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观照指向表达——《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例谈

2023-02-07

《李时珍夜宿古寺 》一文主要讲李时珍和弟子庞宪于月夜投古寺,谈吃苦,记录寻访所得的故事。 课文情节生动,描写细腻,情寓景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教学中遵循学生语文学习的规律,用“整体的”“联系的”观点统领教学,重点体悟课文语言的表达特点和目的,教学效果相得益彰。

1由题入手,探究表达的虚实

这一环节分三个层面进行:

首先,读题,由题目来猜测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题是《李时珍夜宿古寺》,学生由此推断课文主要是讲李时珍是怎样“夜宿古寺”的。

然后,读文验证。 学生发现课文并没有讲李时珍怎样“夜宿”的,而主要是写他怎样“记录寻访”的,这样,题目和课文内容之间就发生了矛盾冲突,似乎文不对题。

最后,探究题目和文章主要内容之间的关系,感悟其中虚实共生的密切关系。 既然课文主要是写“记录寻访”的,那么课题改成《李时珍夜记寻访》如何? 这样,题目和文章的主要内容似乎非常相符,匹配,但是效果如何呢? 学生将课文,题目和主要内容反复比较,权衡,很快体会到这一题目的确很“实”,但是却淡而无味,文章顿时似乎失去了一半的美感;正是因为题目 “ 夜宿古寺 ”, 李时珍应 该 “ 夜宿 ”, 却没有 “ 宿 ”, 有了这样 的 “ 虚 ”, 却 “ 虚 ” 中有情 , “ 虚 ” 中有味 , 人们才被李时珍的以苦为乐,甘于奉献的精神所打动,学生也借此领略了“题好一半文” 的魅力,这样的教学真值得回味。

是的,课文中的“实”往往是“无”,而“虚”则常常是“有”,其中的“有”“无”,是单调乏味还是丰富蕴味全靠我们教师智慧的引领,点拨,学生才能洞见别样的“写”景。

2“俯视”记载,揣摩表达的目的

纵览全文,课文的一、二段1至7节分别写了“投宿古寺” 和“笑谈吃苦”,而第三段8至13节用了六个自然段详细地描写了“记载寻访”的经过。 显然,这是课文的重点段。 我们在教学这一重点时习惯于将精力投注于人物的表现,从人物的言行来感受人物的形象,“记录的内容”似乎无足重轻,直接省掉,这部分内容就这样淡化了。 其实,只要我们仔细研读,深入到文字的背后,才会发现“记录的内容”介绍得很详细,是这一重点中的重点,课文为什么记述“记录的内容”,又为什么要这样详细写呢? “文章处处无闲笔”。 这里面别有深意,很值得我们体会,揣摩,以品味表达的秘妙,教学可以这样进行:

首先,俯视全段,把握这一段的主要内容。 “俯视”,即要求学生对这段内容作整体性,全景式,大视角地全面把握 ,先见 “森林 ”,再见 “树木 ”,由 “整体 ”到 “部分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然后,画出有关“主要内容”的语句,即记录“寻访所得”,也就是课文中详细介绍的五种药草的名称,颜色,做法,特点,功用等,将其集成一体,连体成“块”,整合阅读。 学生一旦将“五种药草”连起来一读,就会有所发现———李时珍所述所记的内容不但准确细致, 而且丰富全面, 学生就此自然地产生独特的感受,从而在心中树立鲜明的人物形象。 只有历经这样深入细致的阅读过程,学生才能感悟到其中深藏着的意味:写“药”,其实是为了写“人”;而写“人”,可以运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可正面,也可侧面。 在这样具体的语言材料中,学生多角度地感知了写“人”的方法,感受了其中的妙处,提升了学生的认识水平,增添了习作表达的兴趣。

读中寓写,读中悟写,读中学写,这是学生语文学习的绿色通道。

3梳理“环境”,感悟表达的美妙

以环境描写来表现人物是这一篇课文的写作特色。 教学中, 不仅仅要让学生认识这一写法,还要“学以致用”,真正将这种写法落地生根,产生作用。

教学可分三个步骤展开:

首先,精读第4节的环境描写。思考:这一节主要写什么?在学生概括出古寺的破败,从具体的词句中感受“破败”之后,再让学生探究: 课文是写人的文章, 主人物是李时珍, 为什么要写 “物 ”— ——古寺 ? 为什么要具体描写古寺的破败呢 ? 这与主人物李时珍有怎样的关系? 这样将“物”和“人”联系起来,学生才能透过 “古寺 ”看到 “李时珍 ”,透过 “破败 ”感悟人物的 “精神 ”。 由 “物 ”及 “人 ”,由 “景 ”到 “人 ”,深入透彻 ,才能点石成金 ,学生才能准确地体悟这一写法的妙处。

然后,以“一”举“三”,拓展阅读课文中另外两处环境描写,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谈感受。 如“露天的” “呼啸”“尖叫”“当空”等,再将这些环境描写整合成一个相同的“类”,独立的“体” 来阅读,欣赏,这样的“整体”因为具有内在的联系性,便于学生把握其中的异同, 感悟其中的规律性, 从而懂得环境描写的目的。

最后,联系运用。 回顾:自己或同伴的习作中是否运用过环境描写这一写法? 阅读欣赏相关的语句,体会这样描写的作用, 再迁移、实践运用:

联系生活经验,想象当时的情景,给句子补充适当的环境描写:(任选一题)

1、《勤劳的爷爷 》 爷爷领着我们来到菜园 , 只见 ______ , _______。

2、《顽皮的弟弟 》 弟弟的房间真是乱七八糟 。 _______。

3、 《 巧手婆婆 》 婆婆做的 _____ 真是色香 味俱全 。 _______。

由景及人,由浅入深,由阅读感知,到实践运用,学生在语言运用实践中,充分享受表达的乐趣,教学真正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企业税务筹划风险及其防范措施论文下一篇:土壤环境污染防治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