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精神培育

2022-08-27

第一篇:大学生创新精神培育

大力弘扬创新精神 积极培育创新文化

李长春在福建调研时强调

大力弘扬创新精神 积极培育创新文化

为实现“十二五”发展良好开局提供强大支撑

新华网福州3月27日电(记者梅永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近日在福建调研时强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在贯彻落实全国两会精神、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纲要的进程中,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贯穿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全过程,大力弘扬创新精神,积极培育创新文化,推动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创新人才脱颖而出,为实现“十二五”发展良好开局提供强大支撑。

3月24日至27日,李长春来到福州、莆田、平潭综合实验区等地,进企业、入农户、下工地、走访宣传文化单位,就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促进对台文化交流等进行调研,听取福建省委省政府工作汇报,对福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他希望福建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福建考察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紧紧抓住国家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支持福建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等重大机遇,乘势而上、开拓进取,努力走出一条符合福建实际的科学发展之路。

李长春十分关心福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他专程驱车一百多公里赶往平潭岛,察看开发建设情况。看到昔日偏远的海岛处处呈现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李长春十分高兴。他指出,推进平潭综合实验区开放开发,对推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拓展两岸合作具有重要意义。要把平潭开放开发作为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突破口,发挥先行先试优势,积极探索两岸合作新模式,努力把平潭建设成为体现“十二五”规划纲要主题、主线要求的科学发展之区,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适应对外开放新形势、遵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律的改革开放之区,体现以人为本理念、文明宜居的人文生态之区,体现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的清正廉洁之区。在福耀玻璃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新大陆科技有限公司,得知企业通过加大研发投入、掌握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时,李长春给予充分肯定,希望福建坚定不移走自主创新之路,培育一批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的优势骨干企业,推动经济尽快走上内生增长、创新驱动的轨道。

推进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是李长春调研的一个重点。他来到莆田市西天尾镇龙山村,与村民围坐一起拉家常,走进村文化室了解农村文化活动开展情况。李长春指出,要以农村和基层为重点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建设,不断提高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在福州市数字青少年宫,李长春与正在上网的小学生们亲切交谈,对福州市依托教育网信息资源开展青少年网络教育的做法表示肯定,勉励他们不断丰富内容,扩大覆盖面,为更多青少年学生提供绿色上网空间,开辟“第二课堂”。在福州市便民呼叫中心12345,李长春对他们运用网络信息化手段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及时为群众排忧解难的做法给予高度评价。在福建广播电视中心,李长春听取海峡世纪影视文化公司转企改制情况汇报,希望他们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创作生产更多优秀文化产品。在福州市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李长春察看街区保护修复情况,观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现场展演。他指出,对具有产业和市场潜力的传统文化资源,要在政府支持下,积极运用产业和市场的手段进行保护、传承和发展,在与产业和市场的结合中增强活力,扩大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大力推动文化与旅游相结合,打造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旅游品牌,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壮大文化产业实力。

福建与台湾隔海相望,在开展对台文化交流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李长春来到位于湄洲岛的妈祖祖庙,了解妈祖文化发展历程及海内外影响。李长春强调,要深入挖掘妈祖文化扶危济困、助人为乐的精神内涵,并通过扩大祖地文化、民间文化交流,进一步发挥妈祖文化在推动两岸同胞往来方面的精神纽带作用。

第二篇:加快工匠精神培育,助力企业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8)2-000-03

摘要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在高超职业技能和良好人文修养结合下形成的一种精神理念。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并对第二届中国质量奖颁奖大会作出“企业+工匠精神=品质、品牌、信誉、信心”的重要批示。在此背景下,如何结合企业发展自身实际,探索总结工匠精神在企业发展中的价值内涵,形成完善的内容体系和培育机制,对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工匠精神 企业创新 企业文化

静安置业集团是1996年政企分离,由静安区房地局转制组建成立,是一家综合性的房地产开发集团。随着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化,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大环境下,需要大力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推动企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在此背景下,静安置业集团对培育“工匠精神”进行了认真的探索和实践, 形成常态培育机制,涌现出了以吴公保为代表的“上海工匠”和一批先进劳模,为企业抢抓机遇谋发展、转型升级创一流创造了新天地,也取得了良好声誉和品牌形象。

一、从核心上着眼,深入解读“工匠精神”的实质及内涵延伸

(一)“工匠精神”的概念解析

何谓工匠精神?简言之,“工匠们对设计独具匠心、对质量精益求精、对技艺不断改进、为制作不遗余力的理想精神追求。”就其价值内涵而言,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在高超职业技能和良好人文修养结合下形成的一种精神理念,包括对职业的热爱与专注、工作中一丝不苟的态度与精益求精的精神、具有品牌意识、勇于创新以及对“道技合一”境界的追求。

不难看出,工匠精神是从匠人精神中凝练升华的理念。工匠精神,首先是一种精神,对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追求极致完美,努力把品质从99% 提升到99.99%的精神;其次是一种追求,以质取胜的价值取向,以及对事业无比执着的职业追求;再次是一种品质,执着于产品和品牌,锲而不舍、心无旁骛、专心致志的品质;最后是一种氛围,是全社会对工匠们的敬意,以及其相对较高的社会地位。

(二)“工匠精神”的古今传承

“工匠精神”并非舶来品,早在战国时期庄子在《疱丁解牛》一文中就有工匠精神巅峰之作的描述,所谓“以无刃入有间,游刃有余,若合符节”。《诗经?卫风?淇奥》中写道:“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是以工人加工器物来比喻君子研究学问和陶冶品行的精益求精。

中华民族匠心独具之作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从古代的“子冈牌”到“供春壶”,从“长城砖”到“样式雷”,从民族品牌美名远扬到屹立世界500强,从传统的民族工业到“中国制造2025”强国计划,无不充分体现了工匠精神,彰显了大国工匠的极致追求。

(三)“工匠精神”的?r代内涵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工匠精神被赋予了更多新的时代特征。创新无疑成为其首要内涵,这对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推进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工匠精神”的回归,体现社会发展从注重“量”到注重“质”的转变。这是因为,工匠精神直接连接当前社会新的生产方式和组织形式,它精准地表达了这个时代的现实需求以及未来方向,即互联网时代创新力量凸显、实践精神复兴、专业化生存发展;更自由的新型协作关系建立、个人力量超越组织体制力量的趋势、人的价值的重塑。

二、从形势上分析,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对集团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工匠精神”是推进集团改革转型升级的需要

伴随着静安区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静安置业集团依托物业服务管理、房产开发置换、商业地产运营、建筑装饰装修四大产业发展,均取得较好成效。在深化国企改革、实现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静安置业集团面临严峻的外部考验和挑战。和其他企业相比,集团自身发展还存在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商业运营模式传统、经营管理手段的信息化水平不够、现代企业运营经验不足、核心竞争力不强等突出问题。继续固守原有的思维定势和习惯做法,走跟随式发展道路已难以为继,必须按照深化国企改革和区属房管企业转型发展的总体部署,加快企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而弘扬“工匠精神”对国有企业改革转型升级、做强做优做大、增强核心竞争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工匠精神”是加强集团员工队伍建设的需要

静安置业集团着眼于企业长远发展需要,推出《2014年―2018年干部与人才建设规划》,形成干部培养 “三渠道、四机制”,持续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随着集团“创新发展、四轮驱动”战略目标的实施,员工队伍整体素质与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不相匹配的问题日趋明显。主要表现在人员新老交替、主体专业结构性缺员、高精尖人才匮乏、专业技术力量薄弱,特别是紧缺建筑施工、规划设计、资本运营、开发经营,甚至是物业管理方面的高层次人才,以及从事新兴业务和“互联网+”的创新型人才。逐渐成为企业员工主力军的80、90后新生代员工,观念非常开放,但是一些员工,心态较为浮躁,追求做管理者,做技术的意愿不强。因此,必须要高度重视、快速提升员工队伍整体能力素质,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而“工匠精神”则是员工加强学习、提升技艺的“能力之基”,对于企业培养一流人才、创造一流业绩的重要抓手具有重要意义。

(三)“工匠精神”是弘扬集团优良传统的需要

在服务静安区域经济2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中,静安置业集团形成了“追求卓越、勇于跨越;敢为人先、争创第一”的企业精神,这是企业新一轮发展宝贵的精神财富。但从目前来看,随着员工物质文化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以及互联网等现代电子媒体的普及,员工思想意识、价值认同更加个性化、多元化。同时,集团长期平稳健康发展,内部环境相对稳定,精神懈怠的思想在一定范围内还是存在,慢作为的现象时有发生,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意识不足,忧患意识、机遇意识、进取意识、创新意识不够。所以,必须凝心聚力,进一步加强员工队伍思想和作风建设,不断提升企业精气神。而“工匠精神”则是引导员工队伍“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信念之魂”,对于继续弘扬置业集团优良传统、加强作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三、从机制上落实,以工匠精神铸就集团发展升级版

静安置业集团深刻认识到工匠培育既是国家战略形势所向,又是集团内在发展的迫切需求,更是关乎集团品牌建设与精神标志。在牢牢把握新时期工匠精神的基础上,置业集团紧贴企业自身发展特性需求,多措并举推动工匠培育创新实践,确保在企业的每一寸土地上播洒“工匠”精神的种子,让“工匠”之花盛开,为做大做强做优集团事业增光添彩,为静安、为上海的新一轮改革持续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一)强思想,重引导,积极营造培育工匠精神的良好氛围

1、领导重视,健全组织,有序有力推进工匠精神培育工作。工匠精神能否有效地落实,关键看组织机制是否秉承工匠精神的精神理念与要求进行设置。集团领导班子深入学习工匠精神,成立了工匠培育领导小组,由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亲自担任组长,集团工会主席、总工程师任副组长,集团宣传部、人力资源部、工会以及下属子公司有关同志任组员,对工匠培育计划的标准化制订、带教激励、宣传推广、资源优化、培训教育等方面进行总体统筹、全面把控,从机制上保障员工把精力放到品质的提升与精益求精上,形成有组织、有计划、有考核、有激励的“四有”机制,有序有力推动了工匠培育工作。

2、因势利导,广泛发动,“工匠精神”的理念深入人心。企业的发展、“工匠精神”的孕育和传承,某种意义上,关键是人的思想、?^念的发展,确立工匠精神的价值观。这就需要将工匠精神落到员工个人的思想行为,做到知行合一。集团工匠培育领导小组组织集团上下开展“工匠精神”大讨论,动员广大职工努力践行“工匠精神”,发挥主力军作用。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带队到各基层企业开展调研,层层发动,结合集团发展特性需求,准确定位,形成了“精益求精、持之以恒、爱岗敬业、守正创新、无私奉献”的工匠标准。领导小组还紧密结合集团发展愿景、集团改革发展面临的形势任务和区情国情的宣讲,因势利导地开展教育引导工作,使员工更加清楚集团当前面临的形势、任务和方向,较好地起到了引导、激励和凝聚员工的作用。

3、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工匠精神与企业文化共融共进。企业文化是基业长青的基石,能够经年传承不变的工匠精神,其承载这一精神的就是企业文化。静安置业集团将工匠精神与企业文化建设有机融合,厚植工匠文化,积极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鼓励创造的良好氛围,使之成为每个职工的主流意识和精神坐标。集团工匠培育领导小组先后组织开展了弘扬“工匠精神”读书征文活动、“传承工匠精神、为企业争光添彩”职工演讲比赛、劳模工匠先进事迹宣讲会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职工文化活动,在全集团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企业文化氛围,全面形成“想干事、能干事、敢担当”的新型员工队伍。同时,集团工会还精心制作了《群贤毕至?群英荟萃――劳模先进画册》,为广大职工群众竖起一面旗帜、一根标杆,从各个维度激励广大职工群众学习劳模先进和工匠精神,让每位职工带着一份“匠心”,用实际行动践行工匠精神。

(二)强素质,展风采,以技术引领提升员工队伍“匠艺”

1、坚持“党管人才”,建立思想政治工作引领职工素质提升机制。静安置业集团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以思想政治工作为引领,将思想政治工作与工匠培育有机结合,提升职工政治素养和严细求实、甘于奉献的“匠德”,实现自身成长与企业发展同呼吸、共命运。集团领导提出工匠培育要实现“一个目标,两个提高”。即:围绕“创新发展、四轮驱动”战略目标,全面提高集团职工队伍的综合素质,夯实人才梯队结构,全面提高集团核心竞争力,为集团在“十三五”期间实现总资产100亿,净资产50亿打好坚实的基础。在这一愿景的引领下,着重培养建筑施工、规划设计、资本运营、开发经营、以及创新型人才,掀开静安置业集团各类专业人才培养新的篇章。

2、坚持“科技兴企”,为“工匠精神”培育提供智力支持。随着集团“四轮驱动”战略实施和城市更新项目的逐步推进,集团在专业技术领军人才和骨干队伍的短缺的情况日益显现。为此,集团专门成立了技术委员会,一方面旨在通过集团内部高层次技术人才的集聚和资源共享,提高效益,降本增效,另一方面,通过传帮带,带出一批跟得上集团发展的技术骨干力量。同时,技术委员会负责工匠培养的标准化制订和对工匠领军人物的正面引导,以下属子公司装饰公司保留保护修缮工艺为切入点,逐步形成规范的培育机制和体系,为培育计划提供有针对性的技术指导。技术委员会的成立,为员工搭建了一个探索创新发展,掌握高新技术,攻克技术难题,提供信息指导,培育后备人才,提升综合能力的平台。

3、坚持多策并举,积极提升员工队伍整体素质。静安置业集团以“建功十三五”为主题,以争创“工人先锋号”、劳模先进为载体,紧密结合集团承揽和参与的美丽家园、全项目修缮、旧住宅小区标准化管理、静安寺广场改建等重大民生实事工程和企业主营业务,党政工团齐上阵,组织开展技术革新、岗位练兵和劳动竞赛活动,同时,积极开展弘扬工匠精神爱岗敬业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员工立足工作岗位练思想、练作风、练技能、知规章、懂流程、严行为,尽可能多的培育一批小能人、小专家、小工匠,努力打造富有匠心匠艺匠品的员工队伍,进一步推进经营发展和转型发展,为实现“十三五”发展规划的目标任务再创佳绩。

(三)树标杆,创品牌,工匠培育工作取得丰硕成果

1、典型引路,先试先行。2017年,集团以评选“静安工匠”、“上海工匠”作为检验集团工匠培育成果的一块试金石,在全集团上下进行了发动和推荐。经过层层选拔筛选,下属子公司装饰公司吴公保成功获得首届“静安工匠”称号。在评选“上海工匠”时,吴公保以其在保留保护建筑方面的工艺技能和突出贡献,赢得了上海工匠培养选树申报办公室的一致认可。现场评审更是以一句“一生雕刻保存城市记忆,用心良苦耐心提携工匠修行”的评语高度评价了置业工匠的精益品质。

2、拓展载体,打造品牌。工匠工作室是培养职工的平台、技术创新的平台,弘扬工匠精神的重要载体。静安置业集团以保护保留建筑修缮工匠吴公保和旧区改造领域的动迁工匠蓝国平为典型,成立吴公保工作室、蓝国平工作室,充分发挥置业工匠的示范和领军作用,形成“树立一个、培养一批、带动一方、造就一代”的工作模式,使工匠工作室成为生产一线优秀人才的“孵化器”、提高创新能力的“加速器”、强化“岗位奉献、岗位建功、岗位成才”的“助推器”,为企业培育出一批有核心技术的工匠队伍和高技能领军人才队伍。

3、师徒带教,常态长效。静安置业集团开展了“师带徒”活动,与青年职工签订“师带徒”合同,共结成师徒对子30 对,使得工匠技能得以传授、经验得以传递、精神得以发扬光大。通过师徒结对,重点培育技术业务能力和房屋技术管理两大个版块的人才,明确了从建筑、结构和设备三方面进行师徒带教和授课培训。同时,建立了《工匠师徒带教制度》,明确了带教职责、组织分工、带教考核评估和激励机制,形成工匠培育常态长效机制,使一个工匠能带出十个、百个工匠乃至更多的工匠队伍,努力创造一流的技术、一流的服务、一流的业绩。

第三篇:习总书记对广东工作重要批示精神心得体会:坚持创新驱动力 培育发展新动能

习总书记对广东工作重要批示精神心得体会:坚持创新驱动力 培育发展新动能

习总书记对广东工作重要批示精神心得体会:坚持创新驱动力培育发展新动能

4月4日,总书记对广东作出重要批示,这是对广东近五年工作的充分肯定,更是对广东未来五年提要求、指方向,是广东改革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我们要把“四个坚持、三个支撑、两个走在前列”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今后工作的主线,切实增强“四个意识”特别是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持以习总书记的重要批示为统领,对各自工作进行再深化、再完善、再提升,使我们的发展思路、发展举措更加符合习总书记的重要批示精神,更好符合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战略,中央要求广东打造国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从全省来说,主体力量是在珠三角,但我们云浮作为粤东北地区的一员,也要主动作为,尤其是科技管理部门,必须与有关政府部门一起,坚持走创新发展之路,在落实创驱动发展战略要求中不断培育发展新动能。

近年来,云浮市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狠抓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等重点工作落实,持续优化全市创业创新环境,科技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一是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态势良好。高企数量增加至23家;全市共有63个产品被认定为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二是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稳步推进。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实施意见》、《引导扶持云浮市新型研发机构发展试行办法》等十二条文件(简称科技“十二条”),每年安排200万元用于全市新型研机构和创新平台建设,全市有1家省级、2家市级新型研发机构。三是企业技术改造加快推进。工业技改投资x亿元,同比增长x%,增速排全省第11位。全市第一季度完成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x%,新增实施技术改造项目备案22项,通过实施技术改造,促进石材、不锈钢制品、水泥、硫化工、电力等五大传统产业做大做强,优化了投资结构,推动了重点产业优化升级,进一步增强了企业发展后劲。四是孵化育成体系不断完善。3家孵化器在广东孵化在线育成平台进行了登记。五是高水平大学加快建设。主要是加快广东药科大学云浮校区建设。截至4月,全市投入广东药科大学云浮校区建设资金累计约x万元,征地拆迁、施工前准备工作、机构编制申报、人才引进等工作正在积极推进。六是创新人才队伍持续壮大。深入实施“英才云聚”等六大引才工程,积极落实“1+3”人才新政,大力度、多形式引进各类“高精尖缺”人才,打造粤东西北地区引才育才高地。XX年,全市引进各类人才x人,其中硕士研究生以上高层次人才x人,新增副高以上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才x人、总量达x人,“扬帆计划”中入选省扶持重点人才工程项目4个。七是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工作取得新成效。引进2家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落户我市提供相关服务。XX年至今,全市专利申请x件,年均增长x%,专利授权x件,年均增长x%,专利增幅位居全省前列。八是加快创新成果转化。目前,全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1家、省级15家、市级23家,企业技术中心省级10家,省部共建实验室1家,省企业重点实验室1家,省级院士工作站2家。

尽管这样,云浮仍属欠发达地区,科技创新基础仍然薄弱,知识产权工作有待加强,自主创新能力相对不足,产学研合作缺少资金支持,科技成果转化效果不理想,等等,创新驱动发展仍任重道远。因此,我们要按习总书记的重要批示精神,在落实创驱动发展战略要求中更加主动作为,为培育发展新动能作出不懈的努力。

一、着力政策创新,全力优化创新政策环境。

创新政策是落实创新驱动战略根本保证,能更好地促进科云浮市技创新具有普惠性、引导性,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全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拓展空间及发展步伐。一要着力完善配套政策措施。结合云浮实际,制订了“1+10”系列创新驱动发展政策文件,围绕新型研发机构培育、孵化器建设、专利资助及奖励、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及石材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出台了我市的相关措施,通过政策出台,解决全市在创新平台建设、高企认定、孵化器建设等方面短板。二要狠抓政策体系宣传。与电视台、电台、报社等媒体合作开设科技创新系列专栏,加强对创新驱动政策的宣传,进一步激发全市上下开展科技创新的工作热情。三要尤其抓好创新政策体系的落地。认真执行云浮市“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及防震减灾“十三五”规划的编制工作,使创新驱动工作更具前瞻性和制度化。

二、着力产业创新,通过科技支撑引领产业发展。

云浮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加快形成以科技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提高云浮发展的竞争力和可持续能力。一是继续争省市联动建设云计算大数据产业,将云浮市云计算大数据产业纳入省市共建发展,在产业规划建设、人才培养、平台建设争取省的支持,全面加快云计算大数据中心的发展步伐。二是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促进北京科技大学与广东万事泰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共建企业研发中心,为校企业合作,开创新模式;积极与广东药必须科大学、广东省生物研究所等高校科研院所对接,开展科技成果对接、转化等方面的合作。加强院士工作站和企业科技特派员站引进工作,在已建2家院士工作站,3家企业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的基础上,争取高校科研院所派出企业科技特派员到我市企业,协助我市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三是加强高企培育和孵化器建设。抓住高新技术企业这个“牛鼻子”,对高新技术企业进行梳理、调查,选科技型企业建立数据库,实施分类指导。发动云浮高新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在省科技企业孵化育成服务平台登记。鼓励开展众创空间建设,积极扶持新兴信息产业基地等创新载体的发展,推动创新型企业的快速成长。四是加快专业镇转型升级。坚持以技术创新为主线,突出地方产业特色,通过搭建专业镇技术创新平台,构筑社会化科技服务网络,形成依靠科技创新促进专业镇发展的新机制,镇域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三、着力协同创新,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聚集资源,协同创新,面向企业与产业集群,不断积累人才、技术、项目、资本、信息等创新要素,促进实现整体型、集群式创新,是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效的手段之一。一是着力培育新型研发平台。积极开展新型研发机构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工作,认定省级新型研发机构,认定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推荐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认定4家。二是强化创新平台建设。要通过推动中山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与云浮新区、新兴县政府等开展协同创新平台建设为示范,在产品研发、创新设计、检验检测等方面助推我市不锈钢和石材产业转型升级,市内组建了国家石材产学研检创新中心、云浮不锈钢产业创新中心、云浮创新设计中心等三个创新平台,以进一步促进云浮市新型研发机构及研发平台的深入发展。三是构建产业技术创新链。深化产学研合作,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积极推动云浮市特色产业如不锈钢制品产业等开展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申报工作,进一步推动全市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引导云浮市石材业企业,由云浮市石材研究院作为发起单位,申报省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以推动石材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大做强云浮市石材产业。四是积极推动科技与金融的融合。建立“四平台四基金”,不断创新完善投融资机制,积极为企业申请入池科技信贷风险准备金,发动银行业金融机构、科技小额贷款公司作为科技信贷风险准备金合作金融机构。

四、着力环境创新,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环境氛围。

一个地方的创新环境如何,很大程度取决于当地创新创业文化和氛围,努力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因而尤为重要。一是实施专利资助奖励制度。加大专利资助力度,制订出台专利资助奖励政策;加大专利代理机构扶持力度,对在本市设立的专利代理机构(含分支机构或办事处)进行奖励;加大知识产权宣传力度,组织开展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的认定工作;积极引入专利代理服务机构,为云浮市的企业和个人提供专利代理业务、专利技术信息等服务。二是开启创新创业新局面。举办云浮市科技创新创业大赛,激发全市企业和群众的创新创业热情。三是加强宣传和舆论引导,在全社会营造创新创业良好文化氛围。积极支持传统及新型孵化器举办创业沙龙、创业训练营等各种类型的创业培训活动。支持高新区、高校开展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形成赛马场上选骏马、市场对接配资源的公开遴选机制。

第四篇:中学生协作精神培育途径初探

中学生协作精神培育对策初探

(湖南科技大学 教育学院,湖南 长沙 410600)

摘要:在当今竞争环境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培养中学生的协作精神,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必要要求。本文从培养班集体、加强合作教育、采用合作学习等方面论述了培养中学生协作精神的方法,在培养中学生协作精神的同时教会中学生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及人际关系的处理。 关键词:中学生;协作精神;培育;对策

作者简介:刘伟(1987-),女,湖南宁乡人,硕士生,研究方向为学科教学(思政)。

联系方式:15673279660,281977244@qq.com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团结协作的传统,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①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现代社会,也极其需要协作精神。企业招聘时,具有团队协作精神也是首选因素。协作精神的如此重要,而在如今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的社会,协作精神缺乏现象屡见不鲜。因此,探讨协作精神的培育对策在当今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现代社会,极其需要协作精神。企业招聘时,具有团队协作精神也是首选因素。协作精神的如此重要,而在如今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的社会,协作精神缺乏现象屡见不鲜。因此,探讨协作精神的培育对策在当今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1.1把握正确的培养方法

在学校教育中,教学的和谐统一,教育目标的最终达成,无不有赖于班级这个基层集体,良好的班集体对学生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同时对于中学生协作精神培育也有重要作用。

1.1.1.以日常班级活动为载体

班级活动是培养中学生协作精神的重要形式,同时也是践行协作精神的重要方式。班级活动包括日常的教学活动和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日常教学活动中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培养中学生协作精神。通过丰富多彩的游戏或班级活 ① 张梦婕。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M)

- 1

中学生协作精神培育途径初探

2.2选择合适的培养内容

2.2.1人际沟通交往

每个人都生活在人群中,工作、学习、娱乐都要与别人接触、交往。怎样对待他人,是性格表现得最常见的方面。培育中学生协作精神在人际沟通交往方面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协调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创造和谐的沟通氛围、选择合适的沟通方式。第一,在对待他人的态度中,一个核心的问题是个人对集体的态度,一个热爱集体的人,他会对集体中的其他个体也表现友爱、关切和尊重。一个人有了集体观念,并摆正个人在集体中的位置,在集体协作时也能处理好各种关系。第二,客观的评价他人,“看人”是“待人”的前提,看人不能表面化,以貌取人或以言取人。人是一个综合体,有形形色色的点和面,中学在与人协作时应正确看待同学的优缺点,另外,应避免感情用事,中学阶段最易将“哥儿们义气”,弄得是非不分,因此在中学生协作精神培育中应教会中学生客观看人,这样才能很好的与别人相处或协作,而其有利于青少年自己的成长。 2.2.2 勇于承担责任

团队协作活动中,每个人都分担着不同的任务,承担着不同的责任,因此对于中学生协作精神培育,责任感培养同样重要。温家宝总理有言:“事不避难,勇于担当。”让中学生学会担当,勇于担当既是生命个体成长的需要,也是人际关系和谐的前提,更是成功协作的条件。。“承担责任”的活动正是此类目的的团队协作项目。全班同学两人一组,进行活动时两组相对进行。每个小组中均一人站立一人蹲着,站着的人进行猜拳,猜胜的一方由蹲着的同学去对猜错一方蹲着的同学“实施惩罚”,可以是刮鼻子或者俯卧撑,由小组成员自行决定惩罚措施。输的一方在接受完处罚之后,就交换位置,原先站着猜拳的人蹲下,然后开始下一局。在这个活动中,每一位参加者都在为同伴承担着行为的后果,或赢或输,这就是团队协作的模式。每个人都尽量去承担自己的责任,有时失败有时犯错,或许会有抱怨、不满,影响团队情绪,但经过适当的引导,共同解决问题,使团队成员受到鼓励,团队氛围会更加和谐。

2.2.3 协调竞争协作

竞争与协作构成人生和社会生存发展的两股力量,竞争与协作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竞争中有合作,协作中有竞争,竞争与协作是统一的,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竞争是有层次的,小道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竞争,大到国与国之间的竞争。竞争层次的客观性决定了无论合作竞争都离不开合作,竞争的基础都在于协作。在处理竞争与协作的关系时,应教会中学生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他人、主角与配角的关系。任何竞争与协作,归根到底都离不开个人的努力。没有个人努力的集体,是缺乏生机护理的松散集体;没有集体价值导向的个人努力四各行其是、力量内耗的个人努力;这都限制了个人积极性的发挥程度,又可能使个人努

- 3

参考文献

[1] 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 刘新庚.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 孟万金.协作互动——资源整合的教育力量[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陈海江.德育活动需要团队协作精神[J]. 杏坛沙龙,2008(12). [5]张凯.培养小学生团结协作能力的研究[J]. 中国科教创新, 2012(33).

[6]张静.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协作学习”实践及体会 [J]. 教学研究, 2005,(02) [7]韩亚楠.当前我国中学生团队精神培养的探索 [D]. 鲁东大学, 2012 . [8]张丽娜.中学生团队精神及其培养 [D].辽宁师范大学, 2007 . [9]胡结强.班集体建设中团队合作意识的养成[D]. 苏州大学, 2010 . [10]张玉梅.初中生合作精神的培养 [D]. 华东师范大学, 2007 .

- 5 -

第五篇:大学生职业道德精神的培育之探索1

关于大学生职业道德精神培育之思考

摘要:职业素养尤其是敬业精神对学生职业发展和人生发展及民族复兴的意义,培育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反映时代特征的、能够促进社会发展和人自身发展的新型敬业精神的三种路径。

一、职业道德尤其是敬业精神对学生职业发展和人生发展及民族复兴的重要意义

职业素养是大学生毕业时成功求职的基础,也是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时有目标地培养和提升自身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如何,将决定他在求职择业时的自由度和获得职业岗位的层次。大学生要想在求职中处于主动地位,获得理想的就业岗位,赢在职业发展的起点,就必须全面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尤其是职业道德。

(一)职业素养理论凸显职业道德在职业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是职业内在的要求,是一个人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职业素养在职场中具体量化表现为职商(英文career quotient简称CQ)。实际上,个体行为的总合构成了自身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内涵,个体行为是外在表象。

职业素养主要有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技能

1 四大要素。其中,前三项是内化素养,是职业素养中的根基部分,包含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范畴;而职业技能则是外化素养,是支撑职业人生的表象内容,是通过学习、培训获得,并在实践运用中日渐成熟的。在衡量一个人的时候,企业通常将两者的比例以6. 5—3. 5进行划分。

职业道德是在职业范围内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习俗的总和,它是调节职业集团内部人们之间的关系以及职业集团与社会各方面关系的行为准则,是评价从业人员的职业行为善恶、荣辱的标准,对该行业的从业人员具有特殊的约束力。在职业素养中居于核心地位。现代教育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特别是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能局限于专业知识的传授和专业能力的培养,而应注重学生学会如何做人。由学生角色向职业角色转换,职业道德教育应为重中之重。落实在行动上要求做到文明礼貌、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勤俭节约、遵纪守法、团结互助、开拓创新等。

(二)职业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客观要求验证了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2002年,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完成了“人力资源:青年职业前景与跨国公司在华战略”的研究。该研究采用问卷调查与“结构性访谈”等方式,围绕人才招聘的简历筛选、笔试、面试过程,对惠普、西门子等30家世界最为知名的跨国公司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企业最为重视的应聘者的能力及特征依次是:创新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团队精神、忠诚度(以上4项30家企业均重视)、工作兴趣、健康状况、外语(以上3项有29家企业重视)、工作经验、计算机操作

2 水平(以上2项有28家企业重视)、个人信用等。

2004年,刘俊彦对企业用人标准进行了研究和统计,结果表明企业最为重视的用人要素依次是:综合素质、团队精神、专业能力和背景、创新能力、适应公司文化的能力、发展潜力、外语能力、社会实践能力与经验、学习能力、沟通能力等。

200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对企业用人标准的调查结果表明:责任意识、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主动性、解决问题能力、思想道德修养、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应变能力、专业基础知识等是用人单位最为重视的。

美国最著名的《哈佛商业评论》评出了职业人应该遵循的9条职业道德:诚实、正直、守信、忠诚、公平、关心他人、尊重他人、追求卓越、承担责任。现代教育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特别是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能局限于专业知识的传授和专业能力的培养,而应注重学生学会如何做人。①

二、大学生职业道德尤其是敬业精神现状令人堪忧

据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课题组调查发现,在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最欠缺的指标中,“敬业精神”高居第一;在大学生职业评价标准中,“经济收入高”位居前列,而“满足社会需要”位居最后。经济社会发展,中西方文化混融,各种思潮纷纷涌入,面对文化环境的变化,部分大学生抵不过诱惑,崇尚享乐。现在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在意志力、忍耐性、吃苦耐劳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经不起挫折,受不得委屈。毕业时,以待遇高低好坏为选择工作岗位的标准。

3 干工作讲条件,图实惠,不讲实干和奉献。②(这直接导致了“有业不就”“无业可就”等现象。从高校的角度看,就业机会、就业能力和就业观念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三大主要原因。大学生在就业前的人力资本储备不足,技能水平低于社会期望,但是就业期望高于现实。于是,大学生的就业预期、社会需求和就业能力形成了两高一低的状态。在以“双向选择等价交换”为规则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两高一低的不匹配直接导致了“有业不就”和“无人可用”、

“改革开放后,我们引进了不少发达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优良设备和管理制度,在岗位技能培训和文化教育上花费了不少气力,但却始终不得不面对生产效率低下、技能水平差、产品质量低劣、主体缺乏责任感的严酷现实。对于这种现象,美国人英格尔斯一针见血地指出:那些完善的现代制度以及伴随而来指导大纲,管理守则,本身是一些空的躯壳。如果一个国家人民缺乏一种能赋予这些制度以真实生命的广泛的现代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用这些现代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都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结局是不可避免的。再完美的现代制度和管理方式,再先进的技术工艺,也会在一群传统人的手中变成废纸堆。”③

三、探寻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深层次的原因

探寻隐藏在现象背后的动因,唤醒中国已经迷失的敬业美德,重建敬业精神,成为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文化要求。

1.历史的积淀

4 应该看到,中国古人无论在理论探讨上,还是在躬行实践上,都很重视和提倡敬业精神,提出了一些超越时代和阶级局限的具有人类普遍价值的敬业思想。这些成分、因素不仅对于今天具有指导意义,在将来也仍有其内在的活力,其价值不可忽视。

但也有些成分、因素表现为一种沉重的包袱,一种惰性力量,导致了敬业精神在当代中国人身上的衰落。如血缘宗法、等级制度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渗透,在民族心里已经作为价值选择和行为模式的一部分融化在中国人的血液中并作用于现代社会,今天我们看到的任人唯亲、论资排辈等等不利于敬业精神发扬的现象都是传统延伸下的产物。又如“学而优则仕”的政治制度和官本位的社会制度,产生了尊学而卑器、卑技、卑商的社会心理和价值观念,导致这些行业的主体缺乏自信和职业尊严感,在相当程度上削弱了加强敬业精神的号召力。

2.现实的冲击

社会转型和市场经济带来的敬业主体精神上的普遍困境对敬业精神的冲击,在进取开拓、创新竞争的敬业主旋律中,明显夹杂着困惑、迷茫、紧张、逆反的不和谐韵调。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多元价值格局也冲击着敬业精神,令人堪忧的就业主体素质困扰着敬业精神,体制缺陷滞阻着敬业精神,利益分配格局不合理影响着敬业精神的发扬等等。

四、塑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敬业精神的三种路径

事实证明,要赢得21世纪的主动权,没有一种支撑全民族全社

5 会的敬业精神的推动,我们实现民族复兴的希望是渺茫的。中国现代化不能没有敬业精神,敬业精神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个体最重要的文化资源和职业素养,缺少这样一种精神、素养,社会的发展就缺乏内在动力。

当代中国要塑造一种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反映时代特征的、能够促进社会发展和人自身发展的新型敬业精神,必须以传统敬业精神为重要文化资源,在改造传统的基础上,大力凝练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改革开放中形成的优良文化因子,同时,放眼世界,大胆吸收世界各民族敬业精神的精华。

一是挖掘、弘扬传统中的积极因素。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并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④

二是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对青年提出的希望——这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以及改革开放形势下凝聚的智慧和新的民族文化的因子。

1944年10月25日,毛泽东在延安中央党校大礼堂,向参加第一期党校培训班的营以上干部作重要讲话。他说:松树有原则性,柳树有灵活性。斯大林说过,共产党员是特殊材料制成的。什么是特殊材料呢?就是松树和柳树结合起来,像柳树那样可亲,人人喜欢;像松树那样坚定,稳当可靠。这样人民群众就会成群结队地围绕在我们身边。⑤

邓小平:青年应当有远大的理想,又要十分重视任何细小的工作。

6 要有远大的理想,才能永远保持前进的勇气和方向。而达到理想的道路是要由无数细小的日常工作积累起来的。你们应当善于把远大的理想和日常的工作结合起来,在任何工作中,严格地要求自己,发挥大胆创造和不怕困难的精神。⑥

1998年2月14日,江泽民总书记在北京参观电子工业部“数字化最新成果小型展览”时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⑦

胡锦涛在清华大学10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要坚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着力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青年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青年学生是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党和人民对包括广大青年学生在内的全国青年寄予厚望。 第一,希望同学们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第二,希望同学们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第三,希望同学们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三是注意吸收世界各民族敬业精神的精华。首先,应批判地吸取西方敬业精神中的科学精神,树立合理的科学进步观。

其次,批判地吸取西方敬业精神中的主体和个体精神,树立敬业

7 的主体观念、个人与集体协调统一的观念。

第三,批判地吸取西方敬业精神中的开拓进取精神,让开拓进取意识扎根于敬业主体内心深处。

第四,批判地吸取西方敬业精神中的法制精神,树立敬业主体的法制观念和平等意识。

总之,用邓小平同志的话来说:“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⑧

注释:

1. 见杨琳《提高大学生职业素养的研究与实践》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2. 3.

4.见《毛泽东选集》一卷本,第499页 5. 6. 《在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上的讲话》(1955年9月28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增订本)》第133页,中国青年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

7. 8.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大学科研处工作计划下一篇:大学开学典礼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