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2022-04-25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文(精选3篇)》,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除了需要党委保证高校正确办学方向,掌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导权,还必须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开辟途径、明确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奠定思想基础与组织基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篇1:

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对我国高校的启示

当前,世界各国高校在根据国情需求培养各类高级人才过程中,都十分关注德育问题。尽管美国在意识形态、社会性质等方面与我国有根本差异,但是由于德育途径隶属于德育方法,途径和方法不存在“姓资”和“姓社”的问题,因此,比较两国德育途径并加以吸收借鉴,在很大程度上能帮助和提高我国高校德育工作的水平和实效。

中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本方法比较

美国的高校教育同中国的一样,德育的主要途径还是公开的、正面的教育。在美国高校教育过程中,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直接教育灌输,另一种是启发式教育。高校教师在传授社会政治思想准则和标准的时候,观点和立场不能有丝毫的模糊和中立的态度。

尽管美国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主张多元化的教育方式,但是,无论是政府机关还是学校都不允许宣传和传播与美国宪法和独立宣言相违背的政治主张。由于西方的政治气氛是多元化的,始终处于资产阶级价值体系之下,这样他们的普遍的客观思维模式也是不可能改变的。所以更准确地说,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元化的。

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支生力军,我国也非常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比如,因材施教、以身作则、民主集中等。此外,中国的长期的革命斗争历史实践,也为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遗产和思想财富。应该指出的是,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中国更加正面和显性,对学生的整个教育过程都进行了全面而周密的计划和安排;而美国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当中更加的间接和隐形,采取渗透的方法以达到预期目的。

中美思想政治教育途径透视

高校德育途径大致可分为直接德育和间接德育两大类,直接德育是指利用专门的渠道和途径,进行直接、公开的思想政治教育;间接德育是以渗透的方式进行高校德育工作。

中美德育课程比较:重理论与重实际 中美高校都设置了相应的德育类课程,课程内容涉及人类的共同品质,并利用课堂教学灌输各自倡导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在德育内容、课堂组织和教育目标上差异显著。

我国高校德育课程统一抽象化;美国高校德育课程自主、具体化。我国高校开设专门的德育课程。从2006年9月起,全国普通高校普遍开始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这些新课程比较注重理论体系的整体性、系统性,作为必修课面向全校学生开设。

美国高校虽然开设了德育类课程,但主要是开设了历史、公民学类课程及有关专题。美国德育目标的政治倾向相对隐蔽,侧重于实践的教育,将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学生的生活、学习、择业、交友等实际中,让学生自己分析和讨论各种道德问题,做出道德判断,并在判断过程中明确道德价值标准,逐渐树立公民道德观念和伦理观念。

课外教育:重正面引导与重文化渗透 除了课程教育之外,中国高校还采取党团组织活动和个别思想工作两种行之有效的教育途径。中国高校无论是校级到系级到班级都设有比较完备的党、团组织体系。党组织在学校的德育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团组织是先进青年中起到党的助手作用的先进群众组织,两种组织通过对学生的教育,培养和帮助等各种方式使后者达到自我教育和管理、提高参与意识、合作意识并且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美国高校与中国高校相比也有着比较相似的教育模式。比如,美国高校在德育方面比较重视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宗教活动。美国高校和很多中国高校一样也设有专门的、相对较为独立的心理辅导机构,该组织无论在组织、人员配备、活动形式、经费支持等各方面都有很详细而且有效的安排计划。比如美国的加州大学就设有训导长领导的“学生咨询处”,对学生的日常生活、就业选择等很多方面都给与咨询指导。同时,他们也利用多种行之有效的宣传方式进行集中宣传,对引导学生树立爱国思想、倡导学生拥有健康生活都起到较好的效果。

尽管中美两国高校在德育工作机构设置和工作方法上有着比较相近的做法,但是中美两国高校在专业教学科研上的渗透程度有很大的差别。中国高校设有专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课程,并且在文科的教学科研过程中大量渗透有关德育的内容。但是,在理工科的教学科研过程中则很少有关于德育的内容。与之相反的是,美国高校不仅重视文科教学过程中的渗透教育,通过开设语言和人、艺术与社会、宗教、伦理等有关人文社科方面的课程,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熏陶,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增强学生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感,同时美国高校也非常重视在理科教学过程中的德育内容的渗透,使得自然学科的知识可以有机地与德育培养结合起来。

同时,尽管中美两国高校在课外活动的设置上基本上都是通过社团活动、科技活动小组、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等实践项目的熏陶和渲染来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但是两者之间还是有所差别——美国高校比较重视学校联合社会的力量共同开展德育。美国很多高校都成立了“家长——教师协会”或“联谊会”,学生家长和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共同负责,由家庭和学校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德育环境。

此外,美国高校在营造人文社会环境方面加大投入力度,通过重点改善媒介传播环境设施建设,以达到通过环境熏陶对大学生进行德育培养的目的。中国高校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教育过程中也形成了一系列的行之有效的德育途径,我们大都将社会实践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经过长期的积累,形成了主要以军训、社会调查、组织科技、卫生、文化、“三下乡”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等德育实践途径。

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作为世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有很多值得中国高校学习的地方。

中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有国际化意识,扩大国际交流 随着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世界范围内的思想文化在不断地相互影响和渗透。我们不但要在经济建设方面坚决地执行走出去引进来的战略,在思想政治文化教育上也要保持一个开放的心态,迎接来自全世界的影响和挑战。与此同时,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也带动和加速了世界文化思想的交融,使得整个思想政治文化领域一度出现非常混乱和复杂的情况,很多高校的大学生因此感到非常的迷茫,站在思想政治文化的十字路口不知所向。这就要求必须打破思想束缚,在思想观念上要敢于去接受和交流新的思想,坚持正确的原则,通过实际行动来不断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中国高校要不断地适应开放的需要,培养面向全球的人才 经济全球化要求我们要培养全球化人才,但是,全球化人才不但指具有参与全球化竞争的科学专业水平,更主要的是要有面向全球化竞争的思想意识和道德素质,要有敢于挑战和自强不息的勇气。高等学校是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也是国家参与世界竞争的主力阵营。这就要求高校在课程设置和教育实施的过程中要增强针对性和时效性,通过培养学生的思想竞争意识来达到科学竞争的目的。多通过一些隐性的教育方式(比如电视、电影等),使得学生在教育活动中主动参与学习,才能培养我国学生正确的辨别和分析能力,真正达到培养德育的最终目的。

作者:何世丹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篇2:

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促进作用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除了需要党委保证高校正确办学方向,掌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导权,还必须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开辟途径、明确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奠定思想基础与组织基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可以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人才资源与动力支持。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这一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的精辟论断,不仅从新的角度和新的高度揭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工作、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关系,而且作为一种新的方法论原则进一步提出了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这对于进一步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加快高校建设,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将产生重要的影响。笔者试图以这种新的视野和方法,就如何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促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开展提出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开辟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开辟途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指高校对学生所开展的以政治思想教育为核心,包含政治、法律、理想信念和道德标准教育在内的综合教育实践,它的目的在于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体系进行宣传和传播,以引导学生的政治态度,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平和心理素质,调动学生关心和参与社会主义事业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接受全方位的教育,从而使学生获得全方面的发展,以更好地面向未来、适应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奠定思想基础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虽然从根本上是围绕学生开展的,但高校必须完成党在不同时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的要求,因为我们的高校是在党的领导下跟党走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是经过实践证明的具有科学性、革命性和崇高性的思想体系,具有持久生命力;使学生牢固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使学生既能仰望星空树立坚定的理想,又能脚踏实地分析现实的情况,正确看待和处理理想和现实的关系,用理想信念指引奋斗目标,让理想信念提供前进的动力;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标准及要求并加以践行和传承;使学生能够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及当今世界,正确认识自己肩负的使命,努力学好本领,做到不畏挑战、奋勇向前、继往开来。而这些都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奠定了思想基础,让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更有内涵和深度地不断向前发展。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奠定组织基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政治思想,还要培养学生的法律、道德意识,内容的广泛性和学生的多样性使得这项工作非常复杂,仅靠个别部门、个别人是难以完成的,而需要多方合力。

目前,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主要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务处分管的各科教学,党支部和团支部、学生会、班级、辅导员的宣导和教育工作,行政部门的日常教育,先进个人及先进事迹的影响及个人的主动学习和自我教育等。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虽然很多,但彼此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只有各种途径相辅相成,在思想政治教育上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才能使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合力,有效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需要全校人员一起协作。而要发动全校人员不能靠一般的号召,必须坚持党委的领导和指导,根据党支部、团支部、学生会、学生处、教务处的工作任务及特点,完善党委统一领导下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形成一个立体的纵横交叉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有计划、有步骤地统筹协调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此可以看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实际为思想政治工作奠定了组织基础,使得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有了明确的领导、组织和形式。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人才资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主要是由学校党政干部、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组成,他们为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组织保证,同时他们的思想和行动也直接影响学生的言行举止,影响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只有经受过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理论教育,具有扎实理论功底和文明素质并且能够不断加强专业学习和前沿研究,善于将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拥有良好思想道德修养、认真贯彻学习党的各种文件及会议精神、先学后教、言传身教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带头人和教学骨干,他们在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过程中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智力支持。而这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恰恰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知行合一、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秀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储备了重要的人才资源。

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明确方向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使广大学生能够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习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能够正确认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正确认识、分析国内外形势,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比较多,要让学生自愿自觉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并转化为自己的观点、信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对学生进行充分的教导,而这需要上至党委、团委,下至学生会、班级的共同努力。当然,想要有效地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需要学校各个部门协作,还需要将理论知识和社会实际与学生思想相结合,鼓励学生结合实践对所学知识进行检验。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发挥能动性,在实践中认识到理论知识的正确性和有用性,进一步激发学习的兴趣,逐步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否则学生会认为自己接受的知识只是局限于课本的理论知识,没有实际价值,当然思想政治教育也就达不到应有的目的。

另外,我们还应看到,大学时期的学生还不够成熟,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及思潮的影响,使得思想起伏不定甚至发生重大改变。目前,一些西方国家通过各种途径,打着民主自由的旗号公开宣扬“普世价值”、宪政、三权分立等西方政治价值观念,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给大学生的思想认识造成了较大干扰。社会上一些不健康思想渗透进校园,部分学生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倾向比较明显,而这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极为不利的。因此,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要做好党在不同时期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的根本要求,将党对学生的要求传达给学生,还要认真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并及时反馈给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人员和部门,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及时开展并更有针对性。从这个角度来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明确了方向,那就是既要考虑社会要求,即党在不同时期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的根本要求,又要考虑学生的思想实际。

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提供新动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一成不变,应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要求不断丰富教育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作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和创新引起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和创新,进而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提供新的动力。

笔者在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过程中与学生进行过多次交流,学生反馈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得较好,老师们能够结合时代变化和学生特点采取多种教学方式进行专题化教学,激发他们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热情。但学生也谈到目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不足,比如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含义,社会上不断出现的破坏民主、法治、诚信、友善的行为让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情况产生怀疑并对践行方式感到迷茫。在对学生反馈的问题进行思考并与授课老师进行沟通后,授课老师开始灵活利用先进事迹介绍、播放专题短片、带领学生参观相关展览(如“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等多种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们反馈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较之前好许多。

另外,笔者发现一些学生只关注专业课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忽视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时提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并要求其他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为此,笔者希望高校能够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知识教授、学生工作开展的平衡,做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各专业教学、各部门学生工作的协同,共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窗口和传达器,为该项工作的长久开展开辟了途径、提供了人才、奠定了思想及组织基础、明确了方向、提供了动力支持。因此,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这不仅要加强党委的领导、各部门的协同,更要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

的讲话[R].2016.

[2]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2013年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

出版社,2013.

[3]韩树清.深入认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

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J].育人,

2016,(2).

[4]葛慧君.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着力点

[N].人民日报,2016-01-25.

责编:黎 明

作者:武碧琳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篇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鉴与创新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是一定阶级的精神生产和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方式,它普遍存在于阶级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并形成一定的文化传统。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应有效地借鉴和吸收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合理成分,并加以创新。本文分析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和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特征和成因,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如何借鉴与创新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借鉴;创新

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而社会价值观的发生、发展是同它的文化、历史的积累密切相关的,具有一定的历史传承性。所以,新的社会价值观的构建和认同教育,应当十分注意从传统价值观中选择、提炼有价值的合理成分加以继承。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不可能离开社会整体文化发展环境的制约,它要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积累上进行,因而需要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加以研究和分析,并对之进行借鉴与创新。

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特征及其成因

思想政治教育总是在一定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下进行的,因而总是打上一定社会的烙印,具有独特的时代特征。我国古代社会是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的社会,人们以血缘关系形成礼教严密的宗族组织,政治上形成一套等级严密的君臣官僚制度。由于生产力水平还很不发达,人们的实践水平和认识水平不高,人与人之间形成较强的人身依附关系。在这种社会条件下,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以培养服从型人格为目标。由于生产力不发达,个人的主体能动性不能得到有效发挥,只有依赖社会整体的力量才能生存和发展,加上等级严密的宗族组织和官僚制度,君权、神权和族权成为束缚人们思想和行为的三大绳索,人的个性受到压制。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的是被动型、依赖型、甚至强迫型的道德人格。(2)以修习各种礼仪为基本内容和方法。在古代社会生活中形成了名目繁多、形式复杂的礼仪规范,而学习各种礼仪正是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学习礼,不仅要依礼而行,更重要的是要随时警惕自己不要去做失礼的事——“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要做到这“四勿”,就必须“克己”,也就是要随时注意约束自己,克服种种不良习性和私心。孔子讲的“克己复礼”就是达到仁的境界的方法。(3)重视人伦关系教育。古代社会基本的社会关系是以家族为本位的父、母、兄、弟、子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在这五种关系中教导人们的言行。后来,这种家庭伦理又扩大到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包括夫妇、父子、君臣、朋友四种关系,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并从各个方面论证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认为“爱人者人恒爱之”,这些思想无疑带有等级尊卑秩序的封建色彩,但也反映了古人追求人伦关系的和谐及“仁爱”的思想,对维护家庭和睦和社会安定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4)以“人性善”思想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古人认为人性有自我完善的可能性,人性善就是关于人自我完善的可能性的理论前提,这是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孟子认为,人是有善端的,经过学习和修养,“善”才能显露出来。(5)注重教化的方法。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突出国家和社会组织对道德教育的关注,通过有效的社会教育形式和统治者德行的感化,使社会成员接受和遵守现实社会中的政治、道德等规范体系,完成社会化的过程。它一方面要求加强对普通百姓的道德教育,引导人们自觉遵守社会规范和统治秩序;另一方面要求统治者起到道德楷模作用,即统治者要以自己的行为为百姓做出表率。比如汉代设有专门的官职,开展普及性的宣传教育,加强对官员的监督,要求官员以身作则,充分发挥示范作用。

二、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特征及其成因

当代社会已发生了根本转型,由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转向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经济体制,由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族组织转向以契约组织为纽带的市民社会,由封建君权等级社会进入到民主法制的社会主义社会。由于整个社会实践水平和认识水平的提高,个人的主体性得到极大的释放,个体的价值和尊严得到肯定,摆脱了人身依附关系,人的独立性得到张扬。在这种社会条件下,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以下几个基本特征:(1)以培养主体性人格为目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有独立自主的权利和追求自身利益的自由。面对市场,每个市场主体都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独立自主的处理问题。个人的独立、自由、尊严和人权成为个人基本的存在方式。(2)以公民关系为基本内容。人的全面关系的形成,突破了血缘和地域关系的束缚。在法治社会中,人们之间形成以权利和义务为准则的公民关系。思想政治教育要培养的不仅仅是单个的政治人、道德人,而首先是一个具有良好政治素养、道德素养、法律素养和心理素养的社会主义公民。(3)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性逐步建立和加强。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及其相关学科的形成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逐步增强,突破了单纯的人性论假设,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有了经验描述的科学方法。(4)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和信息化。在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注重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大大提高了教育的实效性。(5)教学过程的双向互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授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有机结合,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达到心理相容。

三、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分析

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是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又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和教育实践的发展有了创新,因而两者既有相似点又存在根本性质的区别。相似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属性。古代思想政治教育为巩固和维护君王的权力和地主官僚的利益服务,培养忠臣和顺民。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为巩固和维护社会主义制度服务,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就此而言,无论是传统的还是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都具有突出的意识形态属性。(2)德育为先的原则。《大学》开篇即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论语》也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显然,孔子是把德行的修炼作为教育的首位。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教育和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3)教育内容和方法上的某些类似。人类社会存在一些共同的需要和社会关系,对社会秩序的要求也存在某种相似之处,因而存在某些共同的价值观和社会规范,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也存在某种相似之处,比如教育内容中都包含理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基本道德规范教育。

正如前文所述,当代社会已经是社会发展的高级形态,人们的实践方式和认识水平有了质的飞跃。故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与现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根本区别。这种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核心价值观存在根本区别。古代社会以神学历史观为指导,宣扬君权至上的思想,儒家学说占据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确立的是封建主义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社会主义社会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占据主导地位,确立的是社会主义的世界观和价值观。(2)在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有着根本区别。古代社会强调社会整体至上和个人对社会的服从,个体消溶在整体之中。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的主体性得到极大发挥,个人的独立、尊严、价值得到应有的肯定,为个人充分而全面的发展创造了条件。(3)教育的主要方式方法不同。古代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单向灌输,既有的社会道德规范是不容置疑的,个体只能是被动的接受和遵循。当代思想政治教育走的是认知主义的路线,不再偏重知识教育和行为训练,而是加强了道德推理能力的培养,更注重发展受教育者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能力,注重个体道德经验的培养。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鉴与创新

1﹒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鉴

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延续了几千年,凝结了无数道德实践的经验,闪耀着先祖的道德智慧之光,蕴含了丰富的德育思想、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从整体看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值得我们借鉴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古代道德教育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现实、富有针对性。除了对社会全体成员有一般性的要求外,还对各种不同的群体提出了具体的道德教育理念,以及相应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比如,在家庭教育上,既有形形色色的家训、家书,也有各种家规、家法、家禁、教诲子孙后代如何修身做人。这些道德教育不仅内容丰富,而且言简易懂,便于遵照执行。这对于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把先进性要求和普遍性要求结合起来,进行分层教育和分类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体现言行一致的原则。孔子说:“言必行,行必果。”他强调道德教育要躬行实践,知行合一,指出人们在进行道德教育和自我修养时,不能只停留在认识上,而且必须体现在行动中。人的道德品质是知、情、行相统一的三维结构,当代道德教育的认知主义路线过多的强调道德推理和道德判断,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道德情感的培养和道德行为的践行。

(3)重视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中国历代统治者都把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奉为指导思想,认为家庭是国家的缩小,国家是家庭的扩大,家庭和睦则天下安宁,所以特别重视家庭内部的和谐与稳定,重视发挥家庭的思想道德教育功能。孟子、岳飞都受到母教的很大影响,“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等都是著名的家庭教育故事。古代中央政府都设有礼部,专司教化,各朝各代礼部所制礼乐都十分浩繁,体现了古代对社会教化的重视。这对于当前处于开放环境中的德育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4)重视自我修养,注重内省的方法。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孔子也说道:“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内省是儒家教育人的一种重要方法,即就是说,一个人良好的品德的形成,必须通过内心自省的方式,吸取正确的东西,摒弃错误的东西,最终达到“齐贤”的目的。历代思想家和教育家既强调外在的教化,又重视和提倡自我的道德修养,把二者结合起来。这对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也有较大的借鉴意义: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灌输,但灌输必须与受教育者的内省相结合,防止教育的外在化。

(5)发扬古代的优良传统。第一,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底蕴和精华,对于加强人们的理想信念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第二,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从屈原的《离骚》,到文天祥的《正气歌》,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第三,民为邦本的思想。中国传统文化有着“贵民”、“重民”的精神,对于教育广大党员和干部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提供了充足的养料。第四,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的伦理规范。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对于一个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的社会风气,协调人际关系具有重要的启示。

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批判和继承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需要不断的探索和挖掘。批判和继承的最重要的标准就是是否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就是要求受教育者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掌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成果,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体现和生存之本,它决定着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制度体制和目标任务,在所有社会价值目标中处于支配地位。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就会迷失方向。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四个方面的内容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框架,决定了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和基本内涵。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鉴,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赋予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以全新内涵和时代阐释,通过对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扬弃,对其所包含的教育原则、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途径的有益和有效的合理成分加以吸收和改造,使之符合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

3﹒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总体上是好的,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教师不爱讲、学生不愿听、知行脱节等问题。因此,合理借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和有效的观念和做法,以社会主义价值观为指导加以创新,是一条改善教学的重要途径。

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一个交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信息的传输不再是一个由教师向学生的单向的灌输,而是尊重学生的个人体验和情感需要,尊重学生主体性发挥的过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师要善于设身处地的把握学生的情感和需要,力戒用自己尚不能接受的工作方式和思想去教育学生。这就要求我们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观念,面向全体学生,对全体学生负责,尊重学生的尊严和个性,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展开教学活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服务,要求学生接受和内化社会主义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对学生具有一定的限制和规范。但是,在满足社会需要的同时,还必须满足个体的需要,为个人的主体性发展服务。古代的教育过多的强调社会对个体的限制和规范,现代教育如果过多的强调个体的无理性的人身自由和解放,则不利于社会和个人的发展。人们接受道德不是为了限制人自身,而是为了摆脱必然性的控制,成为真正控制了自己的自由的人。因而,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既要重视突出学生主体的发展,又要善于引导学生把一定的社会规范内化为自己的情感和行为。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定程度上存在空洞说教、脱离实际、知行脱节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表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任务不是通过理论教学就能完成的。道德教育不仅是让学生掌握有关的社会规范和价值观,而且是要养成相应的行为习惯。这就需要重视在实践中通过活动和交往来使学生获得相应的价值观念,养成相应的行为习惯。因此要突出教学的实践性和活动性特点。同时,创设和利用有教育意义的情景氛围,以间接、内隐的方式,使学生得到熏陶感染。

思想政治教学不仅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和政治属性,也具有文化属性。传统文化已经延续了几千年,其中许多内容,通过各种方式,已经潜移默化到每个炎黄子孙的血脉中。思想政治教学要借助其中的人物、典故、谚语、格言、比喻等进行教学,活化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诚实守信”、“自强不息”、“慎独自省”等优秀文化传统资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好思想基础;要开展现代公民教育,传授学生一般的政治知识、社会知识、心理知识等,以公民社会的要求为基本取向,帮助学生树立权利和义务观念,以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相统一为基础,去理解个体与国家、社会的关系。

今天,全球化和信息化已成为思想政治教学的重要时代背景,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全新的手段和思路,充分利用这种新技术,可以使教学保持生命力和战斗力。网络生活已经成为高校学生的一种重要生活方式,因而,高校教学应该充分运用这一高科技载体,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积极开展网络教学,把网络作为宣传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

[2]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许瑞芳﹒文化传统:德育现代化的内源性资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3)﹒

[4]李萍,钟明华﹒公民教育——传统德育的历史性转型[J]﹒教育研究,2002(10)﹒

[5]张耀灿,徐志远﹒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论[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作者:宋 翎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环境权的人权属性论文下一篇:水电企业成本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