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逆变器轨道管理论文

2022-04-24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压逆变器轨道管理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随着科技的进步,城轨列车管理工作逐渐涵盖了行车安全、行车状况的实时监控和快速高效的故障排除等工作,使得管理工作变得越来越繁重。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建设涉及很多高新技术,如车体制造、转向架、牵引驱动、故障诊断等技术。其中,故障诊断技术是保障地铁安全运行的重要技术之一。其可以预测故障的发生,确定故障的原因,并提出维护建议以避免或减少故障的发生。

压逆变器轨道管理论文 篇1:

城市轨道列车电磁兼容的系统布局设计实现及测试

摘 要:当今我国城市化进程飞快,轨道交通系统愈发变成解决城市车辆拥堵和公路资源紧张的一剂良药,其中轨道交通系统的电磁兼容问题是城市轨道列车安全可靠运营的重要保障。为此,本文提出了一套轨道列车电磁兼容系统布局方案,设计给出了轨道列车的电气设备布局和电气配线布局。按照车体设备的分布将轨道列车分为车顶、车内和车底3个部分,并且进行了电磁兼容分区布局设计。最后,以上海地铁6号线作为测试车辆,按照所提布局方案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本文所设计的方案可以在复杂城市电磁环境下大大提高城市轨道列车的电磁兼容性能,达到了预期的设计目标。

关键词:轨道列车;电磁兼容;系统布局设计;电磁兼容分区设计;测试

Design and Test of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System Layout for Urban Railway Vehicles

Wang Lin

CRRC Changchun Railway Vehicles Co.,Ltd. JilinChangchun 130113

Key words:railway vehicles;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EMC);system layout design;EMC partition design;test

1 緒论

地铁作为一种占地少、运输量大、环境污染小、安全舒适的出行方式,自1969年北京开通第一条地铁线路后,便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中国各大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1]。而保障地铁在厂内设计符合标准、运行过程中安全无误,是研究轨道列车的首要任务。城市轨道列车自身设备间的电磁干扰与它对整个城市形成的电磁辐射干扰是影响轨道列车安全运行的重大因素。轨道列车中的电气电子系统,例如信号发射系统(包括轨道电路和其他列车探测系统)、列车通行控制系统和铁道旁控制系统等,它们大部分均采用大功率变频器、整流器和各种先进的信号控制网络,这使得轨道列车成为一个在城市中穿行的巨大电磁干扰源。因此,在轨道列车内部各设备之间、轨道列车与铁路基础设施之间、轨道列车与外部环境之间均会产生电磁干扰现象[2]。

文献[3]研究了高速动车组的关键技术,为高速动车组的电磁兼容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对轨道列车的电磁兼容设计问题也有一定启发。文献[4]利用数据挖掘(Data Mining,简称DM)的方法对高速列车电磁发射测量数据进行了分析,能够预测设备电磁兼容数据,从而给出了抗电磁干扰所要考虑的重点设备对象。文献[5]通过Solidworks建模、仿真设计了一套基于高频结构仿真(High Frequency Structure Simulator,简称HFSS)的布线方案,为电气配线设计问题提供了思路。文献[6]研究了地铁站内电磁兼容问题,提出了一套强、弱电系统同址共建时确定最小间距的方法,合理规划了机电设备布局,与本文提出的轨道列车电磁兼容布局设计方案配合起来实现,可以更有效地提高轨道交通系统的电磁兼容性能。

轨道列车的电磁兼容性问题要从3个方面来分析,即干扰源、电磁干扰传播途径以及敏感设备。轨道交通车辆需要面对的电磁环境干扰源分为列车干扰源和轨道系统干扰源。首先,列车干扰源包括列车底部牵引系统中的牵引电机、高速断路器、主开关箱、交流调压变频(Variable Voltage and Variable Frequency,简称VVVF)、主逆变器、滤波电抗器等,以及辅助系统中的辅助逆变器、变压器、母线断路器等。其次,轨道系统干扰源包括接触网供电、信号系统的轨道设备等。轨道系统敏感类设备包括辅助系统、照明、空调系统、通信系统、乘客信息系统、列车控制系统、车门系统、车载信号系统。

一旦轨道车辆内部受到电磁干扰,轻则使车内视频系统出现花屏、抖动,或者影响车内乘客的手机等无线通信设备的通信质量,重则使信号指令发出错误提示,从而诱发安全事故。正是由于轨道列车的电磁兼容性会严重影响轨道列车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全面可靠的轨道列车电磁兼容设计方案才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首先从整体出发提出一套轨道列车电磁兼容系统布局方案。其次,由于车体不同部位集中的设备不同,将列车分为车顶、车底、车内3个部分,并且分别进行电磁兼容分区布局设计。最后,从布局方案出发,设计了一套测试轨道列车电磁兼容性能是否符合标准的试验方案,并以上海地铁6号线作为测试车辆进行了实地运行测试。

2 轨道列车电磁兼容的系统总体布局设计

轨道列车电磁兼容总体布局方案由车辆整体设计结构、车辆运行环境、性能要求、维护检修等因素决定,这涉及多方面系统的协调、配合。在电磁兼容方案设计之前做一定的电磁评估非常必要,尤其要考虑电器配线的布置和线束的设计,这与车体、管线结构布置、内装结构、电器设备接口设计等密切相关。因此,在设计过程中,需要从多种角度综合考虑,确保轨道客车电磁兼容系统布局达到最优。

从构成结构上来看,轨道列车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即发挥各种作用的设备与连接各设备间的线缆。因此,轨道列车内部的设备总体布局与电气配线总体布局是列车电磁兼容系统布局方案的基础,同时也是各子系统电磁兼容设计方案的原则。

2.1 电气设备的总体布局设计

电气设备总体布置应使整个系统集中、紧凑。具体布局方案为:

第一,充分考虑车型特点,将车顶、车内、车底区域进行模块化分区,把功能类似的设备组合在一起。例如,将主回路的主要设备、大型设备、噪声振动大的电气部件尽量布置于车下或隔离起来;对于功能性或舒适性的电气设备,如配电盘、水和卫生系统的布置多设于车辆的两端,便于检修维护及旅客的使用;乘客信息系统(PIS)、广播影视系统,以及常用的开关按钮等应安放在方便而明显的位置。

第二,重点设计走线路径。第一方面,应设置专用的线槽、线管及走线支架,除特殊设计结构要求外,在线缆通过区域尽量避免存在焊渣、铆接、螺钉等,否则会有伤线隐患。第二方面,根据布线及安装区域,在结构图纸中提出或标识配线的防护区域(工艺分析中制定相应的防护措施)。第三方面,在结构组装或部件图纸中,提出线缆通过的结构和配件表面需进行剔除材料的突起、棱角、拐角等圆滑作业的技术要求。走线路径的设计都是为了避免各设备之间线缆连接出现杂乱无章,或者出现裸线外露的情况,这些情况为不必要的电磁干扰提供了存在条件,所以设计时必须严格按照方案执行。

第三,电气接线连接方式的设计。在规划和解决电气设备之间、电气分线箱之间以及电气分线箱与被控制装置之间的连线方式时,还应充分考虑3个原则:

(1)采用接线端子连接时,按电流大小及进出线数选用不同规格的接线端子,尽量规范控制和减少接线端子的型号;

(2)电气柜(箱)和控制箱之间以及它们与被控制设备之间,采用接线端子排或工业连接器连接,便于车辆组装完成后线路的校对和耐压试验;

(3)对于接线端子和连接器的选型,在满足设计各项技术性能的前提下,应考虑各项目车型配件的互换性。

2.2 电气配线的总体布局设计

轨道列车中不同电压等级的电缆产生的电场效应会成为整个系统电磁干扰的干扰源。为了抑制电磁干扰,提高列车整体布线的稳定性,电气配线设计方案应该遵循自顶向下、模块设计的原则,即按照功能分隔首先进行布线设计,将各个设备的布线接口设计完成之后,各设备再按其原则进行布局设计。具体布局设计原则如下:

(1)行车安全设备线、控制用导线以及电台线采用预布线形式,车下预布线完成后吊裝上车即可。导线位于车体两侧顶上的布线槽内,布线槽使用铝质并用编织线连接各布线槽,布线槽应就近多点接地。

(2)牵引电机作为轨道列车电气设备中最重要的一个,其线缆的电磁兼容设计非常重要[7]。牵引电机线和辅助电路导线也采用预布线形式,导线位于中间走廊地板下方。辅助电路导线应尽量远离牵引电机线,并且采用金属保护对其进行电磁屏蔽防护。

(3)各设备的金属外壳必须通过编织线就近接地,接地线要涂抹电接触油脂以保证接地良好性。

(4)灯线布置于顶盖下方,必须与控制线分开布置。

(5)进入司机室的控制线同样走预布线形式,从车体左侧顶进入司机室;进入司机室的辅助电路线从中间走廊地板下方进入司机室。

上述方案将轨道列车的主要线缆进行了科学合理布置、安排,同时,导线自身的电磁防护措施必不可少。接下来本文将从轨道列车电磁耦合的主要方式入手,设计抑制导线间电磁干扰的方案。

轨道列车中电磁耦合的方式主要为非传导耦合,即电场耦合、磁场耦合、电场磁场混合耦合。根据3种耦合方式的特点,分别设计如下抑制方法:

(1)抑制电场耦合方法:降低导线间的分布电容(可通过加大导线间距离、缩短导线长度或增加接地平面来实现);对导线使用屏蔽层。

(2)抑制磁场耦合方法:减小回路间的互感(使导线尽可能接近地平面和使磁场方向互相垂直);对导线使用屏蔽层。

(3)抑制混合耦合方法:加屏蔽层;接地。

3 轨道列车电磁兼容的分区布局设计

为了确保轨道车辆布局设计能够达到电磁兼容要求,必须从电磁兼容的三要素为出发点。首先,有必要控制干扰源的发射;其次,从电磁干扰传播途径的角度来说,应该在耦合环节增加耦合阻抗;最后,应采取措施来提高敏感设备的抗干扰能力。

完成这3个环节中任何一个都可以使电磁兼容问题中“电磁干扰源——耦合路径——敏感部件”这一闭合回路中断,而在此之前将轨道列车进行分区是重中之重。原因在于,轨道车辆有限的空间内不但集中了高压、高频、大功率的干扰源设备,而且分布有许多高灵敏度且易受干扰的敏感设备,各种设备都有可能成为彼此的干扰源或敏感设备,对轨道列车进行分区可以减少大部分电磁干扰。

基于此,本文将轨道车辆分为3个部分:主要集中受电弓接触网高压供电干扰源的车顶;主要集中通信系统与乘客信息、列车控制系统、车门系统、车载信号系统设备主机等敏感设备的车内;主要集中牵引电机、高速断路器、主开关箱等系统干扰源的车底。下面将从这3个部分分别进行设计。

3.1 车顶布局设计

轨道列车车顶集中了一些高压设备,这些设备在满足列车电气性能的基础上,需要在电磁屏蔽性能以及绝缘性能上留有一定的裕度[8],以防这些大型设备暴露在车顶上受到风、沙、雨、雪等恶劣自然条件的侵蚀。车顶设备布局方案如图1所示。

(1)受电弓:是轨道列车从接触网获取电能的器件,安装于列车车顶。受电弓升弓时,压缩空气,受电弓的滑板与接触网接触,从而将25kV单相交流电从接触网引入列车;受电弓降弓时,排出压缩空气,使受电弓落下[9]。在电磁兼容设计时,主要考虑受电弓作为电源输入端的电磁防护与弓网电弧引起的过电压,需要布置在靠近车头的位置。

(2)避雷器:用来保护列车上的电气系统,防止闪电过压、操作过压通过接触线进入列车而对列车造成损坏。布置在各个受电弓后侧较近的位置。

(3)主断路器:作为轨道列车电力的总开关和总保护,当列车发生严重故障时可以迅速切断列车的总电源从而保护列车。主断路器由高低压部分的结合,需要采取适当的电磁屏蔽措施,并且安排在接近受电弓的位置。

(4)高压电压互感器:检测接触网电压之后,将电压信号提供给列车的网络控制系统,以便相应系统进行控制与保护。此部件应该布置在受电弓与主断路器之间,通常为最靠近受电弓的装置。

(5)高压电流互感器:同高压电压互感器作用类似,唯一不同之处是它所传输的信号为电流信号。

(6)接地开关:在检修维护是保证列车安全接地,安装在主断路器旁,与其配合使用。

(7)高压隔离开关:当两节轨道车相连时,用于自动连接两节列车车顶的高压侧电路,一般安装在列车尾部车顶。

3.2 车底布局设计

轨道列车车底电磁兼容布局应遵循配线与电气设备紧密结合,电路、重量平衡计算与车辆界限合理结合的原则,在可控的范围内尽最大努力减小设备和线缆的电磁辐射是电磁兼容设计所要追求的目标。具体设计过程中,首先,合理使用电线槽进行布线,不仅节约有限的车底空间、减少电线管路数量,而且可以方便电磁兼容的规范化设计和电磁辐射计算。同时,从整体角度出发,将各电气设备与线缆高效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提高电磁兼容性能。此外,为了保障轨道列车安全性和可靠性,在设计布局时,安全、防火、检修、耐寒等因素也要充分考虑。

3.2.1 车底设备布局设计

轨道列车车底成为干扰源的大型设备比较多,所以车底设备配置得当不仅可以满足电磁兼容要求,同时也使轨道车辆整体布局合理。车底设备布局的设计原则是:

(1)总重量以及外形较大的设备首先要满足重量平衡需求,其次按照电气原理和电磁兼容标准以及接线顺序依次布置。

(2)对于需要通风冷却的设备,例如,制动电阻、电机、逆变器等,必须为其保证充足的空间,以免让其他设备阻挡其通风通道[10],同时避免产生意外的电磁干扰。

(3)具有向外喷弧功能的设备,例如母线高速断路器,为防止其对其他设备产生电磁干扰,应将喷弧方向面对车辆外侧。

(4)发热设备要遵循远离热敏感设备,邻近受热不敏感设备的原则,在必要时需要加隔热装置,避免热量传到客室中,也避免热量使其上方的电线电缆加速老化,甚至出现裸露线缆,从而产生意外的电磁干扰。

基于这些原则,车底主要设备布局设计如图2所示。

具體设计思路是:主逆变器安置在车底最中间的位置,以便为各牵引机提供高压。辅助逆变器安排在车头与车尾部分,通过高压隔离开关为辅助系统供电,它的位置主要由高压隔离开关的作用与位置决定。牵引风机和压缩机均属于列车上的辅助电机,压缩机为机车提供风源,牵引风机对整流装置、平波电抗器和牵引电机强迫冷却,需要在车底多处布置,以降低车底电子设备因温度过高而损坏的风险。冷却塔作为空调系统中冷却降温、排气的设备,需要避免处于高温环境中,因此,将冷却塔布置在牵引风机周围。这些设备按照其功能与电磁兼容性分布在车底不同位置,同时辅以不同的电磁屏蔽方式来提高轨道列车电磁兼容性能。

3.2.2 车底电缆布局设计

轨道列车车底配线载体主要分为电线槽、电线管以及分线箱3类。

电线槽的布局设计方案如下:

(1)目前电线槽的材质分为铝质和钢质。两种电线槽各有优缺点,对于铝质电线槽来说,它的平直度较好,但不易成弯曲形状,一般使用在车底有较大空间的情况下;钢质电线槽相比于铝质的更容易成弯曲形状,一般与车底电气设备共用一个空间,而且还需要对其他电气设备进行适当躲避的情况下使用。在电磁兼容性方面,铝质电线槽磁场屏蔽效果更好,因此,本文电线槽选择铝质电线槽。

(2)如果电线槽内部铺设的电线电缆存在不同电压等级夹杂、直流交流夹杂的情况,对电线槽内部分区是必然的。为了保证各子系统间的稳定工作,需将不同性质的电缆隔离。

(3)在预留设备的检修空间等这些特殊情况下,在保证基本截面的基础上对电线槽截面进行变形处理。

电线管的布局设计方案如下:

(1)与电线槽类似,电线管的材质一般分为钢质和铝质两种。大多数轨道列车采用内覆塑的铝管,以减轻车身重量,减少电线管变形、增强屏蔽效果。

(2)电线管需要接近与电线管所铺设的电线电缆有关的设备,并且按照各设备之间连接与否的原则进行选择电线管的相对位置,从而更好地完成外部接口的连接,避免因连接不当而造成的电磁干扰。

(3)电线管的分布在整体上与制动管路之间有明显的区域划分,保证两者之间最低的线路耦合程度;在两者的共用区域内要严格保证彼此不发生干涉。

分线箱的布局设计方案如下:

(1)与电线管类似,分线箱也分为钢质和铝质两种,轨道列车中一般选择铝质分线箱,因为铝质分线箱可以更好地减弱电线电缆对系统的电磁干扰。

(2)分线箱的尺寸根据实际情况来定,主要考虑因素为通过分线箱的电线电缆数量、分线箱与其他设备外部接口的高度差距、设置分线箱处的空间大小、分线箱是否与周围电气设备产生干涉以及分线箱盖的检修空间等。

(3)从外形上来看,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分线箱可以在标准长方体的基础上进行局部加宽、局部变窄、局部直边变弯边等。

3.2.3 车底接口布局设计

轨道列车系统集成了牵引、制动、辅助供电等多个电气系统,这些系统都需要在车底安装支持其功能的设备,车底各个系统设备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复杂的电磁干扰,明确轨道列车车底接口布局设计对提高轨道列车电磁兼容性能十分重要。对于轨道列车车底的接口布局方案如下:

(1)基于不同实际情况,车下电气设备的外部接口可以选用裸线式、接头式、夹板式、连接式中的某一种。

(2)各设备的保护接地是重中之重。车下的电气设备和电线槽、电线管及分线箱采用金属外壳时,都要进行保护接地处理;汇流箱、配电盘、低压回路分线箱等电气设备都需考虑接地保护。

(3)设备与线路的隔离同样可以减小电磁干扰。对于距离较近的设备或线路,需要考虑它们之间的信号耦合或信号干扰,必要时对其使用隔离器;对于噪声较大的设备,使用噪声隔离器减小噪声干扰;对于高压回路,需保证线路间的绝缘性和安全距离。

(4)考虑接口的防火保护和耐热耐寒防护,以避免接口和相关设备在极端气候或不当操作下出现老化和损坏,进而对其电磁兼容性能造成影响。

3.3 车内布局设计

在轨道列车系统中,绝大部分控制元器件都集中安装在电气柜里,电气柜俨然成为轨道列车的控制枢纽。因此,轨道车辆车内电磁兼容系统布局主要体现在车辆电气柜的布置,对其进行合理的电磁兼容分析、找到切实可行的电磁兼容措施、方法对保证各系统安全稳定工作具有重大意义。

电气柜中安装了各系统主机及其控制单元,主要包括广播主机、PIS播放主机、网络系统主机、烟火报警主机和监控主机,如图3所示。只有根据它们的工作原理、工作频率做出合理的屏蔽层设计和接地处理设计,才能满足轨道列车电磁兼容标准。而在此之前,了解线缆的屏蔽、接地设计理论对轨道列车电磁兼容设计至关重要。

线缆的屏蔽就是在线缆外围包裹一层屏蔽金属网,其中有一小部分的电磁能通过金属屏蔽体内部涡流损耗转化成热能,而绝大部分电磁能通过屏蔽体的接地点将其感生电流引入大地。因此,线缆的屏蔽必须与接地配合才能起到屏蔽的作用。

根據信号频率的不同,屏蔽层接地的方式也有所不同,对于高频率信号必须双端接地才能对电场产生屏蔽,而对于低频率信号只需单端接地便可达到目的。信号频率处于低频范围(即f<1MHz)时,线缆两端全部接地将会形成地环流,并且在屏蔽层形成磁场,线缆之间会产生噪声干扰;当信号为高频(f>1MHz)信号时,屏蔽电缆的阻抗无法忽略,如果只有单端接地,那么噪声电流容易在屏蔽层上产生压降使各点电位不同,从而影响屏蔽效果。

下面分别介绍各主机的电磁兼容设计。

3.3.1 广播主机

广播主机作为轨道列车内部传递语音信号的重要设备,它在读取报站信息或列车运行状态信息之后通过广播总站输出报站。

广播主机利用本地操作网络(Local Operating Network,简称LON)数据总线和广播音频总线与其他主设备连接,通过RS485数据总线和音频总线连接与系统内部辅助设备连接,通过多功能车辆总线(Multifunction Vehicle Bus,简称MVB)、RS485、RS232、标准音频等总线与系统外部设备连接。广播主机内部、外部音频总线与数据总线均采用屏蔽绞线以抵抗电磁干扰。广播主机数据总线传输形式为差分信号传输,因此,数据总线必须双端接地;音频总线传输形式为模拟电平传输,可根据设备安装现场情况考虑单端接地。

3.3.2 PIS播放主机

PIS播放主机主要用来为乘客提供一些乘车信息、列车电视广告以及紧急事故信息,它通过VGA接口、RJ45接口、RS232接口、RS485接口、标准音频接口、航空插头等接口与外部设备相连,进而实现通信显示功能。PIS播放主机的内、外部线缆均采用屏蔽绞线,且均为单股多芯线;PIS播放系统内部数据为数字信号传输,所以各设备机箱采用单端接地。

3.3.3 网络系统主机

网络系统主机包括中央控制单元(CCU)、远程输入输出单元(RIOM)、485/MVB网关、数据记录仪(ERM)4个主要模块,其功能及线缆电磁兼容设计如下:

(1)CCU是列车网络监控系统的总线管理主机,起总线管理、过程数据收发、消息数据收发和总线状态监视的作用。更重要的是,CCU负责整个轨道列车的系统控制以及监控和保护,完成一系列控制逻辑和故障诊断的工作。其外部电源线缆采用单股多芯线。

(2)RIOM首先采集列车中的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然后将采集到的信号传输到MVB网络上。其外部电源线采用单股多芯线。

(3)485/MVB连接MVB设备与RS485设备,并且接收它们的数据,经过网关处理后再发送给MVB设备和RS485设备。经过这样的步骤完成了MVB设备与RS485设备之间的数据交互。其中外部RS485总线线缆采用屏蔽三芯线,外部电源线缆采用单股多芯线。

(4)ERM通过MVB总线获得列车上各种设备的状态信息并将其记录下来。ERM外部电源线缆采用单股多芯线。

其中,MVB总线、RS485总线和控制局域网络(Controller Area Network,简称CAN)总线传输的均为差分信号,因此这3类线缆必须双端接地。

3.3.4 烟火报警主机

烟火报警主机将探测器中感知到的烟雾传感信号放大、滤波和去干扰处理后进行烟火报警,并通过CAN总线或RS485总线传输报警数据。烟火报警器采用低通滤波器、浪涌抑制器件、电瞬变抑制器件、辐射电磁场及传导骚扰抑制器件将很多干扰信号抑制于设备之外,同时采用滤波电容和光电隔离技术减小外部干扰和机间干扰。

3.3.5 监控主机

监控主机显示和存储列车司机室、客室摄像机采集的视频数据,同时会响应监控中心的指令,将实时监控录像上传到监控中心。监控主机内、外部线缆均采用屏蔽绞线、单股多芯线。其数据传输形式为数字信号,因此,各设备机箱采用单端接地。

4 电磁兼容测试方案及测试结果

本文选择上海地铁6号线进行测试,由此判断所提电磁兼容系统布局方案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4.1 车辆内部抗干扰试验

车辆内部抗干扰实验是为了检验轨道列车内部的电子设备以及系统间的电磁兼容性,更加明确列车内部各个子系统间的电磁兼容性能,设置了3个项目分别测试,相关试验和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

由测验结果可知,轨道列车内部各电子设备之间的干扰度均在标准范围之内,并没有引起电子设备之间的电磁干扰而影响整个车辆的安全运行。

4.2 车体磁场强度试验

车体磁场强度试验主要是测试出厂的列车车体磁场强度分布情况及磁场发射强度是否满足相关标准和业主方合同的要求。

测试方法:如图4所示,车体磁场强度试验中,受电弓与车底高压设备箱之间有高压线缆,在线缆里通大小为200A、频率为50Hz的额定工作电流;首先,在高压线缆的不同位置测试其产生的磁场强度,4个测试点分别在特高压线缆车顶板下方位置、侧墙特压线缆防磁板最上方、防磁板中心位置以及车下特高压线缆处;其次,在受电弓下部车厢内布置5个测试点,分别测试距离测点30cm、90cm、150cm处的电磁感应强度最大值。

最大制动力减速1)观察列车电子控制电路制动控制单元(BCU)、牵引/辅助/蓄电池单元,、门控单元(DCU)、暖通系统(HVAC)、PIS、列车中CCU;

2)从事件记录器中读取信息。各电子控制电路按照其相应规范运行,在故障诊断电路的事件记录器里无重要报错。

最大制动力减速1)观察主逆变器电子控制电路、辅助逆变器电子控制电路;

2)从事件记录器中读取信息。各牵引逆变器和辅助逆变器按照相应规范运行,在事件记录器里无重要报错。

最大制动力减速1)开启、关闭主辅电路里的开关、继电器和接触器;

2)从事件记录器中读取数据信息。在事件记录器里无重要报错。

测试结果如表2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距离测点30cm处的磁感应强度均超过100μT(1GS=100μT),距离干扰源越远,其电磁感应强度越小。因此,如果乘客长时间暴露在距干扰源30cm处,可能导致身体不适;同时,会对乘客携带的电子设备产生强烈干扰。而在设有防磁板的位置,其磁场强度比不设防磁板的测试点减小了40%左右,因此,防磁板具有一定的隔磁效果。综上所述,在受电弓正下方车顶板需加设厚度不同的不锈钢防磁板,并且在受电弓正下方不得设客座。除此之外,其余测试点处的磁感应强度全部达到轨道列车的磁场强度标准。

4.3 抗扰度测试

4.3.1 传导抗扰度試验

试验目的:测试轨道列车与轨道旁基础设施的电磁兼容性能,从定量的角度来说,列车运行过程中,其在特定频点处产生的谐波电流是否超过了限值。

测试车辆状态:开启所有可能影响干扰电流的车载设备,包括但不限于辅助交流器模块(ACM)、蓄电池充电器(BC)、空调机组(ACU)、列车及车厢内照明设备。

车辆运行工况:持续高速、间歇高速、模拟运营。

试验设备:电流探头、数据采集卡、采集信号计算机。

4.3.2 辐射抗扰度试验

试验目的:经过整车电磁辐射发射测试检验列车辐射发射是否满足兼容性要求。

测试车辆状态:

(1)静止状态:牵引电路上电、但不工作,辅助变流器保持工作状态,车辆上所有能够产生辐射发射的电气系统均开启。

(2)慢行状态:车辆电气系统工作状态与静止状态完全相同,经过天线时以1/3最大牵引力加速或减速。

试验环境:

(1)为了将天气状况对测量值的影响降到最低,测试时的天气状况应该为:温度不低于5℃,风速不超过10m/s,湿度保持在不在供电电源上产生凝结。

(2)环境噪声:如图5所示,测试点附近10m范围内避免有树木、围墙、桥梁或者隧道等,同时附近不应该有变电站、变压器等。在同一供电段20m之内不能行驶其他轨道列车。

4.3.3 抗扰度试验测试结果

根据测试方案进行试验之后,轨道列车传导抗扰度和辐射抗扰度均在参考值范围之内,具体见表3。换言之,本文所设计的轨道列车电磁兼容系统布局方案完全满足了电磁兼容要求。

5 结论

本文设计了一套轨道列车电磁兼容的系统布局方案,并在上海地铁6号线上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所设计的系统布局方案完全符合轨道列车的电磁兼容要求。首先,从整体出发设计了整车的设备布局方案,以及电气设备和配线布局方案;其次,按照设备集中情况的差异,将轨道列车分区为3个部分,在车顶、车内、车底分别设计了区域电磁兼容布局方案。所提方案可以在轨道列车运营之前最大程度降低电磁干扰的风险,为城市轨道列车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方俊.城市地铁电磁兼容研究[D].大连交通大学,2010.

[2]鲁骏.地铁列车电磁兼容性测试与分析[J].自动化应用,2018(04):3031.

[3]马云双.新一代动车组电磁兼容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

[4]孙晓英.高速列车电磁发射测量与数据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17.

[5]李阳,张春光,王壮.基于HFSS的地铁线槽电磁兼容仿真研究[J].变频器世界,2019(03):6769.

[6]焦健.城市轨道交通强弱电系统同址共建电磁兼容问题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3.

[7]孙佳伟,尹国龙,高占威,赵云松.某地铁牵引变流器的电磁兼容性试验方案设计[J].机电工程,2018,35(11):12321236.

[8]张书奇.列车高压设备的电磁兼容研究[D].大连交通大学,2018.

[9]王国静.一种轨道列车车顶结构设计研究[J].轨道交通装备与技术,2019(02):12+8.

[10]吴冬华.广州地铁四号线直线电机地铁车辆电磁兼容研究[D].中南大学,2009.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YFB1200100);轨道车辆电磁兼容仿真数据库开发项目(BUAAZCCCFZDD20191)

作者简介:王琳(1985—),女,吉林四平人,毕业于华东交通大学,主修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辅修轨道信号专业,现为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电磁兼容工程师,研究方向为车辆电磁兼容,现主要负责美国波士顿、洛杉矶地铁项目、香港沙中线项目等多个海内外项目车辆电磁兼容投标、设计及试验工作。

作者:王琳

压逆变器轨道管理论文 篇2:

地铁车辆辅助逆变器工作原理及典型故障阐述

【摘要】随着科技的进步,城轨列车管理工作逐渐涵盖了行车安全、行车状况的实时监控和快速高效的故障排除等工作,使得管理工作变得越来越繁重。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建设涉及很多高新技术,如车体制造、转向架、牵引驱动、故障诊断等技术。其中,故障诊断技术是保障地铁安全运行的重要技术之一。其可以预测故障的发生,确定故障的原因,并提出维护建议以避免或减少故障的发生。

【关键词】地铁运行;辅助逆变器;工作原理;典型故障

辅助逆变器是城市轨道列车运行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电气元件。其主要任务是用于列车控制、客舱照明、空调、通风和其他低压电气设备的低压电源、电压和功率。供电质量和辅助供電系统的可靠性直接影响列车行车的安全和乘客的舒适度。地铁在运营过程中,辅助逆变器如果发生严重故障,则会影响列车正常运行,这是干扰列车正常运行的重要因素之一。详细研究辅助逆变器故障诊断系统对于保障城轨安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逆变器诊断技术研究现状

1.1基于电流的故障诊断技术

针对基于电流的故障的诊断方法通常是利用相应的技术诊断并进行故障排除。首先测量当前电流大小和绕组的尺寸,然后对测量数据进行坐标变换,最后对数据进行处理以进行模式识别。国内外科学家在研究感应电机逆变器故障时,主要采用电流测量方法。比如常见的:简单恒流法、电流矢量路径斜率法、电流矢量轨迹质心法等。

1.2基于电压的故障诊断技术

逆变器的性能直接决定了整个系统是否安全可靠地运行。同时,功率开关器件非常容易损坏,研究人员需要及时关注关注逆变器保护和故障诊断。诊断逆变器故障已成为一个研究问题,因为整个系统中的其他功率设备出现故障,在几毫秒内将立即诊断出逆变器故障并予以纠正。基于电流的诊断方法在系统中使用电流传感器并需要特定的软件算法。诊断时间往往是多个主波周期,容易受到噪声和干扰等因素的影响。基于电压的诊断方法结合逆变器电压模型使用逆变器电压测量来提供有关故障的信息。诊断时间短,负载与控制策略无关,可靠性高。城轨辅助逆变器是电力系统的一部分。主要为空调、通风机、空气压缩机、电暖器、室内照明等辅助交流负载提供稳定的三相380V、50Hz交流电源。城轨运行过程中,辅助逆变器严重故障会直接影响列车正常运行。国内外科学家对异步电动机逆变器故障问题进行了详细研究,且方法较为丰富,但在城轨辅助逆变器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而城铁辅助逆变器是列车供电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利用现有逆变器诊断方法创建故障自动检测诊断系统,有效诊断辅助逆变器故障是其难点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2地铁列车辅助逆变器原理及失效分析

2.1辅助逆变器原理

逆变系统组件主要包括充电电路、滤波电抗器、滤波电容器、辅助逆变模块、变压器、三相滤波器、EMI电容器等,是辅助电源系统的核心。滤波扼流圈和滤波电容组成高压输入滤波器,抑制输入电路的谐波,减少输入电路的瞬态现象出现。滤波电容器和滤波电抗器可以减少电路瞬变和谐波对输入电路的影响。它用作高压输入部分的滤波器。

2.2辅助逆变器失效机理

低电流半导体器件故障:逆变器使用大量低电流半导体器件。如果设备出现故障,整体系统性能将下降或系统功能将完全丧失。半导体器件失效的原因之一是器件本身固有的可靠性。半导体器件设计制造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对可靠性技术的深入研究,大大提高了半导体器件的可靠性。逆变器运行条件、装配条件、系统运行环境等外部因素引起的故障是逆变器半导体器件故障的主要原因。这些外部因素引起的故障主要有除湿、除过压、除静电、除机械过载、除温等。

功率半导体失效。逆变器在具有高电压浪涌的环境中运行。功率半导体器件故障时逆变器故障的主要原因,人们在设计上对器件保护措施缺乏了解会导致功率半导体器件进一步失效。

电容损坏。逆变器内部有一个铝电解电容,具有稳压作用。经验表明,该电容器是最常见的受损组件之一。铝电解电容器的工作介质是通过电化学方法在金属铝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它与内部的金属铝结合形成一个整体,称为阳极。电容器在工作过程中氧化膜被破坏,但在电极开始反应后,它可以自然修复损坏。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如果氧化物破坏速度超过自愈速度,则氧化物会恢复得太慢,导致在标称电压下氧化物被破坏。在极端情况下,电容器可能会发生不可逆转的损坏甚至爆炸。

3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地铁车辆辅助逆变器原理进行分析以及对其典型故障及失效原理进行阐述,不难看出,当地铁车辆辅助逆变器在出现故障时,地铁车辆的正常运输将受到严重影响。因此,维修人员在进行地铁车辆的日常维护同时也应当关注辅助逆变器等系统组件的工作状况,及时更换老化元器件,避免出现上述问题,从而保证地铁列车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

[1]郑超.地铁车辆辅助逆变器故障分析及整改研究[J].设备管理与维修,2019(13):32-33.

[2]黄昆.地铁车辆辅助逆变器故障问题思考与分析[J].数码设计(上),2019(7):147.

[3]马姗姗.地铁车辆辅助逆变器故障问题论述与分析[J].数码设计(上),2018(5):90-91.

作者:熊磊

压逆变器轨道管理论文 篇3:

现代轨道交通车辆电气牵引技术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建设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建设程度不断加强,为人们日常出行提供了较大的便捷性。本文针对现代化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的电气牵引技术进行了全面分析,旨在提高轨道交通车辆的安全稳定运行,为人们营造安全的出行环境。

关键词:现代轨道交通;地铁车辆运行;电气牵引技术

引言

目前,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运输工作中,电气牵引技术是其中的重要技术环节,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不但如此,电气牵引技术还有具有其他的功能作用,为轨道交通的运行提供合适功力。再加上电气牵引技术具有较强的可控制性,在实际的运行应用过程中,能够将其转化为车辆的稳定制动,提高轨道交通车辆运行的安全性和控制性,从而实现轨道交通车辆运行的制动和减速,有效的防止轨道车辆出现风险事故,避免其危机到乘客人员的人身安全。

一、现代轨道交通车辆电气牵引系统的基本构成

地铁车辆电气牵引系统主要由避雷器、高压箱、受电弓、制动电阻、牵引逆变器、牵引电动机等部件组成。

地铁车辆电气牵引系统中由两台受电弓设备组成,这两台设备之间是彼此作为备用设备。如果某台设备出现故障问题,那么,备用设备会立即启动,维持牵引逆变器和辅助逆变器两者的正常运行,保证牵引系统中的相关动力设备能够接收受电弓设备提供的电源,从而保证地铁车辆牵引系统的稳定输压,维持地铁车辆的稳定运行。

与此同时,地铁车辆电气牵引系统中设有滤波电抗器,有利于维持电气牵引系统的稳定输压,保证系统结构内部逆变器的稳定运行,从而能够对直流电流进行转换,以及对实际电压频率进行调节,有效保证现代城市轨道交通地铁车辆中电气牵引系统的功能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此外,在现代城市轨道交通地铁车辆的实际运行过程中,针对其电流转换现象,需要注意到电气牵引系统与电网之间的电流流通性,因此,为了满足绿色环保、节能降耗的理念,在电气牵引系统与电网电流进行交互工作时,相关工作人员需要控制实际的能量损耗,以及注意是否存在环境污染问题。

二、现代轨道交通车辆电气牵引系统的控制分析

(一)地铁电气牵引的牵引控制

地铁车辆电气牵引控制主要是将模拟信号经控制器传递给牵引逆变器,再经过牵引逆变器对信号进行处理,最后传递给牵引控制装置以及制动控制装置,从而实现对地铁车辆运行的牵引控制。但是,由于城市轨道交通地铁车辆的实际运行速度较大,其单纯的依靠车辆驾驶人员对车辆行驶速度进行调整,缺失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发展的实用性和实践性,因此,在地铁牵引系统程序的实际设置中,要注重增加速度的控制模式,这样能够在地铁车辆行驶速度超出设定速度时,制动装置会自动启动,对地铁车辆运行进行控制管理。而且,当地铁车辆运行速度处于设定速度之下,制动装置控制系统会转变为牵引系统,保证地铁车辆的安全且平稳运行。

(二)电气牵引技术的主要元件

电气牵引技术中较为重要的元件包括了受电器、接口电器、断路器等等。

1、受电器

受电器是电气牵引技术中的主要元件结构,现代轨道交通车辆的运行,对受电器使用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在保证电气牵引技术发挥出自身优势性能的基础上,满足第三轨稳定滑动的要求。而且,轨道交通车辆在提速行驶的过程中,受电器的适度压力能够保证电气牵引系统的正常受力,并保证受力始终处于在安全且合理的范围内,从而有效的避免设备结构出现较大的磨损。目前,我国针对这个问题的解决,主要是积极引进且自主研发具有自动化调节功能作用的受电器设备,有效缓解受电器在电气牵引系统运行中承受的压力。

2、接口电器

现代化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系统结构中的接口电器,需要满足电气牵引技术的实际应用需求,对其合理化应用进行全面化的控制,保证其使用效果。而且,轨道交通车辆电气牵引技术的应用过程,很容易出现匹配性问题,这就要求接口电气按照电气牵引技术与现代轨道交通车辆之间的匹配关系进行设置,避免因接口电器的不匹配问题,而影响电气牵引技术的实际应用效果。

3、断路器

现代轨道交通车辆运行中电气牵引技术的合理化应用,需要依靠断路器设备来紧急的阻断设备运行,对现代化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建设发展具有积极促进作用。随着电气牵引技术的信息化建设发展,断路器设备占有重要的行业市场比例,其在电气牵引技术应用中的使用,能够降低车辆的制动时间,在短时间内对轨道交通车辆进行调节,导致其中电流不会出现阻断上升风险,并充分利用断路器来完善电气牵引技术。

(三)电气牵引的交流传动控制

交流传动技术是现代城市轨道交通中地铁车辆中电气牵引系统运行的主要应用技术形式,为车辆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根本保障,通过有效的弱化电气牵引系统中电流之间存在的负面作用,来强化了电气牵引系统中控制功能的应用全面性。与此同时,相关技术人员可以采用交流传动技术来解决地铁牵引系统中的线路复杂问题,在提高异步牵引电机运行可行性的基础上,提高地铁车辆的安全运行,从而能够满足地铁车辆运行,对电气牵引控制系统的复杂化要求。

三、結语

综上所述,在现代化轨道交通车辆的运行中,需要针对电气牵引技术进行合理化应用,保证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的安全且稳定运行,为人们日常生活提供安全的出行环境,推动轨道交通工程的建设发展。

参考文献:

[1]曾星瑜.浅析现代轨道交通车辆电气牵引技术[J].中国设备工程,2018(9):135-136.

[2]潘宣伊.论现代轨道交通车辆电气牵引技术[J].科技经济市场,2017(11):30-31.

[3]张迎,李炳奇.现代轨道交通车辆电气牵引技术分析[J].农家科技旬刊,2017(10):325-325.

[4]罗百敏.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电气牵引技术发展[J].大众用电,2004(10):23-24.

(作者单位:苏州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运营一分公司)

作者:吴健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选举组织改革法律论文下一篇:数据库之网络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