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婚俗范文

2022-05-26

第一篇:中国的婚俗范文

中国的婚俗

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地域辽阔。在婚俗方面,从古自今一直处于变化之中,但婚礼上所要创造的气氛--隆重、热烈、喜庆、吉祥始终没有改变。

中国古代结成婚姻有六种礼仪程序,称为六礼,如纳彩(送礼求婚),纳吉 (送礼订婚)、迎亲等。在过去,小伙子看上了一位姑娘,就请媒人到女家说亲,此时,男方不但要给媒人一些礼物,而且还要让媒人捎些礼物到女方家,此时,媒人将写有双方姓名、年龄的帖子进行交换。如果双方大体同意,就开始相亲,这时男方主妇择吉日去女方进一步了解女方的情况,比如,女方家的经济、姑娘的品德、相貌等,也有女方家长去看未来的女婿的,但在古代,女子是不能去相看未来的丈夫的。现在正好相反,多数是女子在家长的陪同下去男方家了解情况,在北京一些农村,如果女方和家长能留下吃饭表示就相中了。

订婚是婚嫁礼俗中最主要的一环,虽是民间约定俗成,但它却常常起到法律的作用。订婚往往是由男方送给女家和姑娘订亲礼物,在中国南方温州,人们把一对戒指看成是圆圈,在古代象形文字中表示永恒,以表示婚事不变。传统的观念是订婚之后是不能中途变更的,也不允许再与别人议婚,把订婚看成一种法律。 双方经过一系列的程序后进入到迎娶,这也是在古今婚礼中最繁琐、最复杂 、最热闹的一项活动。

迎亲的当天,新娘一般都穿表示吉祥喜庆的大红服饰,现在也有穿白色长裙的习俗。新娘在离开家时,边走边哭,表示对家中的留念。新娘来到新郎家,婚礼仪式开始。在一些地方,女方要跨院内的一个火盆,为的是烧去不吉利的东西,使夫妻日后生活红火。 新娘进入房间后,仪式一个接着一个。首先是拜堂:一拜天地,二拜父母;三是夫妻对拜。然后,喝交杯酒。在新房里,新人还相互剪一些头发,作为夫妻关系的信物放在一起保存起来。

婚礼的高潮是婚宴,也叫“喜宴”。所以人们把参加婚礼说成是“喝喜酒” 。在民间喜宴讲究排场,因为它是表示婚礼隆重程度的一个方面,所以倍受重视 。席间,新娘要亲自为客人斟酒,夹菜,感谢客人的光临。新房又叫“喜房”、“洞房”,闹洞房是婚礼最后一项活动,参加者多是未婚男女青年。人们想尽各种方法取乐,或给新人出难题,或做逗笑的事,或让新人表演节目等,目的是为了增加婚礼欢乐的气氛,令新人终生难忘。

付: 冠(笄)之礼(汉民族青年男女成人礼)的程序

1 筮日:定日期。按照前述确定日期的原则定下举礼日期和时间。

2 筮宾、戒宾:依照前述确定人员的原则,确定有关参礼人的人选,并以请帖或各种通讯方法邀请,对于正宾,宜由父母提前三日(最迟一日)登门邀请。

3 陈设:备好场地、礼器等等,做好举礼的各项准备工作。 4 迎宾:主人立于东阶位等候宾客;三位有司托盘奉冠按方位立于西阶下;客人立于场地外等候;冠者沐浴后,由赞者协助梳理头发,更换采衣采履,安坐于东房(更衣间)内等候;乐手演奏。

5 就位:正宾来到,父母亲上前迎接,相互行正规揖礼后入场,主宾落坐于主宾位;客人入场后就座观礼;主人于宾客皆落坐后就坐于主人位。

6 开礼:主人(父亲)起身,简单致辞,可以说:今天,拙子某某(去掉姓,下同)行成人冠礼,感谢各位宾朋佳客的光临!下面,拙子某某成人冠礼正式开始!稍顿片刻,说,请某某入场拜见各位宾朋!

7 冠者就位:赞者先走出来,以盥洗手,于西阶就位;冠者走出来,至场地中,面向南,向观礼宾客行揖礼。然后面向西正坐(就是跪坐)在冠者席上。赞者为其梳头,然后把梳子放到席子南边。

8 宾盥:就是正宾洗手做准备。正宾先起身,主人随后起身相陪。正宾于东阶下盥洗手,拭干。相互揖让后主宾与主人各自归位就坐。

9 一加:冠者转向东正坐;有司奉上幅巾,正宾接过,右手执后部,左手执前部,走到冠者面前;高声吟颂祝辞曰:“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弃尔幼志,顺尔成德。寿考惟祺,介尔景福。”然后跪下(膝盖着席)为冠者戴上巾,然后起身,回到原位。赞者过来为冠者好巾。冠者起身,宾向冠者作揖。冠者回到东房,赞者取衣协助,去房内更换与头上幅尽相配套的深衣大带的衣服。

10 一拜:冠者着深衣大带幅巾出房后,向来宾展示。然后面向父母亲,行正规拜礼。这是第一次拜。这次是表示感念父母养育之恩。

11 二加:冠者面向东正坐;正宾再洗手,再复位;有司奉上帽子,正宾接过,走到冠者面前;高声吟颂祝辞曰:“吉月令辰,乃申尔服。敬尔威仪,淑慎尔德。眉寿万年,永受胡福。”赞着为冠者去幅巾。正宾跪下,为冠者着帽,然后起身复位。赞者帮冠者正帽。宾向冠者作揖。冠者回到东房,赞者取衣协助,去房内更换与头上帽子相配套的襕衫和腰带的衣服。

12 二拜:冠者着襕衫和腰带帽子出房后,向来宾展示。然后面向正宾,行正规拜礼。这是第二次拜。这次是表示对师长和前辈的尊敬。

13 三加:冠者面向东正坐;正宾再洗手,再复位;有司奉上幞头,正宾接过,走到冠者面前;高声吟颂祝辞曰:“以岁之正,以月之令,咸加尔服。兄弟具在,以成厥德。黄耇无疆,受天之庆。”赞者为冠者去帽。正宾跪下,为冠者着幞头,然后起身复位。赞者帮冠者正幞头。宾向冠者作揖。冠者回到东房,赞者取衣协助,去房内更换与头上幞头相配套的公服。

14 三拜:冠者着公服、幞头出房后,向来宾展示。然后面向国旗,行正规拜礼,这是第三次拜。这次是表示传承文明报效祖国的决心。

15 置醴:有司撤去冠礼的陈设,在西阶位摆好醴酒席。正宾揖礼请冠者入席。冠者于是站到席的西侧,面向南。

16 醮子:正宾向着西边,赞者奉上酒,冠者转向北,正宾接过醴酒,走到冠者席前,面向冠者,念祝辞曰:“甘醴惟厚,嘉荐令芳。拜受祭之,以定尔祥。承天之休,寿考不忘。”冠者拜,接过醴酒。正宾答拜。冠者入席,跪着把酒撒些在地上作祭酒。然后持酒象征性地沾嘴唇,再将酒置于几上,有司奉上饭,冠者接过,象征性地吃一点。冠者拜,正宾答拜。冠者起身离席,站到西阶东面,面朝南。

17 字冠者:就是给冠者取“字”,此项可选。正宾起身下来面向东。主人起身下来面向西。宾为冠者取字,念祝辞曰:“礼仪既备,令月吉日,昭告尔字。爰字孔嘉,髦士攸宜。宜之于假,永受保之,曰××甫。”冠者答:“某虽不敏,敢不夙夜祗来。”冠者向宾行揖礼,正宾回礼。正宾复位。

18 聆训:冠者于席跪于父母面前,由父母对其进行教诲。具体内容父母酌定。冠者静心聆听,在父母说完后答:“儿虽不敏,敢不祗承! ”。对父母行拜礼。

19 冠者揖谢:就是冠者分别向在场的所有参礼者行揖礼以示感谢。冠者立于场地中央,先后行揖礼于:正宾、客人、乐者、有司、赞者、旁观群众、父母。受礼者微微点头示意即可。

20 礼成:冠者与父母并列,全体起立。父亲面向全体参礼者宣布:拙子某某冠礼已成,感谢各位宾朋嘉客盛情参与!并与冠者向全场再行揖礼表示感谢。然后说,请各位宾朋至家中客厅茶叙!此时,所有宾客可根据自己具体情况决定是否出席,并可向主人致意后自行散离。主人和冠者引其它宾客至家中客厅茶叙即可。赞者有司朋友等人可先留下整理打扫冠礼场地。

至此,冠礼结束。

华夏宴饮礼示意图

第二篇:中国当代婚俗展

前言

婚姻以及通过婚姻组成的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涉及邻里、社区和其他多种社会关系,被中国人视作人伦之首,倍受重视。

婚礼是男女双方确立婚姻关系时举行的仪式,新婚夫妻通过这种形式取得社会的赞同、认可和保障。所以婚礼的程序实际上反映的是社会的各种文化观念。

中国古代意义的婚俗,包括了从谈婚、订婚到结婚整个过程的礼仪程式。他们更注重求偶的过程,婚礼筹办过程中的每一环节,每一行动,以及每一物品用具,都与特定时代的社会风尚、经济发展、文化沿革密切相关,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

社会经济、文化体制与人们的生活方式在近100年间发生了极为重大的变化,现代人与古代人在婚姻礼仪认识上已经有所差异。近现代注重求偶的结果,把议婚、订婚到结婚视作过渡性礼仪,而把婚宴发展成为近现代人的正婚大典。可民俗所蕴含的传统力量却不可能随着那些外在的形式一同急剧变化,一些传统礼仪和习俗仍然被保留了下来。

我们用这个展览来展示中国当代婚俗,也为您挖掘了当代婚俗中的古代婚俗元素,透过婚礼的点点滴滴,向您展示中国古老的文化传承与变迁。

第一部分 嫁

中国古代社会是男权宗法社会,结婚时男女使用不同的字眼。女子结婚称为“嫁”,写做左“女”右“家”,蕴含着女儿离开家的意思。口语也就称为“出嫁”。

在古代中国,女人结婚后就不再属于原先的家族,要在本姓前冠上丈夫的姓氏,此后人生的荣辱、死后的祭祀都与娘家不再相干。因此,父母常常极力要求婚礼的豪华,认为这是自己可以为女儿做的最后一件事,可以强化女儿的地位。而婚礼前的一系列准备活动,也显得尤其复杂。

当代中国妇女的地位已经今非昔比,可是“嫁”这个习惯性称呼仍旧保留在人们的日常用语中。

1 做媒

媒人在中国还有好几种称呼:红娘、月老等。

古代男女不能随便见面,婚姻要由媒人来撮合。即使双方互相了解,愿意结亲,也要由媒人出面。没有媒人的婚姻是不合礼法的,不被社会承认。

古人通常是男方请媒人到女方家里提亲,一家有女百家求,在同等身份条件下,女方到男方家提亲是不合适的。至今,中国女性主动追求男性的情形仍比较少,她们更愿意暗示男性来追求自己,在当代恋爱中依旧有传统观念痕迹。

当代中国已实现了婚恋自由,可依然存在着“媒人”的角色,有许多热心人和专业婚介公司介绍青年男女相识、相恋。因为在传统观念中,做媒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善举。

2 相亲

陌生男女在媒人安排下第一次见面称为“相亲”。

古代婚姻讲究“父母之命”,青年男女的婚恋要由父母来决定,所以相亲的常常是双方父母,如男方母亲见女方,或女方父母见男方。开通的家长也会让男女双方以偶遇等非正式方式见面。当代中国青年男女拥有了婚恋的决定权,相亲就由自己亲自完成了。

当代中国还出现了一些特殊的相亲方式。一些电视台为青年男女安排择偶节目一同做游戏、回答问题的节目,不但以节目的娱乐性赢得了许多观众的喜爱,也以其有针对性的服务确实促成了许多情侣、夫妻的相识、相恋。

3.定情

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后,男女双方确立恋爱关系,称作“定情”。 中国人非常重视“定情”。 定情时常会互相赠送扇子、手帕、小饰品之类便于随身携带的小物件,让恋人随时记起自己。古代文人喜欢以红豆定情,所以红豆又名“相思子”。当代流行的定情方式有:互赠戒指,拍合影彩贴等,而以植树作为爱情的信物也是当代一种浪漫的定情方式。

中国有许多类似安徽黄山天都峰铁索的扶手上挂满了锁的场景,这也是一种特殊的定情方式:同心锁。恋人们把两把锁两两相扣、锁在铁索上,把钥匙扔进万丈悬崖,用两把相连并永远打不开的锁象征两人永不分离。

4 会亲

恋人们开始谈婚论嫁时,双方父母要在定亲前后举行一次正式会面。这意味着两个家庭对儿女恋爱关系的认可和确定,同时也是双方家庭相互了解、熟识和考察的机会,这个仪式称为“会亲”。当代中国城市家庭中多为独生子女,儿女的结合,在一定意义上说,也是两个家庭的聚合,“会亲”的意义就格外显得重要。

会亲的另一个实际作用,是双方家庭共同商定儿女的结婚日期、婚礼操办的分工与经费分摊等具体事宜。达成协议之后,双方就要共同为协办儿女婚事而奔忙了。

5 婚前检查

当代青年男女在结婚前通常会去医院进行婚前身体检查,看结婚双方是否有不适合结婚的疾病,优生优育广为人们重视。

而中国古代也有一种特殊的“婚前检查”:中国纪年法从古代沿袭下来,以12种动物对应每一年而轮替,称作“属相”。算命先生通常会以这12种动物的个性及相互间的合群程度、男女双方出生的年、月、日、时来推算,看两人的命相是否和谐,会不会互相妨碍。一旦算命先生认为命相不合,即使双方感情深厚,双方家长也不允许二人结婚。这个习俗在今天的少数地区还有残留,一些婚恋悲剧由此产生。

因为生日在婚恋中的重要地位,古时候女子的生日不能随便告知别人,这种习俗也沿袭至今,所以在今天男女交往中依然不便询问女方的出生年月。

6.结婚证书

通过婚前检查后,恋人们就可以去国家有关部门办理结婚证书,而成为合法夫妻。

新中国建国后颁布的第一道法律就是1950年颁布的《婚姻法》。它彻底废除了传统婚姻中的封建成份,确立了婚恋自由、一夫一妻制等婚姻的根本原则,调整了过去封建等级色彩浓厚的婚姻家庭关系。

古代也有类似结婚证书的“三书”,这就是男女双方正式缔结婚约的 “聘书”;男方赠送的礼物清单“礼书”以及结婚当日新郎用来迎接新娘的“迎亲书”。它们是古代婚姻的合法证据。

虽然有结婚证书的男女已经是法律认可的夫妻,可在当代人们心目中,举办婚礼才是真正的“结婚”。

7. 结婚照

当代青年男女结婚时要做的第一件事情,通常是去拍美丽的婚纱照。 婚纱照由婚礼合影发展而来。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开始,穿婚纱拍照就开始流行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中国传统的旗袍与来自西方的婚纱消失了,人们穿生活装拍结婚照。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专业影楼为新婚夫妻拍摄穿各式婚纱照已经成为了一种产业。

新婚夫妻不仅在卧室里悬挂巨幅婚纱照,还经常向别人展示婚纱影集。在人们看来,结婚证是严肃的法律文件,要妥善收藏;婚纱照却是充满感情的结婚纪念,可以经常展示。

8.喜帖

确定婚期后,新人开始向亲朋好友发送婚礼的红色邀请函,即“喜帖”。当代“喜帖”越来越讲究,有的会在“喜帖”上印制新婚夫妇的婚纱照,并散发着香味。

在讲究礼节的中国社会,给长辈的“喜帖”一定要新人亲自去送,有些喜帖甚至要新人的父母亲自送去以示尊敬。而平辈、朋友们的喜帖可以以邮寄等方式发送。 9.红包

收到喜帖的人在参加婚礼时一般要给新人送上贺礼。贺礼通常放在红色的纸包里,被称为“红包”。

当代中国城市中,结婚送红包的习俗依然沿袭下来,且形式也多样化。参加朋友婚礼时,红包有时候是人民币现金的礼金,有时是象征祝福新婚夫妇百年好合的精制礼品,有时也会是家庭实用品等等。在婚礼频繁的春秋两季,有时人们一个月能接到

4、5张喜帖,即使是收入不菲的白领阶层,也对此应接不暇。

10.聘礼

在举行婚礼前,按照传统习惯,男方父母要给女方父母赠送一些礼物,这叫“聘礼”。

古代婚俗非常重视聘礼,婚礼程序繁多,男方托媒人向女方送些小礼物表示同意订婚,或是正式送聘礼,俗称“过大礼”。但是,有些父母凭男方许诺聘礼的多少来决定女儿的婚姻,使婚姻染上了交易的色彩,确立婚姻自由原则后,聘礼在婚姻中的地位逐渐下降了。

当代注重传统婚俗礼仪的家庭,男方家庭通常也会赠送女方贵重礼物,这些礼物事实上隐含了“聘礼”的意味,如果女方改变主意,是要归还这些“礼物”的。

11.嫁妆

男方送聘礼后,女方父母也要送“嫁妆”。这是父母送给女儿的礼物,是女家身份与财富的象征,也显示着娘家对女儿的重视程度。嫁妆在古代中国有“婚前财产”意味,是婚后女人唯一合法的私人财产,被称作“私房钱”。

一般嫁妆至少要包括四铺四盖、四季衣服、四只箱子,4个“4”谐音“事事如意”。此外还要有一些象征好兆头的东西,如两双用红绳捆在一起的筷子,谐音快生儿子。

最晚在结婚前一天,嫁妆要隆重地送到男方家中,一路上吹锣打鼓放鞭炮以示庆贺。随着居住方式、社会风气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送嫁妆的习俗开始萎缩。

12.压箱底

在嫁妆装箱前,娘家母亲至少要在其中一个箱子的角上放一些钱或金银珠宝。这个习俗称作“压箱底”,以此祝福女儿此后四季富贵,一生平安。

嫁妆抬到男家后,通常,男方母亲会打开嫁妆箱子察看“压箱底”钱的多少,然后在这四个角放上等额或翻倍的钱款。从此,无论是丈夫还是其他任何亲友长辈都无权擅自动用这笔属于新娘的钱,否则会受到社会舆论的严厉责备。

古代中国妇女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不到万不得已,“压箱底”钱再多也不会动用,她们通常把压箱底的钱当作最后、最重要的救急款项。压箱底的习俗至今仍在一些地方保留着。

13.全福太太

结婚是喜事,所有说的话、做的事、参与的人物都要符合喜庆的气氛。寡妇、无子的人通常会主动回避婚礼,而上有公婆丈夫,下有儿女、孙儿孙女的女人,被视作人丁兴旺最有福气。娘家父母希望她们把自己的福气传递给新婚夫妇,习惯上会请1个或4个这样的女人做“全福太太”,负责在准备嫁妆时缝被子、叠衣服、装箱子,在婚礼当天为新娘梳妆、穿嫁衣、陪她们举行仪式、入洞房。

“全福太太”的“福”是指具备所有重要亲属,由此体现出中国人对人伦关系、天伦之乐的看重。

14.凤冠霞帔:经典的新娘礼服

过去,装好嫁妆后就由全福太太为新娘穿上结婚礼服,这是其他人不能插手的仪式。打扮好的新娘从头到脚一派红色,象征着喜庆和吉祥。

中国新娘传统的结婚礼服是“凤冠霞帔”、绣花鞋,凤冠上饰有银制或其他质地的凤凰;霞帔是红色、刺绣繁复的披肩,既保护上衣,又有装饰作用。绣花鞋也是红色,上绣鸳鸯、梅花、莲花等吉祥图案。“霞帔”多半是女子在待嫁岁月中亲手缝制、刺绣的。

传统上,人们以“穿凤冠霞帔”来指代女子结婚。今天,美丽的凤冠霞帔对许多新娘还很有吸引力,当代有不少新娘选择复古式婚礼,穿一穿凤冠霞帔。 15.旗袍与婚纱:当代新娘礼服

二十世纪20年代开始,新娘开始在婚礼时穿旗袍,而这之前,新娘都穿传统民族的系扣红色服装。在中国传统习俗中,红色是喜庆的颜色,“龙”代指男人,“凤”代指女人,所以,绣有凤凰图案的红旗袍通常就是新娘礼服。

二十世纪50年代的中国百废待兴,以朴素为美,新娘在仅穿干净的普通衣着结婚,结婚礼服开始退出婚礼;二十世纪60年代全社会婚礼上“崇拜”解放军,新人以穿军装结婚为时髦;二十世纪80年代,新娘常以红色套裙为结婚礼服,婚礼后也可在日常穿着。

婚纱进入中国是在二十世纪20年代,40年代风靡一时,此后长期沉寂,直到二十世纪90年代重新走入婚礼。当代婚礼中,新娘在举行结婚仪式时常以婚纱为礼服,可在酒宴中常换红旗袍向亲友敬酒,让婚礼中西合璧。爱美的新娘甚至会在一场婚礼中连换

4、5套服装,所以,婚礼上新娘更换漂亮的礼服,吸引了在场客人的瞩目,使婚礼精彩纷呈。

16 梳礼

梳妆化妆是婚礼的一个重要环节,以前也由“全福太太”承担。 新娘化妆之前还有两道程序。第一道是“开脸”,即全福太太用棉线绞去新娘脸的汗毛,第二道是把新娘的发饰从原先的辫子改梳成发髻,这叫“上头”。开脸和上头都是以前人们判定陌生的年轻女子是否婚嫁的标志。

当代新娘的梳妆大多已由专业美容、美发师来完成了,但在有些地区,新娘出嫁前夜还有一道“梳礼”。新娘散开头发,女性长辈或全福太太用梳子一面从上到下为她梳头,一面说着祝词。梳礼共梳四次。第一梳象征“从一而终”,梳第二次寓意“白头偕老”,梳第三次祝福子孙满堂,梳第四次是祝福大富大贵、天长地久。

17 结发

从唐朝中期开始,如果新郎新娘都是第一次结婚,新娘梳妆时就要行一道特殊程序:结发。

结发,是传统婚礼中一项非常重要的仪式:新娘开脸时剪下一绺头发,与新郎事先剪下的头发一起绾成发结,当作信物供奉到祖先牌位前。在有些地方,则由新郎事先剪下一缕头发送到女方,梳妆时由全福太太把这缕头发结进新娘的发髻中。

作为身体的一部分,中国古人认为头发是身体的代表,因此,结发仪式标志两人从此结为一体、永不分离。因为再婚者不能行结发仪式,直到今天,称原配夫妻为“结发夫妻”的称呼法仍保留在日常用语中。

18.头发的意义

中文把少女浓黑柔软的头发美称为“青丝”,这发音与“情思”相同,因此,如果少女把自己的一缕头发送给意中人,就意味着“我愿意嫁给你”。

正因头发的重要性,古时候女子一订婚,就要用丝绳束发,表示已经有未婚夫;直到结婚时,那条丝绳才与新娘头上的发髻一起由新郎在洞房里亲手解开。如果结发妻子早逝,丈夫会把结婚时用的梳子掰为两半,一半随葬,一半留在身边,表示不忘结发妻子的深情。这种习俗在一些地区还有残留。

用头发象征爱情、婚姻的思维习惯遗留至今,当代,失恋的少女常会剪掉长发,表示要“剪断情思”。

19 开门红包

古时候,当男方来迎娶的时候,女方的大门起初是关着的,待新郎塞进包有喜钱的红纸封的“开门封”后,门才会打开。

这套仪式在当代已经发生了有趣的改变。

当代,新娘在离开娘家前,房间里会挤满了姐妹与密友。新郎到达时,她们故意堵住门口,向新郎索要开门红包。新郎及其兄弟朋友们与她们经过一番“艰苦”的谈判,最后递上装有商定数额喜钱的红纸包,姑娘们才会开门放新郎进来接走新娘。

这套仪式最初为了显示女子的矜持,告诫新郎求取新娘的不易,事实上,当代开门程序的真正意义,是一群青年男女半真半假地讨价还价、欢乐嬉笑时为婚礼增添的喜庆气氛。 20 婚车

新郎带来的不仅是红包,还会有婚礼上最重要的一个道具:婚车。 二十世纪20年代之前,姑娘第一次结婚时都要乘坐“花轿”。这是一种装饰精美的大红轿子,轿顶、轿帘与轿身一般绣着各种龙凤图案,轿顶下点缀一圈鹅黄丝线流苏,讲究的花轿,轿前有一对飘带,飘带底部还坠有两串小银铃,轿子一动,银铃碎响。

从二十世纪30年代起,花轿逐渐被汽车代替。但是中国的婚车仍保留有一定花轿的元素,例如,车身会装饰很多鲜花、红气球,车号也有时被书写着“百年好合”之类喜庆话的红纸遮住。

21 饿嫁

开门之后,新娘就要离开娘家举办婚礼了。在出门之前,娘家会给新娘吃些由桂圆、蜜枣、莲子煮成的点心。

以前的新娘,在结婚前的两三天就要控制饮食,这叫“饿嫁”。据说这是因为坐花轿时,新娘会随花轿上下左右地颠簸摇晃,常常像现代人晕车一样,呕吐不止,“饿嫁”可以减轻症状。但若完全不吃东西,新娘难免体力不支,便会吃些点心。桂圆、蜜枣、莲子不仅能充饥,其谐音还都有祝福的意味,成为首选。

事实上,当代新娘子吃这些点心,目的与“饿嫁”也有相似之处。因为在整个婚礼过程中,新娘要不停地走到宾客面前敬酒,几乎没有机会坐下来吃东西,事先吃点东西真的很有必要。

22 哭嫁

吃完点心后,新娘就要出门上婚车。过去的新娘想到从此要离开慈爱的父母,独自去陌生环境与陌生人们一同生活,难免感情复杂地痛哭,这被称作“哭嫁”。有的地方新娘甚至从婚前一个月就开始哭,先是隔夜哭、进而是连夜哭、通宵哭,表达自己与亲人的惜别之情。

在西南的很多地方,新娘“哭嫁”是边哭边唱的,“哭嫁歌”曲调哀婉、情辞恳切,成为了一种非常具有特色的民歌种类。

当代人虽然已是先自由恋爱再结婚了,可新娘仍然面临着重大的人生转变,心潮彭湃之下,仍会情不自禁地“哭嫁”。 23 上轿

新娘辞别亲人后,要由兄弟或其他亲近的男性长辈亲属抱进花轿,据说这样就不会带走娘家的福气。过去,新娘不仅脚不能沾地,连在家中穿的鞋也要换下,穿上新花鞋,因为旧鞋子上总还沾着娘家的泥土。

至今很多地方新娘离开娘家时仍保留有脚不沾地、换鞋的风俗, 24 覆水

过去,花轿一起步,娘家人就会把一盆清水倾倒到大门外。以清水象征女儿的清白,公开泼洒的行为也表示证明给四邻亲友看,女儿是堂堂正正用花轿明媒正娶走的。

中国有句俗话解释了这一习俗的另一层含义: “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 水泼入地后再也不能收回来,这个行为也就意为女儿嫁出门后娘家就不再收回,此后她的荣辱与娘家无关,父母也不需要女儿赡养,这也是古代“嫁”这个词的重要含义,也是中国古代重男轻女的一个观念基础。

随着当代社会婚姻家庭关系的变化,这种古老的观念已经扬弃,对于任何一个小家庭的夫妻来说,男方家庭、女方家庭,都是他们各自的家,对任何一方的老人都有赡养的义务。

第二部分 娶

女子结婚称为“嫁”,男子结婚则称为“娶”。汉字中“娶”字的写法为上 “取”下“女”,意为把女子“取”到家中。可见,中国婚姻与古代的男权宗法社会密切相关。

社会承认妻子是“取”来的,也就等于承认了妻子对丈夫的依附,承认了丈夫对妻子包括人身支配权在内的各种权利。所以,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夫妻的荣辱从来都是非常紧密相连的:丈夫获得成就可以为妻子带来贵夫人的荣耀;丈夫犯了重罪也常常会牵连妻子同样成为罪犯,而丈夫穷困潦倒时,他可以把妻子当货物一样卖掉。 随着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家庭中男女地位平等的观念迅速得到确立,当代家庭生活中,夫妻双方在经济、社会地位上都是平等的。但是,“娶”仍然被人们广泛使用。

25 新郎官

口语中,人们称新郎为“新郎官”。

旧时,中国男人最大的梦想是在科举考试中获得名次,在这一天新郎官即使没有功名,也可以穿戴官服式样的礼服,出门迎亲的时候如同官员一样得到路人的礼让,享受的各种优待不亚于功成名就人士。

因为普通百姓可以在结婚这天过把官瘾,所以,新郎又叫新郎官,这个称呼也保存至今。

26迎亲

迎亲,即新郎在事先选好的日子亲自随花轿或花车到女家迎娶新娘。 古代,迎亲的队伍可以享受很多待遇,例如,所有的车、船、轿都会为迎亲的车轿让路,就算遇到官员的官轿,官轿也会让路。这在中国古代官本位的社会下是十分罕见的;直到今天,迎亲的婚车车队依然能够得到路上其他车辆的礼让。

按照老迎亲习俗,新郎迎亲一般在黄昏后发轿,古代婚礼就是在黄昏举行。当代中国,南方许多地区保持了传统的婚俗,下午发婚车、黄昏举行婚礼,可是广大北方地区的风俗却是在早上或上午发婚车,中午举行婚礼。

27 进门

婚车抵达男方家之后,新娘下车见到新郎的父母亲,要称呼为爸爸、妈妈,标志从此自己“进门”,成为这个家族的成员,而男方父母多数也会在此时送上第一份见面礼。

古代新娘进门有很多复杂的规矩,如花轿到时,要由新郎去“踢轿门”,新娘才能仿佛是非常不情愿地被请出来。有时新娘要手捧装有苹果的花瓶跨过马鞍,取其谐音意象征“平平安安”,再跨过火盆,象征以后的日子能够红红火火,这些程序都已在当代婚礼中消失。

但是在很多地方,新娘进门时,新郎的亲属们会把事先准备好的谷、豆等粮食洒向新娘,表示祝福这对新人以后的生活“五谷丰登”。

28主婚

婚礼中,除了新郎新娘,最重要的角色就是主婚人了,通常要请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辈进行主婚。他会向新婚夫妻宣布结婚的意义,祝福两人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婚姻。

29 拜堂

中国最具特色的婚礼仪式是夫妻“拜堂”。

“拜堂”最初分三部分,新郎接新娘时双双拜谢新娘的父母;到了新郎家之后拜谢新郎的父母、祖先;最后在新房里,新郎立于东侧,新娘立于西侧,新娘先向新郎一拜,新郎答拜,新娘再拜。“拜堂”后来演变成新婚夫妻在婚礼上一气呵成的“三拜”,即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互拜。这套“拜堂”或称“拜天地”仪式非常重要,三拜完成才算真正成为夫妻。

由于“拜堂”具有很好的表演性,容易掀起婚礼场面上的高潮,这套程式被移植到了当代婚礼中,只是叩拜改成了鞠躬。当代的“拜堂”一般是新婚夫妻在婚礼上向父母鞠躬、向来宾鞠躬、互相鞠躬,答谢父母亲友。

30 司仪

近年来,城市人的婚礼几乎都由专业婚庆公司的司仪来主持,他们通常先代表新人向到场的亲朋好友表示感谢、对两位新人的成长相识做简单介绍,之后宣布新人入场。这些司仪都有一整套的婚宴中的串场词,再配上相应的动作,形象化地再现传统婚礼中礼仪场面让新人表演,常使一席婚宴成为一场由新郎新娘及双方父母亲友共同参与的文艺晚会。

31 婚宴

完成婚礼后,一般都会有一场盛大的婚宴,婚宴上新郎新娘要向所有参加婚宴的人敬酒、敬烟。

而过去的习俗中,拜堂后新娘独自坐在洞房里等新郎回来,新郎则在洞房外向来宾敬酒答谢。

当代的婚俗将二者结合了起来。在婚宴中,来宾们很少会轻易让新郎新娘完成他们的敬酒、敬烟。不是想各种理由让他们一再喝酒,就是使用各种小技巧不让新娘把烟点着。习俗上新娘敬烟时不能使用打火机,因此,市场上有一种专为新娘设计的特别长柄的火柴。即使如此,新娘也极有可能用完一整包火柴而点不着一根香烟。这个过程为来宾们带来欢笑,也是婚礼欢乐气氛的一种点缀。

32 新房

婚宴完成后,新郎新娘就要进入洞房了。

中国的洞房摆放十分讲究。几乎所有的东西都要贴上用红纸剪成的“喜喜”字,这是文字书写中不会使用的字眼,是两个“喜”字的叠加,象征“成双成对”。此外,洞房的许多东西要成双成对的摆放,以象征新婚夫妻成双成对。

过去,新房中尤其不能少一对龙凤烛,这被称为“花烛”。这对花烛经过特制而成,可以通宵不灭,因此,中国人常称新婚之夜为“花烛夜”。当代,有些地方的新房会彻夜点亮一盏灯,这种长明灯象征日后的日子过得明亮、幸福,也含有古代“龙凤烛”的传统因素。近年来,传统文化在不断复兴,龙凤烛也重现在当代婚礼中了。

33 盖头

“盖头”是新娘离家时蒙在头上的红布,这是传统婚礼中的一个重点。 古时候,绝大多数新婚男女完全是陌生人,一直要到进洞房才能第一次相见,因此,掀盖头是两个人都十分紧张、忐忑的时刻。新郎要用一根秤杆挑开盖头,取其谐音寓示着两人的容貌能够互相“称心称意”。

新娘蒙盖头的来源,有一种说法是古代抢新娘婚俗的残留,盖头是抢来新娘后用以蒙面的。也有说法认为,这是象征新娘的贞节,说明她此前一直处在家中没见过外人。

当代婚礼中,新娘常象征性地临时披上红头帕,然后由新郎揭下,古代最令人忐忑的“掀盖头”被衍变成了趣味表演。

34 交杯酒

掀盖头后,先让新娘喝杯糖水,再行下一个仪式: “合卺”。

卺是葫芦瓢,把一个葫芦剖成两个就是瓢,旧时人家常用瓢作为舀水的器具。葫芦肚子里籽多,是生育能力旺盛的象征。新婚时,新郎新娘各拿一只瓢来饮酒,既象征夫妇在生活上能象两个葫芦一样合体,也隐含着主妇两个人多生育子女的意思。因此,此礼叫做“合卺”。

合卺是古礼,到了宋代人们便改用以彩丝相连双杯喝酒,“合卺”演变成“交杯酒”。

这个仪式当代被移到了婚礼上,新郎新娘要当众喝交杯酒,标志着两个人夫妻关系的确立。

35 婚床

喝完交杯酒,早已守候在一旁的“全福太太”便托着一只盘子来到床边,托盘里有枣子,栗子,花豆,金钱等,一边唱着“撒帐歌”,一边把盘中的喜物撒到婚床上。

当代撒帐的习俗已经罕见了,可是婚床上、甚至包括床垫下、被子里、枕头里都洒满、塞满枣子、花生、栗子、红鸡蛋的习俗已然十分盛行。因为这些果类分别都有“早生孩子”、“儿女俱全”的谐音意味。

中国人特别重视男性子嗣,所以在男方家的婚俗中,许多婚俗都与生孩子、尤其是生男孩有关。在新婚前夜,有的男方家庭还有请一个“童男子”睡在婚床上,称为“压床”,目的是期盼能借这种行为让新婚夫妻迅速生男孩。

36 闹新房

婚礼完成后,亲朋好友还常常会在新房里以新郎新娘为对象取笑、戏谑,让他们表演有点高难度的节目,这种行为称作“闹洞房”。 闹洞房有“文闹”、“武闹”之分,“文闹”只让新郎新娘唱歌、表演等节目;“武闹”却是会开一些有性意味的玩笑。最常见的“闹新房”手段是用线悬住一颗糖或一只苹果,让新郎新娘分别从两边来咬,控制线的人故意让他们咬不着而接吻。此类习俗早已演变为亲朋好友增添婚礼气氛的活动,通常是婚礼的兴奋高潮和亲友关注的热点。

初始的闹洞房有实用性。古人普遍早婚,对性一无所知,已婚亲友闹洞房隐含有婚姻性教育的意味。民间有“结婚三日无大小”的说法,新婚三日内都可以闹洞房,三天的闹洞房,与传统保守的中国社会生活形成鲜明对比。

37 敬茶

过去,新娘子婚后第一天早上起来,要向所有夫家亲属敬茶,借此机会熟悉这些家庭成员。

中国人特别重视家庭关系,所以,中国人对亲戚的称谓也十分复杂。新娘嫁入婆家之后,要按照自己未来孩子的辈份来称呼父族的亲属。例如,称呼丈夫的兄弟为“大伯”或“小叔”,称呼丈夫的姐妹为“小姑”。 38 下厨

在传统婚俗中,结婚后的第四天对新娘子来说是一个关键的日子。 在新婚的最初两天,新娘子可以在夫家享受贵客般的待遇,不需要动手做家务。可是三天之后,新娘子就要按习俗第一次下厨房亲手做菜,请夫家人品尝。即使是拥有厨师的富贵人家,新娘子也要亲手将烧好的菜从厨房端到餐桌上,象征性地完成这一道仪式。因为这象征着新娘子将从这一天起正式成为这个家族的主妇。

过去,中国普通家庭中的女性是不能出外工作的,妻子要承担全部的家务劳动。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实现了男女同工同酬,尤其在当代城市家庭中,夫妻双方共同分担家务劳动成为非常普遍的生活状况。

39 回门

“回门”是指新娘在婚后第一次回娘家。 “回门”最早在婚后的第3天,最迟在4个月或6个月后,一般是在1个月左右。一般“回门”是夫妻俩一起去。新郎必须带着礼物,多半是拿果子或礼饼。回来时女家也会让女儿带回用糯米饭做成的米糕和“桃”形的面饼到婆家做答礼。

就新娘的娘家来说,“回门”是第一次招待新婚女婿,要在此时把女婿介绍给全体族人,并且一一寒暄致意,随后开设酒筵款待。女婿在新娘的家族地位如同贵客,通常被称作 “姑爷”。女婿在口语上称妻子的父母为“爸妈”,也会尊称为“岳父、岳母”,民间则常称作“丈人、丈母娘”。

40 喜糖

当代年轻人也习惯于婚礼之后到旅游胜地去度过自己的蜜月。

不管新人们的新婚旅行将会持续多长时间,一旦他们返回各自的工作岗位,都需要向没有参加婚礼的同事发“喜糖”,喜糖通常由八种糖果组成,被封在一个红色的小袋子里,送喜糖的人通常都是一包一包的送。

送喜糖的目的是让别人分享自己的新婚喜悦甜蜜。 第三部分 家

中国古代婚姻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职业媒人撮合婚姻时不免会受到利益的驱动歪曲事实,父母在选择婚姻的时候总是会考虑到家族的利益。所以中国古代的婚姻很少是以爱情为基础的。虽然很多夫妻幸运地在婚后发展出了感人至深的爱情,可是也有许多家庭中,爱情是缺失的。对于男人来说,还有各种渠道可以弥补这一遗憾,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为他们提供了保障;可对于女人来说,与其说是感情,不如说更是中国古代强大的礼教观念在维系着那些家庭。因此,在展现当代婚俗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传统婚姻制、婚恋观念等其他因素。

41 门当户对

中国古代婚姻由父母包办,许多父母以“门当户对”为挑选的原则。“门当”与“户对”最初是指古代大门建筑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门当”指大宅门前的一对石鼓, “户对”是指门楣上或门楣双侧的砖雕、木雕。 出于建筑学上的和谐美原理,有“户对”的宅院,必须有“门当”, 且门当的大小、户对的多少标志着主人家财势的大小。所以,门当和户对除了有镇宅装饰的作用,还是住户主人身份、地位、家境的重要标志。因此,“门当户对”后来成为了社会观念中男女婚嫁衡量条件的常用语。中国许多传世的爱情悲剧就是发生在并不“门当户对”,尤其是一方出身豪门,另一方出身贫寒家境的年轻男女身上。

42 再婚

如果妻子亡故,礼法允许男人“填房”,即续娶妻子。由于古人把夫妻比喻成一把琴,妻子亡故犹如琴弦断裂,续娶妻子便如换上新弦继续演奏,所以,续娶妻子又被雅称为“续弦”。

填房妻子结婚时少一道“结发”仪式,在传统礼法中,地位要低于原配妻子,所以女人一般不愿做同等身份男人的填房妻子。

虽然从宋代开始,社会礼法要求女人终生不能再嫁。但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丧夫的女人迫于生计也会再嫁。再嫁的女人一般会受人嘲笑,在婚礼上也会受到一些歧视,不能再穿凤冠霞披、坐花轿。

当代再婚夫妻婚礼一般比较简单,极少举办盛大的婚礼、婚宴,习俗上对再婚会有歧视,但当代中国对再婚已经越来越宽容的态度对待。

43 离婚

中国古代离婚是单方面的,称为“休妻”。只有丈夫有权不经妻子同意单方面写“休书”休弃妻子,而古代妇女没有离婚自由,想离婚时要恳求丈夫写“休书”。在社会舆论上,女子被“休”是奇耻大辱。

古代男人休妻的理由主要有七条:不孝顺父母,无子,淫荡,悍妒,有恶疾,多言,盗窃。但同时对妻子符合另三个原则,丈夫都无权休妻:即从贫困到富贵的妻子不能休、为公婆守过孝的妻子不能休,已经没有娘家无处可以容身的女人不能休。

夫妻双方比较平等的离婚在民国时期的一些大中型城市中开始出现,可是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在全国城乡范围内普及开来,好合好散成为当代夫妻的主要选择。 44 爱的结晶

中国是个传统的农业国,男性劳动力是家庭经济的支柱,因此,中国人形成了“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但是面对当代巨大的人口压力,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就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并把它作为基本国策,一般情形下每对夫妻只能生一胎。

承袭数千年的传统观念一时难以消除,许多家庭、尤其是农民家庭,仍然显现出对男孩的强烈渴望,不少夫妻生了女儿后,离开家乡想尽办法在别的地方生儿子,这种人被中国人戏称为“超生游击队”。与之相反,许多都市中的青年夫妻干脆选择不生孩子。

事实上,当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改变,实现了男女同工同酬、建立了社会保障体系,生男还是生女已经没有经济差别了,只要是爱情的结晶,男孩、女孩都好,更讲究优生优育。 45 志同道合

中国古代家庭关系中夫妻双方有非常明确的分工。丈夫负责家庭生计,妻子负责操持家务,相夫教子。就连在对孩子的教育上,也形成了父亲教育、母亲养育的传统,“严父慈母”一词由此而来。在这种分工下,丈夫是家庭的经济支柱、精神支柱,男尊女卑的传统也得到了近一步的强化。

新中国建国以来,妇女地位有了大幅度提供,妇女有了与男人同样的工作机会与政治待遇,女人们自豪地自称为“半边天”。随着妇女政治经济地位的提高,女人在家庭中的地位也有极大的提高,在家庭重大决策、子女的教育等问题上,夫妻双方有着相的话语权。传统的夫妻关系由“夫唱妇随”,已经转向了“志同道合”。

46 缘

中国人对男女之间的关系有一个非常微妙的解释:缘。

“缘”是中国对男女之间关系的一种类似命运的解释,中国人常说的“姻缘”,正是婚姻的“姻”与“缘分”的“缘”的组合,可见它在婚恋中的重要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中国每年的涉外婚姻接近10万对,人们说这就是“有缘千里来相会”,事实上,这大大超出了 “千里”范畴。

与此同时,通过网络恋爱而结婚的例子也越来越多,正如俗话中说的,“千里姻缘一线牵”,只不过不再是神话传说中那条绑在每个人脚上的、看不见的红线,而是一道道有形的网线与无形的讯息,把陌生的男女结成了一家。

直到今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仍然常会说:有缘人终结良缘。 47 公婆与舅姑

中国古代是父权宗法社会,在古人看来亲属家族姓氏不同、不属于同一个家族,无论几代之内都可以结婚。亲属家族间没有婚姻禁忌,又因有亲属关系可以有更多接触机会,容易产生爱情。所以中国古代有许多描写发生在表兄妹之间的爱情的小说。中国很著名的文学名著《红楼梦》中,主要情节就是在男主角和他的几个不同亲属关系的女子之间的友情或爱情。

在过去的传统中,家庭长辈乐于让儿女与自己熟悉的族内年轻男女结婚,这种“亲上加亲”的婚姻方式非常流行。因为这种婚姻的常见,在古人的言语中,“舅姑”合称也就意味着丈夫的父母“公婆”,因为他们往往不是舅舅,就是姑姑。

48 宗族与伦理

古代婚俗中,对同属于父系男性亲属的子女,同一个姓氏、属于同一个家族,五代以内是不能成婚的。这种婚姻禁忌在很多地方还被进一步扩大为“同姓不婚”。

与血缘禁忌相应,中国还是个非常重视伦理的国度,有些关系即使没有血缘,也因伦理因素属于婚姻禁忌。例如,如果夫妻两人各有与前夫、前妻的子女,这两个孩子间即使没有任何血缘,也不能结婚。

当代中国废除了婚姻禁忌中的宗法制,无论父亲、母亲有四代以内的亲属都不能结婚,倡导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优生优育的观念逐渐融入人们的思想意识。 49 招赘

中国古代婚姻大多是女方到男方家居住,丈夫在家中处决定者位置,对妻子的父母没有赡养义务,生的孩子跟父亲姓。但也有一种特殊的婚姻形式正相反,这称为“招赘”或“招女婿”,还有俗称为“倒插门”。

“招赘”的女婿在妻子家中低位很低,在古代社会里也常会遭到人们的耻笑。一般条件相当的人家是不愿作“招赘”女婿的,通常是地位低的男人到地位高的女人家做招赘女婿,尤其是如果女方家庭没有儿子的话,女婿不仅要负责照顾两位老人,还要让孩子继承妻子家族的姓氏。

当代男女地位已经平等了,夫妻对双方的父母都有赡养的义务,因此,是否“招赘”已经无关紧要了。尤其是当代都市中人们比较开通,孩子跟谁姓可由夫妻俩协商,孩子跟母亲姓毫不稀奇,父亲不会因此被人耻笑。

50 妾

古时候,中国实行的婚姻制度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在古代家庭关系中,妻与妾地位非常悬殊。“妾”介乎于主人与仆人之间,丈夫亡故后没有财产继承权。在规矩严谨的家族里,“妾”结婚时不能坐花轿、不能从正门进家、不能穿凤冠霞帔、甚至在日常生活中不能穿大红色。

如果妻子亡故,习俗上不能把妾升作妻,除非妾有特别好的表现,才能被“扶正”升为“妻”。

“妾”一般有侍女、妓女、购买的贫家女子、赠送的礼物等几种来源。在一些贵族家庭,“妾”还会分为好几个等级,中国古代森严的等级制在家庭婚姻关系中就有非常鲜明的体现。

结语

婚姻对个人而言是两个人的结合,对整个社会文化而言,却体现着一定时期的社会思想、道德文化。在中国当代婚姻风俗中,人们能看到各个地域历史的、文化的、宗教的、伦理的、法律的,以及其他种种传统的遗存。婚俗不但是当代人现实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当代人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我们现代生活的另一条线索。我们希望透过该展一个个生动有趣的侧面,能使观众朋友们对古来传统又文明开放的中国多一些了解和认识。

第三篇: 中国传统:婚俗十大禁忌你知道么?

1、出嫁时间的禁忌:

出嫁的时间要尽量避开这三个月份:六月、三月和七月。传统习俗认为在农历六月完婚的新娘又称“半月妻”,因为六月是整年的一半,六月新娘即等于半个新娘,相当于有前无后,夫妇婚后容易离异。倘若家中突然有直系亲属辞世,那么该年均不宜办喜事也不宜去婚姻登记,否则是“生入死出”的冲犯。另外农历的三月和七月是鬼魂多出没的日子。对长辈来说,以上这几个特殊月份完婚意头都不太好,所以要尽量避开。

完婚后三日,新郎陪同新娘回娘家,俗称“回门”,回门当天须在日落前赶回夫家,如果实在来不及,新人在女方家留宿,切记不可同房,必须要分开睡,以免因此给娘家人造成晦气。除此之外,新人最好不要在外过夜。新婚的四个月内也禁止参加任何的婚丧喜庆。

2、出嫁仪式的禁忌:

安新床后到新婚前夜,准新郎最好找个未成年的男童一同睡新床,否则犯了睡空床的禁忌,所谓〝困空铺,不死尪,亦死某″,认为是凶兆。新郎到新娘家中迎娶新娘,新娘离家时应喜极而泣,且哭的越快越大声越好,这叫留下“水头”旺女家,有越哭越发之意。如若在迎亲途中遇上另一队迎娶车队,这情况叫“喜冲喜”,会抵消彼此的福份,所以必需互放鞭炮,或由双方媒人交换事先预备好的花朵来化解。当新娘步入男家时,翁姑二人以及孕妇和守孝之人要做回避,以防相冲。

3、出嫁方位地点要注意:

安新床时要把床置放正位,不要与桌子衣橱或任何物件的尖角相对。新床也需放置一些吉利好兆头的物品在床上,例如百合、红枣、莲子,意喻百年好合,早生贵子等。新娘进男方家门时,如有门槛,要跨过去,还要小心不要踩到新郎的鞋子。结婚当天直到晚上就寝前,任何人都不准接触新床。新娘当天更不可碰到床边。

4、婚礼中事物的禁忌:

新娘子结婚当天所穿的所有礼服,婚纱,鞋子等都应是全新的,且礼服避免有口袋,因口袋多能带走娘家财运,所以最好选择无口袋的。新娘手捧花忌选生花,生花容易枯萎,婚事讳之。如若要选,最好选择连招花和石榴。连招花其状意喻闺女出嫁,石榴意喻多子多孙。新婚的对联最迟也要在结婚前夕挂上,完婚满一个月后要除下,且选购对联时,男女双方各自的对联要分清。

5、忌吃喜饼:

喜饼是喜气的象征,分发喜饼的习俗意在分享新婚的喜悦,并将婚讯藉由喜饼传达给每一位亲友。在过大礼时,男方送来的喜饼新娘切记不可吃,因为这样就象征把自己的喜气吃了,是应该注意忌讳的。

6、忌二次上香:

很多传统家庭在嫁女之时都会在祖先或神灵供桌前告祭上香,女方除了要供奉礼饼,还要注意上香时,尽量不要将香头插歪,假如歪了,也不要将香拔出、再插一次,因为二次上香有再婚的意思,对于初婚的新人来说是不吉利的。

7、忌准新郎独睡婚床:

新被、新枕、新床品……装扮得无懈可击的婚床,要安放至新婚夜前夕。在此过程中,切忌准新郎一个人独睡新床,因为这样有婚后孤独的寓意,非常不吉利。如果新郎实在没有其他地方可以休息,可找一位大生肖及未成年的男童陪睡,如生肖龙者即可。

8、忌说“再见”:

当婚礼结束亲友离去时,新人与亲友都不可以说:“再见”,因为“再见”二字有分手与离别的含义,对新婚夫妇来说,此寓意非常不好。所以在新人在送宾客时,应该以点头示意,或挥手送别即可。

9、忌串门:

新娘子蜜月里不需到亲友家串门的禁忌是自古流传下来的。因为一般人对蜜月里的新娘都有一种忌讳心理,认为是对别人不太吉利的,这种不祥一直持续到一月之后方能消除,所以新娘子蜜月里不可串门。尤其是一些有老人在的亲友家,应该格外注意不要在蜜月期去拜访。

10、忌孕妇送亲:

成亲之日,新娘出门时,孕妇不能相送,因为古时人们认为孕妇象征着血光,孕妇送亲会为新人带来血光之灾,所以在新娘出阁时,孕妇应该要回避。而且在新娘出门时,往往要燃放花炮,而且人员众多,场面拥挤嘈杂,空气也较为浑浊,为了孕妇的健康着想,也不应让其加入到送亲的队伍中。

第四篇:奇异独特的婚俗

羌族

等夫长大

过去,羌族的青年男女没有选择配偶和自由恋爱的权利,因幼小时即由父母代订婚约,甚至指腹为婚。择婚时,讲究门当户对和亲上加亲。在结婚年龄上往往女大于男,因此,羌族地区流行着这样一首民谣:“六月麦子正扬花,丈夫还是奶娃娃,哪天等得夫长大,落了叶子谢了花。”

求婚必备彩礼

求婚多由男方请媒人提着酒到女方家去求婚,若女方收下酒就表示同意,反之则不愿结亲。双方同意后,男方即携带礼物到女方家举行订婚仪式,议定结婚的彩礼。

嫁人要办“花月酒”

结婚的头一天,由女方办“花月酒”,新郎和他的同辈的亲友、介绍人一齐到女方家去赴宴,并抬着花轿到女方家接亲。这天晚上,新娘邀请全寨的姑娘“话夜”,通宵唱歌跳锅庄舞。黎明时分,男方接亲的人催新娘上轿,新娘与家人润泪,并由兄长背上轿去。新娘到了新郎家,新郎的兄弟或表弟把新郎背进新房,随后即拜堂。结婚三天后新郎陪同新娘回娘家,并带去酒肉等礼物。往后新娘便留在娘家,到当年的腊月二十七八日,新娘才回归夫家。

回族-奇异独特的婚俗

人 舅舅很重要

在回族的婚俗中,有两种人很重要:一是媒人,一是男女双方的舅舅。回族有句俗语:"媳妇美不美,全凭媒婆一张嘴"。意思是有了一个好媒人,就能娶到一个聪明贤慧、勤劳善良的好媳妇,足可见媒人的重要性。经媒人多次说合,男女双方有所了解后,媒人和男方主婚人便携带简单礼品到女方家去相亲。在相亲过程中,不但由女方父母相女婿,而且要有意安排一个"偶然"机会,让男女见面,女方家若肯收下男方所赠的礼品,即表示"相中"。然后,商定订婚的日子。 主麻日定婚期

回族把定婚称为"道喜"。道喜日期以"主麻日"为佳,这天凌晨,男女双方家要过乜贴,以寄托美好的希望。定婚前,要赠给女方一定的礼物。然后由男方舅舅或媒人与女方议定婚期,一般也以主麻日为婚期,还要看是否公历、农历的双日。之后女方家长即向未来女婿回赠衣服鞋袜等礼品,等待婚期到来。

路遇水井盖红布

订婚的男女双方在结婚前一个月,新人不能见面。在结婚的前一天或当天凌晨,新郎才到女方家举行"尼卡罕"仪式。仪式后,男方即可迎娶新娘。回族称新娘为"新姐姐"。新姐姐梳洗打扮完毕,临行前要大哭一场,即使没眼泪也得挤几滴,否则,会被别人笑话。在迎娶的路上,若遇到水井,要用红布或红纸覆盖,表示新人将来不会遇到坎坷。娶亲途中,还不能与其他的娶亲队伍相遇,若不期而遇,新娘要相互交换裤带,以防"冲喜"。

仪式上,宾客们会向新人索要"喜物"。新郎于是端起早已准备好的一大盘核桃、红枣等撒去,引得男女老少争相抢拾,以求喜庆。随后主人邀请宾客入席欢宴,庆贺新婚。

注:由于回族在我国分布较分散,且受到其他民族的影响,各地的婚俗不尽相同,在此就不一一介绍。

朝鲜族婚俗中,定婚前,一般也要经过提亲 请婚 定吉日 送聘礼等程序。

到了婚期,新郎须由长辈护送亲自去迎娶,按规定的时间进到女方家,把带来的一对木刻的大雁献上去,比喻今后要像大雁一样比翼双飞、永不分离。随后举行“醮礼”,女方在正室中央按东西方向合放两张桌子,中间放青松翠竹,松竹上披青红线;桌两边放上木雁,摆上酒食,在主礼者引导下,西边的新郎向对面的新娘敬酒,新娘谢拜回敬。接着,新郎入上房接受女方为他准备的"大桌",上摆鱼肉、水果、糕饼、糖果之类食品,在接爱"大桌"时,新郎要正襟危坐,不苟言笑,并且说一些礼让双亲和宾客的话,以免失礼。这个程序之后,新郎才可骑马领轿娶回新娘。

六十年金婚温旧梦

朝鲜族还有一种特殊的婚礼,称为归婚礼,如果一对夫妻结婚六十周年依然健在,且子女中无人夭折,同时拥有孙子、孙女,就可进行归婚礼。

婚礼上,两人必须穿上结婚时穿过的礼服,其隆重程度不亚於年青人,这天,子女、亲戚按辈份远近,年龄大小依次向老两口敬酒并跪拜以示祝福。随后,幸福的两位老人坐上一辆婚车,绕村一周,左邻右舍,男女老幼纷纷前来祝福,祝福他们健康长寿。

瑶族-奇异独特的婚俗

广西融水元宝山一带的瑶族盛行一种于春节期间一个寨子的人集体到另一个寨子做客的习俗。这种习俗,既是一种民间交际活动,也是男女青年寻觅配偶的大好机会。活动中如果客寨的某一位后生看上了主寨的某姑娘,晚上他使来到姑娘的木楼前吹奏动听的芦笙曲。姑娘听到芦笙声,她便会找个借口出来观望,如果是她意中的人,她便唱歌请后生进屋来吃茶。第二天两寨集体宴席上,这后生一事实上要找机会向姑娘敬上一碗酒。对小伙子的敬酒,如果姑娘一饮而尽,即表示了她已经接受了小伙子的爱情。如果是这样,他们俩会等不到宴席结束便会互使眼色而先后离开宴席,双双走进密林深入互相以歌倾诉衷情。 “爱你就咬你”(连南排瑶)

广东连南瑶族自治县的排瑶每当农忙时节一过,未婚的青年男女便分群结队外出做客“串情人”。不管到哪一个寨子,该寨的异性青年都会热情款待来客。他们摆起歌堂,互相对唱,通过对唱,互相交往,互相了解。在交往中情投意合者,总会通过眼色心领神会地双双对对离开歌堂,走出寨子,到幽静的山林中倾诉衷情。如果谈得情深意笃,双方都恨不得把自己的心掏出来的时候,情哥哥就会捧起情妹妹的手,在情妹妹的右手背上咬一口,情妹妹也会捧起情哥哥的左手在情哥哥的手背上咬一口,以印下看得见 摸得着的伤痕为恋情的见证。恋爱发展到“咬爱”,已是难舍难分 至死不移的程度了。

蒙古订婚送礼多

如果蒙古小伙子看上了哪家姑娘,在订婚前,要托媒人带着象徵和谐、甜蜜、旺盛的白糖、茶叶、胶等物品,用一块白手巾包着前去撮合,若女方收下,婚事则可以进行。随后男方父母及本人要带着哈达、奶酒、糖块之类礼品求婚,一般要进行数次才能定婚。女方收下订婚礼后,男方还要向女方送三次酒,如女方将这三次酒全部收下喝掉,这件婚事便确定下来。当接近婚期,男方要给女方送一次礼,一般是煮整羊一只,还有酒、茶、哈达。女方对送礼者热情招待,双方祝酒,口颂吉祥语句,对歌庆贺。

新郎受掰羊脖考验

鄂尔多斯蒙古族新郎以及迎亲队伍到达新娘家后,总会被女方家当作上宾热情招待,大家在一起又吃又喝又唱又跳,好不热闹,这时,男方祝颂人会悄悄地离开宴席领着新郎来到新娘的房间里。待他俩在客位上坐下以后,陪娘们就会端上来一个煮熟了的羊脖子招待新郎,并请新郎把羊脖子从中间掰断,以试新郎的力气大小。为了戏弄新郎,陪娘们早就将一根红柳棍或一根铁棍子巧妙地插进羊脖骨髓道里。新郎如果事先有人指点,他就会识破其中奥妙,取出柳棍或铁棍,很容易地将羊脖子掰断。有的新郎则不识其中秘密,因而费尽力气,弄得满头大汗,像狗咬乌龟一样,又着急,又羞愧。而陪娘们则趁机用十分辛辣刻薄,但不怀恶意的语言挖苦,取笑新郎。被讥笑得满脸通红的新郎,此时恨不得脚底下突然有一个可以藏身的地洞。

娶亲路上巧争先

娶亲路上,依照习俗,彼此都想抢先到家,男女双方互相追逐戏逗。有时,女方的送亲人抢去新郎的帽子,挑在马鞭上,或扔在地上,新郎没法,只好下马拣帽,这样就耽误了时间。有时,聪明的男方也有办法,在离新郎家不远的地方设一桌酒席,款待送亲人,女方盛情难却,只好下马喝酒,男方趁机抢先到家。一路上这样纵马奔腾,你追我赶,气氛热烈,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不拜天地拜炉火

娶亲的日子,由男方杀鸡占卜选定。当天,由女方父母与介绍人一起把姑娘送到新郎家。新郎家准备酒、肉招待。新娘到后与新郎一起握刀杀一只鸡,看鸡肝纹路所示吉凶如何,如不吉利则由新娘新郎各自再杀一只,待杀到鸡肝出现吉象纹路为止。接着,新娘新郎举行喝酒仪式,每人面前放一碗酒,碗边抹上酥油,自己先喝一口,再喝交杯酒。新娘新郎喝完交杯酒,还共同招待介绍人和所有客人。然后双方客人以及来贺喜的亲戚朋友一起不断地饮酒、唱歌和跳舞,直至通宵达旦。

各地独特的婚俗

在泰安有一种独特的婚俗:夜里娶媳妇。据说,无论是属虎的、属龙的,都有犯相,都有忌讳,比如,鸡忌虎、马,白天嫁娶,属鸡的,难免会碰上属虎的和属马的,这是犯大忌的。而夜里嫁娶,即使碰上了,黑灯瞎火的,看不清楚,权当没看见,也就不会有"倒霉"的事了。因此,几百年来,在泰安市郊,这种习俗沿袭至今。

泰安近郊,嫁闺女都要"查日子",也就是根据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确定哪月哪日迎娶最好。一般是要避开自己的出生月份和父母的出生月份。但也有避不开自己或父母的出生月份的,因为除这个月份以外,其它月份对新郎、新娘都不利,所以只得定在父或母出生的月份,在这一个月内不能与父母见面,叫"爷娘月,不见面"。泰安人又将爷娘月变通了法儿,待嫁的女儿可以回娘家,不过,只准说话,不许见面,娘儿俩只能隔墙交谈,只闻其声,不见其人。闺女出嫁,娘要在陪送的箱子里押上枣、栗子、花生、一对芝麻阶、一对豆阶。寓早立子,男孩、女孩花着生;芝麻阶、豆阶意为:押上一对芝麻阶,生个孩子好做官儿。

婚俗流传到现在,可以不押这些,但最要紧的一件催生袄还是必须送的。据说闺女出嫁后,第一个冬天还一定要穿上娘家送的袄,这样就会早早生个胖小子。另外一层意思,就是娘希望女儿早生贵子,在婆家能有个地位。

上海婚俗

-- 新娘换鞋离娘家 一路红伞到夫家 所谓各处乡村各处例,中国不同省份及籍贯的人士在举行婚礼仪式时,也别有其独特的嫁娶习俗。虽然部分有趣味的传统礼仪已因文明发展或简化婚礼而被省略,但这些陈旧有趣的婚礼习俗仍甚具阅读价值。假若你的另一半与你拥有不同籍贯,也可借此机会,一窥他家乡一些特殊、有趣的嫁娶仪式。

上海古时的风俗十分注重传统,繁复的六礼仪式,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及迎亲也按足传统办事,一丝不苟,由于旧时年青男女并无自由见面及恋爱的机会,由提亲,订下婚约以至婚礼期间都有赖媒人当中间人,联络男,女两家及协办婚礼仪式,所以迎亲后必定要给媒人送上媒人利是,以答谢其促成姻缘之恩。

在旧时的农村里,不是所有人家都能负担为新娘子做裙衫的经济负担,所以不少农村姑娘出嫁时,都会身穿红色长衫或大红套装,代替裙衫。

新郎出门前,都要先在娘家吃一碗以莲子、百合煮成的甜羹(糖水),代表女家希望女儿出嫁后能过甜蜜无忧生活的愿望。在送嫁的过程中,女家一位属全福之人(即父母双全,与丈夫和睦而有子女者)的女性长辈,或女司仪撑起红伞伴着新娘走,以保护她不受妖邪入侵。

女司仪在新娘出门时要多带备一双全新的绣花鞋,待新娘登上轿子后,便要立即更换新鞋,表示新娘离家嫁作人妇,便不会带任何属于女家的东西到夫家,寓意将以后的生活交托于丈夫手上。

如果女家无设宴款待亲友,又或发出邀请时有所遗漏,事后要向这些亲友派喜糖(即印有"喜"字样或红色包装的糖果)代替,以示正式通知各人女儿已出嫁。

北京婚俗

新郎虚箭射新娘 同房先要吃饺子 按照传统的方式北京地区人士说亲时,要先托媒人往女家问名,将男女生年属相相合,只要双方生肖并无相冲,即可合婚。

婚约确定后,男家便要择吉日,带备红柬(婚书)举行订婚礼,男家要给女家送上衣物,首饰,洋酒及果饼等礼物,叫"过礼",但这只是"小定礼",婚期前一个月,得送"大定礼",一般是吃的,穿的,及洋酒及活鹅,样样俱全。

至吉日临近,男家还要给女家送上"催妆"礼,计有猪羊肉,干面,年糕等。其中"肉"是要女家割离骨肉,让女儿出嫁,年糕则是女儿出嫁后步步登高之意。

女家在男家"催妆"后,便要立即将嫁妆送往男家,以装设新房。新娘到达男家进门前,新郎会手持弓箭,于新娘脚下虚晃三下,借以驱除邪妖,之后新娘跨过火盆,方可进门。然后,新郎新娘双双拜天地,入新房"坐帐",并一起吃"子孙饽饽"(饺子)及长寿面,并饮交杯酒等。

婚后第三天,新姑爷陪伴新媳妇回门,叩拜岳父母。

安徽婚俗

前夜新郎宿女家 新娘新郎对换鞋在安徽合肥地区,在婚礼中仍保留有一些古代习俗。在结婚前一夜,男家要宴请族中各人,然后新郎要拜祖宗,父母及长辈,拜毕,以新郎为首的迎亲队伍便会响着锣鼓,向新娘家进发。

迎亲队伍到达女家门前,女家照例紧闭大门,要新郎大放鞭炮,称"催门炮",妇女家亲友便向新郎索取"启门钱",即开门赏钱,再向新郎再三请求,新郎才会随他们进屋内。

当夜女家会设盛宴招待新郎,与亲友共饮。在举宴之前,新郎要先叩头拜见宾客,同时还要拜见女家长者,叩头吉计其数,当晚新郎会宿于岳家。

次日早晨(即婚礼吉日),新郎的迎亲随从在女家门前大放鞭炮,称为"催妆",新娘整妆完毕,便会与新郎一起出发往男家。

在出门时,新娘会放声大哭,表示不愿离开父母,家人亦会大哭表示惜别。在啼哭声中,新郎的兄弟或至亲送她先行,称之"送亲"。

新人来到男家门前,男家会请两位儿女双全的妇人,将新郎和新娘的鞋对换,因为"鞋"与"偕"同音,故此举有"白头偕老"的象征。

新郎进男家门时,亲友会口念吉祥语句,手向地下撒花生,红枣之类的果子,叫做"撒喜果"。之后进行的拜天地,交拜,喝合酒等婚仪,则与其他地区大同小异。

福建婚俗

手帕一方定终身 带副碗筷到夫家 订亲必须由男方本人由父母陪同上门,聘礼相当简单,并当众交送女方,女方回赠一条手帕,这样就算订下终身。

出嫁前夕,新娘会由姐妹伴宿守夜,一则叙旧话别,二则取个"旺气"兆头。次日中午女家办"送嫁酒",散席后,母、婶、姑和姐妹围着新娘,抱成一团大哭,送嫁不得放鞭炮。

新娘出门时多穿上裙装,但也可用全套红色衣裙代替。

新娘的嫁妆越多,代表女方的家底越厚。为了让女儿嫁得风光,女方会预备数量多而贵重的厚礼,于出嫁当日随新娘之后浩浩荡荡地送到男家,有时候送礼的队伍会由好几辆车和一大群亲友组成,场面壮观。

在新娘嫁妆中,除传统的中式礼仪用品及金器外,并包括家庭电器,大型家具甚至单车或电单车等,全由女家送出,另外新娘也会带一副新碗筷,以示从现在起,她就要寄在婆家吃饭。

新娘进门后,要向男家家中所有亲属敬茶,即使是几岁小孩也有份儿,次序按辈份年岁而定,敬茶时,长辈会送赠金器(多是戒指)予新媳妇。而向女性长辈敬茶时,会将一个发夹夹在长辈的头发上,并回赠一只戒指。

完成大婚仪式后,便会设宴招呼亲朋邻里,传统上,男、女家会分别设宴,如男家于婚礼当晚摆酒,女家则于翌晚设宴,遇有亲朋众多或同村乡里甚多时,婚宴可能连续数天。

嫁后第三天,夫妻双双回门,一般不留宿,待婚后满月,娘家再请他回去长住十天半月,叫做"玩满月"。

次年正月,娘家请春酒,新娘会与夫婿一同出席。新女婿上门后,娘家房族亲戚轮番摆宴请酒。事后,新女婿回赠每家一包红枣或冰糖,以示答谢,至此,嫁娶过程才算全部完结。

第五篇:介绍越南的婚俗

大家都知道,一个人从出生到失去都要经过了许多重要的仪式,在不同的地方都有不同的礼仪,礼仪的形式和内容也是不同的。现在,在开放的时代,越南人陷入了工业生活,所以归结为只存在了三个重要的仪式:婚礼、 葬礼和祭礼。还有加官仪式,以前儿子到20岁就参加这个仪式表明这个儿子已经成年人了,长大了,能当家庭的支柱了,但是现在这个儿子的婚礼也包含加官仪式。 越南的婚俗

传统的越南婚俗有很多复杂的礼节:说媒拉纤、相亲、索礼、导礼、代茶、报喜事、准备婚礼、娶亲、婚宴、拜高堂、洞房、给婆家做饭、回门。 现在的越南婚礼简单得多,主要包括相亲、彩礼(定礼)和娶亲三个仪式: 相亲:

定亲前家长或者本人到对方相看婚姻对象是否合意。以前,旧社会总是重视男女双方家庭是不是门当户对,可是现在不是那么重要了,因为有了相亲就是有了男女双方的父母的赞成。男方的家长会托人根据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选择订婚的良辰吉日和吉时;在实际上,选择订婚良辰吉日吉时是女方的家长决定的。同时,女方家会要求男方家财物,要准备几个聘礼的托盘,

7、9还是11个都按照每个地方的风俗,在托盘上放着萋叶和槟榔、茶叶、饼干、喜酒、等等,其中槟榔和萋叶是必须的。

也许你会好奇越南人为什么这么喜爱“

7、

9、11等”这几个数字呢?而为什么必须要有槟榔和萋叶呢?

在不同的地方要求不同的数字,在越南北方人眼中,

7、

9、11等单数被视为吉利的数字,而大多数越南北方人在结婚时多喜欢选择“7”,在越南南方人眼中,双数被视为吉利的数字,比如在我的老乡-海防市,海防人喜欢选择“11”。

因为越南俗语有一句:“槟榔与萋叶是故事的开头”。越南有许多老人喜欢嚼槟榔。嚼槟榔的传统一直传了下来,成为越南人的一种生活习惯。现在京族人把槟榔当作爱情的信物,代表坚贞不渝的爱情,男青年向女方求爱,没有槟榔可不行,结婚的时候也作为一种重要的贺礼。 定礼(彩礼):

彩礼一定要举行提前婚礼至少7天或者10天。彩礼是正式给男女双方家人宣布承诺他们的关系。按照女方家要求多少聘礼的托盘,男方家会挑选多少未婚的男青年和家庭幸福、美满的老人,分别坐在多少辆越南特有的三轮车上,那些男青年的手中都抱一个大托盘。吉时一到,那些三轮车从男方家出发前往女方家接亲。挑选家庭幸福美满的老人是希望他们能将自己的福气和好运带给结婚的男女青年,而要乘坐越南特有的三轮车也是有讲究的,一方面是为了继承越南婚俗的传统,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这种三轮车给人一种浪漫的感觉。到了女方家后,女方也要派出相称的未婚女子从未婚男青年的手中接过托盘,接着引领男方的贵客进入堂屋,接着大家围坐一堂,参加彩礼有新娘、新郎、男女双方的父母和女方的家人,大家都穿越南国服,使得整个订婚仪式仿佛变成了越南国服的时装秀,让人大饱眼福。然后,先由女方派出一名德高望重的人致欢迎词,并一一介绍女方家的代表,并简单介绍男女方的恋爱过程。最后双方家长再定黄道吉日举行婚礼。最后,新娘的家长都送给全部未婚女子红包,然后女家邀请男方团留步家里用餐。 娶亲:

与定礼仪式相比,婚礼仪式也有很多讲究。新人不再穿着越南国服,取而代之的是笔挺的西装和洁白的婚纱。清早,新郎家的亲戚朋友都开始忙活起来,在男女双方家的门前都贴上大大的红双喜字。到黄道吉日吉时,新郎和新郎家的亲戚向新娘家娶亲。新郎和新郎的家长先进新娘家去,新郎的手中带着一个红包、槟榔、妻叶送给新娘的母亲,新娘的母亲接受新。她陪新郎进新娘的房屋接新娘出来,新郎和新郎家长需向亲戚朋友简单介绍新娘。随后,新人必须祭拜祖宗,并祈祷祖先保佑新人天长地久;最后,并请亲朋好友吃喜糖、喜饼。

现在的越南人喜欢将婚宴设在星级宾馆,更喜欢在自家门口用一个蓝色棚布搭建起房子以便亲朋好友到来时在这里就用餐。在宾馆门口,你会看到摆放着连个红色的心形纸盒。一个写着“新娘”,一个写着“新郎”,这两个盒子是想告诉宾客婚宴是由新娘、新郎两家合办的,男女各方的亲朋好友要将礼金分别放入各自的盒子中,最后各归其主。随着“婚礼进行曲”的奏响,新娘、新郎手挽手,在掌声中缓缓迈上红地毯。

 一些婚俗的禁忌:

        忌讳一年之中连嫁两个女儿。

牛月不嫁娶,怕夫妇俩像牛郎织女一样分离。 举行婚礼之前,新娘和新郎不准见面。 忌讳父母送女儿到婆家。

娶亲的时候,忌新娘出门回头望家里人。 在婚礼不准说不吉的话。

忌用刀或剪子切槟榔送给亲朋好友。

如果新娘出门,在路上碰到别的婚礼团,新娘一定要扔一朵自己婚礼的鲜花在路上。

 洞房一定是一个家庭幸福和美满的女人准备的,别人不准进来。  结婚后,过三天新夫妇才能回门拜见岳父岳母。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张爱玲散文范文下一篇:友谊手抄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