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论文

2022-05-15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颐和园是中国悠久造园艺术的经典范例和现存规模宏大、保存完整的中国皇家园林,在缀山理水、建筑布局、植物配置及借景效果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成就。园林山雄湖阔,楼阁参差:天光云影,敛彩明霞:树玉鸟鸣,四时如画:既有大自然的妙趣神功,又进发着民族文化传统的智慧之光,达到了自然的完美和谐。

第一篇: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论文

扎根传统文化,弘扬中华美育精神

[摘 要]京剧艺术是我国特有的传统文化艺术,京剧艺术中的脸谱、服饰、装扮等美术元素无不彰显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是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的一面旗帜。两百多年来,在京剧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大量优秀剧目,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德育精神,传承着中国人的精气神。把京剧艺术融入美术课堂,让学生在画一画、做一做、看一看中了解京剧,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促使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美育精神。

[关键词]京剧艺术;美术课堂;中华美育精神

2018年8月30日,在中央美术学院百年校庆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学院8位老教授回信,提出了“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的时代课题。作为美术教育者,应当深刻认识到新时代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的重大意义,全面把握其丰富内涵,加强中华美育精神研究,肩负起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的神圣使命。

京剧艺术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戏剧中的瑰宝,是一种流行于全国的戏曲剧种,有着两百多年的历史,现在已经成为向世界介绍和传播中国文化的媒介。京剧艺术中丰富多变的脸谱、装扮、服饰和美术息息相关,与音乐、文学相得益彰,共同展示着中华文化的魅力,大量优秀的京剧作品也传达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品德。对学生普及京剧基本知识,让学生了解和亲近经典,感受戏曲文化的魅力,学习中华美德,继承中华传统文化,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有着极其重要的时代意义。

我校2013年引入京剧艺术,成立了孝慈少儿京剧艺术团,让京剧艺术走进课堂,走进学生的视野中,通过专业学习和课程融合让学生认识京剧、欣赏京剧、热爱京剧、传承京剧文化,从而在少年儿童中普及了京剧文化,弘扬了中华美育精神。戏曲艺术中包含着大量的美术因素,装扮、服饰、道具、舞美等都属于美术创造范畴,把京剧艺术融入美术课堂,通过对其进行欣赏学习,是艺术形式的静态普及。

一、脸谱艺术,锤炼中国魅力

脸谱起源于面具,面具就是把图形画在别的东西上,然后戴在脸上。京剧中的脸谱图形是根据剧情和剧中人物的需要,用夸张的手法在演员脸上勾画出不同的图案,在京剧表演中主要用于净角和丑角。脸谱图形主要分布在额头、眉毛、眼眶、鼻窝、嘴叉、嘴下等部位,每个部位的图案又变化多端,有规律而无定法。脸谱色彩明亮丰富,但每张脸又都有一个主色调,这个色调也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比如,红色脸象征着忠义、耿直,代表人物是“三国戏”里的关羽;黑色脸代表猛智,如“包公戏”里的包拯;白色脸表示奸诈多疑,如“三国戏”里的曹操;黄色脸代表勇猛、暴躁,如典韦。

我们将脸谱知识编成校本教材,在课堂中通过欣赏、创造让学生学习脸谱的基本知识。根据脸谱图形的特点,我们制定了分步骤的教学计划,从简单的三块瓦脸开始学习,逐渐学习画三块瓦脸、十字门脸、碎脸、歪脸等。学生要熟悉各种脸型的特点,认识京剧中相对应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临摹其脸谱,了解图案、色彩对于其性格的塑造特点。前期,我们主要让学生将脸谱画在纸上,能够熟练控制好颜料后,再让学生画在专门定做的纸浆面具上,这就形成了精美的脸谱作品。

中国京剧脸谱艺术是戏曲爱好者非常喜爱的艺术门类,在国内外流行广泛,是汉民族传统文化的标识之一。脸谱来源于舞台,但现在在大型建筑物、商品包装、各种瓷器以及人们的衣服上都能看到风格迥异的脸谱形象。因此,我们带领学生将脸谱绘制在服装、水杯、收纳盒、学校的墙壁上,让脸谱艺术变成实用的艺术,装点生活,扮靓校园。

如今,脸谱已经成为一种艺术语言和美术表现形式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艺术与生活的结合给传统文化赋予了当代的价值与意义,为现代化的生活构建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创作空间。学生也在学习和绘制脸谱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戏曲艺术的魅力。

二、服饰文化,彰显中国特色

京剧服饰带有强烈的中国特色,种类繁多,图形、色彩丰富。京剧服饰是为了演出而设计的,有着夸张和美化的效果,很多服饰就是在生活原貌的基础上改变了形状,使其更具有表演性和装饰性。它的种类主要分为蟒、帔、靠、褶、长衣、短衣、帽子、鞋等,分别对应着不同身份和性别的人物。

在繁多的服饰中,我们选择了《霸王别姬》中的霸王、《贵妃醉酒》中的贵妃、《穆桂英挂帅》中的穆桂英、《铡美案》中的包拯、《嫦娥奔月》中的嫦娥等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服饰进行研究。我们让学生从服饰的式样、色彩、纹样的装饰上分析、学习,找出变化中的统一,让他们先用绘画的方式画服饰,在掌握了基本规律后,再用彩纸结合彩泥进行立体的服饰、配饰的创作,形成一套完整的服饰。

我们还带领学生参观学校京剧团的服饰,让学生近距离地欣赏京剧服饰的造型和艺术美,加深学生的直观感受,这对于学生的创作有着很好的引导作用。我们把服饰按部位和色彩、图案等进行分解,再融入相关的美术课中,在不影响整体教学进度的情况下,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学习京剧服饰艺术。例如,一年级《新花布 新衣服》、三年级《我设计的服饰》、六年级《印花布》等课程中,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欣赏京剧服饰,然后让学生画一画京剧服饰上的花纹,做一做京剧的服饰、帽子、头饰、腰带等。京剧服饰中的装饰纹样拓展到二年级的《相同图案排排队》、三年級的《对称美 秩序美》《动物纹样》、四年级的《鱼的纹样》《鸟的纹样》等课程中,可以使学生在实用与艺术结合的美学思想中学习到二方连续、四方连续、单独纹样等图案的设计与应用。

之后,我们再结合脸谱艺术,让学生用服饰和配饰去装饰脸谱,制作京剧脸谱挂件,使京剧艺术中的中国特色文化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出现在学生眼前,就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接受度。

三、京剧曲目,弘扬中华美德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着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题,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博大精深、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观念等,可以为我们在新时代认识和改造世界,走向国家治理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贡献力量。京剧艺术在两百多年的发展中形成了大约五千八百余个优秀的剧目,传统剧目较多,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如《铡美案》《四进士》等剧目从各个角度反映着古代人们的生活,传播着中华美德故事,给人以积极向上的艺术享受;而新中国成立后编排的现代剧目《白毛女》《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等再现了中国人与帝国主义列强勇敢斗争,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英勇历程,激励着中国人民建设美好家园,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我校京剧团在发展过程中,除了出演《霸王别姬》《杨门女将》《智取威虎山》等经典曲目外,还根据地方的革命故事、社会主义建设和学生的生活、学习,编排了具有教育意义的《雪峰颂》《猴年献瑞》《经典文化育童心》《魅力湖滨》等校园剧目,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提高了学生对传统京剧艺术的认识,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能够增强学生自强、自立的精神。

我们美术教师将经典剧目引入课堂,在《形形色色的人》《卡通 卡通》《老师和同学》《水墨人物画》等课中融入京剧艺术和校園剧目,挖掘曲目中的人文精神、德育精神,引导学生用独幅、连环画、绘本、泥塑的美术表现手法去表现戏曲人物、故事等,并模仿、编排简单的京剧片段,制作道具、服饰和舞台装饰,通过一系列形式多样的美术表现形式引领学生学习和理解京剧艺术,学习中华美育精神。我们还定期举办多种形式的京剧美术作品展,将学生的泥塑、绘画作品和绘本故事书,在班级间和校园里进行展览和交流,让学生用自己最简单、最直接的美术表现形式去弘扬京剧艺术,传承京剧艺术中的美育精神。

中华美育精神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几千年的文明造就了中国人独特的审美观和审美情感。传统文化彰显着中国人的勤劳和智慧,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让学生在中华美学的深刻体验中,形成了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文化自信,激发了学生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创新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的发展繁荣为条件,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京剧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它正以璀璨的形式向中国人民、向世界人民传达着中华美育精神,向世界传播着中国魅力。

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的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通过京剧艺术与美术课程的融合,学生不仅清楚了京剧艺术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还清楚了京剧艺术的独特创造、价值观念、鲜明特色。这样的课程既能深入挖掘京剧艺术中的讲仁爱、重民生、守诚信、崇正义、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又能不断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古为今用,以古鉴今”,扎根传统文化,弘扬京剧艺术中的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艺术魅力,能够提高学生对中华美育精神的认识,激发学生对传统艺术形式的兴趣,提升学生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提升学生主动参与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决心和信心。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 学习出版社,2018.

[2] 梁燕.齐如山论京剧艺术[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4.

(责编 刘宇帆)

作者:陆群

第二篇:保护世界文化遗产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颐和园是中国悠久造园艺术的经典范例和现存规模宏大、保存完整的中国皇家园林,在缀山理水、建筑布局、植物配置及借景效果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成就。园林山雄湖阔,楼阁参差:天光云影,敛彩明霞:树玉鸟鸣,四时如画:既有大自然的妙趣神功,又进发着民族文化传统的智慧之光,达到了自然的完美和谐。1998年颐和园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其珍贵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被高度评价为“是世界几大文明之一的有力象征”。

国家兴则园林盛。随着国家的日益强盛,颐和园的规划建设、经营管理、综合服务、文化发展、绿化美化等各工作蓬勃发展。从保护园林,发展到保护文化:从保存遗产,发展到用遗产为当代服务:从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碰撞,发展到过去、现在、未来水乳交融,为当代中国描绘出了一条世界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清晰之路。

多年来,颐和园在景区管理、遗产保护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得到行业内外的普遍认同和肯定,先后获得“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重点公园、全国建设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全国创建文明行业示范点”等国家级殊荣十余项、北京市级各类荣誉上百项,颐和园E_19益成为深受国内外游客关注的历史文化景区和最具国际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

2012年,首都建设世界城市的工作全面提速,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在“十二五”承前启后之年各项工作也全面铺开,特别是“推动皇家园林建设”、“构建首都世界名园体系”、“北京中轴线申遗”等城市发展战略的提出,预示着北京公园事业跨越式发展时代的来临。

伴着时代的步伐,作为举世瞩目的世界文化遗产单位和首都重要的历史名园,颐和园进入跨越式发展的黄金期,通过以“文化建园、科技兴园、依法管园”为导向,深化“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

立足优势、突出特色,加强管理,强化服务,以”服务首都生态文明建设,传承北京历史名城文化,打造世界一流名园”为目标,努力构建世界名园体系,培育名园品牌。

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理论的指导下,颐和园将以挖掘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促进文物古迹、古都风貌等的有效保护、延续和利用为己任,从全新视角对历史名园品牌及文化的繁荣和发展进行分析定位和前景展望,积极探索遗产保护、文化传承、文化产业以及历史名园品牌培育的发展路径和方向,并在智能化管理、标准化服务、对外交流与合作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努力将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变成文明向上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和示范引领力的一流名园,实现从优秀文化遗产保护地的管理者向东方文明传播者的新跨越。

雍客华贵 庄重颐和

北京的皇家园林颐和园,位于北京市西北部,是中国清代(1644—1911年)修建的,以万寿山、昆明湖及诸多宫苑建筑为主体的大型山水园林。它是中国悠久造园艺术的经典范例和现存规模宏大、保存完整的中国皇家园林。

颐和园以其天人合一,浑然一体的园林建筑风格,深厚的历史积淀,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名副其实的“博物馆式皇家园林”。

博物馆式的皇家园林

颐和园是中国几千年南北各地园林景观艺术融会贯通的集成大作,以卓越的规划和精美的建筑,完美诠释了古代中国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哲学思想、美学观念以及工艺造诣,显示了中国古代皇家宫廷对居住、游览、治国、修心等生活环境的物质和精神需求。

颐和园以万寿山、昆明湖为基本框架,占地300.8公顷,水面约占四分之三。万寿山前山以八面三层四重檐的佛香阁为中心,组成巨大的主体建筑群。后山有宏丽的藏式佛教建筑四大部洲和耸立于绿树丛中的五彩琉璃多宝塔。万寿山上还有景福阁、重翠亭、写秋轩、画中游等各式楼台亭阁,堪称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之集中展现。烟波浩淼的昆明湖中,宏大的十七孔桥如长虹偃月倒映水面,涵虚堂、藻鉴堂、治镜阁三座岛屿鼎足而立,寓意着神话传说中的“海上仙山”。

蜿蜓曲折的西堤犹如一条翠绿的飘带,萦带南北,横绝天汉,堤上六桥,婀娜多姿,形态互异。与前湖一水相通的苏州街,酒幌临风,店肆熙攘,仿佛置身于二百多年前的皇家买卖街,谐趣园则曲水复廊,足谐其趣。在昆明湖湖畔,还有著名的石舫,惟妙惟肖的铜牛,赏春观景的知春亭等点景建筑。

园内花木欣欣向荣,各色花木圆季不断

古树名木是颐和园的植物特色,古树造景在布局上与园林建筑和山形水系相得益彰,将主体建筑烘托得巍峨壮美。园林树种以北方耐寒又寓意着”长寿永固”的松柏为主,大量引种各地有代表性的树木花卉。昆明湖堤岸桃柳成荫,昆明湖养殖荷花,庭院栽植四时花卉。从初春开始,园中的花木相继盛开,山野、庭院、湖面、桥头繁花似锦,香气袭人。每年的九月至十月,颐和园都举办以“颐和秋韵”为名的桂花展览,在东宫门、仁寿殿、东堤一线等重要景区摆放百年古桂与大型盆栽桂花组成的桂花花带。伴着习习秋风,桂花芬香随风飘逸,香溢满园。

圆万件园藏文物精美绝伦

作为清代皇家最钟爱的生活场所,颐和园内珍藏四万件文物藏品,有釉色鲜润的历代名窑瓷器,有雕镂精工的玉雕牙雕,有色彩斑斓的织锦,有珠宝、翡翠、珊瑚、玛瑙装饰的形形色色的宫廷陈设,还有沉香、紫檀、乌木、红木、花梨、金丝楠木等贵重木料制作的各式家具。

这些种类繁多、制作精美的文物不仅与建筑。园林相依存,丰满了整个园林体态,而且以其特定的皇家功能和珍贵的历史价值,也为颐和园所折射的历史和文化增添了光辉。

东方园林的杰出典范

颐和园代表了中国皇家园林最高造园艺术成就,是利用自然、人化自然的东方园林巨制的杰出范例,在世界造园史上有独特的历史地位:在当今社会,颐和园作为调节城市生态的自然山水群落,发挥着积极的功能,并成为体现古都风貌的重要标志和建设园林城市的响亮例证。1998年颐和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给予高度评价:1.北京的颐和园是对中国风景园林造园艺术的一种杰出的展现,将人造景观与大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2.颐和园是中国的造园思想和实践的集中体现,而这种思想和实践对整个东方园林艺术文化形式的发展起了关键性的作用:3.以颐和园为代表的中国皇家园林,是世界几大文明之一的有力象征。

清漪风月 绝世颐和

颐和园,其前身名为清漪园,是中国封建专制时代营建的最后一座皇家御园。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历时15年而成,是紫禁城之外的另一处皇家胜地。

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以庆祝母亲孝圣皇太后六十大寿的名义,在瓮山圆静寺废址修建大型佛寺——大报恩延寿寺,改瓮山为万寿山,为母亲祝寿祈福:同时仿汉武帝在长安开昆明池训练水军的史事,改西湖名为昆明湖。第二年,乾隆将这座以水景取胜的园林命名为——清漪园。

清漪园的建筑物按其功能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宫殿、寺庙、庭院建筑群、园中园、单体点景建筑、长廊、戏楼、城关、农舍、街肆、亭桥等。乾、嘉、道、咸时期的清漪园,主要是作为皇帝政事之余散志澄怀,游览风光的别苑存在,园林中的主要活动是礼佛上香和祭祀龙神。皇帝们也在清漪园内举行过一些政治、军事活动。如乾隆曾在勤政殿接见并宴请过蒙古族厄鲁特部来使,在昆明湖中举行过水操演练:嘉庆曾在玉澜堂、谐趣园中接见大臣,处理政务:咸丰曾在园中接见过少数民族土司等。

咸丰十年(1860年)10月,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包括清漪圆明园在内的京西“三山五园”皆遭焚掠,建筑大部分被烧毁。畅春园、圆明园等皆成陈迹,但历史的机缘巧合,却使得二十年后清漪园在慈禧太后的手中重现灵光。光绪十二年(1886年),慈禧太后挪用海军经费和其他款项,重修清漪园并于1888年改园名为颐和园,成为慈禧太后晚年的颐养之地。

颐和园基本恢复了清漪园的旧观,仅有少量的改动以及部分因财力不济未能恢复的区域,总占地300.8公顷,水面约占四分之三,大体分成三个区域:以庄重威严的仁寿殿为中心的政治活动区:以乐寿堂、玉澜堂、宜芸馆等庭院为中心的生活区:由万寿山、昆明湖、后溪河组成的游览区。园中有点景建筑物百余座、大小院落20余处,古建筑3000余间,面积近70000平方米,古树名木1600余株。其中佛香阁、长廊、石舫、苏州街、十七孔桥、谐趣园、大戏台等都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代表性建筑。

万寿山南麓体形平实,一条直冲云霄的中轴线上,是金黄色琉璃瓦顶的排云殿建筑群,这组金碧辉煌的建筑自湖岸边的云辉玉宇牌楼起,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终至山顶的智慧海,重廊复殿,层叠上升,气势磅礴。巍峨高耸的佛香阁八面三层,占据着六十米高的万寿山的制高点,踞山面湖,统领全园。沿万寿山南麓而建的长廊,全长728米,是中国古建筑中最长的游廊。长廊一线两侧零星分布着一个个大小院落,漫步其间,步移景换,浓丽富贵。

万寿山北麓,地势起伏,道路幽邃,松柏参天:水面时开时合,夹岸幽谷浓荫。山北坡有一组仿西藏寺庙建造的四大部洲建筑群,层台耸翠,雄伟庄严。后溪河中游,是模拟江南水肆建造的买卖街,铺面房鳞次栉比,错落有致:水陆和驳岸港汉纵横,钱庄、当铺招幌临风,再现了一幅江南水乡清秀妩媚的风景画卷。

在昆明湖的西部,一条仿杭州西湖苏堤而建的西堤,将湖水分割为昆明湖和团城湖两块水域。远远望去,这条长堤与玉泉山、西山的借景环境融合在一起,使颐和园有限的空间大无边际。堤上六桥,形态互异、婀娜多姿。湖中还有宏大的十七孔桥如长虹偃月倒映水面,在湖畔岸边,还建有著名的石舫和赏春观景的知春亭等点景建筑。惟妙惟肖的镇水铜牛与湖对岸的“耕织图”建筑群遥相呼应。

晚清民国时期,内乱外患频仍,颐和园也日益荒芜: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以及人民群众的关怀下,颐和园重新焕发光彩。颐和园管理处以继承和保护历史文化瑰宝为宗旨,逐渐恢复旧观,使颐和园成为首都展示中国灿烂历史文明和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1961年,颐和园成为国务院颁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12月2日,颐和园荣列“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九十年代初进行了昆明湖240年历史上的首次清淤和为期三年的万寿山绿化整治:二十一世纪初颐和园进一步加大保护力度:净化园内游览环境、进行周边环境规划整治、开展景区复建工程:先后复建了四大部洲、苏州街、景明楼、澹宁堂、耕织图等清漪园时期的建筑,新建了文昌院园林博物馆,使4万余件园藏文物得到了妥善保护:收回长期被占的清外务部公所,建成功能齐备的游客服务中心。2007年颐和园被评为全国5A级景区,多年来,颐和园在遗产保护、美化景观、文化挖掘、文物保护等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保护和管理事业有了长足的进步,使这块东方文化的瑰宝不断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中国的颐和园,也是世界的颐和园,每年国内外慕名而来的参观者均在1000万以上人次,是北京古都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北京最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并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催化剂。随着北京世界城市建设进程的推进,北京国际旅游终极目的地的地位也会逐渐强化,以颐和园、天坛等为代表的北京历史名园将充分利用这一时机,在北京世界城市建设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作用,获得越来越高的认知度,成功的打造出一批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世界名园。

知名景点

昆明湖:

昆明湖是颐和园中最富魅力的一处风景,总面积达二百余公顷。粼粼的湖水,蜿蜓的堤式,错落的岛屿,以及隐现在湖畔风光中的各式建筑,组成了颐和园中以水为主体的绝色风景。

按照中国历代皇家园林“一池三山”的理水方式,在湖内建有“南湖岛”“治镜阁岛”和“藻鉴堂岛”三个中心岛屿,并且仿照杭州西湖的苏堤修建成西堤,还有十七孔桥、知春亭、等众多景观,被乾隆皇帝称誉为“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

万寿山:

万寿山为燕山余脉,高58,59米。前山以八面三层四重檐的佛香阁为中心,组成巨大的主体建筑群。从山脚的“云辉玉宇”牌楼,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直至山顶的智慧海,形成一条层层上升的中轴线。东侧有“转轮藏”和“万寿山昆明湖石碑”。西侧有五方阁和铜铸的宝云阁。后山有宏丽的藏式佛教建筑四大部洲和耸立于绿树丛中的五彩琉璃多宝塔。山上还有景福阁、重翠亭、写秋轩、画中游等各式楼台亭阁,堪称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之集中展现。

长廊:

长廊东起邀月门,西至石丈亭,共二百七十三间,全长七百二十八米,枋梁上还绘有人物、山水、花鸟等各种彩画八千多幅,是中国古典园林中最精彩的廊中上乘之作。蜿蜓的长廊如同一条五彩的飘带,巧妙地连缀着湖山之间的轩、馆、楼、台、亭、阁、舫、榭,使它们和谐成为一体。

排云殿、佛香阁景区:

排云殿、佛香阁景区是颐和园内建筑布局最完整、建筑形式最丰富的中轴建筑群体,殿、阁、廊、亭、桥、坊、碑等建筑约两万平方米。从临水的云辉玉宇牌坊至排云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众香界、智慧海、层层升高,排列有序,气势巍峨,金碧辉煌,将园林、寺庙和宫殿融为一体。

清晏舫:

清晏舫原称石舫,是颐和园中著名的水上建筑,取“河清海晏”之意,命名为”清宴舫”。颐和园的清宴舫是中国古典园林舫类中体量最大、造型最美、建造最精的建筑,不仅优雅得体,又与周围园林环境相得益彰。

苏州街:

苏州街原称买卖街,乾隆时仿江南水乡而建,是专供清代帝后逛市游览的一条水街。街全长三百余米,以水当街,以岸作市,沿岸设有茶馆、酒楼、药房、钱庄、帽店、手饰铺、点心铺等六十多个铺面,集中展现了十八世纪中国江南的商业文化氛围。

十七孔桥:

十七孔桥是颐和园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中国园林中最大的桥梁建筑,如一道长虹横卧在昆明湖上并衔接着南湖岛和廓如亭。桥栏的两端有四只石雕的异兽,威猛雄健,当属清代石雕艺术品中的杰作。

德和园:

德和园戏台始建于1891年,与故宫的畅音阁和河北承德避暑山庄的清音阁并称为清宫三大戏楼。德和园戏楼的建筑规格与历史内涵为三大戏楼之最,堪称中国古代戏楼之中登峰造极的存世代表。

园内的三层戏台是中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木结构古戏台,其建筑设计精巧、气势宏伟,极富科学和艺术价值:清代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杨小楼,谭鑫培等都曾在此为慈禧太后献艺,被誉为“京剧的摇篮”。

仁寿殿:

仁寿殿取自《论语》中“仁者寿”之意。这里是慈禧和光绪住园期间临朝理政、接受恭贺和接见外国使节的地方,为颐和园听政区的主体建筑。仁寿殿中陈设着许多珍贵的文物,都是清代帝后使用过的原物,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

耕织图:

耕织图位于颐和园西北部,是一处以河湖、稻田、蚕桑等自然景观为主,具有浓郁江南水乡风情的景区。因其蕴涵“男耕女织”的思想,而成为颐和园清漪园时期的一处匠心独运,天作人和的绝妙佳景。

听鹂馆:

听鹂馆原是乾隆为其母看戏所建,内有两层戏台,因古人常借黄鹂鸟的叫声比喻音乐的优美动听,故名之为“听鹂馆”。清末这里是慈禧太后宴请外国使臣、及其宠臣、嫔妃们看戏饮宴的重要场所。建国后,听鹂馆成为中国著名的宫廷菜系饭庄,先后接待过上百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

听鹂馆饭庄的菜肴以“宫廷风味”为特点,以“寿膳房”的膳单为依据,沿用传统工艺,将各类膳食合理搭配,创造出既有古代风格又符合现代营养科学的菜点:种类丰富、选料严格、制作精细、色彩艳丽、形象逼真、醇鲜可口、享誉中外。

西堤和西堤六桥:

昆明湖的西堤是乾隆时仿照杭州西湖的苏堤修筑的。这道长堤和玉泉山、西山融合在一起,使颐和园有限的空间得到无限的拓展。西堤的修筑,增添了昆明湖的景色,使水上景物丰富多姿。在西堤柳条吐绿、桃花绽红的季节,一条彩色缤纷的长堤,浮现在昆明湖的西部,是难得的画境。掩映在湖光山色中的西堤六桥,也是仿照苏堤六桥建造的,由北向南排列的顺序是:界湖桥、豳风桥、玉带桥、镜桥、练桥、柳桥。在练桥和柳桥之间,还有一座玲珑精致的景明楼。

作者:阚跃

第三篇: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路径研究

摘 要:中華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年的历史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不仅有利于大学生全面发展,更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文化强国,实现中国梦。该文阐述了中华传统美德的内涵和外延、传统美德教育在高校的地位,还阐述了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对高校学生专业技能、职业道德水平、身心素质发展的促进意义和新时代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社会意义,指出了目前高校存在问题,通过倡导国家要加强制度保障、社会加强积极正面引导、高校加强传统美德课程建设、提高大学生自主性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建设途径。

关键词:高校 中华传统美德 美德教育 对策

1 中华传统美德的时代内涵

中华民族历史悠远,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传统文化,而传统美德则是其中最耀眼的一颗明珠。王泽应在《中华传统美德通论》中提出:“中华传统美德是传统道德中的精华,是传统道德中那些比较好地反映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集体之间以及人与天地万物之间关系的本质要求的优秀道德原则、规范、范畴和道德品质等的总和[1]。”这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文化的积淀和民族品质的凝练,也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 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 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2]。中华传统美德博大精深,包含了仁、义、礼、智、信、孝、悌、忠、廉、耻等多个方面。

2 在高校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重要意义

“中华传统美德指从中国悠久历史中流传下来的, 具有时代影响的, 可继承传播的, 有利于当代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 有益于下一代成长和发展的优秀道德文化遗产[3]。”“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4]。”当代大学生是民族未来的希望,高校是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的熔炉,所以在高校注重培养大学生个人道德修养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素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可以让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代代相传,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 高校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现状分析

3.1 国家缺少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制度保障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但是从制度层面缺少建章立制,地方教育部门没有制定当地的弘扬传统美德的办法和细则,导致纲领性文件不能落地,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也就无从谈起。

3.2 社会缺少对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正面引导

很多单位在招聘的时候往往都是以学历、成绩等为选人的标准,很少会去重点考察毕业生的职业道德和个人道德水平,这就导致了学校在人才培养的时候往往重视成绩忽视对学生道德的培养。随着各类良莠不齐的信息不断冲击着大学生的价值观,这就导致传统道德被边缘化。

3.3 高校中华传统美德课程建设不完善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没有开设专门的传统美德教育课程,相关教材也较少。传统美德教育主要是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但是其中涉及的传统美德教育方式单一,所占比重较小,内容更新不及时,所以学生对传统美德的学习缺乏系统性、深入性。

3.4 大学生对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认识不足

由于长期以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传统美德教育方面有所缺失,大学生对传统美德的学习和重视程度不够,对自身道德水平缺少客观的认识,没有主动增强自身道德修养的主动性,没有意识到道德修养对于长远发展的重要性。同时当代大学生缺少弘扬传统美德的责任意识,容易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

4 高校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对策

4.1 要从制度层面为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提供保障

法制和德治互相促进,缺一不可,都是规范人们行为的重要手段。“法律法规是推广社会主流价值的重要保证”[5]。如果没有法律的约束,人类本能中的劣根性将导致传统美德的不复存在,所以说弘扬传统美德必须要依靠法制的强制手段,国家要进一步加强立法,将弘扬传统美德上升到制度约束层面,通过制定规范的准绳,加强传统美德的法治保障。地方要按照国家政策制定配套的方案和办法,建立弘扬传统美德的工作机制和监督机制,弘扬正能量,并常抓不懈。

4.2 社会要积极正面引导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社会主流媒体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大力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正能量,生动诠释中华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通过宣传道德模范和身边的好人好事,促进全社会向他们学习。在人才招聘的时候要着重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考察,特别是道德素养的评价,只有客观评价一个人才,倡导“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才能确保企业可持续发展,产生正确的舆论导向,进而促进高校加强对人才传统道德的培养。

4.3 高校要加强中华传统美德课程建设

一是要全面加强基础理论课程体系建设,按照国家要求全面提升必修课建设水平,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哲学人生价值观教育,让当代大学生牢固树立远大理想,养成良好道德品质,引导大学生形成符合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二是要立足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结合学校情况,开发校本课程,将传统道德课程纳入到课程当中,补充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不足之处。要围绕学生核心素养开展课程建设,并在教育教学各个环节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和道德素养。三是要改进教学方式方法。采用案例教学、专题教学、微课慕课等教学方法,充分运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开展教学,寓教于乐,提升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加强实践教学,通过校外调研实训等展示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和道德素养,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四是要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提高传统美德教育水平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是弘扬传统美德最直接的传播者,要通过提高教师传道受业解惑能力,通过提升教师职业素养和道德品质,在言传身教中潜移默化地带动学生道德素养的提高。

4.4 提高大学生主动学习中华传统美德的自觉性

大学生是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者,肩负着继承与弘扬传统美德的重任,大学生要主动提高对传统美德的认识,加强主动学习的动力,通过提高个人修养将提高中华传统美德作为抵制西方不良思想侵蚀的重要武器,通过主动学习传统文化理论知识,参加弘扬传统文化的公益服务等手段加强自身对传统美德的认识。大学生要将践行传统美德运用到学习、生活和工作当中,要自觉担负起弘扬传统美德的重任,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要主动传播中华传统美德正能量,发挥自身的表率作用,带动身边人员改正不良行为,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参考文献

[1] 王泽应.中华传统美德通论[J].南通大学学报,2005(3):1.

[2] 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5:28-29.

[3] 巨浪.中华传统美德与当今传扬[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4] 习近平.在山东考察时的讲话[EB/OL].http://dangjian.people.com.cn/n/2015/0702/c117092 -27241457.html.

[5] 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EB/OL].http://www.wenming.cn/ll_pd/shzyhxjztx/201312/t20131223_1654835.shtml.

作者:余淼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少儿舞蹈教育论文下一篇:计算机与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