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法制建设论文

2022-04-25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大学校园法制建设论文(精选3篇)》,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随着我国高校的不断改革和发展,现行的高等教育立法面临着新的形势。我们应当高度重视高等教育立法,更新我们的立法观念,不断完善法律体系,创新法律制度,推进“依法治校”。关键词:高等教育;立法;完善高等教育自诞生之日起,就肩负着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

大学校园法制建设论文 篇1:

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缺失与完善

[摘 要]培养和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法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从分析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实际现状和突出问题入手,有针对性地找出切实可行的完善措施,从而有效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关键词]法律意识 缺失 完善

中国普法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公民的社会主义良性法律意识。作为国家未来建设中坚力量的当代大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关键时期,更应具备良好的法律素质。培养和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将其塑造成知法、懂法、守法和自觉维护法律的公民,才能引导时代潮流,带动全体社会公民法律意识的提高。

一、当前中国大学生法律意识缺失的表现

笔者作为高等院校的“两课”教师和法律教师,曾对其任课班级学生进行有关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当代大学生虽掌握一定法律知识,但仍存在一定缺失与矛盾。具体来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受自身道德以及心理成熟程度的影响

大学生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正在迅速走向成熟又尚未完全成熟,其心理上具有明显的成长特征,情绪、情感的自控力较差,面对着经济压力、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等众多人生考验,会使他们感到无所适从。虽然随着知识的积累和视野的扩大,大学生开始学会对现实问题进行比较理性的思考,也关注国家的法制建设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但同时他们又往往富于幻想,急于求成,缺乏对事物进行客观理性、冷静的分析,稍有不满、挫折常常表现出情绪化的倾向,冲动之中容易做出违法乱纪行为。云南大学马加爵杀人案、原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李海涉嫌故意杀人案等,就说明了中国部分大学生心理素质十分脆弱,稍受一点挫折,则易采取过激手段处理问题,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受传统法律意识和思维方式的影响

部分大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和基本国情了解不深,盲目欣赏西方的三权分立制度,主张在法制建设上全盘照搬西方的那一套;也有的大学生受到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消极因素的影响,轻视法律的作用。这些传统对今天中国转型的法律治理不能说不产生着影响。办事讲人情、靠关系的习惯仍根深蒂固。有人说“关系就是生产力”,有不少事情,靠法律、制度解决不了问题,要惊动到一级级的“首长”才得以解决。

(三)受现在社会负面文化的影响

有些大学生更加注重实现自我价值,但又往往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喜欢用批评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人和事,为表现个性,甚至把学校规章制度视为束缚其思想和行动的多余之举。由于受到社会上的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思想影响,主张一切从利益出发来衡量人的价值,受此影响,学习和生活上也唯功利化和实用化。这种思想在法律意识上表现为重权利、轻义务。一些大学生强烈要求维护自己的正当权利,却消极回避个人对社会应尽的义务、责任,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对法制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等教育存在逆反心理,极力想摆脱来自外界的干涉和约束。

(四)法律理论与法律实践脱节

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虽然法律知识了解不少,然而现实生活中,其行为与法律规定背道而驰,守法的自觉性较差,形成“学而不用”、“知而不信”现象。有些学生对法律的信任度不容乐观,对待是非问题基本上是清楚的,但态度不够坚决。同时,在学校的管理上,有的学校实行了学分制,学生的选择自由度加大,只要考试过关,学生可以不上课;有的学校片面强调学生的自治作用,过高估计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对学生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没有严格的管理条例和规定,或管理制度不健全,执行不得力,缺乏科学管理和正确引导,造成教育管理上的盲点和空白。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当前中国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已初步确立,但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依然淡薄,法制观念有待加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在总体上具有一定的缺失与矛盾性。

二、完善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几点思考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作为法律实施主体的公民具有相应的法律素质。大学生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树立现代法律观念,使他们既大胆创新、又遵纪守法,在宪法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积极进取、艰苦创业,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功立业。

(一) 培养大学生“法律至上”的健康精神品格

美国法学家伯尔曼有句名言:“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将形同虚设。”依法治国的思想文化基础就是全社会都树立起对法律的信仰,法律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具有权威和尊严。“徒法不以自行”。因此培育大学生法律意识,就要培养大学生“法律至上”的健康精神品格,使大学生树立起对法律的信仰。

首先,发挥立法对大学生的教育作用,坚持立法公正。立法是法治的重要内容,立法机关可以通过向公众征集立法,按照民主程序制定法律,充分听取和吸收人民群众的意见,使大学生意识到:法律是来自于自身的意志,而不是任何外在力量的强加;法律的目的在于建立一种对人人有利的公正的社会秩序,在于保护每一个社会成员的正当权利;遵守法律就是遵守自己的意愿,从内心深处产生积极的法律认同感,自觉遵守法律进而信仰法律。

其次,发挥公正执法对大学生的导引作用。司法权拥有着至高无上的终审裁判权,因此它是实现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是公民合法利益的最后屏障。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更容易通过对司法的公正性获得对法律的了解和确认,形成对法律的信任感。因此,执法部门要坚持合法合理、及时高效、程序公正的原则,通过公正无偏的执法,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实现公正,使裁判或决定的过程变为人们感受民主、客观、公平的过程。使大学生感受到善法能够在实践中被不折不扣地执行,只有当人们发现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案件得到了公正的判决时,才会对法做到切身理解,从而在长期的潜移默化当中对法产生信仰意识 。

(二)培养大学生自觉守法的精神

一个人如果对守法的意义认识不足,对法一无所知,对行为是否合法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或者甚至藐视法的权威,那么指望其守法是不可能的。积极守法精神能够使法律规范内化为公民的行为准则,获得普遍而有效的遵守,使社会治安、社会经济秩序状况得以有效扭转,健康、稳定、内在化的法治秩序就能有效地建立起来。

当前,大学生一般只学习法律基础知识,或相关专业的法规,缺乏严谨、系统、总体上的法律知识的学习和培训。导致许多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在与社会接触中出现许多的法律盲点,上当受骗,诚信危机,侵犯他人权利等现象时有发生。法律意识的构建是一个不断延续的实践过程,不仅需要有潜移性熏陶的优良法治环境,还需要有制度化的法律知识积累和法律意识生成途径,更需要科学有效的法制教育实现机制。因此,高等院校高度重视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加强法律课堂教学,由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必修课程中法律基础知识所占的课时非常有限,所以在选修课这一培养环节中应开设《民法》、《刑法》、《合同法》、《婚姻家庭继承法》等一些与生活联系比较密切的部门法,增加大学生的法律基础知识。另一方面,学校可充分利用校园网、微博、广播、板报等宣传工具进行广泛的普法宣传,把法律意识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的引导性、互动性和趣味性;可以开展各种法律知识竞赛、模拟法庭以及把法庭审判现场搬到学校,创建大学生普法教育基地,把法律意识教育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通过活生生的法律案例,不仅可以强化学生所学到的法律知识,而且还让学生学会用法律调节、约束自己的行为。

(三)实现依法治校,创造良好的校园法治环境

正确法律意识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的感受和体验。大学生对发生在大学校园与自己和周围人有关的事情体验深刻。依法治校的实质在于用法律的思维模式来管理学校,强调依照规章制度来治校,其最高境界在于使管理活动最终达到法律精神所体现的公平与正义,最终实现学校管理与运行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这就要求学校在管理过程中必须变过去惯用的行政手段为法律手段,用法律手段来调节、处理与教师、职工、学生的各种关系。如对学生违反校纪校规行为的处理,应当做到事实清楚,证据充分,依据合法,符合规定程序,还应告知学生得到救济的途径。而学校与教职工之间,发生的或者是一个单位内部的人事关系,或者是合同关系,或者是劳动关系,应当用法律手段而不是用行政手段来调整。

总之,对于今日中国而言,法治已成为一种主流话语,“依法治国”的战略决策也在紧锣密鼓地实施,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但是,依法治国是“人治”到“法治”的转变,由于我国封建和人治的历史传统久远,而法治传统和意识淡薄,因而决定了这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有大量的工作要做,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高校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对其个人的成长,乃至中国的法制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 参 考 文 献 ]

[1] 习伟.高校法制教育现状与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6).

[2] 张爽.浅谈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J].科技视界,2012,(9).

[责任编辑:雷 艳]

作者:伍琼中

大学校园法制建设论文 篇2:

试论我国高等教育立法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

摘要:随着我国高校的不断改革和发展,现行的高等教育立法面临着新的形势。我们应当高度重视高等教育立法,更新我们的立法观念,不断完善法律体系,创新法律制度,推进“依法治校”。

关键词:高等教育;立法;完善

高等教育自诞生之日起,就肩负着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我国兴办高等教育始于清朝末年,从那时起,我们的大学就肩负起了“兴国”的重任。现在,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其承担起更大、更重要的使命。因此,如何在依法治国方略的指导下,审视我国的高等教育立法状况,从而更好地发挥高等教育的功能,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步伐,就成为教育法治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等教育立法的概念

高等教育是指在完成高级中等教育基础上实施的教育[1],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获得长足发展,初步形成了适应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多种层次、多种形式、学科门类基本齐全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高级专门人才。

高等教育立法,广义上是指国家立法机关以及由国家立法机关授权国家其他机关制定和颁布的有关高等教育的一切规范性文件的总称,包括有关高等教育的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规章等。狭义上是指国家立法机关根据法定的程序,制定、修改或废止高等教育活动中发生的各种关系的法律活动[2] 。

二、我国高等教育立法中存在的问题

从1980年第一部高等教育相关法规《学位条例》的出台,其后又相继颁布实施了《教师法》《教育法》等,至1998年《高等教育法》的通过,我国高等教育法制建设经过近三十年的摸索与发展,虽然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无论是从法律条文本身的内容、规范效力,还是从法律体系的建构程度来看,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无法满足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需求。具体来说,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高等教育立法观念陈旧。在目前的高等教育立法观念中,仍然是重权

力轻权利,重管理轻救济,重实体轻程序。以此观念为指导,势必导致立法内容的重心不合理,缺乏对许多重要问题的规定。

(2)高等教育法律体系不完善,立法缺失严重。从横向上看,我国高等教育基本法律不够完整,还存在不少法律调整的空白,规范的范围和内容不够丰富。立法严重滞后于高等教育实践的发展,高校管理中层出不穷的问题让目前的高等教育立法显得捉襟见肘,立法被实践牵着鼻子走。一些在实践中亟需的重要高等教育法律规范尚未出台。此外,高等教育立法中普遍缺乏对法律责任的规定,强制性不够,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

从纵向上看,《高等教育法》等基本法律的规定概括性、原则性较强,而配套的下位法规、规章的立法步伐太慢,下位法大量缺位。综观我国的高等教育法规体系,基本法律层级仅有《高等教育法》《学位条例》《教师法》等零星可数的几部法律,基本法律调整的范围十分有限。这几部法律内容相对又比较笼统,执行力度较差。这就导致下级行政法规可以对此加以任意演绎,在一定程度架空了基本法律[3]。在我国高等教育立法中,法律、法规、规章之间还没有形成一套健全的体系,无法做到各层次之间的相互配合,诸多领域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其中就包括高校对“学位”的授予与管理、教师的职务与资格等。2008年发生的福州大学副教授刘卫民状告福建省教育厅一案中就围绕高校与教师之间的聘任关系是否属于行政复议法的调整范围,高校与当事人双方之间存在何种法律关系等问题展开了争论。这也可以说是目前高等教育法制缺陷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3)高等教育法制的内容陈旧、规定模糊,原则性表述多,缺乏可操作性。一方面,我国高等教育立法名称较为混乱,“条例”“规定”“暂行”“试行”等用语比比皆是,缺乏科学性和秩序,造成了人们认识上的混乱,削弱了法律的权威和严肃性。另一方面很多法律、法规的规定比较模糊,原则性太强,操作起来困难,无法实现立法者的预期目的。同样,由于高等教育实体法、程序法在内容上的缺失,涉及如何处理高等教育纠纷问题的法律条文较少且规定不甚明确,加上人们对高等教育法律关系的认识不足,当相关争议发生时,高等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合法权益往往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法律救助。实践中,我国各地法院对高等学校学生因与学校行使管理权发生纠纷提起诉讼的案件,裁决结果以及裁决理由也都各不相同。

(4)教育法与其他部门法之间的配合与协调不够。高等教育法作为我国现有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应当发挥其专业领域的特色,从而弥补其他部门法的不足。但是,我国的高等教育法定位模糊,难以实现与其他部门法的协调,无法与其他法规相契合。同时,高等教育法律、法规对于高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等问题规定模糊,导致实践中各部门法的适用十分混乱。

三、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立法存在问题的原因解析

(1)社会总体法律意识薄弱。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我国高等教育立法领域几乎是空白,长期以来,“人治”“权治”思想根深蒂固,高等教育领域也深受影响。目前,在高等教育的大环境下,大学校园始终缺少一种浓郁的民主与法治氛围。社会总体的法律意识比较薄弱,人们对高等教育法制建设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2)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是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的三十年。在改革开放进程中,高等教育也逐步走向国际化。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飞速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办学理念不断更新,办学规模日益扩大,办学层次和形式日益多样,投资渠道呈现多元化趋势,主体关系日益复杂多样,使高等教育法制的发展出现了严重滞后的现象[4]。

(3)高等教育立法的理论研究不够深入,水平不高。我国实施依法治校、依法治教的时间不长,高等教育法制建设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其中既懂高等教育又研究法律的专家较少,研究水平相对滞后。

四、完善我国高等教育立法的对策

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立法的发展既要符合社会发展的进程和需要,又要遵循高等教育立法自身的特点与发展规律,以观念的更新、转变为前提,创新法律制度,完善法律体系,协调法律关系,均衡各方利益,从而实现高等教育立法的完善,推动依法治教。

1.更新立法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法治理念

高等教育立法中的“以人为本”主要体现为:首先,要“以学生为本”,明确学生在高等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及其权利、义务,在学生与学校、教师之间形成平等、和谐的新型法律关系,依法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其次,要“以教师为本”,依法维护教师的尊严与权益;第三,要以办学主体即学校为本,实现依法治校与学术自由的和谐统一。

2.清理法律法规,完善我国的高等教育法律体系

(1)修订现行《高等教育法》。修订现行《高等教育法》应当明确三大法律关系:学生与学校的法律关系,教师与学校的法律关系,政府、投资主体与高校之间的法律关系。

譬如,随着高校的扩招,高校学生的规模连年递增,学生上大学必须交纳一定数额的学费,这样,学生与学校的关系与以前计划经济时期相比就发生了巨大变化。那么,学生作为缴纳费用、接受教育的一方,与提供教育的学校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应当从法律上进行明确的界定。这样一种法律关系应当体现平等性和权利义务的均衡性,当然,也不能否认学校和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关系。

再如,近几年,教师与校方人事争议案件不断涌现。这一现象主要源于在高校教师聘任制度下,高校与教师的关系既非纯粹的民事法律关系,也非纯粹的行政法律关系,而是兼而有之。这种模糊的状态就迫切需要我们高等教育法对此作出回应,进行明确、具体的规定。

(2)清理现有法律法规,加快制定相关的配套规范。应当及时开展对现有法律法规立、改、废的清理工作,加快高等教育立法步伐。尽快出台和制定相关的配套法律法规,如《学位法》《高校学生条例》《高校教师职务条例》《高校教师聘任办法》《高等教育投资法》和《高等教育经费保障法》等[5]。同时,由于我国的高等教育立法普遍存在着“重实体、轻程序”的做法,因此,可以参照《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民事诉讼法》等相关法律,逐步制定高等教育中的程序法律规范,对高等教育管理中的程序问题做出明确规定,完善责任追究与权利救济机制。此外,还需要对各高校内部的管理规定依法进行规范,将高校管理工作真正纳入法治轨道,实现依法治校。

(3)实现高等教育具体法律制度的创新。遵循《高等教育法》的规定和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以市场经济体制和教育体制的改革为背景,积极探索建立符合现代高等教育要求的新型法律制度。如建立学校法人制度、学校责任制度、领导制度,明晰高校产权结构[6],等等。

3.加强高等教育立法的理论研究,提高立法人员的专业素养

立法人员队伍的素质会直接影响到高等教育的立法质量。因此,要提高立法的质量与效率,就必须培养兼具法学和教育学专业背景的立法人员,提高立法人员的专业化程度。

五、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立法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随着全球化程度的加深、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推进,高等教育法制建设将会不断面临新的挑战。这就需要我们共同努力,立足我国国情,总结历史经验,借鉴国外高等教育法制建设的先进成果,不断提高我国的高等教育立法水平,以完善立法为前提,使高等教育发挥其应有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Z].1998.

[2][5] 张彤华.现代学校教育的立法与实践[M].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10:126,146.

[3] 王立峰.高校法治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6:146.

[4] 伊 鑫.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法制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9:20.

[6] 雷金火.知识经济时代我国高等教育立法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33.

作者:张思思 何恩萍

大学校园法制建设论文 篇3:

基于网络意识形态角度探析短视频发展

摘要:近几年,短视频作为一个新型产业在我国快速兴起,给国家相关领域的发展带来了许多的机遇与挑战。本文基于网络意识形态的角度对短视频的发展进行分析,首先探析短视频的发展给网络意识形态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其次针对这些挑战提出助推短视频平台未来发展的治理对策,最后表达对短视频未来发展的期望。

关键词:短视频;网络意识形态;主流价值

随着科技的发展,大量短视频APP喷涌而出,凭借着每个人都可以是视频内容的创作者和传播者,并且没有过高的技术含量、便于人们操作等优点,短视频行业短短几年便迅速抢占了国内市场。但是短视频的发展还是存在许多缺点。短视频行业以网络为载体,所以其内容也属于网络意识形态的一部分,会影响到国家意识形态和网络安全的建设。基于网络意识形态的角度分析短视频的发展非常有意义,可以推动国家安全建设,更重要的是要让短视频这个新型产业持续地展现它的活力,健康稳定地发展下去。

1 短视频发展给网络意识形态带来的机遇

1.1 短视频定义

短视频,从字面意思理解就是视频内容受制于时间,因此短小而简洁。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民众阅读信息的方式也不断更新,为和人民大众快捷的生活方式匹配,“快餐信息”出现。人们阅读信息时的目的性更强、速度更快、获取的信息也更加碎片化,在这样的契机之下,短视频出现。短视频具体指的是制作内容短小精悍、时长几秒钟到几分钟不等、主题丰富多彩、可供观众自行选择分享、在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视频内容。相较于传统视频,它是网络技术发展创新的产物[1]。从2018年到2021年,短视频发展迅速,逐渐成为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常见短视频传播平台主要有抖音、快手、西瓜视频等。

1.2 短视频促进了信息传播,便捷了沟通

短视频因时间短、内容简单明了、主题丰富多彩等特点成为越来越多人娱乐消遣时的选择,同时也是大部人获取消息的重要方式。短视频因自身的特点,在信息的传播上是十分快速、便捷的,这尤其体现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相关信息的传播上。由于短视频的便捷,中老年群体也紧跟时代潮流,畅游在各大短视频平台。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初,大部分人并没有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特别是许多中老年人仍然觉得什么事都没有农历春节重要。随后,央视新闻、人民日报等官媒借助各大短视频平台播报了疫情新闻,中老年人及时获取了相关信息,慢慢改变了自己的想法态度,认识到了疫情是十分严重、危险的。同时,各大短视频平台都设有疫情专区,可直击各地抗疫第一线;能及时发布国家的大政方针,向民众普及防疫知识;能及时发布寻找确诊患者同乘人员信息等,让全国民众在观看其他短视频缓解压力的同时还能及时获取重要的疫情新闻。更重要的是,深陷疫情中心区的武汉市民看到了各地人民為他们加油鼓气的视频,他们也通过短视频向各地人民报平安,大家一起互相加油,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团结。

1.3 短视频增强民族认同感,弘扬主流价值

2019年7月,《主播说联播》上线,央视主持人一改以往播报新闻时的严肃,变得亲切和蔼[2]。他们会把最近或者当天有争议的新闻和舆论细细讲述给百姓,言辞犀利、生动精彩,时长也短,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主播说联播》在民众中流行起来,民众通过这种方式进一步了解了国家的大政方针,关心国家大事,关心国际局势,增强了责任感。同时央视官方的抖音号在2020年实现了粉丝破亿,账号上发布的短视频内容有国庆阅兵、外交部新闻发布会、国家科技发展等,观看量和点赞量达几百万甚至几千万,较好地弘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短视频教育青年、弘扬主流价值观的作用也不可小觑,最显著的就是共青团中央每周发布的青年大学习。每周一个主题,通过几百秒的短视频让当代青年了解了党的发展史、国家最新的政策、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等,这是增强当代青年民族认同感的绝佳途径。

2 短视频发展给网络意识形态带来的挑战

2.1 影响主流价值

短视频的门槛过低、内容五花八门,有些视频为了博眼球,质量极其低下。首先,许多短视频隐晦地表现出“娱乐至死”的调性。随着视频用户的增加,许多人认识到了短视频行业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都想通过拍摄视频获取点赞量和关注量,为自己赢得流量。但是,他们的视频内容一味地迎合大众口味,为了娱乐而娱乐,缺乏深度和思考,使全民陷入了“娱乐陷阱”。又因为碎片化信息的盛行,大家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短视频,认为其内容精简、时间短小,可是很多时候一打开任意一个短视频平台就不知不觉地刷一个小时,陷入一种无意识状态。这样就逐渐导致文化市场进入浮躁期,人们的思维变得麻木,与主流价值观背道而驰。

2.2 冲击传统教育

短视频的设计理念是时长短、内容精,这样的理念不利于人们的认知建构。短视频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向用户推荐感兴趣的内容,这样用户黏度就得以不断提高。碎片化的信息传播会影响孩子自我思考和反思的能力,高强度的美化效果和音乐也会带来浮躁之气。对大学生群体来说,刷短视频成为获取信息的方式,会让他们产生从众心理。并且许多创作都是互相模仿与抄袭,缺乏创新;认为只要模仿就可以跟上时尚潮流,却不知已经侵犯了别人的知识产权……这会严重影响青年价值观的塑造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3]。对于小学生来说,短视频里的成人世界毫无保留地展现在他们面前,让他们缺乏该有的童年甚至变得早熟。这与传统教育提倡的孩子要阶段性发展、适龄儿童要做适合的事相违背。

2.3 引发道德和法律问题

在短视频兴起的时代,在地铁、公交、火车等公共场合都能听到短视频的声音,缺失了公共场合该有的纪律。此外,还有许多视频拍摄者为了博取关注,拍摄内容粗俗,如在火车轨道上拍摄、做吃播反复催吐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公共秩序,也催生了道德和法律问题。随着“短视频+电商”模式的发展,许多商家为了利润,利用观众的信任出售三无产品骗取钱财,严重缺乏诚信。更严重的是,短视频平台上大量的虚假消息也给国家防疫工作造成了困扰。抖音发布《关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谣言专项治理的公告》,开展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谣言的清理专项,持续加强整治。截至目前,累计处理相关违规视频 24922 个,涉及传播虚假疫情信息、野生动物保护、各类病毒谣言等内容。这透露出短视频平台在发展的同时,道德和法制规范未能相应完善[4]。

2.4 西方文化渗透

因为短视频平台门槛较低,用户年龄较小或者是文化水平低,极容易被影响。西方社会抓住了短视频平台这一弱点,所以在许多视频里都有西方文化的渗透。现在短视频让越来越多人上瘾,视频内容虽然碎片化,但是用户整体消耗在短视频平台上的时间长。西方媒体也学会利用碎片化的信息,悄无声息地对我国人民进行思想传播,刻意恶意解读我国相关政策,使一些不具备独立思辨能力的用户被同化,转而攻击主流价值观,美化资本主义的“民主和自由”。西方盛行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严重污染了我国的网络空间,影响了网民的正常价值判断[5]。

3 基于网络意识形态角度的短视频治理对策

3.1 坚持主流价值引导

我们必须坚决捍卫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同时要坚持宣传主流价值。要加强对网民的思想意识教育、加强理论武装,用先进的理论浸润人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要不断与时俱进,要结合各大短视频平台,不断创新传播内容,要接地气、易被理解、易被接受等。央视新闻、人民日报等短视频官方账号要主动创造积极向上的内容,像《主播说联播》的创新尝试还需要很多,要争做各短视频制作者的榜样。此外,官方账号还可以创造热点话题,让民众参与其中,互动说出内心的感想。例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国庆活动时就开创了“一起看阅兵”的话题,这引来了很多用户参与讨论,在抒发用户感情的同时也弘扬了正能量。 最重要的是,随着网络全球化的发展,要防止西方文化的渗透,在加强本国舆论引导的工作中,各地干部领导要发挥带头作用,主动传播弘扬主流价值。

3.2 优质平台内容建设

短视频的门槛较低,生产的内容也是五花八门的,质量得不到保障,所以要加强内容建设,在保证视频内容喜闻乐见、容易接受的同时也要不断提升质量。要构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建设严肃而又活泼有趣的平台。同时要将未成年人和成年人观看的视频内容区分开来,要对未成年人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要加强对视频内容的审核,禁止上线违背国家主流价值、缺乏道德问题的视频,要求创作者对视频内容的模仿与借鉴部分备注好出处等。现在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让很多人感到压抑、烦闷,那么就可以生产一些慢生活的视频,像旅游、做饭、手工等。让民众感受生活、享受生活,忘记工作的烦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6]对于李子柒这样优质的短视频创作者,应该大力扶持,她的视频内容既传播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又不脱离民众日常生活,因而受到大家的一致喜爱。

3.3 加强网络法制建设

我国已经颁布和实施了网络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但还应该继续完善。短视频产业兴起后,出现了很多热门的短视频平台,未来短视频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在近几年的发展中暴露的法律问题也越来越多。我们必须重视相关法制建设,继续完善法律,颁布短视频的细则法律条例,规范用户和创作者的行为。除此之外,还要建立严格的审查体系,利用大数据检测网络舆论,实时反馈,预测事态发展方向,防止事态的严重化和倾斜化,对于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利益和国家安全的行为要严惩不贷。同时各部门要加强协调互助,树立忧患意识,防止西方国家的恶意舆论攻击。但在加强监管和法制建设的同时也要精准把握尺度,民众有自由表达的权利,不能完全扼杀掉民众的表达。短视频平台已经成为人民群众生活学习的重要载体,我们应当打造一个平等、和谐的网络环境,让人民群众享受网络生活的同时也能明确知悉传播网络舆论的原则。

3.4 培养专业人才队伍

随着各大短视频平台的兴起及其发展过程中问题的暴露,也让我们发现事实上短视频的发展缺乏专业的人才队伍。当前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更多是与高新技术结合,所以需要更多科技人才的努力[7]。短视频作为一个新兴产业,需要专门的人才队伍,才能保障其未来的发展。首先应当培养创新意识,讓短视频工作者懂技术、会创新。和传统媒介相比,短视频的火爆是因为它有足够的优点和亮点,能吸引用户。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许多实体经济产业都面临破产,但是主打短视频内容的字节跳动公司却成为黑马,这与它的创新意识是无法分开的。其次,短视频工作者不仅要会创新、懂技术,还要有较高的政治素养。网络世界中充斥着各种言论,一些言论会严重危害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所以要加强对短视频工作者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其能及时辨析错误、违法、犯罪等言论,给民众打造一个舒适的网络环境。同时还要对这些人才进行专业划分,培养出不同短视频平台各个部门的专业人才。

4 结语

短视频在近几年成为民众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作为网络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它还存在一些缺点和漏洞,需要从人才、平台、管理等方面不断改进和调整,让短视频内容符合我国的主流价值观。短视频作为一个新兴产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们应该看到它的优点和潜力。相信在国家对网络空间的严格监管以及各大短视频平台自身的努力下,短视频行业定会成为宣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领域,其自身也能得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敏,梁竹枫.新媒体时代短视频内容规范和创新研究[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0,32(06):111-113.

[2] 陆玲玲,孟艳,曹宁.短视频对主流价值观传播的影响与对策[J].视听,2020(09):156-157.

[3] 王继新,李红红.大学校园抖音火爆现象审思与行为引导[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20,32(11):60-64.

[4] 高根茂.新冠肺炎疫情时期抖音对用户浏览疫情内容的态度影响[J].社科纵横,2020,35(05):6-10.

[5] 张深溪.加强网络空间治理的对策研究[J].法制与社会,2020(24):143-145,164.

[6]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02-203.

[7] 邱柳.如何守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大门[J].人民论坛,2019(19):116-117.

作者简介:舒婉(1998—),女,安徽宣城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中国道路。

作者:舒婉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传媒产业创新管理论文下一篇:防爆安检工作思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