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研人事管理论文

2022-04-27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农业科研人事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

农业科研人事管理论文 篇1:

农业科研单位人才发展现状及相关政策与论文统计分析

摘 要:加强农业科研人才队伍建设是农业发展之本。该文以人才队伍建设较好的几家省、市农业科研单位为例,系统分析了农业科技单位人才发展现状及近5年农业农村部出台的有关农业科研单位人才发展的相关政策,同时统计了公开发表的相关论文。结果显示,农业科研单位人才存在发展相关政策过少、人才流失严重、人才成长环境受制约、人才培养不持续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为促进农业科研单位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科研单位;人才发展;政策统计;论文统计

人才是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进步的关键性因素,而从事人员培养工作则是直接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工作总体全局的重大因素。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纵深推进、稳产保供重大任务的不断强化以及市民生鲜食品消费需求的升级和变化,农业科研单位人才队伍建设在乡村产业振兴中将发挥出越来越重要作用。为此,本研究选取有代表性的省、市农业科研单位,对其人才发展现状和目前我国农业人才发展相关政策进行了分析。

1 农业科研单位人才发展现状

1.1 北京市

1.1.1 农业科研机构众多 北京地区目前共有国家级、市级高等农业教育科学研究技术创新支持机构44家,其中,中央在京的省级农业科研技术机构25家,北京市级的农业科研技术创新支持机构19家,全市共规划设立了4所农林畜牧类农业高等学府。全国农林渔业科研机构的农业科技创新竞争力综合评价前20名中,有13家总部位于北京。在引进农业技术方面,北京先后成立了13家省级国家科技重点农业实验室,15家省级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6家市级科技重点农业实验室,46家重点城市和省级农业工程技术重点研究开发中心[1]。

1.1.2 农业科研单位人才聚集 北京地区的涉农科学和技术院校共有近2万名高级科学技术人员,两院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约占整个全国的50%,其中农业领域院士52位,占全国农业领域院士总数的41%,聚集千人计划等高端人才40多人。在农业科技推广方面,建立了一支市-区-镇三级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北京市市属农业科技人员总人数达到5554人,其中市级农业科技人员595人,县级2848人,乡级2111人,占一产从业人员总数的3.4%。县乡两级农业科技人员中,本科以上学历的平均人数占总人数的17.6%。全市全科农技员2424名,实现了农技推广机构到村一级的延伸[2]。

1.1.3 农业科研成果丰硕 以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北京农学院等院校为主要代表的国家农业科研高等院校(所)每年累计培育完成各种食用粮、蔬菜新选育品种400余个,每年培养选育主要食用农作物新品种数量约100个,占全国年选育审定品种总量的10%。近年来,北京涉农专利的案件申请和企业获得专利数量一直保持快速增长的趋势,逐步发展为国家重点农业领域科技创新发展的战略性技术资源[3]。

1.2 上海市 近年来,上海围绕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研中心和实施乡村振兴重大战略,聚焦都市现代绿色农业发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等重大需求,不断加快农业科研创新、技术推广和产业化进程,农业科技已成为推动上海都市现代绿色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其主要经验是推进农业科研创新平台建设。许智宏院士在孙桥农业园区建立专家工作站,开展产业关键技术研发,提升园区农业科研创新水平。加强农业科研单位的国际合作交流,崇明区成立了“中荷农业与食品研究院”,开展农业和食品产业的引智和创新工作;上海市农科院与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合作,成立CIMMYT中国特用玉米研究中心,发挥CIMMYT的全球协作网络优势和上海在特用玉米领域的科技创新优势,引领特用玉米研究和产业发展。上海祥欣畜禽有限公司与上海市农科院联合建立上海种猪工程技术中心,积极培育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1.3 深圳市 深圳目前仅有2000hm2农业耕地和农田,虽然已不再仅仅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农村与农民,但在水稻、小麦、谷子、棉花和蔬菜植株以及各类花卉等多种农作物的技术育种和新技术应用方面,已取得了一批优秀的教学科研成果,特别是在各种粮、棉、油等主要种类农作物的技术育种和新技术应用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先后取得了168项国家最新发明专利、192项PCT国际专利,累计成功推广92个优质新型农作物品种,新技术产品135个。由此形成了“人才集聚、团队群建、产业融合、产区融合”的大中小规模融合发展的产业格局,初步形成建立了“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新型现代化农业技术产品研发服务体系。其主要经验是重视农业科研平台建设。近年来成立了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生物育种创新研究院等6个市级农业新型科研机构,建成25个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载体孵化出深圳市兴旺种业公司、深圳市兆农种业公司等11家种业企业。另外,大力引入海外農业科研技术人员,充分利用国内引入海外农业高端中层次技术人才“孔雀计划”、国内引进农业高端中层次技术人才“1+6”扶持政策,有效地合理解决农业科研技术人员和学生的住房、户籍、配偶和其他独生子女就业安置、科研启动资金和科研经费分配问题。

1.4 成都市 近年来,成都高度重视农村与现代农业学科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综合转化的资源综合利用,坚持以创新农业管理体制和创新机制融合作为主要驱动力,着力整合国内外现代农业科技自主创新高端技术资源,协同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全面助力成都构筑一个城镇现代农业科研自主创新发展高地,以坚实的科研创新能力,推动乡村振兴各项战略落地落实。目前,成都市已经累计建成了省部级现代农业专门工程应用科学与高新技术联合研究示范中心7个、产学研应用联合实验室20个、农业工程科技创新示范园区12个、农业科学创新技术驱动产业发展战略试点区4个,全国重点农村科技创新驱动示范园区(农业研究所)20个,引入国家院士带头的“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团队22支;建成国家现代农业工程创新型科技孵化示范基地10个、农业高新科技企业孵化示范中心15个、产学研应用结合重点实验室33个,培育了现代农业工程高新技术研发龙头企业26家,拥有优秀的现代农业专门工程技术从业人才24万名。

2 农业人才发展相关的政策

近5年农业农村部网站关于农业人才发展的相关政策文件统计见表1。由表1可知,近5年农业农村部发布关于农业人才方面的政策性文件共7个,平均每年发布的政策性文件1.4个。2018—2020年连续3年均在每年3月发布了农业农村部人才工作要点,近5年发布的7项文件中提及支持和鼓励农业科研单位人才培养的只有5个文件。

3 农业科研单位有关人才发展的论文

3.1 论文发表情况 近5年我国各农业科研单位关于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论文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近5年国内各农业科研单位关于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论文约37篇,平均每年发布相关文章7.4篇。其中,农业农村部直属单位如中国农科院、中国热带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等发表的论文数量最多,为13篇,占35%。

3.2 论文发表情况分析

3.2.1 论文发表数量较少,各省分布不均 由图1可知,中国农科院、中国热带农科院、中国水稻研究所等农业农村部直属单位对于人才队伍建设非常重视;其次是辽宁省,在近5年发表人才培养相关文章8篇;再次是江苏省,发表论文4篇。近5年发表关于农业科研单位人才发展方面论文的省份共11个,数量仅占全国31个省份的1/3。

3.2.2 论文研究角度全面,反映实质问题 图2是根据统计近5年中国各农业科研单位关于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论文研究角度的统计图,根据不同研究角度进行统计分类。从图2可以看出,在37篇文章中由15篇是分析人才队伍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的,占41%;对于人才管理与创新、人才培养方式、人才流失问题也是各单位非常重视的问题。此外,人才招聘模式、人才激励方式同样值得各单位思考。由图2也可反映出,目前国内农业科研单位存在普遍人才队伍建设不完善、人才管理制度仍需完善、人才培养方式单一、人才流失问题严重、人才招聘模式有待提高、人才激励制度不够吸引人等问题。细想可知,由于人才激励制度不够吸引人,导致人才流失严重的问题;由于人才培养方式单一或管理制度不完善,所以导致农业科研单位招不到优秀人才。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并尽快解决。

4 农业科研单位人才发展存在问题

4.1 农业科研单位人才发展相关政策过少 2012—2017年间,农业农村部没有发布任何有关农业人才发展方面相关的政策文件,在近5年发布的7项文件中提及支持和鼓励农业科研单位人才培养的只有5个文件。分析近5年出台的有关农业科研单位人才发展的相关政策不足2位数,可以充分说明政策的缺乏。

4.2 人才流失严重 即便科研单位引入高层次人才很顺利,但是留住人才却成为难题,很多人才将农业科研单位的工作经历作为一个基础平台,等遇到更好的单位时,便选择离开。因为他们觉得离开会获得更多的人力资源、专业知识等。

4.3 成长环境受制约 我国现行的农业科研单位一般属于事业性管理单位,省级以下机构一般隶属于当地农委,其人事管理制度采用党政机关干部管理模式。受级别、编织、体制的制约和传统观念、管理理念等的影响,基层农业科研单位容易出现人浮于事、创新意识不强、用人机制陈旧等现象,导致科研效率低,成果不突出,基础研究和应用较为缺乏的问题[11]。

4.4 人才培养不持续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基层农业科研单位受到地理位置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广大科研人员更需要充电的机会和平台,而很多科研单位缺乏用人为本的理念,存在重使用、轻培训、重引进,轻培养的思想,严重制约了人才的发展。

5 促进农业科研单位人才发展的对策建议

5.1 加快出台切实可行的人才配套政策 为了吸引和留住人才,激励人才健康成长,农业农村部及各省农业科研单位应积极制定切实可行的各项人才配套政策[12]。加快起草有关农业科研单位人才队伍建设、人才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并保证相关政策措施具有比较优势、吸引力强、能落地。在政策落实过程中明确涉责任区县、责任部门和责任领导,做到密切配合、一抓到底,切实将优势发挥好、政策落到位[13]。

5.2 加大对优秀人才的投入力度 适当提高优秀人才的薪酬待遇,并通过设立各种奖励项目提高人才工作的积极性。积极创造条件,为人才提供相关便利,适当提高引进人才安家费补助标准,缓解他们的住房压力,积极协调解决人才配偶安置、子女入学等问题[14]。

5.3 大力引进专业优秀人才 通过各种学术研讨会、合作交流会等机会,招揽国内外优秀青年人才加入。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在各单位门户网站专栏发布招聘公告,千方百计引进具有国际视野和高水平的青年学科带头人和创新人才。根据不同学科领域的需求,对不同层次、不同領域的人才采取差异化的引进方式,如对“高精尖缺”以及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进行对口跟踪,实行精准引进[15]。

5.4 营造宽松自由的科研环境 建立人才学习交流平台,邀请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做学术报告,交流新思想、新方法,研讨重大前沿科学问题,增强青年科技人才参与学术交流的深度和广度。加强引进人才评价考核。创新团队要进一步明确引进人才的岗位职责,加强对引进人才择优期的评价考核,建立优秀人才退出机制。建立人才联系制度。建立沟通联系机制,将人才服务工作流程化,及时关心人才,帮助解决问题和困难,听取意见和建议,增强他们的归属感[16]。

参考文献

[1]黄立新,杨海龙,王晓静.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以郑州市为例[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1,24(09):148-150.

[2]欧阳伸明,吴彦澎.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为例[J].人才资源开发,2021(04):10-11.

[3]邵文玲.加强基层农业科研单位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建设[J].辽宁农业科学,2020(02):68-69.

[4]农业农村部.关于深入实施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培育行动的意见.[EB/OL][2020-06-17].http://www.moa.gov.cn/govpublic/XZQYJ/202006/t20200617_6346579.htm.

[5]农业农村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高质量发展规划(2020—2022年).[2020-03-06].http://www.moa.gov.cn/govpublic/zcggs/202003/t20200306_6338371.htm.

[6]农业农村部.农业农村部2020年人才工作要点.[EB/OL][2020-03-05].http://www.moa.gov.cn/govpublic/RSLDS/202003/t20200312_6338775.htm.

[7]农业农村部.关于进一步推动返乡入乡创业工作的意见.[EB/OL][2020-01-09].http://www.moa.gov.cn/govpublic/XZQYJ/202001/t20200109_6334579.htm.

[8]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深化农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EB/OL][2019-11-08].http://www.mohrss.gov.cn/SYrlzyhshbzb/dongtaixinwen/buneiyaowen/201911/t20191108_340766.htm.l

[9]農业农村部.农业农村部2019年人才工作要点.[EB/OL][2019-03-28].http://www.moa.gov.cn/govpublic/RSLDS/201903/t20190327_6177375.htm.

[10]农业农村部.2018年农业农村部人才工作要点.[EB/OL][2018-04-04].http://www.moa.gov.cn/govpublic/RSLDS/201804/t20180408_6139745.htm.

[11]张力.农业科研单位人才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J].农业科技通讯,2019(06):30-33.

[12]于大伟.新常态下农业科研单位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分析[J].管理观察,2019(10):67-71.

[13]黄英.浅谈农业科研单位人才管理与创新[J].云南农业科技,2020(04):62-64.

[14]吴洁,赵涛,张蔚蔚.农业科研事业单位人才培养政策分析[J].人才资源开发,2017(12):58-59.

[15]刘凡.浅析科研事业单位如何进一步发挥引进人才的作用[J].全国流通经济,2020(05):116-117.

[16]金钊.农业科研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7(08):114-115.

(责编:张宏民)

作者:梁丽娜 王彦珍 安嘉文

农业科研人事管理论文 篇2:

农业科研单位开展职称自主评审工作研究

摘要  分析了在深化职称制度改革、下放职称评审权的新形势下,开展职称自主评审对推动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的重要意义和现实作用,探讨了自主评审中需要重点关注的职称功能定位、评价标准、评审方法、聘用考核等“四大难题”,有针对性提出把好职称评审“四个关口”,合理搭建职称评审体系,保障职称自主评审科学高效运行,有效运用职称评审“指挥棒”激发调动广大科研人员的创新热情。

关键词   农业科研单位;职称;自主评审

A

职称是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代表着专业技术人员的科研学术水平、资历和贡献,与切身利益密切相关[1]。职称工作之所以有顽强的生命力,是因为它不仅有较强社会基础,而且具有特殊内涵和独特作用,尤其对农业科研单位有着吸引、稳定和激励人才的重要作用[2]。2016年底,国家出台《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出了下放职称评审权限的要求,各省积极响应,安徽省于2017年赋予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等一批条件成熟、人才智力密集的单位专业技术高级职称自主评审权。拥有职称自主评审权后,农业科研单位必须充分认识自主评审的现实意义,接住、用活职称评审主导权,科学运用职称评审这一人才评价“指挥棒”,最大限度释放和激发农业科研人员创新创造创业激情。鉴于此,笔者分析了农业科研单位开展自主评审工作的现实意义,探讨了自主评审中需要重点关注的职称功能定位、评价标准、评审方法、聘用考核等“四大难题”,并对农业科研单位开展自主评审工作体系搭建提出了几点建议。

1农业科研单位开展自主评审工作的现实意义

1.1自主评审是农业科研单位落实用人自主权的法宝

农业科研单位作为行政部门隶属的科研事业单位,其机构编制、专业技术岗位总数等均由上级部门审批核定,院所对于编制、职称等资源缺乏调配权[3]。长期以来,农业科研系列高级职称评审权一直掌握在省直主管部门,农业科研单位在职称评审工作中,仅拥有在岗位核定职数内的职称推荐权,既不能参与职称评审过程,更不能主导职称标准制定。在评什么、怎样评上缺少话语权,没有决策权,导致评审结果与科研人员工作实际表现脱节;注重资历、注重奖项的评审导向,不利于优秀年轻科研人员脱颖而出,农业科研单位用人自主权得不到彰显,利用职称引爆释放人才干事创业活力效果不明显。

1.2自主评审是农业科研单位开展人才分类评价的基石

在下放职称评审权改革之前,农业科研系列职称评审标准是省直主管部门从全省行业内实际出发,制定的统一评价标准,为体现相对公平公正,必须准绳一致,采用“一把尺子量到底”模式。这一模式必然导致业绩评价标准细化、量化不够,能力衡量标准不精确、被淡化。农业科研单位肩负着农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服务两大重任,其科研领域涉及范围广,涵盖农林牧副渔各业态;服务要求高,需要聚焦全省农业生产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及示范推广。农业科研人员科研领域不同,职责任务各异,全省统一的职称评审标准很难体现差异化发展、个性化评价。分类标准未建立,分类评价更无从谈起。

1.3自主评审是农业科研单位破解“评聘脱节”的利器

资格评审是对农业科研人员过去业务工作的水平、贡献、影响力全面评价,是已有能力与水平的体现;职务聘任是对农业科研人员现有业务能力认可和未来水平预估,是人才的使用与管理[4]。评审主体非用人主体,用人主体恰恰没有评审权,这就会导致评审主体对于职称申报人员的评价难以深入工作一线了解观察,职称评定只能通过论文等显性业绩反映,久而久之形成了唯论文、唯资历等现象。而工作实绩突出的人才却因评审僵化导致评不上与其能力相称的职称,人才职业发展受限,用人单位也陷入尴尬。这种“评非所用”“评聘脱节”的问题,将人才评价和使用割裂开来,无法满足农业科研单位选才用才需要。

2农业科研单位开展自主评审工作面临的难题

2.1职称功能定位问题

职称是考核评价科研人员的基本标准,对于激励科研人员职业发展,加强科研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农业科研单位职称的功能应该是对科研人员以往工作能力业绩的评价,是下一职业阶段的起点,而不能“一评定终身”,将职称等同于岗位职务。要把职称评价作为职务管理体系的一个环节,与岗位设置、聘期管理等有机结合,强化“职务”、淡化“资格”,彻底改变“重评价、轻聘任”现象。职称工作要与岗位设置结合起来,关口前移,谋定而后动,避免因人设岗,要根据学科、人才和团队建设的实际需要合理设置和使用职称指标。职称工作要与聘期管理结合起来,注重职称与资源利益再分配脱钩。改变职称与各种福利待遇、项目资金、人才荣誉直接挂钩,改变“职称等于一切”这一根深蒂固的错误观念[5]。科研人员评上职称后,不能一劳永逸,要创造良好科研环境,加强聘期考核,形成适当压力,讓职称晋升者花更多时间和精力深耕专业。

2.2职称评价标准问题

评价标准要分类。农业科研单位科研人员分为基础创新、科技服务、科研管理3类,3类人才互为补充,缺一不可。要有效激励各类人才在农业科研战线发挥各自作用,需要分类制定评价标准。在制定分类标准时要着眼高,落脚实,突出不同类别科研人员各自特点,各有侧重,精准施策。评价指标要科学[6]。职称评价指标应当以品德、能力、业绩为导向,而不是舍本逐末,只注重学历、论文、科研项目等容易量化的指标,忽视职称评审对科研人员真实水平的评价。评审标准不分类、不科学,容易导致科研人员“短视现象”,产生唯指标心态,甚至为尽快晋升职称,只盯着评审条件开展工作,从而忽视自身实际能力的锤炼和提高。注重发表 SCI 论文的篇数,而忽视了发表高影响因子的 SCI 论文;注重实验室工作,而忽视了田间地头的实践工作[7-8]。

2.3职称评审方法問题

农业科研单位科研领域涉及农林牧副渔,专业高度细分,如何评审专家不分专业随机抽取,就会导致一些评审领域无业内专家,出现外行评内行现象。非业内专家大多只注重论文著作、科研成果、获奖情况等显性指标,必然导致评审的概念化和形式化。评审办法单一,绝大多数采取以审阅材料为主的办法。评审工作拘泥于申报材料,即使参评人的专业水平、业务能力、工作表现和业绩都较好,也可能因为显性指标材料准备过于简单而难以通过评审。此外,评审过程中人为因素较大,由于评委都是临时抽调组织,对自主评审标准不熟悉,个人业绩偏好不同,对评审标准把握尺度不一,很难做到全面客观,评审结果往往会出现偏差。

2.4职称聘用考核问题

农业科研单位普遍存在职称评审与聘用考核头重脚轻现象,职称聘用管理不到位,岗位职责不明确,考核体系未建立,考核管理流于形式。在考核指标设定上,未能因岗而异设定岗位职责,细化考核指标;在考核管理执行上,未能强化岗位聘任管理和任期考核,激活聘用机制,形成庸者下、平者让、能者上的良好环境;在考核压力传导上,科研人员缺少明确的目标、方向、要求,感受的压力和动力不够,干多干好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考核体系未建立,导致一些农业科研人员将职称视为终身待遇,等同于工资福利,一旦职称到手,就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缺乏创新动力和工作积极性。

3农业科研单位开展自主评审工作体系搭建

3.1做好组织推荐工作,把好审核推荐关

农业科研单位拥有职称自主评审权后,要主动围绕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等国家战略需求,根据现代农业科研院所建设需要,从学科发展、产业要求和团队建设出发,以科学设岗为基础,以加强单位自主聘任为核心,建立职称与岗位联动机制。要谋篇布局,下好“先手棋”,从职称推荐入手将职称评审与职务管理有机结合。目标先行,制定职称推荐方案,设置职称竞聘岗位数,确立各岗位聘期任务和具体考核指标。坚持群众路线,职称推荐方案要广泛征求广大职工意见建议,召开职工大会表决,民主决策。强化申报人员现任专技职务考核,把政治思想、责任担当作为职称推荐关口,以个人述职、群众评议等方式,对申报人员的政治思想、职业操守、从业行为、履行岗位职责情况进行综合考核,综合考核结果不合格的,当年不得推荐。

3.2分类设定评价内容,把好职称标准关

职称评审不仅是人才评价机制,也是一种用人导向,职称评审每每出台新政策,都会引起科研人员积极响应。强化科学评价,从农业行业属性和自身岗位需求出发,分类别制定职称评审标准,实行省内标准、行业标准和单位标准三结合,注重考查科研人员的专业性、实践性、创新性,突出对创新能力的评价,突出业绩水平和实际贡献的评价。强化分类评价,对基础创新人才,着重评价科研前沿领域理论水平、科技创新和协同攻关能力;对科技服务人才,着重评价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能力、服务三农本领;对科研管理人员,着重评价理论政策水平、组织协调能力以及对单位管理水平的推动。强化内涵评价,把品德放在职称评价的首位,把学术、技术水平及工作能力作为考量的要点。要遵循农业科研和人才成长规律,以个人最具代表性业绩为评价对象,突破形式的约束、数量的要求,鼓励科研人员克服浮躁,协同创新[9]。

3.3丰富职称评审方式,把好评审过程关

在评审专家组成上,扩大专家库成员数量,坚持同行专家评审,通过纪检监察机构派员监督,实行随机、分类从专家库里抽取同行评委,增强职称评审工作专业性。在评审方式上采用个人述职、面试答辩、考核认定、代表论文送审等多种评价方式,提高职称评审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在召开评审会时,实行评委会主任例外制。评委会主任不参与具体评审,而是负责组织专家学习标准、解读标准并密切关注评审动态,密切把控各评审专家的政策把握尺度,确保标准一致,宽紧一致。特殊人才应一人一策,通过专家推荐和评审答辩等形式,对其创新能力和代表性业绩进行评判,从而评审出有能力、有潜力、有水平的科研人才,使水平与职称更相称,评审结果与实际能力更相符,更有利于青年人才脱颖而出。

3.4加强岗位聘用管理,把好聘后考核关

农业科研单位要将职称评审与岗位聘用相结合,加强聘后管理,建立与岗位设置、绩效工资制度相衔接的聘任制度,形成科学合理的用

人机制,促进农业科研单位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

坚持以用为本。深入分析专业属性、科研确定评审与聘用的衔接关系,根据职称评审结果合理使用科研人才,实现职称评审与人才聘用、晋升等用人制度衔接,评以适用、以用促评。加强岗位管理。因岗而异设置岗位职责,科学确定各岗位目标任务和考核指标,综合运用年度考核与聘期考核双重手段,强化聘后管理,在岗位聘用中实现人员能上能下。注重压力传导。将考核结果作为岗位津贴和绩效奖励的依据。考核以聘期内取得的业绩和贡献为主,考核结果作为下一个聘期的晋升、续聘、低聘和退出依据,形成岗位动态管理模式,有效传导工作压力,保持科研活力动力。

参考文献

[1]王良群,王丰林,杨伟,等.关于科研单位职称评定制度的几点思考[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2,12(6):81.

[2] 金萍,杨文君,李生荣,等.农业科研单位进一步完善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工作的几点思考[J].青海农林科技,2015(4):53-56.

[3] 曹红亮,高峰,李林峰.上海建设现代农业科研院所初探[J].上海农业学报,2013,29(6):126-129.

[4] 耿玮,杜琼,蒋永清,等.省级农业科研单位专业技术职务聘任模式实践与探讨:以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为例[J].农业科技管理,2018,37(2):74-78.

[5] 谢晶,黄梅.农业技术人员职称评价问题和改革路径[J].中国人事科学,2018(Z1):22-30.

[6] 黄慧,董学华.浅谈职称评聘工作及职称制度改革[J].安徽农业科学,2005,33(9):1767-1768,1770.

[7] 李 珂.科研人员职称评定机制反思[J].中国高校科技,2012(3):38-39.

[8] 马志远.对农业科研单位职称评审工作的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1997(8):35-36.

[9] 王永霞,陈国平,吴云良,等.新形势下农业科研系列职称评审条件修订研究:以江苏省农业科研系列为例[J].农业科技管理,2016,35(4):78-80,93.

作者:欧亚峰

农业科研人事管理论文 篇3:

“互联网+”背景下农业科研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探讨

摘要随着我国财政体制改革不断深入,财务管理工作面临着各种挑战,在我国全面推进“互联网+”发展模式的背景下,信息化是实现财务管理模式改革的重要手段。以农业科研单位为例,阐述了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和运用的现状,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对策,以期为农业科研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互联网;农业科研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19.18.069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Discussion on Informatization of Financial Management in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ion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 Plus”

WANG Hong-xia(Anhu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Hefei,Anhui 230001)

Key wordsInternet;Agricultural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Financial management; Informatization

隨着“互联网 + ”的推广与发展,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应用,改变了过去数据脱节、信息不畅的情况,使得数据丰富、信息清晰、传递及时,各行业领域的管理模式产生了深刻的变革,对农业财会领域而言,既是对传统的财务服务模式的挑战,也是运用信息化提升财务管理水平的机遇[1-3]。

2016年6月,财政部印发了《管理会计基本指引》,其中第十二条指出“单位应将管理会计信息化需求纳入信息系统规划,通过信息系统整合、改造或新建等途径,及时、高效地提供和管理相关信息,推进管理会计实施”[4]。近年来,为推动“三农”问题解决,国家不断加大对农业科研单位科研经费的投入,对财务管理也要求更加“科学、精细”[5]。通过互联网技术,以财务核算系统为基础,充分利用财务信息资源,建立现代化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全面推进基于互联网的财务预算、经费执行、分析和监督等财务管理模式,对提高农业科研单位资金管控效率和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发展现状

1989年财政部召开了会计电算化管理专题讨论会,讨论并修订了《关于会计核算软件管理的几项规定(试行)》,明确了政府会计电算化的重要性,决定在各级财政部门推行会计电算化的试点工作[6-7]。农业科研事业单位也是从这一时期开始实施会计电算化,开启财务信息化历程,彼时,财务软件主要是以计算机代替手工记账。在2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信息技术不断融入财务信息化建设,部分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发展已初见成效。

1.1实现财务工作流程信息化

建立了基于网络平台、服务器和终端客户的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包含财务报销、预算管理、账务管理、资产管理、薪酬管理等子系统。科研人员可以通过网络终端实现远程报销,财务人员日常的预算编制、审批,账务记录、核算、结算,资产登记、处置,职工薪资酬金核算、发放等工作都可以通过财务软件操作,实现工作流程的信息化和自动化管理,有效提高财务工作效率和工作人员协调性,实现电子化财务数据收集,工作流程有迹可循,同时解决了长期驻扎基地进行农业研究的科研人员报销难题。

1.2实现科研资金管理和财务数据分析自动化部分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提供了灵活的项目管理功能。

(1)财务人员可根据项目实际情况设置核算科目,自动生成项目相关的科目余额以及明细账,设置预算项的预算金额、资金到账情况、控制方式等,实现实时控制项目明细 预算。

(2)集成了丰富的财务数据分析、查询功能和强大的自由报表编制功能,可一键进行科目账本汇总查询、往来账本查询、项目执行进度查询、预算执行查询、全面预算分析、资金来源分析和执行进度查询。

(3)可根据财政和单位内部不同需求,使用内部报表公式自由编制不同报表模版,随时生成所需的统计数据。

1.3实现财务信息利用和共享

形成了财务数据共享理念,实现财务子系统间的流程关联,开放农业科研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档案管理系统等数据共享接口。部分单位还建立了财务信息查询平台,通过获取财务核算系统和工资管理系统数据,实现财务信息查询。财务信息的共享和利用可以有效提高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行政管理效率,财务服务科研效率。

2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1信息化系统建设不完善

一是我国个别农业科研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相对滞后,缺少主要财务工作流程的信息化功能,系统软件无法适应政府会计制度和预算管理体制改革,制约了农业科研财务工作的高效开展。二是大部分单位在建设财务信息化系统时,缺乏全局性布局,往往只有财务部门参与,很少有其他部门共同参与设计,财务信息化系统建成后虽然能满足财务工作需求,却无法与单位其他业务软件相兼容,导致财务信息“孤岛”现象出现,极大地降低了财务信息利用价值。

2.2信息化系统功能利用率低

目前,市场上的财务软件不断更新,适应时代的发展,部分农业科研单位也引进了功能齐全的财务软件,由于财务人员无法及时转变思想观念、信息技术能力跟不上、软件易用性差等原因,导致很多已建设的管理及财务辅助功能搁置。最显著的就是“重核算,轻管理”[5],大部分会计人员在使用财务管理系统时,只是进行记账与算账操作,忽略了财务管理系统的计划、控制、分析、预测功能,未能充分的利用会计所具备的管理、监督职能[8]。

2.3信息化系统运用存在安全隐患

财务信息化系统是建立在互联网环境下,财務数据和操作过程安全至关重要,目前大部分农业科研单位还未引起重视。一是大部分财务信息化系统的登录缺少安全性检查,部分财务人员使用的密码过于简单,甚至于长期使用初始密码。二是在使用信息化系统过程中,缺乏内控和会计职责分离意识,系统用户角色及权限管理功能划分不清,经常出现一个财务人员完成录入、审核等完整流程,甚至一个账号多人使用。信息化安全的忽略,对财务信息准确性、财务数据和科研资金安全以及财务人员自身信誉都埋下隐患。

2.4财务工作未适应信息化

财务管理信息化概念包含了财务工作、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等知识,并以推动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变为目标。传统工作模式使得农业科研单位的财务人员思维局限,广大科研人员乃至领导层对财务数据需求意识薄弱,没有做好财务向管理模式转变的准备,财务人员也无法充分认识信息化的优势,降低使用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部分财务人员缺乏计算机应用的基本理论知识,在熟悉财务软件操作上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较多,导致很多财务人员产生错误的思路,追求财务工作适应软件功能,而不是使用软件优化工作成果,在信息化运用过程中本末倒置。

3农业科研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发展优化策略

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初衷是为了提升财务人员工作效率,加快财务工作标准化进程,实现财务信息共享,为农业科研决策提供依据。在花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建立财务信息化系统后,只有充分发挥其作用,并与时俱进,才能最终提高财务服务管理效能。

3.1利用互联网优势,持续提高财务信息化水平

在财务管理信息化发展过程中,要结合实际使用情况,及时对系统进行优化升级,以保障系统能够持续可靠的运行。一是提高数据整合程度,将财务管理系统与国有资产管理系统、国库集中支付、预决算申报等周边财务相关平台融合,避免人工搬运数据和二次录入造成的财务工作量以及误差。二是梳理与财务相关的科研业务,构建财务数据共享中心,实现财务信息推送,同时也能抓取人事管理、科研管理、档案管理等系统对财务有用的信息。三是通过持续优化升级,植入财务工作过程中产生的新制度及流程,使财务管理系统更加贴合单位财务工作发展需求。

3.2转变思维,用活财务信息化功能

农业科研单位应结合国家财政形势转变,提高财务的预测和评价等拓展职能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信息化是发展必由之路,加强财务管理信息化应用价值的宣传,调动单位各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协调[9]。财务人员应积极提高工作定位,对财务软件的使用不应该只停留在基础的财务核算,还应充分发挥财务软件的预算、控制、分析、预测的作用,利用好对账、财政辅助、无现金等子系统,让信息化成为优化财务工作的手段。

3.3优化财务管理制度和内控体系,融合信息化概念

财务信息化的运用,必然带来工作方式和内控环境的转变,需要及时地在单位现有的财务制度和内控体系中融入信息化内容。制定规范化的财务管理流程,统一财务数据存储标准。合理进行财务部门的职能和岗位设置,遵循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原则。加强财务数据访问管理,明确不同层级的访问权限,保障财务信息安全。规范软件操作,对财务人员的行为进行监控和纠正[10]。

3.4以人为本,打造与财务信息化建设匹配的人才队伍随着农业科研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推进,迫切需要一支与信息化建设匹配的财务人才队伍,适应农业科研单位的财务管理信息化需求,带动信息化建设发展,推动财务工作的突破。首先,现有财务人员的学习不能局限于本专业,也应了解数据库管理、网络安全、软件设计等基础知识;其次,农业科研单位的财务管理信息化还在摸索前进阶段,相互交流借鉴很重要;最后,要引进综合型人才,推动人才队伍 优化[11]。

4结语

“互联网+”时代正带来一场管理的变革,互联网与财务领域深度融合是财务管理工作实现创新和改革的重要手段,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也必然会将财务管理工作推向新的高度。对农业科研单位来说,要顺应时代发展趋势,把握“互联网+”机遇,积极应对挑战,根据时代发展需求加快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提升财务队伍的会计理论基础以及信息化应用水平,推动财务人员向高端管理会计转型,增强科研效益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曾辰.“互联网+”环境下交通运输行业财会信息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市场,2019(15):58-60.

[2]曹玉萍.“互联网+”对会计行业的影响探析[J].会计之友, 2018(7): 38-41.

[3]崔英杰.互联网背景下把握“互联网+”机遇提升财务管理信息化水平[J].财会学习,2018(10):41.

[4]财政部《关于印发<管理会计基本指引>的通知》:财会[2016]10号[A/OL].[2019-06-05].http://kjs.mof.gov.cn/zhengwuxinxi/zhengcefabu/201606/t20160624_2336654.html.

[5]隋德才,姜成钢,屈昊.农业科研事业单位适应管理会计需要推行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思考[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 2017(1):12-15.

[6]徐玉德,马智勇.我国会计信息化发展演进历程与未来展望[J].商业会计,2019(7):7-12.

[7]寇丽梅,贺勇.科学事业单位财务信息化管理现状与发展方向:以中国农业科学院为例[J].中国农业会计,2016(7):6-7.

[8]马永强.农业科研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问题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8,46(29):84-85.

[9]刘玲玲.浅谈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9,22(3):65-67.

[10]孙小瞻.浅谈农业科研单位内部控制现状与相关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29(5):139-140.

[11]李春华,张弼泽.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分析:以北京农业职业学院为例[J].会计师,2019(6):79-80.

作者:王宏霞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水利工程建筑材料论文下一篇:基层林业专业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