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财务政策研究论文

2022-04-27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企业财务政策研究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内部控制的执行既是一个实践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理论问题。在现实中人们把精力放在内部控制的制定上,对内部控制的执行研究并不多,这或多或少地影响了内部控制的有效性。鉴于此,文章围绕内部控制执行文化的问题,论述了文化对内部控制执行效率的影响,分析了两类契约与内部控制执行的相互关系,探讨了企业诚信文化这一隐性契约在内部控制执行中的独特价值和实现途径。

企业财务政策研究论文 篇1:

中国总会计师协会评出50篇2015年度优秀论文

本报讯(记者 米太平)10月13日,中国总会计师协会发布通知,公布了2015年度中国总会计师优秀论文评审结果,并对获得优秀组织奖的单位予以通报表扬。

据了解,本次共评选出50篇优秀论文。其中,新疆油田分公司瞿静川、徐安宁的《促进致密油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的财税政策研究》等16 篇论文获得一等奖,中国南方航空工业肖坚勇的《企业财务职能转型的探讨研究》等17篇论文获得二等奖, 山东财经大学侯昌恕的《高校建立管控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模式探讨——基于运用浪潮GS管理软件》等17篇论文获得三等奖。

此外,中国总会计师协会航空工业行业分会、石油分会、兵器分会、电信系统分会、南京代表处,江苏省总会计师协会,浙江省总会计师协会等单位获得优秀组织奖。

企业财务政策研究论文 篇2:

内部控制执行力:诚信文化

【摘要】 内部控制的执行既是一个实践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理论问题。在现实中人们把精力放在内部控制的制定上,对内部控制的执行研究并不多,这或多或少地影响了内部控制的有效性。鉴于此,文章围绕内部控制执行文化的问题,论述了文化对内部控制执行效率的影响,分析了两类契约与内部控制执行的相互关系,探讨了企业诚信文化这一隐性契约在内部控制执行中的独特价值和实现途径。

【关键词】 内部控制执行;执行力文化;企业诚信契约

如何在内部控制中发挥文化对各级内部控制人员的塑造和行为引导作用,强化各级内部控制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文化①通常隐含于组织制度并作为其行为前提思维模式的假设,已经被组织成员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普遍认可,人们的行为会自觉、甚至是不自觉地受到这些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影响。作为非正式制度的文化,不仅是内部控制这类正式制度的补充,更是影响内部控制模式的选择与发展的因素。作为一种有益的补充,在企业正式制度和组织结构难以触及的地方发挥作用,即利用文化的作用,引导、约束企业内部控制人员在履行其控制职责时,遵循商业伦理,强化职业道德意识②。劳拉·纳什(Laura Nash)提出处理管理决策时企业文化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一是选择应该遵循什么法律并决定是否遵守这些法律;二是在主流法律外的经济社会问题之间进行选择;三是在自身利益和公司利益的优先性之间进行选择③。其中“在自身利益和公司利益的优先性之间进行选择”问题,就是强调通过文化建设倡导企业各类人员的商业伦理和职业道德,引导、规范其行为的重要理论依据。正如2002年美国《商业周刊》指出,安然公司的失败并不只在于财务造假或高层腐败,还在于其企业文化。安然不顾一切地强调收益增长和个人能动性,加上常规的公司检查和平衡的缺乏,终于使企业从一种奖励激进性战略的文化蜕变为一种日益依赖于不道德捷径的文化,文化治理的空白往往是内部控制的关键缺陷。林恩·夏普·佩因(Lym Sharp Paine)将公司道德视为高绩效企业的基石,并指出领先企业不仅能够制造财富,生产和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而且还要成为“道德角色”的表率——作为在道德框架下开展业务的、深具责任心的代表④。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柯林斯和波拉斯在《基业长青》一书的研究中指出,“基业长青”的企业主要为使命所驱动,而不纯粹为利润指标而驱动,这里的“使命”便是一种公司道德文化和社会责任⑤。

如果将内部控制比作企业经营中的战略,没有强有力的执行力作为保障,则战略不能落地,控制难以生效。执行力的大小主要受三方面因素的影响:流程、技能、意愿。流程是指企业运作流程,包括管理流程和业务流程;技能主要是企业成员的职业执行技能,就是目标设定力、资源调配力、时间计划力、岗位行动力、过程控制力与结果评估力六种职业执行(做事)技能;意愿是指企业员工工作的主动性和热情,具体到内部控制执行中,就是什么样的执行文化在影响、支配、制约企业各责任主体(人员)的内部控制执行力。

显然,要想全面持续地提升内部控制执行力,就必须将执行融入企业的文化之中。如果没有文化意义上的改变,就不会有内部控制整体执行框架的形成。执行文化⑥凝聚企业全体成员的执行精神,开发各个方面的执行潜能,指导企业的执行实践,规范企业的执行行为,为企业及其成员的执行力提升提供无形的力量,真正实现企业内部控制的生态平衡与持续改进。诚信既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主要因素。同时,它作为道德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企业员工的控制意识,并通过外在的社会评价和内在的职业良知发挥作用。如果企业员工坚守诚信原则,就可以使所有雇员在一般和特定环境下根据各自的职责范围,依据行为准则,保持客观的判断,从而使内部控制得以实施。正如COSO报告指出,控制环境是指构成一个单位的氛围,影响内部人员控制其他成分的基础。包括:员工的诚实性和道德观;员工的胜任能力;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管理理念和经营方式;组织结构;授予权利和责任的方式等等。在控制环境这个要素当中,就明确提出了对员工的诚实性和道德观的要求。可见,诚信与内部控制相互依赖,又相互促进。

一、文化与内部控制执行效率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对人的行为规范及价值取向的一种潜移默化的思维定式。它直接影响着人们处理问题的方式,以及人们对自己理想的定位模式。人的行为是对制度环境和制度规则的一种理性反应, 不同的制度环境必然会产生不同的行为,进而带来不同的绩效。严格地说,内部控制的制定、执行、监督都是人类行为的结果,而人类行为是受文化影响的。文化对于内部控制这一制度安排的影响是普遍的、基础的,而且文化既可能产生正向作用,也可能产生反向作用,即适合文化的内部控制安排的运作相对顺利和高效,否则就步履维艰、低效运行。作为组织成员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文化可以通过三个途径提升内部控制执行效率:第一,文化减少了成员预期的不确定性,有利于个体专用性知识和能力的积累;第二,作为一种重要的非正式控制机制,文化补充了正式控制制度,可以减少监督成本;第三,文化可以改善成员的偏好函数,使成员趋向组织的共同目标,而恰恰是这种归属感降低了组织运行中的谈判和讨价还价成本。

企业文化对人类行为的约束是一种软约束,即通过培养企业员工(包括管理层)的整体价值观,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激发员工的责任感、荣誉感等,以达到员工的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自我激励的目的。对员工的软约束之所以必要,是因为硬约束因信息不对称、成本收益原则等原因,无法涵盖所有应该约束的内容。“作为集体价值观和行动准则的集合体,(企业)文化在组织中发挥着一种控制功能。文化对员工的控制是基于员工对企业的依赖,而不是基于企业对员工的激励和监督。那些在文化上对企业有依赖感的员工肯定会对个人目标进行自觉调整,使之符合企业价值目标(范黎波、李自杰,2001年)”。正如日本拓植大学今西伸二教授(1988)在《关于日本企业文化的探讨》一文中指出,企业文化是特定企业中既有特征的价值体系,由三项主要因素构成,一是价值体系——精神方面:企业哲学、经营观念、企业目标等;二是行为体系——工作结构、组织环境、组织结构、战略、规章制度、习惯、惯例等;三是经营风尚——基础方面:社会、组织风尚、传统、行为规范、成员行为能力等。

(一)控制环境决定了组织的整个基调⑦,并影响到组织人员的控制意识

控制环境包括几个不同的区域,其中组织的整体道德伦理价值观、管理理念和组织对待员工的方式是最重要的。道德伦理价值观:组织人员的诚实和道德品质及他们对道德原则的承诺,代表其正直的程度,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人常基于正确的理由做正确的事情,道德伦理价值观是控制环境的基本要素,控制措施的有效性取决于创建、管理和监控这些措施的人的正直程度和伦理价值观,组织中员工的正直程度和伦理状况,依赖于组织制定的伦理和行为标准及这些标准的传达方式和实施方式⑧。同时,内部控制虽然能有效地达到保护资产、保障经营管理活动合规性、效率性的目的,但制度无论设计得多么完善,运行得如何有效,都无法消除其本身所固有的局限性⑨。而成功的企业文化,能将理念有力地贯穿于员工的价值判断和是非标准中,并指导其行为方式,最终形成“行动力”。因此,优秀的企业文化能灌输正确的价值判断标准,使员工有强烈的羞耻意识,知道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从而在员工心中建立真正的自我约束机制,以弥补制度的缺憾。

(二)管理理念、经营方式、业务运行风格对控制环境的影响⑩

除了组织中人员的诚实和正直程度外,良好的管理理念也有助于避免出现高风险的环境,没有特定的控制措施可以用于改善管理理念。但是如果不好的管理理念导致了高风险的环境,就需要用更强的控制措施来更细地控制业务活动。高层管理人员的态度和行为对组织的气氛将起到决定作用。若高层管理人员的道德伦理行为的标准高,就会雇佣有能力的员工,对他们进行适当的工作培训,建立良好的组织机构,以一个人的工作检查另一个人的工作,并保持保守的管理风格和财务报告制度;第二种组织气氛与此相反,高层管理人员常常过度使用雇员,员工培训的机会很少,工作定义不明确,管理人员常常高估成本,低估问题。底层员工的态度和行为一般反映了高层管理人员的态度和行动,所以第一种组织有强有力的控制环境,而第二种组织的控制环境是非常弱的。

(三)企业制定的任何制度都不可能超越设立这些制度的人

企业制度的建立体现了管理者的经营理念,而其经营理念则体现了管理者的管理哲学和品行。百年老店中的“同仁堂”、“全聚德烤鸭”尽管是家族式的管理,但经久不衰。因为其管理者倡导的是中国儒家文化的“诚信”,其经营理念体现在“服务于百姓,取自于百姓”。一个立足于平民日常生活起居的行业,在内部控制上更多地要依赖于控制活动和业务流程的监督,其内部控制的建立应体现的是重质量、薄利润、零售范围广这些特点。这些著名老店正是恪守着这样的宗旨,才使其百年不衰。因此,企业文化的建设支持和维护了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贯彻执行。

(四)良好的企业文化是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和建立的基础

企业文化是将企业员工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进行统一和融合,使员工自身价值的体现和企业发展目标的实现达到有机的结合。它是一个企业的中枢神经;它所支配的是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只有当企业中每一个员工目标明确、观念趋同,内部控制才更有实效。企业内部控制的逻辑起点应当是“修自安人”{11}。“修自”就是自我管理,而自我管理是企业文化的一个基本内容。因此,在良好的企业文化基础上所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必然会成为行为规范,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能有效地解决公司治理和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

图1用象限的形式说明了组织文化和内部控制之间在概念上的关系。那些建立并维持有效文化的企业最有可能长期生存和成功,没有这样的文化,恶化就会很快成为现实。

正是由于员工的道德水准和价值观念在内部控制环境中的重要作用,各国在内部控制的建立中都十分重视员工道德水准和价值观念的承接性,越来越多的国家将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建设直接纳入内部控制的内容。如美国注册会计师David M.Wills和Susan S.Lightle两位博士通过对78家公司的调查发现,有7个公司涉及到为保证符合道德标准而建立了检查程序。例如,为了保证每个人都能够持续地理解统驭企业实践的内部控制机制和政策,公司制定了一个持续的针对关键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的“管理受托方案”,督促他们遵循企业道德惯例,从而在企业营运中按照较高的道德标准来增强员工的责任感。

二、内部控制的诚信执行:基于显性契约与隐性契约的分析

契约思想起源于法律。在罗马法律中,契约是由双方意见一致而产生的相互间法律关系的一种约定{12}。现代经济学中的契约概念,比法律中的契约概念更为广泛。在经济学中,所有的市场交易都被看作是一种契约关系。现代契约理论首先区分了完全契约和不完全契约。所谓完全契约是指契约方都能完全预见契约期内可能发生的主要事件,愿意遵守双方签定的契约条款,当契约方对契约条款产生争议时,第三方比如说法庭能强制执行;而不完全契约正好相反。事实上,由于人的有限理性、外在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信息不完全与不对称等、事实的不可观察或不可证实性,现实中的契约只能是不完全的契约。现代契约理论还根据契约的表现形式区分了隐性契约(或默认契约)和显性契约。隐性契约指契约方之间的各种心照不宣的复杂协议,它没有成文的契约条款,只存在于人们的心里;而显性契约则存在正式的契约条款和具体的契约内容。显性契约如各种法律、制度、合同等,隐性契约如文化传统、习惯、道德风俗等无形的非正式约束。在现代社会,声誉约束与国家强制是两种主要的契约治理机制。

笔者认为,内部控制与诚信通过不同的方式增加内部成员在交易中的可预测性,通过内部控制与诚信的互补关系,相对可以更真实地描述诚信与内部控制之间关系的动态性。廉价而高效的内部控制的存在使得企业较少依赖诚信;而当诚信存在时企业可以降低因设置内部控制机制而带来的成本和复杂性。然而,大多数企业内部经济关系同时包含了内部控制与诚信,包含风险的内部控制的存在可能鼓舞公司承担更大的、基于诚信的风险。诚信既是内部控制的基础,更是内部控制的保证。内部控制规范和约束企业经济行为的首要条件是制度的完备性,但在现实中由于内部控制制定者的“有限理性”和会计经济环境的未来不确定性,制定完备的内部控制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因而内部控制表现为一种“不完备契约”,内部控制的不完备性必然导致当事人(企业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及其他们之间)把剩余部分留给“隐含契约”。而隐含契约的实施主要是靠当事人的信誉来维持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内部控制的不完备性和隐含契约是信誉存在的前提条件,而信誉则是隐含契约实施的基础(李向阳,2000)。不完备的内部控制只有在得到信誉、道德等非正式制度支持的情况下才能有效运作。一个有信誉、有道德的当事人会选择被认为是合理的解释和恰当的方式处理,尽量约束自己的机会主义行为并采取合作行动。“心照不宣”的信誉即使在形式上是非正式的,但其功能与正式制度一样具有“强迫性”,它诱导人们在正义与非正义、合理与不合理之间作出适当选择,以弥补正式制度的缺失。即使动用法律的强制力来维护内部控制的执行,内部控制的执行效果也与当事人是否重视信誉有关。更进一步地从逻辑层面解释,内部控制规范作为普遍的、无人格的行为准则,总是超越于具体的行为个体。这种普遍规范固然神圣而崇高,但在外在的形态下却未必能为行为个体自觉接受,并化为个体的具体行为。如何使普遍性的规范化为个体的行为?如何保证普遍的规范在个体行为实践中的有效性?这里无疑应当对道德、信誉予以特别的关注。因为道德、信誉具有将规范内化为个体以形成人格需要的功能。外在的、普遍的规范,只有通过理性的体验、情感的认同以及自愿的接受,逐渐融合于个体自我的内在道德意识,才能在众多个体的实践中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道德、信誉是内部控制运行的基础,是内部控制得以有效执行的重要基础(李心合,2002)。

其实,在一个组织中,诚信和适度内部控制都是客观存在的,组织内的分工合作不仅依靠契约、制度等,在契约、制度无法涉及的方面更多地要依赖诚信,组织中诚信与适度内部控制行为之间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关系:诚信带有明显的基于道德的感情因素,是超越理性的,从而使诚信具有特殊的经济价值。如果没有诚信所包含的感情因素和自我约束而过分依赖理性预期的手段,委托——代理关系将因投机行为或为防范投机行为而产生过高的交易成本。但是,过分依赖诚信又会引发分工合作的风险,理性预期则可以减少诚信的盲目性。因此分工合作中诚信与适度内部控制的程度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高水平诚信下的分工合作将弱化适度内部控制的作用;低水平诚信则需要高度的适度内部控制手段维系分工合作。组织中管理者给予被管理者的诚信,可以是从高水平诚信——低度适度内部控制到低水平诚信(不诚信)——高度适度内部控制这一连续区间中的任何一点。

(一)内部控制执行与显性契约

内部控制制度安排是一种显性契约,它作为一种制度化的存在已被契约方广泛接受,因而企业缔约者无需每次重复签订这种契约。然而,内部控制契约又是不完全的,其不完全性表现在“任何内控系统,无论其设计和运行多么完善,对实现管理层和董事会的控制目标都只能提供合理的而非绝对的保证。这些控制目标的达成受限于内控系统的固有局限性。这些局限性包括:决策过程中的错误判断、执行过程中的错误过失。此外,内部控制还会由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员勾结串通,或管理层越权而失效。另一个限制因素在于内部控制的设计必须考虑资源限制,以及内部控制带来的收益与执行控制的成本之间的权衡”(COSO报告,1992){13}。国家强制履行作为契约实施的最后保障,其有效性是以健全的法律制度为前提条件的。法律作为一种契约,其本身是不完备的。由于法律的不完善,许多违法行为得不到及时和有效的处罚。这种不完全显性契约实施过程中,管理人员在设计内部控制时,往往对各种备选的控制程序的成本与收益进行比较分析。虽然有既定的控制和监督流程等保证其强制执行,但是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利益的非一致性和契约的不完全性,仅仅依靠显性契约安排是不足以保证内部控制的准确、高效执行。此时,隐性契约就可以在显性契约无法触及的地方发挥其作用。

(二)内部控制执行与隐性契约

显性契约是隐性契约存在的基础。隐性契约实质上是显性契约的衍生物。一般认为,相对于法律在显性契约实施中的强制性作用而言,隐性契约的实施不需要第三方的强制介入,主要依赖于自我约束,具有自动实施的功能(Telser,1980;Bull,1987)。但是契约各方在利益诱因下不可避免地出现机会主义行为,常常阻碍了隐性契约的自动履行。由于隐性契约无法得到法律强制力的执行,因此内部控制契约的履约动机和履约能力就成为关键问题。

隐性契约一旦建立就会产生一种持续效应。隐性契约的作用就在于为那些着眼于长期利益的当事人提供一种隐性激励,以保证其短期承诺行动,兑现现实利益。因此隐性契约可以成为显性契约的替代品。在没有任何外部激励的情况下,代理人能够预见到的至少是其最差努力所得,至多是其最好努力所得。隐性契约不能保证代理人选择最优努力水平,但至少能够让代理人尽可能地做到最好,以增加其长期效用,直至实现现实利益。

三、组织诚信契约:基于隐性契约的内部控制执行力文化构建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实质是一组契约关系,是由作为显性契约的内部控制制度和作为隐性契约{14}之一的企业诚信组成。如前文所述,内部控制显性契约的构建和履行是基于这样一个基本假设:已有内部控制条款是客观公正并且契约的执行过程是诚实守信的,即企业内部各责任单位(契约方)都有一个心照不宣的约定——组织诚信。

(一)组织诚信契约的效力根源

利益是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出发点,以经济活动为基础的契约研究也不例外。利益交易中力量的不平衡必然引起利益冲突,不同的利益冲突需要不同的利益协调机制,契约恰恰是解决人类利益冲突与协调的有效制度安排之一。为了有效解决交易中的利益冲突,进行利益协调,合理满足利益主体的利益实现,就必须针对不同的利益实现方式采取不同的制度安排。契约作为协调人类利益冲突的制度形式之一,是利益冲突与利益协调的产物,因利益冲突而存在,以利益协调为目的,通过调整利益关系而对交易行为进行约束。因此,利益是契约的效力根源{15}。

根据利益的实现程度与时间不同,可以将利益划分为现实利益与潜在利益。现实利益是主体因过去或当前的经济行为已经实现或即将实现的利益,具有短期性。潜在利益是主体需要在较长时间内通过进一步的行为才能够实现的利益,具有长期性。利益实现方式的不同决定了不同的契约结构。通常现实利益对显性契约具有约束力,而潜在利益对于隐性契约具有约束力。潜在利益主要形成于长期契约关系,或者更简单地说来源于持续、长期的合作关系,而合作的前提是彼此能够进行使自身感到满意的利益交换。那么具体到内部控制契约中,诚信契约就是确保订立内部控制契约的双方进行公允的利益交换,从而使其合作关系持续下去。也就是说,诚信契约的效力根源在于未来潜在利益的约束。由于放弃潜在利益是不经济的,因此契约双方都竭力维持双方的合作关系,而其主要的手段与媒介就是构建优质的诚信契约。诚信是内部控制得以有效实施的必备环境。内部控制作为企业自我调节和自行制约的内在机制,处于单位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位置。所以,根据系统论的观点和联系的观点,内部控制系统与外界经常进行能量交换,而控制环境正是能量的直接承受者。要想内部控制发挥作用,就必须保证无论是企业最高管理层还是其他成员都应当做到严格一致地坚守诚信行为。应该说,诚信的核心问题是:在谋求个人利益时,如何对待他人利益。诚信的根本在于解决用道德规范约束从业人员的动机,而这正是内部控制效能发挥的基本前提。更为重要的是,管理当局的诚信态度(管理当局的诚实性和管理哲学)是决定内部控制是否有效的关键所在。因为,高级管理人员的状态——公司环境或财务报告编制的文化是影响财务报告诚实性的最重要因素。如美国Treadway委员会对119个1981-1986年间被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起诉讼的财务报告舞弊行为的研究发现,这些公司的管理当局经常能够越过内部控制系统。从我国的许多案例来看,内部控制失效的症结点更是出现在权力层。因此,管理当局对内部控制的态度是决定内部控制是否有效的关键所在。

(二)内部控制诚信契约的实施机制

显性契约能够强制履行,而隐性契约只能靠自动履行。因此,内部控制失效本质上是诚信契约自动履行失败的结果,虽然它在表现形式上一般是对内部控制制度等显性契约的违背。内部控制诚信契约的实施机制是以利益机制为核心,法律机制、竞争机制、伦理机制等多重机制综合作用的结果。

1.利益机制

利益机制在内部控制诚信契约实施机制中处于核心位置,其作用主要表现为签约各方对企业履约行为的奖惩。利益机制的惩罚作用表现为市场对企业失信行为的惩罚所导致的各签约方的不合作行为。克莱因(1999)提出了两个方面的惩罚:一部分是直接终止契约关系带来的有关损失;另一部分是与企业在市场上的声誉贬值有关的损失。前者实际上是个人惩罚,后者是社会惩罚。惩罚能够发生作用的前提是信息传递能够迅速地被市场中的其他交易者看到,并能够对企业的失信行为作出一致的判断,即市场中交易者的行为具有同质性,对企业的惩罚能够实施。Kandori(1992)认为,如果欺诈行为存在传染过程,则社会规范将支持合作行为的出现。即尽管在一个社会中不同成员的交易十分有限,但如果存在信息传播机制能够及时将成员中的欺诈行为传达给相关成员,并由他们(不一定是受害者本人)对欺诈者实施惩罚,同样可以促使每个成员有力地维持诚实的信誉{16}。

2.法律机制

在探讨内部控制诚信实施机制时,人们基本上将法律机制排除在外,强调隐性契约的自动实施功能。事实上,正如隐性契约与显性契约密不可分一样,法律机制对于内部控制诚信契约的实施也具有一定作用。

法律机制对于内部控制诚信契约的约束作用在于为隐性契约的缔约与履约提供基本标准。法律机制是内部控制诚信契约实施的基础,这是由隐性契约是显性契约的衍生物决定的。隐性契约是在显性契约所规范的初始交易的基础上关于未来长期交易关系的规范。因此,显性契约的缔结与履行效率直接影响隐性契约的缔结与履行效率。法律机制对于显性契约的履行具有强制作用,为市场交易提供了基本的交易环境,是市场交易发展的起点,是对交易行为基本的规范。因此,在内部控制诚信这一隐性契约履行中不需要法律机制的直接介入,并不等于法律机制对其履行毫无作用,而是一种间接作用。

现实中可以发现,法律制度完善并有效实施的国家,隐性契约的履行程度比较高。因为有效的法律环境为隐性契约的缔结与履行奠定了基本起点,有利于市场环境的净化与长期交易行为的存在,从而降低了市场的交易成本。相反,法律制度不完善或者无法得到有效执行的国家,由于显性契约的履行无法得到保证,隐性契约的缔结与履行都将受到很大影响,市场交易范围狭窄,交易成本过高,长期交易关系需要复杂明确的契约条款等。

3.竞争机制

竞争机制是利益机制发挥作用的基本条件之一,竞争机制的存在是交易者对企业的惩罚行为具有可置信性。社会网络中存在多家竞争的企业为交易者自由选择提供了基本条件,拓展了交易者的选择空间。当交易者遭遇到企业的失信行为时,将转向其他企业,使违约失信企业真正受到惩罚。社会网络提供了竞争机制排斥违约失信企业的平台,从而净化了竞争空间。如果企业期望通过与交易的隐性契约来获取收益,那么就必须遵守隐性契约发挥效力的竞争空间,否则企业将被排除在外。竞争环境为交易者终止企业的交易关系进行其他选择提供了可行路径,否则利益机制无法有效发挥作用。

4.伦理机制

伦理道德作为一种价值观念,一旦形成以后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并对人们的行为发挥较稳定且较强的指导作用。而人们的这种伦理道德意识一旦积淀为某种无意识,就成为如黑格尔所说的人的“第二人性”,并变为一种道德行为,习惯以后更是具有根深蒂固性。人们所具有的道德价值指导并制约着人们对实践目的性及其手段的选择,影响着人们对所从事实践活动的精神状态。而人们的任何一种重大实践活动,亦会反过来对其道德生活世界产生重大影响。马克思·韦伯在其《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中论证了经济发展需要的动力,在他看来,伦理道德已不仅仅是作为人们行为的约束力而存在,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现实的人文精神动力发挥着作用,韦伯的基本立论同样适用于微观层次的企业及其员工行为的引导与约束。

综合以上分析,内部控制诚信隐性契约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集中表现为利益机制、法律机制、竞争机制与伦理机制的综合作用。交易者的经济行为嵌入在社会网络之中,交易者与企业的每次交易行为都是对企业经济行为的评价。内部控制诚信隐性契约履行是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更是企业声誉资本的积累过程,也是社会总资本的积累过程。●

【主要参考文献】

[1] 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2] 张玉堂.利益论——关于利益冲突与协调问题的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3] 程宏伟.隐性契约与企业财务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4] 范黎波,李自杰.企业理论与公司治理[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

[5] 李永军.合同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6] 张维迎.法律制度的信誉基础[J].经济研究,2001(1).

[7] 刘建秋,刘冬荣.会计诚信解读:基于契约理论的分析[J].科学·经济·社会,2005(2).

[8] 刘建秋.会计诚信契约的理论框架与实现机制研究[J].广东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5(8).

[9] 郑志刚.声誉制度理论及其实践评述[J].经济学动态,2002(5).

[10] 周密,金治中.论内部控制制度的经济学功能[J].求索,2006(9).

[11] 戴彦,汪艳.内部控制本原的经济学思考[J].财会通讯(综合版),2005(12).

[12] 刘明辉,张宜霞.内部控制的经济学思考[J].会计研究, 2002(8).

林钟高教授简介

林钟高,1960年9月出生,福建省泉州市人。安徽工业大学副校长、会计学教授、会计学博士生导师;安徽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安徽工业大学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安徽工业大学“公司治理与运营研究中心”(安徽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主任,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终身享受者。兼任中国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咨询专家,福州大学、安徽大学、宿州学院、黄山学院、合肥学院等院校兼职教授,安徽省会计学会副会长,安徽省注册会计师协会常务理事,马鞍山市财政会计学会顾问,马鞍山市审计学会副会长等职。

林钟高教授1982年7月毕业于厦门大学会计系,于同年分配到江西财经大学任教,其间曾到上海社会科学院会计研究室从事学习和研究,师从我国著名会计审计学家王文彬教授。近30年来,一直在高等学校从事财务会计与审计学科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出版学术专著30部,发表学术论文280多篇,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7项,承担省部级科研课题5项。其学术研究方向主要围绕财务会计理论、独立审计与内部控制理论展开,尤其在会计准则经济学、财务治理理论、内部控制、价值管理与企业价值等方面进行,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其代表作主要有《会计准则经济论纲》、《独立审计理论经济分析》、《财务治理理论研究》、《公司治理与会计》、《企业内部控制:理论框架与运行机制研究》、《会计准则研究:性质、制定与执行》、《内部控制——基于价值视角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等。

作者:林钟高

企业财务政策研究论文 篇3:

新形势下高速公路营运企业财务风险识别与防范措施分析

[摘要] 为了做好高速公路运营企业的财务管理,防范财务风险对企业经营带来的不利影响,财务管理研究者结合企业财务管理实际情况以及内外部环境对财务风险的影响开展实践研究,利用合作模式、政策理论分析、内部控制等方式做好风险的防范研究,为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持。

[关键词] 高速公路;运营企业;财务风险;识别;防范

[DOI] 10.13939/j.cnki.zgsc.2015.24.090

随着我国高速公路运营行业不断发展,如何做好运营企业财务管理研究,为企业财务管理开展和企业全面发展提供支持就成为了财务管理研究者的重要内容。在研究中我们发现,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受到了财务风险的影响较大,严重时甚至会对企业正常的经营造成影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以运营企业财务风险识别为研究的切入点,利用财务工作实际办法与国家政策研究结合的方式进行防范措施应用研究。这一研究的开展可以为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机制的建立提供全面的帮助。

1 高速公路运营企业财务风险识别与分析

运营企业的财务风险主要有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两个主要组成部分。外部风险主要是因国家政策问题造成的,而内部风险主要是由经营、债务以及资产管理问题造成的。下面我们分别针对以上问题开展分析。

1.1 国家政策财务风险识别与分析

在高速公路运营企业的外部财务风险中,国家政策风险占据了主要位置。在研究中我们发现以下的几项国家政策变化会对企业造成财务风险。一是国家金融政策风险。我国的高速公路建设资金主要来自于银行贷款和再融资过程。所以国家金融政策的变化对于高速公路运营企业的影响是很大的。如2011年全球金融危机时,受国家紧缩贷款政策的影响,大部分高速公路在建T程和运营企业财务工作都受到了影响。二是国家收费政策的影响。因为我国公路收费采用的是国家政策指导价格政策,所以国家收费政策的制定和修改对于企业财务工作的影响是很大的。如国家近几年采取的长假期间高速免收费政策,极大地减少了企业收入,对于企业正常财务运行都产生了一定影响。三是国家税收政策的影响。国家税收政策的变化对于企业财务运行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国家将要全面推行的营改增政策,对于企业税收负担产生极大的影响,进而造成企业财务风险产生。

1.2 经营与债务财务风险识别与分析

在企业的财务管理中,经营状况与债务问题引起的财务风险是企业内部风险内部重要因素。在实际的财务风险管理中,其主要的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经营问题造成的财务风险。在高速公路的运营企业的经营过程中,部分企业会因为经营亏损问题造成财政风险的出现。造成企业经营亏损的原因主要包括了以下几种原因:地区经济发展滞后问题、物价上涨造成的成本增加以及经营不善造成的资金问题等。这些问题的出现都会使企业出现财务风险的可能。二是债务管理不善造成的风险。我国的高速公路建设主要是依靠巨额的银行贷款为建设资金来源。这就使公路运营管理中出现了大量银行债务。在企业财务管理运行中,一旦发生资金紧张或是银行改变贷款政策的情况,巨大的本金与利息债务就成为了企业主要的财务风险来源。

1.3 资产管理财务风险识别与分析

在企业的财务管理中,资产管理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在实际的管理中,因受到内外环境因素的影响,企业资产管理存在着以下的问题。一是因设施养护不当造成的问题。在公路运营企业的运转过程中,公路设施的养护过程是其主要的工作内容之一。但是在实际情况下,受到成本提高、人员素质问题等原因的影响,公路设施的养护质量有时无法得到保证。二是路政执法造成的问题。高速公路路政执法的进行是保证公路安全的重要因素。但是近几年发生的高速公路安全事故中,因路政执法不当造成的问题占据了一定的比例。以上两种公路资产管理问题对于企业财务风险形成最大的影响在于事故法律诉讼、赔偿问题以及公路企业形象问题造成的经济损失。

2 高速公路运营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措施研究

在对高速公路企业财务风险形成原因识别分析研究后,财务管理研究人员结合实际财务实际工作情况和防范措施的理论研究内容,开展了措施的实践研究。其主要的工作措施如下。

2.1 加强银企合作,增强企业应对外部风险的能力

在企业应对财务风险,特别是外部财务风险的过程中资金的保障发挥着重要作用。做好企业融资和再融资工作是企业财务正常运转的保障。所以为了实现保障作用,运营企业应积极地加强与银行的合作,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其主要的工作办法包括了以下几点。首先是加强与银行的战略合作关系,建立起稳固的银行资金控制体系,提高自身的银行信誉程度为再融资过程中取得贷款优惠利率等优惠政策提供保障,努力降低银行债务风险。其次是做好已有债务特别是经营效益差的项目债务资金问题,降低银行债务风险。这些问题的解决可以很好地保障企业与银行的业务管理与信誉程度,为外在风险来临时企业与银行合作的进行提供了保证,增强了企业应对外部风险的能力,降低了外部风险的危害程度。

2.2 完善政策研究,提前做好政策变化风险应对

在企业的外部风险应对研究中,我们发现对于国家政策解读研究的开展和完善是企业应对外部风险的重要方法。在实际的研究中我们需要做好以下的工作。一是针对国家政策进行应对研究。对于国家的金融、公路收费、税收等对企业经营与财务工作造成影响的国家政策内容,企业必须建立专业的政策研究体系,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践研究。利用研究成果指导企业经营战略和方法的制定与执行,规避国家政策可能带来的财务风险,甚至利用国家政策促进企业的发展。二是做好政策制定的参考研究。对于确实不符合企业市场发展的国家政策,企业应利用研究数据和理论证据向政策制定部门提供参考意见,为政策的完善提供帮助。如免费“绿色通道”政策的实行对于部分经营不善的高速公路运营企业而言存在着一定的财务风险。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应积极开展应对研究并及时向政策制定部门提出建议,利用其他政策进行代替,减少企业的财务风险。

2.3 做好企业财务内部控制,提前做好风险预警措施

在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研究中,预警机制的建立可以发挥出极大的作用。我们在实际的财务风险应对中,可以利用内部控制的方式提前做好预警措施的建立。其主要的工作方式如下。一是建立预警监控体系。在企业整体财务管理中,财务监管人员应积极利用内部控制,建立起预警监控体系实现整体预警监控的完成。在监控过程中,对于财务运行中出现的内部控制失控风险迹象和相关问题的出现,监控人员可以第一时间发现并进行预警警报,提前做好财务风险的防范准备。二是建立预警责任制度。在内部控制过程中,财务管理人员在控制责任划分中就建立了风险预警责任制度。这种制度保证了财务管理人员在风险预警中可以发挥其实际的监管作用,同时为风险防范责任追查提供了方便。

2.4 提前完成风险抵御规划,加强风险防范力度

在企业风险防范中,为了更好地加强风险防范的力度我们需要根据企业经营与财务实际情况,完成风险抵御的规划工作。其主要的规划内容包括了以下几点。一是风险中的资金管理。在企业财务风险防范中,资金的正常运转发挥着重要作用。在风险抵御规划中,建立专项的资金管理方法确保资金正常运转,对于财务风险的防范具有极大作用。二是做好人员责任划分。风险抵御过程中,各司其职、团结合作的工作状态具有高效高质的优势。所以在风险防范中,企业内部特别是财务及相关人员合理的人员安排和责任划分具有极大实际意义。

3 结论

在我国高速公路运营企业的经营过程与财务管理中,经常受到财务风险的影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财务管理研究人员结合内外部因素对财务风险的影响开展风险防范研究。在研究中,我们从银企合作、管理政策研究、内控预警管理以及抵御规划四个方面进行防范实践研究,为公路运营企业财务与经营工作正常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作者:魏开旺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高校新建建筑节能论文下一篇:房屋施工建筑结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