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论文

2022-05-15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校企合作历来是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改革中的重点和难点。发挥高校自身优势,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加强校企合作,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为企业输送高质量的国贸专业人才。本文通过实践教学和企业生产经营相结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探索“非订单式”模式下通过校企合作的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发展之路。

第一篇: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论文

高校英语专业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改革探析

【摘 要】 《国际贸易实务》是英语专业的一门综合性极强的专业课程。本文针对该门课程在英语专业开设的特点,探讨课程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从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及教师角色方面对英语专业《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提出改革建议,以有利于提高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效果,增强英语专业学生在国际贸易方面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 教学模式 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 教师角色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各高校英语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具有极强的综合性、教学内容广泛性、涉及面广、变化快等特点。该门课程为英语专业学生开设,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有关国际贸易的专业英语语言知识,还要帮助学生了解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基本流程,并能培养学生进行国际贸易实务操作的实践能力。[1] 这些特点要求该课程不能参照其他专业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模式,亦不能参考英语专业语言学习课程的模式。如何为使课程的设计更符合英语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向,是各商务英语课程组教师不断探索和实验的课题。

1.双语教学模式

有很多高校对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提高较为重视,要求国际贸易实务课程须全英授课。然而从以往的授课经验中发现,全英授课的实际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英语专业学生通过在校前四个学期的学习在英语方面具备一定语言能力,但是他们对于商务知识和基本理论知之甚少,对商务英语水平也相当有限。这使接受全英授课的学生在听讲过程中不仅对基本知识不能很好理解,对专业英语术语的界定也十分模糊,掌握不牢。学生在课后会向教师提出很多已经在课上讲过的问题。这就体现出全英授课的缺点,它不但不能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理论知识,提高商务英语水平,也无形中增大了教师的工作量,使教师经常做无用功。通过与学生座谈和对学生进行调查,我们发现学生更拥护使用双语教学的模式进行该课程的学习。

“ 双语教学”这个概念在教育界早已出现。如何理解这一概念, 学术界观点不一。《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将 双语教学定义为 “能在学校里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美国教育理论家鲍斯顿认为: “ 双语教学是对同一学生群体, 运用两种语言( 母语和一门外语,通常是英语)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3]《 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涉外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以国际贸易具体流程为主线, 学生要掌握这些知识,就必须在英语环境下进行读、 写、 做的训练。而训练的基础是要弄懂理论知识,否则实践能力无从谈起。在《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采用 双语教学, 能更好地达到传授商贸知识和培养学生业务能力的目的,也符合本课程自身特点的需要。

2.多媒体网络介入的教学手段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整个教与学过程的中心,知识的传授者,教学的绝对主导,而学生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黑板、粉笔、教材作为承载教学信息的主要工具其单一的媒体呈现模式也限制了学生信息量的输入,不能满足信息时代学生对知识的需求,也不能及时的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对于课程学习的想法。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的出现使教与学能够更紧密的结合,使学习经验更广泛的借鉴,教学效果更及时的反馈,学生的参与程度显著提高。

建构主义学者,如皮亚杰、科恩伯格、维果斯基等认为学习是一个意义建构的过程,而不是对知识的记载和吸收;学习者是意义建构的主体,学习依靠人们已有的知识去建构新知识;学习既是个性化行为,又是社会性活动,学习需要对话和合作。学习高度依赖于产生它的情境。[5]

建构主义理论为多媒体网络教学手段的应用提供的理论支持,它要求学习的主导应从教师转向学生,建设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指导和促进者,充分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环境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其对知识进行积极自我建构。而多媒体网络教学正是适应这一学习建构的需要,能够提供学习者广泛的资源,大量的信息,便捷的沟通途径和及时的反馈机制。[6] 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可以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课堂内容以相关的表格、图形、音频视频资料,缩短了板书时间,增大了信息输入量;同时,能丰富课堂讨论素材,更好的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思考进而提高教学效果。另外为了提高学生的外贸操作能力,教师可通过便捷的网络技术向学生布置模拟实训任务,设置网上讨论群组,开设用于及时提问和反馈的公共电子邮箱,建设教学博客等多种形式,以便随时指导学生进行实训,回收反馈信息,展示学生作业。这一做法能充分利用网络技术达到资源共享,及时沟通,互评互学,教学相长的效果。

3.基于“工作流程”的案例教学法

“工作流程”是指“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工作过程的内涵是指工作的一系列流程和任务,同时包括实施工作任务的条件、环境及情景,工作所需要的能力和其他相关条件等,这些都是从事该工作岗位所要具备的。教师以一家公司的一笔进出口业务为例,从贸易磋商、合同履行到出口结汇及业务善后,以一笔业务的讲解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分组成立一家外贸公司选定一种出口商品和买家或卖家,跟随教师的讲解、示范和提出的要求,同步完成一笔业务。它能构建出实现该工作任务的教学情境,学生在该学习情境中,围绕工作任务进行学习。 在教师讲解和学生操作同步进行,在模拟业务流程的过程中使学生掌握国际贸易实务的基本知识和外贸业务员所需具备的基本的工作能力。

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改变传统案例教学中问题不集中、流程不连贯的缺点,它以工作流程中的案例为参照系,“将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整合、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整合”,该过程中知识的总量未发生变化,而“这类知识在课程中的排序的方式发生了变化”。

4.不断转换的教师角色

英语专业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这对任课教师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如何在理论讲解和实务操作能力培养方面转换好教师角色,本文提出一些改革实践措施。

对于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传授和讲解,教师应该发挥其主导作用。由于学生在现阶段对于商务知识了解较少,难以运用已有的知识自动在头脑中建构知识体系,这要求教师对知识内容进行整合,发挥其在专业知识方面的权威性和主导作用,帮助学生搭建知识体系,引领学生完成理论部分的学习。

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企业对高校培养的英语专业人才提出更高要求:不仅要求其熟练掌握专业知识,用外语进行业务磋商,利用网络营销开展全球贸易,并且能够通晓国际贸易相关条款和惯例并能具备较为熟练的外贸实务操作技能。为此,课程组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进行了教学模式与方法的改革试验,经过努力,取得初步成果。今后《国际贸易实务》的教学还会随着社会要求而发展,不断改革方式方法、教学模式,丰富教学理念,更好地提高学生专业知识技能。

参考文献:

[1]林秋雄. 浅议进出口业务实务教学改革[J]. 消费导刊,2008 (7).

[2]黎孝先. 国际贸易实务[M].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 (10).

[3] 于水. 高校教学模式改革探略[J]. 华东经济管理,2002 (1).

[4]陈红蕾. 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 高教探索,2003 (3).

[5]海因里希. 鲍尔斯菲尔德. 结构的构建:所谓社会实践的数学化的形成与功能[A]//莱斯利. P.斯特福,杰里. 盖尔. 教育中的建构主义[C].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何高大. 现代语言学与外语电化教学[J]. 外语电化教学,1999 (4).

作者简介:罗莎 职称:讲师。

(作者单位:唐山学院)

作者:罗莎

第二篇: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探讨

摘 要:校企合作历来是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改革中的重点和难点。发挥高校自身优势,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加强校企合作,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为企业输送高质量的国贸专业人才。本文通过实践教学和企业生产经营相结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探索“非订单式”模式下通过校企合作的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国际贸易实务专业 校企合作 办学模式

我院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于2004年招生,一直是学院重点建设专业,2009年被立项为院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在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并未为“订单式”的校企合作模式提供有力的保障和基础,但通过长期办学的实践,也逐渐的积累了 “非订单式”办学情况下校企合作办学的教学经验。

1 构建较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

对高等职业教育而言,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紧密结合,须构建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这也是高职教育教学的重点特色,是在非订单模式下开展校企合作的基础和依托。学院为了实现这一特殊的教学模式,通过学分制管理平台,构建了颇具特色的的专业课程,尤其对经管学院的专业实践课程,培养了该课程特色的体系,其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践课程和理论课程尽量紧密结合起来,做到统筹安排。对实践课程和理论课程进行课程设置时,要进行全盘考虑和规划,以专业教学和广泛的社会调研为背景,充分的尊重专业特点,明确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在教学环节中的比例。还要明确学生课内课外实践课程的比例,明确社会实践与企业实践中学生所获得的学分比例。并对理论中的理论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内容的比例和的学分比例做出量化的规定,这些都在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课程标准中体现出来,在教学过程中严格执行。

(2)素质课程颇具特色。如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沟通实训、商务礼仪、网络营销与创业、跨文化交际、企业管理沙盘模拟等。在学校现有的职业规划理论指导下,推行适合国贸专业学生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针对国际贸易专业的特点,我们进行为期一周的沟通训练和商务礼仪训练。结合国际贸易专业的专业特点,鼓励学生开展一些国际贸易专业内容内的市场调查,同时鼓励学生开展一些促销会或者洽谈会。

(3)重视职业准入资格。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对国贸专业的人才培养做了明确规定:国际贸易专业学生要具备英语、计算机、普通话等基本技能证书外,还要具有至少一项的职业准入资格才可以毕业。如外贸业务员证书、外贸单证员证书、外贸跟单员证书、国际商务英语资格证书、中国市场营销经理(CMAT)等。为使这一制度能得以顺利实施,在课程结构的设计、和课程内容的安排上,尽量加大就业时职业技能的训练力度,把职业资格标准的技能和知识充分的教给学生,在课堂设计上体现出来。

实践教学体系就要要明确的管理机制,优良的师资队伍和符合现实条件并满足学生教学的实践基地,为保证这些硬件基础,保证教学环节的顺利实施,就必须重视建设实践内容。学校建立了包括商务礼仪。商务英语等在内的实训室,同时建立了商务礼仪和商务谈判等实验室,这些实验室的建立极大的满足了国际贸易专业校内实践教学的需要;二是建立了以江苏春兰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乐金电子(LG)、泰州今日礼品有限公司、苏宁电器等知名企业,保证了企业松散与紧密型的互相联系与配合。三是成立以市场调查,营销推广为主的青蓝培训公司,同时承接企业的经营咨询管理。四是开办了校内电子产品销售点。五是组建了一些关于创业的学生社团,比如演讲协会,营销协会,开创协会,创业协会等相关社团。

为保证学院教学和实践环节的顺利进行,学院提供了相关的保障,在师资队伍方面,专门配备了专门的指导老师,而是重视既能承担理论课程教学,又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教师队伍建设,三是组建了一支由总经理、部门经理。董事长。业务员为成员的一线队伍。

为保证教学体系的顺利进行,学校制定了各类实践教学课程的具体质量要求,对教学中必须教授的教课内容进行了界定,并对教学质量和教学任务进行了组织管理,形成了符合学院发展的制度体系和管理体系,从而保障了管理机制和质量监督机制。

2 重视校企双赢机制,校企实践紧密结合

学校在校期间得到的技能、知识与企业实际的需要往往有一定的脱节,这是高等教育当前存在的最大问题,也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必须要突破的瓶颈。如果不能够及时合理的解决这个问题,就会直接影响到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就业质量与学生整体的素质。在当前条件下,学校和企业之间真正做到零距离是不可能的,但对于企业人员所具备的知识、技能和培训在学校里进行培养就完全可能的,我们采用2+1模式就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即理论学习两年,最后一年到用人单位进行实习。

高职院校培养出的人才要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首先定期进行专业调研,及时发放调查问卷,合理的去外贸企业专访,把握行业发展特点,并对相关技术岗位做新的要求,提高员工知识,能力和素质,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素材;定期召开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专家指导委员会,向企业管理人员,政府官员等相关人员咨询政策和策略,尽量的使政策和实践相契合。其次,鼓励教师终身学习,不断的向企业学习其新的实踐,知识和技能,使自己的思想理念和知识水平跟上企业的发展;第三,在校内的设施允许下,构建出符合企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甚至可以直接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这样更有利于为学生创建真实的环境。

学院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结实了一些利于学校发展,利于校企合作的企业,并形成了良好的伙伴关系,但合作层次还没有真正的建立起来,尤其是利于 “教学科研开发”的多方面多层次合作机制,却仅仅局限于当前单方面的利益,一般都是学校求助企业提供实习基地,企业把学生当成员工培养;在合作的互动层次上,大部分合作都是我们寻找企业的合作,而学校带给企业合作的积极性不高,这种单边的合作关系让学校处于被动局面,这样的合作模式离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还有一定差距,因此,要真正的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合作的循环机制还需要学校和企业的进一步合作,只有如此,才能实现教育资源和办学整体利益的优化组合。成功的合作必须是双方互利互惠基础上的共同合作,单方的合作或依赖必然不能令合作持久,虽然我们需要政府,企业和学校多方面共同努力,为学校企业合作提供必备条件,但学校也应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科研实力,能够吸引企业寻求自己合作,形成足以吸引企业的实力和魅力,让校企合作走向互利双赢的培育阶段。

(1)要实现校企合作,建立良好的合作氛围,要转变以往的观念,不能把希望寄托给政府和企业,而应转变自己的思想,让自己成为政府和企业的有用之人,树立为企业和政府服务的思想,把参与帮助解决企业经营中遇到的问题和难题作为师生共同开发、研究的科研工作,这样可以提高师生的科研和学习能力。学院要采取合理的措施,提升企业的实力和魅力,让企业也能从合作中受益,这是校企合作发展的必要条件。

(2)建立校企合作管理机制,一方面推进教师进企业实践制度,鼓励教师投身到企业,为企业中出现的问题和新的思想,观点提供基础,让学生自行解决和学习,给课堂以新的活力和动力,灵活的调整教学计划,让教学计划是学生的实践环节及时与企业接轨,保证教学环节的管理模式和教学管理制度的顺利进行。比如国际货运与保险知识就完全可以由企业相关部门介绍和讲课。从办理运输和保险涉及的部门,办理的步骤手续,所需的证明材料,到货运公司,船运码头等进行实地考察,这样学生才会对运输保险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3)提升学校为企业服务的能力,一方面学校要构建出适合国际贸易专业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推进改革,尽力为企业和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另一方面,也可将企业员工作为学生,为企业员工提供培训和服务,提升员工的整体素质和知识技能水平,通过对泰州许多外贸企业提供培训和考核,大大的巩固了校企合作关系,同时,在为企业提供管理和服务的同时,充分的发挥了学院教师师资力量的优势,为企业的业务推广做宣传,为企业的市场调研做策划,为企业的经营管理做咨询,充分利用互联网开拓企业的国外市场和外贸单证的制作等相关服务,学院具有一支丰富的教师专业队伍,大大的降低了企业成本,同时也为教师自身素质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支持,通过课题的研究,教师接受社会信息,在教学中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也得到了提高和培养,帮助外贸企业参加华交会就是对学生各方面综合能力提升的一个重要平台。

3 推进职业培训,将学历教育与职业后续教育相结合

职业资格的认可在当代社会越来越重要,学校作为高等教育和职业资格的培训认证机构,完全可以在人才培养中开发职业资格知识,加强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借助我院国际商务跟单员、商务秘书、商务英语等考试的有利条件,将职业资格的考核和考试内容引入到学生的课堂中,让学生在考核中能够轻松获得将来进入社会后所需要的职业资格证书。

及时与本科教育接轨,我院作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际贸易专业的本科函授点,同时是江苏大学商务英语专业的专接本专门函授点和南京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专接本函授点。这种本科教学点的开办,使国际贸易专业的办学从高职教育延伸到了职业后续教育,让学生和学校有幸结识更多的企业人才和企业,为拓展学校开展校企作提供更广阔的渠道,同时鼓励优秀学生进入本科学习,适应本科阶段的课程体系,实现校企合作辦学和专接本教育的衔接。

学校在为企业员工提供职业教育的同时,通过不断的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和能力,为优秀学生开通高职教育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新轨道,为学生继续深造和就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晓燕.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校企合作的探讨[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

[2] 刘红燕.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实践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探索[J].职教论坛,2009(8)

[3]熊荣生.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现状问题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9(5)

作者:王丽君

第三篇: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基于工作任务的专业课程改革试想

摘 要:本文基于对高职高专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问卷调查的分析,归纳出现行的专业课程在设置和教学中存在着不合理之处。根据问卷调查中学生和教师的意见和建议以及在教学过程中的经验总结,对高职高专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改革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基本解决了课程设置中诸多的不合理现象。

关键词: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课程设置;课程改革

我院经济贸易系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专业课主要有: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贸易实务、外贸跟单实务、外贸单证实务、进出口业务操作、国际货运代理实务、跟单员考证课程、报关报检实务、外贸英语函电、外贸口语;实训课程有:报关实训、单证实训、国际货运代理实训等。以上课程共同训练学生的职业能力。在教学的过程,随着教学课程及专业改革的深入,笔者深感以上课程的设置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已经无法满足专业改革的需要。为了使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课程的设置更加合理和科学,笔者及教研室同事共同做了一个问卷调查,在此基础上提出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改革的方向。

一、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调查问卷分析

本文以经济贸易系2012、2013级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学生和教研室教师的调查问卷为样本,分析了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情况。共发出学生调查问卷120份,收回有效问卷112份,问卷回收率为91%;发出教师调查问卷20份,收回有效问卷20份,问卷回收率100%,具体分析如下。

(一)学生调查问卷的分析

1.专业前景较乐观,专业课程设置基本能够反映专业知识、培养专业技能。在收回的问卷中,8%的学生认为国际贸易专业相比其他专业而言,就业有很大优势,有48%的学生认为本专业相比其他专业就业较有优势,35%的学生认为本专业的就业优势不明显,9%的学生认为本专业就业毫无优势。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认为本专业就业前景较好,且对本专业的学习保持了较高的热情。

52%的学生认为本专业课程的设置十分合理,能使学生明确本专业的整体内容;21%的学生认为本专业课程的设置较为合理,基本能学到相应的职业岗位技能;27%的学生认为本专业课程的设置不太合理。整体而言,本专业课程的设置基本能满足学生的本专业学习的要求。

2.对本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意见及建议。65%的学生反映专业课程之间重复的部分过多,学生不得不一次次学习已经学过的知识点,对各门课程的主要能力目标模糊不清,对各门专业课程的侧重点也分不清楚。比如:国际贸易实务与外贸跟单实务就有合同及贸易术语等重复的知识点;外贸跟单实务和跟单员考证课程在基本的大纲上几乎完全重复,学生不明白这两门课程有何区别,也就无法去学习。30%的学生认为部分课程的安排学时比较不合理,比如外贸英语函电应该是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核心课,十分重要,却只是安排了32个课时,远远不足以训练学生对外贸函电的掌握能力;42%的学生认为部分课程的开设学期不太合理,比如跟单员考证课程和外贸跟单实务在同一个学期开设,让学生感觉重复太多,学习无趣。

(二)教师调查问卷分析

由于教师问卷相对比较少,相对而言,分析就比较容易。95%的教师认为国际贸易实务在就业方面已经毫无优势可言。这正是我们进行专业课程改革的根本原因。

100%的教师认为本专业课程设置存在诸多不合理的现象,比如:理论课课时过多,实务课和实训课课时不够,对英语的训练不够重视,英语可课时过少,开设的时间过晚等,这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我们对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重组和改革。

二、本专业课程的设置主要存在一下问题

(一)课程设置模式仍存在以学科为本位的思想

尽管高职院校都明白了高职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本位,但由于受传统教育模式影响,现行的课程设置往往与传统专科教育模式趋近。只是简单地将课时缩短,降低理论知识深度,专业教学计划中还沿用学科本位的课程结构,甚至从教学内容到惯于“学科课程”的教学方式。

(二)课程设置体系没有真正做到以职业的工作任务为导向

主要是没有根据岗位对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要求来设置课程体系。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职业岗位群,主要是培养:外贸业务员、单证员、跟单员、货代员、报关员等。但是如何将这些职业岗位能力贯穿到课程设置和教学中去,却是个很大的问题。我们通常只是从一门课来考虑,比如报关报检实务培养报关员,外贸跟单实务培养跟单员,并没有从整个专业的课程设置来考虑,没有从职业的工作任务来考虑,于是就存在着以上调查问卷中的专业课程设置重复等问题。

三、细化职业能力、分解整合课程

(一) 课程整合的指导原则

1.以理论“必需、够用”为原则,科学合理地整合课程。以外贸业务这一条工作任务为主线,把各门课程贯穿到这一工作任务中,每门课程都是这一工作任务中的一个环节,每门课程只是负责一个环节。

对课程进行多元整合,融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为一体,打破原课程、学科之间的界限,精简课程内容,避免交叉重复,突出知识应用能力培养。课程整合应淡化理论探讨,注重职业能力培养。把理论性过强,实务操作性不足的课程或删除、或与其他课程合并。在教学中把那些复杂的理论推导、论证和公式计算省去,注重理论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

2.以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为指导,构建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和考证课程模块,突出职业特色。各职业资格证书共同必考的课程作为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各职业资格证书分别考试的课程作为考证课程模块。前者要求所有的学生必修,后者由学生根据市场的需求及自身的情况选修一至两个证书的考证课程。

3.增加外语课时,突出专业特色。外语对国贸专业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必须能够用英语去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交流。因此,必须采取一些特殊的教学方式与手段,来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使其能达到职业岗位所要求的英语水平。在过程中,部分专业课程可以进行双语教学。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训练自己运用英语思维、表达和阅读的综合能力,以满足企业对外贸专业人才的英语应用能力的要求

(二)以岗位职业能力要求为核心,以外经贸业务工作过程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

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而言,此专业岗位职业就是外贸业务员,外贸工作的整个流程就是这一专业的工作任务,各门专业课程都只是这一工作任务的一个环节,从外贸基础知识到报价、签订合同、审核信用证、工厂跟单、单证缮制、出货装运、报关报检,到最后的合同善后及纠纷处理。这就是外贸业务的整个工作流程,也就是一个工作任务。每一门课分别集中训练当中的一个或几个环节,培养学生在这一工作任务中的一个或几个能力。在整个工作过程总都要训练学生的是英语函电写作及外贸口语的能力,对于英语的学习必须贯穿整个专业学习的过程。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技能,能让学生学习到整个系统的知识也不会出现专业课程设置重复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戴士弘,毕蓉.高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王辉.高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J].教学改革,2010

[3]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改革的探析[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0,4.

作者:何艳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小学教师语文教学论文下一篇:项目整体管理论文