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教育大学生网络信息论文

2022-04-21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成人教育大学生网络信息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摘要]强化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尽量避免大学生出现网络行为失范,可以应对网络文化给传统教育带来的挑战,是构建和谐校园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目前,部分教育主体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重视不够,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手段单一,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建设相对滞后。

成人教育大学生网络信息论文 篇1:

浅析网络信息过载知识在文献检索课中的融合

[摘 要]介绍网络信息过载的概念及其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分析将相关知识融入文献检索课程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详细介绍相关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设置、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效果的评价。最后从理论和实践角度论证此融合的效用,并做展望。

[关键词]信息过载;文献检索课;图书馆

1 网络信息过载概述与现状分析

1.1 网络信息过载概述

信息过载(Information Overload),又称信息超载,是指人们接受了太多信息,却无法有效整合、组织及内化成自己需要的信息,以致影响到自身工作、生活和人际关系的一种现象[1]。相关理论的研究始于20世纪初,至60年代以来逐渐增多,产生了许多研究成果[2]。其主要内容包括“信息传播渠道的分类与运行原理,快速的信息获取与价值分析方法,个体在信息传播中的行为与影响”等,这其中既包括理论内容,也含有实践操作技巧。

信息过载现象的根源是信息资源的快速增长。而网络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更深层次上改变着人与信息间的这种特殊关系,形成了网络信息过载。它不但造成信息质量下降,也阻碍了人们对信息的有效利用[3]。

1.2 当代大学生网络信息过载现状与影响

在信息网络化背景下,网络信息过载问题已成为信息社会的普遍现象。有研究显示,人们每天接收的信息量相当于174份报纸[4]。而当代大学生更愿意接触信息承载量巨大的网络,且其使用频度越来越高[5]。业已掌握一定的信息检索技巧的大学生虽然能够利用各类信息服务自己,但仍无法有效解决信息过载问题。其对客观存在信息的低效率处置,最终影响到了自身的学习、就业和心理发展[6—7]。

1.3 现行教学研究体系在网络信息过载知识教学方面存在缺失

网络信息过载虽已成为普遍现象,但尚未成为普遍的课堂教学内容。统计表明,信息过载理论尚未被系统地列入现行文献检索课程的教材中[8—9]。而媒介素养教育领域虽对此理论有所涉及[10],但限于教学人员及专业设置,其教育现状不容乐观[11]。此外,在中国知网中以“KY=信息过载(教学+教育)”作为检索式也没有发现相关结果(检索时间:2014年3月24日)。

2 将网络信息过载知识融于文献检索课的必要性分析

2.1 符合文献检索课程的设置目标和发展趋势

一直以来,快速改变的外部资源环境在不断要求文献检索课做出适应性的调整[12]。网络信息过载知识的教学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且其与文献检索课程现有的教学内容有着密切的关联。增设此内容,不仅符合“提高信息素质”这一文献检索课程的设置目标,也符合将“信息分析和知识发现”列入文献检索课程的发展趋势[13]。特别是随着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大学文献检索课程的教学内容必须更新,以实现信息素质教育体系内的有效衔接。

2.2 有利于提高学生信息获取能力,促进学生心智的健康成长

信息大爆炸时期,个人对信息的获取常常受到多重因素的干扰。青年学生受限于自身的成长历练和生活阅历,在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时,更易被过载的信息迷惑而沦为信息的奴隶,或者因噎废食,否定信息的价值而使自己边缘化。通过合理拓展文献检索课程的教学内容,可以提高自身的抗干扰能力,增强自身对信息传播的分析和批判能力,保障自身在干扰情况下的信息获取质量,促使青年学生成为信息社会中理性的新一代公民。

2.3 满足了泛在信息环境下学生提高自身信息素质的需求

当前大学[JP2]生处于泛在的信息环境中,显性或隐性的信息、信息行为和信息的应用无处不在。笔者自2010年起连续4年对选修《文献检索课》的大学二年级和三年级学生开展问卷调查,累计694人,共获得有效问卷670份。其中大学二年级学生占62%,大学三年级学生占38%,专业分布较为均匀。对网络信息过载现象的体会认知的调查显示,71%的同学均意识到自身存在网络信息过载现象(见图1),但同时调查显示有78%的同学尚未学习如何科学应对这一问题(见图2)。可见,文献检索课内容应对此做出调整,以满足学生提升自身信息素质的需求。[JP]

3 将网络信息过载知识融入文献检索课的教学实践与分析

3.1 教学目标的设置

服从于文献检索课是一门方法课的原则,网络信息过载知识的讲解也要立足实践。因此教学目标从知识、技能和情感三个层面做如下设置:理解网络信息过载的含义;能正确分析网络信息过载产生的原因并对其影响做出合理评价;熟练掌握应对网络信息过载的方法;养成规范自身在信息组织中的各类网络行为的意识。

3.2 教学内容的安排

在信息资源基础知识部分中增加“信息过载的含义、原因与影响”和“信息传播渠道的分类、运行原理与价值评判”两个小节。首先是介绍信息过载的含义,通过实例和相关统计数据揭示造成网络信息过载的原因,并通过讨论的形式推导网络信息过载的影响。其次分析当前自身的信息来源,并着重从新闻传播学角度对信息获取渠道做合理划分,介绍各种媒介的运行知识。接着介绍辨别真伪媒介信息的方法,引导学生具备初步的评估信息价值的技能。需2节课时。

在对信息素质概念的讲解中添加“个体在信息传播中的行为准则与影响分析”一节。主要讲解与新闻出版、知识产权、网络管理等方面有关的道德规范和国家政策法规,媒介信息创造、传播的知识和技巧,介绍网络行为失范的形态、类型、成因和危害。需2节课时。

在信息检索基础理论的讲解中添加“检索结果的快速处理”一节。主要内容是介绍各种常用的避免信息过载问题的方式(包括经验法则、略读法、分块法、去枝法等)[14]。需1节课时。

在讲解网络信息检索知识时添加“推播技术的使用”一节。主要是介绍使用推播技术(push technology)的软件和互联网服务,包括利用浏览器订阅频道、RSS阅读器的使用、博客的关注方法和Google快讯的应用。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相关技能,通过定制符合需求的信息来缓解自身日益严重的信息过载压力。此部分内容可以采取机房实践课的方式,以自己动手实践为主。需2节课时。

在其他章节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穿插部分网络信息过载知识。例如,引导学生思考新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信息量增长与信息过载中的辩证作用;引导学生探索不同的检索策略对信息过载程度的影响;引导学生通过实例检验不同信息源的可信度。其教学策略是通过课堂来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信息素质,缓解信息焦虑症状。各部分的参考书籍见表1。

表1 网络信息过载知识的参考书籍

信息传播渠道的分类、运行原理与价值评判弗兰克·韦伯斯特.信息社会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蔡文之.网络传播革命:权力与规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文长辉.媒介消费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个体在信息传播中的行为准则与影响分析国家知识产权局人事局.案说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M].第2版.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

戴永明.传播法规与伦理[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李一.网络行为失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检索结果的快速处理翟文明. 阅读力提高手册[M].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克里斯蒂安·格吕宁.快速阅读[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3.3 教学方法的选择

普遍存在的网络信息过载现象为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应用奠定了良好基础。可以利用讨论法分析信息过载的现象、原因和影响;利用演示法直观演示RSS阅读器的使用效果;利用任务驱动法布置推播技术的探究性学习任务。总的来说,教学方法的选择应以协调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共同发展为目标,注重鼓励学生的创造实践,并关注个体差异。

3.4 教学效果的评价

阶段性测评可综合运用各种过程性评价方式完成,例如通过小组讨论并总结发言、设置案例搜集任务并制作汇报课件等。该评价方式实现了与教学过程的结合,便于动态把握、及时引导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总结性评价可以综合使用纸笔测试和上机测试。纸笔测试应控制选择题、填空题等客观题型的比例,适度设置和增加要求学生通过理解和探究来解决的开放性题目。上机测试不宜依赖题型单一的机考系统,以免对教学产生误导。通过电子邮件接收学生作业在教学实践中取得良好效果。

4 将网络信息过载知识融入文献检索课的效用与实证分析

4.1 效用分析

文献检索课是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为目的的课程。我国大学生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包括七个维度共19项指标[15]。其中维度一(具备信息素质的学生能够了解信息以及信息素质能力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价值与力量)、维度二(具备信息素质的学生能够确定所需信息的性质与范围)、维度三(具备信息素质的学生能够有效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维度四(具备信息素质的学生能够有效地管理、组织与交流信息)和维度七(具备信息素质的学生了解与信息检索、利用相关的法律、伦理和社会经济问题,能够合理、合法地检索和利用信息)都在本次调整的教学安排中获得了充分响应。图3对此进行了详细的比对。由此可见,将网络信息过载知识融于文献检索课,对学生的信息素质的提升起到正向引导作用。

[ [KH-+2mmD]

图3 网络信息过载知识与大学生信息素质能力

指标体系的对应关系图

4.2 实证分析

宿迁学院图书馆自2010年2月起根据馆内数字资源状况,调整教学内容,逐步在文献检索课程中加入网络信息过载知识。目前已累计完成8个学期、共694名同学的公共选修课教学任务,考试合格率为98.2%。此外,教学前后还分别对学生信息素质进行了问卷调查。其结果显示,对网络信息过载现象的知晓率、对不同信息传播渠道间差异的知晓率和推播技术使用方法的知晓率均获得了大幅度提升。另外,以学生、思想政治辅导员和专业教师为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形式获得的反馈结果显示,相关知识的教学安排能够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提升了学生对信息的需求识别、使用、综合和分析评价能力,有益于学生的心智发展。

5 结 语

将网络信息过载知识添加到文献检索课教学中,能够从新的层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质。希望宿迁学院这一教学改革与实践能够获得同行专家的关注和指导,推动文献检索课的创新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蔺丰奇,刘 益.信息过载问题研究述评[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7(5):710—714.

[2] 顾 犇.信息过载问题及其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0(5):40—43,74.

[3] 邓 丹.网络信息过载及其防控[J].情报探索,2010(5):16—17.

[4] 理查德·阿莱恩,王 晓.最新研究结果:我们每天接受的信息量相当于174份报纸[J]. 中国报业,2011(5):74.

[5] 沈晓静,尉天骄.大学生网上行为价值的传播学分析[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85—88.

[6] 王雅倩.网络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8(1):69—70.

[7] 文 炯.大学生信息素养水平与就业能力的相关性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3(5):24—28.

[8] 彭奇志,沈艳红,严而清,等.从信息检索教材审视信息素质教育的变革与发展[J].图书馆建设,2010(10):98—102.

[9] 赵金海.近年来《文检课》教材编写新走向分析[J].图书馆建设,2006(3):93—96.

[10] 郭志法.信息过载与媒介素养教育[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6(1):129—133.

[11] 张小敏.信息过载时代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1(24):65—67.

[12] 黄如花,杨振冰.泛在知识环境下的信息检索课教学[J].图书情报工作,2010(4):121—124.

[13] 敬 卿,王 群.从传统信息检索到面向知识创新——信息检索课改革与发展前沿述评[J].图书馆,2008(1):58—59.

[14] Joel Rudd,Mary Jo Rudd. Coping with Information Load:User Strategies an Implications for Librarians[J].College &Research Libraries,1986(7):317—320.

[15] 曾晓牧.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05.

[收稿日期]2014-10-22

[作者简介]杨建永(1976—),男,副研究馆员,硕士,宿迁学院图书馆;户丽萍(1973—),女,馆员,本科,宿迁高等师范学校档案室。

[说 明]本文系2013年度宿迁学院发展研究课题“民办高校大学生阅读价值观及其塑造策略的研究——以宿迁学院为例”(项目编号:2013GJ06)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杨建永 户丽萍

成人教育大学生网络信息论文 篇2:

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强化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尽量避免大学生出现网络行为失范,可以应对网络文化给传统教育带来的挑战,是构建和谐校园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目前,部分教育主体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重视不够,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手段单一,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建设相对滞后。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有:加强理论研究、建立行之有效的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提升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等。

[关键词]网络 思想政治教育 创新

[作者简介]曹文波(1980- ),男,山东临沂人,南京工程学院学生工作处,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江苏 南京 211167)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南京工程学院校级党建与思政教育研究项目“改进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研究”的最终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Z201008)

网络逐渐成为高校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大学生的观念、认知、思维、行为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对孕育天之骄子、时代先锋的高校及其文化带来一定的冲击,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与时俱进就显得尤为重要。面临网络和网络文化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如何突破思想政治教育原有的内容和模式,开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向,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领域,创新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成为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的尝试和探索。笔者将网络作为丰富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工具”,着重以新载体的方式对推进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研究,在实践中使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理论化、科学化。

一、强化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一)从大学生自身来看,强化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尽量避免大学生出现网络行为失范

首先,网络世界的开放性、虚拟性冲击着大学生在现实世界的思想观念。由于大学生处理、辨别和选择信息的能力相对较弱,导致一些功利思想、激进思想、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等观念不断冲击着大学生的信仰,使其很容易被影响,迷失方向。其次,由于网络资源丰富及网上知识获取便利,大学生开始更多地依赖网络搜索功能解决学习上或思想上遇到的困难,长此以往,必然会导致他们过分地依赖网络,不利于培养大学生的自主、自立、自强。最后,网络世界的多元性、个性化影响着大学生在现实世界的行为举动。基于网络世界的虚拟性和匿名性,大学生可以畅所欲言,久而久之造成一些大学生身居现实世界,其思想游走于虚拟世界,经常把虚拟世界里所谓的公平、平等、个性等带到现实世界中来,当现实世界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时,他们更加沉迷于网络,陷于恶性循环之中,长期发展下去,他们容易变得以自我为中心,造成道德的缺失和社会责任感的缺乏。

(二)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来看,强化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应对网络文化给传统教育带来的挑战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就是课堂讲授、报告讲座、个别谈心等,在网络环境下,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我们要注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改革,在继承和发挥其优势的基础上,增强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性,将传统的教育方法现代化,利用网络技术,丰富教学内容,加强教学互动,调动大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积极性,提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趣和认同。

(三)从学校的角度来看,强化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构建和谐校园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

思想政治教育左右着和谐校园建设的方向,推动高校网络和现实的和谐发展,是和谐校园建设的根本保证。因此,我们要时刻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动占领网络阵地,深入学生和教学的实际,坚持把教育的理念和精髓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去,以形式多样的正面教育引导网络文化主流,净化网络信息,把握校园舆论导向,做好舆情研判,营造健康向上、有内涵、高品质的校园文化。

二、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

大学生在享受信息时代的方便、快捷、自由时,思想意识也在慢慢地“被网络化”,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显然不能完全适应新时代的要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正面临着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部分教育主体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重视不够

网络因覆盖广泛、影响巨大等特点成为思想文化的“万花筒”和社会舆论的“放大镜”,如果正确的思想理论不占主导,错误的思想就会大行其道,误导学生。部分高校还未能正确认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仅把重点放在出事的“善后”工作上,不注意从源头抓漏洞,导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陷入被动局面。有些思想政治教育者对网络技术掌握不够,不能及时调整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式,无法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成为“纸上谈兵”。

(二)部分教育主体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手段单一

网络是一种富有感染力、更加形象生动的传播工具,它优于传统的教育手段,将文本、图像、声音等信息融为一体,动静结合,从平面走向立体,让大学生可以直观、全面地获取信息,能极大地调动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然而现实中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形式还是过于单一,部分教育主体只是简单地把书本上的内容用“网络”的形式表现出来,没有及时、有效地针对教学内容筛选和组织网络信息资源,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失去了时效性。同时,教学方法还停留在单向灌输上,教学没有真正实现双向交流和互动,导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不佳。

(三)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建设相对滞后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网络的支撑,部分高校便简单地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定位成网络建设,这显然是片面的。同时,随着网络环境的不断发展,新兴的网络载体正在涌现,如QQ、MSN、飞信、微博等,部分教育主体对这些新载体的运用明显要“慢半拍”,这都制约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前进的脚步。

三、改进和完善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

1.转变观念。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新工作,要在继承和发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优势的基础上,跳出传统的思维模式和教育方式的束缚,增强危机意识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紧迫感,积极探索网络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规律,网上网下双管齐下,二者有机统一,不断开创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2.拓展学习范围。新时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单单具备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计算机知识、网络知识也成为重要的基础知识,还要涉猎一系列相关学科的内容,如法学、心理学、管理学等。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网络技术和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构建起一个适应网络发展需要的教育理论体系,才能为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二)建立行之有效的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1.健全保障体制。学校应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纳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校园网络建设的总体规划之中,明确学校各部门之间的分工,通力合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做好基础性工作。

2.构建网络监管体系。高校应建立校园网络监控管理制度,加强对网络信息工作的领导,坚持正确的导向。利用技术手段切实加强对网络的控制,构筑“网上防线”,尽可能杜绝各种不良信息在校园流传。

3.建立网络应急制度。随着学校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大学生网络突发事件问题也日益突出,它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处理不及时很容易“激化”矛盾。因此,建立大学生网络突发事件应急制度十分必要,我们要时刻关注校园网上大学生的动态和舆论导向,做到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合理引导舆论、稳定情绪、化解矛盾,把问题尽量消灭在萌芽状态。

(三)提升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教育主体要想不被时代淘汰,就必须适应网络信息时代的变化,适应角色的转变,加强自身的学习,做一个“四有”教育者。

1.有坚定的政治素质。网络上的信息、文化、思想纷繁复杂,作为教育主体,要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只有拥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坚定的政治立场,才能引导大学生选择正确的思想观点,才能运用政治理论来解答大学生的疑惑,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2.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在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课程更是与许多学科密切相关、交叉渗透,这要求教育主体不仅要有扎实的政治理论,还要熟知其他相关专业知识,如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计算机技术等,并能灵活运用这些专业知识答疑解惑。

3.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教育主体要结合实际,主动出击,针对网络时代的特点,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切实提高工作的实效性,扩大影响力,将网络上新的信息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

4.有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教育主体必须与时俱进,创新教育思路,积极研究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从而能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

(四)打造新时期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1.丰富教育载体。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较为单一,要应对网络的挑战,就必须充分利用网络的特点,使网络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应重点完善网站内容,将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融入其中,潜移默化地把信息授予大学生。同时,不断挖掘其他网络形式潜在的“教育”功能,如QQ、电子邮件、BBS论坛、微博等,加强与大学生的交流,发表正确的思想见解,引导舆论。此外,针对个别同学的具体问题,还可利用新型的网络工具与其单独沟通,为其提供指导和帮助。

2.创新教育方式和手段。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行的是同一地点、同一内容的“课堂式”教育,它无法针对不同的学生开展个性化施教,难以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互动。网络的出现,突破了时间、空间限制,搭建了交流平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势在必行。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运用多媒体教学,将枯燥的内容用生动形象、图文并茂的形式演绎出来,让学生能够真正地“求知求学”。另一方面,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平等性等特点,教师与学生在交流时可以暂时摆脱性别、身份等客观因素的限制,增强亲近感、信任感,教师也能及时了解学生真实的思想情况,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方法,真正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互动,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3.走进网络文化,占领网络阵地。我们要主动出击,积极挖掘网络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潜力,以灵活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加强中华优秀文化和社会主义主旋律的传播,把网络建设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抢占思想政治教育的制高点。还可以以重大节日、重大事件、先进人物等契机为切入点,在网上开展宣传、参与、学习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的教育功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周亚萍.基于网络时代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江苏教育研究,2010(10).

[2]李光辉,李梅.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0(17).

作者:曹文波

成人教育大学生网络信息论文 篇3:

新时期高校图书馆功能的强化和拓展

摘 要:随着计算机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校图书服务内容单薄、服务模式陈旧等问题凸显,亟需寻求破解之道。通过对近年来我国高校图书馆功能研究文献的梳理和分析,认为高校图书馆应拓展社会服务功能,强化文化阵地功能,夯实育人功能,延伸服务教学和科研的功能,并顺应信息化时代要求,迎接机遇和挑战,谋求转型和发展。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功能 信息化时代 综述

高校图书馆最早出现于12世纪的欧洲,随着西方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18世纪至19世纪中叶,高校图书馆在西方国家得到快速兴起。我国近现代意义上的高校图书馆始自西学东渐。1903年,我国第一个图书馆,也是第一个高校图书馆—— 文华大学图书馆,在武昌建立[1]。自此开始,我国高校图书馆逐渐进入人们视野,在传播科学知识和推动文明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肯定的是,高校图书馆规模与水平的发展与高等教育发展息息相关,而科学技术、人文历史、经济社会、教育体制等则对其发挥着直接或间接影响。至20世纪末,高校图书馆一直沿袭传统服务模式,其功能主要定位于为教学和科研服务,任务集中在文献采集和管理、文献阅览和查询服务、情报咨询和服务等方面。但随着计算机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全面普及,图书文献以及信息情报来源渠道不断拓宽,电子图书资源不断丰富,各类文献检索数据平台相继上线,师生阅读习惯逐渐改变等方面的深刻变化,高校图书馆原有服务功能逐渐弱化。如何面对新形势,诸多业内人士进行了思考和研究,提出了强化和拓展高校图书馆功能的可行路径。现作一综述和探讨。

1 拓展服务社会功能

公共性和流通性是圖书馆的两个基本价值取向,因此,从理论上讲,图书馆要最大化地利用其资源,最大范围地服务周边人群。但长期以来,由于管理体制因素,我国高校图书馆均各自为政,服务对象主要限于本校师生,这就势必造成高校图书馆资源的闲置和浪费。业内诸多学者认识到这一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王石平[2]提出,高校图书馆应跳出“象牙塔”,主动融入城市化发展进程中的公共需求,将其服务向社会延伸,为繁荣城市文化、促进社会文明做出贡献。这一做法不仅可以将社会效益最大化,而且可以提升自我价值的认可。

那么,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的触角如何延伸,伸向哪里?众多学者对此作了研究。吕江涛[3]借鉴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发达国家高校图书馆在社会化服务方面的一些先进做法,提出我国高校图书馆要树立为地方服务的理念,建立多种服务体系,开发远程服务项目打破图书馆的空间界限,在社会服务方面有所贡献。在我国倡导创新驱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进程中,高效、快速地获取有用的信息,并转化为新知识、生产力,是中小企业竞争取胜的决定性因素。面对这一需求,高校图书馆应有所作为。季鸿斌[4]基于对民营企业经营管理、技术创新、产品销售,以及民营企业经营者和员工对信息服务的需求,分析高校图书馆具有民营企业与其他信息服务机构所不及的信息资源以及现代化检索系统和综合素质较高的专业人才等优势,认为这种优势使图书馆有能力成为为民营企业提供信息服务的主力军。王秋霞[5]则将视角专注于农民工这一群体,她分析指出,我国现有农民工整体素质较低,他们渴望增强城市竞争能力和生存能力,高校图书馆在提高农民工素质中有无穷潜力,为农民工利用、使用图书馆提供便利和优惠条件,帮助农民工提高综合素质。此外,高校图书馆还应该为构建学习型社会服务,充分利用自身资源满足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需求,使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6]。刘优佳[7]则从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视角,建议以图书馆专家“智库”为基础,形成图书馆“智库”的思想市场,大力支持“智库”能力建设,吸引国际化“智库”人才,让图书馆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价值得到充分显现。

2 强化文化阵地功能

校园文化是高等院校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高校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依托图书馆,学校可教会学生正确利用文献,引导他们获取积极健康的信息,加之组织读书会、讨论会等活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丰富的人文情怀。同时,如何在信息网络时代,指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从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中获取健康有用的资源,图书馆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并且也能大有作为。图书馆如何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作用?曾滨[8]提出了几点建议:一是通过“内外兼修”,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将对读者产生更大的吸引力;二是提供个性化导读满足不同的学生需求;三是深入学生组织,贴近学生生活及时提供学生活动、竞技所需的资料。网络文化是新时期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李惊泽[9]认为高校图书馆凭借优秀的文化资源、专业的计算机网络人才、计算机网络设备和软件资源,无疑成为网络文化引导的一支主导性力量。他建议通过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提升馆员素质、整合资源、建设精品数据库、开发安检软件、营造文明上网氛围等方式提升高校图书馆网络文化的引导功能。此外,在强调图书馆显性作用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到图书馆物化育人的作用。时金碧[10]对高校图书馆建筑、人文精神的关系进行了剖析,认为图书馆是“书”与“建筑”凝固在一起的华章,是传播知识、产生思想、成就人才的知识殿堂,是文化的所在。高校图书馆除对校园文化发挥作用外,还应该与时俱进,更新服务模式、调整服务定位,主动参与社会文化建设,积极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为繁荣社会文化做出贡献。

3 夯实育人功能

高校图书馆具有丰富的馆藏资源、专业的图书馆员、先进的技术设备和手段,可发挥知识积累、文化传播和信息导航三大功能,理应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但现实情况并不十分乐观。研究人员对部分高校大学生信息意识、知识、能力和信息道德现状进行了调研,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的信息素质堪忧,由此提出大学图书馆应该利用信息资源优势,开设相关课程,培养学生包括信息道德在内的信息素养[11-12]。陈字畅[13]从历史的延续性和信息文献资源、人才资源的丰富性两方面阐述高校图书馆在信息素质教育中的优越性,认为通过以下5个方面的措施可以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中的主体功能。(1)提高校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中的地位。(2)延伸大学生信息素质的内涵并扩大教育内容。(3)建立信息素质教育网站。(4)提高高校图书馆教师的信息素质。(5)各高校图书馆共同推动高校“信息素质标准”的建设。何颖[14]建议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和文献资源、完善文献检索课教学、优化馆藏结构,改善馆舍环境、建立方便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服务等措施,切实有效地开展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工作。黄沫生[15]从文化熏陶角度出发,认为高校图书馆以其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使校园的每一个学生有意无意地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与既定文化发生认同,正是这种思想影响和熏陶过程,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促使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为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满足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对各类人才的需求,近2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总量得到长足发展,高校随之有了分型,研究型大学、应用型大学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有着较大差别,二者图书馆功能定位也不应完全等同。毕玲等[16]从应用型人才培养角度出发,提出应用型高校图书馆应巩固保障功能、强化服务功能、提升育人功能、淡化研究功能,要以实践育人为主导,以服务育人为抓手,以方式创新求突破。此外,要重视图书馆物化育人功能。李秀淮[17]在思考如何实现现代高校图书馆的建筑设计功能和谐与艺术个性的共生这个问题时提出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设施,提供的是文化服务,建议紧密围绕主体功能,增加必要的休闲功能,强调文化特色,体现人性化的服务。

4 延伸服务教学和科研的功能

4.1 服务成人教育

在举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和专本科教育的同时,几乎所有高等院校均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单独或与其他高校合作举办成人教育或各类培训。但高校图书馆对这类学生开放的情况并不乐观。杨美婷[18]从函授教育的特点和规律、高校图书馆发展趋势的分析入手,认为高校应充分认识到图书馆为函授教育服务的重要意义,在措施方面,提出了有针对性为函授教育采购图书、机动灵活开放图书馆、引导函授学员正确利用图书馆等建议。

4.2 服务信息化教学

随着电子信息化技术发展,一大批新兴的教学媒体不断涌现,作为高校图书馆,主动参与其中,不仅能发挥图书馆优势,而且在资源的扩散方面拥有比教学部门更大的便利。赵浚[19]对图书馆之于MOOC(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的角色和作用作了探讨,提出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自身检索优势收集国内外优秀MOOC资源,为大学生提供“足不出户的国际级知识汲取和零距离的大师对话交流”;同时配合高校教学部门开展MOOC资料配置工作。在此基础上,进行MOOC课程的校内推广和面向社会开放。

4.3 深化服务科研功能

高校图书馆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为师生的科研服务。只有努力满足专业化需求,才能使广大师生和科研人员成为图书馆真正意义上的重点用户群。王惠英[20]提出高校图书馆既要为高校教师教学和科研做好代查、代检、定题、科技查新、文献传递服务等基础性工作,还要积极主动为科研与教学提供最新的国内外学术研究动态和前沿信息,并对信息资源,进行深层次研究、开发与重组,形成有序的二次专题文献,围绕教学教改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资源库。

4.4 增加个性化服务

目前,我国众多高校不断扩大办学规模,积极提升办学层次,在此背景下,为应对各种“评估”指标体系要求,图书馆在硬件设施和藏书量等方面有了很大发展。但与此不相适应的是,藏书质量并不高,且館藏资源利用率越来越低。因此,有业内人士提出,在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战略战术要从传统的阵地式的“守株待兔”转向远程式的主动的、个性化的信息服务[21]。现实的确如此,大数据时代,高校图书馆单一服务已远远不能满足师生需求,需要在服务方式上具有针对性和个性化,将信息知识的获取转变为知识信息的加工和利用,例如可分析读者的阅读习惯、科研进展,了解其信息需求情况,再有针对地推送所需信息[22]。李沛[23]认为网络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服务发展趋势是服务工作学科化、服务工作集成化、信息检索网络化、信息资源共享化、管理手段人性化,他强调网络环境下应着力推行读者个性服务,读者通过高校图书馆提供的用户集成化系统,结合自己的学科和专业,将分布的资源和信息服务集成到用户自己的桌面,从而建立一个用户利用图书馆的个性化通道。它能分析读者的兴趣,根据读者的兴趣来对资源进行过滤,把资源中符合读者需求的内容提取出来为读者提供针对性的服务,根据读者的定制,对不同的读者采用不同的服务策略并提供不同的服务内容,让读者通过尽可能小的努力获取尽可能好的服务,实现了“信息找人”的主动性智能化的服务目标。

5 信息化时代图书馆功能的转变

新时期高校图书馆的发展趋势,从载体上讲是由纸质化向数字化发展,数据量指数级增加,文献资料的查询从手工方式跨越到互联网检索,效率大幅提高。那么图书馆功能如何实现革命性转变,乃至跨越式发展?龙敏等[24]从耶鲁大学、哈佛大学等经验出发,认为高校图书馆功能的提升应该是在传统功能基础上,结合信息和科技创新需求的情况,通过调整、协调图书馆工作流程和运作方式,解决科技创新需求与图书馆传统功能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从而为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王美君[25]认为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应由传统服务功能模式向开放式、网络式信息服务模式转变,由单一功能向多功能转变,由单一型图书馆向复合型图书馆转变,这将使高校图书馆成为以用户为中心的计算机技术和数字数据资源共同组成的信息服务系统。牛普新[26]分析指出,目前我国正在建设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HS),其宗旨是依托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建立整体化、网络化、数字化的全国高校资源共享体系,实现成员馆之间的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在此大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必须与时俱进在信息资源数字化、信息传送网络化、信息服务产业化这3方面做出重大变革,尽快实现资源共享,更好地发挥高校图书馆各项职能。王甲兴等[27]总结,原始生产、精制生产所得到的信息产品因其具有创造性,也称为生产型信息产品,它将成为图书馆最具时代性的、突出的功能,使图书馆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黄红清[28]提出高校图书馆在信息化环境下功能转变的几个建议:一是调整优化图书馆信息资源,重视电子图书和电子期刊等数据库的建设;二是加快信息技术,实现图书馆自动化、信息化和现代化;三是建立由专家、读者、图书专业人员为一体的专业委员会,全面实现图书馆信息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四是开辟形式多样的教育指导活动,充分发挥图书馆信息交流中心和信息服务中心的作用。杨玫[29]认为信息时代对高校图书馆带来了两方面的重要变革:一是高校图书馆由原来的封闭型向开放性转变,由单一获取信息的权利状态向提供信息和获取信息,义务和权利双重角色的转变;二是由被动接受文献信息资源型向主动建设文献信息资源型转变。基于此,高校图书馆只有深层次挖掘文献,成为“文献信息资源再创者”,才能真正体现出高校图书馆的价值所在。葛萍[30]认为信息资源建设要突出专业特色,更便捷地为高校师生服务。为此,她提出设立学科馆员的设想。这一设想是依托具有某一学科专业背景,熟悉图书馆馆藏模式结构和资源利用手段,具有敏锐的信息意识、较强的信息组织加工能力的图书馆高级专门服务人员,与某一学科建立对口服务,在图书馆与院系、学科之间起到桥梁与纽带的作用。石贤玮[31]提出拓展高校图书馆功能的建议:一是建立特色信息数字图书馆,保证其系统性、新颖性、准确性,使某类图书信息在本系统或地区的文献资源中占据权威的地位;二是建立标准数据库,将研究型的文献和特色化、地方化的专题文献转换为标准化的全文数据库,成为信息文化产品;三是寻求自主开发情报信息研究项目,开拓信息服务功能,使高校图书馆成为市场信息服务中最具有活力的信息服务中心。

综上,高校图书馆困难和希望同在,挑战与机遇并存。在时代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如能主动发掘自身潜力,研究并对接市场需求,开发拓展图书馆功能,既是突破困境的一条出路,也是谋求自身发展的良好机遇。

参考文献

[1] 徐长柱.图书馆:历史、现在和未来[J].科技视界,2015(25):183-183,267.

[2] 王石平.城市化进程中的地方高校图书馆功能辐射[J].黑河学刊,2012(7):163-164.

[3] 吕江涛.浅论高校图书馆功能大众化的改进研究[J].价值工程,2015(25):253-254.

[4] 季鴻斌.高校图书馆功能新拓展:为民营企业提供信息服务[J].湖北社会科学,2005(1):133-134.

[5] 王秋霞.高校图书馆功能延伸对提升农民工素质的作用[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3(4):110-112.

[6] 张茜.学习型社会中高校图书馆功能定位探讨[J].肇庆学院学报,2007,28(3):73-75.

[7] 刘优佳.智库理念下高校图书馆功能的拓展与实现[J].潍坊学院学报,2016,16(1):116-117.

[8] 曾滨.发挥高校图书馆功能建设校园文化[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9(6):105-107.

[9] 李惊泽.提升高校图书馆网络文化的引导功能[J].兰台世界,2008(4):67-68.

[10] 时金碧.现代高校图书馆功能与节能的和谐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5):103,163.

[11] 龙凤姣,周带娣.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现状与高校图书馆功能的拓展——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3):36-37,52.

[12] 曲金丽,张利,唐志红.大学生信息素养与高校图书馆功能的拓展——以石河子大学为例[J].农业网络信息,2009(9):92-93.

[13] 陈字畅.浅论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与高校图书馆功能的发挥[J].图书馆界,2007(3):9-11.

[14] 何颖.拓展高校图书馆功能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2):141-142.

[15] 黄沫生.新环境之下的高校图书馆功能思考[J].文教资料,2009(4):181-182.

[16] 毕玲,李玉文.论高校图书馆功能的开发[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5(7):14-15.

[17] 李秀淮.高校图书馆功能和谐与艺术个性的共生[J].图书馆学刊,2011(2):15-16.

[18] 杨美婷.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功能服务高等函授教育[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17):176-178.

[19] 赵浚.从被动提供向主动嵌入的飞跃——MOOC之高校图书馆功能拓展的助推器[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3):76-79.

[20] 王惠英.拓展高校图书馆功能,增强竞争力与发展力[J].甘肃科技,2012(1):94-96.

[21] 伍丈杰.高校图书馆功能定位及网络环境下应对举措 [J].数字图书馆,2012(18):18-19.

[22] 刘晖.大数据时代高校图书馆功能转变分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6(4):148-149.

[23] 李沛.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功能构建与服务创新研究[J].图书馆,2008(3):71-73.

[24] 龙敏,晁蓉.从高校科技创新谈高校图书馆功能的提升[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1,31(1):22-24.

[25] 王美君.浅论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功能创新[J].文献信息论坛,2010(3):39-42.

[26] 牛普新.浅谈网络时代高校图书馆功能的转变[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6):86-87.

[27] 王甲兴,韩常省.浅议扩展高校图书馆功能的途径[J].西安石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90-93.

[28] 黄红清.试论信息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功能的转变[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204-206.

[29] 杨玫.试论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功能的转变[J].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6(3):114-116.

[30] 葛萍.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功能变革的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2(6):134-136.

[31] 石贤玮.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功能的嬗变及其应对策略[J].四川生殖卫生学院学报,2005(5):26-30.

作者:游彩霞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德育异化的艺术教育特征论文下一篇:初中化学教学中创新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