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考场阅读管理论文

2022-04-28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语文考场阅读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素质教育逐渐盛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了现阶段的主要人才培养目标,但由于各项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我国现阶段的核心素养教育还存在诸多不足,亟待进行改革创新。

语文考场阅读管理论文 篇1:

新课改中语文教学的“困惑”与“解惑”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新课改关于语文属性讨论中存在的偏颇问题,指出语文教师要关注的不是语文课的属性问题,而是如何落实新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的目的”问题;其次分析了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功利”思想对新课改的抵触及弊端;最后提醒语文教师应该摆脱为“事功”、为“功名”的古代语文教育思想和为“实用”、为“生活”的现代语文教育思想对我们教学的影响,阐明现今“知识经济”时代语文教育的理念,应该是为了提高人的生命质量,传承我国传统优秀文化,为学生能够贴着“中华民族”的标签诗意地走向社会、走向世界做好铺垫。

关键词:工具性;人文性;语文;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教法”研究

语文学科的属性问题,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热烈地讨论了几年,是工具性还是人文性,一直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直到2004年出台的语文新课程标准,来了一个折中的观点,说“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这场讨论才降了温。

可是,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在语文教学中,我却找不到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切入点,渐渐地困惑重重:新课程和旧课程的属性到底有什么区别?语文新课改,教师在教学中要改什么?

比如,在课改前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分析课文,往往是从文章的结构人手,解析课文;从积累语文知识入手,整理课文所提供的语文知识点和内容要点。国家正式出版的教学参考书,也是以“五个环节”的基本模式来指导教师进行课堂教学:(1)解题:作者简介、时代背景;(2)解义:生字生词、质疑问难;(3)解析:人物形象分析、重点难点分析、文章结构分析;(4)解意:中心思想;(5)解法:写作特点。其中积累了作者知识点、时代知识点、结构知识点和写作知识点,靠这些知识点就可以达到和实现语文的社会交际性——52具性;同时,语文课的人文性也不是没有,像“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就体现出对学生思想的教育和感化。

不过,在课程改革之前,偏向的是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着眼于培养学生应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新课程标准出台后,又偏向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着眼于发挥对学生思想感情起熏陶、感染作用的教育功能,深入领会并挖掘蕴藏在课文字里行间的入文内涵,倡导个性化阅读,追求独特性,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于是有人说,新课程是学术界斗争的结果,它的理念就是将人文性代替以前的工具性。两厢比较,在课程改革前,似乎语文课的人文性缺失了。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语文的人文性特点,不论在课改前还是在课改后,自始至终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因为语文课程中的教学资源,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一般性的文章,对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具有人文性。

不论是新课程还是旧课程,语文的工具属性和人文属性像语文的两只翅膀随着时代的风浪在一上一下地扇动着。可见,语文的属性在教学中不构成问题。这也是新课标对语文属性尘埃落定的一个原因吧。

那么,语文新课改,对于我们一线教师而言,在教学中到底要改什么呢?因为教师的课余负担越来越重,做的一些工作也很琐碎、繁杂,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反而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所以,对“改什么”的反思一直留在脑海里,到2007年新课程第一轮教学结束,我才有了明确答案。下面谈一谈我对语文新课改的几点认识,以请教于专家和同行。

我从语文教学的重头戏——阅读教学说起吧。

一篇文章,从作者的写作动机来看,他是想把自己的人生经验和对生活的感悟通过文章传达给读者,以启发或警醒读者。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的目的,也是想让学生准确、具体地筛选作者在文章中传递的有用信息,有效地厘清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领会作者独特的人生感悟,积累人生经验,拓宽我们的人生视野,点缀我们的生命历程,增强生命的意义,树立我们的人生价值观。不仅仅是让学生分析文章的段落大意,或分析其中包含哪些语文知识点,掌握标准答案。

整个语文教育的历史告诉我们,时代变了,教育的主题和内容自然会随之发生变化。因此,我们可以说语文教育“阅读的目的”受社会、时代的大环境影响;同时,“阅读的目的”也决定了语文课程的内容和发展的方向。对于同一篇课文,“阅读的目的”不同,筛选的信息也就不同,认知也会不同。

以鲁迅的《祝福》为例,如果把“阅读的目的”定位为接受一系列的知识的话,那么,本小说的阅读教学过程是:介绍作者一回顾写作的背景一解题(“祝福”的含义)一分析各部分内容(人物形象、段落大意等)一概括中心思想一归纳写作特点等。如果我们把“阅读的目的”假定为研究问题或培养创新思维、提高自身思想素养的话,课堂教学的情况就迥然不同:一是探讨“祥林嫂”成為一个象征性符号的原因,或祥林嫂成为著名文学形象的原因,那就要从祥林嫂一生“希望”的产生和破灭说起,要疏理祥林嫂五次人生遭遇等材料;二是理解鲁迅对“悲剧”的定义——把美好的事物毁灭给人看,则要从祥林嫂的善良、勤劳入手,通过分析她“善未得善报”的不幸遭遇来理解“悲剧”的深刻含义;三是思考女性的彻底解放问题,则要搜集祥林嫂的愚昧表现、所受到的封建迷信思想的毒害等材料来分析论述。

前者是知识点的归纳,作者知识、背景知识、结构知识、写作知识一一罗列出来,学生成了“知道主义”者,鉴赏文章只搔搔皮毛,写作文章生搬硬套,缺少灵性;后者是以研究性阅读的方式来解读文本,以人物性格分析作为问题主干,以提高学生的小说鉴赏能力和思想的深度。

一般来说,阅读的目的有四种,一是以消遣为目的的阅读;二是以检索、查阅或捕捉信息、了解情况为目的的阅读;三是以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基本观点和精神实质为目的的阅读;四是以研究经典名著来提升自我修养、塑造完美性格、拥有独立的思想为目的的阅读。显然,第一种不是学校语文教育的目的,因为学生是来校学习的,不是来追求享受、寻找消遣的;后三种,层次逐步升高,应当是学校语文阅读教育的目的和努力的方向。

但是在教学中,我们一直受考试的影响,只徘徊在第二和第三种阅读的境界,即以尽快掌握文章的知识点,速成考场作文为阅读目的。教室里人头攒动,图书馆和阅览室却门可罗雀;书店里门庭若市,买的却是教辅资料;学生埋头孜孜以读,做的却是试卷上的语段练习……

我们在对中学生“为什么要进行阅读”的调查中发现,有70%的学生认为是为了应对高考,即提高作文能力,力争语文考试得高分,至于开阔视野、发展自我、提高人文素养等长远目标,则仅有21%的学生具有。阅读目的的功利性,使得71%以上的学生经常阅读的是文摘类读物,如《读者》《高考与作文》《创新作文》等,甚至有些学生手上拿的就是《中学生作文选》《高考满分作文选》,因为这些文章可以摘抄,可以借鉴和模仿,可以在作文实践中获得较快的成效。大多数学生阅读所采取的方法就是追求短平快,这种快餐式的功利性阅读文化,弥漫在整个校园。

中学生为了尽快考上大学,为实用而读书,我们没有道理去指责,更不能说是无意义。我们逃不过现世,读书作为一种信息的传递,作为一种知识的载体,可能被工具化,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们却不能只为了这些现实的利益而忽视一种更高境界上的享受和體验,那就是为了思想的碰撞、为了自由地思考和沟通、为了提升自己的理解力而读书,为了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而读书!这样,我们的阅读才更显示出它的价值和至高的乐趣。

盘点一下百年来现代语文教育传统,缺少的就是科学态度和理性精神,注重的是“经验”和“实用”。加之长期以来在“工具论”的大旗下,语文教育界推崇的是“有实效”的语文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注重的是所谓“效果最好、效率最高”的“教法”研究。这种实用层次的研究一一“教法”研究的推崇,教师对语文教育的科学态度和理性精神逐渐淡薄,对学生的学养教育和人文素养教育逐渐滞后或缺乏。上世纪末语文教育遭遇的尴尬场面,不能不再次引起我们深刻的反思。自然,我们不能不对张志公先生推崇的“效果最好、效率最高,多找出办法来,多瞠出些路子来”的“教法”研究提出质疑。

这些年语文教育界出现了那么多轰轰烈烈的“教学法”,推出了那么多教坛名师,但很多都昙花一现,匿了踪影。在当前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育界依旧是“教法”研究大行其道,从各地的新课程示范课就可见一斑,离不了“几步法”,离不了色彩斑斓的多媒体课件,离不了短暂的现场小组讨论等一些新“教学法”。第一轮新课程过去了,但社会对语文教育的失望、责难,甚至谩骂,涛声依旧。

追根究底,就是一切为了高考的理念左右着语文教师。语文教师为了讲求阅读的效果和效率,挖空心思地构想各种“教法”,展示自己的教学技能,以培养学生的应试技能,无形中也助长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实用化、实利化倾向。教师由“经验主义”走向“实用主义”,滑入“功利主义”的泥潭,学生一进中学的校门就陷入了“功利主义”的泥潭,也就不足为奇了。

由此,我认为语文教育改革的焦点,对于我们一线教师来说,在于引导学生明确“阅读的目的”就是落实新课程标准上要求的“通过阅读和鉴赏,陶冶情性,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即经过阅读目的的第二种、第三种——中级层次逐渐上升到阅读的第四种——高层次境界。

我们知道,中学阶段是学生语文能力形成的重要阶段,一些学生考上理工科大学后,基本没有时间再接触圣贤的经典或世界名著,而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不仅仅在于知识的积累,还与他的人生观、历史观、审美观等密切相关,也与他的意志品质、个性禀赋、情感情绪、经验阅历等相关,这些是无法训练、无法速成的,需要在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中熏陶养育。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部分都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我们的教师也一再呼吁学生要拒绝平庸、远离庸俗,阅读健康有益的经典作品,提升自己的阅读品位。典范教材和良知教师为学生们营造了终生受用的语文能力的良好氛围,所以不能轻视中学阶段语文教育的作用。

因此,我们所说的语文能力,并不仅仅是指在应试背景下训练的“基本技能”——应试技能。学生的应试技能,与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还有很远的距离。

为了高考,应当训练学生的应试技能,但不是学生一进校门就让他们陷入功利性的应试氛围之中,让学生远离经典,压抑激情,生动的语文课变得乏味无趣,导致学生厌恶语文,淡漠文化的传承。错不在学生,而在于有些教师迎合了世俗社会的实用观,局限在接受知识、训练技能层面,没有引导学生步入研究问题、提高自我修养或培养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境界里。

笔者曾经历过2004年第一轮语文新课程教学。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在高一(1)班的第一节课就让学生明确学习语文的目的,就是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及培养自己的写作能力。我有意识地淡化高中阶段的应考意识,在课堂上活用教材,加快阅读教学的速度,加大阅读教学的分量。学习朱光潜,就增加他的《谈读书》《谈人生与我》《慢慢走,欣赏啊——谈人生艺术化》等;学习毕淑敏,就增加她的《素面朝天》等。每个作者都要补充作品让学生高密度地阅读和体悟。我利用当班主任的优势,布置读书任务,抄唐诗100首、宋词100首(各给两个月时间完成)。开始学生不习惯,觉得很苦,在我的严格监管下坚持了一周,没有想到他们越抄越有兴趣,不到两个月,提前完成了200首诗词的抄写任务。一个学段下来,学生对语文有了好感,爱买书、读书了,班里的学习氛围一下子浓郁起来。后来要求抄名家作品,如散文、小说、杂文等,他们热情高涨,积极完成了任务。学生练好了坐功,有了定力,定力生了智慧,营造了良好的班级学风,四次学段考试总成绩皆名列全年级第一名。到了高二、高三,原高一(1)班同学虽然分散在各个专业班,但依旧保持着高一时的学习习惯和作风。2007年高考,大部分同学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大学。通过这个案例我得出一个结论,就是语文教师指导学生认识“阅读的目的”要高、要远,阅读的作品要高档次、高品位,即学生的阅读要抬高门槛,才能激发他们思考,才能触动他们的灵魂。如此,他们心里既有自我、自尊,又有他人、责任,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态。

即使是高三学生也可以这样做,先要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2007年我接手一个生物专业班,高二期末考时该班语文成绩比物理专业班少15分。我带上这个新班后,依旧让学生明确学习语文的目的和作用,高起点、高品位地要求他们,科学地布置阅读和抄写任务(第一学期每天抽出30分钟抄读唐诗宋词各百首、散文35篇等;第二学期要高考,主要是应试技能训练,但要求每天抽出15分钟,主要是阅读所抄内容,承续语感等)。后来考试的分值与尖子班的距离在逐步缩小,高考时相差4分。

所以,我认为语文课程的改革,对我们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来说,要改的不是语文课的属性问题,而是语文课“阅读的目的”问题,即认真领会语文新课程标准对我们教学的要求,改变封建科举制度时的为“事功”、为“功名”的古代语文教育思想,以及科举制度废除之后的为“实用”、为“生活”的现代语文教育思想对我们教学的影响,还要克服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所形成的人的功利心态和浮躁心态。

我们要明确的是现今“知识经济”时代的语文教育,与为了生存、为了过日子的“物质经济”时代的语文教育是不一样的,那时语文教育的目的定位在能读、能写生活所需的应用性文字,一是为了反拨被封建科举制度推向极端的为“功名”的语文教育思想,二是为了帮助人民大众提高文化层次,可以称之为“扫盲”层次。

现今“知识经济”时代的语文教育,如果还停留在“扫盲”层次上,思想不能与时俱进,就无怪乎学生不爱语文,社会质疑、谩骂语文教育了。“知识经济”时代的语文教育,应该是为了提高人的生命质量,使人活得有意义、有风度、有情趣、有个性色彩、有民族特色。所以我们一线教师要明确语文阅读的方向和达到的目的就是发展自我,传承我国的传统优秀文化,为学生能够贴着“中华民族”的标签诗意地走向社会、走向世界做好铺垫。

作者:韩雪梅

语文考场阅读管理论文 篇2:

基于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实践研究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素质教育逐渐盛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了现阶段的主要人才培养目标,但由于各项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我国现阶段的核心素养教育还存在诸多不足,亟待进行改革创新。鉴于此,本文以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为例,先是探究了现阶段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又详细研究了核心素养导向下如何开展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以期能促进高中语文教师阅读教学工作的优化,仅供相关人员进行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1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1.1教学模式过于传统

相较于其他阶段的教学,高中生与教师都面临着巨大的高考压力,在此种背景下的语文阅读教学更多地倾向于锻炼学生的考场应变能力、增加学生的阅读技能方法,一般都是要求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练习,在短时间内快速增加学生的阅读量,阅读教学的形式化较为严重,甚至具有一定的应试化,不仅严重降低了实际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成效,还十分不利于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

1.2阅读时间较为欠缺

高中阶段的课程安排较紧张,学习时间有限,高中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时间较少甚至完全没有,同时在高考的巨大压力下,部分教师就直接将日常的阅读练习作为课外阅读了,这无疑于直接压缩了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学生仅仅是为了完成练习题目而进行阅读,阅读教学的目的性较强,难以准确把握文章的中心主旨思想,也难以体会文章中蕴含的丰富内涵。

2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2.1积极探索和引用有效的阅读模式

上文中已经提到传统的应试阅读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了,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在全面、系统了解和掌握本班学生实际学习能力、兴趣爱好、性格特点、阅读偏好等内容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全新的阅读教学模式,自主阅读教学法就是一种较为先进的教学模式即教师充分发挥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引导作用、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要求学生根据自身已有的阅读经验与阅读能力进行自主化阅读、感知、品味、理解,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适时适度地向学生讲解相关的阅读方法,以帮助学生寻找到最适宜自己的阅读方法[1]。

2.2展开个性解读,释放审美鉴赏能力

高中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文阅读基础,能够对一些感情进行把握。他们这时候需要增加文章的作者对生活和生命的一些体验,这时候就要求教师解放学生的天性,给予他们更多的空间,让他们说出自己内心最真实的看法。教师在这样的基础之上,给予学生更多的解读,更多的情感宣泄。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我就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我首先让学生多次阅读,从整体上领略作者的情怀,领略豪放词的优美。我可以让学生找到这里面的一些个典故,这样學生就能大体地理解词的意思,感受到作者内心对于英雄的慨叹,对于时代的感慨。

2.3结合现代技术,创设相应阅读情境

在开展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与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兴趣有着很大的关联,学生对语文阅读有足够的兴趣。在兴趣的驱动下,学生会主动地进行阅读,分析文章,学习阅读知识,促进自身核心素养的发展。缺乏足够的阅读兴趣,学生就会丧失阅读的积极性,不愿主动参与阅读,只能够被动地学习阅读知识,影响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2]。现代信息技术拥有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结合信息技术来开展阅读教学,能够将文章中文字所描述的内容用光影的形式再现到学生面前,有效地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2.4营造阅读氛围,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教师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与核心素养的发展也有着积极的意义。在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影响下,学生会主动地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去进行阅读,将阅读从课堂上带到课堂之下,结合自己在课堂上学习的阅读方法来进行阅读,深入感悟文章中蕴含的情感,最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教师应当积极探索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方法,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氛围,用环境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调动起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够主动地进行阅读,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有着一定的帮助[3]。

例如,教师可以选择在班级内定期举办“书香满班级”的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就自己最近正在阅读或者刚刚读完的一本书谈一谈自己对这本书的感悟,在遇到同样阅读这本书的学生时还可以相互交流读书的体验,引导学生去主动地阅读新的书籍,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教师还可以在班级内开设图书黑板报,班级内的学生轮流负责黑板报的内容,每周都要在黑板报上推荐一本新的自己读过的书籍,并且写出书籍内容的简介以及自己简单的书评,在班级内营造出适合学生阅读的环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让学生在环境的影响下主动进行阅读,促进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

结语

总而言之,培养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是现阶段教育教学的主要任务。阅读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现阶段由于教学时间、教学进度等多项因素的影响,现阶段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及时更新现有的阅读教学理念,积极探索和应用全新的阅读教学模式(方法),在有效增加学生阅读量的同时引导学生自主领悟阅读资料中蕴含的思想内涵,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由于本文的篇幅有限对核心素养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相信随着广大一线高中语文教师的不断努力与实践,我国的高中语文教学事业必将取得更大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钱海燕. 如何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J]. 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12):265.

[2]杨伟平. 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 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0(01):24-26.

[3]卓建勇.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探讨[J].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39(06):213-214.

作者:刘晓强

语文考场阅读管理论文 篇3:

唤醒阅读意识,提高名著课堂教学效率

摘 要: 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离不开大量阅读,特别是名著阅读,应从中汲取文学精华。但是,目前高中生在名著阅读中存在令人担忧的现象,语文教师如何提高名著课堂教学效率呢?根据现状努力唤醒学生的阅读意识,帮助他们了解考试题型,亲近文本,同时教师应积极示范,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指导学生阅读名著的科学方法。

关键词: 名著阅读 课堂教学 教学效率 阅读意识

文学名著是人类文化和思想的精华。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通过必修课的学习,学生要“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开阔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如何在实际教学中贯彻这一要求,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需切实考虑的问题。现实情况如何呢?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很多学生高一忙调整适应初高中教学衔接,高二忙适应文理分科,高三忙题海战术,真正花在名著阅读上的时间十分有限,加上没有计划和缺乏持之以恒的坚持,可以说名著阅读基本处于沉睡状态。马克·吐温有句颇具调侃意味的话:“所谓名著,就是大家都认为应该读而没有读的东西。”

阅读是语文生命的灵魂,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名著阅读题于2007年首次亮相福建高考语文卷即成为亮点,引来不少赞美声。历时七年,其命题设计更臻成熟。教师要唤醒阅读主体,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对提高名著课堂教学效率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下面谈谈笔者近几年的一些做法。

一、唤醒学生的阅读意识,教师需转变自身角色,主动承担起阅读示范作用。

好的教育首先要激发人的学习兴趣、学习自觉性,培养人的上进心,引导人们好学和不断完善自己,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让他们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这方面榜样的作用很重要,言传不如身教。百岁老人杨绛曾谈到自己就是受父母师长的影响由淘气转向好学的:爸爸说话入情入理、出口成章,《申报》评论一篇接一篇,浩气冲天,掷地有声。我佩服又好奇,请教秘诀,爸爸说:“哪有什么秘诀?多读书、读好书罢了。”妈妈操劳一家大小衣食住用,得空总要翻翻古典文学、现代小说,读得津津有味。我学他们的样,找父亲的藏书来读,果然有趣,从此好读书、读好书入迷。示范性不仅是教师劳动的重要特点,而且是教师角色的内在要求。正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示范作用,以身作则,身体力行,主动阅读名著,唤醒学生阅读意识。有些教师常常以“读过好多年了,早忘光了”为借口回避名著阅读,这会严重挫伤学生的阅读热情。要做好指导或者要指导得更到位,教师重温名著,与学生同步阅读不可缺少。当学生看到不论早读还是晚自习课,语文老师都手捧名著读得津津有味时,学生的阅读意识很快就会被唤醒。

二、了解题型,亲近文本,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在名著阅读教学中,很多学生为了应对考试,对文学名著的学习只看考点,忽略名著内容本身。针对此种普遍现象,教师从高一“名著导读”课开始,就应该让学生了解高考题型。近几年来,福建省文学名著阅读的考试题型基本上分为两类:选择题和简答题。选择题考查学生识记名著主要故事情节的情况,基本上是多项选择题的形式。这种形式有较大的覆盖面,让学生判断名著主要内容的正误,能有效检测学生课外名著阅读的积累情况。这种方式考查学生是否读过原著,只要认真读过原著,错误之处应不难发现。简答题考查学生课外阅读效率,要求学生根据指定的内容叙述名著的故事情节,大体上两道题任选一题。命题人往往把该题型作为比选择题更高一级的考题看待,因此,该题型考查的内容比起选择题,更注重情节的经典性、重要性和相对完整性,不会过细过偏。但如果没有读过原著,或者只是粗略浏览一下,几乎没留下什么印象就无从叙述了。因此,亲近文本,不断增加阅读积累才是正道。为了让学生亲近名著,可以在教室设立图书角。

教师应该以文本阅读为契机,鼓励学生钻研文本,多阅读、多思考,最基本的是指导学生认真做好读书笔记,摘录好词好句好段,进而指导学生欣赏语言,写批注,或进行语段仿写,还可以写读书心得体会、读后感,甚至缩写、改写。总之,阅读和写作是语文学习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文学名著能给我们的写作插上腾飞的翅膀。曾经轰动一时的高考满分作文《赤兔之死》就是阅读名著与考场写作高度结合的典范。

三、唤醒阅读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科学学习方法。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除了教师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准确把握外,另一个支点就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科学学习方法。根据新课程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思想,在名著课堂教学中大胆开展该项活动非常重要。

首先,教师可利用周末组织学生观看《三国演义》、《红楼梦》、《巴黎圣母院》等影视作品,以此激发阅读兴趣。

1.努力培养持之以恒的信念,做好自我管理。

这一方法的实质是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质量进行自我督促与自我管理。教师应千方百计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起始年级可全年段规定:晚自修6:40~7:00读名著,明确目标,这是课外文学名著阅读的切入点。要让学生养成自主阅读的良好习惯,在课外阅读实施初期甚至全过程,都必须进行监督和检查,尤其是自查。

2.定期举办文学名著讲座。

结合《百家讲坛》等视频材料,借助我校囊萤书社阵地,组织老师对必考名著的某一任务或章节举办讲座,激发同学的探究热情,引导他们主动学习讨论名著。

3.不定期举行名著阅读知识比赛。

通过周末赛场等活动,促进学生读名著、写心得,及时张榜表彰优秀学生。其次,自学指导,合作探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又是鼓帆前进的风,阅读就是独立在知识的海洋上航行。”每节课教师不要急于先讲,应该本着“先学后教”的原则,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学。自学时,教师要让学生明确时间、内容、方法、要求,尤其是时间一定要给足,千万不能走过场。文学名著对于青少年学生而言是挂满着无数问号的天空,培养他们在阅读中不断发问、合作探究的习惯,对他们的成长非常重要。小组合作人数可由两人一组逐渐过渡到大组合作,当发觉学生的某种感受或体验有道理时,教师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在大组汇报后,教师必须适时对学生讨论中遇到的疑难进行点拨。对于规范性的问题,教师更要耐心指导,对在巡回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连同学生大组汇报展示后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总结本堂课知识的规律并形成名著文本知识树。还要引导学生分析学习得失好坏的主客观原因,以便发扬优点、克服缺点,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努力前进。学习要想取得优效,必须不断改进学习方法,构建学习策略。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可见加强学习方法的自我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总之,唤醒阅读意识,提高名著阅读教学效率,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积累知识,开阔视野,另一方面对于语言技能的形成及写作能力的提升极有益处,更可以帮助莘莘学子打赢高考语文大仗。

参考文献:

[1]阎国利,吕勇.阅读策略.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

[2]徐鲁.重返经典阅读之乡.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3]徐巨明.语文合作学习策略.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1).

[4]燕国材.学习心理学.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8.

[5]语文课程标准.

作者:黄汉宗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中学教学德育教育论文下一篇:政法高职法学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