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2022-04-10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心理健康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以帮助其学业、事业取得成功,从而能适应社会发展,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本文从剖析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入手,探讨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篇1:

高职学生心理素质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摘 要] 2012年以来,宜宾职业技术学院对学生心理素质课程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实践、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关 键 词] 高职学生;心理素质课程;改革与实践

一、课程背景

2012年以来,宜宾职业技术学院因创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实施学生素质教育“3C项目”,由素质课程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学生社团建设三大项目构成。心理素质教育与训练作为素质教育课程之一,旨在提升学生的身心健康素质水平。

二、课程定位

心理素质教育与训练课程结合学院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既有心理知识传授、心理活动体验,又有心理自助技能训练,注重学生心理素质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集知识、体验和训练为一体的素质课程。

三、课程设置

课程针对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层次进行分层教学,设置十个专题和五项团体训练(表1)。

四、教学模式

采取“专专结合、集体备课、统一课件、大班授课、小组实践”的教学组织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心理测试、心理访谈、角色扮演、音乐治疗等。让学生学心理知识、读心理故事、赏心灵悟语、讲心路历程、做心理游戏、谈心理感受,以确保课堂的趣味性、科学性和实效性。

五、教学实践

1.完善“5.25”互助活动。通过每年五月的心理健康宣传月,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竞赛、主题班会、形象大使选拔赛、趣味心理图片展等特色活动。激发学生对心理学知识和心理咨询的兴趣,对于活跃校园文化氛围起到了积极作用,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宣传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2.搭建“3.25”关爱平台。心理素质拓展营(学生社团)是心理素质教育课程的重要教学阵地。指导教师定期组织协会成员们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素质拓展活动,如读书分享会、户外拓展训练等,让学生在相互关爱中获得成长。

3.建立心理危机快速反应机制。学生在课程的高级阶段了解到常见心理问题的辨别、朋辈心理咨询的基本技能、识别心理危机、掌握初步干预步骤,这就为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早发现、早报告、早干预提供了非常有效而快捷的保障机制。

4.参加社会服务,提升专业技能。专、兼职心理教师与宜宾市青少年心理咨询协会、宜宾县“春霞”关爱中心等单位合作,不定期选派老师带领心理素质课程学生骨干或心理委员参与心理服务,不仅检验所学知识和技能,还能增长见识,对学生成长起到促进作用。

六、师资队伍

1.合理配置师资结构。心理素质课程团队现有教师6名,兼职教师4名。副教授4名,讲师3名,助教3名,获得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3名,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1名。团体成员的专业背景和研究方向涵盖了心理健康教育、应用心理学、教育管理、高等教育等方面,在年龄分布、社会阅历等方面也达到合理配置。

2.注重提升培训水平。课程团队形成了良好的集体研究教学制度、相互听课评教制度,积极鼓励教师在专业领域获得学历提升,支持参加专业培训,先后送培国家级4人次,省级8人次,并有效采取“以赛促教”的形式,鼓励教师在相关教育教学比赛中获得专业成长。

七、教学评价

学生们在评教中写道:“老师,上您的课,总是让我们心情很愉快,从不感觉枯燥,课堂里的心理小活动总能让我们感觉上课时间过得很快,活动后带来的体验非常深刻。”学院教学督导组多次深入课堂听课、督导,给以本课程高度评价,2014年12月被学院评为院级精品课程。

参考文献:

吴晓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与改革的现状与对策[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5(1).

作者:夏谦 曾欣

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篇2:

从德育教育视角浅析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摘 要: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以帮助其学业、事业取得成功,从而能适应社会发展,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本文从剖析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入手,探讨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 心理健康 职业技术学院 德育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和政治生活的发展变化,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导致青少年学生出现了一些心理问题,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未来社会需要高素质人才,在人的职业素养中,人的心理素质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为了使青少年学生能成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我们有必要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这种形势下,心理健康教育自然成为德育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德育教师,我深刻认识到学生思想政治道德水平的提高、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德育教学的总体目标。针对学生的某些错误习惯,只有从学生的内心世界入手,对其进行心理辅导,才能促进其全面发展,形成完美人格,达到教育应有的效果。对于学生的一些错误行为,我们通常运用批评教育的手段,往往学生还对我们的批评不服气,如果能从问题产生的成因分析入手,效果应该较明显。比如对最常见的不诚信这种不良品行,一方面要教育他们诚实守信,另一方面需要从心理辅导角度进行正面引导。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从而杜绝此类行为的发生。为此,我们只有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从心理健康教育入手,才能切实收到教育成效。

二、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的成因

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主要有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和学生自身因素。

1.家庭因素

人们常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孩子的行为。因此,孩子的心理健康需要良好的家庭环境。不良的家庭教育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引发许多心理问题。比如:自卑心理、性格孤僻、情绪恍惚、固执己见等,这些不良心理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危害非常严重。不良的家庭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家庭环境不好的家庭。家庭关系紧张,矛盾冲突不断。第二,不正确的教育方式。如有的父母对孩子过分宠爱,失去应有的原则,这种情况在隔代抚养的家庭比较严重。第三,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抱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把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强加到孩子身上,增加他们的精神压力,对学习产生焦虑、恐惧,甚至厌学。当代社会充满竞争,家长比较焦虑,为了激励孩子,父母总是向孩子提出过高的期望,有时会把孩子与别人的孩子进行对比,希望孩子能像他们一样或者比他们还好。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可能超出了孩子的能力,使孩子心理压力较大。第四,家长自身不良的素质。有的家长自身存在不良行为,往往对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染上某些不良习气。

2.社会因素

当今社会正处在变革的时期,社会竞争越来越大,随之而来的生活和工作压力日益增加,影响人们心理健康的因素便越来越多。在社会现实下,青少年由于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可能会导致一些心理健康问题。我认为社会因素对青少年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社会环境的影响。据调查,有人把电子游戏机室设在学校附近,故意把青少年学生作为主要客户,为青少年上网提供便利,违背社会道德。青少年迷恋上网,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业和身体健康;很少有人利用计算机网络获取有利于学习的知识。第二,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变革,导致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如制假售假、坑蒙拐骗、以权谋私等。它们在不同程度地污染着单纯的中学生的心灵,影响他们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使他们形成一种不正确的价值观。第三,不良传媒文化的影响。一些不良的非法出版物大力宣扬色情暴力等不健康的内容,冲击青少年的思想意识,使他们心理发生扭曲,影响正常人格的形成,严重的话,会误导他们走向犯罪歧途。

3.青少年自身因素

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产生,除了上述客观因素外,还有主观因素即学生自身的因素。心理学家认为,13-17岁是个体发展的“危机期”或“心理断乳期”阶段。这个阶段是非常危险的时期,在这个阶段,他们的理想、信念迅速变化;形成初步的价值观、人生观;此外,在这个阶段,他们生理迅速成熟,心理发展跟生理发育不协调;自制力较差, 在很大程度上会出现逆反心理。

三、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为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塑造青少年的良好心理,我们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营造有利于心理发展的良好环境,克服不良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干扰,促使其健康心理的形成。比如,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使学生全方位发展,拓宽学生评价体系,改变过去把成绩作为唯一评判标准的错误做法。为此,教师和家长应密切配合,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入手,共同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另外,要改变传统的心理教育策略,建立新型的教育机制,明确心理健康重在预防。平时侧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心理健康的良性发展,促使他们早日走出心理误区,形成健康心理。作为学校来说,为了实现素质教育所倡导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目标,要在各项工作中有意识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拓宽心理健康教育渠道。除建立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咨询和治疗等专门渠道外,还要求任课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渗透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不要认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只依赖德育课堂;学校要定期组织心理健康教育专项活动,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全面发展。

其次,要客观定位心理咨询。要开展宣传活动,一方面,力求消除社会上对心理异常存在的种种误解,改变过去有人把心理咨询者和精神病患者联系到一起的错误认知,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使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另一方面,不要把心理咨询与我们日常所说的“思想工作”混为一谈,意识到心理咨询需要专业知识,一般人不具备开展心理咨询的资格。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为了推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有必要为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实时掌握他们的心理动态。经常研究和分析不同阶段的心理档案,制订科学的教育计划,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实现。学生心理档案是我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材料;是评价学生身心发展和学校教育效果的重要指标。因此,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从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入手,切实做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以徐州技师学院为例,我们不仅通过德育课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学院各项工作中都会按照心理咨询的目标,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学院设立了心理咨询机构,配备了心理咨询师,为全体学生建立了心理健康档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良好成效。

参考文献:

[1]李晓文.学生自我发展心理探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刘益民.心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教育与职业,2000.

[3]刘先和:从心理学视角浅析我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文教资料,2009(20).

[4]黄钟艳:浅谈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J].百度文库.

[5]徐祥华.职业素养[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4.

作者:徐丽英

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篇3:

浅析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能力面临的挑战

摘要:文章主要对现阶段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能力面临的挑战进行了简单的分析论述,综合实际状况提出了简单的应对措施与手段,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能力;挑战;策略

现阶段,高校学生的心理危机问题频繁出现,要想解决此类问题,就要重视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对此,在实践中高校要综合学生的实际状况,提高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能力,分析现阶段面临的主要挑战,综合实际状况探究应对措施与手段,进而为提高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能力,为学生的今后发展奠定基础。

1.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能力面临的挑战

1.1 心理危机干预意识不强

多数的高校虽然尝试或者已经建立了心理危机干预系统,但是在實践中缺乏完善的心理危机干预知识的宣传与教育,学生心理危机干预、防控意识不强,多数的状态之下,学生对于已经出现、发生的问题较为关注,而对于一些突发性的问题、恶性的问题,则束手无策,因此无法突显出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系统的价值与作用。

1.2 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系统缺乏专业性

多数高校的心理咨询系统涵盖了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内容,但是心理健康教育对专业性要求极其严格,而多数的学生心理教育工作人员多为兼职人员,无法实现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预期效果,不利于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系统的构建,无法在根本上提升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能力。

1.3 学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应急能力不佳

多数的高校都建立了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而学生在生活、情感、学习以及就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之下,产生了各种心理问题,这些问题是普遍存在的,学校现有的心理教育工作人员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在出现突发性的事件的时候,学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薄弱,无法满足实际需求,这也是现阶段提升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能力的主要挑战问题。

2.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方式的改进

现阶段多数的高校中并没有构建权威的心理危机预警评估筛选指标系统,仅仅通过简单的心理健康调查问卷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这种方式过于片面,无法有效的干预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构建完善的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系统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能力,在实践中要将具有权威性的心理危机预警系统以及测定指标作为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系统构建的基础。在实践中要综合实际状况构建完善的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系统,提高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能力,改进方法具体如下:

2.1 强化舆论引导,提高防范能力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人们认为心理健康问题就是导致心理疾病问题增加的首要间题,对此,在提高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能力的过程中,高校要加强宣传,普及各种专业的知识,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塑造学生的心理品质,进而提高学生的防范能力。在实践中,要有计划的与学生干部、辅导员以及团干部沟通,通过专业培训,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心理卫生教育,了解学生的心理情绪变化,分析内在的规律,提升学生的应对能力,增强学生的抗挫折能力,进而提高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能力。

2.2 构建学校学生心理危机千预机制

构建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心理危机问题,理性的处理各种心理问题的有效方式与手段,这样可以及时干预各种心理问题,进而强化引导,提升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能力。

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能力的提升是一项系统的、持续的工作。在实践中,教师要构建完善的心理危机干预系统,通过危机预测、危机防范以及危机处理的等方式开展,对学生的范围、对象、预警的指标、信息进行分析,深入研究,及时发出预警的警报,及时发现其存在的各种问题与不良影响,了解潜在的危机因素,综合实际状况提出有效的防范措施与手段,降低突发性的危机产生的不良影响。

危机预测就是在根本上避免危机问题的出现以及爆发,是一种超前的管理方式。在实践中,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分析,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构建心理健康的档案,完善教育、咨询、跟踪以及干预为一体的?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系统,加强对学生各种心理因素的干预与分析,通过对学生的心理表现分析,综合各项指标评定,做好预警知识,进而及时发现其存在的心理危机问题,有效干预,合理控制。

2.3 整合社会、家庭以及学校资源

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能力的提高是一项系统的工作,要在各个方面对其系统整合,学校单纯的干预是无法提高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能力的,对此在实践中,要构建整合各个方面的资源,对其系统分析,其具体如下:

(1)与学生构建良好的关系

构建良好的关系是各项工作开展的基础保障。在实践中可以利用以下方式与学生构建良好的关系:

第一,同感技术。所谓的同感就是在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干预的过程中,干预就是要对学生的感受以及感受的意义进行正确的理解,要将这种感受与对方进行沟通,让其了解自己的感受,进而增强信任度,对其深入的认知与了解。第二,接纳技术。在对学生进行干预的工程中,要全部的接纳学生的情感以及态度,要容忍学生的观念、缺点等等,进而提升沟通效果与质量。第三,真诚。所谓的真诚就是给对方一个空间,提升安全感,这样才可以让学生真实的、清除的表达自己,这样才可以让危机者正确的认识自我,了解自我。

(2)制定完善的干预目标

干预目标的制定是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能力提高的重点因素。在实践中,要综合学生的实际状况合理的确定干预目标,要确定直接目标、中期目标以及终极目标,通过三级的干预目标的建立,反复的进行效果的评定,合理干预,让学生了解自己,进而提高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能力。

2.4 正确认识问题,解决问题

心理危机者会存在一些非理性的信念问题,在特定环境中会过于固执,产生一些执念,在非理性的信念占主导地位的时候就会产生一些情绪问题,而通过合理的干预则就会有效的解决其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能力。

要想提升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能力,在实践中,就要正确的面对其存在的挑战以及困难,要综合实际状况对其系统分析,通过科学的方式合理设置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模式,进而提升学生的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这才可以为学生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龚娟.由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个案引发的思考[J].文学教育:中,2017(3):104-105.

[2]湛誉,朱惠蓉,成琳,等.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千预中家校协作现状分析——以上海高校为例[J].[2].思想理论教育,2016(11):92-95.

[3]唐明明.高职院校辅导员对校园心理危机干预实例分析与研究[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

作者:王强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依法治教有关法律问题探讨论文下一篇:大学生权利的法律保护透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