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规划建议

2022-08-14

第一篇:智慧城市规划建议

智慧城市规范建设建议

一、加强智慧城市顶层设计

为规范当前智慧城市建设所出现的混乱局面,亟待加强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科学合理地规划智慧城市建设。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来看,应该根据党的十八大有关促进新型城镇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战略出发,全面系统地规划智慧城市建设。智慧城市建设应该成为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相互融合的一条有效路径,不仅要服务于城市居民,也应该能够服务于城镇和农村居民。

二、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智慧城市总体框架

与以往的城市信息化相比,智慧城市建设应该具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充分应用以物联网、云计算、无线宽带、三网融合等为主要内容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二是与民生相关的公共管理与服务为业务系统发展重点。智慧城市建设应该刷新当前城市信息化发展现状,整合信息资源、统筹业务应用系统,为人们呈现建成小康社会的美好愿景。

三、智慧城市建设应该与国内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形成良性互动

我国的城镇化正在进入一个快速发展阶段,成为一个万亿级的巨大内需市场,是我国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保障。从历史发展讲,城镇化与工业革命密切相关,第一次工业革命成就了英国、德国、美国等少数欧美国家的城镇化,而第二次产业革命则成就了主要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与这些国家相比,当前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仍然较低,所以,党的十八大报告将城镇化与信息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并列作为未来十年国家的重要发展战略之一。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为我国城镇化提供了极好的历史机遇,毫无疑问,第三次工业革命将成就我国的城镇化。

智慧城市建设将成为融合城镇化、信息化、工业化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作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智慧城市建设应该成为支撑国内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内需市场。在当前国际经济仍然持续低迷、针对我国的国际贸易保护主义行为日渐增多的情况下,这个庞大的内需市场对于促进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自主创新发展,提供了一个可靠的保障和良好的市场发展环境。

从政策层面来看,智慧城市建设尚未与我国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实现有效衔接。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部分,国家已经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制定了比较具体的战略部署,如《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以及《“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但是,由于智慧城市建设尚处于地方政府的自发阶段,没有被纳入国家层面的发展规划,因而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结合还不够紧密。今后,应该从总体上加强智慧城市建设与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发展的关联性,从政策优惠、试点示范等方面给予更有力的支持。

四、建立综合协调机制

智慧城市建设涉及面非常广泛,包括信息通信产业管理、城市交通、医疗卫生、教育、社区管理服务等诸多领域,因而必须建立一个综合统筹机制去协调推进。但是,目前我国尚未建立一个综合、统一有效的机制去统筹智慧城市建设。从地方的智慧城市规划来看,最初主要是信息化主管部门主导,但是最近在一些地方,城市规划建设部门也开始规划建设"智慧城市",最近住房和城市建设部就在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从内容来看,信息化主管部门主导的好处在于,智慧城市建设能够有效地整合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将现有的信息化管理资源融入其中,不足之处是信息化应用难以落实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具体业务项目上,而城市规划建设部门主导的优劣势则正好与此相反。

实际上,任何一个单一部门所主导的智慧城市建设都会面临诸多缺陷,必须建立一种能够综合协调各方业务内容并实现资源共享的智慧城市建设机制。在当前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发挥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的作用,通过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颁布有关智慧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并设立智慧城市建设管理办公室,定期或不定期地就相关问题举行跨部门协调会议,解决项目建设、业务协同与资源共享问题。

五、推进标准体系建设刻不容缓

目前,很多城市进行智慧城市建设时,教育、医疗、交通等部门按照自己的规划,独立开发、运行信息系统。由于这些信息系统只关注于各自领域的数据与业务处理。信息是独立的、割裂的。国内各个应用领域之间没有统一的标准,不同软件提供商的应用程序无法进行互操作,不同的业务部门之间无法进行信息共享与业务集成,容易变成一个个“信息孤岛”。而这势必会降低城市的运行效率,也会使用户体验大打折扣。

此外,现在全国上百个城市都提出了各自的智慧城市建设方案,但是在建设过程中,没有统一的规划指导和相应的建设标准、评价标准、技术标准,各地的智慧城市建设水平参差不齐,业内人士很难对其智慧城市成果进行全面、科学的评判,也无法在全国大范围地复制、推广开来。这势必会影响整个国家的智慧城市建设水平。北京航天长峰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翔认为,很多地方在建设智慧城市的过程中,缺少行业标准、建设标准和评估标准,也缺乏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标准,若照搬国际组织控制的相关标准,未来要支付大量的专利费用,极大地增加成本和风险。

智慧城市标准体系包括总体标准、感知控制层标准、网络传输层标准、数据层标准、服务支撑层标准、应用服务层标准、安全标准、管理标准。

标准体系应汲取各领域专业的思路,创建全行业跨专业的智慧城市标准研究体系。整合各方面的信息和智慧,实现各领域各行业的互联互通,创建城市运行的最佳状态。采纳当前科技发展的一切先进技术和成果,保证体系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前瞻性。

智慧城市标准体系是智慧城市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是标准化工作的基本依据。通过该体系研究,进行标准梳理,提出智慧城市建设急需的国家标准;根据体系形成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方向,适时代表我国提出智慧城市的国际标准;实现智慧城市规划有指南、共享平台建设有标准、协同应用开发有依据,做到有序、有质、有量的发展。

六、建立健全信息网络安全机制和体系

在互联网时代,由于我国根本没有技术和产业主导权,我国的信息网络安全问题几乎是完全暴露在跨国公司特别是美国公司的技术掌控之下,几乎没有安全可言。在以物联网、云计算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的信息网络时代,安全问题更为突出,其潜在威胁也更大。为保障智慧城市的安全稳定运行,有必要从保障国家安全高度规划信息网络安全,整合当前分散的信息安全管理机制,建立高效的信息网络安全保障体系。

从具体建设来看,我们可以将其内容概括为实施和管理两个层面。从实施来看,就是要确保“硬保障”和“软保障”:所谓“硬保障”就是确保智慧城市建设的网络设施与装备的绝对可靠,建立一种“可信可靠连接网络”;所谓“软保障”就是要确保业务系统、基础数据库的绝对安全可靠。

从管理来看,具体包括多种保障机制:首先是建立由全国人大或全国政协主导的国家信息网络安全审查评估机制,定期发布国家信息网络安全评估报告;其次是建立和完善入侵监测与防范系统,保障信息网络的安全运行;在智慧城市项目建设的政府采购阶段,建立严格的技术产品资质认定和采购备案制度,对参与投标的内资、外资企业明确其安全保障的可信赖等级;建立健全安全监测及应急反应机制,以便协调各政府部门进行监测,阻止和减少外国网络间谍机构对我国公共及企业网络进行网络情报威胁等。

七、加强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 物联网与云计算时代,法律法规问题要比传统的互联网时代更加复杂。就我国而言,互联网法律法规建设存在大量“欠账”,许多的信息网络安全问题处于无法可依状态。在物联网时代,这种局面必须得到改观。

第二篇:智慧机房项目建议书

机房运行保障综合管理平台

项目建议书

一、前言

网络化、信息化的“光明”照亮整个组织,基于信息与数据的高度共享和快速传递、优化了业务流程、提升了组织效率、降低了业务运营成本、帮助组织创造出更高的绩效输出。但限于建设阶段的当期状况,我单位在信息化建设阶段由于预算、体制、经验等各方面限制原因,优先考虑了网络本身与XXX等特定业务应用系统的建设,而相应的场地建设、环境保障、配电保障、环境与安全监控系统等配套保障与运维管理设施的建设情况存在很多滞后和不达标状况。目前“单纯依靠人工巡检值班去预防,依靠故障的负面影响被动发现问题、依靠经验现场分析处理问题”的“网下黑”状况,仍是我单位相关部门当前现实状况的真实写照。这种状况如不能尽快有效跟进改善,我们的网络运行及依赖网络的相关业务系统的安全、可靠、高效运行,将面对不可忽视的风险。

二、项目建设背景

2.1当前网络及IT系统建设状况

目前我单位网络及IT系统建设状况如下:—————————————— —————————————————————————————————; 2.2当前运维保障系统建设状况

目前我单位网络及IT系统相关的监控与维护管理平台的配套建设及使用状况如下:——————————————————————————————— —————————————————————————————————; 2.3当前运维保障工作现状分析

场地与物理运行环境不达标、不稳定往往会导致业务系统性能不稳、设备老化加快、故障率提升等一系列问题。如单纯依靠人力投入的增加与系统管理维护规范的细化,难免会造成故障不能预防、运行与安全隐患无法及时发现和处理、运维事务缺少有序的管理,进而因为故障频发、问题丛生、管理有序度不足、导致运维负担加重、人员疲于应付,成本投入加大,而IT系统及其所支撑的业务运行的可靠性与稳定性却难以从根本上得到保障与改进。 2.4改进当前状况的措施与本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解决当前问题首先需要升级替换部分已经老化严重、故障率高的网络设备与IT系统服务器;其次加强关键机房设备间的物理环境标准化建设,增配必要的空调、UPS等动力环境保障设备。最后更有必要基于物联网平台技术构建一套集环境监测、动力检测、设备监控、安全监控、告警事件管理、运维事务管理、巡检管理以及场地人员出入管理于一体的机房运行保障综合管理平台,基于物联网实时监测感知技术,实现动力、环境、安全问题及时告警、设备故障及时发现、人员出入授权控制、告警处理与巡检事务连续有序管理。

三、项目建设目标

本项目着眼于基于物联网平台构建一套网络运维监管平台,通过网络化智能化的监控运维平台建设,加强网络运维管理技术手段,提升整体网络运维管理水平。有效保障网络设备始终处于适合的物理运行环境、提升可靠性、降低网络设备、服务器与机房设备老化速度与故障率,同时通过报警事务与运维巡检事务的网络化连续有序管理,实时显示、保存处理过程记录,进而有效提升运维事务处理的及时性以及处理效率与处理质量,全面提升。

四、项目建设范围

4.1机房场所范围:本项目建设对象范围包括我单位XXX、等N间网络设备机房,XXX等M间服务器机房。

4.2物理环境监控:针对各机房场地物理环境,配置相应传感器,实现室内空气温湿度监测、漏水监测、人员移动监测、机房烟雾监测、机房含尘量监测、机房室内外压差监测,实现对机房场所影响网络设备运行的物理环境参数的全面实时监测与策略化告警。

4.3保障设备监测联动:针对各机房市电供电、直流配电、UPS、空调、新风、柴油发电机、消防系统等物理环境调控、保障设备,配置相应物联网网关,实现设备运行状态、运行参数、故障告警状态的实时监测与联动控制;。

4.4门禁一体化整合:针对各机房分别配置门禁识别控制器(读卡器、指纹识别、掌型识别、虹膜识别等识别控制方式根据用户需求安保级别确定)及适配电控锁,实现与环境监测、设备监测联动、视音频监控及安全监控综合一体化的机房门禁管理系统。 4.5视频一体化整合:针对各机房分别配置IP数字摄像头、拾音器,实现现场场景的数字化视音频画面与环境监测、设备监测联动与场地安全监控的同画面整合监测、联动、监视、监听。

4.6网络设备监控与远程带外运维:针对各机房的各层级路由器、防火墙、交换机,实现各机房网络设备运行状态、运行参数以及故障告警状态的实时监测与远程运维电源管理、带外Console口配置管控。

4.7 管理平台:针对各机房所有前端传感器、监测仪表、探测器、设备联网网关、网络设备、门禁、视频以及运维管理事务,实现机房场所、环境、动力、设备、视音频、门禁以及网络设备等各层级各类对象的智能化监测感知、过滤调控、通告告警、远程程维护与事务管理的综合一体化应用、管理。

五、项目产品技术选型要求

5.1环境、动力、安全监测产品技术选型要求

本项目所有环境、动力、安全监测所需的传感器、监测仪、探测器等感知类终端产品,要求采用基于SNMP协议、IP以太网上联、POE受电且兼容支持IPV6/V4双协议栈的网络型传感器、检测仪表产品。

5.2保障设备监测联动接入产品技术选型要求

本项目所有保障调控设备监测与联动控制所需的通讯接入与协议转换终端产品,要求采用基于SNMP协议、IP以太网上联、POE受电且兼容支持IPV6/V4双协议栈的网络型物联网网关终端产品。

5.3视音频监控终端产品技术选型要求

本项目所需的半球型、云镜可控球型视频监控摄像头等视音频监控终端产品,要求采用基于IP以太网传输、POE受电且兼容支持IPV6/V4双协议栈、分辨率不低于720P的网络型数字摄像头产品。

5.4场所门禁识别控制产品技术选型要求

本项目所需的门禁识别控制产品要求采用基于SNMP协议、IP以太网上联、POE受电且兼容支持IPV6/V4双协议栈的网络型门禁控制器产品。

5.5网络设备远程带外运维监测管理终端产品技术选型要求

网络设备远程带外运维监测管理终端产品,要求采用双电源热备供电、支持IP以太网光纤传输上联、支持IPV6/V4双协议栈、本地提供8路以上RJ45100M以太网POE网口,支持远程带外Console口配置管理的物联网工作站产品。 5.6 平台系统架构及软件技术选型要求

平台系统要求基于物联网平台构建,符合物联网平台的普适互联、综合集成、智能感知、策略联动、数据共享、应用融合等物联网平台的核心设计建设理念。

平台系统要求采用一线入网的IP联网到末端的最简拓扑结构构建,前端硬件要求统一支持IPV6/V4双协议栈,平台软件要求支持IPV6/V4前端对象的兼容混合接入。除视频摄像头外的所有前端感知控制层的传感监测、识别、控制、物联网关等设备要求全面采用SNMP协议实现前端对象的平台接入,平台软硬件均要求支持SNMP Get轮询、Trap监听并行的运行模式。

要求平台软件基于“面向用户的智能化”处理模式,进行监测事件的预定义与判断处理,支持阈值、时间过滤规则、调控动作、告警方式、告警级别、告警对象以及任务触发的自定义设置。

要求平台具有良好的防漏报、防误报、防止无效重复频繁报的告警机制设计。同时对各区、各类、各级监测告警事件的处理任务管理、运维巡检任务的管理提供良好的连续的网络化管理机制。

要求系统平台支持在监测变量与接入物联网关的调控设备的控制指令建立联动策略逻辑,实现基于特定变量的监测事件基于用户设定策略联动控制调控设备执行设定调控动作,实现基于用户策略的特定状况的自动调控。

要求平台全面整合传感监测、M2M、数字视音频监控、身份识别控制等前端感知控制层技术,将动环监测、设备监测联动、视频、门禁、远程管控配置等系统应用充分整合,实现机房场所环境动力、消防安防、人员出入、场景视频、设备运行等网络运维管理对象、事件的综合一体化监测过滤、联动调控、预警告警以及相应运维对象、运维事件、运维事务的智能化、动态化、网络化连续管理。

要求平台前端硬件层产品向用户开放提供相应MIB库、通讯协议等SDK文件,支持平台服务端的双机、多机热备的并发访问,同时还应支持第三方应用(例如网管平台)的同步并发访问。平台软件同样要求全面支持双机、多机热备及第三方数据服务共享。

六、项目参考配置与项目概算

(项目参考配置与预算清单——根据项目情况)

七、项目预期实施进度安排

(项目实施进度计划概要——根据项目情况)

八、项目立项审批执行的其它相关意见、建议。

第三篇:智慧校园项目 技术建议书

2017年4月

目 录

一、教育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 3

二、智慧校园建设思路 ........................................................... 4

三、智慧校园的建设目标 ....................................................... 7

四、智慧校园建设方案 ........................................................... 8

1. 智慧校园总体架构 ......................................... 8 2. 智慧校园建设内容 ........................................ 10

一、教育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目前教育信息化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

1. 教育信息化发展不均衡

区域、城乡、学校之间设施设备配备很不均衡,农远工程为农村中小学配备的设备渐趋老化,与硬件建设相适应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培训、信息技术应用研究等软件建设的差距依然严重,数字鸿沟、信息孤岛的现象依然存在。城乡、区域和校际失衡状态在某些方面有扩大趋势。

2. 资源建设需要加强

优质教育资源研发工作难以满足需要,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程度低,与建成覆盖各级各类教育和各学科内容的省级综合数字化教育资源平台还有较大差距。

3. 应用水平停留在较低水平

课程教学与信息资源整体上还没有有机融合,教育信息化对满足学生多元化、个性化学习和培养创新人才的作用没有凸显。

总体来看,教育信息化的深层次发展是如何促进创新能力、教育均衡、教育公平、教育质量的突破与发展,这是教育信息化面临的最大挑战,也是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

二、智慧校园建设思路

智慧校园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对校园的基础设施、教学内容、教育活动、教育信息等进行的以人为本的数字化改造;通过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来最优化地实现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师生全面发展的现代化成长环境。

智慧校园将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教育科研、师资培训以及教育管理等方面的作用,服务好学生、教师、家长与管理者四类对象,促进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服务、师资队伍和教育管理五个现代化的实现。如下图所示:

智慧校园的建设的核心是教学平台的建设,通过教学平台,实现优质的教学资源共享、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互动课堂,为教师、学生、家长、管理者带来深刻的变革。

1、教师信息化应用 教师:通过简单易用的功能模块,教师可以有效地管理课程、设计教学、制作内容、布置作业和评测反馈,使教学更丰富生动,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2、学生信息化应用

学生:通过丰富的教学工具和多终端支持,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按照自己的需求获取教学资源,参与教学活劢,进行交流协作,使学习更主劢,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3、家长信息化应用

家长:通过课前对于教学计划的了解及课后对于学习结果的评估,家长可以准确、及时地掌握孩子的学习行为、学习结果,从而对孩子的学习进行针对性的监督与辅助。

4、管理者信息化应用

管理者:通过与业的课程及系统统计分析报告,管理者可以准确地掌握教学数据信息,从而为教学改革和评测提供数据依据,制定相应管理机制,使管理更高效。

三、智慧校园的建设目标

智慧校园建设包括基础设施、教学资源 、教学平台几部分建设,建设目标为:

(1)搭建资源共建、共享的教学平台

基于学生终端和教师终端,提供互动教与学的基础,围绕教师的教学实践和学生的学习活动,针对师生课前、课中、课后、课外等教学实践每一环节所创造生成的各级各类优质教学资源,对其进行有效收集、管理、使用、提炼和积累,逐步建成教育资源良好的共建共享机制,推进优质资源在教学中的普遍使用。

(2)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

通过支持教学各环节的师生互动,结合丰富的课程教学资源,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支持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教学方法由教师讲授式变为双向、多向交互,教学设计由内容设计变为过程设计,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和协作者,为学生提供优质、多元、个性化的学习服务,探索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

(3)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通过全面支持学生各学习环节的个性化学习和互动学习,结合丰富的自主学习资源,在互动课堂的基础上,将学习模式转变为利用基于教学资源的自主创新学习、协同合作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等形式,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习效率。

四、智慧校园建设方案

1. 智慧校园总体架构

智慧校园主要由提供教学支撑服务的教学平台、提供教师数字化教学应用的教师客户端以及提供学生数字化学习应用的学生客户端三部分组成,基于教学平台,家长也可及时获取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管理者可依据获取的数据进行教学评估。智慧校园的总体架构如下:

平台在J2EE框架下,实现了应用服务层功能、业务应用层功能以及信息资源层功能,并且对系统提供完整的安全保障体系和维护管理与支持系统,使系统平台不仅具有足够的安全保障,而且具有比较完善的维护管理及相应的技术作为支撑。

(1)应用支撑层提供网络、安全、计算等基础设施以及统一身份认证、用户管理、用户授权等应用支撑,是整个教学平台的基础支撑。

(2)信息资源层主要完成各种数据资源的存储和备份管理,主要数据资源主要包括题库资源、学生数据、教师数据、学习数据、考核数据、行为与结果分析数据等。

(3)业务应用层则是提供资源、备课、互动课堂、考试评价、综合评价等业务应用。

(4)应用服务层是对学生、教师以及管理员等系统角色所能运用的具体功能,由于对不同角色应用功能不仅相同,所呈现的功能与角色的权限分配密切关联,所有应用均由管理员进行配置。 2. 智慧校园建设内容

智慧校园的建设内容包括以下几部分: 2.1 基础设施建设

IT基础设施建设为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包括网络、个人终端、直播录播教室建设、班班通等相关设施。通过IT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实施‘班班通’工程,使各学校基本实现网上学习、教研、培训办公、视频点播和视频会议、远程教育等功能,营造网络学习与办公环境。

2.2 教学资源建设

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是以资源共享为目的,以创建精品资源为核心,面向海量资源处理,集资源分布式存储、资源管理、资源评价、知识管理为一体的资源管理与辅助教学的平台。

教学资源则是网络课程建设的最基本素材,包括图形图象、视音频、多媒体教案、网络课件、试题库等等。

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将本着开放性、共享型、可扩展性和高可靠性原则,开发校内专业优质教学资源,校企合作开发、引进和整合国内外行业相关教学资源,具有一定原创性比例和信息海量存储容量、使用方便快捷的大型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体系。 2.3 教学平台建设

教育平台提供备课系统、授课系统、作业系统、测试反馈系统、班级论坛系统、互动答疑系统、教学统计系统、班级管理系统等教学应用系统,并可根据用户需要增加新的教学应用。根据用户角色和使用场景分别调用应用的不同功能。 1)备课系统

依据教师组织教学的需求,支持与资源、作业、测试、讨论及学案五个应用系统形成有效衔接,整合各应用系统功能,为教师进行教学准备提供支持。 2)授课系统

该系统实现互动课堂,与教师、学生终端配合使用可实现授课、作业、随堂测验的信息化。授课系统提升课堂授课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所有的学习行为可记录,用于后期进行分析。 3)作业系统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向学生布置作业, 学生提交的作业,客观题系统会自动批阅并进行统计、即时分析;主观题由教师批阅,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评语有针对地学习。 4)测试反馈系统

要求学生在限定时间内完成答题,学生提交后可对学生的测试情况进行快速统计,即时评估教学效果,采取相应的教学对策。 5)学案教学系统

教师通过设计学习任务、提供学习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通过学案评阅及时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过程,实时调整教学策略,真正实现分层教学、个别化教学导。 6)教学统计系统

对用户在平台中的应用进行统计,并依据权限和用户统计需求推送给不同的用户。支持对学生课程内容学习的统计,和对教师工作的统计。

7)班级管理系统

对平台上的教师和学生用户的班级属性进行管理,形成和现实学校班级相对应的‚虚拟班级‛,形成师生互动的基础。 2.4 互动课堂解决方案 2.4.1学生终端:

电子书包是以学生为主体,以个人电子终端为载体的数字化学习系统平台,贯穿于预习、上课、作业、辅导、评测等学习各个环节,覆盖课前、课中、课后学习环境。

学生端软件主要包括我的作业本、我的课堂、课堂互动、随堂测试、我的教材几部分,涵盖了课堂教学的各个方面。具体的功能如下:

1)课前预习

学生端系统为学生提供了课程预习功能。学生可以查看各科教师推送的预习课程并完成练习题。同时,系统可以显示学生的答题情况,并配有试题解析,帮助学生自学。预习过程中学生可针对该预习课程中不懂的问题进行在线提问,所有问题将自动汇总到教师空间。

2)课堂上课

学生端系统为学生提供了互动答题功能,课堂上学生通过学生终端集体答题。采用学生终端替代传统举手的答题方式,确保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其中,增加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机会。

学生的答题情况实时显示在电子白板上,教师可根据答题的对/错情况决定是否需要讲解。答题结束后学生的答题情况将自动保存到分析统计系统,学生知识点掌握情况一目了然。

3)课后复习

学生端系统为学生提供了课程模块。学生可查看教师的讲课课件来进行课后温习。(讲课课件于当日下午自动发送至学生空间)

同时学生端系统会将学生做过的习题汇总到‚习题‛模块中就;同时,做错的习题会自动加入错题本,用于学生课后复习。 2.4.2教师终端:

教师终端是为教师的关键教学业务需要开发的教师工作平台,为教师提供系统的课程资源服务,满足教师的资源管理与整合、备课、授课等多媒体教学需求,同时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客户端系统。

教师端软件包括我的课堂、备课室、作业、检测、教研、我的教材几部分,涵盖了课前、课中、课后几个阶段。具体功能如下:

1) 课前备课 教师终端系统为教师提供了方便灵活的课程设计功能,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课前教师从素材库和习题库中选择各种教学资源(课件、练习题等)按照顺序制作预习课程和讲课课程。

预习课程用于学生课前预习使用(系统会根据设定的上课时间提前自动发送到学生空间);讲课课程用于教师课堂授课使用。

系统为教师提供了试题库功能。教师可自己编写试题,也可从试题库中选择练习题,用于学生在线测试或家庭作业。同时,方便的共享机制,便于老师将自己的习题分享出去,形成公共试题库。

系统为教师提供了素材库功能。教师可将个人教学资料(文本、视频、语音、图片等格式)上传至教学平台,进行网络存储。方便的共享机制,便于老师将自己的素材与其他教师分享,形成公共素材库。

2) 课堂授课

课上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及在线提问情况进行相关知识点的讲解。教师通过教师终端在电子白板上打开讲课课程,调出本课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同时,在讲课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学生终端集体答题,教师可根据答题的对/错情况决定是否需要讲解。答题结束后学生的答题情况将自动保存到分析统计系统。

讲课过程中教师可方便的使用抢答、分组等灵活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结束后,学生可及时反馈课堂的学习效果。

3) 课后分析统计功能

教师端系统为教师提供了强大的教学分析功能。教师可按照时间或章节查看某个班级乃至某个学生的随堂测验、课后习题、考试的答题正确率,便于教师了解学生整体和阶段性的学习情况。同时,依托后台记录的学生课堂表现、学习习惯等数据进行分析,可以深入了解影响学习的各相关因素,为教学创新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第四篇:智慧城市,从智慧中心开始

郑长春:智慧城市,从智慧中心开始

2014年6月11日,第六届中国智慧城市(深圳)高峰会正式在会展中心启幕。这次高峰会由中国公共安全主办,深圳贝尔信智能有限公司全程独家冠名,深圳、河南、河北、江西等二十余市政府领导,及政协副主席张效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司副司长郭理桥智慧中国联合会秘书杨金才、贝尔信总裁郑长春、等数十位业内专家与企业精英参与峰会,并发表相关演讲。

在第一场的专家论坛中,业内专家和企业着重探讨了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方面的问题,其中郑长春董事长发表了主题为《智慧城市:从智慧中心开始》的演讲,受到与会领导的关注。

郑长春董事长从以下几个方面循序渐进地阐述了智慧中心建设的相关问题:

智慧城市因何难落地

截止到2014年,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城市已达193个,也有不少城市陆续提出智慧城市建设规划,然而据贝尔信不完全统计,有实际项目落地或行动的城市屈指可数。原因有三:

1、体制限制。受行政体制制约,如银行、公安、社会信息等数据无法公开,信息孤岛难以打破,再加上网络安全隐患日益严峻,使得互联互通、信息共享成为大难题。目前除了天津和平、宁波、南京等区域外,还没有真正的智慧样板;

2、顶层设计大而空。中央部委智慧城市试点要求,涵盖政务、公安、交通、城管、教育、医疗、环保、民生、旅游、公共安全等各个方面,但各大城市的经济、文化、政治等状况发展水平不一,缺乏具体规划,不能因地制宜,笼统地按照某一标准一哄而上,势必事倍功半;

3、资金不足。智慧城市建设是项庞大且长期的工程,需要极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动辄几十上百亿的资金规划,许多政府无力承担,智慧城市最终沦为政绩工程。

智慧城市,从智慧中心开始

纵观欧美一些智慧城市建设的典型案例,我们不难发现,智慧城市真正落地实施,需要强大的经济文化等做后盾。我国大多城市尚不具备真正真正将智慧城市落地的条件。我们是否对智慧城市建设现状就素手无策了呢?

当然不是,郑长春先生指出,智慧城市建设可以从建设智慧中心开始。智慧城市的建设目的在于在平安城市和数字城市的基础上整合信息化资源,建立统一的管理平台,打通信息孤岛,实现互联互通,提高管理效率,增强居民便利。而智慧中心可以看做是一个缩小版的智慧城市,既能初步实现智慧城市的功能,又能让管理者体验到城市管理、办公、民生等方便的智慧所在。

贝尔信智慧中心旨在打造一个IOMS大脑,具体包含七大功能:①招商中心:通过视觉化语言,全面展示城市的招商项目、政策等内容;②规划中心:规划可以随时更新内容的数字沙盘,配上互动屏的讲解,能清晰展示城市、园区的建设状态、入驻企业的规模,对于;③体验中心:打造各种便捷民生服务,与市民零距离互动;④应急指挥中心:通过云计算数据中心,全景实时切换到智能交通、数字城管、治安等系统,可实现多部门协同处理城市交通、治安等工作;⑤市民服务中心:针对企业、市民提供服务,通过手机app、触摸屏等实现一站式查询、办理窗口、网上平台办事,节省时间,提高办事效果,增加企业和市民体验;⑥会议中心:接入多功能视频会议系统,对入园企业租赁该服务;⑦园区管理中心:可展示当地的名优特产、拳头产品、支柱产业,对园区互动推介、交流等进行联动;

智慧中心通过这七大功能,全面展示城市规划,并且是指挥、运营管理中心,为城市品牌增色,吸引外来企业进驻,形成完备的产业链,更能与天网工程、数字城管、智能交通等系统实现无缝切换。

相比智慧城市,智慧中心建设还具有巨大的成本方面的优势。以1000㎡的智慧中心规模为例,工程及智能化的建设成本约为1-1.5万/㎡,总投入约为1500-4000万。这样现阶段政府就不必担心资金链断裂问题。

在演讲最后,郑长春董事长指出,贝尔信对于如何与政府更好地合作以实现双赢也有完整的策略,从前期咨询设计、方案设计与报价、付款形式、合作模式等,都有成熟的运作模式。

演讲环节过后,贝尔信还与新乡市政府、沧州市政府代表现场签订了智慧城市项目合作协议。

第五篇:智慧城市之智慧小区建设及意义

智慧小区建设及意义

智慧小区是智慧城市的最小单位,N个智慧小区组成智慧社区,N个智慧社区组成智慧城市,所以,建设智慧小区是建设智慧城市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智慧小区对于智慧城市的关系相当于地基对于整座大厦;切实建造好智慧小区是智慧城市的根本,N个健全的智慧小区建成后智慧城市就是水到渠成。

我们想象中完美的智慧小区应该是怎么样的呢?

所谓智慧小区,应该是利用物联网技术+计算机技术搭建整个小区的大数据,居住在小区的居民可以简单利用智能手机解决衣食住行等诸多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我们想象你坐在书房里打开手机交所有该交的费用,物业费、水电费、小孩子的学费、保险费等等,这些是不是给你的感觉已经实现了呢?是的,这是在很多地方都实现了的。

那么我们接着想购物的事是不是感觉大多也都实现了呢?是的,都实现了,缺的是细化和归总而而已。比如周边商户的优惠促销信息,社区的便民信息还没有搭建好,但是技术是成熟的。

再说办事,其实我们在居住的小区还有很多在进行落后的物业工作,比如张贴公示公告,比如催收水电物业费用,比如很多政府申请和审批程序,其实这些是不是也可以在智能手机就能实现,当然需要相关单位支持网上办公和支持对接,其实技术实现也是完全具备条件的。

智慧城市大数据有什么好处?

我们简单举一个例子来说明现在的医疗情况,比如一个病人去到A医院检查有检查报告,但是A医院不具备治疗条件或者说不专业;那么我们经常会选择换家医疗机构B,现在的情况是,B医院又要重复检查,不但浪费医疗资源,还效率低下,患者费用增加,最终检查结果一样,患者还要承受时间、精神、金钱的成本;医疗资源紧缺的同时还严重浪费医疗资源,对患者也造成多方面的压力。试想如果互联网+的情况下B医疗机构认同A医疗机构的检查结果,是不是对医患双方都是很大成本的节约呢?

1 总之,智慧小区的搭建就是N个智慧家庭的组合,那么智能家居也是智慧小区的最基础组成部分,所以说安防系统、灯光和窗帘控制、场景联动、煤气阀控制、信息家电、空调和新风系统、地板采暖、水处理、可视对讲以及远程通讯系统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网络化的综合智能控制和管理,带来真正“以人为本”的全新家居生活体验。这样的智能家庭成为智慧小区的最小最完美组成单位。

“智慧小区”涉及到网络、通信、物业、交通、医疗等等众多行业和部门,该项建设将带来一个全新的市场。“智慧小区”涉及到众多填充内容,如文化、动漫、娱乐、教育、咨询等,也必将带动其相关产业的发展。住建部“让房屋有智慧”的要求,也必将带动建筑行业的发展。如此一来,“智慧小区”将推动地方经济的整体提升。

建造智慧小区的壁垒在哪里?

首先:所有产品企业各自为政,自己搞自己的APP,不同产品APP不兼容,造成资源严重浪费,大布局不合理,用户体验感较差,加上APP的使用对用户造成困惑,使得2018年听到下载APP感觉是狼来了。

其次:各个部门或者说单位各自为政,还要各部门中条条框框太多,其中很多是不适用的,比如:证明我是我自己还需要到公安部门开证明;这就是典型的官僚主义,不干实事的表现。因为在很多部门中不犯错就是最大的成功,所以这样的官本位思想严重阻碍新生事物的发展、推广及流行。

最后:由于搭建智慧城市—智慧小区牵涉到多方利益,执行有相当的阻力,比如小区安装安防监控,涉及资金到底是物业出还是业主出?物业在接管小区时候就签订了责任和义务,同时也确定了物业费用的标准,所以物业费用是很难增加,但是业主生活水平提高对生活品质要求也提升,物业盈利点越来越少,导致智慧小区改造升级因为资金问题而无法落实,物业跟业主之间的信任问题和利益问题也阻碍智慧小区的搭建。

2 当然问题不仅仅只有这些,就不一一列举了,每个人都想服务好一点,但是每个人都想付出最低,这样就考验我们智慧城市的搭建者是不是真正的智慧了,是不是真正的智慧者今天不叙述,下期一起分析分享如何做真正的智慧搭建者,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智慧建材家居商场下一篇:综合教研活动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