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新闻评论论文

2022-05-06

小编精心整理了《广播新闻评论论文(精选3篇)》,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广播新闻评论是构建和谐舆论环境的重要内容,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国家实力的日益增强,广播新闻评论在规模、机构设置、广播评论质量等各方面逐渐增强,广播新闻评论在与时俱进地转变工作内容、方式与关注倾向,近十年,中国大陆的广播新闻评论虽然发展较快、进步较大,但,也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新闻评论观念仍然不强,广播新闻评论的总体质量不高,广播评论人才比较缺乏。

广播新闻评论论文 篇1:

试论当今广播新闻评论节目的变化及发展特征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广播新闻评论节目发生了许多变化,这些变化包括评论的形式、评论的内容、评论的目的等方面。现今优秀的广播新闻评论节目都具有其明显的自身特色,《新闻纵横》节目的发展具有标志性意义。

关键词:广播新闻评论节目;发展变化特征;节目特点

随着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的迅猛发展和新闻改革的不断深入,广播新闻评论节目不管在内容还是在节目特色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变化。《新闻纵横》是1994年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创建的广播新闻评论节目,二十几年的发展,其不断改版创新,不断探索评论的新形式、新手段,现今《新闻纵横》节目已经成为广播新闻评论节目的标志性节目。将《新闻纵横》与广播新闻评论节目的发展历程结合起来,不难看出广播新闻评论节目发生了许多变化。

1 广播新闻评论节目评论形式的变化历程

当今广播新闻评论节目的形式呈现出大融合的状态,一档节目采用多种评论方式并不为其,这种多重评论方式为一体的节目不仅增添了节目的新鲜感,也深化了新闻的评论深度。回顾广播新闻评论节目的历史,可以看到它从初出茅庐时的单一播报形式到如今多重方式为一体的蜕变。

1922年广播电台正式在中国开播时期,并没有广播新闻评论这一节目类型。1940年12月30日,当时隶属于新华社的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经常播送《新中华报》《解放日报》《解放》周刊和新华社的社评,这一举动打开了广播新闻评论节目的大门,但是当时仅仅是播送报纸上的内容,并没有自己撰写的评论。这种评论方式是播稿式评论的雏形。“播稿式评论(播音员评论)就是把写好的稿子加以播读。这是最为传统的一种广播新闻评论。”①这种方式可以理解为报纸的有声版,今天仍然在广播新闻评论节目中占有一席之地。1946年,新华社语言广播组扩大为语言广播部,在增办的新闻节目中开设了“广播评论”节目,这标志我国广播新闻评论节目正式进入起步阶段。这时的节目开始播报改写报纸评论的文章。1950年,4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增设了15分钟的“评论”播发自己写作的文章,但是由于当时的“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背景,这时的评论大多是没有实质内容的空话。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使中国的广播事业走上了前所未有的繁荣道路。广播新闻评论节目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评论的题材和节目样式也开始不断的创新和融会贯通。1976年4月26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全国联播》节目中播出了署名“本台评论员郭平”的文章,成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改革开放后播出的第一篇评论文章。1980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成立了专门的“评论组”,撰写了“本台评论”及“本台评论员评论”的文章,播出的评论数量明显增加。各省电台也纷纷依据自身特点推出自己撰写的评论栏目,这一时期的评论形式多样,主要以口播评论和编辑,记者撰写评论为主。

“80年代初期到中期,一些地方广播电台尝试将预先采集的现场音响引进评论节目,为广播评论逐渐探索出一种声音符号更为丰富真实、更具广播特征的评论样式———音响评论。”②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于1994年10月1日开办了一个以“焦点”类新闻事件为主要报道和评析对象的新闻评论性栏目———《新闻纵横》。这个节目将记者兼主持人的播报与现场采访结合起来,将新闻与评论结合起来,开创了音响评论这种全新评论样式,不仅这种创新被广大新闻节目所采用,也使其《新闻纵横》节目成为新闻评论类节目的龙头老大。2004年1月1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全新推出大型直播互动谈话栏目《新闻观潮》,这个栏目是一种以座谈为方式对当今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进行讨论的一种新型座谈式评论模式。至此之后,邀请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参与讨论成为新闻评论节目的主要方式。

在媒介融合的新环境下,广播新闻评论节目的发展日益成熟,评论的形式已经不拘泥于早期的播稿式评论、本台评论、记者述评以及座谈式评论,而是融合了电话连线、手机短信、网络留言等现代化方式。在微博大行其道的今天,微博留言俨然成为一种全新的评论形式被广大电台纷纷采用。

2 结合《新闻纵横》的具体实例,看广播新闻评论节目内容的变化

2.1 节目内容的深度

当前社会,新事物、新现象、新问题层出不穷,广播新闻评论节目对于社会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的报道越发深入,已经不止于早期的事件表层含义。现在的节目大多侧重于帮助听众了解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透过新闻现象,了解新闻本质所揭示的社会问题。也就是说,当今的广播新闻评论节目已经开始了深度报道。对于这一点,《新闻纵横》节目就将自己的眼光从肤浅的、一般化的报道中解脱出来,把着眼点放在事物因果链条中的各个关键环节上,用全方位的思维报道新闻透漏出的本质问题。如2011年12月8日《新闻纵横》节目的一则新闻是讲日本奶粉出问题,中国人民最惊慌的事件。节目先调查日本奶粉的市场状况,再分析日本奶粉出问题的原因,又联系到人们对奶粉市场的不信任于是选择代购的方式,又从选择代购的原因深化到市民对国产奶粉的失望,之后又分析了国产奶粉质量出问题是因为对奶产品的质量要求标准不高,最后落脚于这一切问题是由于利益驱使。这种分析新闻事件各个环节的做法才能引导听众了解新闻事件的本质。

此外,当今优秀的广播新闻评论节目能够良好的把握评论的“度”,评论长短适中,过于短小的评论不能挖掘事物本质,但过于冗长的评论则显得拖沓。在现今飞速发展的社会,精炼且富有深度的评论词更适合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2011年12月5日的《新闻纵横》对于一件幼儿园教师虐待儿童的事件,特色板块纵横点评里以这样一句话结尾:“从传到授业解惑到皮鞭棍棒火钳,如果一切为了孩子,请先从别伤害他们开始。”点到为止的点评话语既说出事件的问题也唤醒了老师们慈善的内心。

2.2 节目内容的选题

广播新闻评论节目的选题是节目的核心内容,节目中的新闻热点的好坏决定着节目的成败。现阶段的广播新闻节目已经走出了以往只是政府的“喉舌”的局面,选题的范围日益扩大,已经不单是宣传政策方针也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不仅符合中下层阶级的收听习惯,也迎合了高收入人群的兴趣爱好。当下广播新闻评论最突出的变化应属新闻的贴近性。广播新闻评论贴近性表现在选材的贴近上,围绕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贴近百姓展开。《新闻纵横》在2011年9月30日的节目中报道了一位男子由于被报复,一天收到上千条骚扰电话的问题。节目中由这一问题引发出在生活中人们普遍关心的个人隐私问题,人们时常会收到各种骚扰短信。同期节目中,另一个问题关于幼儿园收费的问题,幼儿园费用高一直是令家长头疼的问题,像这样的选题就增添了节目的贴近性。

评论的贴近除了说我们身边的新闻.还包括用大众的思维评说新闻,用我们特色的生活场景解读天下新闻。例如之前提到的日本奶粉问题,主持人用“姥姥不疼舅舅不爱”这种耳熟能详的俗语比喻中国奶粉,极大的提高了语言的贴近性。广播新闻评论的贴近还体现在用平民的视角来说百姓想说而没有说出来的话,不是那种居高临下的口气,而是像朋友之间在议论。这些通俗的语言,评论的语气也使节目更容易被听众接受。

2.3 节目内容的价值

在广播的初创时期,广播新闻评论的节目最主要的功能即是充当政府的“喉舌”,尤其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新闻评论,更是宣传思想,教育人们的工具。但随着改革开放,中国发生许多变化,此时的广播新闻评论节目更多的是发挥其舆论导向和舆论监督功能。这些评论节目充当着时代发展的观察者、思考者、监督者的角色。目前,广播新闻评论节目更是站在百姓的角度来进行监督、替人民监督、替人民思考。《新闻纵横》在12月5日的报道中就发挥了其舆论监督功能,对于杭州房地产宣称底价售楼,节目调查出底价的背后是隐瞒,底价出售的房子均是不好的楼盘,这就为市民敲响了警钟。

3 《新闻纵横》节目的自身特点

在媒介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广播新闻评论节目如何在与报纸、电视以及新媒体的竞争中占领一席之地,这就要求其在发挥自己快、广、多的优势的前提下,不断创新,精益求精。《新闻纵横》作为新闻评论节目的龙头老大,寻其根本,几个突出特点尤为明显:

3.1 分析听众人群构成,做针对性服务

听众是节目的受众群体,当今广播新闻节目种类繁多,良莠不齐。受众对于节目的收听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性的接受。所以,广播新闻评论节目应该针对于听众人群去进行选题。例如,《新闻纵横》节目在早期一直较关注中下阶级的问题。对于经济,科技领域涉足较少,因此失去部分高收入群体。但在其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开始重视这一问题,才有今天的成就。

3.2 根据自身特色,设立有特色的版块模式

《新闻纵横》节目一直不断探索评论的形式,它以新闻为依托,融合评论,夹叙夹议的新闻评论方式是其主要特色,它的模块设置更是成功节目的典范。它创新性的使用追问的方式切入新闻事件,两个小时的节目大致分为两大块,前一部分是以问字开头,后一部分是以“追”字开头,节目不仅报道最新新闻还回顾昨夜今晨的新闻。子栏目此时此刻将正在发生的新闻报告给听众,在节目的最后还设置专题节目,例如前一段时间的辛亥革命专题,这种创新的节目模式能够吸引更多的听众,有助于其品牌节目的树立。

3.3 有助于彰显节目特色的宣传词

自2011年10月1日的改版以来,《新闻纵横》的片头气势磅礴,充分显示其由小事看出大问题的特色。其前一小时的宣传词为“一颗沙粒看出一个世界,我们把无限放在你的手掌,早晨7点到8点,新闻纵横第一小时,独家视角,力透新闻背后,新闻纵横追问新闻。”后一小时宣传词为“航行在浩瀚海洋,我们犹如桅杆上的望员,早晨8点到9点,新闻纵横第二小时,预知今天远见未来,新闻纵横追问新闻。”这两个版头充分显示其节目特色,将节目的服务意识与服务目的告知听众,这都是一个优秀的节目应该具有的特点。

注释:①杨新敏.当代广播电视新闻评论[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3).

②涂光普.多媒体生存·多功能延伸·多主体参与———改革开放30年新闻评论的发展与变化[J].现代传播,2008(6).

作者:王心

广播新闻评论论文 篇2:

广播新闻评论的语言特色

广播新闻评论是构建和谐舆论环境的重要内容,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国家实力的日益增强,广播新闻评论在规模、机构设置、广播评论质量等各方面逐渐增强,广播新闻评论在与时俱进地转变工作内容、方式与关注倾向,近十年,中国大陆的广播新闻评论虽然发展较快、进步较大,但,也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新闻评论观念仍然不强,广播新闻评论的总体质量不高,广播评论人才比较缺乏。要提升广播新闻评论的水平,就要了解广播新闻评论应具备的语言特色:要具有客观、严密、理性的风格,在严密理性的基础上富有深度。今后,广播新闻评论发展趋势是:吸纳社会力量提升广播新闻评论水平。

【关键词】广播新闻评论;语言特色

1 广播新闻评论的现状

1.1 在规模、机构设置、广播评论质量等各方面逐渐增强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国家实力的日益增强,广播新闻评论在规模、机构设置、评论质量等各方面也在逐渐增强。就规模角度而言,从中央到省、市区、县,广播新闻评论的规模日趋扩大并逐渐完善;就机构设置而言,广播新闻评论在广播媒体中的地位逐渐加强,就连很多县级广播媒体都设置了自己的广播新闻评论机构,专业化特色日趋凸显;就广播新闻评论质量而言,近十年来,很多广播新闻评论紧跟新闻报道,或专注议论,注重深度发掘,或夹议夹叙,生动灵活,舆论引导功能与舆论监督功能在逐渐增强,很多地方台的广播新闻评论获得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如海峡之声台、珠江经济台等地方广播媒体的新闻评论,已经非常成熟,社会影响力日益超出了其固有范围。

1.2 在与时俱进地转变工作内容、工作方式与关注倾向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随着大众的民主观念与权益观念的日益加强,随着信息传播方式的日趋多元化,随着传媒市场意识形态色彩的日趋淡化,中国新闻报道的透明度、大众化等特点在逐渐加强,表现在广播新闻评论方面,就是即时性进一步增强,如,很多评论节目是在新闻事件发生之际进行的;法制与民主色彩更加浓厚,积极倡导公民依法维权,针对维权案例与法制案例的报道与评论在呈现逐渐增多的趋势;对于“非主流”事物的报道更加客观公允,如,针对港澳台地区的选举、示威等事件的报道与评论日益趋向于客观、理性;娱乐性在日益增强,如,有时会引用一些网络语言;更注重民生与民权话题,如,对于公民的生活问题、环境污染问题、冬天取暖问题日益重视,这方面的评论话题日渐增多;更注重公民的知情权,比较注意尊重大众的意愿与利益诉求。

2 广播新闻评论存在的问题

近十年,中国大陆的广播新闻评沦虽然发展较快、进步较大,成绩较为显著,但,也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

2.1 新闻评论观念仍然不强

很多广播电台虽然提出要重视广播新闻评论,但,迄今未从根本上树立对广播新闻评论重要性的正确认识,只是停留在口头表态方面;还有的台,至今仍然认为广播新闻没有必要有自己的评论,需要进行新闻评论之际,套用或嫁接上级媒体的评论。很多广播电台,至今没有专职的新闻评论工作者。

2.2 广播新闻评论的总体质量不高

总体来看,广播新闻评论的质量仍然不高,文体不十分规范,一般化的新闻评论多,评论的深刻性不足。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专家组成员曹仁义说,总体感觉,广播评沦还很薄弱。一些电台送来评奖的新闻评论作品,不具备评论要素,而是一篇报道。还有一些广播媒体,对新闻评论文体的规范用语根本不了解,在报题时,用“请听广播评论”文字,实在是贻笑大方。

2.3 广播评论人才比较缺乏

目前,中国大陆的广播新闻评论人才普遍是比较匮乏的,加上很多广播媒体没有形成良好的用人机制与机构设置,导致了新闻评论人才的流失。拥有自己的新闻评论人员的,也只是和报社无别的单一型评论人才。

3 广播新闻评论的语言特色

3.1 必须具有客观、严密、理性的风格

由于新闻评论是紧跟新闻报道的,所以,基本立场与发挥性内容必须遵从客观真实的特点。由于新闻评论语言具有很强的说理性,所以,必须格外注重语言的逻辑性,说理慎密,内容结构严整。新闻评论是面向大众的,所以必须最大限度地排除评论者的主观感情色彩,注重语言的理性,能够抓住问题的要害,进行透彻入微的分析。

3.2 在严密理性的基础上富有深度

很多广播新闻评论没有跳出就事论事之范畴,所以很难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广播新闻评论要在严密理性的基础上富有深度,由个别问题上升到共性思考,要把握住问题发生的原因、问题的实质、问题诸要素之间的逻辑联系与问题现状,追索历史背景,展望未来并提出希望。只有进行了多方位的理性思考,才会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评论。

4 广播新闻评论中的问题的解决之道及广播新闻评论发展趋势

4.1 主观部门领导要加强对广播新闻评论的重视

主观部门领导及广播媒体的领导一定要明白广播新闻评论对构建和谐的舆论环境、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树立起完整的新闻评论观念,对于加强广播新闻评论建设的承诺,要本着对国家新闻事业负责的精神,本着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负责的精神,积极组建专业的新闻评论机构。

4.2 加强广播新闻评论的专业化建设

要通过对广播新闻评论人员的专业培训,普及广播新闻评论的基础性知识与一般性常识,加强广播新闻评论队伍的专业化建设,使廣播新闻评论向规范化方面发展;要通过对广播新闻评论人员的定级考核、评奖、带薪培训等方式,奖勤罚懒,优胜劣汰,激励广播新闻评论人员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要加强硬件建设,完善广播评论的专业设施,为广播新闻评论奠定必要的基础。

4.3 加强广播新闻评论深度与语言特色

由于广播媒体之特点,广播新闻评论必须拥有较为宽广的知识面,跳出就事论事之范畴,把握住问题发生的原因、问题的实质、问题诸要素之间的逻辑联系与问题现状,在严密理性的基础上富有深度,能够根据不同的评论内容变换评论形式与评论语言,只有具备了坚实的语言功底,才能拥有自己的语言特色。

4.4 广播新闻评论发展趋势

广播新闻评论发展趋势是: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广播新闻评论,以提升广播新闻评论水平。单纯依靠广播媒体内部的评论人员,不易做出有深度、有较大参考价值的评论。因此,广播媒体要积极引导社会人士参与广播新闻评论,建立多层次的评论队伍,充实广播媒体自身的评论队伍和评论实力,挖掘和扩充评论的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源。

作者简介

付越,现为中共河北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

作者单位

中共河北省委党校 河北省石家庄市 050061

作者:付越

广播新闻评论论文 篇3:

基于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广播新闻评论写作的创新

摘 要 随着信息技术和通讯设备的发展,人类已经整体进入新媒体时代。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为人们获取信息提供了丰富的渠道,也为新闻消息的推广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广播作为传统媒体形式受到了巨大的冲击。文章探究基于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广播新闻评论写作的创新思路。

关键词 新媒体时代;广播新闻;评论写作;方法创新

1 广播新闻评论现状

导向庸俗、娱乐化倾向过重。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快餐文化”逐渐流行起来。这种文化形式确实能够引起较大的社会反响,但只是暂时性的,不能获得长远的利益和影响,广播媒体为了追求话题的热度也开始选择一些有不良心理暗示或有争议的话题作为新闻节目的“买点”,以获取年轻人的追捧,提高收听率。长此以往,听众由于体验不到与新媒体不同的内容就会放弃广播新闻媒体,阻碍广播媒体的发展。

没有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任何媒体最重要的作用都是舆论监督,广播媒体自然也不例外,但是随着媒体环境的变化,新媒体以及广播媒体为了获得更高的关注度,纷纷将重点放在新闻娱乐上,甚至为了增加新闻的话题性而扭曲事实,融入过多的主观情感倾向,妨碍了听众的价值判断,很多社会问题被忽视,没有正确有效的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过分注重眼前利益。现阶段,很多广播节目包括新闻评论从选题到采编成稿几乎都是一个人完成,增加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难度和压力。在这种情况下,难免出现疲于应付的现象,导致新闻话题的质量不高,评论也比较随意,降低了广播新闻评论的收听率[1]。

新闻工作者缺乏社会责任感。媒体承担着舆论监督的责任,不仅要尊重大众的知情权,也要引导正确的舆论方向,将社会文明进步作为自身的使命,而不是一味追求新闻的话题性。在当前的广播媒体发展中,一些新闻工作者没有明确自身的责任和使命,将利益作为工作中心,导致新闻评论过分庸俗化,通过低层次的观点引导舆论方向,降低了媒体的公信力。

2 广播新闻评论写作创新方法

1)深度解读,提升评论影响力。实际上,新闻评论无论从任何媒体的角度看,思想深度都是评论的关键因素。广播新闻作为一种单纯的声音式信息传递方式,需要有特别的表达来吸引听众的注意,提高新闻评论的思想性是一个重要的途径。首先要选择听众感兴趣的社会话题,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能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当前,网络新闻平台多样化,同一新闻事件会同时发布在各种新闻平台上,也都会有相应的评论。在这种情况下,广播媒体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更高的关注度,需要通过新颖独特、有深度的见解给听众带来别开生面的认知体验。但是又不能哗众取宠,思想观点的确立应从积极、正面的角度进行,通过深刻的挖掘,拓宽人们对事物的认知角度,深度剖析社会现象,准确地抓住社会问题,引发听众的反思,让听众能够获得思想和情感的共鸣,这样才能提高新闻评论的质量。

2)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媒体在新闻传播中会起到舆论导向作用,这种导向具有双重性,既可能引发正面的情绪,也可能引发负面的影响。因此,新闻评论写作者必须明确自身作为媒体人士的责任,将社会舆论向积極正面的方向引导,根据新闻事件的真实情况进行理性、深入的剖析。不能为了吸引关注而发表一些不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另类言论,要从社会的整体利益角度出发,避免消极思想的传播,对社会负责,这是一个新闻工作者的重要职责和使命。在撰写新闻评论的过程中,评论者首先应对新闻事件有详细的了解,从而保证评论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其次,评论的观点要建立在法律、道德以及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基础上,确保评论观点符合人们的认知,从新闻事件的个体现象深度揭示社会问题,不过度指责新闻当事人,避免给当事人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另外,新闻评论应传递正义的思想,引导人们热爱生活、怀着一颗爱心面对生活和世界,从而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

3)探索柔性传播方式。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广播新闻评论带来了更广泛的话题空间。在规模庞大、种类繁多的新闻中选取有价值的信息进行评论对于广播新闻评论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考验。新闻评论工作者应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论修养,判断新闻内容的价值性。在关注社会问题的同时,要关注现阶段党和政府的战略部署,以及相关政策等,关注决策的执行状态,对政治工作进行舆论监督,将国家政策与民生联系起来,提高公众的关注度和参与度,真正发挥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通过新闻评论引发群众对自身以及政府权利与义务的思考,充分地反映民意,提高社会建设与发展的水平。选择百姓关注的民生话题,更能引起受众的共鸣与反响,提高新闻评论的收听效率,这种方式比心理暗示和制造热点有更好的效果,能够有效提高广播媒体的公信力。

4)运用新颖的写作语言,恰当引用互联网新词。广播媒体在众多的新媒体包围下,想要脱颖而出是比较困难的。语言是一种艺术,尤其是对于新闻评论而言,精炼、有深度的语言能够获得更多人的关注和认可,从而提高人们的关注度。广播新闻评论写作创新应该从语言的角度入手,提高自身的竞争力。重大的新闻事件不会随时随地发生,但有价值的观点可以随时产生,新闻评论要发表有价值的观点,善于从别人没有注意的角度去挖掘新闻背后隐藏的社会现象,举一反三,使评论观点独树一帜,深入淺出[2]。这需要作者有极强的社会观察能力,能够总结社会现象和问题,引发人们的思考。另外,也需要通过独特的语言来表达,提高新闻评论的感染力。新闻评论语言应抓住事件的要害,简练有力,触动人们的思想和内心情绪,在明确表达观点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引入流行网络语言,例如:网络上流行的“蓝瘦香菇”(难受想哭)、“细思极恐”“累觉不爱”等,但是这种语言的使用频率不能过高,这属于不规范用语,大规模使用会造成一定的社会语言影响,尤其作为公共传播媒体,会影响儿童的语言表达。通过使用网络流行语能够使评论内容更生动,更容易触动听众的听觉神经,获得更好的收听效果和社会效益,从而发挥新闻评论的社会教育作用。也可以适当引入口语,让新闻评论更加通俗易懂,增强语言的幽默性和感染力,在博得听众轻松一笑的同时,也可以通过反讽的语言,增强评论的讽刺效果,引发人们思考新闻背后的社会本质,实现教育人、感染人的目的。

5)先问是非和利害,不要急于站队。柴静说,好感和反感是你在观察人的时候最有害的一种心态,你要在事前就对一个人形成了好感或者反感,就没有办法诚实和客观地观察他了。所以要养成听听不同观点的习惯,不能只选择符合自己想法的意见。尤其是新媒体时代,新闻反转的事件已经非常多。人的思维惰性决定了是非善恶很容易得出,真假却不容易判断。評论永远不能走在新闻的前面。新闻,不能根据想象去拼凑碎片,而需要根据采访还原真相,不作超越事实的判断,引导听众做出独立判断。

6)切忌碎片化,将传统评论与现代评论形式相结合。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新闻评论“碎片化”的特点愈发明显。这种评论形式简短易懂,深受网民的喜爱。但大量没有内涵的文字充斥在网络上,思想浅薄,不负责任,随意引导舆论,非常不利于大众了解事件真相,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不良影响。因此,广播媒体新闻评论必须要摒弃这种现象,拒绝“碎片化”评论,提高评论的内涵、科学性和社会价值。新媒体的优势在于能够消解媒体之间的边界,让人们随时随地获取新闻。广播媒体应当结合网络新闻评论形式与传统新闻评论的“三段论”,形成更有生命力、影响力的评论内容和观点。具体而言,广播新闻评论要力求发表新观点、传达新思想,不可人云亦云,在确定选题和立意后,应尽量使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导论、正论和结论,不能反复赘述,否则听众难以抓住重点,就会失去耐心[3]。

3 结束语

网络化生存的公众对新闻评论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那一套居高临下的评论已经成为笑话。新媒体时代广播新闻评论写作的创新需要像平常聊天那样去做舆论引导和评论写作:聊天用的語言,聊天用的说话方式,聊天用的交流姿态,而不是居高临下的说教腔和自以为是的启蒙优越感。站在更高的逻辑层次上去评论,不迎合、不遮掩、不消费,创新新闻评论写作方式,提高广播新闻评论的思想深度,才能真正提高说服力和关注度,提高广播媒体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喻季欣,李琴.让点睛的话语赏心悦耳——新媒体时代的广播新闻评论写作[J].新闻与写作,2014(6):85-87.

[2]喻波.新闻写作借鉴文学手法的技巧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3.

[3]李宏杰,山丽娟,王曦.全媒体时代广播编辑的转型突破[J].今传媒,2012(7):133-134.

作者:刘心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高中美术教学论文下一篇:整合营销理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