托田所”等中介服务组织,开展土地价值评估、土地测量、合同管理以及法律咨询等方面的业务。健全土地流转信贷扶持机制。积极开办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质押贷款,探索农业订单、保险单、农产品收益权、企业存贷、农业固定资产和应收账款等动产抵押和权利抵押的筹资模式。二是规范土地流转行为。对于以借“反租倒包”名义以租代征占用土地林地情况等违法现象,特别是对于明显侵犯农户利益并以资本运作圈地为目的的非法流转问题应彻查纠正,充分保障农民在土地流转中的参与权、知情权、表达权和谈判权。从源头上规范土地流转行为,并对签订后的合同登记备案、变更等事项进行统一的监督和管理,不断完善土地流转合同检查制度,及时纠正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规范土地流转定价行为。引导农民在流转合同中设定土地流转价格的调整时限和幅度,保障流转主体的长远利益。三是破除思想观念障碍。加大《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和土地流转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使广大农民了解土地流转的原则、方式和程序。纠正少数地方干部在土地流转工作中行政“过于干预”和“顺其自然”的片面认识,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与切身利益,为土地规模经营户及时提供政策、法规、合同、资金、技术、税收等服务,鼓励土地的规模经营和正常流转。

(三)巩固基础设施,改善民生条件

新农村建设中基础设施建设至关重要,不仅关系于农业生产的安全保障,更关系到百姓的日常生活质量。首先,认真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工作。科学规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培育和提升各级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意识和观念,明确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建设目标、区域布局和政策措施,实事求是地解决规划方面的有关问题,并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调研和监管。其次,努力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继续支持粮食生产,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不断加大农村饮水安全、农村公路、户用沼气、农村电力投入力度,加快农村生态治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最后,积极实施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各级发展改革部门充分发挥综合协调职能的优势,加强对试点工作的政策支持和业务指导,通过分类指导、分步实施,以点带面,整体推进,扎实有效地搞好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探索和总结不同区域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投入机制与管理体制,为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积累经验、奠定基础。

(四)发展公共事业,促进社会进步

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既是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必然要求,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首先,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保障事业,解决群众生活的后顾之忧。进一步加大力度提高“新农保”覆盖范围,确保农村低保资金落实到位。对符合条件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老人发放基础养老金。不断完善新型合作医疗,进一步提高筹资水平,使县、乡、村三级卫生网络得到进一步加强,有效地改善农民就医条件,并加强农村合作医疗资金管理和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让农民小病有门诊报销,大病有大病救助,着力解决农民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其次,大力加强基层文化建设,解决群众业余文化生活不够丰富的问题。进一步推进“村村通”工程,实现从行政村向自然村延伸,以信息化推动新农村现代化进程,大力完善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长效机制。最后,完善公共文体设施,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进一步整合教育、卫生、文体等资源,将公共服务向农村、社区倾斜,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争实现公共服务中心基本覆盖全市所有行政村、社区的目标。同时,以“文化下乡”、“农家书屋”、“文化大院”等为载体,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大力保护民间传统艺术、特色文化,抓好传统文化特色村的建设,提升新农村建设的文化内涵。

(五)完善教育引导,培育新型农民

农村最大的短腿在人才,城乡最大的差别在教育。必须通过完善教育引导,培育新型农民,促进新农村建设。一要大力抓好农村基础教育。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加快普及农村义务教育,增加农村基础教育经费支出,促进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服务均等化。二要拓展培训形式。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实用技术等重点,配置以“县乡党校教师+科技特派员+部门领导”为主体的师资力量,采取现场教学、参观交流等的方式,把农业技术推广、科技开发、扶贫开发和教育培训紧密结合起来,大力普及农业先进实用技术,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三要多形式开展思想道德宣传。加强农村道德建设,提高农民道德水平,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应有之义,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可以通过在基层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以及普法、科普、移风易俗等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培育扶正祛邪,惩恶扬善的社会风气。

(六)加强组织建设,推进民主管理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大力创新基层组织形式和工作机制,首先,坚持和完善村民议会或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完善“村情民意座谈会”制度,把民主管理的要求同农村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让村民自觉参与管理决策村务,真正还权于民、取信于民、造福于民。发挥村民代表作用,在日常生活中负责收集村情民意,负责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在群众中的解释和宣传。其次,加强村级组织配套建设。党支部要支持村民委员会加强自身建设,支持其依法开展工作。改进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服务,通过采取“单独建、联合建、挂靠建”等形式,加强流动党员管理。以增强党性、提高素质为重点,加强和改进党员队伍教育管理,健全党员立足岗位创先争优长效机制,推动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最后,加强对基层党组织民主生活会的指导。严格党内组织生活,健全基层党员党性定期分析、民主评议等制度。实事求是地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增强民主生活会的原则性,营造出勇争先进、比学赶超的氛围,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各项事业的有序开展。

(七)探索产权改革,统筹城乡发展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是集体经济组织在坚持农民集体所有的前提下,按照股份合作制的原则,将集体资产折股量化到人,由农民共同共有的产权制度转变为农民按份共有的产权制度,农民变股民,按份享受集体资产收益的分配制度。探索产权改革,能有效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入活力,能更加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同时,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是我们党深刻把握可持续发展时代潮流、破解“三农”问题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面临的时代课题。因此,要通过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允许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向金融机构抵押融资,并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在坚持集体资产归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共同所有”的前提下,严格按照制定方案、清产核资、资产量化、股权设置、股权界定、股权管理、资产运营、收益分配、监督管理的程序,实现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按份共有”。构建“归属清晰、权责明确、利益共享、保护严格、运转规范、监管有力”的农村集体组织现代产权制度,把传统管理模式改造为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民主管理的现代产权管理模式,以农村集体产权改革为契机,有力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樊红敏.以政治建设破解新农村建设的困局[J].学习与探索,2011,(4):87-89.

作者简介:王飞(1981-),男,安徽池州人,硕士,中共梧州市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科学发展观。

作者:王飞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水利工程混凝土施工管理论文下一篇:现代艺术思潮对国画影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