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作文之我见

2022-11-12

第一篇:小学语文作文之我见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之我见

华岳实验小学 周 燕

联系方式:

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作文教学既是个重点也是个难点。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该如何下手,是许多语文教师感到非常头痛的问题,毫不夸张地说,从一个学生的作文就可以看出其语文水平,因为作文是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反映。小小的一篇作文就囊括了语文的许多知识点:字词句的应用、标点符号的用法、修辞手法的使用等等。由此,作文教学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以下我把自己在教授小学语文作文时的一些心得和大家分享,以期共同提高小学作文教学水平。

一、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他们乐写、爱写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如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我手写我心,一个人下笔所写的内容,可以完全的反应出他的人生观,道德观,和思想认知的水平。在作文教学中,激发写作兴趣,使学生乐于写是写好作文的关键。为了调动学生作文的兴趣,教师在训练过程中,应始终注意通过多种方式,着力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表达见闻感受的兴趣和积极的情感,使他们乐于观察,乐于写作。要做到“乐”,我建议可以从以下几点尝试:

1、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

小学生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在接触新鲜事物或自己感到有趣的事情时,总会情不自禁的想说出来。教师要利用孩子的这些特点因势利导,有意识的组织他们在一起聊一聊。如:在进行完激烈的拔河比赛后,教师及时组织学生聊天,只要内容与拔河有关便可。有的学生说出自己比赛时的心情,有的说出自己是怎样拔的,有的学生分析了每局胜负的原因,还有的学生说出了比赛的紧张气氛。他们无拘无束,各抒己见。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重点,给学生理清思路,为他们完成《拔河比赛》这篇作文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使学生能顺利完成这篇作文。基于这点,每次学校组织去春游,或者开展防火演习等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后,我都会让学生把活动所见、多闻、所感写下来。对于亲身经历的事情,他们总是能写得很真实,深刻。

2、运用"迁移"培养兴趣。

为了调动学生作文的兴趣,教学中教师可不失时机的运用"迁移"规律,努力把学生的兴趣迁移到观察、写作上来。如:在新学年初,每个学生都买了新的学习用品,课间也挤在一起谈论自己的这些东西。教师灵活运用这件事,对学生进行引导:"新的学年开始了,同学们都买了新的学习用品,老师也想买一样学习用品送给小妹妹,可又不知买什么样的好,你们能帮帮老师吗?"孩子们一下子来神儿

了,有的推荐书包、有的推荐铅笔盒,还有的推荐橡皮、尺子等。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要求他们把向老师推荐的东西介绍得更详细些。如,说出物品的形状、颜色、图案、用途等。孩子们一下子沉默了,说不出了,但是,机灵的孩子马上认真的观察起自己的学习用品,又滔滔不绝地说起来,并且说得很详细,因为他们都希望老师能买和他们用的一样的学习用品。在充分说的基础上,教师再巧妙的引导学生把说的写下来,一篇《我的学习用品》便完成了,而且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二、思维定势,打破培养学生作文的创新意识 1997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朱律文教授在比较中外学生差异时指出:"中国学生学习很刻苦,书本成绩好,但动手能力差,创新精神明显不足。"美籍华人反映:美国的大学生写毕业论文时常有独特的创新见解,而我国留学生写毕业论文时却四平入稳,墨守成规,缺乏创新和突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追根溯源,是由于我们的教育思维习惯和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所致。长期以来,我们作文教学运用同向思维(即一种定式)的思维方式,使学生思想僵化,不敢创新,不敢越雷池一步。创新意识强的人总能够从不寻常的独特视角来研究问题,这种独特的视角就是求异思维。什么是求异思维?吉尔福特对求异思维曾下过这样一个定义,从所给的信息中产生信息,从同来源中产生各样为数众多的

输出。按照这个定义,我们认为,求异思维要求作者在审题、立意构思的整个思维过程中,要突破常规思维的束纪,使思维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扩散,得出不同一般的结论。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救小孩的故事就是克服思维定势采用求异思维方法解决问题的典范。许多新颖的作文题目都是来自求异思维的结果。如《为"王婆"辩屈》(源于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开卷本必有益人》、《卫生所不卫生》等。

三、注重课文文本,扩大阅读,丰富知识,为学生作文创作奠定基础

作文是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没有丰厚的知识,是很难写出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新颖别致的好作文来,所以教师要教育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来积累, “重视文本”,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出现“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摘抄中积累材料。如果学生能掌握一些好词佳句就为写作做好了铺垫,能够让他们有词可用、有话可说。比如:在教完《颐和园》这课后,就让学生以后写熟悉的景物作铺垫。除此之外,还要多阅读课外书籍,特别是那些名著,甚至自然科学知识,也要了解一些。正如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巧意,数学使人精微,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辨"。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阅读和作文,教师可组织一些读书班会或专题沙龙,让学生交流读书心得体会,或以讲故事、开辩论会等形式来锻炼口才。再通过办墙报、校园文学报等形式提高学生的书面作文水平。学生在广泛阅读中,从古今中外名著和大量诗文中汲取了健康的思想和艺术精髓,同时也积累了大量词汇和第二手作文材料。通过阅读,学生视野开阔了,知识丰富了,思维活跃了,再不会为"无米之炊‘而苦恼。

四、加强思维方式训练,培养学生作文创新能力

学生作文的过程是对小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综合训练过程。叶圣陶老先生曾指出:"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才有撰作"。可见"思"是作文的最初阶段。儿童作文是儿童思维的产物,也是作文能力表现的前提。

教给学生思维方法,训练小学生思维,需要老师的引导。在引导过程中,让学生探索以小见大,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思维方式。为加强思维方法的训练,或结合课文、或结合范文,或结合学生生活实例,让学生触景生情,触类旁通,联想思考。这样长期注重思维训练,学生认识水平明显提高,并学会了运用逆向思维。多向思维、外向思维等多种方法作文,写出的作文别出心裁、意想不到、耳目一新,如:《楼房高了,蓝天少了》、《我与凡卡比童

年》、《步行街呼唤文明》、《"三国"卡热潮》等作文,充满童趣,又散发出理性思维的光芒。

利用活动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作文教学应当把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放在首位,训练学生创新思维,可以渗透到活动中去,如欣赏音乐作文,我是利用学生在音乐课中学到的节奏、旋律等知识,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欣赏和分析,体味乐曲的情感和意境,产生共鸣,再进行形象思维,在头脑中构建创造出符合本曲主题的连续画面,最后引导学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

五、因地制宜的运用教学策略,促进学生作文创新能力 (1)引导求异、求新思维。学生作文是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训练,教师引导学生读懂、读精课文,分析、探讨作者的学作技巧,获得与他人和前人不同的独特的见解,形成求异思维品质。学生作文中只要有一点求异思维的思路、语言,教师应该给予分析指点、表扬鼓励,以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 要特别重视学生作文中与众不同的观点和独树一帜的见解,这是学生形成主见意识的幼芽,教师应该加以保护和培植。

(2)设立自主自能作文。进行作文的自我训练是学生自我建设、独立奋斗、实现自我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积极的感知、操作、观察、分析、探索,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自主学习不仅智力品质得到发展,首创精神也得到了培养。自主作文,通常可以用日记(周记)的形式来完

成,学生自主的选题、选材,取各自想写、好写、乐写的内容,各展所长,发挥各自优势,这样写出来的作文不仅极具特色,而且也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3)拓展观察思考空间。生活是作文之源,要想作文创新,文章本体的材料必须向生活提取。叶圣陶指出:"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因而,指导学生作文创新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幅射、导向、延伸功能,把学生作文同学校、社会的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会生活、增强实践能力中,提高分析、判断事物的能力,拓展主见思路。

六、注重作文的评价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十分重要。评价得当,能激励学生敢于作文、乐于作文,因而对学生的文章不能千篇一律,也不能一棒打死。应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给予不同要求的评价,对基础好的学生要有较高的要求。基础差的哪怕是用了一个好词、一个佳句也应该及时表扬。记得有一次,我发现一个平时作文很差的学生在文章中准确地用了一个表示时间过得很快的词“刹那间”,于是我在批语中这样写道:今后能多看点书,认真作好记录,教师相信你的作文会更上一层楼!这样做,能让一些差生得到鼓励,看到希望。

总之,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有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意识,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学生的创新思维一定能激活,创

新作文能力一定能提高,学生独特个性一定能得到发展。总之,作文教学不是件容易的事,教师必须在教学理论中不断探索,在教学实践中获得启发,不断总结经验,才能于学生有所裨益。

2014.4.21

第二篇:小学语文高年段作文教学之我见

作文一直困惑着许多学生和教师,一些学生上作文课就头痛,提起笔来无处下手“苦思冥想”,没有头绪。有些老师为上作文课翻资料找例文忙得不亦乐乎,讲得口干舌燥,累得腰酸背痛,其结果收效甚微。那么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去指导学生,提高其写作能力呢?本人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仔细观察,描摹逼真

亲自观察,身临其境,可以真实地获取素材,更能牵动学生的真情实感,促使他们广泛的联想,激发他们把看到的境、听到的事和想到的情急于写出来,既活跃了思维启迪了智慧,又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境引情,以情入境,但有很多学生不会观察,在观察时只是走马观花,大体了解,提起笔来,脑子里空空如也,茫无头绪。那么如何观察呢?首先,要全面细致地观察,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可以先整体地看事物,后看部分,一部分一部分地看仔细,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来观察,观察时,也同样要注重观察事物的顺序,可以从上到下或从外到里地观察,边观察边思考,并进行分析比较,找出所观察事物的特征。其次,在观察的基础上,要理清作文思路,描写时必须注意方位、顺序,可以先写整体,后写部分,也可以一部分一部分写,还可从最富有特征的地方写起,抓住事物的特点,把主要部分写具体,但不论先写什么都要求思路清晰,有条理。再次,要写出自己和物品之间的联系,好文章常常把自己放进去,找出“我”和“物品”之间的某种关系,把物或人倾注到自己的感情中去,写出自己对事物的喜怒哀乐,表达出自己的爱憎。

总之,学写人或物一类的文章,可分两步走,开始可以通过观察,重点摹写物体的外形特点,要求摹写层次清楚,尽可能把描写对象写具体、细致;第二步要求高一些,可以借物抒情,托物寓意,这样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多想多写,人和物一类的文章就不难写好了。

二、勤于动笔,善于积累

不断丰富语言词汇是写好作文的基础。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涓涓溪流可汇成江河,平时的积累是写好作文的基础。叶圣陶老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竭。”写作的源泉是生活,只要学会关注生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就会找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如学校、班级展开的朗读比赛、歌咏比赛,家庭成员间的为人处事,孝敬老人等事都可以成为写作的材料。教师引导得法,可把生活中每一个细节都变成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积累素材的教材。这就起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中华文化灿烂辉煌,古今名著脍炙人口,向学生介绍一些儿童读物、诗歌、成语故事、寓言从中摘录好词佳句,记录名言谚语,熟背成诵,长期坚持把学到的经过的写下来,久而久之就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自我修改,着眼提高

观察、体验生活是写作文的基础,而反复修改,直到自己满意,家长满意,老师满意了,才算一篇真正的作文。小学生作文,如果仅仅满足于学生写完交给老师批改了事,那学生的写作水平是很难提高的。因此,在学生写完作文后,要采取让学生自己修改,自我完善的方法。学生自己修改作文,旨在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作文水平,提高学生自我修改的素质。然而至今,学生自改作文,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一些教师仍然对作文教学的规律认识不足。一是认为学生作文教师批改是天经地义的事,老师改作文容易找出作文存在的问题,利于改正;二是认为小学生太小,自己改不了文章;三是认为让小学生改作文是懒汉做法,是放任行为。其实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认识。孰不知,学生作文老师改,进度太慢。由于教师每周要上好多课,每天有每天的事,若要抽出时间和精力去修改每个学生的作文,要花费多少精力和心血,教师若抽不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修改学生作文,是很难想象会把所有学生的作文改好,使学生有所提高的,且跳不出诸多学生都要跟着教师的感觉走教师一言堂的怪圈。这样就束缚了学生的创造力和自我提高的能力,对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十分不利。

第三篇:语文作文教学之我见

作文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它是一个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写作就是说话,为了生活上的种种需要,把自己要说的话说出来;不过不是口头说话,而是笔头说话。”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培养其热爱写作的兴趣,这是十分必要的。

一、观察生活

观察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叶圣陶说:“写文章不是生活的一种点缀,一种装饰,而就是生活的本身。”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任何体裁的文章,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的反映。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全景式地扫描生活,用自己的眼,以自己的心去理解、感受生活,挖掘生活中最熟悉的,最能打动心灵的宝藏,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

生活是写作的动力,是兴趣产生的土壤,是学生自由写作得以实现的保障,健康的生活孕育健康的思想,生活的积累就是思想的积累,也是社会积累的基础。

二、学会构思

要构思好一篇文章,需对文章的方方面面通盘考虑,力求做到缜密。从确立写作意图,到材料的选择与剪裁;从主题的开掘,到表达方式、表达技巧的选定;从篇章结构的安排,到词句的遣造;从标题的确立,到标点符号的选用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均需认真切实地进行。构思要缜密,要先在脑子里形成文章的雏形,然后反复酝酿,从总体到局部再到细节,并不断修改、补充,最后选择最佳方案。

构思要解决的问题包括:选材与中心构思首先要解决什么材料,确定怎样的中心问题,中心意思的确定,要由材料决定,一定的材料只能说明一点的中心;中心确定下来,又对材料起统帅、制约的作用。选择系材料和确定中心,是一个反复交替的思维过程。中心要做到正确、集中、深刻。

三、学会立意

古人论文,讲究立“意”。唐代诗人杜牧说:“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文采词句为之兵卫;苟意不先立,止以文采词句绕前捧后,是言愈多而理愈乱。”所谓立意就是文章确立的主题,主题是文章的灵魂,这说明写文章要把“意”放在中心位置。写作的意图明确了,文章就有“主心骨”,就能站立起来。文章的“意”不是凭空冒出来的,而是平时锻炼思想、积累知识和增加生活阅历的结晶,练“意”必须要练“识”,要着力提高自己对事物的认识能力和思想水平。

立意应该符合以下基本要求:正确、深刻、新颖、集中,这四个要求相互联系,不可割裂。平时注意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学会从看似平淡的小事折射人生哲理的以小见大的写法。力争使文章的主题既有意义,又要集中、深刻,还要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立意高远,文章才能画龙点睛。

四、学会选材

材料选择要注意紧扣主题。主题是统帅,材料是士兵;达到真实性、准确性,既合乎实际,又经得起实践的检验;要选择典型的材料,不能泛泛而谈;要选择自己最熟悉的材料,不可道听途说;寻求新颖性、生动性。

要善于精选又要敢于割爱,才是选材的艺术本领。学生大可不必急功近利,去阅读大量关于写作技巧的书,也不必大批量地赶写各种作文,而应及时地梳理一下自己的生活库存,看看哪些材料,可为哪些作文提供下笔的依据。要求学生在冷静的心理状态下进行选材,在创作热情很高的情况下盲目选材,结果弄得材料很庞杂。

那么什么样的文章算是好文章呢?一篇好作文就得具备主旨、材料、结构、语言等四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文章主旨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得告知学生什么是文章主旨。主旨即文章的中心意思,是作者的写作意图或看法,文章就是表达作者写作意图的。初中阶段,学生写作易犯主旨不明的毛病,原因就在于没有明确自己的写作意图,以至于作文大打折扣。中心明确,就是要使读者一看便知,不能像艺术作品那样讲求曲折与含蓄。

第二,材料问题。材料是构成文章内容,形成、支撑并表达主旨的各种事实与理论。写作时能做到从材料出发,用材料说话,言之有理,言之有物,文章才充实,富有说服力。

材料把握有两大来源。一是来源于生活,要知道,生活中材料无处不在,只要留心观察,留心记忆,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写作材料就会处处存在,如走路行车,上课下课,劳动卫生,吃饭喝水,随处都会碰到自己写作的材料。二是来源于书中的理论学习,这主要是通过查阅文献,或调查去获取材料,这些材料的获得都离不开细心观察与记录。要求作者不能随意编造,不能有任何虚构和夸张。

第三,作文构思问题。结构是文章的骨架,它是为文章主旨表述需要而服务的。初中阶段,学生基本掌握了总分式,总分总式,分总式的结构方式,这为学生写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毕竟写作没定式之规,学生难免犯糊涂,不能将材料和主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也不能将材料有序地排列组合在一起。师生要知道,文章结构脉络是作者思路的外化形式,文章的结构合理才符合文章构成的发展规律。如此,文章结构才严谨,有条理,不松散。

第四,语言问题。语言是作文的载体,也是精彩作文的凭借。语言的准确是作文的基本要求。语言的好坏,关系到作文质量的好坏。初中生作文的最大问题就是语言把握问题,不是语言不恰当,就是用语不贴切。要写好一篇作文,首先就得用好语言,把尽可能多的信息明明白白地传递给读者,精心锤炼词句。做到用词精当,语句凝练。其次,语言平易自然。这就要求学生做到直陈其事,直截了当,明明白白将事情告诉读者。再就是语言要庄重,这就要求作者写作中从造句角度去思考问题,把握用词分寸和界限,让文章语言充满庄重感,切忌方言、土语之类的口语色彩浓烈的词语在文中频繁出现,以致文章不伦不类。

总之,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学会一定的写作技巧。教师切实抓好作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努力创造条件,贴近学生实际,让他们乐于动笔,易于表达,说出真心实感,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作者单位:四川省南充市仪陇县金城初级中学校)

第四篇: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之我见

提起作文,不少教师感到头疼,学生们更是绞尽脑汁、抓耳挠腮,面对着作文纸使劲咬笔杆半天都挤不出一个字。于是乎,作文成了语文教学中的一个拦路虎,位居人们调侃语文教学顺口溜“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三怕写作文”中的一怕。其实,关于作文教学,前辈们已做出了许多研究,承袭教育教学理论,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初中作文教学积累了一些感悟,望与大家共同探讨,以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下面,就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仿”写范文树信心,消除学生写作的畏难情绪 。

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学生的心理特点之一。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学生的模仿性很强,先仿写范文对逐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是非常有益的。老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便可训练学生从仿写句子、仿写片段到仿写范文,让学生从范文体会各种写作方法的技巧和语言。

“仿”不能机械的模仿,不能照范文生搬硬套,例如,在练习对人物外貌进行写作时,很多同学写出的人物面部特征都是“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高高的鼻梁、樱桃小嘴、弯弯的柳叶眉、红红的脸蛋”等。难道这世界上真有这么多容貌如此相仿的人物吗?答案是否定的。这就不是“仿”,而是“抄”。这是我们老师在作文教学时不希望看到的现象,但它确实存在。像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因此,老师在教学生写作的过程中不能使学生的思维受到约束,而要让他们有自己的思维特点。例如,学习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后,可让学生学习文中在写作中巧妙运用过渡句的特点,仿写了《从学校到家庭》。学习了《春》一课后,让学生学习了文章是怎样通过细心观察来描写大自然优美景色的,让他们仿写了《秋》。实际上学生进行模范性写作训练时,创造思维之光就在其中闪耀。他们的习作,正是张开的创造性思维的的双翅,慢慢地他们就能搏击长空。

世上无难事,作文也是这样。著名作家巴金先生曾说:“只有写,你才能真正会写”。一开始不要怕写不好,只要勤练笔,熟能生巧。世上哪一个作家、诗人都不是一开始就成为作家、诗人的。有的投稿几十次,甚至几百次才能发表。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是从一人多高的草稿上站起来的。我国著名当代作家胡万春投稿第二百零一次才得以发表《在〈文汇报〉上》,虽然仅37个字,可他当时真是欣喜万分,因为愿望终于实现了。他以此为动力勤耕不辍,终于成为一代名家。我不断用这些名人成功的经验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并且还善于发现学生作文的长处,哪怕一点一滴也及时给以肯定,帮助学生树立起自信心。一次作文,一个学生在题为《雪的遐想》一文写到“那雪,就如白玉,铺满了大地,让你感觉来到了天界”,纵观整篇文章,错别字病句很多,想到哪,写到哪,行文散乱,仅此一句较好,我在评讲作文时就暂避其不足,只对这一闪光的语句给以高度评价,该生深受感动,同学们也深受感染。既然能写活一句,也一定会写活全篇,从此该生便对写作有了浓厚兴趣,建立起了写好作文的信心。

另外,老师对典型文章的分析讲解也可诱发学生的写作情绪。学生从范文中的人物形象会想到现实生活中的熟人;从范文的事与理会想到生活中的情和趣;从范文的精妙构思,设计自己文章的框架„„从多方面受到启发,便会情不自禁地拿起笔将自己的感受倾之于笔端。

此外我还通过办手抄报,编印本班学生优秀习作选,在班上放大张挂学生的好文章,指导、鼓励学生向报刊投稿等形式,让学生获得较多的“发表”自己文章的机会, 满足其发表欲,实践证明这些也不失为一种增强学生写作信心的有效办法。

二、精心设题激兴趣, 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在作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甚为重要,有了兴趣才会入迷,入迷才会顿生灵感,有了灵感就想, 想出框架就写, 发现问题就改,偶得佳句就用。“长期观察,烂熟于心,然后凝神联想,妙手偶得之,一挥而就”。久而久之,写作就成了无形压力下的自觉行动。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应成为作文教学的重要原则。语文老师的主要职责就是要善于运用各种方法使学生对写作产生兴趣,消除害怕作文的心理,努力实现由“要我写”向“我要写”的转变。实现这一转变的基本前提是教师必须对学生的生活实际、心理特点、思想状况、写作水平有一个深刻全面的认识和把握。在具体的写作训练中,给出适合学生的作文材料,精心设计作文题目。好的文题能让学生感到兴致盎然,只要贴近学生实际,标新立异,就能调动他们的写作热情。如“初中生的追星现状思考”、“给心灵下场雪”、“阳光灿烂的日子”等。在我们现在的日常作文教学中,许多老师并不重视作文的命题选择,表现在对学生作文的训练缺乏通盘考虑,作文布置往往兴之所至,信手拈来,题目陈旧,内容重复,致使学生了无兴趣,丝毫没有创作激情。

脱离生活的写作是无源之水,脱离学生生活的命题则无异于缘木求鱼,因此题目一定要出在学生身边,最能体现学生生活,否则他们会觉得无话可说,无情可诉。即使写出文章也是胡编乱造,东拼西凑。可以说作文题目命得怎样,集中体现了一个语文老师自身的素质水平,也关系到写作训练的成败。

所以本人极为重视作文的命题。命题始终注意贴近学生生活,善于捕捉他们生活中闪光的情景。 另外现在的学生,生活丰富多彩,接受新鲜事物快,教师必须善于观察他们,熟悉他们,才能命出符合学生口味的题目来,进而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像这样的题目《我熟悉的一个人》就不如换个角度写,把题目改为《你猜猜他是谁?》、《你看看他像谁?》;写《我的妈妈》不如改写成《和妈妈说说心里话》《妈妈 ,您了解我吗?》等等。

三、多读多写勤积累,提升学生写作的能力素质。

要提高学生写的能力,必须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每一个人,凭直接经验,对社会的了解总是有限,要积累素材,也不可能样样亲历,这就必须学会多积累间接经验。而获取间接经验的最有效途径便是阅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获取写作范例的重要途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这是前人在读写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读书是吸收、积累的过程,思想、素材、感受以至语言的表达方法都在不知不觉中储存起来。一旦需要,这些储存就会蜂拥而至,跳出来供你应用;你可以很自然地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进而推陈出新,把自己的情意表达得生动、完美。多读的确是一条通向学好写作的成功之路。

当今社会是信息的社会,每时每刻都有很多信息通过各种媒介在流动着。而当代中学生的生活阅历较浅,因而就须每天阅读,获取和贮存信息,造成一种势能,使胸中有故事。把阅读获得的信息转化为创造能力,从而产生不吐不快的写作欲望。我向学生推荐《语文报》、《中国青年报》、《中学生阅读》、《读者》、《青年文摘》、《意林》、《故事会》等杂志,让他们订阅,并经常给他们介绍、评价最新书籍和报刊上的文章,传播新信息,并广泛开展“每日一读”,“文学小沙龙”等活动,从而使学生扩大了阅读面,增加了阅读量,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因而有了写文章的积极性。

自然,多读还要多写,任何技能技巧,都需要反复砺练,写作也一样,训练达不到一定

强度或熟练程度,就难奏效。写作更是一种创新,必须在反复实践中体味、揣摩才能悟出其中的规律。要养成勤动笔的习惯。滴水穿石,熟能生巧,写作能力是在不断实践中提高的。多读多写文,只有多写了,作起文章来才能得心应手。连大文豪鲁迅先生说起自己的写作体会,也是这样强调的:“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因此,作为初学写作者的学生应勤练笔,只有坚持练笔,才能以“量”来促进“质”的飞跃。所以平时我让学生坚持写日记,大至千八百字的篇幅,可以对时事发表看法和见解,小至几十字遣词造句,也可以是写一段有关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的片断,并坚持自己每天批改学生日记,并经常性的对学生日记的优劣进行分析点评,使学生能源源不断的积累素材,坚持不懈的写作练笔,从而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提高写作的水平。

四、评改方式多元化,加强学生写作的交流互补。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语文教师是学生作文的唯一阅读者和评价者,教师个人主观性特别强,而且往往很不及时,不利于学生对自己作文的正确认识。新《课标》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新《课标》还强调“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我在习作评改教学实践中将师评、自评、互评相结合,使全体学生参与了评价别人、评价自己和被别人评价的活动,使每一位学生既是评价者,又是被评价者。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始终处于主动的地位。如把自己的作文读给全班同学或组内同学或同桌同学听,请同学打分或评级,并谈谈为什么得分又为什么扣分。在班内举行作文展览,让学生阅读自己的,欣赏他人的等等。并且让学生人人办了自己的文学小报,把自己的作文发在上面,完了以后全班进行交流,实现了更加充分共赏互评的效果。这样,学生通过自我诊断、共赏互评,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学习别人的长处,使写作能力不断进步。

总之,良好的作文教学效果应该是学生优秀的禀赋、主体意识的强化与写作规律的有效渗透的结晶。而作文教学又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细致的系统工程。在这项工程中,我们要做的工作还很多。今后,我们要勇于开拓,继续探索作文教学的新路子,为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而不懈地努力奋斗。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之我见

二0一二年六月月三日

第五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

板桥镇中心小学校:许慧兰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说明阅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明确规定: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是学生与作者心灵沟通的桥梁,是小学生汲取知识的源泉,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有效的阅读手段和方法,将大大丰富小学生的知识,提高小学生的语文水平。

如何才能搞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呢? 以下是我的几点认识:

一、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 ,学习氛围是衡量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标准。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能使学生在毫无压抑的氛围中大胆地想,大胆地说,从而使学习真正成为学生内在的心理要求。因此,教师应放下架子,“蹲下身子”以朋友的身份,创造一种推心置腹的交谈氛围,学生才能无拘无束地、大胆地把自己对文章的各种感觉以及疑问带到课堂上来。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支持和引导学生发展阅读能力的物质和人文阅读环境。

二、阅读形式要多样化

指导学生读书的形式应该灵活多样,适时变化。做到因材施教,恰到好处。为了让学生获得整体印象,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熏陶和美的享受,教师应对整篇课文或重点段落进行欣赏性范读。当教材中出现了句子长、结构复杂或文章难懂的片断,教师采取领读的办法,引导学生读通、读顺、突破难点,为了让学生从不同声调、音色上感知和了解课文的层次结构,也为了便于大面积检查、了解和训练,对于篇幅较长、自然段较多的课文,可由几个人或全组、全班学生轮流读的形式进行。为了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线索和序目理清文章脉络,捕捉关键词句,可引导学生细心默读,在读中思考句子。为了诱发想象,形成意境,发展形象思维,对于画面集中、含义深远、语句优美、描写生动的地方,教师可指导学生小声自读,或者配乐朗读,把学生带到文字的情景之中,吧文字变成生动的场景,从而深刻地理解文章素要表达的感情。为了提高兴趣,深入理解内容,体会人物思想表情,对故事情节对话较多的课文,可进行分角色表情朗读;对于句意连贯、句式复杂、内在联系紧,逻辑性强的句群、句组或段落,可采用层层点拨设问,步步引读的形式。为了强化记忆,激发灵感,活跃气氛,对于诗歌、警句或精彩的句段也要齐读。当然还可以让学生听录音进一步体味朗读的技巧。要因材施教,精心设计读的形式,其目的在于让学生读懂、读熟、读通、读好课文,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三、重视阅读技能的指导

(一)在阅读中重视质疑能力的训练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但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很喜欢问,但常有一些不合理的、游离于教学目标之外的无价值的问题,将原本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搞得很糟糕,同时不合理的疑问也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这也就验证了“敢问不难,善问不易”这句话。因此,在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意识,让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学会释疑,激发创新思维,怀揣“问号”步入语文殿堂。

1、从审题中质疑。

课题是文章的“窗户”,犹如传神的眼睛,因而老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审清题意,在题目处设置疑问,从而为阅读课文串起一条主线十分必要,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能有效地提高阅读效率和写作能力。课文的课题总是文章的中心,有的概括了课文的中心思想,有的明确了课文所选定的对象材料,有的提出了课文的时空范围,有的介绍了文中主人公或主要发生的事件等等。只要我们能抓住课题巧妙地进行质疑,就能使阅读带有浓厚的趣味性,从而培养学生从课题入手阅读课文的能力。如教《狼牙山五壮士》,可扣紧题目重点字“壮”来引疑:课题为什么用“壮士”而不用“勇士”或“烈士”呢?经过引导,学生明白了“壮士”是指特别英勇豪迈的人,而且不一定牺牲,所以壮士的称谓最合适。接着又引导;壮士的“壮”体现在哪里呢?这样,教师紧扣题目中心词“壮”字,提出问题,造

成悬念,引导学生抓住文中体现“壮”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认真研读,分析探讨,多方品味。

2、在朗读中质疑

叶圣陶曾说过:“好文章是读出来的,美文尤需美读。”可以看出读书的重要性,课本中一篇篇文字优美的课文为学生提供了典范的样本和丰富的材料,因此,首先要读懂文章,我们知道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但是一味玩花架子的“读”则完全抛弃了阅读教学的这一宝贵经验。只要学生“熟读”,不要学生“精思”,却要不得。所以教学中以问促读,就是在阅读教学中展现的促进能力发展的最佳途径。

3、从重点词句处质疑

一般来讲,文章中的重点词句往往是那些能够直接反映文章中心内容的词语、句子,它于课文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能,抓住它,对于把握全篇课文十分重要。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本文的中心句“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继而提问,课文是怎样体现“伯父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呢?学生通过阅读,很快就在文中找出了体现伯父这一品质的几个方面,从而感受到了伯父的高大形象。这样,把他们的目光直接引向文章的精华。

4、从标点符号处质疑

标点符号的运用很有讲究,有些标点更是文章的精妙之处,

其表达的效果是难以用文字表白的。如在《穷人》一课中,文中的省略号多次出现就让学生非常好奇,然后同过查阅省略号的作用后了解到,这些省略号表现出了桑娜忐忑不安和矛盾的心理,最终他和丈夫在矛盾挣扎中选择了穷人的善良,决定抚养死去的邻居留下的两个孩子。

5、从课文的插图生疑。

课文中的插图,除了用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的内容外,还可以用来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既可以是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还可以是观察能力。

(二)在阅读中重视知识能力的训练

阅读能力是完成阅读的某个方面活动的能力,是阅读能力的基础。阅读技能的训练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

1、理解词语技能的训练:“词是句中最小的、能独立使用的、有意义的语言单位”,它是语言的“建筑材料”。词语的理解不仅是识字和句子教学之间的桥梁,而且可以扩大和丰富学生的词汇。对于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均有重要作用。例如词意、词性等的理解以及它们的用法,在词意理解方面:可引导学生自觉地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变换句式、同桌或小组合作探究等多种方法准确理解词语;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词语理解的方法,进行理解词语的练习。

2、理解句子技能的训练:是语言文字训练包括字、词、句、

段、篇五个流程,其中,句子训练处于字词和段篇训练之间。它既是字词教学的“升华”,又是段篇教学的“起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我们必须加强训练,分类分块系统地训练。从句子的结构、句型以及句型方面的转换方面入手,有条不紊地进行训练。不仅如此,还要把句子训练与讲读课文相联系。例如名言警句的理解;课文重点的句子的深刻含义的理解等。可以在理解句子中重点词语的意思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合作探讨、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进一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理解段落技能的训练: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弄清楚段落的主要内容,理解段落的表达形式,如承接式、总分式、并列式、因果式、递进式、转折式等。

4、理解篇章的技能训练:在弄清段落的主要意思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理顺课文之间的结构与思路,如总——分——总,分——总等多种结构安排:领会课文的表达方法,如前后照应的写法,分层论述的表达方法。

四、注意评价的适当性

教师评价应以能力水平为中心。具有发展性、激励性,是开放式、多样化、过程性的评价。教师首先要明白,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结构多元、性格多样。因此,教师在评价时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给予恰当的评价。一个热情的目光、鼓励的微笑又可以点燃学生心灵深处的星星之火,把学生从“黑暗”带到“光明”。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适时适当评价。

阅读,是小学生汲取知识的源泉,是小学语文课标要求的一个重要训练项目。教师在知道阅读时,一定要注重情感体验,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丰富的语言,形成良好的语感。培养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时,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2011

年5月22日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学校艺体节开幕致辞下一篇:学习型企业申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