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传播的视角探究《红楼梦》服饰翻译

2022-09-12

服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服饰的设计和创作中充分展现了中国特色的制作工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恰当的翻译是传播中国服饰文化的重要途径。

因此, 怎样通过服饰文化翻译来更好地传播中国服饰文化, 让更多的国外读者了解其文化内涵成为文化传播者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红楼梦》中出现了大量形式多样的服饰内容, 其中蕴含了独特的中国文化。因此, 在翻译《红楼梦》的过程中, 服饰内容的译介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为此, 文章以常见的两种《红楼梦》译本内容, 就基于文化传播视角下的《红楼梦》服饰翻译问题进行探究。

一、《红楼梦》中服饰质料的英译对比

在《红楼梦》中所涉及的服饰内容众多, 服饰设计常用的材料基本是棉、皮毛、羽毛、丝绸等, 其中, 丝绸是这部小说创作中常用的材料类型, 通过使用这类材料为小说的服饰描写刻下了世家大族的印迹。在小说中光是涉及的丝绸品就达到了十多种。对于小说中这种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物质, 两个翻译者分别做出了如下的处理。

比如在对“外罩石膏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翻译的时候关键点在于倭缎。倭缎不仅体现了当时流行的衣料, 而且也深刻折射了当时我国和海外国家开展的交流。对于“缎”的翻译, 杨译和霍译分别应用了不同的词语来解释这一衣料, 如“satin”和“silk damask”, 这两个词语所具备的词源背景是不同的, 从历史记载实际情况来看, “satin” (绸缎) 代表的是一种平坦的光滑丝绸, 命名出自于元朝。“silk damask” (锦缎) 命名来自盛产革缎的大马士革城, 这个地区也是当时经商来往车队所必须经过的地区。从翻译的侧重点来看, 杨译翻译注重强调中国古代文化背景, 而霍译强调的是西方的文化背景, 从对服饰质料翻译的侧重不同反映了两名译者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取向。

二、《红楼梦》中服饰制作手法的英译对比

在《红楼梦》中描写了多种服饰的做工和刺绣手段, 具体包含掐边、掐牙、掐金、镂金、刻丝等。服饰设计制作所应用的工艺手法在某种程度上是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体现, 代表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比如在“红绫袄青缎掐牙背心”的翻译中, 杨翻译为“a red silk coat and a blue satin sleeceless jacket with silk borders”霍翻译为:“a dress of red damask and a black silk sleeceless jacket which have scalloped borders of some material”掐牙是我国服饰设计常用的一种工艺手法, 从古代流传至今。在翻译的过程中, 杨采用了介词短语, 霍的翻译应用了定语从句, 在翻译的过程中一个侧重于词性的翻译, 一个侧重于语法的翻译。侧重于词语特性的翻译使得整个句式表达比较简洁、明确, 但是对于原文内容的表达比较隐晦, 侧重于句式的翻译则是能够将文本内容的深层含义充分表达出来, 能够让人们更为深入的了解原文内容和文本的内涵主旨。

三、《红楼梦》中服饰色彩的英译对比

在中英翻译对比的过程中, 基本上所有的颜色都可以被大体上分为四种类型, 分别是基础颜色、修饰颜色、基础基础颜色词、解释语汇等。从实际使用情况来看, 这些颜色词汇都是在国际上被认可的词汇构成, 是由黑色、白色、红色、黄色、蓝色、绿色、粉色、紫色、橙色、灰色等修饰性颜色共同组成。在《红楼梦》的作品表达中所涉及的颜色类型是十分多样的, 且其中包含了各种类型的语码, 为了能够在使用这些颜色词汇的同时来彰显出其所具备的文学艺术魅力, 在具体翻译上采取了不同的策略。比如对于“可惜这石榴红绫最不经染。”“石榴红”是红色的一种类型, 结合其语码的特点具体可以分为解释性词汇 (石榴) +基础颜色词汇 (红) 两部分。石榴红的颜色表达在色彩上代表了像石榴花一样的红色, 杨在翻译的时候使用了“red”和“Pomegranate”进行翻译, 这种翻译模式属于直接翻译。霍在翻译这个词语的时候则是额外补充了石榴红颜色存在的一个原因和存在意义, 能够帮读者更好的理解这个词语的含义。两个人在翻译“石榴红”上的差异体现出了在词语翻译上所侧重和表现内容的不同, 杨侧重的是在保留语原文痕迹的基础上能够在最大限度上进行完整翻译。霍注重的是英美等国家读者对这个词语的理解和接收程度, 力求在翻译和传达文本内容的时候考虑到读者对原文的考虑和接受。因而在不影响正片文本内容表达的情况下会在其中添加一些辅助性的解释内容, 和杨的直译相对的体现出一种意译。

四、《红楼梦》中服饰佩戴饰物的英译对比

《红楼梦》中服装的选择注重整体效果的体现, 在保留服饰设计基本特点的基础上注重额外使用一些饰品, 比如荷包、长命锁、护身符等。这些饰品的使用充分展现了服饰设计的基本特色, 也象征了服饰使用者自身的身份地位。《红楼梦》中服饰佩戴饰物还具备比较浓郁的色彩, 在翻译的时候需要着重体现这些特点。比如对于“寄名锁” (根据作品的语言辞典考究内容规定:古代大户人家为了确保孩子能够长命百岁, 将小孩寄名给寺庙, 在寄名的时候会被赠与金银饰品, 这些金银饰品会被挂在孩子的脖子上, 代表的是锁住的意思, 象征着孩子能够一直活到一百岁。) 结合“寄名锁”的文化背景, 杨将此翻译为“a lock-shaped amulet containing his Buddhistic name”霍则是将此翻译为“a padlock-shaped amulet”从两个人的翻译实际情况来看, 杨的翻译成功向人们传递了锁的基本内容和背后鄋蕴含的意义, 霍的翻译则是没有向人们展示“寄名”所蕴含的信息。

五、《红楼梦》中服饰样式的英译对比

在《红楼梦》中的服饰类型十分众多, 具体包含裙、袄、披风、旗袍和斗篷等内容。这些服饰在应用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满族和汉族的特点, 也在服饰样式的选择和表达上充分体现了两个民族在政治、经济生活中的融合。比如在《红楼梦》的翻译中有这样一处“穿着桃红撒花袄, 石青刻丝灰鼠披风, 大红洋银鼠皮裙。”裙子和袄是我国古代妇女常用的服饰之一, 在清朝的时候, 汉族妇女的服饰风俗一般是上面是衣服、下面的是裙子, 对外穿着皮袄, 在服饰搭配上充分体现了鲜明的东方风格特点。杨在翻译的过程中将“jacket”看作是上衣的一种, 具体包含皮袄、夹袄、夹克衫等形式的上衣, 在表达和所指上是一种“袄”的上义词, 而在霍的翻译中, “gown”代表的是人们在特殊场合内需要穿的衣服, 透过他们的衣服能够充分表明他们的身份和地位。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具有服饰文化特点的小说, 通过对小说中质料、色彩和基本样式成分的翻译则是能够让人们更好地了解作品背后所具备的文化内涵。《红楼梦》常见译本的不同翻译深受他们文化取向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因而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相关人员充分考虑其背后所蕴含的时代韵味和文化特点, 从而在阅读这部作品的时候增强人们的文化意识, 透过作品更好的弘扬中华文化。

摘要:中国服饰蕴含丰厚的文化底蕴, 怎样通过翻译来向人们传播服饰文化成为相关人员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名著之一, 在其中涉及到大量的服饰内容, 对服饰文化的解读能够帮助人们更好的理解这部作品。为此, 文章结合文化传播的理论, 就《红楼梦》服饰的翻译问题进行探究。

关键词:文化传播,《红楼梦》,服饰翻译

参考文献

[1] 梁爽.文化自觉视角下《红楼梦》中的服饰翻译[J].海外英语, 2015 (4) :47-48.

[2] 张慧琴, 徐珺.文化语境视角下的《红楼梦》服饰文化汉英翻译探索[J].山东外语教学, 2013 (5) :98-101.

[3] 梁书恒.《红楼梦》中的服饰文化与翻译[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09 (6) :109-111.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绿色建筑市场的政府规制研究下一篇:中国私募股权投资的发展历程及当下面临的发展机遇与风险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