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之互联网技术论文

2022-04-17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教师职业之互联网技术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当今社会是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学校中的一切与互联网密不可分,在此背景下出现的远程课堂、名师资源共享等为教育和教学打开了新的大门。面对未来,多媒体教学新技术对教师职业的要求和挑战也更加突显,教师唯有积极应对,才能在新时代掌握教学的主动权,成为教育事业的领跑者。

教师职业之互联网技术论文 篇1:

“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学改革

[摘要]当前我国教育正处于深化综合改革的关键时期,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及其与教育的有机结合,教育教学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为适应教育发展需要,要推动“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学改革,完善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学习方式。具体而言,应强化连接与互动的互联网教学特征,构建互联网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完善互联网教学的运行机制,跳出互联网教学发展的误区,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改善学习效果。

[关键词]互联网+ 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钟秉林(1951- ),男,北京人,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中国教育学会会长,研究方向为教育政策与管理;方芳(1983- ),女,安徽安庆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与财政。(北京 100875)

一、互联网教学发展的大背景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教育改革成效显著,集中体现为各类型、各学段教育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学前阶段教育的覆盖面逐渐扩大,义务教育领域的免费政策全面推行,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的步伐加快,高等阶段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并更加注重内涵式发展。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类型,在国家政策的有力保障下,职业教育已逐渐走出低谷并加快发展。2015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提前五年实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目标,其中,高等职业教育已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随着教育普及程度的迅速提高,教育领域的主要矛盾已经由过去的教育资源短缺转变为现在的优质教育资源短缺,教育公平与质量问题更加凸显,一系列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引发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尽可能地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是破解矛盾的根本性路径,但教育发展和学校发展要遵循自身规律,更需要长期积累、厚积薄发。各级各类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所形成的优良传统和厚重文化对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有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这恰恰需要长期的积淀,不可能简单用金钱在短期内堆积出来。

教育改革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我国已经迈入教育改革的深水区,教育利益相关者增多,利益诉求多样,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选择性需求更加旺盛;不同教育类型和教育层次之间的关联度增加,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更加紧密;学校办学主体地位不断增强,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的任务更加繁重。笔者认为,有效化解教育发展中的诸多矛盾和问题,需要直面三个重大的现实问题,也是当前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所面临的时代任务。第一,在教育规模扩大的基础上,通过何种途径能够有效增加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有效提高教育质量。第二,在各级各类学校提高教育质量的长期过程中,通过何种途径能够保证教育公平,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第三,在教育国际化背景下,通过何种途径能够增加我国教育的国际话语权,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为了完成时代任务,我国教育发展方式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革,由过去以规模扩张、空间拓展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逐渐向以提高质量、优化结构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转变。

基于现阶段教育发展的大背景,互联网技术、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及其与教育教学的有机结合,让教育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二、互联网技术为教学改革带来了重要机遇

首先,互联网技术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创造了新条件。当前,随着互联网技术、移动通讯技术和知识数字化技术的飞速发展,MOOC、翻转课堂、微课程等基于互联网的新型教学模式应运而生。这些模式突破了学习者学习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有利于优化和共享课程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也有利于将线上和线下教学资源有机衔接、高效结合,从而促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为创新教学和学习方式、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学习效率和改善学习效果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其次,互联网技术为拓展优质教学资源提供了新路径。当前,我国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教学资源分布不平衡,充分利用互联网可以便捷获取多类型教学资源这一优势,通过组建联盟或其他合作方式开发优质课程资源,再通过建立和完善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可以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从而探索出一条“以效率促进公平”的新路径。这不仅可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促进优质教育均衡发展,也为建设学习型社会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

最后,在线课程联盟的建立为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提供了新机遇。当前,国际国内在线课程联盟的建立,推进了国际化课程、教材和课件的跨国跨地区流动与共享。应抓住优质资源获取快捷便利的机遇,在遵循教育规律以及结合我国教育实际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并吸收国际教育发展经验,实现教育资源的国际共享,以促进教育发展方式变革,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同时,国际国内在线课程联盟的建立对于促进中国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国际拓展、改善中国学校的社会形象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互联网教学对传统教育教学提出了严峻挑战

第一,互联网教学对传统教育教学观念的挑战。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和质量观,突破传统的“万人一面”“千校一面”的桎梏,对人才进行多样化、个性化培养,需要在教育观念上有所突破。要遵循教育规律,因材施教,研究学生差异性,尊重学生选择权,鼓励学生发展兴趣特长,也需要在教育观念上有所突破。因此,在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将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作为教育改革和创新的重要先导,遵循学生成长和成才规律,树立现代的教学观,抛弃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的陈旧教学观。

第二,互联网教学对传统学习过程的挑战。一般而言,学习过程包括知识接收和知识内化两个阶段。在传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接收知识往往通过教师课堂讲授、学生听讲来完成,而学生知识内化的阶段往往发生在课后,通过学生复习、做习题、教师辅导答疑以及学生参加教学实验来实现。通过这两个阶段,力求使学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并能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学以致用。互联网的兴起催生了一系列新的教学模式,如“翻转课堂”的诞生和实践探索,则对传统教学过程提出了颠覆性挑战。学生可在课前通过个性化的线上自主学习,实现接收知识的功能;而课堂上则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探究和反思,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实现知识内化的一部分功能,这也是所谓“翻转”的内涵。显然,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教学方式正在颠覆传统的教学和学习过程,孕育着一场新的学习革命。

第三,互联网教学对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挑战。基于互联网的教学,使人类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发生了变化,使知识的传递方式从过去传统的单向传递转变为多向互动的传递。这种变革对各级各类学校最大的冲击莫过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发生了深刻转变。在互联网教学生态系统中,教师不再是简单地作为知识传授者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与学习者形成一种学习共同体。在这种特殊的学习伙伴关系中,教师应思考如何坚持以学生为本,引导和组织学生,探索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生生合作的有效形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以最终达成教学目标。因此,在“互联网+”时代,要积极探索创造性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政策导向、立项研究和改革试点,引导教师参与研发网上课程,鼓励教师参与线上教学,融合线下教学,并能指导学生的生涯规划;探索完善教师职业发展规划和激励机制,重视教师和培训者的培养与培训,拓展教师的职业发展空间;探索建立新型的教学评价制度,改革教学评价标准与评价方式,改善教学评价的科学性,提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第四,互联网教学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挑战。基于互联网的学习方式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带来了一系列冲击,其中最大的冲击在于如何在新的教育环境下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是摆在各级各类学校面前共同的、严峻的任务。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和教育国际化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即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创新精神以及团队精神,更加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要探索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和教学流程,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和课程资源的共享。同时,要增强特色意识,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坚持多样化探索,彰显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特色。

第五,互联网教学对传统教育教学管理体制的挑战。为应对互联网教学对学校教育的挑战,要积极探索教育教学管理全方位的制度创新。在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很多学校已经在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机制和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例如,部分小学突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室布局,教室不设讲台,而由便于学生分组学习和讨论的教室布局所取代;教师在上课时穿插在各学习小组之间,引导学生讨论、研究、合作,从而实现教学目标。部分中学探索实施“翻转课堂”或“开放课堂”,要求教师在一节课时间内,讲授活动占10分钟,其他如组织学生讨论、学生合作做习题等活动占35分钟,旨在通过先学后教、教师引导、师生互动、学生合作来实现教学目标;上海、浙江的高中学校在推进高考招生制度综合改革的过程中,大胆实践探索,正在使分层教学、选课制、“走班”教学等学习方式和教学管理模式成为学校人才培养与教育教学管理的新常态。高等教育领域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也在不断深化,目前国家和高校正在组织相关培训与研讨,加强政策导向,并启动有关项目,以期推进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和使用,从而达到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让在校大学生直接从互联网教学中受益的目标。

基于此,我们要完善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调整教师聘任和考核标准以及评教标准,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跟踪与评价。同时,要重视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建设,将周期性的教学评价与动态的教学质量监测较好地结合起来,从而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水平不断得到提升。

四、不断完善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教学模式

第一,强化“连接”与“互动”的互联网教学特征。互联网教学模式植根于互联网技术,其基本特征也与互联网技术特征密切相关,即“连接”与“互动”。在研发在线课程、使用互联网教学资源时,一是要通过人机之间的互动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并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提高互动水平和质量,这是保证互联网教学达到预期效果的重要基础。二是要进一步优化和改革课程组织方式,让更多的教师与学生参与到互联网教学中来,从而充分体现“规模效应”,以保证课程质量、教学质量不断提升。三是要加强统筹规划和资源整合,尤其是要避免互联网教学资源和课程资源的重复建设、分散建设甚至低水平重复建设等,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构建良好的机制来实现资源的优化整合,避免资源浪费,保证教学质量。

第二,构建互联网教学质量评价与反馈机制。探索构建与基于互联网的教学模式相适应的教学质量评价与反馈机制,是不断提高互联网教学质量的制度性保障。一是要加强对学生和其他学习者的个性化服务,应用大数据等技术,及时评价和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二是要加强教学及其管理平台的数据共享与交换,促进包括课程资源在内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和运用。三是要加强制度建设,探索提升教师线上教学水平和能力的路径与方式。完善互联网教学质量评价与反馈机制的最终目的,是让在校学生和社会公众都能够从互联网教学中获益。要实现这个目标,在观念、技术和机制等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亟待进行积极的探索。

第三,完善互联网教学的运行机制。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互联网教学可依托互联网企业吸纳大量的社会资本。因此,互联网教学兼具教育的公益性以及资本的营利性,需要处理好公益性与营利性的关系。当前,互联网教育企业,以及微课程、“慕课”等国内外互联网课程联盟与协作组织数量很多,这就要求我们:一是要探索如何优化运行机制,开展相互合作,实现互联网教学的高效运营,以及优质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二是要探索如何提供充足的资源保障,筹集充足的课程研发和运营资金,实现互联网教学的可持续发展;“烧钱”要烧出互联网教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即优质的用户体验、课程品牌知名度和用户黏度。三是要探索符合互联网教学规律和特点的课程标准与认证方法,并尝试进行统筹改革试验。总之,互联网教学的各相关主体应加强协同探索,优势互补,使基于互联网的教学充分发挥其效用。

第四,正确认识互联网教学的功能与作用。尽管基于互联网的教学方式已经对传统教学和学校教育带来了全方位的影响与冲击,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互联网教学不等于学校教育,也不能替代学校教育。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学校教育有着浓厚的文化基因,优良的办学传统、校园文化和校风学风对学生成长成才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催化作用,这是互联网教学所无法替代的。目前来看,学生社会发展性素养的养成还离不开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因此,作为一种新兴的学习方式,互联网教学丰富了教育教学的方式和路径,但不可能导致传统学校和教师职业的消亡。只有线上、线下教学有机融合,才可能实现学习效率的有效提升和学习效果的显著改善。我们应将研究和实践探索的重点放在如何提高在线开放课程质量、优化网络教学环境、融合线上与线下教学上。要在互联网教学投入产出、技术模式互通、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等方面加强研究,避免炒作概念和功利性倾向。只有正确认识“互联网+”教学的优势和不足,扬长避短,实现互联网教学与传统教学的良性互动和融合发展,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互联网教学在教育教学改革进程中举足轻重的作用。

作者:钟秉林 方芳

教师职业之互联网技术论文 篇2:

做新时代的新型教师

当今社会是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学校中的一切与互联网密不可分,在此背景下出现的远程课堂、名师资源共享等为教育和教学打开了新的大门。面对未来,多媒体教学新技术对教师职业的要求和挑战也更加突显,教师唯有积极应对,才能在新时代掌握教学的主动权,成为教育事业的领跑者。

一、互联网背景下教师职业具备的新特点

1.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能力

互联网时代,教师从粉笔、黑板的授课方式走上了展示、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平台,能够熟练运用互联网和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活动,对教师至关重要。首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互联网技术省去了教师用粉笔书写的时间,教师可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增加授课内容、提高教学活动效率、与学生互动交流等方面。其次,互联网技术能够更加生动直观地用图片、照片、动态图等来展示教师要讲解的知识,使课堂教学活动更加一目了然、活泼有趣。再次,教师制作的PPT课件能够前后滚动跨越讲解和简单快速复制,便于学生在课堂上全面掌握知识点,在课堂外及时补充漏掉的知识点。最后,教师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扩大自己的学术影响力,提高自己的业界知名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2.利用互联网技术及时更新储备知识是教师职业的基本素质

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如果仅仅运用教材内容和以往的知识储备来进行课堂教学活动,那么,很快会被教育教学改革的浪潮所淘汰。因为互联网时代的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已经不是以往从教师那里获取知识的单一途径,普及到各个角落的电视和广播、铺天盖地的网络,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多样、方便快捷、内容广泛的获取知识的途径。因此,教师及时更新储备知识至关重要,这是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和更新储备知识的能力也是衡量教师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除了要具备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运用互联网技术来组织和实施教学活动的能力,这对于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3.利用互联网技术推动教学变革、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是教师职业的创新之举

长期以来,教师这个职业一般与无私奉献、默默无闻、谦虚内敛等字眼联系在一起。在平时的工作中,教师面对的大多是教室里的学生和学校的同事,很少在社会大众面前展示自己,当然也缺乏这样的机会。然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教师提供了更多的走出教室面向大众展示自己的机会。事实上,教师中一些敏锐的先行者已经率先利用互联网技术来推动自己的教学变革,如视频公开课、微课、慕课等,就是教学变革的产物,也是一种积极的创新。同时,利用互联网技术来扩大教师的学术影响力是一个明智之举,對于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更好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二、互联网背景下教师职业的应对策略

1.从思想上和行动上转型

在互联网时代,并不是谁储备的知识多谁就能当教师,传统的“知识就是力量”的观念将被彻底改变,谁学得早、学得快、学得全面,谁能更好地利用互联网技术获取知识、传授知识,谁就是教师。因此,教师要顺应时代要求,从思想上和行动上转型,转变观念,走出教室,走向互联网技术的大舞台。

2.继续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

专业知识是教师职业的基础和实力保障,在互联网时代,无论教师的教学方式有多新颖,都离不开内容充实的专业知识,脱离了专业知识,互联网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不管时代如何转变,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仍是教师职业重中之重的任务。

3.提高自己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信息化教学能力,即教师把互联网技术与自己的学科特点和专业需要相结合,科学、合理、有效地规划、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要提高信息化教学能力,教师首先要具有扎实的学科知识和专业水平,其次要具有熟练运用互联网技术的能力,这样才能实现课程资源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主动利用互联网进行教学改革

在互联网时代,新技术带来的教育教学变革已是大势所趋,教师应该借此机会主动出击,积极参与其中。例如,教师应该借助互联网技术主动建立师生之间的沟通互动渠道,以便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向,进而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为学生设计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再如,教师要勇于打破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教学模式,每节课都合理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讲解自己准备好的多媒体课件,这样既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创新实践的能力,同时,教师也能从中受益。

(责编 再 澜)

作者:徐玉斌 郭艳艳

教师职业之互联网技术论文 篇3:

“互联网+”时代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思考

[摘   要]当前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以及区块链等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带来了人类思维、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在以培养中国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背景下,互联网技术正在推动人类的学习范式由“教学者中心”向“学习者中心”转型,促进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的构建。

[关键词]教学;“互联网+”;学习者中心;互联网技术

韩立福博士认为,学习者不是单一指学生,而是指学生、教师和其他教学参与者。他指出,“以学习者学习为本”理念强调教师和学生为同一个主体,学生不再是唯一主体,师生作为统一主体,是地位平等的合作学习者,教学全过程有效体现“师生共备”“师生共学”“师生共拓”的新思维。这一理念体现了素质教育思想精髓和终身教育思想,给广大教师提出了新要求,指出了新方向。这其中,互联网技术为这一理念的落实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撑。本文就新教学理念下,如何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教学活动,谈几点思考。

一、轉变角色,技术跟进,拒绝墨守成规

新时代背景下,国家提出了教育现代化顶层设计和规划纲要。《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指出到2022年要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其中提到了很重要的两条,一是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二是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这两条对新时代教师的能力发展和专业成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教室“四大件”来看教育装备的演变。“老四大件”指黑板、粉笔、课桌、一副好嗓子;“旧四大件”指电脑、投影、展示台、广播;“新四大件”指平板、白板、班牌、AP;“未来四大件”可能会在全息投影、VR交互、AI分析、机器人小伙伴等中出现。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以完善学校的教育硬件设备。人们希望教师能熟练掌握互联网技术,并用其来传递内容、指导学生学习以及进行评价。在有互联网技术支持的课堂中,教师的主要责任从传递专业知识转变为构建学习环境,以帮助学生获得创造性探究能力并提高数字素养。当前,教师扮演着指导者和教练的角色,为学生提供机会,引导他们自主规划学习路径,促使他们成长为有责任感的、自立自强的人,并激励他们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人们不断变化的期望正改变着教师的专业发展方式与方法。

顺应时代潮流是教育变革的必然选择。教师不能回避互联网技术,只有勇敢地面对才能不断提升自我,快速完成新角色过渡。走在前头的往往是少数敢于尝试和善于行动的人,当前,大多数教师正在观望和等待。对于上了年纪的教师来说,他们更需要实现自我突破,以打破传统的框架,摆脱固有习惯与模式的束缚。一线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课程知识基础,熟悉教材教法,还要努力了解掌握各种基于互联网的教学平台、教学系统、教学软件等的使用方法,致力于将最新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融入教学活动中。

二、巩固学识,适用技术,保留学科本味

互联网技术已辅助教学20余年,日趋现代化的教学装备早已成为课堂中的必要工具。在一些课堂中,精美的课件将教学内容直观地呈现,其成了教师板书的替代品。在这样的情况下,部分教师仍采用“我讲你听”的模式,小组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只能充当课堂点缀。教师应改变不需要学生思考,只需要学生记忆的理念。

在进行赛课时,教师通常会选择使用未来教室、智慧教室等,因为它们可以更好地打造“沉浸式”教学氛围,进而促使学生融入教学中。但是试想,如果教师并没有做好教学设计,对相应学科知识的把握和认知并不充分,那么是否还能使用互联网技术开展有效的教学?互联网技术是为学科教学目标的有效完成服务的。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不求酷炫,但求合理。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应产生锦上添花的效果。优秀的融合互联网技术的创新课,不应丢失学科本味。教师应掌握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并且将其有效地应用于教育的改革和实践过程当中。

三、以爱育人,用心为师,点燃学生的“学”

由于人工智能的产生,很多专家分析在不远的将来很多职业会逐渐被其替代,但预测的教师职业的人工智能替代率仅为0.4%,因为人工智能仅能处理复杂的机械的劳动,它永远不能产生情感,也就是说它不会对教育教学产生爱,也不会对学生产生爱。

“让教育沐浴人性的光辉,就是要善待我们自己……就是让我们善待学生……我们还要努力把教育的温暖传递给社会。”朱永新的话引起了广大教师的共鸣。教育中的“教”强调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育”强调品行和德性的养成。立德树人、润泽生命是永恒的教育话题,教师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

首先,教师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有着不同的起点能力、学习风格、学习动机和自我效能感。教师要帮助学生确立既符合自身情况,又能激发个人最大潜能的学习目标。教师要用自己的激情点燃学生的激情。其次,教师在课前选择教学材料时要对接真实的生活,使教学和生活相关联,还要注意材料的趣味性、适用性、实用性和文化性;在课中要用更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来调动学生,在语言讲解、文字呈现、活动开展过程中应考虑多感官刺激;在课后要通过互联网及其他渠道与学生分享专业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利用已知探寻未知,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最后,教师既要提高学生的智能,又要关注学生体格、社交能力和情感的发展。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研究表明,人类的学习过程不是线性的,而是循环的、连续的、复杂的、自然的。当学习者处于相互支持的环境之中时,学习效果就会得到提高。基于此,教师要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为学生提供相互学习的机会和表达交流的平台,让具备不同认知能力、学习风格、性格特征、文化背景等的学生能够在一起学习探讨、互动交流、反思评价。

四、读懂需求,智慧分层,实施精准教学

教育改革的目标是实现教育的人性化和个性化。大班级授课,一位教师得面对五六十个学生,通常一部分学生听懂了,另一部分学生还云里雾里。在这种情况下,教学进度该如何调整?学优生和学困生该如何兼顾?如何进行个性化教育?这些是困扰教师已久的问题。

高中生的心理日趋成熟,他们通常不愿意教师与家长过多干预自己的学习过程。“互联网+”背景下的教育形式恰好契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行为习惯。以翻转课堂教学和微课教学为例。翻转课堂教学中的课前任务虽是固定的,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来决定花多少时间来完成它。微课教学的特点是时间短、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在观看微课时学生可以快放、慢放、暂停等,以有效满足自身的学习需求。以上教学方式都践行“以学习者学习为本”的理念。在各个决策环节,教师应尽量给予学生适当的选择权与决定权。实践证明,应用这些教学方式能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须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根据学生的内在需求组织教学过程,以给学生构建高效的课堂。

目前,如何有效落实个性化教学仍是教师讨论的重点问题。笔者认为,可行的做法是,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开展分层教学。基于数据把一个班的学生分为若干层次。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并对课堂实践内容也进行适当的层次劃分,以落实人人参与,分工协作。各层次学生可轮流担当本层次的实践记录员、汇报人等。这样有利于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教师可通过群体分析、个性分析把全体学生的学习数据整理出来,形成学习反馈。

要想在教育教学中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教师就不应忽视数据的作用。在工作中,教师应增强数据意识,及时对数据进行筛选、整合,以更好地发现学生的问题。同样获得80分的两个学生的失分点不同,通过数据分析,教师能够发现这两个学生分别存在的问题,并分析问题的性质(理解问题、应用问题、阅读问题、计算问题等)和问题产生的原因(识记不到位、积累不充分等)。此外,教师不仅要关注及格率、优秀率、平均分、分数段、均位比、过半比等全样数据,还要关注学生的单科位比、总分位比等个体数据,通过观察学生的规律性数据,发现异常数据,以及时给出针对性的指导。教师只有更全面地了解学生,才能实现精准教学。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产生巨大的影响,提高学习者的核心素养将成为教学的首要目标。教师需要改变自身的意识观念,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创新自身的教育模式和评价手段,以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更积极地发展教育事业。

[   参   考   文   献   ]

[1]  韩立福.教育新视野:学本教育[J].人民教育,2014(9):13-17.

[2]  肖年志.“大数据促进适合的教育”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9(18):23-26.

[3]  曹晓明.“智能+”校园:教育信息化2.0视域下的学校发展新样态[J].远程教育杂志,2018(4):57-68.

[4]  徐希勤.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教学[J].考试周刊,2009(27):223-224.

(责任编辑    王嵩嵩)

作者:周洁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野生观赏植物资源分析论文下一篇:汽车电工技能训练浅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