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022-09-11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是当前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创新素质包括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创造能力等几方面。对于小学生来说, 要从培养他们的创造意识抓起。对于一个问题所要求的适当答案, 往往不与他人相同, 总有新想法, 新设计, 表现得独特, 就属于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基本表现。在数学教学中, 如何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在教学实践中, 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

1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问题

数学本身是一种运用思维的学科, 观察是思维的触角, 是学生认识事物的基础, 一切发明创造都离不开科学的观察。在教学实践中,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出发观察和思考问题, 有利于培养学生灵活处理数学问题的能力。因此, 在教学中, 笔者注意引导学生多角度, 全方位地观察问题, 审视全局, 把握事物的全貌。

例如:在教学“圆柱体的侧面积”时, 笔者注意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践, 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将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可以得一个什么图形?当学生通过实践认识到, 将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可以得到一个长方形, 一个正方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后, 笔者则要求学生说出, 将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得到长方形的长和宽, 正方形的边长, 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各相当于圆柱的什么?这样学生加深了对圆柱表面积认识。在此基础上, 笔者出示了这么一题: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边长为12.56厘米的正方形, 求这个圆柱的底面积是多少?学生因为经过实践操作懂得了这个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正方形, 即为这个圆柱体底面周长和高相等, 因此, 学生很快求出这题和答案。圆柱体底面半径为12.56÷3.14÷2﹦2 (厘米) , 因此圆柱的底面积为:3.14×2×2﹦12.56 (平方厘米) 。

2 启发学生用多种思路解答问题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 就会有不同的解题思路。在比较中选择最佳思路。

例如:计划修一条长240千米的公路, 前5天修了这条公路的20﹪, 照这样的进度, 修完这条公路还需要多少天?

启发学生先求工作效率, 即从“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解法1:240÷ (240×20﹪÷5) -5

解法2: (240-240×20﹪) ÷ (240×20﹪÷5)

启发学生从分数的意义直接进行解答。

解法3:1÷ (20﹪÷5) -5

解法4: (1-20﹪) ÷ (20﹪÷5)

解法5:5÷20﹪-5

在学生进行解答后, 笔者再让学生找出最佳的解法, 学生经过比较, 可以发现解法5最优。在教学实践中, 这样经常进行多向思维训练, 可以让学生广开思路, 萌发思维的创造性。

3 鼓励学生打破常规, 标新立异

常规是我们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 教学中, 笔者常要求学生掌握常规的基础上, 鼓励他们突破常规, 敢于设想创新, 发散思维, 敢于标新立异。

例如:妈妈带了若干元钱买书, 一部分书上、下集, 用全部钱能买上集10册或下集15册。已知上集比下集每本贵2元钱, 妈妈一共带了多少元钱?

学生一般用“归一”和“倍比”的思路解答这题。

解法1:2×10÷ (15-10) ×15=60 (元)

解法2:2×10×【15÷ (15-10) 】=60 (元)

在以上二种解法的基础上, 笔者进一步启发学生进行分析, 如果把妈妈所带的钱看作单位“1”, 那么, 上集每本的钱则占总钱数的十分之一, 下集每本钱数占总数的十五分之一, 这样就可以找出一组相对应的数量, 即上集比下集每本贵2元, 相当于总钱数的 (1/10-1/15) , 因此, 可求妈妈带的总钱数是:

解法3:2÷ (1/10-1/15) =60 (元)

在教学中, 我们教师要多给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机会, 对有独到见解的学生要给予鼓励和表扬, 以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

4 设计开放性习题, 进行发散思维

开放性习题往往答案不固定或条件不完备。能引起学生思维能力发散。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主要成分。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 采取多种形式的训练, 培养学生思维敏捷和灵活性。

4.1 一题多变的训练

对题中的条件, 问题, 情节作各种扩缩, 顺逆对比或叙述形式的变化, 让学生在各种变化的情况中, 从各种不同的角度认识数量关系。

例如:一批零件, 由甲单独做需要20小时, 时乙单独做10小时, 丙单独做需要15小时, 如果三人合做, 多少小时可以完成?解答后, 要求学生再提出几个问题并解答, 可能提出如下问题:甲单独做, 每小时完成这批零件的几分之几?乙呢?丙呢?甲、乙合做多少小时完成?乙、丙合做呢?甲单独先做了3小时, 剩下的由乙、丙做, 还要几小时完成?甲、乙合做2小时, 再由丙单独做8小时, 能不能做完?甲、乙、丙合做4小时, 完成了这批零件的几分之分?

通过这种训练不仅使学生更深入地掌握工程问题的结构和解法,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4.2 一图多问的训练

引导学生观察同一事物时, 要从不同角度, 不同的方面仔细地观察, 认识事物, 理解知识, 这样能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又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例如:教学“6”的认识, 教师在讲述老师和学生一起打扫教室的图意时, 启发学生观察图画, 要求学生能回答下列三个问题: (1) 图上有几个老师, 几个学生, 一共有几人? (2) 图上有几个男生, 几个女生, 一共有几人? (3) 图上有几个扫地的?有几个擦黑板的?一共有几人?

通过这几个问题的回答, 学生不仅较系统地感知6的组成知识, 而且能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4.3 一题多议的训练

提供某种数学情况, 调度学生多方面的旧知、技能或经验, 组织议论, 引起思维火花撞击。如:算式27÷3, 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表述意义: (1) 把27平均分成3份, 每份是多少? (2) 27里面包含几个3? (3) 3除27, 所得的商是多少? (4) 27是3的几倍? (5) 3与一个数的乘积是27, 求这个数? (6) 多少个3相加的和是27? (7) 学校有27只花皮球, 平均分给一年级的三个班, 每班分到几个花皮球?

4.4 一题多解的训练

在条件和问题不变的情况下, 让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地进行分析思考, 探求不同的解题, 一题多解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好方法。它可以通过纵横发散, 使知识串联, 综合沟通, 达到举一反三, 融会贯通的目的。

例如:甲乙两地相距200千米, 一辆货车, 从甲地开往乙地, 前3小时行了全程的五分之二, 照这样的速度, 行全程需要多少小时?

解法1:200÷ (200×2/5÷3) 或1÷ (2/5÷3)

解法2:3×[200÷ (200×2/5) ]或3× (1÷2/5)

解法3:设行完全程需要X小时。

200÷X=200×2/5÷3

解法4:3÷2/5 (时间÷路程=单位路程所需的时间)

解法5: (3÷2) ×5 (把全程看成5个单位)

解法6:3× (5÷2)

解法7:2︰3=5︰X (用比例解)

4.5 一题多验算训练

一道题解答后, 要求学生根据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 用多种方法进行检验, 判断答案是否正确。

例如:甲、乙两列火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开出, 经过4小时相遇。甲车每小时行80千米, 乙车每小时行90千米, 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学生会很快求出两地的距离: (80+90) ×4=680 (千米)

师组织学生进行验算:

1.甲车行的路程与乙车行的路程之和:80×4+90×4=680 (千米)

2.甲、乙两车同时相向而行的时间:680÷ (80+90) =4 (小时)

3.甲、乙两车的速度和:680÷4=170 (千米)

结果与原已知数据相同, 说明得数正确。

人贵在创造, 创造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 培养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人才是中华民族振兴的需要, 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 我们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更重要的是注重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灵活多变的解题思维,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 从而既提高教学质量, 又达到培养能力, 发展智力的目的。

摘要:创新素质包括创新意识, 创造性思维、创造能力等几方面。在数学教学中,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即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问题;启发学用多种思路解答问题;鼓励学生打破常规标新立异;设计开放性习题, 进行思维发散。

关键词:引导,启发,鼓励,设计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高职化工类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与实施下一篇:2016年四平辽河农垦管理区农业气象条件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