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1611”为牵引的网络专业教学法探索

2022-09-14

目前职业学校在推进课程改革的同时, 在教学方法上也打破了原有的较为单一的教学模式。通过对流行网络应用技术的跟踪, 结合课程设置的整合, 打破了传统的, 固定的, 照本宣科式专业课程教学体系, 根据社会、企业用人的具体要求和学校的实际情况, 结合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组织教学,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校在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教学中推行“1611”教学改革, 迈出了教改实践的第一步, 通过对实施新教学法的毕业生就业调查表明, 教学改革的实施取得了良好的实际效果, 引起了热烈的社会反响。使我们对“1611”教学要求有了充足的信心, 进一步鼓励我们深入继续地实施大胆的实践与探索。实践证明, “1611”网络教学要求是符合职业教育的规律和特点, 适应职业学校学生目前基础和身心发展的一种相对成功的教学方法。

1“1611”在追求什么

几年一贯制, 学校传统课程内容与当前先进的网络技术存在偏差, 不能及时跟上国际IT的前沿技术, 远远不能使学生具备适应各行业网络实施和维护的能力, 导致毕业生进入企业后, 由于专业课程设置老套陈旧不能马上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和技术要求。目前, 我们提出“1611”人才培养模式, 就是针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改革现有专业教育体系, 提高专业教学水平, 使学生毕业后马上能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和技术要求, 真正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1611”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追求什么效果呢?即:学生在学期间必须达到素质合格要求并取得1个素质达标证书 (完成职业生涯设计、参与社区服务等社会活动、取得职业沟通证书) ;具备微机操作基本能力、微机系统管理与维护能力、网络管理与维护能力、网站建设与管理能力、网络工程施工建设能力、网络产品营销与售后服务及技术支持能力等6个基本能力, 获取对应能力要求的个人技能证书;参加1个学生实践团队, 利用一年到一年半的时间完成1个或多个实际项目开发任务, 最终达到成为网络管理及技术应用的高技能人才的目标。

2 如何推行“1611”教学

在实际教学中, 老师要把握具体教学的方向, 制定切实的教学方案, 在大框架下真正做到量体裁衣, 因人施教, 毕竟网络设计与网络运用有很大的差别, 对于运用来说, 可以不需要知道是怎么设计出来的, 只需要知道是怎么应用的, 当然, 对将来从事这项职业的学生来说仅仅这些是远远不够的, 他们还应该懂得如何安装、维护、管理网络, 以及掌握普通用户所不具备的网络应用外延功能知识, 比如:讲到配置电子邮件服务器这个章节, 我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解这样安排教学内容。把授课过程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独角戏:首先, 简单介绍电子邮件服务的概念、历史、和发展现状, 中间穿插一些技术发展历史的有趣花絮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下一步, 讲述基本理论和相关的网络基础知识, 讲述这部分内容时要注意对学生水平的差别性对待, 以不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一般分寸, 进而循序渐进地罗列现今常用的邮件服务器产品, 让他们对这些产品的应用范围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其中最好有他们熟知的或曾接触过的网络产品, 让学生心理上感受到学习的内容与实际是多么的贴近, 既引领学生的学习热情, 又为开阔学生眼界提供一些启示。

演示结合互动:经过理论基础的奠定和充实, 接下来进入这部分学习内容的关键阶段, 老师通过上机操作演示要求学生掌握如何搭建和管理电子邮件服务器, 这部分内容要求教学双方投入较多的精力, 务求掌握、能做、会做。学生通过教学实践, 将来具备独立操作能力, 我通过IIS搭建和管理邮件服务器的过程进行详细的演示, 期间指导学生模仿操作, 整个过程要细节化、具体化, 让学生对这段知识有感性的认识, 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实物化, 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会大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因为他们会发现所学的技术知识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实用价值的知识, 将来能派上用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独立实践:学习的过程是艰苦的, 仅仅是听和看并不能牢固掌握这部分知识技能, 还必须亲自动手练习, 通过反复的演示、练习让学生进一步通过实践来验证这一段学习效果, 我通过另一个例子, Winmail搭建和管理邮件服务器的过程让学生进行练习, 老师现场巡回指导, 但是以学生自主练习为主, 这段教学内容会占用较多的时间, 但教学双方都要有足够的耐心, 掌握为止, 考核标准淡化理论知识, 以学生是否独立搭建服务器成功为最终考核要求。

总结以上的教学安排, 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只要扎实地学好掌握某个独立方面的知识技能, 至少可以做这方面的单项“冠军”, 具体到就业来说就是可以承当“一些事情”了, 为学生更广泛、更深入的学习做好心理上的铺垫。

3“1611”教学法的现实意义及深远影响

日新月异的网络技术发展态势促使我们必须构建一套适应社会发展的教学模式“1611”。我个人认为这套教学模式的实质在于:学习基础理论为辅, 盯紧实际运用为主, 以社会需求和就业对网络人才的需求为导向深入实际的推行教学改革, 并制定出可量化的效果考核标准。

该教学模式为我们提出的课题是网络专业职业教育怎么教、怎么学, 最主要的是学了将来能做什么?这套教学模式旨在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交互进行, 融为一体。一方面, 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实训教师的理论水平, 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另一方面, 教师将理论知识融于实践教学中, 让学生在学中干、干中学, 在学练中理解理论知识、掌握技能, 打破教师和学生的界限, 教师就在学生中间, 就在学生身边, 这种方式可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忱,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边学边练边积极总结, 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4 社会需求是教学改革的引擎

近几年来, 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 应用普及的步伐大大加快, 社会和企业对这方面人才的需求量和人才知识技术结构的质量都有了很大、很高的要求, 尤其是掌握最新最前沿技术应用的人才更是一个很大的缺口, 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改革要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当前, 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差异性越来越大, 大部分学生的认知特点是形象思维长于逻辑思维, 实践学习长于理论学习, 动手能力长于动脑能力, 少部分学生的人生目标不明确、学习兴趣不高、学习习惯较差。如果在专业课教学上继续沿用传统的理论和实习教学各自独立进行的方法, 已很难实现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面向社会面向企业的目标。“1611”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法即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的延伸。这是计算网络专业教学中探索创新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这是社会需求和企业需求催生出来的产物, 它突破以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 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它强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挖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以不断发展、进步的网络技术为牵引, 通过设定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 让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 全程构建素质和技能培养框架, 丰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 提高教学质量, 在课程设置中不仅仅是跟紧技术应用的现实, 还需要我们有一定的前瞻性。在整个教学环节中, 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 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 没有固定的先实后理或先理后实, 而是理中有实, 实中有理。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具体专业技能掌握的培养, 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与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相适应, 使教学、就业成为一个有机体。

5 教学方法的好坏由实践来检验

“1611”教学理念的产生绝不是偶然的, 也不是行政命令强制推行的, 它是顺应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产物, 它的实施必然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对于职业教育来说判定一种教学方法的好坏首先看毕业生是否为社会所接受, 所欢迎;毕业生的就业率高不高, 学生就业后的能力强不强, 是否有潜力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变化等等。其次, 这种教学法的推行是否受学生认可, 是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会学生现时有用的技术知识的同时, 还为未来发展指上正确的道路。总之,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6 结语

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覆盖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包括社会活动, 生产、物流、生活、交流、娱乐等等。到了本世纪计算机网络技术更是得到了广泛、深入的应用, 人们已经离不开网络, 当然, 随之运运而生的是社会需要大量的网络运用技术人才。

我们的人才培养方针应该是以社会需求、经济发展为指挥棒, 依动而动, 而不是闭门造车式的, 对外界的变化不闻不问, 墨守成规的制定教学计划, 安排教学任务, 让教师和学生无所适从, 一片茫然, 毕竟我们要教会学生的是技术运用的现实, 而不是技术“历史”的理论。要改变传统做法, 和传统思维定式, 技术的发展进步不允许我们停留在一劳永逸的不变教学体制中, 如果偷懒, 说大了是误国, 说小了也是误人子弟。无论技术发展和教学改革, 改进是永恒的话题, 科技的发展总是向前的, 因此, 我们必须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只有这样, 我们的学校, 我们的学生才不会被社会所边缘化;才会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人才。

摘要:以计算机专业网络教学改革实施为例, 阐述“1611”教学模式的内涵、实施过程及要求, 并论及所带来的社会影响, 进一步论述“1611”教学模式的作用及对学校、教师的更高要求, 更新观念, 为学校及教师今后的发展提供方向。为学生的学成就业开拓广阔的空间。

关键词:1611,教学方法,实施过程,社会影响

参考文献

[1] 王春海.网络服务[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 9.

[2] 胡道元.计算机网络[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3.

[3] 李子建, 张善培.优化课堂教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9, 5.

[4] 孙军业.案例教学[M].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4, 3.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纠纷解决机制探析下一篇:论科斯法律经济学的司法适用——从权利冲突问题角度的一个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